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饲料需求
Ⅰ 反刍动物营养需求
怎样满足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需要
一、猪、肉鸡饲料中添加大量未被保护的脂肪,饲喂以后会使牛羊采食量和纤维素消化率下降,添加量在1%以内影响不大,如果超过3%会引起牛羊胀气,胃膨胀导致牛羊不能正常反刍。
二、猪、肉鸡饲料中添加大量抗生素,牛羊长期饲喂以后会破坏瘤胃内有益微生物和纤毛虫,影响瘤胃微生物发酵,进而影响反刍动物对非蛋白氮的吸收利用。
三、猪、鸡饲料中往往添加大量的动物源性饲料,如肉粉、肉骨粉、羽毛粉、血粉等,而这些东西禁止在反刍动物中添加和使用,彻底切断疯牛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疯牛病在我国境内发生。
四、牛羊饲料中添加大量的瘤胃调控剂、瘤胃缓冲剂诸如小苏打、氧化镁、腐植酸钠等,而猪、鸡饲料中这些成分则没有,长期会导致瘤胃酸度过高,影响牛羊的食欲,瘤胃PH值下降,并使瘤胃微生物区系被抑制,对饲料消化能力减弱,影响生长。
五、牛羊有四个胃,其中瘤胃微生物发酵可以利用非蛋白氮等营养物质合成菌体蛋白,胆碱、B族维生素等,牛羊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具有同猪、鸡等单胃动物不同的特点,牛羊饲料中加有瘤胃素,甲烷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对氨基酸、脂肪需要包被等保护性措施处理,进入瘤胃被微生物发酵,如一般的氨基酸、酶制剂被瘤胃微生物发酵成一般的蛋白饲料来使用,
Ⅱ 未来的饲料发展趋势,预混料or全价料
全价颗粒饲料与预混自配料各有优、缺点:全价颗粒料是厂家生产,质量是否能保持稳定,(是适应季节变化而调整配方)并且厂家的规模以及成本问题,优点高温制粒,玉米大多数都采取清筛或膨化,采用复合包装等霉菌毒素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预混自配料优点采购质量及配方可随季节和行情进行调整,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小规模化猪场在没有好的技术和原料严格把关的情况下,建议还是选择全价颗粒饲料,大型和管理严格的猪场目前还是用预混自配料多,但也希望把粉料加工成颗粒饲料,毕竟相同的配方情况下,颗粒饲料与粉料的消化率能提高2%-5%。谈的不好,请各位老师指正。 到中国畜牧人网网站查看回答详情>>
Ⅲ 有机养殖中饲料有哪些具体要求
第一,为了保证种植和养殖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机养殖要求50%的饲料能够自给自足;在有机养殖的第一年,在养殖场实行有机管理的第一年,本养殖场饲料种植基地按照本标准要求生产的饲料可以作为有机饲料饲喂本养殖场的畜禽,但不能作为有机饲料出售。 第二,当有机饲料供应短缺时,允许购买常规饲料。但每种动物的常规饲料消费量在全年消费量中所占比例不得超过以下百分比: a) 草食动物(以干物质计) 10%。 b) 非草食动物(以干物质计) 15%。 畜禽日粮中常规饲料的比例不得超过总量的25%(以干物质计)。出现不可预见的严重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时,允许在一定时间期限内饲喂超过以上比例的常规饲料。饲喂常规饲料须事先获得认证机构的许可,并详细记录饲喂情况。 第三,必须保证反刍动物每天都能得到满足其基础营养需要的粗饲料。在其日粮中,粗饲料、青饲料或青贮饲料所占的比例不能低于60%(对乳用畜,前3个月内此比例可降低为50%)。在猪和家禽的日粮中必须配以粗饲料、青饲料或青贮饲料。 第四,配合饲料中的主要农业源配料都必须获得有机认证。 第五,在生产饲料、饲料配料、饲料添加剂时均不得使用转基因生物或其产品。
Ⅳ 饲料新趋势是怎样的新形势下饲料技术又有哪些新的要求
邓远帆博士认为饲料行业的发展面临新形势:饲料产量保持稳定,但产品结构深度调整中;高毛利时代一去不复返;饲料产业继续向现代化和创新经营模式转型;市场对于产品多样化和高品质的需求正在上升;饲料产业继续向现代化和创新经营模式转型;饲料生产规模和效率向生产质量转变;食品安全的高关注度催生无抗饲料的改革,生物饲料概念流行成趋势;在政府的支持与监督下,饲料乃至畜牧行业中的“绿色、环保”不再是空话。
他表示:“食品安全”及“绿色环保”的双重压力下,部分饲料企业急需改变过往的“急功近利”意识,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做好战略规划。金新农一直以来秉承“自然为本、健康为先、安全环保”的营养理念,致力于成为中国养猪企业首选的合作伙伴和中国健康安全猪肉最佳供应商;并在2013年成功申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增强免疫安全环保型仔猪料的技术推广应用”,通过各项环保技术,相对于合法的常规饲料,能进一步减少动物粪便中对环境有害物质(氮、磷、铜、锌、抗生素等)排放的饲料,获得政府主管部门认可。
邓远帆博士对环保饲料做了详细解读:
1)通过完善原料营养价值评估、完善动物营养需求研究、基于平衡氨基酸和净能体系的低蛋白日粮等措施,提高了饲料营养的精准度,显著减少氮、磷的排放;
2)通过发酵原料、中短链脂肪酸、丝兰提取物等技术,改善动物肠道健康、提高消化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和氮、磷的排放;
3)通过丝兰提取物、益生菌、功能性寡糖等技术,改善肠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减少抗生素和铜、锌的排放。
在饲料中添加丝兰提取物,可以改善肠道健康,是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加顺畅,从而促进猪只快速生长,改善料肉比,平均可提高日增重4.9%,料肉比改善5%左右。丝兰提取物与氨气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很容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氨的有害作用,平均氨气减低42.3%。
根据金新农数据显示,通过推行环保饲料,猪场的氮排放量约降低35%,磷排放量约降低15%;抗生素排放量约减少60%;铜、锌排放量约减少40%;生长性能约提高10%。
Ⅳ 养殖实践对饲料添加剂有何要求
绿色环保,饲料添加剂中不允许有任何药物添加(包括中药,抗生素和生物制剂),任何威胁食品安全的成分也不允许添加。
Ⅵ 中国的猪饲料市场前景如何
国的饲料工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和饲料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饲料工业得到不断深入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回顾30年来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历史,就饲料工业发展的意义、现状、存在问题作简单的阐述,并展望饲料工业的发展趋势。
