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题
1. 找一些历史题目
一,选择题:
两河流域自古以来即有「多元文化熔炉」的美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本区是世界人种的发源地,印欧民族,闪族原居地都在此处
(B)属平原地形,防守不易,各方民族可长驱直入
(C)文化水准较高,激起各方民族前来学习的热情
(D)帝王胸襟开阔,喜欢广结善缘
西亚成为世界古文明之一的主要原因是
(A)两大河周期性的氾滥,产生的黑泥孕育出高度的农业文化
(b)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可以专注於文化的发展
(C)文化有所传承,又能相争相融,呈现出多采多姿的风貌
(D)作物生长不易,必须为生存不断努力,乃激发出各种文明的诞生
下列有关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交互影响的叙述,何者正确
(A)因为尼罗河流量不稳定,经常不定期氾滥,为了监控水位,使埃及很早就发展出高深的测量技术
(b)西亚地区因为贸易发达,为了记录方便,使当地的民族很早就创造出文字
(C)希腊由於平原狭小,生活空间不够,所以所有城邦都厉行军国主义,谋求向外拓展
(D)西亚地区由於木材缺乏,所以混凝土成为当地主要建材
就古西亚文化而言,下列哪一项成就出现的时间最晚
(A)使用阴历
(b)六十进位法
(C)楔形文字
(D)汉摩拉比法典
苏美人的塔庙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应是
(A)泥砖
(b石材
(C)木料
(D)混凝土
下列哪一民族在统一两河流域后,向西扩张领土,长期与埃及帝国争霸对抗,并使对方国力大伤,终为外族所灭
(A)亚述 (b西克索 (C)利比亚 (D)叙利亚
腓尼基人被称为「文化的传播者」主要的原因是
(A)善於航海经商,四处贩售紫红色的毛,麻纺织品
(b将埃及表音符号改造成拼音字母,并传到欧洲各地
(C)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为宣扬西亚文化不遗馀力
(D)民族性热情活泼,喜欢吸纳各种新知
最能代表古代埃及国势强盛的文物是金字塔,为什麼古埃及要花那麼多的人力建造
(A)将多馀的人力用於建造,有助於经济成长
(b相信金字塔会带给国王伟大的力量
(C)与埃及人相信来生的观念有关
(D)作为宫殿,可以彰显国威.
上古时代的苏美与埃及,两者的共同之处有ˉ
(甲)均采用象形文字 (乙)都使用阴历 (丙)皆发源於大河流域 (丁)同为多神信仰 (戊)皆亡於波斯ˉ(A)甲乙 (乙丙 (C)丙丁 (D)丁戊.
下列哪一组古文明皆曾因地形的阻隔,而不利於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A)西亚,埃及 (b希腊,罗马 (C)印度,波斯 (D)印度,希腊
古埃及是以哪一个领域的成就闻名 (A)应用科技 (b理论科学 (C)哲学 (D)法学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教义中,有些观念是源自埃及,但却「绝不包含」以下那一观念
(A)一神论思想 (b灵魂转世 (C)死后审判 (D)复活
西元前2000年左右,阿利安人征服并统治印度,当时他们是如何入侵这一地区 (A)攀爬喜马拉雅山 (b横渡海洋 (C)跨越德干高原 (D)穿过西北山隘
下列有关「种姓制度」的叙述,何者正确 ˉ
(A)社会分为四大阶级,地位最高的是国王ˉ
(b社会虽然划分阶级,但个人仍可凭奋斗以取得社会地位ˉ
(C)为了说服人民谨守本分,乃创立婆罗门教来合理化种姓制度的正当性
(D)平民女子若能嫁入豪门,马上就能麻雀变凤凰
中国和泰国都接受印度佛教的信仰,但两者之间却有明显的不同,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国距离印度一远一近,辗转传播,误差难免
(b隋唐时代将佛教中国化,自然造成差异
(C)一开始传入的派别就已不同,时日愈久,差异愈大
(D)泰国,印度英文普及,佛经翻译,较能得到精髓
波希战争带给希腊城邦怎样的影响
(A)使城邦产生军事至上的思想,因而扬弃自由,改行专制
(b使城邦觉悟到小国寡民不可行,因而团结合作,组成统一的大帝国
(C)认为以寡击众,是自由战胜专制,於是更致力於文化的发展
(D)从此产生宿命的心理,认为神的意志决定一切
以下哪一人物最早打开东西文化和政治上的藩篱 (A)亚历山大 (b狄奥多西一世 (C)阿育王 (D)张骞
奥林匹亚运动会原本是古希腊的什麼活动 (A)祭神大典 (b阅兵大典 (C)城邦联谊 (D)城邦竞技
比较希腊和希腊化文化,哪一组叙述是完全正确的 (甲)前者是由许多城邦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后者是由一统的大帝国所融铸 (乙)前者的先驱是爱琴文化,后者是融合希腊,埃及,罗马文化而来的 (丙)前者崇尚自由,思想比较开放;后者王权兴起,思想受到箝制 (丁)前者文艺成就高,后者科学成果大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若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成语来说明罗马共和后期贵族与平民的冲突事迹,那麼「渔翁」非谁莫属 (A)贵族 (b平民 (C)军人 (D)外族
罗马帝国於西元第四世纪末年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太过广大,分裂方便统治ˉ(b选举纠纷,引发族群对立,只好分地统治 (C)贵族,平民冲突,造成国家分裂 (D)饱受内忧外患,统治不易.
