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售转基因生物
1. 中国的基因工程是怎样发展的
基因工程的研究在国外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中国进行得怎么样呢?
我国自70年代末即开始了基因工程研究工作。最几年来,我国的基因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利用DNA重组技术表达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胰岛素、干扰素、青霉素酰化酶、猪牛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长素等等。其中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基因工程α1型干扰素已投放市场,还有好几种基因工程医药也已进入了中试阶段,转基因植物和生物农药的基因工程工作,也将进入中试、野外试验阶段。但是基因工程技术在生产上的作用还发挥不够,经济效益还不大,还有待于提高水平以及培养人才。
我国目前还缺乏具有生产意义的基因工程元件(目的基因)。发展基因合成技术,开发基因源是发展基因工程的先决条件。我们还缺乏高效的转录启动子和宿主细胞系统,需要努力构建适用于不同宿主系统的高效表达的载体系统。基因工程下游的重要环节是表达后产物的分离、纯化,即基因工程的后处理工艺。在研究表达产物的分泌机制,建立分泌型载体受体系统等等方面,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
目前,基因工程中的许多新技术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需要从理论上搞清楚。只有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才有可能开拓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才能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从而显示出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研究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同时,开展基础研究也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国应当对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基因工程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以我国的农业科学来说,虽然,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基因工程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基础研究水平还是不高,多数工作仍处于起步或模仿的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
组织培养是细胞工程中容易见效的技术手段。国外对农作物遗传规律和机理研究较多,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又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国外对生殖生物学的许多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不断扩大应用领域。作为胚胎移植基础环节的超数排卵技术,我国还没有过关,冷冻移植成功率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在基因工程疫苗、自生固氮基因转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而我国这方面研究基础较差,进展缓慢。
从总体上说,我们的基因工程基础研究还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在:一是当前基因工程研究的选题范围、应用目标和技术路线仿国外的多,创新的少:二是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基础技术水平低,延缓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周期;三是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薄弱。对此,我们应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近几年来,我国做了很大的努力,投入巨资兴建了现代化的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还建立了分子生物学、植物分子遗传学、遗传工程、分子酶学和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对推进我国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5年建立之后,在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工业性试验项目和跟踪世界生物技术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带头学科。它使生物学中各个学科与物理、化学密切联系起来,推动整个生物学的全面发展。它主要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研究蛋白质、酶和核酸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阐明生命现象的各种秘密和机理。自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崛起以来,它发展迅速。如遗传物质基础的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其中的一个。认识生物是改造生物的基础。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已在工、农、医等领域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对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基因工程是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诞生的。它研究决定遗传性状的基因重组和移植;研究基因的表达,即外源基因送到受体细胞中后,使基因信息得到表达的调节、控制的机理等。
同时,这些实验室对外开放,能够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特别是留学国外的我国优秀学者归国进行研究工作,成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当前,应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暂时不能投入较多的资金全面开发基础理论研究,要合理部署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的配置工作,即结合国情,选准突破口,以近为主,远近结合。首先要重点地发展那些对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直接起作用的关键性技术。基因工程既是生物技术的基础,又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主导,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提高我国科研水平,促进今后生物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在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的同时,要重视那些为开发新产品、发明新技术和创造新生物类型所必需的基础研究;其三,适当部署力量,开展分子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和化学工程学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做好技术储备工作,为今后我国生物技术的持续和迅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基因工程下游过程的研究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应围绕攻关项目,鼓励企业创办研究机构和投资,组织好力量,动用生化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加强生产工艺和产物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便贯通基因工程的上游过程和下游过程,使科研与生产能够更好地衔接起来。
2. 中国生物基因工程在世界排名第几
中国生物基因工程在世界上已经排名非常靠前了,应该在前五之内
3. 中国是怎么进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
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
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六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
(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
(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
(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注:第四条第三款根据2011年1月8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8号)修改。
第五条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标识制度。
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4. 中国已经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有哪些
目前,国内外已批准多种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上市,其中主要包括转基因棉花、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马铃薯、转基因油菜、转基因甜菜、转基因南瓜、转基因番木瓜等作物。
5. 中国要求对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
我国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对转基因生物产品及其加工品加贴标注,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故选:B.