1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随着粮油加工业的发展,一些国营畜牧场参照国外颁布的动物营养需要,生产加工所需的混合饲料。但我国的饲料工业真正起步与70年代。70年代初,我国外贸部门投资引进设备,先后在安徽蚌埠米厂、上海虹桥和桃浦等地兴建了3个颗粒饲料生产车间,加工生产槐树叶粉颗粒饲料。1974年虹桥饲料车间生产的“大象牌”颗粒饲料曾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1976年,北京市自行设计、建设了我国第一座年产2万吨的南苑配合饲料厂。自70年代末始,我国在从匈牙利、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引进粉状、颗粒状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的同时,开始积极的研制工作,并展开了一系列的饲料科学研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院所。198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1984-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试行草案)》,标志着我国饲料工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序列,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大发展。1989年国务院在《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中,把饲料工业列为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我国饲料工业起步很晚,比经济发达国家晚了70多年。但是发展很快,在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后,如今已初步建成了包括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设备制造业、配合饲料工业及饲料科研、教育、培训、监督、检测、信息等在内的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
全国1979年底前建成并投产的年单班产量在2000吨以上的饲料厂仅40余座,年产配(混)合饲料39万吨。1986年,我国的饲料加工企业达14000多个,其中年产能力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60个,全年生产配(混)合饲料1800万吨。1991年,全国拥有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9154个,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有685个,全年饲料产品总产量已达3590万吨。而到1998年,我国拥有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1.24万家,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1792家,全国饲料加工产品的总产量达到6500万吨。
2 饲料工业发展的意义
2.1 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养殖业中饲料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70%。饲料工业的发展及科学配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应用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大幅度地降低了动物生产中的饲养成本,为养殖业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畜牧业在饲料工业的强大支持下得到迅猛发展,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稳步上升。1999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5949万吨,稳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肉类为47.3千克,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8.5%。这一切说明了饲料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畜牧业特别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2.2 有效地节约了粮食
畜禽饲喂配合饲料比饲喂单一饲料可节粮25%左右。以1999年一年为例,全国生产配合饲料6000万吨,由此大约可节粮1500万吨。畜牧业的发展使得人均动物蛋白量增加,间接地节约了粮食。1998年和1957年相比,人均肉类、家禽、蛋类消费分别增长了1到5倍。饲料工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减轻了环境污染。
2.3 带动了广大农民勤劳致富
由于使用配合饲料,结合畜禽良种的推广,养殖业的生产过程加快,生产周期缩短,畜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从而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大批的农村养殖户因此而成为富裕户。1999年,畜牧业总产值达7729亿元,畜牧业现金收入占农业现金收入的一半,对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
2.4 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饲料工业的发展不仅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还带动化工、医药、机械制造、轻工、地矿和商业等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1999年,我国饲料工业的产值1855亿元,在全国统计的38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16位。饲料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3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现状
