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历史
瑞士历史
要了解瑞士的历史,必须先了解其理位置:瑞士的地理位置左右着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
我们所知的瑞士最终形成于1848年。在这之前,真正的“瑞士历史”并不存在。准确地说,只存在各个独立地区的历史,而这些独立地区逐渐形成了今日的瑞士。
史前瑞士
现在瑞士国土范围在史前是凯尔特人的活动区域,凯尔特人曾经是欧中中部的土著居民,他们的部落在公元前2世纪曾经扩展到今天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西班牙以及莱茵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在他们的全盛时期还曾经成功地攻占了罗马城。聚居在今天瑞士国土内的是凯尔特人的海尔维的部落。
罗马帝国时期的瑞士
公元前后分布于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不断向凯尔特人居住区域扩张,公元前70年,感受到日耳曼人压力的海尔维的部落决定向西撤离到高卢西南的大西洋沿岸,因而向恺撒统治的罗马帝国借道;考虑到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潜在威胁,恺撒决定在瑞士建立一个受罗马控制的海尔维的人国家。罗马军队不仅没有同意凯而特人借道通行的请求,反而向他们发起攻击,迫使后者成为罗马帝国的同盟者,获得罗马帝国支持的凯尔特人战败南侵的日耳曼人。
恺撒死后继任者奥古斯都将海尔维的人部落并入帝国行省,今天瑞士的范围正式纳入罗马帝国,当地的凯尔特人开始了罗马化时代。
罗马瑞士时期当地建立了罗马式的行政系统,兴起了一系列城市,修建了通向罗马城的帝国大道。罗马人还为瑞士引入了地中海沿岸的农作物和亚平宁半岛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还有基督教。
100年-250年是罗马瑞士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结束于日耳曼人对帝国的入侵。
日耳曼人入侵
259年一支日耳曼人的部落联盟渡过莱茵河,攻克的帝国瑞士的北部边塞,从此罗马瑞士进入了战乱的年代,直到公元401年帝国军队撤出了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从此日耳曼人统治瑞士的时代开始了。
日耳曼人统治的瑞士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由勃艮第部落联盟统治,他们人口数量少,文化落后在占领瑞士之后接受了当地的罗马-凯尔特人语言和文化传统;中部和东部由阿勒曼尼部落联盟统治,他们所占领的是瑞士的山区和罗马化程度较低的区域,在那里日耳曼语言取得了胜利,这种东西分治也是如今瑞士法语区和德语区的雏形
日耳曼人治下的瑞士地区先后产生了很多小的王国,这些王国相互征伐,最终于536年同一于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根据瓜分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的凡尔登条约,瑞士再度分裂,分属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
1033年,分裂的瑞士再度归于同一的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德意志王权衰落,各地方诸侯势力上升,各路诸侯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建立了大批城市,在今天瑞士的区域,策林根家族推动建立了众多的城市,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城镇自治体制。为日后瑞士邦联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瑞士邦联
哈布斯堡家族的兴起和瑞士邦联
哈布斯堡家族缘起于瑞士中部,逐渐强盛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瑞士中部阿尔萨斯、阿尔高和瑞士中央区,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最有影响力的诸侯之一,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举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结束了从1254年开始的大空位时代,继位后的鲁道夫一世致力于扩大王权和家族势力,瑞士各个自由领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强大压力下,1291年8月,瑞士的三个谷地共同体:乌里、施维茨和翁特瓦尔登签订了三州同盟协定。同盟条约规定了三者须相互帮助对抗一切内外敌人;通过共同的法律来保证地方安定;同盟之间的分歧须以协商方式和平解决;并规定同盟的缔约方均不得接受非本地的或者为了贪图钱财而被任命的执法官员。这份同盟协议是瑞士历史上有案可查的最早的协议,因而今天的瑞士人把1291年8月视为瑞士联邦的诞生日,每年的8月1日被定为瑞士国庆日。但是有学者认为,1291年的同盟协议,从文本上看是更早前另一个协议的重申和加强,在此之前应该还有其他类似协议,那么瑞士联邦的历史应当比现在所知道的更加久远,但至今并未找到更早的同盟协议文本。
