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县历史
A. 内蒙古的历史
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摇篮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据文献记载,古代曾在这里活动过的游牧部族有10多个,其中维系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回纥建立起了一个新汗国,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并成为如今蒙文的先锋。
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
(1)卓资县历史扩展阅读
近代内蒙古: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内蒙古地区的革命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内蒙古的各族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正是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建立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深刻历史原因。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
B. 卓资县的历史沿革
卓资县,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唐尧旧冀州,虞舜时属并州。
西周时属于并州代国,东周时为林胡、楼烦地。
战国时期属于赵国云中郡。
秦初分属雁门、云中郡。后为匈奴地。西汉到东汉属定襄、雁门郡,东汉末年到三国归鲜卑。
两晋南北朝初为鲜卑、柔然、突厥游牧民族争地,后为北魏王朝地。
隋朝属定襄郡,唐属单于大都护府,后属契丹应天军。
辽金分属集宁路集宁县和西京路丰州。
元朝分属中书省集宁路集宁县、中书省大同路丰州。
明初属官山卫,后为蒙古察罕右翼诸部。
光绪十年(1884年)属山西省归绥道丰镇厅、宁远厅。
民国初年仍延用清制、将厅改县。
1945年10月,贺龙率领晋察翼部队第一次解放卓资山,12月由凉城、丰镇、集宁、陶林四县析置为龙胜县。
1948年9月第二次解放,恢复龙胜县建制,隶属绥远省集宁专署,旗县并存,蒙汉分设。
1952年5月经政务院批准改称卓资县至今,隶属乌兰察布市。
C. 卓资山熏鸡的历史
卓资山熏鸡的生产和加工,还要追溯到百年前。由于这一带的鸡个大肉嫩,早在上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将其加工成卤鸡出售。当时,卓资山镇里仅有三四户人家加工卤鸡,只是向周围村镇和来往于平绥铁路的客运列车出售。但是,由于工艺简单,味道一般,远远谈不上什么名气。
直到后来,与卤鸡完全不同的熏鸡在市场上出现后,经过一场竞争,熏鸡逐步取得了优势,卤鸡黯然淡出市场。在当时的各家熏鸡作坊中,来自天津的瑞喜宽师傅制作经营的熏鸡名气最大,销量最佳。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河北宣化的李珍师傅来卓资山镇办起了第一家熏鸡铺。他们取河北定县熏鸡和卓资山镇卤鸡之长,经过长期摸索,创造了卓资山熏鸡独特的制作工艺,其特点为红润、酥嫩、鲜美,色、香、味皆佳。
由于卓资山卤鸡无论从味道还是色泽方面,都明显不如熏鸡,所以熏鸡在市场上迅速取代了卤鸡,知名度和销售量同样是与日俱增。正是从那时开始,卓资山镇的熏鸡生产规模开始逐年扩大。
在众多做熏鸡的师傅中,技术最为高超、声誉最为良好的,首推由河北宣化来的制烧鸡技师李珍。由于他技术精巧,取用多种调味和香料烹制,使熏鸡滋味异常鲜美,因而很快闻名内蒙古工区。1956年在全国熟食制品展览会上,卓资山熏鸡同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等,并列为驰名全国的名鸡。
D. 卓资县旗下营啥时候能归呼市
旗下营归呼市很难,旗下营从历史的归属上看,一直属于乌兰察布,而且现在很多呼市旗县也是建国后,从乌兰察布划分出去的,目前各个盟市地域已经成型,除非有特别重大的原因,旗下营是不可能归呼市管理的。
E. 卓资县有多少人口有什么有名的风景区和旅游景点
2003年,全县总人口227754人,少数民族人口不足五千人(其中蒙古族2002人,满族1212人,回族899人,其他少数民族39人)。
旅游资源
辉腾梁辉腾席勒草原众多旱海子古称九十九泉,这里的战国时代赵长城遗址,明朝洪武所置官山卫旧址尚存。为公元1231年5月蒙古大汗窝阔台会聚诸将灭亡金朝的发兵地,茫茫草原上星罗棋布的旱海子与蓝天、白云、蒙古包构成的迷人的草原风光令游人乐而忘返,是盛夏游人云集避暑的好地方。
在旗下营镇五塔亥至红召乡厂汉脑包之间长约15公里的红召九龙湾。山势峻伟,石奇泉清,草木葱茂,在云天碧水装点下恍如江南山水,为塞外旱见景致,九龙湾与红召淖梁草原,神葱脑,雷山水库区、红召宝化寺遗址、敖包山构成独特的红召九龙湾生态风景区。
大榆树以三株数百年之龄的古榆树加之帝王(康熙)倚树歇马的传说令世人见景而发思古之悠情,四人合围的树干枝繁叶茂,树冠如云。大榆树明星沟植被茂盛,风景宜人,是一处很有开发价值的山村风情旅游区。
