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化学实验
我比较看好慕尼黑实验室,邢其毅教授留学时就在那儿呆过~国外不少大学都有不错的实验室,跟一个好的导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2. 求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只需要名字就行了,不需要视频之类的
大象牙膏和法老之蛇(硫氰化汞受热分解)都是比较著名的化学实验,蓝瓶子实验(亚甲基蓝),水中花园实验(金属盐与硅酸钠反应),水火交融(乙醚和金属钾反应),红与黑(“碘钟反应”)也非常有趣
3. 我想问下十大经典化学实验分别是什么
十大美丽化学实验--巴斯德(Pasteur)分离镜像异构物(Enantiomers)
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李俊毅/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林雅凡博士责任编辑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图一)分离酒石酸盐的镜像异构物(enantiomers)荣膺史上最美丽的化学实验,不过他最著名的实验其实是用封口与不封口的鹅颈瓶(swan-neck flask)进行细菌培养,证明物体如果能与外在隔绝、或经过高温处理,便不会腐败,也不会自然孳生出任何生物,因而推翻「自然发生说」,对生物起源的理论有著重量级的影响。他一生对化学与微生物学贡献良多,票选第一名的实验便是他年仅25岁时的杰作。(图一,巴斯德与他的实验室)首先来回顾知识背景:光是一种电磁波,当光在前进时会产生四面八方的电磁波动。17世纪末,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观察到当光透过方解石後,会产生只有单一方向波动的光,也就是偏极光(polarized light)。1812年,毕欧(Jean Baptiste Biot)发现将偏极光透过特定方向切割的石英晶体会发生偏转,随後他发现某些液状的天然物或是天然物溶液,例如柠檬油、樟脑、醣类,也可使偏极光偏转,这种性质尔後被称作光学活性(optical activity,如图二)。(图二)而巴斯德研究的物质同样是天然物--酒石酸(tartaric acid)的盐类,酒石酸的发现可追溯到希腊、罗马时代,因存在於葡萄酒沉积物中而得此名。在巴斯德之前便有许多科学家对酒石酸盐类进行了解,包括制备、分析、鉴定晶体形状,特别的是,毕欧发现天然的酒石酸具有光学活性,不过人工合成的酒石酸则无光学活性,此两者其他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均完全相同。巴斯德独到之处在於他找到一个前人研究遗漏的小地方:他发现酒石酸与酒石酸盐类的晶体都是半面晶型(hemihedral),半面晶是晶体学的专有名词,指只展现出晶型对称性所需一半的面(简单的说就是很特别的一种晶体类型啦)。合成的酒石酸有著两种半面晶型,但天然的酒石酸只有一种。贺歇尔(John F. W. Herschel)在1820年提出石英的光学活性是来自於半面晶型,酒石酸是否也会有相同的结果呢?巴斯德仔细地从人工合成的酒石酸铵钠晶体中挑选分类(见图三),发现两种晶型的结晶溶於水後各可以造成相反的偏极光偏转方向,取等量混合後又回到无光学活性的型式!巴斯德兴奋之馀,立刻发电报给年岁已高的毕欧;等到巴斯德在毕欧面前亲自操作这个实验时,毕欧颤抖的说:「孩子,我一生太爱好科学了,这发现使我心脏都激烈的跳动起来!」(图三,酒石酸钾铵的两种晶体)巴斯德对自己的实验下了结论:「从原本完全混合的酒石酸中分离出两种晶形对称的原子基团。(原文为”…had separated two symmetrically isomorphous atomic groups which are intimately united in paratartaric acid”)」很拗口不是吗?这并非巴斯德的语言程度不好,也不是我翻译得烂(好啦,也许有点烂),而是在当时还没有镜像异构物的确切解释。直到1874年,凡特何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和勒贝尔(Joseph Achille Le Bel )才确立光学活性的来源:「若有四种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排列在四面体的顶点,将会形成两种异构物,而两者互为镜像关系。(如图四)」(图四)镜像异构物好比左手与右手,因为他们除了光学活性外,其他化学与物理性质都一样,所以不能用一般的方法来分离,现今实验上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概念都是使用另外一种光学异构物来与其作用,此时原先的镜像异构物混合物便会产生差异。好比朋友伸出左手跟你握手,因为用右手会很彆扭,你也会自然伸出左手,如此一来左右手便有了分别。像酒石酸铵钠这样不需另一种光学异构物来作用,即可分别产生晶体的案例相当罕见。巴斯德的成功确实有著运气成分在里头,由於这个实验是经典中的经典,历年来化学家不断重复巴斯德的实验,以找出影响这实验的每个细节。巴斯德到底有多好运呢?在酒石酸的盐类中,酒石酸铵钠是唯一可形成肉眼即可分离的晶体,而酒石酸钠、酒石酸钾、酒石酸锑钾都只会形成单一种晶体;再者,巴斯德是在寒冷的巴黎进行这项实验,若环境温度超过摄氏26度,同样也只会形成单一种晶体。在许多教科书上提及巴斯德利用摄子配合放大镜(或显微镜)来挑选晶体,但巴斯德的记录并未明确记载实验方式,酒石酸晶体的差异真有大到凭肉眼即可分辨吗?日本中崎教授重复检验这个实验,发现控制良好的晶体成长环境,甚至可长出不用放大镜也可分辨的晶体。不过中崎教授表示需要相当多次的嚐试之後才能再现巴斯德的成果。这说明巴斯德的实验纵然有部分来自机运,但他丰富的知识与严谨的态度才是引领至成功的关键,巴斯德往後在微生物学界的卓越贡献,也证实他的发现绝对不只是偶然。参考文献: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uis_Pasteur
2. G. B. Kauffman and R. D. Myers, “The Resolution of Racemic Acid” J. Chem. Ec., 1975, 52, 777
3. Yoshito Tobe, “The reexamination of Pasteur’s experiment in Japan” Mendeleev Commun., 2003, 13, 93–94
4. Richard Koch原著,梁伟权节译,“多才科学家--巴士特”,科学月刊1970年10月份
http://dss.ccivs.cyc.e.tw/science/con … 0/0016.htm
4. 拉瓦锡实验的著名实验
实验过程
