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基础
包括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相关参考书:
《中国古代史》(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晁福林
《中国古代史》(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施建中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
《中国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
《中国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
《世界上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
《世界中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世界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世界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
《世界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段炳麟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建议你买一本《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② 历史基础太差怎么办
高考快速提高分数 基础差我是厦大的
我建议你数学资料用天利38套.
去年我就用了
不难
挺合适 高考训练
我本来数学成绩也很不稳定
真的提高得很快
最后我数学得了143分
复习策略和节奏是高三的关键
高三语文
市名师、金华一中语文学科主任丁国君建议,复习时,要给自己正确定位。尤其是要研究一下答题的思维过程及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另外要注意在所有的知识板块中有欠缺的方面,产生错误的原因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想办法补救。一般的讲,答题偏离主题和回答不具体不完整是通病。
要研究近3~5年的高考试卷。在此基础上要做好落实工作:1.落实课文,要有系统的归纳;2.落实基础,名言警句、文言虚词的用法、音字词的写法等须强化记忆;3.落实作业。作业选择要有典型性,并及时系统地归纳和总结;4.从字、词、句到篇章到写作都有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构建知识体系;5.讲究方法。“死”记一些东西应该是“活”的前提。
复习时,要做好对知识点的归纳(如标点符号、病句、连贯、文学常识、名言警句等的归纳整理)和方法技巧的归纳工作。重点应该是方法技巧的归纳工作。如答题时首先要在原文中找依据,不能只凭理解更不能想当然地回答问题。
高三数学
省名师培养对象、省优秀教师、金华八中数学教师方家鸿为即将进入高三的同学提供以下学习参考。
代数中的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基本变换;立体几何中的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特别是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三大角问题;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方程以及性质;新增加的向量、概率统计、导数等构成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同时要注重对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数学阅读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命题人员唯一不回避的材料,也是命题的依据。高考复习时注意:1.紧紧扣住《考试大纲》和课本去复习。2.系统地进行复习,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体现知识和方法的完整性。
复习建议:一、关于提高思维速度,提高解题速度。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对概念、定理、习题进行总结,将它们连成一个网络,形成知识树状结构。三、关于错题集。在练习过程中,出错多则在原卷上标注,少则专门抄出或剪贴。
高三英语
省教坛新秀、金华一中英语教师诸才章认为,高三英语复习时,要注意:1.必须记住大纲要求的全部单词、短语,熟练掌握大纲要求的所有语法项目。2.建立一个“错题集”。3.加大阅读训练。4.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增强语感意识。
高三有大量的考试和练习,做题时要注意:单项选择可用直接法、排除法、比较法;完形填空要注意行文逻辑,练习快速通读,抓住结构、语义及逻辑三条线索,推断和预测选项,注意词组、习语和句型的积累、同义词的辨析以及生活常识的运用;阅读理解要略读法、查阅法、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法、同义互释法、判断推理法等几种方法;短文改错要关注行尾和行首的联系,注意分行的技巧、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标记的准确性;书面表达要明确考试的写作要求,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工夫,行文要连贯。
高三政治
市名师、金一中政治学科主任徐建中谈到高三政治复习时,建议考生要做好以下几点:1.面对实际,处理好知己与知彼的关系。2.夯实基础,记死学活,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3.关注现实、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处理好能力与素质的关系。4.在考试中体现能力,处理好练与思的关系。5.谋划复习策略,改变复习方法,做好“知识重组”,处理好计划与理想的关系。6.调整好心态,考出自己正常的水平,处理好心力与实力的关系。7.对热点问题要处理好当前与今后的关系。
高三化学
省特级教师、金华一中化学教师寿才明对理综化学复习建议:1.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2.夯实双基,为能力发展作准备。(1)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条理化。(2)规范化、过程化、方法化学习。如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反应、基本实验等。3.重视培养科学研究能力。(1)加强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2)吃透实验的反应原理、操作原理、设计原理。(3)掌握一种仪器、一种装置的多种用途,形成实验的设计能力。(4)重视实验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实验结果推出能力的培养。(5)加强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的训练。(6)加强实验的设计、评价能力的训练。4.加强对数据处理方法和能力的训练。
高三地理