B. 瑞士联邦的历史
最早的七位委员。瑞士联邦委员会是在1848年的联邦宪法中所创立,此宪法将委员会定义为“邦联中的最高行政与指挥机关”[1]。当时瑞士的立宪民主制度仍未成熟,建国者们吸取了许多美国宪法中的联邦制度,不过并未采取总统制,而是采用联合领导。
当时之所以采用联合领导形式,是源于瑞士长久以来的传统。从旧体制时期(拉丁文:Ancien Régime)以及旧邦联时期开始,就已经有菁英所组成的委员会担任管理工作;另外较晚期的赫尔维蒂共和国(德文:Helvetische Republik)[2],以及1830年代以后制定了自由宪法的各州政府,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供依循[3]。
左图是最早的七位委员,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分别是马丁·约瑟夫·穆辛格(Martin Josef Munzinger)、乌尔里希·奥克辛本(Ulrich Ochsenbein)、约纳斯·富勒尔(Jonas Furrer)、亨利·德瑞(Henri Druey)、斯蒂法诺·弗兰奇尼(Stefano Franscini)、弗里德里希·弗雷-荷洛塞(Friedrich Frey-Herosé),以及威廉·马蒂亚斯·那弗(Wilhelm Matthias Naeff)。
[编辑本段]组成
1847年的势力分布,粉红是保守派;深绿是自由派(激进派);浅绿是中立州。
政党比例
瑞士在1848年所制定的宪法,是欧洲在1848年的民主革命中少数的成功案例。当时瑞士的民主运动是由称为“激进派”的团体(现今的瑞士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所领导。激进派在分离主义联盟战争(德文:Sonderbundskrieg)中击败了由七个天主教及保守派州份所组成的分离主义联盟(德文:Sonderbund,又译独立联盟),并运用联邦国会中的多数优势,取得了联邦委员会的全部席次。
而原来在战争中的敌人,也是后来的反对党“天主教保守派”(现今的瑞士基督教民主人民党,简称基民党),则一直被排除在委员会之外。直到1891年,委员会成员之一埃米尔·韦尔蒂(Emil Welti)因为一场关于铁路国家化的公民投票失利而辞职之后,激进派才决定在选举中支持并选入属于天主教保守派的约瑟夫·曾普(Josef Zemp)。
在20世纪前半叶,自民党与基民党的势力逐渐被一些新兴的政党削弱,一部分的选票转移到了在立场较为极端的政党,包括左翼的瑞士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以及右翼的“农民、商人及独立派党”(缩写BGB,现今的瑞士人民党)。1919年,基民党的尚-马里·姆希(Jean-Marie Musy)进入委员会,使该党获得了第二个席次。而BGB的鲁道夫·明格(Rudolf Minger)也在1929年加入了委员会。社民党的安斯特·诺伯斯(Ernst Nobs)则在1943年成为该党的第一位委员会成员。
神奇配方
在1959年的一场选举中,联邦委员会建立了一个延续许久的大联合政府[4],其中的政党比例多年不变,也称为“神奇配方”(德文:Zauberformel)。这个政党比例大致对应于当时联邦国会里各政党的势力:
瑞士自由民主党(自民党;FDP):2席
瑞士基督教民主人民党(基民党;CVP):2席
瑞士社会民主党(社民党;SPS):2席
瑞士人民党(人民党;SVP):1席
不过自民党与基民党的支持度仍然持续下滑,同时人民党与社民党的支持度则上升。1990年代之后,后两党逐渐超越了前两党。到了2003年,一场选举改变了这个神奇配方,在这场选举中成为(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大党的人民党,要求基民党交出一个席次给人民党领导人克里斯多福·布劳赫(Christoph Blocher),并以退出政府作为要胁。基民党同意了这项要求,并且让属于基民党的露特·梅茨勒-阿努尔德(Ruth Metzler-Arnold)退出了委员会。
C. 瑞士著名历史
日耳曼人治下的瑞士地区先后产生了很多小的王国,这些王国相互征伐,最终于536年统一于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根据瓜分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的凡尔登条约,瑞士再度分裂,分属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
1033年,分裂的瑞士再度归于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德意志王权衰落,各地方诸侯势力上升,各路诸侯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建立了大批城市,在今天瑞士的区域,策林根家族推动建立了众多的城市,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城镇自治体制。为日后瑞士邦联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瑞士联盟
