历史现状
历史状况就是历史中的某个人物或利益集团所做出的某个决定或选择,是由当时的各种环境影响和事态发展状况、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决定的,这些方面就是所谓的历史状态。
我们不能站在目前自己和现在社会状况的角度去分析过去的人物或利益集团所做的决定是对还是错。要想知道就要还原历史现状,即历史状态去分析。
就比如说项羽乌江自刎,有人说项羽想不通可以东山再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还原历史状态:项羽本人孤傲、重义气、讲面子,勇气有余,智谋低下,所以,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会兵败自尽。
㈡ 请介绍下大众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1991年 2月,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捷达A2轿车在一汽轿车厂组装下线。
1992年 1月21日,公司开始进行首次捷达轿车国产化件试验。作为一汽-大众诞生元年的第一款车型,捷达迅速以皮实耐用的产品特性红遍大江南北,畅销中国19年,累计销售197余万辆,被誉为“车坛常青树”。
1993年2月17日,公司在总装车间举行第10000辆捷达轿车下线仪式。 6月,公司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
1997年5月,一汽集团公司和一汽-大众公司合资建立的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2001年8月,公司在轿车厂总装车间举行成立10周年庆典,暨被誉为 “驾驶者之车”宝来的下线仪式。
2003年7月15日,在一汽-集团公司诞生50周年之际历经四代改型的高尔夫轿车在全国正式上市。
2006年和2007年,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一汽-大众相继投产了出自世界领先PQ35和PQ46平台的速腾和迈腾。
2007年7月11日,搭载TS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技术的迈腾撼世而出。
2008年,一汽-大众的3年努力终结硕果,自主研发的新宝来问世,这次的Sportline车型,不仅外观和内饰更具运动感,还搭载了大众引以为傲领先全球的TSI+DSG动力总成技术。
2009年10月19日,第六代高尔夫上市,第六代高尔夫是一款定义新级别的标杆型两厢车,TSI+DSG动力总成技术在同级别车中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车型。
2010年7月,全新上市的车型——CC是德国大众设计师团队历时四年潜心研制的结晶,不仅在操控和动力上表现极致,外观内饰亦堪称完美。
2011年7月,新迈腾上市。
2012年3月,高尔夫蓝驱上市,一汽-大众率先采用蓝驱科技,邀您一起关爱环境!
上海大众
1984年10月,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合营合同签仪式,上海大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
1984年,上海大众汽车引进SANTANA桑塔纳,至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销售势头。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帕萨特被引进中国,并被誉为“最漂亮的中高级轿车”。
2002年4月8日,上海大众POLO上市,作为中国第一款与世界同步推出的紧凑型轿车,不仅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并迅速成为时尚精品小车的象征。
2004年,上海大众首款自主开发产品桑塔纳3000型成功上市。
2006年6月,与大众汽车集团同步开发的POLO劲情、POLO劲取上市,全面展示上海大众从造型到动力系统开发的整体实力。
2007年12月,全新跨界车型Cross Polo上市。
2008年1月,作为桑塔纳品牌的革新之作,桑塔纳Vista志俊上市。
2008年6月,Lavida朗逸上市。作为上海大众汽车旗下首款自主研发的产品,Lavida朗逸迅速成为A级车市的新一代标杆产品。
2009年5月,专为时尚运动的城市新锐人群度身打造的运动车型Polo Sporty上市。
2010年3月,Tiguan途观上市。
2010年12月,NewTouran新途安上市。
2010年12月,拥有炫酷外观的全新Polo上市。
2011年4月,全新帕萨特傲然上市。
2011年6月,Polo新劲取上市,为上海大众Polo家族“年轻、动感、时尚”的品牌理念注入了新的实尚元素。
㈢ 研究历史与现状
古湖泊学的研究始于美国。19世纪末叶,对美国犹他州大盐湖前身更新世湖的研究,和对内华达州西部更新世湖的研究,开创古湖泊学研究的先河。此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沉寂,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古湖泊学才卷土重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美国绿河页岩的古湖泊学研究,但此后到80年代初以前,国际古湖泊学研究的主流主要是高、中纬度区冰川成因的第四纪短暂小湖。近二十年来国际古湖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显然对其在陆相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十分有利。古湖泊学研究开始转向对古老构造湖尤其是裂谷湖和气候条件较差的咸水湖泊的研究。虽然世界上按湖水总量来计,咸水湖与淡水湖大致相当,而研究程度却大不相同,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古湖泊国际会议上有关咸水湖的论文还不到淡水湖的1/6。而从90年代起,有关现代盐湖的地球科学论文明显增多,从1981年占全部湖泊论文的5%增加到1992年的近30%(Renaut等,1994)。继1988年国际《古湖泊学报》创刊后,1992年又有《国际盐湖研究学报》在澳大利亚问世。更大规模的国际研究计划在古老的构造湖泊进行,其中对东非裂谷湖泊系统研究最为突出。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和各国研究机构从70年代晚期起便对东非裂谷湖泊进行调查。近二十年来,通过地震勘探、钻探和水下探查,对湖盆的构造控制、几何形态、水文特征、生产力和有机质聚集、保存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系统的认识。贝加尔湖的国际合作调查也在加紧进行,除地震勘探和陆上钻探外,“贝加尔钻探计划(BDP)”于1993年在水深354 m的湖底第一次取得长达100 m的岩心,揭示了大约50万年的沉积历史(BDP-93,1997)。其他如南美Titicaca湖(Dejoux等,1992)等深湖的现代湖泊学调查,也都大大增添了科学界对构造湖的认识。
