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理
Ⅰ 《水经注》中对军事地理资料有记载吗
郦道元生活在战争频发的年代,他虽反对不义之争,但并不是消极地反对。《水经注》中也保留了大量军事地理的资料。
郦道元常把在战争中发生重大作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如河流、桥梁、道路、津渡等进行军事上的评价,这种做法在以前还不多见,对后代的军事地理学者有很大影响。
Ⅱ 军事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引起战争规模、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新的战略思想使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也有发展变化。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层空间建立战略导弹发射基地,建设和发展海洋战场,为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开拓新的领域。采取航天、遥感技术观察和收集地理信息的手段将进一步得到推广,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使地理信息的处理、存储、检索、传输和显示实现系列自动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不断变化,并将在海洋水下和外层空间建立战略导弹发射基地,使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采取航天、遥感技术和使用电子计算机,将使军事地理情报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传输和显示手段进一步提高。
Ⅲ 西安军事地理,为何是古都的首选之地
西安,古称长安,其所处的关中沃野,被险峰川泽等天然的地理屏障所环绕。战国秦时,“扼秦楚之交”的武关、“川陕咽喉”的大散关、“崤函锁钥”的函谷关和西北屏障的萧关并称为“秦之四塞”。
关中四塞
函谷关位居今河南灵宝以北15公里处王垛村,自古就是战马嘶鸣的沙场。不知多少悲歌豪情在此上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当属其真实写照。函谷关的谷道起自函谷关关城,其特点是谷道两旁壁立千仞,崎岖狭窄处仅容一车通行,真可称得上“车不分轨,马不并鞍”。
凭函谷关之险,秦国曾数度退却诸侯袭扰。前247年,韩、赵、魏、燕、楚合纵伐秦,大破秦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区域),后虽乘胜进驻函谷关外,然终不得破关而入(下图2――函谷关模拟图)。
而另一条西入关中的险道属武关把守。武关的战略价值在于“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东下南阳,中原的阔野沃土尽是坦荡通途;西抵蓝田,则险隘尽失,关中震动)。当年刘邦即自武关入关中,致使秦王子婴奉天子宝玺而降(而项羽则是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后,攻破刘邦军占据的函谷关后入关中的)。
萧关曾是关中西北方向抗击游牧民族袭扰的前哨,位居今宁夏固原东南。自陇右入关中,主要经渭水、泾水等穿切而成的河谷低地,而倚险而立的萧关即扼守此通道。
安史之乱后,唐与吐蕃嘶鸣的主战场已自西域、河陇等地东移至今宁夏、甘肃东部地区,帝都长安的西北威胁骤增,763年时甚至一度失守。765年叛唐的仆固怀恩引诱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数十万军自贺兰山东麓破萧关南下。然唐军避其锋芒,坚守不战,并离间吐蕃、回纥关系,待其退却后在灵台大破之,歼灭蕃军五万余。而萧关在北宋时也是同西夏党项对峙的前沿。
除绵延的险隘群山,固守关中仍需依托晋西南的黄河天险。此段区域看似正面宽大,然优良渡口却相当有限,从北到南也就龙门渡、夏阳渡、风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等几个渡口。风陵渡地处黄河大拐弯,称得上“鸡鸣一声听三省”。慈禧西逃时即从这里西渡黄河“巡幸”西安的。
秦岭古道
西安所在关中平原南缘横亘着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秦岭千崖竞秀,河谷纵横,南北绵延百余公里,可谓绝佳的护卫屏障。其间开凿有数条惊险刺激的羊肠小道,时至今日,已蕴藏有极其丰富的历史积淀。
1)子午道
话说汉高祖刘邦在就蕃汉中时,走的就是子午道,即“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该道常供策应之用,以配合自潼关、武关西攻长安的主力部队(子午道南端新线开凿于六朝)。
2)tǎng傥骆道
因南口为汉中洋县傥水河谷,北口至周至县西骆谷而得名。是连通汉中和关中最快捷和最险峻的古道。257年姜维趁魏将诸葛诞叛乱之际,出傥骆道,因魏军坚守不出而经久对峙。
3)褒斜道
沿渭水支流斜水和汉水支流褒水穿行,历史最为悠远。《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司马错伐蜀时,即由此道入川。
4)陈仓道(北口临近陈仓县)
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闻名遐迩。前206年蛰居汉中的刘邦遣樊哙等修复褒斜栈道,此举麻痹了受封咸阳以西的雍王章邯。刘邦得以如神兵天降般自陈仓突袭关中,仅三个月间,即消灭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辖咸阳以东)和翟王董翳(辖陕北)。自此刘邦以富饶关中为根据地,东出潼关而与项羽争雄。
西安拥有“高屋建瓴,俯瞰河东”的绝佳地缘政治优势,故被汉唐等封建王朝定为国都。对西安所处关中形势可总结为:阻三面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依托渭水、黄河通达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以建瓴之势足以安定。
Ⅳ 军事中运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地理形势、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状况、交通运输、城镇要地、历史战例等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气象等因素。地貌,侧重研究有军事意义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状况;水文,侧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季节变化规律;植被,侧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围、类型与季节变化特点;气象,侧重研究各种气象要素的地区性、季节性的变化规律等,以及上述诸因素对作战行动、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Ⅳ 军事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
正确利用地理环境,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或利用不当,即使处于优势的军队,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中国东汉末年曹操兵败赤壁,法国拿破仑一世丧师俄罗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军事指挥人员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和作战行动的制约和影响,并在实战中巧妙利用,趋利避害,扬长抑短,对于克敌制胜有着重要的作用。
军事地理学是人类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军事地理学的研究,中国较其他国家为早。在古代,军事地理学是作为兵法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孙子兵法》有较多篇幅着重论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研究军事地理的开端。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提出辅刘立国的“隆中对”,是分析军事地理形势把握战略全局的范例。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区划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特色。此外,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施永图的《武备地利》,也含有丰富的军事地理内容。