省名师培养对象、金华一中副校长郭万里认为,高三地理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清“点”上的地理原理,分析“线”上的地理联系,解决“面”上的地理问题,高三地理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复习建议总体分二轮复习。第一轮: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目的与要求:解决知识性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获得读图能力,培养有效的思维过程,初步形成观点及知识结构,学会准确地表述。第二轮:专题复习(难点、重点、热点)。目的: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认熟区域地理,透析自然地理,用活人文地理观点,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把握高考地理的四大模块的复习方法。
(三)建立学习档案学会自我反思。
最后的建议:1.认真听取教师建议,使高考复习方向“明”起来;2.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使知识“活”起来;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把所学“用”起来;4.重视经典题目解析,总结方法规律。
高三生物
省名师培养对象、金华二中生物教师张俊美认为,高三生物复习要处理好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之间的关系,选修教材不要挖得过深。建议采用三轮复习法,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不同。第一轮复习从2月底或3月初开始;侧重在于必修教材部分内容,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第二轮复习是从3月开始到5月中旬,主要是进行专题复习,打破章节之间、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的界限。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接下来的第三轮复习主要是进行综合练习及理综仿真考试。
高考生物试题对心理素质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设计,二是试卷的排列。试题设计是通过不断改进题型和变换对知识考查角度进行。在考查学生在新背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三历史
省教坛新秀、省名师培养对象、金华二中历史教师严美蓉说,综观近几年的文综历史试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考查的都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及基于历史学科的基本态度与价值观。就复习内容而言,要抓“纲”务“本”重基础。《考试大纲》是复习备考的基本依据;另外高中阶段的五本教材也要吃透。就复习方法而言,两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建构“网络”成系统,古今中外善联系。只有从宏观到微观建构起知识网络,你才能真正把握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对微观历史知识有一个准确的历史认识,才能恰当地进行知识迁移;用联系的观点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才能把历史知识活学活用。
高考每科多得10分的超详细应试技巧
1、通览全卷,迅速摸透题情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建议拿到卷子以后看一下,看看考卷一共几页,有多少道题,了解试卷结构,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2、答题顺序:从卷首依次开始
一般地讲,全卷大致是先易后难的排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题,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考生愿意从卷末难题开始做,他们认为自己前面的题没有问题,好坏成败就看卷末的难题做得怎么样,开始时头脑最清醒,先做最难的题成功率高、效果好,想以攻坚胜利保证全局的胜利。这种想法看似有理,实际是错误的。一般卷末的题比较难,除了个别水平特别高的学生,都没有做好该题的把握。很可能花了不少时间,也没有把这个题满意地做完。你这时的思绪多半已经被搅得很乱,又由于花了不少时间,别的题一点没有做,难免心里发慌,以慌乱之心做前面的题,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但也不是坚决地依次做题,一份高考试卷,虽然大致是先易后难,但试卷前部特别是中间出现难题也是常见的,执着程度适当,才能绕过难题,先做好有保证的题,才能尽量多得分。
3.答题策略:
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做简单题、熟悉的题,再做综合题、难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可以增强信心,但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伤害解题情绪。
先小后大。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气氛。
先局部后整体。对一个疑难问题,确实啃不动时,一个明智的解题策略是:将它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
4、学会分段得分
高考阅卷评分办法是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所以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实为一种高招儿。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确实是个好主意。
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
5、答题速度:以快为上
高考数学试卷共有22个题,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题约为5.5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的中高档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每道选择题、填空题应在二至三分钟之内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或隐含失分。一般,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
6、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
平时做作业,都是按所有题目来完成的,但高考却不然,只有个别的同学能交满分卷,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都不允许多数学生去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数学科打了个胜仗,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7、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