6. 中国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有哪些评价
国家科委已于1993年12月24日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要求转基因生物释放之前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估。根据这一原则,农业部在1996年7月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
按照本办法规定,农业部设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公室,并成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负责全国农业生物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的安全性评价。从1997年开始,农业部的安全委员会每年受理两次申请。2001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2年1月5日农业部第8号令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按照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安全等级I: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同时发布了第9、10号令《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安全管理办法》,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进行安全管理,并规定今后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按规定进行标识。
首批标识的转基因生物有五类:一类包括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二类包括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三类包括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四类为棉花种子;五类包括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目前,农业部已批准转Bt基因抗虫棉,反义RNA技术延熟番茄、改变花色的矮牵牛、抗病毒的甜椒和番茄的商品化生产。
7. 中国有多少种转基因生物
中国转基因很多,尤其出于实验室的更多。只能简单列举一下市场可见的转基因生物。
清单显示(下图),此次批准的16个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中,涉及到的转基因生物分别为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其用途皆为“加工原料”。主要有孟山都、拜耳、陶氏益农、先锋国际、先正达公司获得证书,证书有效期都为3年,即2017 年6 月12 日至2020 年6 月12 日。
抗虫水稻华恢1号、抗虫水稻Bt汕优63、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这三个品种早在2009年获得过安全证书,并于2014年8月17日到期后失效。但始终未获得商业化批准,也就是只是出于研究阶段,从未市场销售。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介绍说,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分别是耐储存番茄、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抗病番木瓜、转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只有抗虫棉花和抗病番木瓜,抗病辣椒和耐储存番茄在生产上没被消费者接受,故未实现商业化种植,而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没完成后续的品种审定,未进行商业化种植。
8. 中国的小麦是转基因吗
不是的,中国尚未允许转基因小麦的种植,生产和销售。
截止2020年3月26日,我国批准投入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两种,一是转基因抗虫棉花,二是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除了棉花及番木瓜外,我国还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
除此外,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小麦、番茄、大蒜、洋葱、紫薯、土豆、彩椒、胡萝卜等粮食和蔬菜,都不是转基因品种。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应配套制度的规定,我国实行严格的分阶段评价。比如从实验室研究阶段就开始进行,再到田间小规模的中间试验,再是大规模的环境释放、生产性实验、安全性证书评估,共5个阶段,这在国际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8)中国在售转基因生物扩展阅读:
转基因作物的危害性:
1、不同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品种之间发生了杂交,造成了抗多种除草剂的杂种。
然后,转基因油菜及其杂交品种植株出现在随后种植的小麦和大麦作物地块中,必须喷洒标准除草剂来控制。抗Bt的害虫也已进化出来,这是昆虫对转基因植物中毒素在整个生长季节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应激性反应。
最早商业化种植的几大类转基因作物已经威胁到生物多样性,这是越来越无法回避的事实。
2、配合抗除草剂转基因
作物喷洒的广谱除草剂,能够不加选择地消灭野生植物品种,它们对动物也有毒性。草铵膦导致哺乳动物的出生缺陷,还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有关。含有Bt-毒素(Bt毒蛋白)的转基因作物会杀死益虫如蜜蜂和草蜻蛉,BT玉米的花粉被发现对大斑蝶以及凤蝶的毒性达到致死水平。
Bt毒素能从转基因的Bt作物的根部渗出,迅速与土壤颗粒结合,受到保护而且不降解。由于毒素是以激活状态和非选择性方式存在,因此土壤中的靶标和非靶标物种都受到影响,然后毒素的作用可再进一步传导到地面作物。
3、基因作物的生态危害
天然作物不怕虫害,否则大自然将没有这种作物。作物第一次杂交后,是类似基因转植的作用,但是基因改变的比例非常低,由此,才开始会惧怕虫害。作物无论通过几次的杂交,基因改变的比例永远都非常低,最高也不超过3%,这是大自然维系生命的根本机能。由此,对于人体的伤害也非常微小。
4、用转基因生物制造的产品也存在危险。
基因修饰过的牛生长激素,被注射到奶牛体内以提高牛奶产量,造成了奶牛不必要的疾病,提高了牛奶中IGF-1(促生长因子-1)的浓度,IGF-1已知与人类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关。