在西元三世纪时代的罗马,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A)人民对著伊特拉斯坎皇帝高喊「吾皇万岁」 (b元老院的元老向屋大维尊称「奥古斯都」 (C)被钉上十字架的基督徒含笑低声叫唤著「阿门」 (D)一群日耳曼人正欢天喜地地封土受爵
下列哪一组民族皆曾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甲)罗马 (乙)波斯 (丙)马其顿 (丁)埃及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丁
以下哪一帝国的版图是以欧洲做为主体 (A)埃及帝国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台中市居仁国中九十三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二年级历史科试题二,宗教比较题A)犹太教 (b婆罗门教 (C)佛教 (D)印度教 (E)祆教 (F)基督教 ,以上六大宗教均曾在历史上绽放出光芒,请问:
最有阶级观念的应是 ( ).【代号】
主要以善与恶对立的观点而成的宗教是( ).【代号】
「不是」阿利安人所创的宗教是 (A)AB (b)AF (C)EF (D)DE
(b)婆罗门教(C)佛教(D)印度教 依创立时间的先后排列应为(A)BCDˉ(b)DCBˉ(C)CBDˉ(D)BDC.
就佛教和基督教的形成背景与发展经过的雷同处,以下哪一组是完全正确的 (甲)都根源於一神论思想的启示 (乙)都对固有的宗教教义提出改革 (丙)都曾获得统治者的支持而成为国教 (丁)直到今日两教的起源地依然是信徒众多,香火鼎盛 (A)甲乙ˉ(b)乙丙ˉ(C)甲丙ˉ(D)乙丁.
三,人物配对题:历史出了许多名人,例如甲)苏格拉底 (乙)柏拉图 (丙)亚里斯多德 (丁)泰利斯 (戊)希罗多德 (己)奥里略 (庚)凯撒 (辛)西塞罗 (壬)君士坦丁,请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
有「哲学之父」之称,主张理性,反对迷信,奠定西方理论科学基础的是 (A)甲 (b)丙 (C)丁 (D)戊
有「历史之父」之称,著有历史一书的是 (A)甲 (b)丙 (C)丁 (D)戊
热心激励青年自我反省,诚心向善,有「西方孔子」之称的是 (A)甲 (b)乙 (C)丁 (D)戊.
著有理想国一书,主张由哲学家治国,强调精神永恒价值的是 (A)甲 (b)乙 (C)丁 (D)戊.
奉行希腊化斯多噶学派,有「哲学家皇帝」之称的是 (A)己 (b)庚 (C)辛 (D)壬
四,文句辨识题:
西亚有一民族,他们信奉的宗教第一条诫律是「在我之前你不可有其他的神.」第二条诫律是「禁止儿童雕制偶像或玩偶,因为你的神我是妒忌的.」这个民族最有可能是 (A)苏美人 (b)巴比伦人 (C)腓尼基人 (D)希伯来人
「埃及人从未对闪族的牧人王的统治者心悦诚服,西元前1600年,终於发展为炽热的爱国运动,将异族统治者驱逐出境.」文中所称的「牧人王」统治者是指哪一民族 (A)西克索人 (b)伊特拉斯坎人 (C)马其顿人 (D)波斯人
凯撒的亲信布鲁特斯在元老院刺杀凯撒时曾痛苦地说:「我爱凯撒,我更爱罗马.」这句话显示凯撒遇刺是因为何种原因 (A)破坏罗马的共和体制 (b)想要建立罗马帝国 (C)私通敌国,密谋政变 (D)征战无方,损兵折将
法国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罗塞塔石碑」,碑文中出现希腊文和象形文字.请问碑文中出现希腊文应和哪一史实有关 (A)斯巴达攻打埃及 (b)雅典统治埃及 (C)凯撒远征埃及 (D)亚历山大东征
「法律是善良与公平的艺术,……我们尊崇公正,并且信奉这善良而公平的知识,分别公正与不公正,分辨被禁止与被允许的,期望能使人良善,……这是真实而非伪善的哲学.」这应是对哪一种法律的称赞 (A)西亚法律 (b)埃及法律 (C)希腊法律 (D)罗马法律
「西元248年为了庆祝建城1000周年,乃由输水道注水,积水成湖,表演海战的场面,其声势之壮盛,令人叹为观止.」以上文句应是在描述哪一民族的历史 (A)希腊人 (b)阿利安人 (C)罗马人 (D)波斯人
下列哪一句话最能反应罗马人强烈的挑战精神 (A)我来,我见,我征服 (b)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C)条条大道通罗马 (D)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2. 历史练习题
3. 清朝历史问答题(30道)
第1题
清朝一共有几个皇帝?
