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历史
葛洪
苏轼
廖仲恺
叶挺
葛洪
牛僧儒
李商隐
陈尧佐
陈称
苏轼
唐庚
刘克纲
陈鹏飞
林复
杨万里
刘克庄
Ⅱ 广州惠州的由来
网络一下而得到惠州的由来 “人文古邹鲁 ,山水小蓬瀛”,这是清代宋湘为丰湖书院撰写的楹联,上联以“邹鲁”之地极誉惠州文化昌盛,下联把西湖风光比作蓬莱,瀛州仙岛,以赞书院景色秀丽。十来字便将惠州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融合于一体。这也成为后人对惠州印象的写照。惠州还有一个飘逸的美名:鹅城。相传,有一位仙人骑着木鹅从北方飞来,看见惠州山清水秀,便降落西湖中不愿离去,木鹅化作一座山岭卧于湖畔,也即是现在的飞鹅岭,因此,惠州城得名“鹅城”。于是,无论是来自古人的历史沉淀还是神秘的传说,惠州总是给人美的化身。关于惠州最久远的历史,还须从考古资料中得知。史料记载新石器时代惠州一带已有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惠州有两种含义,广义是指惠州府(或称州,路,即今惠阳地区),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博罗以东的东江流域和螺河水流域以西沿海地带。狭义是单指州府治所,今天的惠州市。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江和西支江的会合点,地处珠三角洲东北,扼水陆交通要冲,是物资的集散地,古称“岭南名郡”,“粤东重镇”。惠州古为禹贡杨州南城,春秋战国时为百越之地,到秦置海郡才正式纳入版图。公元前214年,秦将所略取的南越地置郡、县,在百越一个缚娄族居住地置博罗县,设县治于梁化屯。汉武帝时,博罗县隶南海郡。南北朝梁朝改为梁化郡。隋开皇九年(589)即开城建府,梁化郡被废除,设置循州,917年即南汉乾亨元年,改循州为祯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为避仁宗赵祯讳易名为惠州,隶广南东路,并沿用至今。当时,整个惠州的经济、文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元朝时设惠州路,明清称为惠州府。经民国战乱废府,由广东省直辖。抗战开始,1937年在惠州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惠州沦陷时,迁至河源。1949年10月,设东江公署。1953年撤专署,合汕头,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又分立惠阳专署。直到1962年,恢复惠阳专署。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对外开放城市。千百年来,惠州地灵人杰,物阜民丰。不仅曾出土了70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留存有春秋时期的古遗址,还有唯有可与杭州西湖相媲美的丰湖(苏谪惠将丰湖改名为西湖),更因大文豪家的寓惠而闻名遐迩。诗人江逢辰诗曰: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此后,很多文人学士为凭吊先贤,接踵而来。明清以来,惠州人文兴盛,名家迭起。在宋代大办书院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惠州太守赵汝驭在惠州艮岗岭创建“聚贤堂”,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最有贡献的名儒“十二先生”,并作为讲学授课的场所。1254年,其太守刘克纲把聚贤堂改为丰湖书院。“挑选有志尚的生徒,讲学其中”。国内很多名士前来惠州兴办书院。宋代三百年间,惠州府六个县共有进士53人,明代44人,为今日的繁荣的文化积淀了厚重的基础。漫步西子畔,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遥想苏东坡与王朝云的恩爱点滴,听街上小贩传来:“祯州梅菜”的叫卖声,似乎,年代又久远了……
Ⅲ 有关惠州历史和惠州名的由来。
我这里有惠州的简介希望可以帮到你
http://hi..com/%C8%D5%D4%C2%CD%F8/blog/item/9b23ba8bee1e587f9e2fb48f.html
文章最下面还有一些链接文章关于惠州咨询、各县、各区的介绍
Ⅳ 惠州有什么文化古迹
(一)古城楼建筑 1、平海古城。位于惠东县平海镇,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古城因开关酷似“燕尾钟”而称为钟城。现仍完整地保留着晚清时期修筑的四座城门,城东门正前方修弧形高墙;上端筑雉堞,谓钟城之“钟耳”,城内有七星井、戏台、寺庙、祠堂、民宅等。一排排、一座座的晚清建筑,构成“十字古街”,贯通四座城门楼。城门楼是当时最为高大雄伟的建筑,以西门为例,门厚为14米,高2.4米,宽2.5米,城楼长为16.8米,宽10.6 米,总占地178平方米,总高7.l 米。造形洗炼。雕粱画栋,充盈着民族建筑特色。 2、惠州古城墙,位于城区桥西上米街至北门渡口所、为明洪武二十二年(i3s9)扩惠州城时筑,外包是青红石条,内夯实土,城墙周长1255丈,高1.8丈,现保存完整。 (二)宗教建筑 1、泗洲塔,又名西山塔,东坡称为大圣塔,位于惠州西湖的西上之巅。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33年)中,西城有个名僧,叫僧伽大师,来到中州,南游东淮,于泗洲(今江苏宿迁县东南)建寺,唐中宗亲书“普先寺”赐之, ·一时很有名声,唐宋人好佛,全国各地都塔,迹名泗洲,惠州当时也在西山建了这座佛塔,苏东坡是崇佛之人,便称为大圣塔,明嘉靖四十三年,塔坏,明万历年(公雹1618年)重建,是惠州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泗洲塔是一座八角柱体建筑物,用砖砌成,共七层,逐层缩小 ,高达37.37米,有直插云霄之势,人们澜上泗洲塔,整个惠州城一览无遗。东坡有诗云“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2、冲虚观。位于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共内,为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7年)万葛洪创建。