19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枪、线膛炮等武器相继出现,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为适应作战需要,军事地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军事地理学的理论著作先后在俄、德、法、意、英等国问世,军事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瑞典政治学家克吉伦和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等,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大陆心脏说”等理论,他们的观点曾经成为军事地理学的理论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学”提出:国家的生存空间应随着力量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主张德国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个欧洲都划归到他那个“生存空间”中去,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善于根据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特点确定革命的战略方针;在选择、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运筹战略决策和指挥战役行动时,都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地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院校开展了军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军事领导机关分别编写了各种军事地理资料。
Ⅵ 有哪些古代军事地理方面好书推荐
【入门】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饶胜文:布局天下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风长眼量:①地图里的兴亡:三家分晋,烽火中原(上)&地图里的兴亡:三家分晋,烽火中原(下)、②地图里的兴亡:秦,从部落到帝国(上)&地图里的兴亡:秦,从部落到帝国(下)
【进阶】
宋杰:①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②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北朝后期晋西南】、③先秦战略地理研究
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
史念海:①河山集 四【关陇秦巴】、②唐代历史地理研究
谭其骧:长水粹编
王恢:中国历史地理(上册)&中国历史地理 (下册)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
李宗俊:唐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研究
【工具书】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
梁允麟:三国地理志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汉唐地理志考校
王仲荦 :北周地理志(全二册)
施和金:北齐地理志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
吴松弟:两唐书地理志汇释
谭其骧:辽史地理志汇释
郭黎安:宋史地理志汇释
鲁人勇:西夏地理志
王恢:新清史地理志图集
其他:有哪些读中国历史时可以参考的地图册? - 郭奉孝的答案
【网站】
禹贡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历史地图吧_网络贴吧
Acfun布哈林
谢邀
历史地理向收藏夹:堪史舆地 - 收藏夹
历史书单向收藏夹:考镜钩沉 - 收藏夹
Ⅶ 军事地理学的重要性
军事地理学是随着战争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历代的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在中国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就在军事名著《孙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地理条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称《隆中对》,堪称军事地理论述。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捶《读史方舆纪要》一书,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
西方军事学家也很重视军事地理。法国的拿破仑一世曾指出要当一个胜任的参谋长,必须“熟悉军事地理”。普鲁士军事著作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把“地理要素”视为决定战斗运用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 19世纪中叶起,欧美军事地理研究发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国也于民国初年出版了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兵要地理》。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1747)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他如对地理一无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
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学科。它是军事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称兵要地理、兵要地志、国防地理、战争地理。
军事地理学遵循军事学尤其是军事战略学、战役学的理论原则,同军事历史学、战争动员学、军制学、军队指挥学、国防经济学以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学、军事交通运输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Ⅷ 关于军事地理
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综合性科学。又称军事学。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帝国主义时期,战争的范围空前扩大,手段也空前残酷。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以及各政治集团为了准备战争和争取胜利,竭力探索战争的规律,研究武装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军事科学体系。
军事与军事科学
战争与军事 战争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原始社会晚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暴力冲突,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初始形态。这种部落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生存条件而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阶级的出现,战争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进入阶级社会后,战争便成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成为政治的继续。只有全世界实现了共产主义,阶级和国家消亡了,战争才会消亡。
