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中国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 2020-11-22 00:30:50

1. 中国悠久历史文化

但凡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有很多神话故事,中国也不例外。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盘古开天等等都是很经典的故事。中国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人才辈出,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在最近热播的《大长今》里面常常提到张仲景、华佗、李时珍这些人,说明我过古代的医学对世界都是有贡献的。埃及的金字塔、巴比沦空中花园什么的都是以大而见长,中国的却是是精见长,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面学的“核舟”、还有历史书上提到的无数的珍贵文物。本人最激动的是长沙马王堆的前年未干的古尸,以及她的陪葬。历史一直贯穿于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年轻人应该了解的不少,关键是对此的兴趣比较少。所以记住的不多。
一楼提到的佛教文化我也不是很喜欢的,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帝王要是缺少了这些文化还能靠什么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呢?国家不稳定,战乱频繁我们的祖先难道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去留给我们光辉灿烂的五前年文明?何况佛教在今天已经变味了。游客进庙烧香已经是庙宇收入的一大来源,抽签解签价格贵的吓人。有个老和尚看见你说你和佛有缘要送你一个护身符,可你要先捐什么什么款,点什么什么灯......文明就这样被一步一步的践踏

2.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国家政权而至贸易、衣食、文字、文学、经学、宗教、道德、民俗、节庆等,构成一幅清晰简要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发现的报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邮陶文等。

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东汉前后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2)中国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文化光辉灿烂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创造出了以丰富多彩的陶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此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后来演变为汉族)在夏、商、周三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后又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约在商、周、秦、汉时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苏的吴人,浙江的越人,广东、广西的骆越人、云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辽河流域的东胡人等,都相继创造了本民族的青铜文化。

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鹊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满文等。在历史上,汉文化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汉文化与各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形成为世界东方最先进的文化,即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对亚洲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起过哺育的作用,对古代世界文化的发展亦有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又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我国古代的历史自结束了原始社会之后,即进入阶级社会。自那时开始,我国各族人民即在进行生产斗争的同时,亦长期进行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农民战争和民族战争。

在近代史上,我国由于一再遭受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族人民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和主权,紧密团结,互相支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这场斗争长达百年,最后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并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特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文明演进过程中,没有出现断层。
孔夫子的学说,一直影响中国历史2000多年。孔孟传统、老庄精神,以及后来的佛学思想,彼此促进,相互借鉴,常演常新,一脉相传。这种情况在人类文明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亦是独一无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家都曾出现文化断层,一些古老文化传统在民族文化的冲击下,几乎散灭已尽。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化以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属于比较年轻的一代;但其文化传统同样受到过致命的冲击,以致中世纪的几百年,欧洲人都看不到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国古代文化,虽晚于古埃及等国家,但其历史水平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民族,而且一脉相承,其文化传统得到比较完美的保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奇迹。
特点之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历史性的分裂结局。
所谓没有出现分裂结局,并非不曾有过分裂。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历代王朝更替,也曾出现过非常复杂的局面。西周统一,东周混乱,战国分裂;秦汉统一,魏晋南北朝分裂;隋唐统一,五代十国分裂;宋、辽、金、夏总在统一与分裂之间;宋元政权更迭,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居于统治地位的全国性政权;明统一,但很快衰落;清兵入关,出现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占据主导地位的全国性政权。中国历史,可谓战乱不断,分裂不断;但战而又治,分而又合。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向看,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时间不但远远长于分裂时间,而且统一是主流,统一合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合乎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一点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又有很大区别,首先就和西方基督教传统不一样。古罗马也是大帝国,但寿命不长;先是一分为二,后来二分为多;以致不但民族差异日益扩大,语言差异也日见明显。直到中世纪下半叶,欧洲才真正出现走向统一的曙光,但直到今天,欧洲的一些地区还在发生民族战乱。实际上西方自古罗马分裂以来,就不曾统一过。中东也是如此,甚至非洲、拉丁美洲都有与之类似的现象。虽然造成的原因或许截然相反,但分裂的事实,则无须争议。
特点之三:中国既是一个宗教宽容的历史古国,但又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家。
中国历史文化的主导性因素,自然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尽管在所有文化流派中它的影响最大。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不是孤立出现的文化现象。诸子百家,它为一家。以后因为社会需要,儒学被捧到独尊的地位,但独尊并非独有。即使奉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它依然不是独有的。例如,儒学慎言鬼神之事,汉武帝本人却颇有些相信神仙。东汉时代,佛学东来,道教初兴;魏晋时代,玄学又起;于是儒、道、佛同生共在的文化现象成为盛唐文化的基本特色。
中国人自古对宗教不持绝对化立场。既允许无神论的存在,也允许有神论的存在,还允许各种宗教组织存在。但有一个条件,任何宗教都不能以伤害中央政权、妨害国家政务作为存在的前提;否则,必予以打击或取缔。当然,中国历史漫长,宗教间的冲突,也曾有过,对宗教的迫害也曾有过。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态势分析,"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及其影响毕竟是暂时的,而佛教等宗教的发展却是长久的。中国文化本性宽容,唯其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才从来不曾有过因为宗教问题而发生的全国性大战乱。反倒在战争极其残酷、国家多灾多难的历史关头,宗教活动起过某种缓冲和保护作用。例如佛教之于北朝,道教之于元代,都有安定社会、减少杀戳的意义存在。
中国宗教活动论其主要影响,不是表现在政治方面,而是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唯其如此,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更丰富,也更具生命活力。相对于中国而言,整个欧洲乃至整个地中海周边国家,几乎总在宗教信仰、民族兴衰和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往往导致更深的民族仇恨,或者直接引发地区性甚至世界性战乱。可以这样说,西方国家自古罗马以来,它的所有战争、战乱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也和民族冲突有关,又和国家利益特别是领土纠纷与经济利益有关,因为西方宗教信仰有强烈的排它性。而在中国历史宗教观念中,更主张求同存异,各自发展。
特点之四:中华民族历史虽然有过多次民族冲突,但冲突的结果,不是走向分裂,而是走向和睦。
中国历史上重大民族冲突,至少发生过三次:一次是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所谓"五胡乱华";一次是宋、辽、金、夏直至元代的民族战乱;一次是清王朝入主中原。这三次大的民族性冲突,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其结果,则毫无例外地走向民族和睦,有的则形成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民族大融合。所谓"五胡乱华",华又何曾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乱在一时,和在长久;乱在取治,治后繁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盛唐的兴旺发达获得了更广泛的民族基础和更良好的文化基础。哲人所言"唐人有胡气",就包含了对唐文化这种品性的肯定与称赞。宋元时代也曾发生各个民族间的猛烈战争,然而终于统一于元,稳固于明,其结果,同样达到民族的和解。清人入关,始则与民族压迫有直接联系,继而出现民族间的侵扰和大战,也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屠城惨案,但那结果不是从此开始没完没了的民族冲突,而是清王朝终于接受儒家文化,同时也为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特点之五:中国文化传统最仇恨别人的入侵,也不喜欢向外扩张。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以对外侵略和扩张为特色的国家。中国真正远征其他国家或与境内其他政权发生大规模战争,大约只有汉武帝北伐匈奴这样一段历史,但那不是因为汉武帝对匈奴的土地产生了要求,而是为了保卫大汉帝国的安全与安宁。这不是说,中国历史上就没有过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或其他周边国家的侵略和伤害。比如唐太宗就侵略过朝鲜。但公正地讲,入侵他人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处于主流地位,而且在国内也大不得人心,所以唐太宗固然英才天纵,一旦兵发异域,照样取辱而还。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五大特色,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所在,因为中国文化有这些特点和优点,它才为人类文化保留下最完整的一份古文化遗产,也为人类的民族文化培养出一个独特的模式,它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对东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对整个人类文化也作出巨大贡献,而且,未来还将作出更大贡献。