初为葛洪修道炼丹南庵,晋襄帝兴宁之年81岁的葛洪自炼金丹羽化成道,晋安帝义原;初建“葛洪洞”,唐玄宗天宝年扩为“葛洪祠”,宋元祜年哲宗赐额改为“冲虚观”。冲虚取“元始天酋生于大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意,是道教第六洞天三十六福地。1945年,中共广东区军政委员会和东江纵队司令部。曾设在此,冲虚观现规模为清同治年间重修,有殿、丹房、斋堂等,全部建筑面积为4400余平方米。1985年由香港园玄学院及各界人士赞助精工修缮,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广东省重点方物保护单位。 3、元妙观,位于西湖平湖北畔,始建于唐,是我国道教著名古观之一,后屡毁屡建,现存有明代所筑的山门和清代所建的左偏殿、遗存历代的碑刻、书画等文物。 4、黄龙观,位于博罗罗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之下,是罗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为葛洪西庵故址,又是南汉王刘岩所建天华宫所在地。左侧为金阳门,右侧为起之门,前面有云华门、云华阁、甘露亭、羽盖亭,后毁于宋未。 1992年,香港青松观投资进行重建工作。已建成的云清殿和云师殿是黄龙观的主体建筑,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器寄轩昂,规模雄伟、金碧辉煌。 5、华首台,位于罗浮山西南麓,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华首台又称华首寺,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相传有五百华首真人会集于此而得名)。明万历年间,“重兴道物”,佛教在罗浮山兴盛时期有十八寺,而华首寺被称为“第一禅林”,原有的大雄宝殿、钟楼毁于1964年。1987年香港同胞关耀昌先生筹资重建,现建有望海观音,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塑像,大雄宝殿,另外还建有可供放3000个神龛的普同塔。 (三)坛庙建筑 1、九龙峰祖庙。位于惠东县平山东南4公里处,因有九条山脊似和条龙而得名。这里有以谭公祖庙为中心的大小10余座庙亭和动人的神话故事,传说六百多年前,谭公童年在此放牛,后得道成仙,后人为纪念他而建造庙亭,祖庙始建于元代未年,清道光三年重修,庙内建筑画栋雕粱,精致优美,大门有一对石狮,一副对联“声动虎蛇龟尽伏,功施风雨露无偏。” 2、归善县学宫(孔庙),位于惠城区桥东惠新中街,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专为奉伺孔子而设,“亦称孔庙,明清两代,学宫是阐教育才的归善儒学,殿庑堂斋,亭舍门垣俱全。 1994年政府拨款重修,整个建筑艺术构造层次分明,严谨细致,简洁精美。 (四)书院会馆词堂建筑 1、丰湖书院,位于惠州西湖境内,宋代、丰湖书院建在银岗岭,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迁书院于此,院内有亭、榭、台、沼,为憩息之地, 后院荒废,嘉庆六年,知府伊秉缓重建,仍取名“丰湖书院”,院小建有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和浴风阁,1922年院毁,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学。1996年,改为惠州师范,解放后,改为惠阳地区师范,文革时期,改为会议招待所。1978年,复为惠州师范, 1979年,改为惠阳师专。1993年,改为惠州大学。 现校园前面建造的古朴牌坊,其匾联石刻为嘉庆(1801年)清代名士宋湖撰写。匾额“丰湖书院”,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书法庄重灵秀,浑厚超逸。 2、黄家洞。位于惠城区桥西环城西二路 ,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为砖木结构,进深三栋,总面积约700平方米,整座建筑宏大,保存基本完好。 (五)纪念碑 1、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惠州市西湖西畔的丰山。 1984年建成,称“丰山浩气”,纪念碑高16.7米,底宽6.4米。聂荣臻元帅题写碑名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正面镶嵌着铜铸的碑文。讲述了源远流长的东江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碑座其余三面是铜铸的梅花、苍松、红棉图案,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崇高品质和革命情操,纪念碑后是一幅又高又长的画壁:虎门销烟、誓覆清迁、东征奏捷、捍卫苏区、抗日烽火、解放凯歌,壁画形象地注释了碑文,向人们展现了东江人民光辉的历史和峥嵘的战斗岁月。纪念碑广场庄严肃穆,近百株松柏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广场两旁,纪念碑前有六尊花岗岩塑像,销毁鸦片、同盟会员、东江农民战士、红军战士、抗日女战士,解放军战士,每尊塑像高3.6 米,栩栩如生,重现了一百多年来东江儿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形象,现已成为我市新的旅游参观点。 2、叶挺纪念馆,位于惠阳市淡水镇。建于1987年,叶挺:惠阳秋长镇周田乡人, l896年9月10日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 15岁人惠州府立中等农业学校就读, 16岁转入黄埔陆军小学,开始走上探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46年3月4日在飞往延安途中不幸失事遇难。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军事家,是“北伐时期的虎将,抗战时期的岳飞”,纪念馆陈列的文物、照片和图片,充分地反映了叶挺光辉的一生,现已成为惠阳市的一大参观点,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古墓园建筑 王朝云墓。位于西湖孤山麓。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苏轼侍妾王朝云病逝葬于此,时年34岁。苏拭新撰墓志铭,赞誉朝云“敏而好义,事先生忠敬若一”;清道光初年,惠州丰湖书院主讲,名士林兆龙为六如亭的朝去墓题写对联;“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并请人刻石,将联巅于亭的两边柱上,后经翻新,醒目而有气派。