13世纪地方领主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力图在瑞士确立王权。为了对抗哈布斯堡,1291年8月1日,施维茨、下瓦尔登、乌里3个州结成瑞士永久同盟。1291年8月1日也成为瑞士的国庆日。
1315年,瑞士同盟军队在莫尔加滕战役击败哈布斯堡军队。之后的40年中,卢塞恩、苏黎世、格拉鲁斯、楚格、伯尔尼也相继加入同盟。
1499年,瑞士同盟军队在士瓦本战争中战胜奥地利,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对其独立的认可,瑞士实质上已经独立。巴塞尔、沙夫豪森于1501年、阿彭策尔于1513年,先后分别加入同盟,联邦增加到13个州。
1515年,在马里格拉诺战役中,瑞士同盟被法国、威尼斯联军击败,从此奉行中立政策。
宗教改革时期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瑞士广泛兴起,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茨温利以苏黎世为中心,宣传宗教改革,在1523年在苏黎世确立了基督教新教的优势地位。之后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由于宗教的分裂与经济利益的不同,不同州的态度也不同。1531年,在卡贝尔的宗教武力冲突中,茨温利战死。
1532年,宗教改革扩散到瑞士全境,而后走出瑞士,传遍欧洲。
正式建国
1648年,法国、瑞典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迫使其于当年10月求和,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瑞士真正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瑞士首都伯尔尼
1798年,拿破仑侵略瑞士,建立海尔维第共和国。
1803年,瑞士将法军驱除出境,瑞士扩张到19个州,恢复联邦。
1815年,瓦莱州、纽沙泰尔州、日内瓦州加入瑞士。同年,瑞士签署新的联邦条约,除外交事务外,各州恢复各方面的主权。同年举行的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1848,瑞士制定新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均保持中立。
2015年10月28日,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D. 瑞士的历史为什么几次战争都安然无恙
拿破仑失败后,1815年欧洲强国召开维也纳会议(Wiener Kongress),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immerwährende Neutralität und Unverletzlichkeit der Schweiz)”。这是瑞士执行永久中立政策的开端。瑞士历文学家认为,“维也纳会议最后宣告瑞士的中立和不可侵犯,并承认它不依附于任何外国的影响,这是真正有利于所有欧洲同家的。瑞上的中立从此变成欧洲的公法的一个原则。’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至于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虽然维也纳会议是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张在欧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统而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谴责,但是在一战之前,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欧洲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瑞士的中立国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瑞士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区。事实上,瑞士在二战中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虽然有资料说瑞士曾组织军队反抗德国,但是更多资料显示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
下面是相关资料
瑞士是一个人口704万(二战期间为400多万),土地面积41284平方千米的中欧小国。但是在二战中,当希特勒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学生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 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1],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为什么要屈从希特勒?