与此同时,石油地质界面对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陆相油田占绝对优势的现实,对陆相生油湖盆的研究兴趣大增。90年代以来,纷纷进行总结和比较(如Smith,1990;Katz,1990,1995),其中有许多又和现代裂谷湖泊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加上湖泊沉积又是古环境记录的主要来源之一,古湖泊研究成为地质科学中十分活跃的组成部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也接连设立了两个专项研究古湖泊:IGCP219“湖泊沉积学时空比较”(1984~1990)和IGCP324“湖泊系统中的全球古环境档案”(1991~1995)(Cabrera等,1999),有力地推动了古湖泊学研究的国际进程。
与国际湖泊学和古湖泊学研究遥相呼应,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境内的大小湖泊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以来,先后对青海湖、茶卡、大柴旦等高原咸水湖、盐湖,对太湖、鄱阳湖、巢湖、洞庭湖等长江中下游淡水湖和云南抚仙湖、滇池、洱海等断陷湖进行过系统的湖泊学研究,其中均包括湖泊沉积和湖泊演化的内容在内,从湖盆成因到集水盆地气候记录,从鄱阳湖三角洲到抚仙湖浊流,都作出了许多成绩(濮培民等,1989;孙顺才等,1989)。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等环境研究的需要,古湖泊学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陈克造,1985)、青海湖(王苏民等,1992;张彭熹等,1989)、内蒙古岱海(王苏民等,1990)、内蒙古呼伦湖(王苏民等,1995)、新疆巴里坤湖(韩淑缇等,1990)、云南抚仙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0)和滇池、江苏太湖、广东田洋火山口湖(陈俊仁等,1990)的晚第四纪研究,为湖泊沉积和环境演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国内外现代湖泊研究资料的日积月累,使得古湖泊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开展含油气盆地的古湖泊学研究。国际学术界纷纷以古湖泊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湖相油源岩的沉积环境与成因,如Kelts(1988)根据现代湖泊与古代湖相油源岩的资料系统综述了湖相油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湖泊中有机质的生产、沉积和保存作用机制进行了论述;Talbot(1988)更是从六个现代非洲热带湖泊的资料出发,论述了湖相油源岩的成因,其中特别强调了气候和湖水分层对有机质堆积的控制作用。诸如此类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湖相油源岩沉积环境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以下三种:①大型深水缺氧湖泊模式:以非洲坦噶尼喀湖为代表,认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最可能沉积在深水、长期分层、淡水—近半咸水湖泊温跃层之下的缺氧水体环境中(Demaison等,1980);②盐湖模式:该模式源于对绿河组油页岩沉积环境的一种解释,认为油页岩沉积在大型干盐湖体系内形成的水浅但缺氧分层、半咸水-咸水的碱性湖泊中(Eugster等,1975;Surdam等,1975),后来有人注意到现代干盐湖的高生产力,由此推论这种环境是油源岩沉积的理想场所;③碱性湖泊模式:认为高pH值的湖水可以支持更高的生产量、溶解更多的磷,以东非基伍湖、土耳其Van湖等中盐度高碱性湖为代表(Kelts,1988)。
在我国,广大湖泊学工作者在研究现代湖泊的过程中更是紧密结合我国陆相生油的实际,如对青海湖有机质沉积和转化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1979)、云南断陷湖沉积学与油气勘探的关系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1989)等,并把在现代湖泊中的研究经验应用到探讨含油盆地古湖泊岩相古地理问题中去(祁延年等,1982);同时油田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也已开始从现代湖泊的资料出发、以古湖泊学角度探讨生油湖泊的水体化学、水体季节性分层和水体的生物学特征等问题(如邓宏文等,1990,1993;姚益民等,1994)。孙镇城等(1997)在系统研究我国新生代和现代咸化湖沉积、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咸化湖沉积环境、盐湖相烃源岩与油气生成的理论及其意义。汪品先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详细介绍国际上现代湖泊和含油盆地古湖泊学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汪品先等,1991,1993)的同时,系统地开展了我国东部陆上和近海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研究。特别是在对渤海湾和南海北部陆架两大盆地的古湖泊学研究,不断有相关的成果报道,研究内容涉及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的各个方面。邵磊等(2000,2001a,2001b,2005)运用沉积地球化学方法确定渤海海区和珠江口及北部湾盆地古湖的源区地质和沉积物源。刘传联等(1996,1998,2002a,2002b)根据壳体稳定同位素化学和微体化石群一系列证据获得了关于古东营湖的水体特征及其演化的新认识。王慧中等(1993,1996)、舒小辛等(1995)利用遗迹化石和沉积物纹层构造对古湖水体分层及湖底氧含量作了判别,从而对沉积有机质的堆积、保存条件做出评价。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在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的研究中,古生物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从古湖生产力和湖底氧化-还原条件的角度出发,将浮游藻类及沉积有机质研究与烃源条件分析结合,对我国新生代盆地富烃源岩形成与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朱伟林等,1997,2004;Zhu weilin等,1999;吴国瑄等,1998,1999;刘传联等,2000,2001a,2001b,2002c)。