军事 军事是以准备和实施战争为中心的社会活动。诸如武器力量的组织、训练和作战行动。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战略战术的研究和应用,战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国防设施的计划和建造,后备力量的动员、组织和建设等,都属于军事的范畴。军事不是孤立的活动,它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既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又对它们发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军事科学的任务和性质 军事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现象,探索战争的性质和规律。战争性质主要指它的社会政治性质,如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或进步的、反动的战争等。此外,战争性质还有它的规模、持续时间和武器装备、作战方法等方面的性质。战争规律是战争的各种矛盾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战争,而战争又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关系整个社会生活的特殊社会活动形态,因此军事科学具有综合性和鲜明的阶级性。自然科学的许多成就,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成为军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军事技术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各种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维修等。世界上局部战争一直连绵不断,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制止战争的力量也在增长,斗争是长期的,军事科学也将不断发展并日益完善。将来,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消除了战争的根源,人类进入永久和平的时代,军事科学也将最终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古代军事学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中国的军事学曾在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金属兵器和战车,建筑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古代防御工程体系万里长城;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火器的创制,也在世界军事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中国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技术专门家;此外,中国最早创立了较系统的军事理论,从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后有2000多种兵书问世,并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军事历史、军事地理著述,编纂了卷帙浩繁的军事类书。古代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如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等,在军事学方面也有各自显著的成就。
两次世界大战与帝国主义军事理论 为适应帝国主义国家推行海外扩张政策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帝国主义军事理论。如美国的A.T. 马汉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海权论。主张建立并运用强大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夺取制海权,控制海洋,进而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德国的A.von施利芬继承了克劳塞维茨和H.K.B.von毛奇的军事思想,主张速决战。他根据德国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在东、西两面作战的战争计划,成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略指导的基本依据。法国的F.福煦预测未来的战争将是短暂的,其进程将是激烈而快速的。他认为只有战斗才能决定战争的结果。在战争中军队行动的快速性、积极性、高度纪律性和节约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义,而指挥是否得当则是决定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战后新式武器的发明、应用和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发展。意大利的G.杜黑提出“空中战争”理论,认为空军应是未来战争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工具,依靠空军夺取制空权并实施空中进攻,即可摧毁敌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抵抗而保证战争取得胜利(见空中战争论)。
英国的J.F.C.富勒提出的“机械化战争”理论 ,法国的C.戴高乐提出的“职业军队”理论和德国的H.von泽克特提出的“小型军队”理论,都主张依靠少数精锐的职业军队,使用坦克和飞机等新式武器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法国的H.P.贝当提出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的理论 。德国的E.鲁登道夫提出了“总体战”理论,认为现代战争将是全面战争,既要歼灭敌人的武装力量,又要无情地打击敌国的工业目标和居民,战争进程将是闪电式的,力求速战速胜。这些理论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他们由于主观片面地夸大某种新式武器或某个军种、兵种的作用,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资产阶级的军事科学再一次经受实践检验并得到新的发展。在战争中,大兵团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军种、兵种战术进一步完善,战役理论和合同战术得到较全面的发展。由于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技术兵器数量多,物资消耗成倍增长,军事对经济的依赖更大,军事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军事运筹学的产生。导弹、原子弹等的研制成功和使用,标志着一个新的军事技术时代的开始,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也得到新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科学(1840~1949) 西方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引进 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两广总督林则徐开始搜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近海和陆地歼敌的抗英方针。战后,魏源等有识之士,总结和吸取了清军战败的教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造战舰、制枪炮、练精兵、翻译西方军事科技书籍。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在半个世纪中,先后开办了江南制造局 、福建船政局 、汉阳枪炮厂等30多个军工厂(局),仿制西方枪炮弹药,建造蒸汽舰船,初步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在沿海建设了部分基地和要塞。陆军几经变革后,按步、骑、炮、工、辎等兵种编组成新式陆军。先后创办了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讲武堂及各种专业学堂等70多所军事学校 。
翻译和编著了《战法学教科书》、《战术学》、《防海新论》、《火器真诀》、《兵学新书》等多种军事书籍,从各方面介绍西方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近代军事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军爱国官兵运用这些成果,取得了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在镇南关大捷、摩天岭阻击战、黄海海战、天津保卫战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但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思想和根本制度,仍然是封建主义的、腐朽没落的,所以,并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失败。