卓镇西10公里处110国道与大黑河环绕的卧佛山伟岸峻秀,视野开阔,堪称一大景观。
有近百年生产历史的卓资山熏鸡以色、香、味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国内并被载入《辞海》,曾在1956年全国熟制品展销会上,与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同誉为驰名全国的“三大名鸡”,是宴请宾客、馈赠亲朋、旅行佐餐的上乘食品。
F. 乌兰察布的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乌兰察布区域的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秦亡后,匈奴乘中原禁楚汉相争,无暇他顾之机,大举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
西汉时,匈奴还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
隋唐时期,突厥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
宋朝至清朝,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剌、蒙古相继生息之地。
1627年~1636年间(清朝天聪年间)开始正式命名为乌兰察布盟。公元1633年(清天聪六年),四子王部落、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等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现属乌兰察布盟管辖的丰镇等地,早在1736年~1796年间(乾隆年间),就在“口外七厅”的管辖之下。1875~1908年间(光绪年间),又定四子王部落及达尔罕的一部分垦地和村落为兴和厅;设丰镇东界卢家营等地至察右正黄旗九佐领地为兴和厅;设宁远界灰腾各村及毗连之右正黄、正红两旗地为陶林厅等。
民国建立后,所有的厅一律改为县治。
1914年(民国三年)曾建绥远特别区,所辖有归绥(1912年以绥远城粮饷同知厅并入前归化厅,始称归绥县)、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等八县,乌、伊二盟(13旗)及土默特旗。原有的绥东四县(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则划归察哈尔特别区。
1928年(民国十七年)改特区为绥远省,当时废道存县,又将东四县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连同民国十二年以后增设的包头、集宁、安北、固阳、临河等五县,共17个县均为绥远省所辖。
1949年,绥远省解放后,将全省调整为4个专员公署、两个盟、一个中心旗、一个省直辖旗。其中,集宁专员公署管辖集宁、丰镇、陶林、龙胜、武川、兴和6县;和林专员公署管辖和林、清水河、托克托、凉城4县;乌兰察布盟管辖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中公、东公、西公6旗。新中国成立后的乌兰察布盟,辖有四子王、达尔罕、茂明安、乌拉特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等6旗。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消,所辖地区归乌兰察布盟管辖。同时,乌兰察布盟原辖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同年,乌兰察布盟机关由固阳迁至集宁。这时的乌兰察布盟辖有:1市、6旗、11县共18个县级区域,即集宁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土默特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丰镇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卓资县、兴和县、托克托县。萨拉齐县、固阳县、武东县。在此以后,武东县、土默特旗撤消,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建立划出,商都县、化德县划入,固阳县、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划入划出,丰镇撤县建市。1995年~1996年,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划归包头市。
2003年12月01日,撤销乌兰察布盟和县级集宁市,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集宁区察哈尔东街。乌兰察布市设立集宁区。以原县级集宁市的行政区域为集宁区的行政区域。乌兰察布市辖原乌兰察布盟的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卓资县、凉城县和新设立的集宁区。原乌兰察布盟的县级丰镇市由内蒙古自治区直辖。
G. 解放后乌兰察布卓资县哪年开始实行农业社生活
具体你这个地的,不太清楚。
但全国各地时间都差不多,最多也就一两年。
53年开始,搞农业合作社。就是一个村的农民互助,一块种地,一块收粮一块分,最初的初衷就是要帮助没有能力种地的人。有劳力的可以种地干活,没劳力的在家做饭。