满意请采纳
Ⅳ 关于广东惠州的历史文化资料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南文化(修订本)》
还有一本书《印象惠州》,惠州书城有卖
再就是《广东客家》,也可以在惠州书城找到
Ⅵ 惠州以前的历史是什么
东江和西枝江在惠州城交汇,两江夹着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东平半岛有又称桥东半岛。在这个半岛上,自古便是一个县城的所在地,它便是以前的惠阳县。
这个半岛,老惠州人都习惯称之为“县城”,而桥西这边,则称为“府城”,因为它是惠州府的所在地。
惠阳县古称归善,据历史记载,县城的历史比府城还要久远。 桥东历史上是归善县府所在地,有一千多年历史,历来是东江流域水陆货运集散地。苏东坡等几百位历史名人曾寓居桥东,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桥东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工业生产突飞猛进,1978年工业产值仅430万元,利税25万元,2002年底工业产值增至11.7亿元,创利税2681万元,分别增长272倍和107倍。先后建成了东湖、华宝、平南、小金口、松山东盟、文头岭等较大规模的工业区,涌现出年产值超亿元、生产全国名牌产品的惠州市富绅服装实业有限公司、惠州宝柏包装有限公司、惠州新安制衣有限公司、惠州金山电装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农村也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成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高农业为龙头,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达5500元。
桥东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备,辖区内文化教育、健康娱乐、客货交通运输、农贸产品批零、特色饮食一应俱全,小区实行综合治理,楼院管理规范、完善,是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东湖花园、新世界长湖苑、金沙俊园等高尚住宅小区均落户桥东,深受广大市民青睐。改革开放以来,桥东新建、改造了十多条马路和上板塘、下板塘等住宅小区,还建成了东坡公园及东西枝江两岸的滨江公园、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中心幼儿园等,为广大居民创造了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桥东致力实施市、区两级政府的“退二进三”策略,将工业区设立于三环以外,辖区内发展两个产业行业带,即以东平水果市场为龙头的水果、农副产品批发行业以东湖花园、长湖苑为龙头的住宅产业群,努力把桥东建设成为生活居住、经商购物、投资办厂、安全文明的宝地。
Ⅶ 惠州在古代被称作什么
惠州古称“鹅城”。
Ⅷ 惠州有多少年历史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历史。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Ⅸ 广东省惠州市的历史介绍。
惠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缚娄古国在罗浮山下的东江之畔开创岭南文化之风气。
市境内上古时期已有人类,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和遗物。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
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惠州境内的东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明。
先秦时期属南越范围。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
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
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国”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21世纪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
两千年来,先后有400 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这其中包括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中国古代医学家、化学家、将道家学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苏轼等等。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领导过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在此指挥过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役。
近代史上惠州更是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革命先驱,以及中国现代音乐奠基人之一的廖尚果、廖辅叔等文化名人。
(9)惠州历史扩展阅读:
惠州历史名人:
1、叶梦熊