辛亥革命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军事科学 中国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后对军事问题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指导了当时的革命战争和军事建设。他所领导的革命政府曾组建了广东舰队和中山航空队,开办了广东海军学校和航空学校,又创建黄埔军校,并以军校毕业生为骨干,建立了国民革命军。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军事学术,受到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影响,从而为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在此期间,北洋军阀政府扩建陆、海、空军,按西方操典进行训练,并以原来清王朝的军事学堂为基础,建立了一些军事学校。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保定军官学校。由于进步思潮的影响,该校不少毕业学生后来也参加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工作,有些人成为军事领导人和骨干,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1949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军事统率机构,以及陆、海、空三军和炮兵、装甲兵等特种兵部队,开办了相应的军官学校,先后组织翻译了日、德、意、英、美等国的许多军事著作,把外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治军作战思想掺杂混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些爱国将领和军事理论家也著书立说,介绍军事科学研究的成果,传播加强国防建设、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如蒋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国防论》一书中,提出长期抗战的主张;杨杰在《国防新论》和《军事与国防》等书中,对当时的国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论述。
无产阶级军事科学
建设无产阶级军队原则 列宁创建了俄国工农红军。他指出红军建设必须加强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教育;通过政治委员、党支部和加强政治工作,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培养无产阶级优秀分子成为军队的骨干,合理利用旧的军事专家;实行一长制;强调军队中必须有最严格的纪律,觉悟和纪律是军队力量的源泉;认真学习军事,加强军事训练;掌握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军队。
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原则 列宁认为,战争是对每个民族的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考验。他要求实现全民武装,动员全民参战,广泛开展人民战争。列宁提出除了学会进攻之外,还必须学会防御和必要的退却。他认为在决定时机和决定地点拥有压倒优势是军事胜利的规律;要求实现统一指挥,集中管理;加强军事科学研究等。十月革命后,列宁采取了灵活的策略,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接着又领导苏维埃俄国军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白匪军的武装叛乱,使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同时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和伏龙芝等在进行军事改革的同时,加强军事科学的研究工作。随后斯大林又同伏罗希洛夫、图哈切夫斯基等苏军领导人一起,为加强苏联的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斗争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
国防建设学说 斯大林要求“要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在军队建设上,要求保持并巩固红军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特点;同时指出,使红军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是战斗实力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方针,建立了可靠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为国防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决定战争命运因素 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提出,决定战争命运的归根到底是正确的政策和千百万群众的同情与支持。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又提出:“现在战争的命运不会由突然性这种偶然因素来决定,而要由那些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后方的巩固性,军队的士气,师的数量和质量,军队的装备,军队指挥人员的组织能力来决定。”
战略战术原则 斯大林指出战略必须完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纲领为依据。战略最重要的任务是规定基本打击方向,预先决定各次战役的性质。策略是服从与服务于战略的。作战方式、战争形式不是永远一样的,要善于机智地运用。军事艺术的任务就是保证自己拥有一切兵种,使它们日臻完善,并善于把它们的行动配合起来。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使无产阶级军事科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总结了历史上的战争经验,探索中国革命战争所特有的规律,用以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毛泽东等通过长期战争实践,不仅探索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而且揭示了战争和战争指导方面的许多普遍性原理,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许多领导人都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战争观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指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着眼其特点和发展。必须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认为,中国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不能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绝对优势,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不能把武装斗争的矛头指向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而应指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特别是在各省交界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支持长期战争的战略基地,在农村聚集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发展壮大,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胜利。