在历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限制法国,反法同盟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2]。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与这种反动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希特勒政权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德国还威胁要切断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将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3]。
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最终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4]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5]。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手上[6]。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7]。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8]。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9]
上述史实说明,瑞士在二战中的行为违反了永久中立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瑞士联邦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当时他还发表了一个经联邦委员会(即瑞士政府)通过的声明,表示瑞士在二战中有负于纳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于正视和承认本国政府半个多世纪以前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道歉,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E. 瑞士手表的历史
梅花 (Titoni)
是 一个典型的瑞士传统表厂,自1919年在瑞士格林肯建厂以来,相传三代,是现今极少有的独立家族制表企业。多年来它一直坚守在自动机械表的的领域上,该公司最感骄傲的一个特点是其产品中有95%是高度精准的机械腕表。一直以来,梅花表都坚持“品质第一”的态度,专注生产精致、可靠耐用的机械表,在世界各地,树立了“机械工艺的象微”之形象。其公司广告标语“机械艺术的典范”,清楚的强调其在生产机械自动手表领域中的专业地位。梅花表是进驻中国较早的瑞士品牌,多年来以“精密、可靠、耐用”的稳定品质赢取了消费者对梅花表的独特信赖,奠定了梅花表的崇高地位。
浪琴 (LONGINES)
起 源于公元1832年制表师奥古斯都.阿格西(Auguste-Agassiz),他的哥哥路易士.阿格西(Louis-Agassiz)是当时著名的地质学家,在圣耶米山谷(Saint-Imier)从事小规模的制表工厂,从此展开璀璨的未来。而阿格西的外甥也就是浪琴表的创办人——欧尼斯. 佛兰西昂(Ernest-Francillon)。源自1832年的浪琴表,她以优雅著称,是一个拥有170多年的历史的传统的钟表制造商,每一块表都是和谐与美的结合。一直为世界各地人士精心设计款式优雅华丽、工艺精湛的钟表,享誉表坛。浪琴表的品牌哲学“优雅态度,真我个性”,奥黛丽赫本曾是浪琴表的形象代言人,赫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在人们心目中永远优雅、高贵。当我们说一个人很优雅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她的经历和修养,这是一种必须经历许多才能从内心散发出来的韵味。浪琴即是。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浪琴表,向来坚持「最好的品质」的工作哲学,对时间工艺不断地努力创新,现在,「浪琴表」已然成为精准的代名词了!浪琴表之所以成为精准的同义字,全归功于对时间工艺的不断努力。1899年浪琴表赞助由路易士.雅曼达 (Louis-Amadeus)伯爵所领导的北极探险活动,提供专为极地各种气温变化所设计的五支怀表,并受到极力赞扬。伯爵写道 :「无论受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变化,浪琴表始终保持最精准的时间」 “The Longines chronometers kept the exact time, despite the enormous temperature variations to which they were subjected.” 在这次探险之后,许多其它的探险家都选择了浪琴表 做为指定定时器。 另外一项伟大的记录,是1094年巴尼船长(Captain J.E. Bernier-Arctic)驾船从美国到北极探险。
◇嘉岚系列 ◇时尚系列 ◇宝邦系列 ◇优雅系列 ◇经典怀旧系列 ◇瑰丽黄金系列 ◇阿加西系列 ◇黛绰维纳系列 ◇黛绰维纳方型系列 ◇康卡斯系列 ◇高度准确天机型腕表 ◇传统优雅系列 ◇奥珀斯系列
欧米茄 (OMEGA)
享 誉全球的欧米茄手表诞生于瑞士,拥有超过150年的悠久历史。欧米茄(W)是希腊文的第二十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字母。它象征着事物的伊始与终极,第一与最后。代表了"完美、极致、卓越、成就"的非凡品质,诠释出欧米茄追寻"卓越品质"的经营理念和"崇尚传统,并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范。欧米茄拥有世界著名的四大系列产品:时尚及外形优雅的星座系列,专为运动爱好者而设计的海马专业潜水系列,作为太空任务指定计时的超霸系列和尊贵典雅的碟飞系列。
帝舵 (TUDOR)
Tudor 这个名字来自英国的都铎王朝。那是英国的黄金时代,声誉大概可以比得上中国的贞观之治。中文名字被出色地译作“帝舵”,也就无可置疑地有了万方臣服的王者气派。于是,帝舵的每一个系列均以与王室有关的名字命名。时至今日依然贯彻如一,卓越品质、高逸格调、世代尊崇的制表传统,至尊至优的制表技术。帝舵并非只是腕表,更是赋予佩戴者无比优越感的完美杰作.