㈣ 研究历史和现状
1)小秦岭金矿的成矿时代长期以来一直沿用20世纪70年代末由河南地质局地调一队刘俊成和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姜信顺(1979)测试的数据,这批数据后来被王亨治等和黎世美等(1993)引用和介绍,不少人又从他们的文章中转引。当时刘俊成等工作的结果是:在杨砦峪矿区,SN向辉绿岩脉的时代为148 Ma(全岩K-Ar),NE向辉绿岩年代为182Ma(全岩,K-Ar),SN向岩脉穿插NE向岩脉。EW向的巨大辉绿岩脉为4亿~5亿年(全岩,K-Ar),云煌岩脉为75.9Ma(全岩,K-Ar),后来不少引用者改为76Ma。小秦岭金矿田中文峪花岗岩的年龄为108Ma(黑云母,K-Ar,河南区调队,1968),由于当时主要认为金矿是岩浆期后的产物,成矿与文峪花岗岩有关,含金石英脉又被76Ma之云煌岩脉所穿切,这样就把金矿的时代定为108~76Ma之间(晁援,1989)。这便是小秦岭金矿原始的并广为流传的金矿成矿时代数据。
表2-2 小秦岭金矿几组特殊年龄值
2)姜信顺还观察到小秦岭148 Ma(K-Ar)(有人写成147 Ma)的云煌岩脉被含金石英脉穿插,这样就把成矿时代限定在148~76 Ma之间。王秀璋等(1983)测得3个矿石的年龄值为:微斜长石66.5 Ma(K-Ar),208.2 Ma(Rb-Sr),蚀变岩为77 Ma(K-Ar),还测得石英脉中微斜长石的年龄为53~68 Ma(K-Ar),矿脉穿插的煌斑岩年龄为166 Ma(K-Ar),穿过矿脉的煌斑岩年龄为147 Ma(K-Ar)。在东桐峪的Q8号脉曾获得差别很大的年龄值,闫竹斌等(1982)获得(881±17.4)Ma和(343±34)Ma的Rb-Sr等时年龄(9个点不同组合处理而得)。对石英脉外侧绢云母片岩的K-Ar法测定,则有66 Ma(晁援,1989)、77.2 Ma(闫竹斌,1977)及(237.54±4.8)Ma(胡正国等,1994)等多组数据。王秀璋等(1983)测得被金矿穿过的伟晶岩中长石的年龄为67.7 Ma(K-Ar),在同一地区晁援(1989)则报道了切穿金矿构造带的伟晶岩时代为250~439 Ma(K-Ar)。不难看出,这是一组十分混乱的K-Ar全岩年龄。
3)刘长命等(1992)获得小秦岭505号脉粗粒方铅矿的40Ar/39Ar全熔年龄为85 Ma,60号脉第Ⅱ成矿阶段黄铁矿的40Ar/39Ar全熔年龄为673 Ma,认为成矿时期为新元古代及喜马拉雅期两个阶段。由于该分析结果含有过剩Ar,同时年龄谱呈马鞍形,其可信度尚需检验。
4)薛良伟等(1996,1990)在研究小秦岭桐沟303号石英脉时,获得石英包裹体的Rb-Sr等时年龄为(2382±336)Ma,11个样品点分散在拟合的等时线两旁,无一在等时线上,相关系数为0.91;选取其中5个样品拟合得到了另外一个等时线年龄:(2234±47)Ma,相关系数为0.9993。用40Ar/39Ar方法测得等时年龄为(2005.88±40.12)Ma,年龄谱为先高后低的半个马鞍形,含有过剩氩。305号石英脉40Ar/39Ar坪年龄为(1887.44±37.75)Ma,等时年龄为(1909.89±38.20)Ma,年龄谱形与前者相同,但薛良伟认为该测试结果并不合理,使用应慎重(谈话,2001)。
5)陆松年等(1997)发表了小秦岭含金石英脉及辉长辉绿岩脉中的第一批锆石U-Pb年龄数据。基性岩脉两粒锆石获得两个数据,均落在谐和线上,无色透明的短柱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值为(498.71±7.5)Ma,比前人获得的(418±12.4)Ma(K-Ar)数据稍大,认为属于岩石生成年龄。紫红色短柱状锆石207Pb/206Pb表面年龄为(1732±51)Ma,代表了先前的地质事件,不是岩石生成年龄,并认为小秦岭95%热液石英脉金矿的生成年代应新于498.7 Ma。而所测9号含金石英脉三颗锆石的U-Pb年龄(表2-1)均不能反映成矿时代,(1812±8)Ma的锆石与区内伟晶岩的时代一致,不排除是捕获晶的可能。(661±17)Ma的锆石是先存锆石熔蚀圆化的结果,(511.1±1.2)Ma柱状锆石与辉长辉绿岩中的锆石时代相近。因此,作者认为对小秦岭含金石英脉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进行地质解释时要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因为它给出的可能不是金矿的成矿时代(陆松年等,1997)。
6)李华芹(1993)测得小秦岭金矿床黄铁矿-石英成矿阶段(Ⅰ)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年龄为(278±19)Ma(金硐岔9号脉与杨砦峪的60号脉混合采样,共8个点);60号脉Ⅱ—Ⅲ成矿阶段即石英-黄铁矿和石英-多金属成矿阶段为(161.5±17.9)Ma,故认定小秦岭金矿的主成矿期为160~170 Ma之间。
7)1996~1997年不少研究者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许多大型矿床用40Ar/39Ar及液态包体Rb-Sr等方法进行了测试,获得了不少208~245Ma的同位素年龄,如上宫(222.83±24.91)Ma,(40Ar/39Ar),北岭216.04 Ma(40Ar/39Ar等时线年龄,转引自任富根等,1998),庙岭245Ma(40Ar/39Ar,任富根等,1996),东桐峪208.2Ma(Rb-Sr,王秀璋等,1992),15号脉237.54Ma(K-Ar,胡正国等,1994),张家坪208Ma(湘子岔,40Ar/39Ar,严阵等,1990)、大赵峪243.65Ma(40Ar/39Ar)、桃园211Ma(K-Ar,任富根等,1996)以及毛堂222Ma(40Ar/39Ar)等。
㈤ 怎样了解历史状况
公务员不论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吸取智慧和营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公务员读历史,首先应读中国历史,重点读中国近现代史,尤其应读中国共产党党史,其次应读世界历史,通过读历史来提高历史素养。公务员的历史素养是指公务员应当具有的历史意识与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能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养分,并自觉地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公务员提高历史素养的前提,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公务员提高历史素养的基本要求,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是公务员提高历史素养的升华。