高考是限时限量的选拔性考试,在120分钟时间内完成大小22个题,时间很紧张,不允许做大量细致的解后检验,所以要尽量准确运算(关键步骤,力求准确,宁慢勿快),立足一次成功。解题速度是建立在解题准确度基础上,更何况数学题的中间数据常常不但从数量上,而且从性质上影响着后继各步的解答。所以,在答卷时,要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要稳扎稳打,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性成功,提高成功率。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假如速度与准确不可兼得的说,就只好舍快求对了,因为解答不对,再快也无意义。
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所写字母与题中图形上的是否一致,格式是否规范,尤其是要审查字母、符号是否抄错。
8、要学会挤分
高考试题是题题设防,题题把关,高考试题每一道题目都长牙,每一道题目都咬人,只有这样才达到区分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考试题是分步赋分,做对几步就会得到几分,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学会挤分。
挤分的主要方法有:理科把主要方程式和计算结果写在显要位置,作文尤其主要开头和结尾,文科一般都按要点给分。所以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能做几步就做几步,高考是按步赋分,千万不能产生定势,高考试题为了达到理想的压分度,住住是难度逐步加深,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能做几分是几分。这是考试中最好的策略。
因此考生在考试时,不急燥,不气馁,要学会用挤的办法提高自己的得分率。
9、检查的方法:顺手记下该检查的题号
检查是答卷的一个环节,检查时最忌从头到尾一题题地检查。因为在短短的时间里看许多题,自然不会很细,而轻易地更改常会把本来做过的题改错。正确的检查是只检查应该检查的题,一个题该不该检查,应当在做完这个题时给出判定,并在演草纸上记下该检查的题号。
一份考卷上该检查的题不应当多,有经验的考生知道答完题后要面对的题无外乎四种,一是解题过程顺利且很有把握,这类题就不需要检查了。二是解题过程不顺利,自己觉得在某一点上没有把握,还需再斟酌,这类题就是需要检查的题。三是感觉难做,但一时理不清头绪,无从下手,只好暂时放下的题。第四种题是完全不会,估计再花时间也没有希望做出来,不如放弃此题,如果是选择题,就选一个最像是正确的答案了事。这类题就不必再做检查了。
检查时首先要注意有没有漏题。此外检查时仍需审题,因为在审题环节出问题是考生最常犯的毛病。检查时不要轻易改选择题的答案。到检查时,大脑已经连续工作很长时间了,轻易以疲惫的头脑去翻头脑清醒时的答案,结果是把做对的题改错了。
10、检查后的涂改方式要讲究:一、要划掉重新写,忌原地用涂黑的方式改,这会使阅卷老师看不清。二、如果对现有的题解不满意想重新写,要先写出正确的,再划去错误的。有的同学先把原来写的题解涂抹了,写新题解的时间又不够,本来可能得的分数被自己涂掉了。三、新的答案写出后,不要忘记把原来的答案划去,如果出现对的和错的两个答案并存的情况,按规矩是不能给分的。
③ 历史学专业基础 具体包括哪几门课程
我想参考教材你应该知道吧 不过我还是贴一下
中国史: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 钱穆 《国史大纲》;
7、 张传玺《中国史纲》;
8、 周谷城《中国通史》;
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
1、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历史地理: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 蓝勇《历史地理》;
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
首先要明白历史是全国统考 试卷是一样的
除了英语、政治,专业课是历史基础 300分 考的是: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个人觉得初试的课本可以选如下几本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后再结合山东人民版的辅导书或者北师大的辅导书就可以了
至于其他所有列及的书目 关键是在复试的时候穿插着考 算是你的历史基本功了 平时复习之余也尽量多看看上面罗列的书目 当然不用全买 每种有一到两本就可以了
④ 什么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生产力发展是增长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
(4)历史基础扩展阅读: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表现在动物的采集或狩猎,劳动产出了采集或狩猎所得来的劳动成果,使动物生存了下来,锻炼了动物的身体和协作能力,这些都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动物劳动具备所价值产出的能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劳动行为,是不是生产力的表现和具不具备生产力本身的意义,在于人类的劳动所产出的能不能体现出人类存在的本身意义和价值。就其生产力,也就在劳动产出价值的能力之内。
未来社会的生产力,依然脱离不了劳动产出价值的能力的范畴。而其他动物多数保持着原始社会的形态,只有像蚂蚁之类的动物的生产力达到人类的古代水平,蚂蚁们已经学会了耕种和养殖。
⑤ 基础的历史
中国在建筑物的基础建造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从陕西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掘出的木柱下已有掺陶片的夯土基础;陕县庙底沟的屋柱下也有用扁平的砾石做的基础;洛阳王湾墙基的沟槽内则填红烧土碎块或铺一层平整的大块砾石。到战国时期,已有块石基础。到北宋元丰年间,基础类型已发展到木桩基础、木筏基础及复杂地基上的桥梁基础、堤坝基础,使基础型式日臻完善。在《营造法式》中对地基设计和基础构造都作了初步规定,如对一般基础埋深作出“凡开基址,须相视地脉虚实,②采用地基上梁和板的计算方法。其深不过一丈,地基土质较好的情况下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浅止于五尺或四尺,……”的规定。
⑥ 历史基础特别不好,该怎么学。
个人认为学抄历史就是要形成完袭整的世界观。历史的发展总是有规律的,学历史就是要从这些已经发生的时间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史明鉴就是这个意思。你知道哪个年代大概的背景,就不难推断出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比如周朝灭亡的原因,可以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看。内因可能是君主的昏庸;外因可能是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经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等等啦,只是举个例子说的不对也别介意哈。综上,大概的知道年表就可以了。完全手打哟,希望你的历史成绩能变好~不懂得还可以追问,咱们一起研究^-^。顺便说一下,,我觉得如果不喜欢就别勉强了。。。不分科了么?
