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㈠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阿勒泰”是蒙古语,意为“金山”,因山中蕴藏丰富的金矿资源而得名。阿勒泰72条沟,沟沟有黄金。阿勒泰在古代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牧居地。
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北部有宏伟的阿尔泰山,西南部为萨吾尔山,南部是准噶尔盆地,西部比较开阔,呈喇叭口形。
阿勒泰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北部阿尔泰山脊线到南部丘陵平原层层下降,具有明显的阶梯状地形特点。
全地区山区占总面积的32%,丘陵河谷平原占22%,戈壁荒漠占46%。最高海拔4374米(友谊峰),最低海拔317米(富蕴县三个泉洼地)。高山、冰川、山前平原、盆地、沙漠等构成了本区复杂而独特的地貌景观。
阿勒泰地区山地主要包括阿尔泰山地和萨吾尔山地。盆地及谷地主要包括准噶尔盆地北部及东部、木乎尔台山间盆地和萨吾尔山谷地。平原主要有:阿尔泰山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中游冲积平原、乌伦古河以南剥蚀平原。阿勒泰地区发育有古尔班通古特和额尔齐斯河谷两大沙漠,分布在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西部的阿尔泰与萨吾尔山之间的额尔齐斯河谷一带,总面积8371平方千米,约占地区总面积的7.11%。
二、气候特点
阿勒泰地区所处位置纬度较高,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寒冷气候,除萨吾尔山区和阿尔泰山区属温带山地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典型的温带荒漠草原气候。其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短酷热,冬长严寒,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风。年均气温0.7℃~4.9℃,极端最低温度 47.7℃,极端最高温度42.2℃。年平均降水量139.3~268.4mm,年蒸发量1397.3~2140.4mm,全年实际日照时数2870~3180小时,无霜期123~152天。
从全球风带和大气环流形势看,阿勒泰地区处于西风带。冬季,北冰洋气团控制时间长;夏季,温暖气团活跃期短。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水气来源少。
阿勒泰地区的夏季高空处于西伯利亚低压槽。在低压槽的底部,常受分裂小槽影响,并在南支锋区低压槽南来的配合下,以及受南部地面大陆热低压相应相北发展的影响,促使该地区夏季多雷暴、冰雹、骤雨等阵型大气出现。阿勒泰地区中南部平原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浅山丘陵以上至冰川积雪以下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
阿勒泰地区,春季升温快,干旱多风,温度不稳定,昼暖夜凉,昼夜正常与异常气温变化悬殊。夏季,山区凉爽,无稳定明显大于20℃的气温。春夏之交,平原温暖干燥、多阵雨,除乌伦古河以南沙漠地区外,其他地区很少有炎热酷暑天气。
秋季,多晴朗天气,降温急剧,山区7月底即有初霜出现,平原地区9月中旬也有初霜出现;9月底、10月初,初雪日出现,9月下旬至11月由阿尔泰山区向南至河谷平原先后土地结冻。冬季,漫长严寒,多大风和寒潮天气。阿尔泰山区南麓,向南至萨吾尔山区和福海县一带,从10~12月上旬,先后形成积雪,河流、湖沼结冰封冻。
日照。阿勒泰地区的实际日照数为2743~3158小时,5~8月,农作物生长旺季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时数均超过300小时。4~9月,农作物生长季节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时数和达1630~1920小时。
光能。阿勒泰地区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域虽然纬度偏高,太阳高度角低,单位时间获得的辐射量少,但由于阴雨天气少,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能量较高。丘陵、平原地区全面总辐射量躲在13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气温。阿勒泰地区地形复杂,气温随地势呈带状分布,山地、平原、盆地、沙漠气温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无霜期。阿勒泰地区的无霜期短,顶山年平均为136.5天,阿勒泰年平均为153.5天,萨吾尔山北坡年均150天以上。
降水量。阿勒泰地区的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山区多,平原、丘陵少,准噶尔盆地更少,地区性差异性大。阿尔泰山区是境内最大的降水带,森塔斯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约700毫米,最少年份为620毫米。布尔津县北部山区年均降水量达1065.4毫米。萨吾尔山区的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平原、丘陵的年均降水量120~170毫米,最少年份为60毫米。
降雪量。阿尔泰山的森塔斯年均降雪天数为92天,吉木乃县为48天,福海县为29天,其他各地约35天。阿尔泰山区,年均降雪量为260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0%。吉木乃县和近山丘陵区年平均降雪量为50~70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4%~31%。
蒸发量。阿勒泰地区除阿尔泰山和萨吾尔山区外,其他地区均为半干旱、干旱区,自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平原地区、萨吾尔山山前地带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475.5毫米。乌伦古湖、额尔齐斯河和布尔津河相邻地区,其年均蒸发量相对较小。
三、自然资源概况
阿勒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土地、林地、牧草地资源等(表5-1)。
土地资源。2010年农用地面积14519.36万亩,建设用地面积497.92万亩,未利用地面积2639.15万亩。截至2010年末,阿勒泰地区共有耕地375.16万亩,其中地方304.49万亩,占比81.16%;兵团农十师70.67万亩。
林地资源。2010年阿勒泰地区有林地面积2341万亩,其中山区林地980万亩,占比近42%。森林覆盖率13.2%。
牧草地资源。2010年阿勒泰地区牧草地面积12661.69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859万亩,占比86%。
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在第六章中详述。
表5-1 2010年阿勒泰地区主要自然资源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统计局,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2011)。
㈡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有什么区别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区别有:
1、概念不一样: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人文地理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不一样: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则主要是人地关系。
3、分支不一样:自然地理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人文地理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㈢ 什么是自然地理条件
思路分析]
我们抄知道一个地区的特征有很多。所谓的自然地理特征就是指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解题过程]
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很多的方面,需要综合评估。
1
地貌特征: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三角洲的等等。
2
气候特征:是热带气候,还是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有无季风?是怎样的规律?气温和降水如何?