读历史有助于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就是基于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公务员只有认真读历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读历史有助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神学的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神的意志和抽象的人的角度观察历史,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神的意志,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历史唯物主义找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并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懂得或不承认这一点就不可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只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决定社会性质变化和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才能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对自己的经验教训作出科学总结,对他人的成败得失作出科学判断。
读历史有助于增强廉洁从政的自律意识。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各级公务员应自觉学习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和营养,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清正廉洁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历史素养能够帮助公务员在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之间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读历史有助于公务员追求高尚精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自觉做到廉洁自律。这样,才能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多作贡献。
读历史有助于提升执政水平。公务员提高历史素养,不只是为了提高自身或公务员队伍的素养,更是为了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史为鉴,重在发现和把握执政规律。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
从执政的角度看,读历史就是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深入思考,科学分析,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按规律办事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㈥ 李氏的历史和现状
一、姓氏源流
李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到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的理官(相等于现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理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理姓家族将面临灭族之灾。在这种情况下,理徵有一儿子叫利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难。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的祖根所在地是河南省鹿邑县,也是老子的故乡。
二、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三、历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
经》。
李 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
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
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
仙"。
李 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
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
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四、李姓的分布
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已超过1个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9%。
在今日中国,李姓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四川、东北三大块。具体从其绝对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分布来说,又集中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这3省的李姓人口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29%。其中,河南一省的李姓就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8%,是李姓人口最多的省;四川李姓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1%,排在第二位;山东李姓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8.3%,排在第三位。其次分布于河北(6.7%)、广东(5.8%)、湖南(5.6%)、湖北(4.9%)四省,这4省的李姓人口合占全国李姓人口的23%。另外,东北三省的李姓人口也占了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
