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考点
㈠ 地理高中必背知识点
装必备的知识点,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地理部分,比如说农业工业啊,趣味因素等等
㈡ 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
探讨各种人文抄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折叠简述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㈢ 高考地理知识点
非常乐意帮助你
①沿线经济状况 ②沿线地区资源分布状况 ③沿线人口状况(民族分布) ④城市分布状况 ⑤科技水平是基础 (3)科学技术(保障) (4) 生态环境保护 9.影响交通线弯曲变线的因素: ①可能要求通过更多城市、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地区 ②促进更多地区资源的开发
③带动更多城区经济发展,增加运输量 ④避开不利自然条件 ⑤利用原有铁路公路运输建筑物资
10.输油管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线路距离长短②工程量与成本(自然障碍多少,有无)③石油运输交通通达程度 ④纬度位置→气候→温度→畅通性⑤政治关系是否友好 11.影响内河运输发展的因素:
①内河运输优点(运价低、运量达) ②水系特点(干、支流多) ③水文特点(流速、流量变化) ④是否有运河与天然航道联系 ⑤运输方式是否构成综合运输网 ⑥是否具有市场、经济效益(流域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运输量大) 12.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Ⅰ)水域条件:①临海或临河,提供航行停泊条件②港阔、水深、避风、不冻、海岸线曲折
(Ⅱ)陆域条件: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便于筑港; 社会经济条件:①经济腹地广,经济腹地经济发
达 ②城市依托 ③交通条件便捷 ④港口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好⑤特殊政策(自由
港,自由贸易区)
13.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①市中心边缘地区地价较低,土地租金低,且场地较大 ②与市内干道系统有便利、直接的联系 ③有便捷的外界交通联系 14.影响飞机场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①地形开阔平坦 ②坡度适当,利于排水 ③有坚实的地质基础,保证飞机起
落平稳
④雾低云少,能见度好 ⑤跑道平行于风向修建,便于飞机逆风升降
社会经济因素: ①城市经济状况 ②离城稍远,地价低; ③不能有高层建筑 ④与城市有便
捷的其它交通联系,便于客、货聚散⑤附近不能大量养鸟 ⑥远离居民区,减少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噪音污染 ⑦不能有干扰飞机升落的通讯设备
15.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①位置优越(联系?)②铁路线交汇③水运发达,重要河(海)港 ④公路、航空与外界联系方便 16.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供给条件(离经济发达地区近,接近商品来源区)②市场条件(商品的销售、服务) ③位置及腹地条件 ④交通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 ⑤人们的消费能力 ⑥服务质量 ⑦商业活动基础设施 17.俄罗斯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区位因素
①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水运条件差
②海岸线长,但海洋封冻期长;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港口与外洋联系,要经过别国海域 ③地域辽阔,各地相距较远,公路长途运输费用高 ④地形较平坦,便于修筑铁路 18.美国铁路呈东西走向的影响因素
①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城市集中地区,交通运输量大 ②南北内河运输发达
19.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因素 ①社会因素A.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需要 B.巩固国防,保证国家稳定团结C.有利于该地脱贫致富
②经济因素 A.有利于旅游业发展 B.有利于资源开发 C.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E.有助于加强青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联系 ③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技术成熟
④自然因素 A.该铁路经过地区起伏小,地势较平坦B.该线的地质灾害较少C.该线路程短,工程量小 九、人口
1.人口特点包括
①人口总数 ②人口基数与净增人口数量 ③人口分布状况 ④人口年龄构成结构 ⑤城市化水平 ⑥人口文化素质水平 2.发展中国家二战后人口激增的因素
①政治上独立 ②民族经济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3.发达国家二战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因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人口文化素质高③不愿生育或晚婚晚育观念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方式,交通,商业,城市) ②开发历史 ③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5.生育率(出生率)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婚姻制度 ③生育政策 ④避孕技术
⑤文化与宗教 ⑥性别结构 ⑦社会观念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等) 6.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因素 ②政治因素 ③受教育水平 ④医疗卫生条件 ⑤宗教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 7.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自然增长 ②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状况 8.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 ②科技 ③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的受教育水平⑤消费水平(负相关)
9.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①气候 ②土壤 ③水资源 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经济收入、就业、经济布局)②交通和通信 ③文化教育 ④婚姻家庭
政治因素 ①政策 ②政治变革 ③战争 10.影响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因素
①城市化和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城市比农村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水平 ④城市比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 ⑤交通迅速发展,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条件
十、环境问题
1 .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
①人口压力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2.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沟谷发育,地表崎岖破碎,坡度大 ②气候:集中性降水且多为暴雨
③土壤:疏松,易被侵蚀 ④植被:稀少,覆盖率差,地表失去植被保护 ⑤河流:河网密布、水系发育,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