叶梦熊(1531--1597),字男兆,号龙塘,改龙潭,又号华云。明代广东惠州府城万石坊(今属惠城区)人。
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历任赣州知府,安庆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备,山东布政使,巡抚贵州、陕西、甘肃。
因战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任兵部尚书,转南京工部尚书,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书之一。
2、廖仲恺
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汉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鸭仔埗乡窑前村人(现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祖居广东梅县程江镇,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3、叶挺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
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惠州
Ⅹ 惠州历史
苏轼与惠州西湖
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要说苏轼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最有研究的当属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惠州市委员会主委的梁大和先生。梁先生这样总结了苏轼对惠州西湖五大影响:
苏轼喜爱游览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
苏轼最早品题惠州西湖。东坡在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写的《江月五首》了。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因此说:“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苏轼曾为惠州助筑堤桥。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桥落成,东坡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了纪念东坡的功绩,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于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可以说苏轼助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苏轼最早称丰湖为西湖。到了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东坡《赠昙秀》一诗,头一回将丰湖称作西湖。南宋后,人们逐渐普遍将丰湖称作西湖。因此,明代较早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
西湖因苏轼而更出名。据《惠州西湖志》记载,历代文化名人与惠州有较密切关系的多达400余人,其中做过丞相的政治家有陈尧佐、留正、文天祥,著名文艺家有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但他们对惠州西湖的影响,实无一人能与苏东坡相比。清乾隆归善学者黄安澜在其所著的《西湖苏迹》一书中说得好:“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
珍贵书画回归东坡纪念馆
东坡纪念馆内陈列着最新制作的有关惠州苏迹的立体模型,并用大量资料表现东坡在惠州期间的活动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两馆中共收藏了一百多件与苏东坡有关的展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惠州市文博人员的努力,苏轼于1095年在惠州所作的水墨画《墨竹长卷》流落海外近一个世纪后,终于在美国浮出水面。几经周折之后,用电脑按原作大小复制的《墨竹长卷》终于回到了画作的诞生地,并摆进展柜与观众见面。
苏东坡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他的画在北宋画坛引领时尚,被视为“文人画”的理论奠基人和杰出实践者。据苏轼在惠州时期的史料记载,他在惠州期间还画了不少水墨画,而为罗浮山邓守安道士所画的水墨画《墨竹长卷》便是其中一幅。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画作散失殆尽,在惠州竟没有留下一幅。据惠州市博物馆馆长袁学君介绍,不久前,惠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国外英文资料里找到了一幅《墨竹长卷》,很像苏东坡的作品,他们如获至宝。几经考证,终于得到证实:这幅《墨竹长卷》就是当年苏轼在惠州时期的作品。他们用电脑复制成长2米、高0.6米的与原画大小相同的尺寸,在国内首次完整地再现了《墨竹长卷》。
苏东坡在惠州创作的部分流落外地的作品也被寻到10多幅,经复制后在馆内首次展出。除《墨竹长卷》外,原作流落于德国的书法词作《归去来兮辞》等也摆进了东坡纪念馆。
“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言,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谁都知道是和王朝云的爱情相关联的。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因家境清寒,自幼沦为歌妓,却独具一种清新、高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被朝云的气质所打动,娶她为妾,备加宠爱。苏轼有一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