3.1 产量持续增长
据初步统计,2000年我国饲料产品总量达到7400万吨。全年饲料产品平均增幅为7.7%,高于肉类5.1%的增幅。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5900吨,增长6.2%,浓缩饲料1200万吨,增长9.4%,添加剂预混料300万吨,增长34.5%。
3.2 产品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饲料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附加值的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2000年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占饲料产品的比重分别达到4.1%和16.2%,分别比1995年提高2.9和9.6个百分点。配合饲料的产品结构中,猪饲料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42%下降到2000年的40%以下,水产饲料由6.6%上升到10%以上,家禽饲料保持大体平衡。在猪饲料中,乳猪料、仔猪料等产品近年来发展很快,填补了原来的空白。此外,适应特种动物养殖的需要,特种动物饲料以及宠物饲料的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饲料产品结构的变化一方面适应了养殖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养殖业的结构优化。
3.3 饲料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饲料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饲料工业产品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由1997年底的162个增加到目前的207个,其中国家标准70个,行业标准137个。饲料质量监督体系也进一步完善,饲料质检中心在原来281个(其中部级3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部级中心,专业人员达600余人。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了饲料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据2000年国家饲料监测中心监督抽查结果,我国配合饲料合格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添加剂预混料的产品合格率也在80%以上。
3.4 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集团化、一体化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饲料工业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产销量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全国排名前20名饲料加工企业的饲料产品产量已占全国饲料生产总量的30%以上。为发挥规模效益和综合优势,集中使用人、财、物,提高竞争能力,一些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承包、改建、扩建等措施,滚动发展,低成本扩张,形成集团化企业,如四川希望集团、上海大江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与此同时,饲料业和养殖业及相关产业之间互相联合、渗透,一体化经营趋势进一步增强。一些饲料企业实行以饲料工业为龙头,原料生产、饲料加工、畜禽饲养、食品加工及产品销售一条龙的一体化趋势。饲料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更加明显,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大量涌现,成为饲料企业的重要力量。许多国有企业已逐步完成改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变成多元投资主体,如股份有限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制等。
3.5 饲料行业的竞争加剧,促使饲料企业采用多种手段增强竞争力
近年来,由于养殖业发展速度减慢,使饲料市场的容量趋于饱和,产品出现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再加上自配料的冲击,饲料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饲料企业的利润日趋微薄。2000年饲料产品价格总体下降幅度较大,平均下降10%左右。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求得微利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许多饲料企业通过不断加强管理、降低经营成本、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售后服务、重视品牌建设等措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6 饲料的安全性日益被重视
饲料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动物食品的安全,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目前,国际上对饲料的安全性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欧洲发生疯牛病和“二恶英”事件以来,许多国家更加强化了在饲料安全问题上的监管。我国也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安全的意识增强,对饲料的安全性日益关注,政府顺应消费者和国际大趋势的要求,加强了饲料产品安全性的立法和检测。1999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00年下半年,国家有关饲料质检部门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展开了对猪饲料添加剂中违禁药品的检查,查处了43家饲料产品中含违禁药品的企业。
3.7 饲料机械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