从李姓人口在当地各姓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来说,河南省也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占该省总人口的10.2%。李姓是中国西南、华北地区最常见的姓氏。在中国云南、四川中部、河北、河南、山西、甘肃西南、青海西部、山东 山东北部、吉林、黑龙江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在四川东部、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北部、江西西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大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总人口的6.9-9.2%。在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大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广西南部、海南、新疆北部、甘肃西部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为2.3-6.9%。其他地方的李姓所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则在此比例之下。
五、第一人口大姓
(北京新华电)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在他的著作《中国姓氏》一书中指出,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当代李姓人口已达9500余万,为中国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
其研究同时证实:如果加上少数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华裔李姓,总人数超过1亿,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袁义达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中国李姓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单单李姓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就有12个。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姓人才辈出,从春秋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李耳开始,战国水利专家李冰、秦朝政治家李斯、西汉名将李广、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胜枚举。
袁义达和他的合作研究者张诚同时指出:汉族李姓的渊源主要来自三大支:嬴姓、姬姓和外族的改性。根据历史考证,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并发展为国中第一大姓。
㈦ 简述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
现状
及未来发展
中日双方发生过战争
但是现在是建交国
以后两国会睦邻友好
㈧ 中国戏曲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的戏剧,已有1500年历史。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专调、京戏、平剧、国剧等属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戏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如今,戏剧已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不可缺得的艺术,她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历史,预示着中国文明的先进程度和迈进!
㈨ 研究历史及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对海底热泉活动系统和现代海底成矿作用的观察研究以来,热水沉积作用及热水沉积岩的研究就引起了地学界的极大关注,人们以热水沉积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形成环境、热液循环系统、成因机制和嗜热动物群落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Bostrom et al.,1979;Marchig et al.,1982;Simoneit et al.,1982,1996,2002;Yamamoto,1987;Rona,1986,1993,2002;Piehler,1999;Renaut,2002;Koschinsky,2007;陈先沛等,1992;肖荣阁等,2001;薛春纪,2000;曾志刚,2003;彭润民,2003;翟世奎,2007,文华国,2008)。
图10-5 黑烟囱及其丘状硫化物热水沉积岩体成因示意图
热水沉积作用是以海底热泉活动和现代海底成矿作用的研究开始的,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海相,特别是针对海相“黑烟型”热水沉积岩(即海底“黑烟囱”)的研究成果国外较多(Rona,1986,1993,2002;Humphris et al.,1995;Russell,1996;Halbach et al.,1998,2002;Zierenberg et al.,1998;Fouquet,1999;Schardt,2003;Koschinsky et al.,2007;周永章等,1994;薛春纪,1997;包申旭等,2007;何俊国等,2007;张志斌等,2007),已在全球各大洋底(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红海)和西太平洋弧后盆地发现了140 余处黑烟囱及其丘状硫化物热水沉积岩体(图10-5),大多数“黑烟型”热水沉积岩位于深海底1000~4000 m深处,极少数为浅海(李江海,2004),构造环境包括洋中脊、弧后盆地、板内海山、拉分盆地、转换断层、裂谷等,出现在玄武岩、长英质火山岩和深海浊积岩等围岩内。而海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国外发现和研究较多的是海相热水沉积的硅质岩、钠长石岩、钾长石岩、重晶石岩和热液成因的次生白云岩或马鞍状热液白云岩等(Davis et al.,1998;Wright et al.,2000;Boni et al.,2000;Tritlla et al.,2001;Halbach et al,,2002;Canet et al.,2003;Reyes et al.,2006;Shikazono et al.,2006;Luczaj et al.,2006;彭军等,1999;杨富全等,2004;冯胜斌等,2007;杨瑞东等,2007;彭润民等,2000,2004)。