3
动植物的丰富程度和种类
4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情况
5
海陆关系
㈣ 什么是自然地理特征
[思路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特征有很多。所谓的自然地理特征就是指该地区的自然回地理环境的特点。答
[解题过程]
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很多的方面,需要综合评估。
1
地貌特征: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三角洲的等等。
2
气候特征:是热带气候,还是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有无季风?是怎样的规律?气温和降水如何?
3
动植物的丰富程度和种类
4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情况
5
海陆关系
㈤ 什么是自然地理特征
[思路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特征有很多。所谓的自然地理特征就是指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解题过程]
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很多的方面,需要综合评估。
1
地貌特征: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三角洲的等等。
2
气候特征:是热带气候,还是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有无季风?是怎样的规律?气温和降水如何?
3
动植物的丰富程度和种类
4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情况
5
海陆关系
㈥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
阐述一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1)气候背景;专
2)地形特征;属
3)土壤与植被特征;
3)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情况。
4)地质环境;
5)河流与水系情况;
6)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风沙漫延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兴趣,可进一步访问留言“网络知道hk的空间”——http://hi..com/hk20012002/
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
参考资料:hk原创
㈦ 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 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㈧ 自然环境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别
自然环境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有3点不同:
一、两者的气候不同:
1、自然环境的气候:低纬度地区每年接受的太阳能比高纬度地区多,形成热带环境,高纬度地区形成寒带环境。
2、自然地理的气候:气候多变,季风影响显著。
二、两者的地势不同:
1、自然环境的地势:在广阔的大平原上,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在起伏较大的山地,则形成垂直的景观带。
2、自然地理的地势: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
三、两者的组成不同:
1、自然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是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其他物种、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2、自然地理的组成: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㈨ 自然地理概况
合肥盆地是中国东部目前勘探程度最低的一个大型盆地,位于安徽省中部,介于大别山、张八岭、凤阳山区和四十里长山之间,东西长约200km,南北宽约150km,面积2.3×104km2(以龙-梅断裂为界),是一个整体呈似长方形的、大型的中—新生界陆相盆地,沉积岩最大厚度超过10000m,最薄处厚度不足1000m。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18°、北纬31020′~32°40′。盆地周边为山系和丘陵所环绕。盆地地跨合肥、六安、颍上、霍邱、寿县、定远、肥西、肥东、舒城、金寨、霍山等十余县市(图1-1),地表大部分为薄层第四系所覆盖。
图1-1合肥盆地地理位置图
1.地形
合肥盆地被大别山、张八岭、凤阳山区和四十里长山所包围。盆地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海拔100m以上;东南部的巢湖一带地势较低,海拔20m左右;盆地东部及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40~100m之间;盆地内主要以低山丘陵及波状平原为主,呈现岗凹相间、顶圆坡缓的地貌形态。仅在盆地的东南部肥西县防虎山一带有低山存在,海拔高程在100m以下,整体呈EW走向。盆地西部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特点;东部则以防虎山为分水岭,呈两低夹一高的地理格局。
2.河流
合肥盆地地处江淮分水岭,河流、湖泊较为发育。碧波荡漾的巢湖如明珠般镶嵌在盆地的东南角,还有城东湖、瓦埠湖、董铺水库、谢塘水库、众兴水库、磨墩水库等点缀于盆地各处。淮河流经盆地北缘,此外还有发源于大别山区的众多的淮河支流,由南向北流经盆地西部,补给淮河,使淮河湍流不息地东流注入洪泽湖。盆地中—东部以防虎山为分水岭,防虎山北坡河流由南向北流入淮河;防虎山以南自北向南流的水系,与发源于大别山区自南向北流的水系汇聚于杭埠河,向东流入巢湖。
3.气候
淮河干流是我国地理上亚热带湿润地区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重要分界线,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长江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合肥盆地地处淮河与长江两大水系之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6℃,其中最冷月(一月)平均-3~3℃,最热月(七月)平均27~28℃,全年无霜期200~250天,年平均降雨量1000mm以上,温和湿润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极为有利。
4.交通
合肥盆地地处安徽省中部,城镇遍及盆地各处,是安徽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全省最大的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盆地内的公路、铁路及航空运输相对比较发达。铁路有安庆—蚌埠线以及京九铁路从盆地经过;公路则以合肥市、六安市和寿县为中心,形成辐射各地的公路网。目前有合肥至南京、合肥至徐州、合肥至铜陵、合肥至芜湖的高速公路从盆地内通过;另有合肥至六安、合肥至黄梅的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这些大型公路网的建成,对大型石油勘探及钻探设备的运输较为便利,但盆地内县乡之间、乡乡之间、乡村之间和村村之间尚未形成公路网络,对野外施工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㈩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别包括什么
自然地理:气候(光照、降水、热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贸易,产业,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10)自然地理扩展阅读: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