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原则 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人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创造了一整套以劣势装备的人民军队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了以“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为核心的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后来毛泽东又提出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一系列作战方针和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战略的内线持久防御战和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进攻战的具体方针。在解放战争中,他坚持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方针,在战略防御阶段,指导全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形式,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不断转化敌我力量对比,并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在战略进攻阶段,组织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歼灭敌人重兵集团,并实施战略迂回包围,歼灭溃逃之敌。抗美援朝战争中,提出了实行战术的小包围、打小歼灭战,尔后再逐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以上这些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战略战术,是适应当时的情况提出来的,它反映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所以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则。
国防现代化建设学说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革新军制离不开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及时提出加强国防,建设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的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建成了一支包括海军、空军和陆军各兵种以及战略导弹部队的现代化军队,自力更生地全面发展了国防科技,建设了国防工业。1964年10月,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随后又成功地试验了氢弹、导弹核武器,实现了远洋和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掌握了近地轨道和同步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及回收技术,使中国的军事技术在这些方面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使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上述理论,集中反映在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论联合政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等一系列著作中,也反映在各个时期由他起草的大量文件、电报中。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的指针,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革命战争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概括。
当代军事科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战争与军事科学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和苏联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不断加紧军备竞赛,运用各种手段争夺势力范围。在这两国之间和北大西洋公约、华沙条约两个军事集团之间虽然没有爆发战争,但世界许多地方的局部战争却不断发生。有不少战争是美、苏两国操纵或直接出兵进行的。他们把局部战争作为争夺霸权、扩张势力范围的手段和新式武器的试验场。
战后几十年间,人类社会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核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引起了作战手段和作战样式的巨大变化。首先是核武器的迅速发展,使核战争成为军事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核武器制胜论”和“核威慑战略”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美、苏两国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的基础。争夺核优势和进行核讹诈,成为它们进行政治、军事角逐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其次,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之间核僵局的出现,研究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特别是使用新的高技术常规武器的局部战争,又成为美、苏等一些国家军事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美国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的理论和“星球大战”计划,以期打破核僵局,夺取对苏联的战略优势。苏联则强调高速度、大纵深和立体作战的理论,并加紧发展自己的空间武器,力图与美国保持均势。随着苏联解体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国、俄罗斯等国都在重新考虑自己的战略部署。中国的军事科学研究工作,几十年来一直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依据,重点探讨现代化条件下进行人民战争的有关问题,探索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其目的是加强国防,反对侵略,使中国的国防成为制约战争、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中国研制和装备有限数量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中国政府曾一再宣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且主张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航天技术,是为了和平的目的。中国坚决反对空间军备竞赛和空间军事化。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军事科学体系的完善。
现代军事科学体系 军事科学体系包括军事科学的整体结构、学科的划分以及各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安排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军事科学领域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层次越来越多,各学科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加强对军事科学体系的研究,对于军事科学的全面发展以及各学科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现代军事科学包括军事理论科学和军事技术科学两大部分。
军事理论科学 大体可分为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两个门类,以下再分为若干学科。军事思想是研究战争观和战争与军事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从而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基本原则;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军队,主要领导人和军事家在战争与军事问题上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等。
军事学术是研究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的规律和方法。通常包括: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事运筹学、军制学、战争动员学、军事教育训练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队后勤学,以及军事历史学、军事地理学等。
军事技术科学 主要研究现代各种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和维修保养等技术,以及军事工程和军事系统工程等。
军事技术科学的分类,包括基础理论和各个应用学科,后者按现代武器装备在各军种、兵种中日益专门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划分为:海军技术、空军技术、战略导弹部队技术、装甲兵技术等;按武器装备的种类划分为:枪械、火炮、坦克和装甲车辆、军用飞机、舰艇、导弹、核武器,以及自动化的通信、指挥、侦察系统等。