人为因素 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乱开矿,地表破坏 3.荒漠化的形成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风化作用强,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集中 ③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干燥④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
乏植被保护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农垦 ③过度放牧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4.影响盐碱形成的因素
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尤其是春、秋两季)使土壤中盐份向地表聚集 ②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表层,加之蒸发旺盛,水中盐份向地表聚集,形成土地次生
盐碱化 ③湖泊萎缩,湖底沉积盐层裸露在外 ④大风扬沙天气,使地表聚集的盐
粒扩散
5.影响风沙形成的因素
①春季多大风气候(天气)(冷锋天气) ②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干旱,多风沙
③离风源、沙地近,且当地自然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④人口稠密,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耕作制度造成地表沙化 ⑤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风沙肆虐,出现沙荒地 ⑥不合理的城市工程建设,造成地表裸露,沙质物多 6.内陆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量大。
②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工业发展,用水量大增;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③围湖造田
7.撒哈拉沙漠南侵的因素
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张 ②地处东北信风带上 ③人口增长过快
8.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 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 实行雨季回灌 十一、自然灾害
1.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沟谷,容易使流水快速汇集
②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运动强烈,地表岩石99破碎 ③气候:出现暴雨或高山冰雪融水 ④植被:植被破坏严重
人为因素 ①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弃土弃渣大量堆积谷中 ②工程建设破坏山坡表层
③植被破坏,山坡失去植被保护
2.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山区,地形起伏大 ②断层发育 ③多暴雨
人为因素 ①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 ②开挖边沟,边坡 3.长江洪水产生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①长江流经地区大部份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
大,洪水均由暴雨产生(气候、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②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川江河段,北面汉江水系,南面洞庭湖水系同时来水,多股洪水汇合,出现特大洪水
人为因素 ①植被: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流域内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下降②泥沙:水土流失加剧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排水不畅,同时水位抬高 ③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4.影响荆江河道洪水危害的因素
①地形:地处巫山与平原转换位置,河流出山区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抬升河床 ②该处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③河道特别弯曲,排水不畅,泄洪能力低 5.影响春旱产生的因素
①气温:春季,气温迅速回升 ②降水:雨带未到达,降水少 ③风:风沙多,蒸发量大 ④农业需水量大 6.影响洪涝产生的因素
①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 ②地形:地势低平③河流:河流下游排水不畅 十二、旅游
1.旅游选择的影响因素
主体条件(成为旅游者的条件):①有旅游欲望 ②有闲暇时间 ③有一定经济基础条件 客体选择条件(旅游资源): ①旅游资源有观赏价值 ②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③旅游地的经济距离
旅游方式选择 : ①单独出游 ②随旅行社出游 2.影响旅游业发达与否的因素
(1)游览价值 ①资源的质量(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考价值)
②集群状况(单独?群集?)③地域组合状况(非凡性,避雷同) (2)市场距离 ①最优吸引半径内是否有经济发达地区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5)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 十三、其它
1.地缘冲突较激烈的地区(热点地区)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资源丰富 ③人文地理条件(民族、宗教矛盾) ④外来势力干涉 2.阿以冲突的影响因素
①巴勒斯坦问题 ②耶路撒冷问题 ③被占领土问题 ④水资源问题⑤维护自身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3.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①科技进步 ②跨国公司 65.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优势的影响因素
①制造业、金融业发达 ②科技基础雄厚 ③基础设施完善 ④法律制度健全 ⑤低价进口原燃料,高价出口制成品,高科技产品,输出资本与技术 4.国家综合国力影响因素
①基本实体(生存空间大小,位置优势,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
②经济力量(工农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力) ③军事力量 ④内政和外交 ⑤科学和技术 5.经济特点概括
①经济发达与否,发展程度高低 ②经济类型 ③工业布局 ④工业结构(工业部门是否齐全) ⑤农业(地位,主要部门) 6.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气候及自然资源 ②地形地势 ③地理位置
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基础、开发历史 ②民族心理与思维观念 ③产业结构 ④城镇化水平
⑤生产力水平 ⑥政策影响 ⑦国际化和利用外资的程度 ⑧科技实力
7.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思路:地形界线、气候(气温、降水、风)界线、植被界线、农业界线)
⑪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⑫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 ⑦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㈣ 高考地理有哪些考点
专家指出,要掌握一些应考策略,总结各种题目的解题方法,并注意检验和训练,强化应考能力。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回归书本,巩固知识体系,突出《考纲》、《说明》的重点。
在总复习阶段,大脑中要一定脉络的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以不变应万变。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之一是题干在教材之外,答案在教材之内。所以,只要仔细审题,就能够将试题所考内容落实到地理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内,答题就有可能八九不离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涉及每个单元章节的若干考点中,了解哪一考点或哪几个考点相对重要,大胆取舍,有舍必有得。