答案:清朝有十二帝,但有十三朝。
原因是皇太极一个皇帝先后用了“天聪、崇德”两个年号。古代皇帝用了一个年号即称为一朝。所以清朝有十二帝,但有十三朝!
第2题
清朝康熙时的三藩指的是哪三藩?
A 吴三桂 耿精忠 王锡阐
B 尚可喜 鳌拜 施琅
C 吴三桂 尚可喜 耿精忠
答案:C
第3题
清朝的文官一品补子是什么图案?
A 锦鸡
B 孔雀
C 云雁
D 鹭鸶
E 仙鹤
答案:E
第4题
清朝康熙的南洪北孔指的是哪两个人?
A 陈梦蕾 蒋延锡
B 曾静 吕毅
C 洪异 孔尚任
答案:C
第5题
清朝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襄阳暴动的首领是谁
A 王聪儿
B 李文成
C 怡良
答案:A
第6题
道光时期的《海国图志》的作者是谁?
A 孙士毅
B 魏源
C 王永旋
答案:B
第7题
《 ?》的作者是洪仁轩
A 资政新篇
B 桃花扇
C 长生殿
答案:A
第8题
满洲八旗有哪四种颜色?
答案:黄 白 红蓝
第9题
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哪一位皇帝在哪一年毅然变法,史称“百日维新”。
A 光绪
B 道光
C 同治
D 宣统
答案:A
第10题
简述 同治帝 光绪帝 宣统帝的关系
答案:同治和光绪是堂兄弟 宣统是光绪的侄子
第11题
清朝政府都有哪些部门?
答案: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第12题
清初哪位大臣历事三朝,并被赐号“巴克什”?
答案:清初被授予“巴克什”称号的大臣有好几位,但是历经了三朝的只有希福一人。
希福:赫舍里氏,满州镶黄旗人。太祖时随其兄硕色来归。因通晓满、汉、蒙古文字,被赐号“巴克什”。希福很有才华,受到清太祖、太宗、世祖三代皇帝的重用,官至大学士、太保。顺治九年十一月卒。
第13题
清朝禁教政策是从哪位皇帝开始的?康熙还是雍正?
答案:康熙四十六年时,康熙颁布了“禁教令”
第14题
乾隆皇帝共()次西巡五台山。
答案:乾隆皇帝共(6)次西巡五台山。
15
八家铁帽子王指?
答案:(1)礼烈亲王代善 (2)睿忠亲王多尔衮 (3)豫通亲王多铎
(4)郑献亲王济尔哈朗 (5)肃武亲王豪格 (6)承泽裕亲王硕塞
(7)克勤郡王岳托 (8)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
16
雍正八年间,()担任浙江总督。
答案:李卫
17
清朝自康熙开始,传位是否都以密诏形式?
答案:清朝立嗣经历了:贵族公推制(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遗命立储制(康熙,),秘密立储制(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懿旨立储制(同治,光绪,宣统).
18
康熙朝时曾发生了( )起文字狱的案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一案,发生于( )时期;以及1971年发生的( );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提诗:“( )”
答案:十多,《明史》,康熙初年尚未亲政时期,1971年哪里还有文字狱?是不是1711年的《南山集》案?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19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四部,分别为( )( )( )( )
答案:哈达、辉发、乌拉、叶赫
20
皇太极获得传国玉玺是在天聪()年。
答案:十
21
皇帝的生日称()节;皇后的生日称()节
答案 万寿节,千秋节,
22
同治皇帝于( )岁,大婚,皇后为( )氏。
答案 同治皇帝于(16 )岁,大婚,皇后为(阿鲁特 )氏。
23
入关前的两位皇帝分别是(),()。
答案 入关前的两位皇帝分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24
自封“十全老人”的是()皇帝。
答案 乾隆
25
除掉和绅的是()皇帝。
答案:清仁宗睿皇帝嘉庆(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26
末代帝王是()皇帝。
答案:清宣统溥仪皇帝
27
清朝唯一一位以嫡皇子身份继位的是()皇帝。
答案:清朝唯一一位以嫡皇子身份继位的是清宣宗道光
28
写出“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的词人是()皇帝年间,()的儿子,叫()。
答案 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29
光绪皇帝的死因是什么?