⑦ 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是
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于是也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此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分,前者专招贵族子弟,后者则面向百姓子女。“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重。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又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可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后来,人们专用塾称呼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庠、序成了乡学之名。学则和校合并,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⑧ 历史学基础与中国专业史基础综合有什么区别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一书,是专门指导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词解释的辅导书。自2007年历史学实行全国统考以来,名词解释成为必考题型,而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数据,名词解释又是历年考生得分率最低的题型。本书是作者在研究19所重点高校近二十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和2007-2010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的基础上,以“三段论”格式编写而成。本书严格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编写,同时根据名词解释的自身特点做了一些调整。与一般辅导资料相比,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实用性强
本书在编写时以考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首先,本书为考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答名词解释的高分技巧与模式,即“三段论”法,是考生复习名词解释时必须掌握的技巧。其次,为考生提供了历史学基础科目1156条名词解释的简明答案。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为考生提供了一种简单而便捷的复习方法。历史学实行统考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并未指定参考教材,考生常常在复习十余本教材时,抓不住重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书在编排体例上将名词分为基础类名词和提高型名词,其中基础类名词700个,是依照考试大纲内容而编排的,均为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为了突出重点,便于考生复习,本书将基础类名词置于本书的前半部分。在使用时,考生可以将基础类名词与教材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借以抓住书中重点。在掌握基础类名词之后,考生复习教材时就会对书中的重点知识了如指掌。提高型名词涵盖了教材中所有非基础类名词。人物类名词、史学史与历史地理学名词均放在了这一部分。提高型名词是供考生在掌握基础类名词的前提下,在冲刺阶段继续学习使用的。
二、重视真题
本书精选近二十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9所重点高校历史学考研真题中的名词解释445条,供考生参考。该部分名词占本书所有名词的比例近五分之二。值得考生注意的现象是,统考名词多出现于重点高校已考真题中。如2008年统考名词“德雷福斯事件”,曾在2006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世界近现代史科目考研真题中出现;2010年统考名词“筹办夷务始末”,曾在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厦门大学2000年专门史等科目考研真题中出现。
三、选词全面
本书共收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等方向名词1156条,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战争、文化、宗教、人物及著作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选名词还包含了史学史与历史文献学名词118条、历史地理学与史学理论名词26条。
四、释义简明扼要
与市场上其他辅导资料对名词进行大段论述不同,本书追求简明而准确的释义,因而本书名词的释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应试答案。在结构上,本书所有名词全部按照“三段论”的高分模式编写,较为接近真题参考答案;在字数上,平均每个名词的字数为160字,要点全面、释义清楚;同时本书在语言上较为注重词语的使用,以阐释基本史实为主,力求简明扼要,不做过多评述。
五、仿真模拟试题
本书第三部分是精编的十二套名词解释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该模拟试题是模仿统考真题名词解释题型而编写,难度偏大,与2008年、2010年统考真题难度相似,可供考生平时练习时使用。为提醒大家在考场上注意答题时间,每套名词解释模拟题都规定必须在45分钟内一次做完。因考试是限时答题,只有合理分配时间才能取得最佳成绩。
考生在使用本书时需注意:
1.基础类名词章节与考试大纲相比有所变更,具体为:中国古代史的前三节“中国历史的开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部分合为“先秦”;中国近现代史第十一节至十五节内容合为共和国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第一节“史前人类”未录。
2.历年已考名词,皆注明出处:统考试题名词注明“××年历史学统考真题”,非统考试题名词注明“××大学××年××(专业)真题” 。如“提洛同盟”, 2010年历史学统考真题;“国民参政会”,南京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3.对于中国历史上考生所熟知的如曹操、岳飞、孙中山等政治、军事人物,本书未录,考生使用时须留意。
4.世界近现代史中出现的人物类名词,皆注有该人物的英文名与生卒时间,如“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此类名词共64条。
5.文中出现的年代,凡公元元年以前皆注明“公元前××年”;公元元年以后,除公元1世纪的时间注明“公元××年”外,其余年代一般不注“公元”。
6.文中部分名词,在释义时需要说明但又不宜在正文中出现的内容,均采用脚注注明。
7.鉴于本书仅是历史学基础科目名词解释题型的考研辅导书,考生应结合教材使用此书。如此,考生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限于水平,本书难免存在许多不当之处,诚盼各位读者在使用时及时赐教与指正。
目 录本书编写特点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考研高分技巧
词条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类名词解释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二、秦汉
三、魏晋南北朝
四、隋唐五代
五、宋辽西夏金元
六、明清(前期)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