强调“双基”、突出主干一直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原则。在高考复习中重点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日期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天气与气候、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水资源、河流、地下水,海洋环境中的海水性质、洋流与环境、海洋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环境、区域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等。另外高考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比如时间的计算一直都是地理高考的经典选择题目,虽说几乎年年都在考,但呈现形式却年年不同,一直作为全卷的区分题出现。
注意近几年考查的主干知识。2010年高考命题会在现有的体例、难度和回归教材的特点上,延续现在的命题理念和风格的特色。变化在于主干知识的命题角度,地理原理、分布规律的特殊性,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近几年主要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哪些,这些主干知识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考查;还有哪些主干知识没有涉及,对于近几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课本莫忘细节。考生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回归课本,把课本上所有内容细细看一遍,许多因为系统复习漏掉的细节,都要重新过一遍。考生千万不要忽略了书上图表下的小字,许多考生复习时粗略带过,到了考场上才追悔莫及。举例来说,往年高考中曾经考过的月相和地下水就不属于大纲之列,课本上详细讲解的也只限于小字部分。
2、强化限时定量训练,训练解题能力。-
按照高考的题量命题,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完成,逐步提高答题时间和正答率。如此做法着眼点一是如何审题,如何去提取最有效的信息;二是引导考生追求解题思路、过程,适时地给考生进行规律的总结,教给考生方法,让考生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有一个质的飞跃。
-看书和做题不可偏废
地理学科是对不少文科考生的“软肋”,对部分考生提出的“复习地理是不是该多多做题,看书有没有用啊?”对这一问题,王老师表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学文科的同学都知道,相对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来讲,人文地理较为简单,因此建议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务必把课本理解吃透。
至于自然地理,只要把原理掌握了也很简单,就像给了一数学公式,考生需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公式来面对不同的题。自然地理题目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图文题的组合,因此需要考生抓住题目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一类,将有助于判断季节时区。难度较大的是等值图一类的题,只要多做多练,记得高高低低一类诀窍也是很有用的。因此自然地理不仅要看书,背死原理,还要多多做题,才能积累经验。现在是四月,应该把每天的复习安排得明确一些,比如练一组题之类。
3、专题复习的方法
至于怎样重组知识,怎样突破专题,应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制定相应的专题及复习方案,为提高效率可采用“看、想、做”的复习方法。
1、看要点、想内容。每个专题已把相关联的知识点归纳在了一起,看知识要点,采用“过电影”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相关内容,一是温故知新,二是对其中薄弱环节可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效果好、针对性强。
2、看图、想空间(想原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近年的高考几乎是无图不成题,所以,每天都应要求学生坚持抽时间看图,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概念和图文转化能力。
3、看典例、想思路。“典例”可以是以前的错题,可以是薄弱知识环节的典型例题,也可以是经典的高考题。把它们归在一起,经常翻看,总结、分析解题的思路,有利于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看思路、找方法。每节课或每个专题教师都要围绕核心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的分析掌握该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形成规律性的解题模式。在课堂上要注意加强运用例题分析归纳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解题模式的训练和巩固,使学生牢牢掌握。
5、做真题、找感觉。第二轮复习时间紧,搞题海战不可取。但必须适量地做一些“真题” (高考题、经典模拟题或例题),及早找到高考考场感觉,对新情境题型,还要总结解题技巧,寻找对策,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4、有效运用“地理语言”作答,要学会“踩点”。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卷答题情况看,考生文字表述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答题没有思路;语言不规范(不用地理语言);不全面;没有层次;答不到点上等。究其原因:简答题是一种较新的题型,学生接触的时间短;没有答题的思路;没有答题的技巧(良好的习惯和地理学科技巧)等。平时的训练不到位。因此,后阶段复习要向失误学习,不断总结学习过程中知识性和非知识性错误,从对错误的分析和纠正过程中,弄清概念、规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组织答案前要充分思考命题者意图,答案要既合题意,又合命题者意图。答案表述要准确精练。作答时,三类材料各有解析特点:文字材料---直接用、总结用;地图和图画材料---解释地图、看图会说话;数字材料---会把数字变文字、重在比较。要认识到规范就是高考分数,规范是张开理想翅膀的重要羽翼。
从对从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可知,答题是否规范越来越成为整张试卷的区分点。能不能较好地吻合标准答案,能不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表达,都成为当今学生能不能取得高分的分水岭。大家应该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答题全面,答题有效性强,最好养成一定的解题习惯即①先读题,把有效的信息画一画;②再根据图例看图,从图中解读有效的信息,圈一圈;③思考题目问什么,应该调用教材哪部分的内容,题干、图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有哪些;④根据分值,思考采分点,用规范、正确的地理语言,突出关键词进行组合答题。
地理解题通常有“三步曲”: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理答案。但高考试题往往是“非一般的、非常规的”,需要考生具备发散思维与多端思维能力,所以训练时,不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用实际去联系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整理答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对于开放性试题,虽然理解了,思路也正确,但就是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完整。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训练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条理性。答案要分段,分要点,条理要清楚,脉络要分明,决不能长篇大论;②层次性。把有把握的、精彩的答案放在前面,如果没把握,怕漏答,可以适当多答几条,但要将把握性不大的放在后面,对一些不很清楚的地理名词,可采用模糊答法。