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水银)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达十二天之久,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拉瓦锡研究了剩余的那部分空气,发现这部分空气既不能供给人类及动物呼吸来维持人类及动物的生命,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烧,他误认为这些气体都是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拉瓦锡再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现已证明是氧化汞)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经过强热后,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原来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空气的那部分体积。
实验结论
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约五分之四体积的气体里去,结果得到的气体同空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完全一样。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所组成的这一结论。他由此得出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实验过程
就在他成为院士的时候,他读到的一篇论文,说金刚石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起来,变成一股气体,消踪匿迹(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会燃烧,变成二氧化碳)。这篇论文使拉瓦锡深感兴趣。
拉瓦锡重做实验。不过,他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在金刚石上面涂了一层厚厚的石墨稠膏,加热到发红。几小时以后,冷却,剥掉外面的稠膏,金刚石好端端的,没有烧掉!
实验结论
“燃烧,跟空气大有关系。”拉瓦锡猜测道。他认为,用石墨稠膏涂在金刚石上,使金刚石隔绝了空气,所以金刚石没有烧掉。也就是说,空气在燃烧现象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5. 世界著名化学家的实验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和诗人。1711年11月19日生于霍尔莫哥雷海滨渔村。1730年冬,罗蒙诺索夫考入莫斯科斯拉夫一希腊一拉丁学院,1786年被选入科学院的大学部学习。同年9月又派到德国马尔堡学习自然科学和采矿学。1741年返回彼得堡,在科学院工作。1745年任化学教授,同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1748年创办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并最先将定量方法引入化学分析。1755年在罗蒙诺索夫倡议和直接参与下创办了莫斯科大学。
罗蒙诺索夫知识广博,才华横溢。他研究的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质学、冶金、诗歌、文学、语言学及历史学等。他在化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
(1)多次做金属煅烧后质量增加的实验
他不同意波义耳对金属煅烧后增重现象的解释,他认为金属煅烧时没有跟“火微粒”结合,增重是金属吸收了空气的缘故。这对以后燃烧的氧化理论的提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提出质量和能量守恒的观点
1748年,罗蒙诺索夫指出:“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有这一种情形:如果有什么东西加到某种物质上去,那么也一定要从另一种物质里减去这样多的东西。”并认为“这一普遍的自然定律,也可扩展到运动本身的规律上去,因为物体用自己的力推动另一物体时,这物体本身失去的力,即是它传给另一物体的力,这另一物体即从它取得了运动。”
(3)对原子-分子论有独立见解
罗蒙诺索夫在他的《数学化学原理》一书申指出:“微粒是由一些元素集合而成的小质体;元素是物体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不是由任何更小的和彼此不同的物体所组成的。”他还认为“同类的微粒由同数同类的元素以相同的方式结合而成;不同类的微粒则由不同类的元素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数目结合而成。而物体无穷无尽的变化,就决定了这一点。”可见罗蒙诺索夫这里指的“元素”、“微粒”概念已分别有“原子”、“分子”的思想。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当时(1748--1757年)许多欧洲国家的科学家对罗蒙诺索夫的大多数著作不了解。这就限制了他的思想对科学进步的影响和作用。
(4)是物理化学的先驱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形成的,但罗蒙诺索夫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就提出了。1752—1754年间,他曾开设“物理化学精义”课,他说:“物理化学是一门科学,它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和实验来说明复杂物体经化学处理后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不应当仅仅用化学方法来研究,还应当用物理和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罗蒙诺索夫在溶液、锈蚀现象、热之唯动说等方面做的研究工作,为俄国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65年4月垂日罗蒙诺索夫在彼得堡逝世
6. 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试验室走去。
这是什么问题,看样子应该是缩句。
波义耳是英国的,不是美国的。
1、缩版为最简句:权
波义耳走去
“英国著名化学家”是定语;“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作状语,缩句只保留主体结构即可。
2、如果要求表达清楚意思