军事科学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军事和军事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军事专业不断出现,学科随之增加。如战略理论的研究,除了总体的研究外,还分别有各种战略的研究,诸如核战略、海洋战略、空中战略、外层空间战略以及战区战略、后勤战略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军事与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关系密切,军事科学同其他领域中一些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从而又逐渐形成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国防经济学、国防外交学、国防教育学、军事管理学、军事社会学、军事人才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军事技术科学的边缘学科则为数更多,如军事工程地质学、航空航天系统工程学等等。
中国发展军事科学的方向 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为了保证国防现代化建设,适应巩固国防和今后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循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军事科学。
Ⅸ 军事地理学讲的是什么内容
军事地理学 根据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全面分析与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以及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学科。 普通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理论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军事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的对象、任务、原则和方法,地理环境诸因素对国防建设、战略思想、军事行动影响的一般规律等。区域军事地理学和部门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应用部分。 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地理形势、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状况、交通运输、城镇要地、历史战例等。 地理形势主要包括国家或战区的位置、范围、面积,陆、海疆界的长度和自然特征及其对军事的作用和影响,该国家或战区与周边国家或战区的关系以及所处的战略地位。 相关书籍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气象等因素。地貌,侧重研究有军事意义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状况;水文,侧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季节变化规律;植被,侧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围、类型与季节变化特点;气象,侧重研究各种气象要素的地区性、季节性的变化规律等,以及上述诸因素对作战行动、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各种战略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产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分布、技术水平及其生产能力,农业经济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国民经济结构、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以及对军民生活物资的保障程度、战时经济动员潜力和对战争的支援能力。 社会状况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对内对外政策,阶级关系,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人民对战争的态度民族的分布,风俗民情,政治倾向及其相互关系;宗教信仰及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战时兵员的动员潜力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及其在战时利用的可能性,主要传染病、地方病的种类、分布、流行季节和对作战行动影响的程度。 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线和地下管道的整体布局,主要线路及其通行、输送能力;重要交通枢纽、车站、港口和机场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各种机车车辆、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管道的长度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战时的生产补充能力。 城镇要地指重要居民地、军事基地、要塞、岛屿、关隘等。城镇,侧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战略战役地位、面积、人口、周围地形、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工业生产,以及防空工事和军事设施情况;要地,侧重研究其分布状况、地理特点和军事价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对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 历史战例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区地理条件对历史上重要战争的影响,和交战双方在利用地理环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 地理形势 在对上述各项内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可能产生影响的全面评价和结论。 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引起战争规模、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新的战略思想使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也有发展变化。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层空间建立战略导弹发射基地,建设和发展海洋战场,为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开拓新的领域。
Ⅹ 军事地理的起源
公元前7世纪的兵书《军志》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 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理为宝”。清代施永图编撰有《武备地利》一书。中国历史上与地利相似的用语还有“地势”、“形胜”,如《史记·高祖记》有:“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由于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和控制地球活动的内能在各处分布不均,地球表层各处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差异,成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具有不同影响的地理区域和地理环境。探索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与国防建设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称军事地理学。它是人类在长期武装斗争实际中认识、利用地理条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是对军事与地理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对于科学地指导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