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历史
❶ 北京故宫的历史沿革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大约明朝中晚期,与外禁垣区分开来,即宫城叫“紫禁城”,外禁垣为“皇城”。
(1)故宫的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
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❷ 北京故宫历史悠久的资料50字左右
北京故宫始建于抄永乐四年袭(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
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2)故宫的历史扩展阅读: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❸ 北京故宫的历史以及历史价值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
历史价值有:北京故宫有35万件,一级品1100多件,二级品约5.6万件,还有上世纪以来在全国110多个窑口所采集的3万余片陶瓷标本。
北京故宫藏历代铜器1.5万余件,其中先秦青铜器约1万件,有铭文的1600余件,这三个数量均占中外传世与出土数量总和的1/10以上,是国内外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3)故宫的历史扩展阅读:
故宫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城墙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故宫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委员会评价: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❹ 故宫的历史 故宫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从故宫学的视野看待故宫,不仅认识到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的重要价值,而且看到宫廷历史遗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这一认识是故宫学得以产生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
(4)故宫的历史扩展阅读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❺ 故宫的历史背景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型建筑,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为基础。
❻ 故宫的来历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6)故宫的历史扩展阅读: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宫累计接待观众达到1亿人次。2019年起,故宫将试行分时段售票。2018年9月3日,故宫养心殿正式进入古建筑研究性保护修缮工作的实施阶段。2019年3月4日,故宫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展览计划。
❼ 关于故宫真实的历史故事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室宫殿,到现在,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气势宏伟,占地面积广阔,建筑精美,景色宜人,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浏览观光。可以说,故宫除了美丽的皇宫风景之外,更吸引人的当属其包含着的悠久历史文化。
作为居住过24位皇帝的皇家院落,这里曾经是皇家举办大典、会见群臣、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场所,更是皇帝以及其家眷、妃嫔们生活和游玩的地方。其中,各种鲜为人知的皇家故事,无数珍奇精美的宫廷宝藏,也为这座百年宫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有诸多的未解之谜在这里产生。
❽ 故宫的历史变化是什么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都在此居住,历经24个皇帝。历时570多年。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代用紫微垣(星座名)来比喻帝王宫殿,帝居在秦汉时又称为“禁中”,意思是门户有禁,不可随便入内,这就是皇宫又被称为紫禁城的缘由。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以明朝在南京的宫殿为蓝本,基本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后经明清历代皇帝的不断整修和扩建,成为一个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共占地72万多平方米,四周环绕着10米高的城墙,长约3400米,宫墙外环绕着宽52米的护城河。内有宫室9999间半,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设想: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如果他在故宫的每间房住一天,等他把所有的房子都住过一遍时,他就长到27岁了。
故宫是中国封建王权的象征,这一点在它的建筑形制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建筑格局讲究均衡对称,建筑规模庞大,防卫系统森严,建筑外形庞大而庄重,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无处不体现出威严的皇家气质。故宫的布局以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为主,东西两侧建筑呈对称分布,所有的建筑从规模到屋顶样式,一律保持严格的等级差别。故宫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处理政事的地方;北为生活区,即内廷,是皇帝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后妃皇子居住、游玩和祭神的地方。此外,在内廷东六宫的东面还有一组宫殿,以宁寿宫为主,俗称“外东路”,是乾隆准备在让位给儿子,自己做太上皇时居住而建造的。西六宫的西面前方由慈宁宫、寿安宫等建筑组成,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故宫有四个大门,南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穿过天安门、端门,就到了故宫的正门——午门。午门位于京城南北的中轴线上,因正处于子午线上而得名。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开始兴建,清顺治四年(1647)重修。午门高37.95米,下面是高大的砖石墩台,台正面有垛墙环绕着。墩台正中有三个门洞,左右各有一掖门,俗称“三明五暗”。五座楼阁建于墩台上,俗称五凤楼,主楼面阔九间为重檐庑殿顶,其余四座楼为重檐攒尖顶,气势雄伟,辉煌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向太和门。明清时出入午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正门只供皇帝出入,此外只有皇后大婚时入宫才可以走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平时,文武官员从东偏门出入,王公大臣从西偏门出入。
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宫城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8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上,庄严、宏伟。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俗称金銮殿。明初开始兴建,原名秦天殿,后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才改为太和殴。现存殿重修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在全国木结构建筑中规模是最大的,面积2377平方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外有廊柱一列,全殴内外总共立有大柱84根。殿高约35米、宽约63米,殿内有金漆雕龙宝座、沥粉金漆柱,天花板上用蟠龙藻井图案。这里是封建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举行庆典的地方,明清两代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读即位诏书。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高27米,是屋顶有4条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形体壮丽,建筑精巧。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皇帝在举行大典时,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这里休息,接受内阁大臣的朝拜。每逢加皇太后徽号和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在这里阅览奏章和祭文。
三大殿中最北的一座是保和殿,高29米,是屋顶有9条脊的殿堂。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乾隆后期,殿试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举行。保和殿后有一块故宫内最大的石雕——丹陛石,重250吨,上面雕有九龙、祥云、寿山、福海等装饰。
保和殿后面是一片广场,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将外朝与内廷隔开。进入乾清门便是乾清官,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地方。有暖阁9间,每间都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屋子安3张床,以便皇帝随意换床睡觉,防止被人暗害。乾清宫正屋内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是藏秘密立储匣的地方。这个秘密立储的办法,由雍正创立。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官和坤宁宫之间,是内廷的小礼堂,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册封皇后的仪式以及庆贺皇后诞辰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清代皇后去祭先坛前,需在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清代的“宝玺”(印章)也收藏在这里,乾隆收藏的代表皇权的25颗宝玺现在仍在殿中。交泰殿后的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代改为祭神场所。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在西六宫的南面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皇帝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养心殿最西的一间名为“三希堂”。因乾隆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这里而得名。
在故宫东侧有宁寿宫,建筑自成一体,俗称外东路。现在,宁寿宫的乐寿堂已成为珍宝馆,其中有几件稀世珍宝,一件是金发塔,用黄金3440两,里面存放着乾隆生母孝圣皇后的头发;一件是大禹治水玉山,重5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还有一件是象牙席,雍正时由广州牙匠编织,据记载,当时共做了5件,现在有3件传世,故宫太和门其中两件藏于故宫。
坤宁宫后的御花园、慈宁宫前的花园和宁寿宫附带的花园,是故宫内廷的三大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作为皇家御园,这三座花园都建造精美,颇具匠心,充分应用了中国传统营造园林的方法,既有与主体建筑的对称,又有局部、细节之处的不对称。园内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方寸之地大有奇巧。存在于富丽庄严的殿堂里,别具一种幽美恬静的气氛。
故宫的四角有四座高大的角楼,最初是与护城河及城墙共同构成防卫系统,后则以观赏为主。角楼高27.5米,屋顶有三层檐,共用六个顶组成,形成多角多檐、多层脊的造型,结构奇丽。面对故宫北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山分五峰,每峰各建一亭,巍峨矗立。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素有“宫殿之海”之称,她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座殿宇,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在故宫中游览,既可以见识封建王朝最高的政治中心和帝王的居住地,又可以集中了解古代的建筑文化。
❾ 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
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工匠马德春与故宫九龙壁
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
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
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
(9)故宫的历史扩展阅读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
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