也可以缩为:波义耳向实验室走去
7. 著名的化学实验
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水银)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达十二天之久,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拉瓦锡研究了剩余的那部分空气,发现这部分空气既不能供给人类及动物呼吸来维持人类及动物的生命,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烧。这种气体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氮气。
拉瓦锡再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现已证明是氧化汞)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经过强热后,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原来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空气的那部分体积。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约五分之四体积的气体里去,结果得到的气体同空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完全一样。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所组成的这一结论。
8. 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化学家
1、唐敖庆 男,江苏宜兴县人,著名化学家、卓越的教育家;享誉国际的具有特色的中国理论化学派的创建人及主要代表者。
2、莫桑德尔 瑞典化学家,是贝采里乌斯的学生,他对发现和研究稀土元素作出了重大贡献。
3、门捷列夫(1834.2.8~1907.2.2),俄罗斯化学家,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4、居里,法国物理学家和放射化学家。
5、俄国化学家盖斯,1802年8月8日生于瑞士日内瓦市一位画家家庭,三岁时随父亲定居俄国莫斯科,因而在俄国上学和工作。1825年毕业于多尔帕特大学医学系,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826年弃医专攻化学,并到瑞典斯德哥尔摩柏济力阿斯实验室进修化学,从此与柏济力阿斯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到乌拉尔作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后又到伊尔库茨克研究矿物。1828年由于在化学上的卓越贡献被选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旋即被聘为圣彼得堡工艺学院理论化学教授兼中央师范学院和矿业学院教授。1838年被选为俄国科学院院士。1850年12月13日盖斯卒于圣彼得堡。
6、诺贝尔先生是瑞典化学家,曾留学美国五年学习机械工程,之后返回瑞典从事炸 药之相关研究。1867年成功研制硅藻土甘油炸 药,1880年更研制出无烟炸 药,此外,诺贝尔先生亦对于生物、电气化学、医学及机械等作过研究,终其一生拥有255项专利权.
7、卡尔·肖莱马于1834年9月30日诞生于德国黑森林州达姆斯塔德城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父亲约翰是个穷木匠,母亲罗特是个纯朴的家庭妇女,他们一共有9个孩子,卡尔是最大的孩子。1850年卡尔争取到本城一所职业学校受教育,可是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难而辍学。他非常喜欢化学,因此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药剂师的得力助手。1856年他来到海德堡一家药店当配药助手,在海德堡大学,著名的化学家本生正在主讲化学,肖莱马想方设法去旁听本生的演讲。本生的精湛实验演示和生动的报告使肖莱马更向往化学,这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作一名化学家。
8、肖莱马对有机化学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对脂肪烃的系统研究。从1862年起,他从煤焦油和石油中先分离出戊烷、己烷、庚烷和辛烷,仔细地测定了这些脂肪烷烃的沸点等物理常数,分析了它们的元素组成,并通过测定其蒸汽密度求出了其分子量。随后他继续对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直到辛烷都作了深入研究,又通过卤化、水解、氧化、酯化等反应制备并考察了这些烷烃的衍生物,如卤化物、饱和一元醇、脂肪酸、醛、酮及酯等,实现了一系列有机合成。这种系统的基础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脂肪烃的认识。在他以前,化学家只对个别的、最低的几种烷烃进行过研究,人们对脂肪烃的认识是零散和无规律的。正是肖莱马开创了脂肪烃、包括高级烃在内的系统研究,可以说今天我们对脂肪烃的有关知识,最初就是由肖莱马提供的。为了了解和掌握脂肪烃的系统知识,肖莱马不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还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由于各种脂肪烃的知识还是空白,实验研究中发生爆炸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对此,恩格斯描绘肖莱马时说:“那时候,他常常脸上带着血斑和伤痕来看我。跟脂肪烃打交道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些大部分还没有被认识的物质,总是在他手上爆炸,这样他就得到了不少光荣的伤痕。只是因为戴着眼镜,他才没有为此而丧失视力。”
9. 有哪些著名化学家提出过做实验的原则
竺可桢(气象学家)
李四光(地质学家)
邓稼先(两弹元勋)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王选(当代毕升)
周光召(物理学家)
赵忠尧(物理学家)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等人都只是华人,已经不是中国人了,不管他们做出什么成就,都不是为中国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