5、在转基因植物中,经过基因转换的DNA是不稳定的。
遗传修饰过的基因经常保持不活跃状态,还会发生部分或全部的转基因DNA丢失,甚至保持到繁殖时期的转基因DNA也会发生丢失。
我们已经知道,在全球已商业化或进入大田试验的任何转基因植物株系中,关于遗传物质本身或者在植物基因组的插入位置这两个方面是否具有长的期稳定性,都没有正式发表的证据能给以证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转基因作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农业部回应转基因焦点问题
9. 我国或其他国家对待转基因食品有哪些法律观点
我国是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大国,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产品的管理。1993年12月24日,国家科委颁布实施了《基因工程 安全管理办法》。办法按照潜在的危险程度将基因工程分为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尚不存在危险、具有低度危险、具有中度危险、具有高度 危险四个等级。规定从事基因工程实验研究的同时,还应当进行安全性评价,其重点是目的基因、载体、宿主和遗传工程体的致病性、致癌 性、抗药性、转移性和生态环境效应以及确定生物控制和物理控制等级
1996年7月10日,国家农业部颁布实施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该实施办法就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的安全等级和安全性 评价、申报和审批、安全控制措施以及法律责任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2001年6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不得销售未标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其标识应当载明产品 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称;有特殊销售范围要求的,还应当载明,并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出口农产品,外方要求提供非转基因农产 品证明的,由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非转基因农产品证明。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 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相关批准文件,否则作退货或销毁处理。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不按照规定标识的,重新标识后方可入境。对于 罚款方面也作了明文规定。
2002年4月8日国家卫生部颁布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2002年的7月1日开始实施。本办法共分六章二十六条。第一章第二 条规定转基因食品,系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包括:①转基因动植物、微生 物产品;②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③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第一章第三 、四、五、六条规定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类新资源食品,须经卫生部审查批准后方可生产或者进口。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不得生 产或者进口,也不得用作食品或食品原料;转基因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其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不得对人体造成急性、 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不得低于对应的原有食品;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企业须达到国家有关食品生 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要求;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的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并应保留转基因食品进(出 )货记录,包括进(出)货单位、地址、数量等,相关记录至少保留二年备查。同时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中明确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 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申报与审批以及标识等具体内容,并在第五章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
我国实施的上述管理办法,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各方基于不同立场和角度,对我国实施的生物安全条例褒贬不一。转基因产品的出 口大国如美国、加拿大及其粮食产业集团,认为我国不应以生物安全为由设置贸易壁垒;而国际的环保团体和消费者组织则支持我国在生物 安全问题上的谨慎态度和立法。我国是最大的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国家,可以预见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必将对世界经济、社会和环境 保护产生巨大影响。
10. 中国有没有把转基因食物作为主粮
转基因
转基因作物通过生物技术,将某个(或几个)基因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之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状的生物。如Bt转基因水稻是指将土壤中某种菌的抗虫基因转到水稻中,使得水稻具有抗虫的性状。到现在为止,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安全性尚无定论。
转基因生物具有外来的基因,对大自然生态系统来说是全新品种,若释放到环境,会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自然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转基因生物会在自然界中自我繁殖,并和其近亲品种杂交,从而使得外来基因在自然中以不可控制方式传播,造成不可挽回的基因污染。