近年来饲料机械制造业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步伐,新产品层出不穷,改变了过去某些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一些饲料机械骨干企业已经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先进水平,时产36吨以下的成套设备已能基本配套,粉碎机、制粒机、饲料电控设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正昌、牧羊等一批产品质量好、技术先进、竞争能力强的知名企业,代表了我国饲料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4 我国饲料工业存在的问题
4.1 饲料蛋白质资源缺口大
我国蛋白质资源贫乏,一直存在较大的缺口。尽管随着饲料种植从粮食种植中分离出来,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蛋白质饲料短缺的矛盾有所缓解。但是蛋白质饲料原料仍然供不应求。2000年鱼粉进口量达80多万吨,豆粕进口量50多万吨,大豆进口量900多万吨。
4.2 饲料添加剂工业薄弱
尽管我国的饲料添加剂工业已初具雏形,部分维生素、酶制剂和微量元素等产品已能自己生产,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但其发展仍滞后于饲料加工业,不能满足饲料工业生产的需要,每年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蛋氨酸等某些添加剂国内还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需要长期进口。2000年我国进口蛋氨酸3.1万吨,进口赖氨酸及其盐5.3万吨。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小而分散,竞争能力差,科研开发能力不强,产品更新换代慢。
4.3 需加强饲料原料、饲料产品流通环节的管理
有些地区和企业原料采购渠道不畅,对饲料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饲料原料的自由采购得不到有关法规和部门的支持,使得饲料企业原料需要量无法满足,饲料原料价格提高导致饲料产品成本加大。同时由于饲料产品流通环节的薄弱,一方面给假劣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随着饲料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增加,饲料加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饲料产品的销售越来越依靠中间的流通环节,需要靠完善的市场机制使饲料的生产者、经销者和使用者在利益分配上趋于合理。
4.4 缺乏行业管理手段,宏观调控乏力
国家和各省区均设立了饲料工业行政管理机构,制定了“饲料管理办法”,发挥了行业管理的职能作用。但由于我国饲料工业兴起迟,发展快,宏观调控手段和行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饲料工业是涉及到医药、化工、矿产、畜牧等多个部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尚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构和职能手段,无法对各个部门进行协调统一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5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趋势
《中国饲料工业1996-2000年发展战略》提出了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世纪目标,满足2000年、2010年、2020年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养殖业模式对饲料的质和量的需求,实现能量和蛋白质饲料基本自给,添加剂逐渐实现国产化,饲料科技水平、配合饲料质量、饲料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步、稳定、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提出了发展目标,也为饲料工业新世纪发展指明了方向。
5.1 饲料工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扩大内需。国内养殖业市场前景广阔,将给饲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随着国民经济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完满实现,饲料工业已经具备了各方面发展的条件。
5.2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我国饲料工业产量继续增长,但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将加快。在产品结构方面,浓缩饲料和预混料比例继续提高,配合饲料中全价颗粒饲料的比重加大。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养殖业养殖结构的调整,饲料产品种类的结构也不断调整。奶牛饲料、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宠物饲料等所占的比例将提高。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大型化、集团化、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更加显著,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
5.3 饲料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从发展可持续饲料工业的长远角度,环保性饲料、生物饲料将不断得到开发、推广及应用。能减少环境污染,对畜禽和人类安全无害,改善畜禽产品品质的饲料将受到人们的欢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精细化工等技术将在饲料产品的开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饲料工业的基础研究将不断深入。在饲料原料方面,将重视开发新型高蛋白质饲料,提高现有饲料资源利用率。同时,将加强动物营养基础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单胃动物氨基酸利用率和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以及反刍动物蛋白质和能量新体系,完善和提出新的畜禽营养标准。