答案 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30
乾隆朝的清漪园什么时候改名成颐和园了的?
答案:1750年,清皇帝乾隆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建成了“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五百万余两白银和其他款项重建,改名“颐和园”。
4. 历史题目
改革措施
政治
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
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2]
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
北魏迁都洛阳
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恼火说:
“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说:
“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
“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不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
“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
“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
“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
“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
迁都洛阳的事,是仿效先祖的美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3]
经济
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
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4]
创三长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2]
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新租调规定:
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文化
禁胡语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
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
独孤刘姓
丘穆棱穆姓
步六孤陆姓
贺赖贺姓
贺楼楼姓[5]
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5.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目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
1、春秋时代,以★★★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生产力获得显著的发展。文化空前发展,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A:春秋五霸
B:反战性质的弭兵运动
C:铁器、牛耕
答:C:铁器、牛耕
2、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地位没有受到严重冲击过,在五四之后,虽然很多人很多次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似乎效果也不怎么理想。关于孔子的生平,最可信的当然是《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的思想,最能直接体现的恐怕也便是《论语》。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从孔子和《论语》开始是比较恰当的,虽然我个人认为《周易》是比较早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们的思想传统。
A:在《论语》编辑成册以前
B:在五四之前
C:在文革期间
答:B:在五四之前
3、据《史记》记载: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A:周游列国
B:从事教育
C:在地方参政
答:B:从事教育
4、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子贡、颜渊等。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普及。
A:学在官府
B:因材施教
C:苏湖教法
答:A:学在官府
5、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他学习《史记》的体制,著成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共100篇,叙述了自汉高祖6年至王莽地皇4年230年的断代历史。从文学价值上讲,它不及《史记》,但其中也不乏许多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传》、《苏武传》等。一般来说班固不象司马迁那样于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而只是单纯地评述事实与人物的言行,但也能明确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张禹传》,只通过张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表现他虚伪狡诈、贪财图位的丑恶形象。《苏武传》是可与《史记》名篇媲美的一篇,它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描写,突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这与《史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A:《汉书》
B:《外戚传》
C:《朱买臣传》
答:A:《汉书》
6、多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史书★★★告诉人们,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由于★★★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记录非常明确,而且★★★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它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
A:《史记》
B:《后汉书》
C:《通典》
答:B:《后汉书》
7、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开始由盛而衰。而★★★是唐之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三藩之乱”
C:“藩镇割据”
答:A:“安史之乱”
8、杨贵妃 (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后安史之乱,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杨贵妃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A: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
B:杨贵妃与西施、杜十娘、貂婵
C:杨贵妃与西施、杜十娘、李师师
答:A: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
9、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没有发生战争。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A:六百多年
B:六十多年
C:三百多年
答:B:六十多年
10、被形容过着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实行“炮烙之刑”的峻法暴政的是★★★
A. 夏桀
B. 商纣王
C. 秦始皇
D. 隋炀帝
答:B. 商纣王
11、我国奴隶制的瓦解时期是★★★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汉
答:B. 春秋
12、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
A. 墨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D. 韩非子
13、中医沿用的四诊法来自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答:A. 扁鹊
14、不是发生在楚汉之争的成语为★★★
A. 十里埋伏、四面楚歌
B.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C.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D.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答:B.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15、促使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隋亡之鉴