什么是转基因﹖
转基因作物通过生物技术,将某个(或几个)基因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之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状的生物。例如科学家认为北极鱼体内某个基因有防冻作用,于是将它提取出来,再植入蕃茄之内,制造新品种的耐寒蕃茄,就是转基因生物。含有转基因生物成份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物。
转基因对环境与人类有什么影响﹖
由于转基因技术的非预期效益,会表现出一些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不可预见的影响。在没有长期而充分的安全性评估之前,若将其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很可能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另外,转基因生物会通过自我繁殖及与近亲品种杂交,使外来基因在大自然中扩散,造成难以挽回的基因污染。
转基因技术将外来基因植入日常食物之中,例如大豆、玉米甚至大米中,但目前转基因食物都缺乏长期的生物安全评估,人类长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科学界对此也没有共识。
在转基因的过程中,往往要将抗生素抗性基因一同转入受体之中,用作标记基因,而使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一直存在争议。。抗生素抗性会导致人类或动物药品中抗生素使用失效,一直以来是影响全球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同时,由于婴幼儿通常食品种类较为单一,必须长期进食某种食品,所以对食物尤其敏感。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将婴儿划定为食品安全的“高风险人群”,并于2002年发布报告指出婴儿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应该接受最严格的审查”。英国医学会(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在一份2004年的报告中也重申了上述观点,认为:“任何将会被婴儿及其他‘脆弱人群’大量食用的食品,都应该通过最为严格的审批过程。”
国际间有什么法例规管转基因生物﹖
早在2000年1月29日,《生物安全议定书》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通过,规定只要某种转基因生物不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包括危害到人类健康,国家便可以控制其跨越边界的运输、处理和使用。
除中国以外,欧盟、日本、韩国、台湾和泰国等国家/地区也颁布了转基因食物强制标签法。这个法规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便于他们避免购买转基因食品。但香港还没有强制实施相关法规。
在科学研究仍未充分了解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时,绿色和平呼吁停止释放转基因生物到环境中。而政府也应该立即暂停转基因水稻商业化进程,并加强监管,防止转基因作物污染传统非转基因作物。
已实施转基因食物强制标签的国家/地区
非洲:南非 喀麦隆 马里 毛里裘斯
亚洲:中国 日本 台湾 印度 印度尼西亚 南韩 泰国 越南 菲律宾 沙地阿拉伯
欧洲:欧盟27国 瑞士 挪威 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俄罗斯
北美洲:墨西哥 哥斯达黎加
大洋洲:澳洲 新西兰
南美洲:巴西 智利 厄瓜多尔
*截至2006年6月为止,已实施转基因食物强制标签的国家共有54个。
转基因食品
含有转基因生物成份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技术将外来基因,植入人类的日常食物,例如大豆、玉米甚至大米中。长期进食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有何影响仍是未知之数。
目前转基因食物都缺乏长期的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评估,人类长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而科学界对这些食物是否安全也没有共识。
一般哪些食物会被转基因﹖
大规模商业种植转基因农产品始于1996年。目前全球大规模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目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用作饲料加工和生物燃料,也有部分以原料或辅料的方式用于加工食品中,如转基因大豆油等。
转基因食品安全成疑
在转基因的过程中,往往要将抗生素抗性基因一同转入受体之中,用作标记基因,而使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一直存在争议。。抗生素抗性会导致人类或动物药品中抗生素使用失效,一直以来是影响全球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同时,由于婴幼儿通常食品种类较为单一,必须长期进食某种食品,所以对食物尤其敏感。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将婴儿划定为食品安全的“高风险人群”,并于2002年发布报告指出婴儿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应该接受最严格的审查”。英国医学会(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在一份2004年的报告中也重申了上述观点,认为:“任何将会被婴儿及其他‘脆弱人群’大量食用的食品,都应该通过最为严格的审批过程。”
消费者权利不容侵犯
由于转基因食品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许多食品商在欧盟以及韩日地区已经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
然而,中国的消费者却面临着一些国际食品厂家的双重标准。这些食品商在食品中使用备受争议的转基因原料,并且不告知消费者。消费者则被迫在不知不觉中吃进他们不想吃的转基因食品。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中国的消费者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有权利知道哪些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有权利选择安全、健康和对环境无害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可以解决饥饿问题吗?