劳力士 (ROLEX)
劳 力士(Rolex)被认为是最成功及推崇备至的瑞士手表。创办人Hans Wilsdorf于1908年24岁时注册了Rolex这个商标,并由英国移师至日内瓦。1920年,劳力士获颁授予第一张由官方发出的品质鉴定证书。由于决意要制造最准确的手表,Wilsdorf定下了设计及制造一款防水表的目标,终于著名的蚝式(Oyster)表面世,瞬即成为瑞士名贵手表销量榜中之冠。劳力士为世界十大名表之一。
F. 瑞士手表的发展史
瑞士钟表业在16世纪中叶出现在日内瓦,1541年,由简·开尔文倡导的改革及对珠宝配戴的禁止,迫使金匠其它珠宝匠们转向了新的独立的手艺:制表业。在世纪末,日内瓦手表已经因高质量而享有声誉,钟表匠们于1601年创建了日内瓦钟表匠协会,是当时全世界范围内成立的第一个这样的协会。
一个世纪后,因为日内瓦已经云集了钟表匠,许多钟表匠决定离开城市到可以容身的侏罗山。
在侏罗山的制表业对名为丹尼尔·简理查德(1665-1741)的年青金匠心存感激之情,是他第一次在制表业中引入了劳力分工。1790年日内瓦已经出中了6万多只手表。
这几个世纪充满着发明和新发展。1770年,亚伯拉罕–路易斯·伯瑞雷发明了“永久性”手表(法语“Montre à secousses”),现代自动上发条手表的先驱。1842年,安德列·菲利浦,著名的Patek Philippe的创始人之一发明了摆锤上条手表,与此同时开始了复杂手表的生产,并引进了诸如万年历、倒转针及记时器等特殊功能。
大量的手表生产开始于进入20世纪的时期,感谢研究人员及享有声誉的钟表匠(诸如佛里德里克·英古德和乔治·莱考特)介绍的新技术。生产力的提高,零件的可互换性及标准化积极地将瑞士钟表业引向世界的顶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正是很快变得非常受欢迎的手表的传入时候。手表传统的圆形在1960年得到了普遍的接受。1926年第一只自动上条手表在格伦兴诞生,第一只电子手表于1952年末问世。
1967年在纳沙泰尔的中央电子钟表(CEH)开发了世界第一只石英手表——著名的Beta21。从此,接下来的主要的技术开发进展顺利:LED和LCD显示、Swatch没有电池的石英手表等等。
至今已有4个多世纪过去了,传统、技能、高技术和永远的创新已使瑞士钟表业保持它在世界钟表市场的领先地位。因为或是感谢瑞士所经历的不同的危机,瑞士钟表业已处于一个可以回答它所面临的许多技术、经济和结构的挑战的地位。它的非凡物力论和创造力已使它成为技术发展水平的行业,它所拥有的许多发明或世界记录是如此之多:第一只手表、第一只石英手表、第一只防水手表、世界上最薄的手表、世界上最小的或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手表等等。
G. 瑞士人的历史
公元前5世纪,在今瑞士地域上住着海尔维第人和雷托人,前者属于克尔特部落群,后者来源不详(有的学者认为与伊特拉斯坎人相近,有的认为与伊利里亚人相近)。公元前1世纪瑞士各地区被罗马帝国征服后,这两个土著居民均逐渐罗马化。后来,这些罗马化土著居民又与3~5世纪来到的日耳曼部落分别结合成日耳曼瑞士人、法兰西瑞士人、意大利瑞士人。9世纪初,今瑞士全部土地属法兰克人的查理曼帝国。843年帝国分裂后,分别归属东法兰克王国和洛林王国。11世纪又共同归属神圣罗马帝国。13世纪哈布斯堡家族成为奥地利的统治者后,开始向现今瑞士地域扩张。1291年施维茨(瑞士由此得名)、乌里和尼瓦尔登三个德语州在共同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中结成永久同盟,成为瑞士联邦立国的基础。14世纪至19世纪初,瑞士逐渐扩大为包括22个州的多民族联邦国家。参加瑞士联邦的各州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各自为政的状态,经济上发展很不平衡。农业州与城市州长期处于相互矛盾对立的状态。城市贵族与手工业者之间阶级矛盾也很尖锐。这些矛盾在16世纪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新教(基督教)各州与旧教(天主教)各州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新教在许多州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在法国、荷兰、意大利受到迫害的新教徒到瑞士的新教诸州避难,为瑞士带来发展钟表、丝织等行业的技术。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瑞士一度为法军占领。在法国人的支持下,瑞士于1798年改称海尔维第共和国。共和国宣布为统一不可分割的国家,废除了一些州的特权以及农奴的人身依附和行会的限制,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瑞士人自17世纪开始执行中立政策,并于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经过内部相互斗争、协调,瑞士联邦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民族平等政策实行得较好的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