国内外针对陆相热水沉积岩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如国外陆相“黑烟型”热水沉积岩仅在三个地方发现,一处是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深水湖泊底发现有“黑烟囱”及其金属硫化物(Crane,1991;Shanks,1992),另一处在东非坦噶尼喀湖北部的Pemba和Banza两个现代热液喷口处,也发现了黑烟囱及其伴生的金属硫化物(Tiercelin,1993),再一处在加利福尼亚北部Geysers-Clear湖发育有热水沉积成因和伴生有金与水银的硫化物矿床(Sherlock,2005)。
国外陆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的研究也仅在近几年主要针对湖底灰华和硅华及相关热水沉积物的研究见有零星报道,如东非坦噶尼喀湖底发育的热水碳酸盐岩(Barrat et al.,2000),肯尼亚裂谷中心Baringo湖晚更新世热水硅华沉积(Renaut et al.,2002),新西兰Taupo火山带(TVZ)附近的Taupo湖底裂谷TePupu喷口硅华烟囱(Ronde et al.,2002),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黄石湖底“烟囱状”非晶质SiO2热液喷出物(Guidry et al.,2003),墨西哥西部Citala断陷湖盆中的热水沉积物并出露热水沥青(Valle et al.,2005),以及东非坦桑尼亚马拉维湖构造、气候和热液控制的热水沉积物(Branchu et al.,2005)。
陆相“白烟型”热水沉积白云岩仅在一处发现(Al-Aasm,2002,2003),即加拿大西部沉积盆地泥盆系地层中发育的马鞍状白云岩(热水沉积白云岩),属于与构造活动有关的中泥盆统卤水与具放射性的基底流体混合而形成的热液,并导致泥盆纪和密西西比亚纪大多数的碳酸盐岩白云岩化而形成热水沉积白云岩,事实上,此类所谓的陆相热水沉积白云岩仅仅是与断裂构造活动有关的热液流体交代和充填作用的结果,而并非是经典的、由喷出海/湖底的热流体直接沉淀作用的产物。
据资料显示,国内对陆相热水沉积岩的发现和研究很少,仅在滇西腾冲地区发育有含金、铀和黄铁矿的陆表钙华型热水沉积岩(肖荣阁等,1994),在滇西临沧三叠纪沉积盆地中所发育的锗矿床中的硅质岩,也被认为属于陆相热水沉积硅质岩(戚华文等,2003);相关的典型湖相“黑烟型”热水沉积岩的报道相对较多,研究也很深入,如见于云南金顶古近系“黑烟型”热水铅锌矿(王江海等,1998)和白牛厂银热水多金属矿(王江海等,1998;祝朝辉等,2006),在内蒙古林西县大井银铜铅锌矿床共生的断陷湖盆中发育有与银铜锡铅锌热水沉积矿床共生的菱铁绢云硅质岩(刘建明等,2001),以及在内蒙古大青山东段九龙湾银-多金属矿床(徐九华等,2006),而符合“喷出海/湖底的热流体直接沉淀作用产物”的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目前仅发现在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中,属一套“泥云岩”组合(文华国,2008)。
㈩ 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冯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就我一个人姓冯,乃至全年级也没有几个,著名相声演员冯巩也是我们冯氏的骄傲。因此,我要对冯氏的历史和现状做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阅读姓氏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冯氏的来源和冯氏的历史名人。
2.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冯氏的名人故事。
3. 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冯氏人口的分布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来源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冯氏的人口
冯氏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广泛,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
听爷爷讲述
冯氏的分布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
报刊、书籍
冯氏人口的比例在《百家姓》中的排行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上网
冯氏的名人
冯驩,冯奉世,冯异,冯跋,冯道,冯延巳,冯子振,冯惟敏,冯梦龙……
四﹑结论
1、一世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与冯城。其后代逐有冯氏。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冯简子是郑简公时郑国的重要大臣,被封在冯,他的后代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因为这些,所以冯氏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居第27位,人数居多。
2、冯氏家族是一个很传统的家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冯氏的后代创造了冯氏族歌,写了很多的冯氏族谱,让后代大开眼界。
3、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冯氏人才辈出。这值得我们姓冯的同胞们为祖先创造的辉煌而骄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