Ⅶ 反刍动物对粗蛋白需求有何特点
瘤胃内微生物合成微生物蛋白的效率和产量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瘤胃内要有丰富的易被微生物利用的氮源;二是要有挥发性脂肪酸为其提供碳架;三是需要瘤胃内发酵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只有供给反刍动物足量且比例适宜的能量和氮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瘤胃微生物合成微生物蛋白的效率。在饲料中能为微生物提供氮源的物质有两类:一类是可降解蛋白质,微生物可将降解蛋白质分解为肽、氨基酸、氨而利用;第二类是非蛋白氮,这类物质在瘤胃内不需微生物分解可直接产生氨为微生物利用。因此,也应当注意,能量与氮要保持平衡。再补加非蛋白氮时,特别对尿素等进行缓解释放技术处理十分必要。
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产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瘤胃和小肠。同单胃动物一样,反刍动物真正需要的不是蛋白质本身,而是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因此,既是对于反刍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又是氨基酸营养。合理的氨基酸营养对反刍动物改善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和提高生产性能,是极其重要的。
一般饲养条件下,反刍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约40%依赖微生物合成,其余60%则来自饲料。对于中等生产水平的反刍动物,上述来源的氨基酸一般可满足其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但是,对于高产乳牛和高产绵羊,上述来源的氨基酸却不能充分满足需要,从而限制了反刍动物生产潜力的发挥。有研究表明,对日产奶15千克以上的乳牛,蛋氨酸和亮氨酸是限制性氨基酸;而日产奶30千克以上的乳牛,除上述氨基酸外,赖氨酸、组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可能都是限制性氨基酸。现已确认,蛋氨酸乃是反刍动物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这主要是因为高产乳牛泌乳和高产绵羊产毛需要大量蛋氨酸,而诸多因素却限制了蛋氨酸的供给量。其中,主要因素有:瘤胃微生物合成的蛋氨酸数量相对较少;植物性饲料特别是粗饲料中往往缺乏蛋氨酸;饲料含有的蛋氨酸和瘤胃中合成的蛋氨酸,其中有30%~60%在瘤胃中遭到破坏分解而不能进入小肠被机体吸收利用。
Ⅷ 豆腐渣做饲料需要什么条件
混合适量的豆粕,玉米,麸皮和矿物质原料,以及一些绿色饲料,以满足家畜的营养需求。
冬天不要用冷冻豆腐渣喂养动物,以免引起动物消化功能紊乱,严重腐烂变质的豆腐渣。
由于生豆腐含有抗胰蛋白酶和一些有毒物质,因此容易引起牲畜的腹泻和病理变化。同时,其营养和能量利用率低于20%,失去了潜在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煮熟的豆腐。
(8)生物饲料需求扩展阅读:
豆腐渣饲料:
豆腐渣是豆腐加工的副产品,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其粗蛋白含量可达25%-30%,是喂猪的廉价饲料之一。但是饲喂的方法不当,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引起副作用,造成猪只营养不良、拉稀,甚至中毒死亡等。
因此,用豆腐渣喂猪应坚持科学喂养。应做到三个必须:必须经过益富源豆渣发酵剂发酵以后再饲喂。生豆腐渣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它能阻碍猪体内胰蛋白酶对豆类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因此,在饲喂之前,应用益富源豆渣发酵剂发酵,把抗胰蛋白酶分解破坏后,才能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
必须掌握好使用的量。豆腐渣中粗蛋白的含量稍低于豆饼、豆粕,且质量也相对差一些,因此,应与其它饲料配合饲喂,以满足猪只生长的需要。如果长期单一饲喂豆腐渣,容易引起生猪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导致母猪不孕或流产,降低仔猪成活率。
一般来说,日粮中鲜豆腐渣的使用量应控制在饲料总量的20%-25%,干豆腐渣在10%以下。同时,玉米等能量饲料应掌握在50%-58%范围,麸皮之类应占10%-15%,豆饼或豆粕的含量也应保持在5%-10%。
Ⅸ 猪生长各个阶段饲料消耗量是多少
1、乳猪从开食到改用小猪饲料的7~50日龄期间:共消耗教槽料5.8千克,乳猪饲料15.28千克。
2、小猪从50日龄到87日龄(15~35公斤重阶段)共消耗小猪饲料:35.65千克。
3、中猪从87日龄到125日龄(35~65公斤体重阶段)共消耗中猪饲料:80.8千克。
4、大猪从125日龄到168日龄(65~108公斤体重阶段)共消耗大猪饲料:118.8千克。
5、喂猪决不可以今天迟喂,明天早喂,每天应该固定喂猪的时间。这样会使猪养成习惯,一到时间就想去吃食,并有规律地分泌消化液,吃食特别香,也容易消化,不易闹肠胃病。
6、如果喂食时间不固定,打乱了猪的生活规律,就容易引起消化机能紊乱,每顿吃起来不香,消化不良,导致猪患胃肠病,时间一长,猪就会消瘦,生长发育迟缓。
(9)生物饲料需求扩展阅读:
在农村,许多养猪户有饲喂熟食的习惯,认为熟喂可以缩小饲料体积,软化粗纤维,猪可以多吃,又可以提高消化率。
据试验,饲料的类型不同,生喂与熟喂有所区别,青、粗料类型日粮熟喂比生喂好,干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也是熟料组高,蛋白质和粗纤维的消化率二者无显著差别。精料类型日粮中,豆料籽实熟喂比生喂好。
但多数精料类型日粮,生喂比熟喂好,一般煮熟后的精料要损失5%~10%的营养成分,生料饲喂肉猪,平均日增重比熟喂提高10%,每增一公斤毛重可节省精料0.2~0.3公斤,干物质消化率二者无差别,蛋白质消化率生喂比熟喂高。此外,生料喂猪可以节省许多人工和时间。
Ⅹ 饲料与动物营养就业前景怎样
不怎样,还不如畜牧兽医专业。如果是女生当然不建议选这方面的专业。男生的话可以选畜牧兽医,因为这个专业也包含动物营养的,就业也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