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史观
㈠ 几大历史史观及介绍,谢谢!
全球史观,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阶级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
人类文明史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展去研究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㈡ 什么是历史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称“社会历史观”。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即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㈢ 主要的历史史观有哪些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㈣ 什么是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4)历史史观扩展阅读
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以前,手工劳动的生产规模狭小,人们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隔绝状态;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使得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能局限于很小的范围。
社会的这种发展水平,一方面使得社会本身发展缓慢,内在的深层的东西不能充分展开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不到社会历史过程的共同性、重复性,从而无法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能用想象的联系去取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客观的联系。
在阶级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动的权利,只能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可能产生系统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观,更不可能产生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都是掌握、垄断着精神生产的特权,但只占人口极少数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要贬低广大物质财富创造者的作用而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贬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的力量而夸大统治者控制的精神的力量,不可能正确面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唯物史观。
㈤ 高中历史:历史史观有哪些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专界观的组成部属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常识哲学篇。
㈥ 什么是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一,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二,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三,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扩资资料
他们的区别
一,文明史观: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1.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2.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二,现代化史观:运用的是“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三,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㈦ 如何判断历史多元史观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学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着“中学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的原则,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拉开了新世纪历史课程改革的大幕。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颁布,接着,《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新课标)问世,新课程改革在历史观上的重大变化就是:除了上述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继续应用,新课标最明显的特色就是“文明史观”的引入和应用。
一、文明史观的引入和应用
新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文明史观的特别凸显。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不再以“五种社会形态说”作为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索,而是以“文明史观”来阐释历史。虽然,此前出现的现代化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文明史观,但是,它强调的近现代历史阶段中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特别强调工业文明,所以并不全面。严格说来,“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大规模应用应该从2003年高中新课标的颁布为标志。袁兆桐、田家伟的《文明史观与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杨宁一、程星的《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体现的史学观念》等文章都对文明史观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作了研究和论述,现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归纳。
文明史观,也被人们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发端于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集大成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我国研究文明史的学者中,马克鑫教授和赵林教授是比较突出的两位。文明史观在国际上早已出现,代表性的著作有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等。它在我国大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己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如前所述,“五种社会形态说”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其演进的秩序,在西欧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表现得较典型。但世界上也有些民族和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经历过独立的奴隶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过渡性的社会经济形态,如中国1949年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在史学界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因此,新课标强调历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历史分期,以前多次出现的“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出现的频率大为降低甚至不再出现,当然,在必要时也并不回避这些概念。
从我国已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来看,文明史观已经融入中学历史课程。无论是初中新课标还是高中新课标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明史观。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历史部分,更是直接引用了文明史观,该部分的标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提出“本专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线索,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没有象初中课程标准那样明确提出“文明”的概念,但实际内容也明显的体现了文明史观,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从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注意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都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中国古代史讲述的主要是朝代的更替,而在新课程标准中中国古代史讲述的是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高中新课标以人类文明发展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文化史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在内容的选择上,把文化史提高到与政治史、经济史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课标“内容标准”规定,在必修课程中设置三个必修课模块,文化史专题列为历史,形成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六个选修模块中,“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汇萃”两个模块完全属于文化史内容,其它模块中文化史内容也占相当比例。这就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中文化史内容相对薄弱的状况。这种不同于传统历史教学大纲的设计方式就体现了鲜明的文明史观。
在政治文明方面,新教科书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编写思路,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政治运作为研究的重点,突出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分量。对制度文明加以浓笔重彩的反映,必修模块的九个专题中有五个专题涉及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课标和教科书从文明史角度客观叙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雅典民主制的发展,全面阐述了两种政治制度发展的历程。从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美国政治新体制的完备、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等方面,阐释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治文明方面的成就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也做了充分反映。
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在必修课中,一前所未有的加重了文化史的比重,将反映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史内容提升到整个高中课程的三分之一的比重,并单列为一个必修模块,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人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和内容。在选修课中,更是大大加重了文化史的分量,除《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以外,五个选修模块都与文化史有关,其中,《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都属精神文明的范畴,据冯一下先生统计,在整个高中历史所设的九个模块中,文化史约占到3.8个模块,仅少于政治史,而大大超过了经济史,由此表明,在新课程中精神文明的地位是大大提升了。
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如古代部分,很少提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等概念;在论述中国古代剧变和社会转型时,不再提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明清阶段特征的阐述中,抛弃了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说法,有的教科书认为明清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高峰,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当时“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4)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也都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例如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专题中,内容标准也只选择了与现代民主和法制起源密切相关的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法,舍去了以前教学中极为重视的奴隶制和奴隶起义等内容。在文化部分,内容标准主要选择了人类思想文化方面影响巨大的优秀成果。
二、多元史观格局的形成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学在凸显文明史观的同时,并没有摒弃其他历史观。唯物史观一直以指导思想的地位出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一前言”中着重强调“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高中新课标也在“课程性质”中特别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二小节“过程与方法”中又进一步强调要让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唯物史观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上面论述的全球化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就凸显了以现代化进程为主线的特点。教育部在2004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涉及现代化范式的表述比重大幅增加。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节中关于中国史方面规定“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在“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一节中还增加了要求学生能够“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的规定,这些都体现出了现代化史观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当然,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学还引入并应用了其他新的历史观,例如社会史观、生态环境史观等等,限于篇幅,不作详述。
㈧ 历史史观有哪几种,都是怎样区分的
有阶级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英雄史观。
区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视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种不同的史观拥有对世界不同的解读。
1、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
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5、英雄史观
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往往会犯(课本上的)唯心主义错误,片面的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绝对性作用。
㈨ 什么是现代史观、社会史观、历史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现代史观、社会史观、历史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在对人类历史的认识角度有所不同,因此概念上也有一定差异。
(一)现代史观。现代史观是用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的根本观点,其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历史。
(二) 社会史观。社会史观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三) 历史史观。历史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历史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也就是说,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其从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认为世界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五)文明史观。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而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㈩ 历史一共有多少个史观,详细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喜欢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