4. 中国都有哪些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就在中华大地上休养生息。考古研究表明,早在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的史前文化就已形成了华北和华南两大文化谱系,其中包括著名的元谋文化、蓝田文化、许家窑文化、丁村文化等。到距今9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形成了旱地农业、稻作农业和狩猎采集三个史前文化区。其中距今7000~4600年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长江流域的马家窑文化等,已经显示出此时期农业已有了相当的进步和发展,定居村落已四处可见。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遗址中,发现了300多个长方形储粮窟穴,估计储粮能达10万千克以上。距今4600年的黄河下游文化,不仅出现了铜器和发达的制陶业,而且出现了卜骨和巫师,即出现了宗教和国事活动,说明当时中华民族即将跨入文明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开始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出现了甲骨文。周代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政教系统,并达到鼎盛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争鸣、学术空前繁荣的崭新局面,把我国文化推到了高峰,并使其一直延续发展经秦、汉至明、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背景下,形成了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不同时代的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史学和美学价值,成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

5. 中国的历史文化

语言文字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汉字是中国人感受最亲切的文字,是中国的国粹。

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或国语)和方言之分。

千里江山图

6. 中国的千年历史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
5000
年传统
文化的精髓。其中并不仅仅是先秦,秦内汉,三国,魏晋南容北朝,隋唐五代,两宋
辽金,元朝,明朝,清朝,近现代时期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历史还包括有茶,园
林建筑,民族风俗,中华曲艺,中华医学,中国陶瓷,诗词歌赋等等。

当然大家最熟悉的应该还是诗词歌赋,提到诗词,首先想到的就是

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

诗佛

王维,

诗鬼

李贺,唐宋八大家等等。

7. 中国的一些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房、园、林,服饰、家具中,小到“核舟记”之精微,细到纸张般景德镇薄胎瓷碗,久远到敦煌经卷上的唐墨的光泽,幽静到杭州扬公堤畔刘庄竹林中的读书楼,一切都充满着神秘与含蓄之美。几千年来古人留下来的文化,使中国人有深刻的悟性,有独特的表达,看问题有特别的视角,思考问题时,有不同于西方人的简约。中国人有东方的人文精神,有自己的艺术抽象,有自己文明源流,也有和谐的生活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著作在综合厅的中间堆成一座小丘,提醒着人们,或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在这些卷册里寻找文化之根,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不让遗产变成遗恨.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有,敦煌莫高窟 ,秦始皇兵马佣,龙门石窟,承德避暑山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黄山等。

8.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有哪些

有唐诗、宋词、元曲、儒家思想、中医理论等。

1、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2、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3、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5、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

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元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宋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儒家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医理论

9.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有唐诗、宋词、元曲、儒家思想、中医理论等。

1、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2、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3、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5、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

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热点内容
晋商历史 发布:2025-07-19 00:08:49 浏览:421
安大历史考研 发布:2025-07-19 00:02:57 浏览:382
教师帮扶学生记录 发布:2025-07-18 20:01:06 浏览:677
运动鞋哪些好 发布:2025-07-18 18:41:48 浏览:456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