5、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除注意复习方法外,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现象”,其实“高原现象”并不代表学生的生理极限和学习效率的绝对顶点,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点”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针对学生的“高原现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在复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们多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指导学生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课堂复习和训练要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有些教师对做过的题不想再让学生做,简单的题觉得交给学生做没多大的意思,在二轮中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其实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
6、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引领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的与当前热点问题或热点区域联系起米,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的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资源及能源问题;三农问题;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问题:中外的友好关系;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比如南堡油田的开发;“嫦娥一号”的发射;孟加拉国热带风暴潮带来的灾害等;例如今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嫦娥一号”上天和探月计划;我国将建第三南极考察站;文昌航天基地建设等等。
二、地理复习的常规误区
误区1:沉迷题海,盲目做题
一些学生由于对“做题”理解的偏差,而误认为只要多做题就能“取得成功”。其实适度的做题是对的,如果不进行适度的做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片面和不深刻,但是习题的知识覆盖面是有限的,它无法覆盖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如果对习题缺乏选择性,就会出现重复的机械劳动,因而练习的收效甚微。为此高三复习不能只做题,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和精练性,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通过训练,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应试技巧。
误区2:忽略基础、求难求深
许多学生对考纲不研究,对考纲的要求不明确,加上对自己的实际能力不了解,往往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对基础题不屑一顾,而一味地钻难题,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失误。为此学生在复习中应该熟悉地理主干知识和理解主干知识,要注意查漏补缺,将没有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时记忆和掌握,对理解有误的知识要及时加以改正,做到“题不二错”,从而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误区3:主次不分、一味求全
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试题的覆盖率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和知识范围进行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主次分清,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在复习中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重点知识重点复习;2、常考常错的知识多次复习;3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等理解不够的知识要多下工夫;4、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并多变化问题情境进行思维和解答训练,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为此学生在今后的地理复习中应该抓住地理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时间计算、等值线、气候、灾害、工农业和城市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开发与评价等进行重点复习和加强训练,以求得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误区4:重视解题、忽视过程
到了高三阶段,练习量大增,但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做练习的习惯养成,在做练习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的习惯:1、追求做题的数量而忽视做题的质量;2、审题不认真,在具体做练习时,没有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通读习题材料,没有认真细致地审图。为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时能够关注解答的过程,尤其是解答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障碍,那么在高考中也就不会出现诸如审题、答题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平时的解题中还能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并经常进行解题思路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二轮复习中,还应适当注意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高考是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高考备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让学生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以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相信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㈤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是概念不清楚还是大气有关的知识点不清楚?
概念先死记,然后慢慢理解;
相关知识点莫非是大气三圈环流、大气分层及成分
高中毕业十多年了,记不大清楚了···
总之,要多总结,善归类,找共同点!
就想历史,上下五千年怎么学?一个个朝代怎么分析?
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代表人物等等,都离不开这个主线
地理也是一样的,甚至各个学科都是相通的
地理把握住不变的天文地理和易变的人文地理两大块,再结合历史背景、实事政治,这样文科大综合就出来了····试着自己摸索下吧,以前我就这么学的!220分以上···
㈥ 高考地理考点(越全越好)
整个课本都是考点啦。。。全了也没有用啊,,地理要会做题,光看考点,考点又不是题目,没什么用的。。。。
㈦ 高考地理有哪些必考的知识点
你去买本曾经的高考真题集看看就知道主要考察什么知识点了 尤其是现在的参考书十分贴心的还是考点总结之类的玩意儿 主要地理常考的就是 依托于某个具体或者非具体地方的地形河流矿产交通气候等一系列的具体事件 所以对于大局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其实地理的学习十分简单 不用对每个地方都了如指掌 只要把握好地形河流矿产交通气候的整体情况 就能分门别类的解决好具体的问题 而且每年常考得或者说是能把考点融进去的地点只有那么几块 比如什么珠峰南坡地中海气候之类的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