推动转基因的跨国公司声称,转基因食物可以解决饥荒,然而转基因根本不是灵丹妙药。
全球虽有八亿人长期食不果腹,不过联合国机构指出,现时世界粮食产量足以喂饱所有人,而全球最富裕的两成人,消耗了近一半肉类和鱼类,最穷的两成人却只食用了3%。显然真正造成饥饿不是因为粮食不足,而是贫穷和资源分配不均。
另外一旦受专利控制的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种植,种子价格必然随即上涨,长期而言转基因作物也不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农民生产成本增加,最终导致粮食价格攀升,而穷人也无法负担昂贵的粮食。所以,通过转基因解决饥饿问题是自相矛盾的。
我们相信:
* 人类的科学研究仍未充分了解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应该停止释放转基因生物到环境当中。
* 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监管,避免污染事件,防止转基因作物污染传统非转基因作物等。
* 发展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保护农业遗传资源,推动农业走可持续道路。
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作物通过生物技术,将某个(或几个)基因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之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状的生物。如转基因水稻是指将土壤中某种菌的抗虫基因转到水稻中,使得水稻具有抗虫的性状。
水稻是许多亚洲人的主粮,正遭受转基因的威胁。转基因作物本身并不能解决由化学农业来带的单一化种植和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的问题,而且给本已脆弱的田间生态系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威胁。
至今为止,世界上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批准转基因主粮的商业种植;但中国却极有可能成为商业化生产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转基因稻米对环境的影响
转基因水稻是指应用转基因技术,把一些水稻中本来没有的基因(如细菌的基因)转入水稻,使水稻拥有新的性状如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害等。但这种技术非常粗糙,转入的基因随机插入作物原有的基因组当中,可能会影响作物原有基因功能,同时带来不能预期的后果。
转基因农作物会通过花粉将基因传播给近亲植物,让其它植物也出现转基因农作物(如抗除草剂)的特征,扰乱生态平衡,造成基因污染。如果抗除草剂的基因传播到杂草,更会出现“超级杂草”,危害粮食生产。
另外,一些害虫会对转基因农作物产生抗性,从而导致更具毒性或更大剂量的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多年种植的Bt转基因棉花历史来看,抗性的增加和次生害虫的爆发,所以农药的使用量并没有减少。
转基因技术不是会改善农民生计吗﹖
转基因作物在研发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方法和基因往往已被申请专利,而这么专利的持有人大多为生物技术公司。专利向专利持有人赋予了独享经济效益的权利。一般转基因作物种子的价格比非转基因种子贵,据统计目前我国转基因棉花的种子价格一般为普通棉花种子价格的2-5倍,因此价格的上涨无疑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并不具有产量优势,如江苏的转基因棉花在2009年出现大面积的减产绝产现象,最终导致棉农入不敷出。因此,转基因技术并不能有效的改善农民的生计,反而可能造成影响。
揭露非法种植转基因水稻
至今为止全球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批准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种植;但中国却极有可能成为商业化生产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转基因农作物在中国实行商业化生产前,必须先向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申请生物安全证书,然后按照法规通过品种审定,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才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及最终的商业化种植。农业部已于2009年就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生物安全证书,但是并不允许最终的商业化种植。
可是,绿色和平近年不断揭露转基因水稻非法种植事件。2005年在尚未通过安全测试的情况下,湖北地区已发现有转基因水稻种植至少两年,且污染了湖北和其他省市的大米。2007年,绿色和平揭露转基因水稻非法冒充常规杂交水稻,在湖南省进行田间试验,并已申请品种审定,试图获取商业化种植资格。 2010年,绿色和平揭露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广东的种子市场和流通领域出现非法转基因稻种,大米和米制品。
这些案例显示出中国政府在管理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制度上仍有漏洞,政府须加强转基因生物监管力度,谨慎对待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审批。
打响保卫粮食主权的战役
绿色和平面对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请他们不要插手中国粮食。要求其实很简单:这些国外生物技术公司如果要拿出没有觊觎我国粮食主权的证据来,那就请向公众明晰地公布他们的项目中涉及中国粮食问题的专利细节,以及他们与中国科研机构、科学家和种子公司之间签订的相关协议内容吧。
绿色和平的行动再一次把许多人不愿直面的问题提到了台面上来。在横幅的背后,有绿色和平的再次恳请:中国政府立即暂停所有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全面调查、分析并评估国外转基因专利可能带来的影响。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才是农业发展的可持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