B. 从谏如流
C. 善于用人
D. 励精图治
答:A. 隋亡之鉴
16、元朝最大的港口是★★★
B. 泉州
C. 明州
D. 厦门
答:B. 泉州
17、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谋士是★★★
A. 李善长
B. 刘基
C. 朱升
D. 胡惟庸
答:C. 朱升
18、丝绸之路指汉代从中国到西方的交通大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这条道路虽然主要是★★★,但中国和亚欧各国的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也都依赖这条通道。通过它,中亚和南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先后传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纺织、造纸以及一些工艺技术(如制作金银器、绘画等)也传到西方。
A:私路
B:小路
C:商路
答:C:商路
19、★★★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主要表现在:为了“休养生息”,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从自身做起,提倡俭约;改革刑法,废除终生劳役、连坐、酷刑;废止诽谤妖言之罪等等。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文帝盛世
答:A:文景之治
20、★★★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诸子百家
答:B:百家争鸣
6. 历史必考题及答案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7. 历届历史期末考试试题是什么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8. 历史题目
(一)物质文明:有宋一代,在物质文明方面出现了许多“革命”。
1、农业革命。一为宋代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宋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每亩平均2石(唐是1.5石),而在南方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亩产量高达6—7石。二为土地开发的范围扩大,土地利用率空前提高,宋人与山争田,与水争田,出现了梯田(开山为田)、圩田(把湖泊洼地开垦成田)、淤田(把沙滩地开垦成田)、架田(在水面上封土成田)等。
2、煤铁革命。宋代,我国生铁和煤的产量,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高的。一位美国学者在对北宋生铁的产量做了计量研究后指出,到1078年,生铁年产已达7.5-15万吨之数,这一产量为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如此高的年产量仅靠伐木烧炭作为燃料是难以为继的,中国人的智慧终于完成了用煤炼铁这一工艺史上的巨大跨步,从而在11世纪实现了英国迟至1540—1640年早期工业化时期才实现的“煤与铁的革命”。
3、城市革命。以宋代坊市制度的突破、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为契机,中国古代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以后,封建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机能不断增强,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速,而这正是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宋代城市革命”。
4、金融革命。宋代,由于工商业的高度繁荣,促使国家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和推行,标志着中国的货币从金属铸币时期开始演进到信用货币时期。对此,有学者把宋代纸币的产生称为“金融革命”。
5、科技革命。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它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许多成就,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震惊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就有三项发明(火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诞生于宋代。另一项发明造纸术虽然开始于汉代,但其普遍盛行和技术的大量提高则是在宋代。除此之外,宋代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如火药的发明推动了火箭、突火枪、火炮、地雷、火毬等兵器的革命;北宋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
(二)精神文明:宋代是我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巅峰时代,无论是在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哲学而言,宋代是继春秋战国之后最富成果的时期,其突出标志就是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宋代教育异常发达,有“学校之设遍天下”、“讲学之风亦大盛”的文化奇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教育已经出现了平民化的特点,教育下移,社会各个阶层都能接受教育。这一时期的中国已“变得以书籍为基调的文明了”。
词自唐末兴起,起源于市井歌谣。到了宋代,词由于文人的介入而走向雅化。宋词曲尽其妙,词尽其情,为元明清所不能企及。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鼎盛期,用陈寅恪的话讲就是“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代史学的发达,除了表现为史学体裁的多种多样,以及史学巨著、史学大家层出不穷外,更表现为特别重视当代史的编修。
(三)制度文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制度建设比较成熟的一个朝代。
1、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理性化的色彩在增长。
如何处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这历来是中国封建政治中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诛杀功臣,这是一些开国皇帝惯用的手段,如刘邦、朱元璋。而出身一介武夫的赵匡胤,却以“杯酒释兵权”这种文明化和理性化的方式,解决了君臣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野蛮、愚昧的色彩在消退,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理性化的程度大大提高。而政治上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对政治的昌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带来积极的影响。
2、以文治国,厚待文人,保护进言。
宋代对文化的重视超过历史上所有的朝代。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便采取了以文治国的大政方针。他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辱骂大臣。他立下的祖宗家训:“不杀士大夫”、“不以言罪人”,更是体现了宋代皇室的文化胸怀和政治远见。宋代这种有别于汉、唐、明、清的相对开明的政策,大大激发了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直言敢谏的人文正气,威胁和激励着皇帝从谏、弃恶,扬善。在宋代,中书省、尚书省等长官不仅可以对圣旨提出非议,而且只要认为皇帝决策失当,就可以拒不起草、拒不颁行皇帝的旨意,即使皇帝的诏命颁行之后,也能退回诏命,请皇帝重新考虑。这样的事情在君权时代并不多见。
3、官员权力资源的分化。
宋太祖分化了宰相手中的权力资源,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了相权: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宋初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
4、无宗室、外戚、宦官擅权专政。
自汉代以来,宗室、外戚、宦官常常成为乱国弑君的罪魁。而宋代在立国的300多年间,虽然内忧外患不断,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基本没有出现宗室、外戚、宦官之祸。所以北宋理学家程颐曾将“百年无内乱”列为宋代“有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
总括上述,可以看出,宋代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成熟,在诸多领域达到了古代文明的最高峰。辉煌灿烂的宋代文明,不仅在当时的中国,就是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占据领先地位。这也正是当代许多欧美史学家痴迷于宋代历史的生发动因。
9. 历史考试题目是什么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