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三、晚清政局
四、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五、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八、抗日战争
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十、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十一、共和国史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第三章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古代西亚诸文明
二、古代埃及文明
三、古代印度文明
四、古代希腊文明
五、古代罗马文明
六、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七、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八、欧洲基督教文明
九、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十、古代美洲文明
第四章 世界近现代史
一、16世纪的欧洲
二、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三、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四、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六、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十、第二次世界大战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第二部分 提高型名词解释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第四章世界近现代史
第五章史学史与历史文献学
第六章历史地理学与史学理论
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模拟题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1)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2)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3)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4)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5)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6)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7)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8)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9)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10)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11)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12)
名词解释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附录 历年统考真题
⑨ 历史研究是一切什么的基础
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辩同异,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世界历史于诸多国别史基础上发展而成,或者说是由扬弃诸“小一”(国别史)而成的“大一”(世界史)。不过这个“大一”并非抽象的明一,而是由诸“小一”有机地构成的一。因此,世界历史研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明一、多之关系。比较研究的辨同异正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明一、多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历史的比较研究,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现在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取向。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或者全球史(Global History),现在也是一个日益为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其实,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几乎和历史学一样的古老;而世界历史的写作,也在很早的时期就是历史学家的一种高尚的理想了。希罗多德(Herodotus)所写的《历史》虽然以希腊波斯战争为主题,但是它也涉及了当时他所知世界的历史。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虽然以当时的中国通史为基本,但是也涉及了当时他所知的世界;而且,以后的中国历代的
《史记》的作法。当然,这些都不是世界史,而只是一种史家注意周围世界的倾向;真正叙述全世界历史的书的出现,在时代上则要晚得多。因为在世界范围的联系出现以前,要求写真正的世界史,那实际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按严格的要求来说,即使晚近某些以“世界史”为题的书也未必真能算得上是世界史。这一篇小文的目的,就是要谈谈历史的比较研究和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关系。
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就是对于不同对象进行的互为参照的研究,在一般情况下多用来说明对同时并列的诸对象的研究。“比较”一词,英文作Comparison,法文作Comparaison,德文作Komparation,皆来自拉丁文Comparo,这个字由com和paro组成,前者意为“共同,后者意为“并立”、“平列”等,原有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结”、“结合”的意思,引申而为“比较”、“对照”的意思。在中国文字里,情况也很相似。“比”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与“从”字不分,都是两个“人”字并列,所以“比”字原意本是“并列”;《说文解字》把“比”字和“从”字分开(只是两个“人”的方向与“从”字相反),解释说“比,相次比也。”这也就是并列的意思。而“较”字却是“对照”的意思,例如,《老子》第二章:“长短相形”,王弼本作“长短相较”。“形”与“较”(与“校”相通)在这里都是对照、参校的意思。所以,在中国语言里,“比较”也是由并列而引出对照、比较的意思来的。
“比较”这个词虽然产生于同时并列的事物之间,但是它一旦作为一种方法用于历史的研究上,就在原有的同时比较之外,又加上了历时性比较的方面。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不外乎明同异。横向的共时性(Synchronic)的比较说明不同的国家、民族、社会集团等等之间在同一历史时期中的同异,纵向的历时性(diachronic)的比较说明同一个国家、民族、社会集团等等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同异。前者说明历史的时代特点,后者说明历史的发展趋势。历史的比较研究,从总体来说,就包括这两种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