搞了几年,觉得差不多了,58年开始搞人民公社,就是把农业合作社合并,搞大的合作集体。
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级别。
农业合作社就改变为生产大队。一般是以一个村为单位。一个村就是一个大队。
现在农村很多人,还把村干部叫做大队干队,或者把村支部的办公室称为大队。就是这个。
大队下还有小队。一般是几十家一个小队。
58年搞公社,就是吃大锅饭,后来我们都知道,失败了,三个月吃光了二年的口粮。全国陷入灾荒。虽然大锅饭失败了,但是公社,大队的这个制度还是保留了下来。一直到79、80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
这以后,公社又改回了乡,镇的名称,大队也改回了村的名称。
H. 内蒙古土默特云姓蒙古族的历史
历史:
曹魏黄初元年,岁次庚子,公元220年,拓跋力微在国民离散、部落衰微的形势下即位。昔日之属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已不存在。
离卒离散,溃不成伍,只得寄人篱下,投高车没鹿回大人纥豆陵窦宪。力微机智,以临危赠马,献纳亲女,取得了窦宪的欢心和信任,准许率所部北居长川(延水,今东洋河上游,在兴和附近)一席之地。
经过二十年的惨淡经营,离散的部众稍稍归队。公元248年窦宪死,力微借故杀了窦宪的两个儿子,兼并了窦宪的部众,这才控弦上马二十余万。又过了十年,在定襄之盛乐建立了第一个国都,其址在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
第二个都城是今日之大同。元魏孝文帝再次迁都洛阳,自动放弃了民族语言和习俗,融于汉民族的文化之中,这在民族融合上,开创了先例。后来到隋、唐、宋、元,拓跋这支庞大的队伍已经踪迹全无了。
魏孝文帝的这一着,着实扩充了汉民族的队伍。尽管拓跋民族在中国已不复存在,但他的影响深远,在遥远的西方以至于波斯、阿拉伯等地还称中原为拓跋。八世纪的古突厥碑铭仍称唐朝为拓跋。
在西域的某些地方还把汉人叫做“桃花石”,甚至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还能见到“桃花石”这种称谓。拓跋力微的末年,“掠骑”抢来一个幼童,系来自狼图腾的蒙古勒部,故称之为“木骨闾”。
这样,拓跋力微就培养了本民族的掘墓人。木骨闾子孙的柔然汗国,几乎与拓跋魏相始终。柔然衰微,元魏也寿终正寝。公元554年柔然灭。
(8)卓资县历史扩展阅读:
部族演变:
土默特自从登上了祖国的政治舞台,长期扮演着革命角色,在统治者的队伍里,她并没有高爵显位,一直处于被统治者的地位,但又在政治舞台上,经常崭露头角。由于土默特人的坚强性格和卓越的素质,使她的民族至今不衰。
内蒙古有土默特旗,贝加尔湖有图瓦共和国。元朝有秃马敦,唐朝有都波,辽金有阻卜。大鲜卑山是他们的祖居之地,今日的嘎仙洞就是拓跋祖宗之窟。
土默特左旗:
历史上,土默特地区是多民族活动的地方,在历史上各有其名,魏晋时称敕勒川,隋唐时称白道川,辽金元时称丰州滩,明代(即北元时期)因蒙古土默特部的入居而得名称土默川。
历史上的土默特地区,自秦汉,特别是明清以来,由于战乱、灾害、屯垦、驻防、互市、商贸等原因,人口迁徙比较频繁。清时沿袭北元时称谓,设土默特旗,分左、右两翼。
民国年间成为总管旗。1965年土默特分为左右两旗。1971年土默特左旗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1997年,面积2 712平方千米,人口33.5万,其中蒙古族3万,占9%,汉族居多数。辖3镇16乡。旗政府驻察素齐镇。
2000年,土默特左旗辖3个镇、16个乡:察素齐镇、毕克齐镇、善岱镇、兵州亥乡、陶思浩乡、把什乡、此老乡、沙尔沁乡、沙尔营乡、白庙子乡、塔布赛乡、三两乡、北什轴乡、枳芨梁乡、台阁牧乡、铁帽乡、哈素乡、大岱乡、青山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 340606人,其中: 察素齐镇 52904、毕克齐镇 23016、善岱镇 18458、把什乡 21011、此老乡 9930、兵州亥乡 13481、台阁牧乡 22726。
I. 内蒙古的历史沿革
5000多年前,内蒙古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另见辽河出土的红山文化。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
据史记记载夏桀的儿子淳维在夏朝灭亡后北逃建匈奴,史记还笼统的介绍了淳维北遁后匈奴千余年的历史。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考证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阴山山脉南部定居。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燕将秦开击败东胡之后,构筑“燕北长城”,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宁城。东胡之后往北迁移。
秦国的北部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成为西部霸主。 参见:匈奴、长城、鲜卑、突厥、契丹
匈奴冒顿单于在夺取单于之位后,公元前206年灭了东胡,并对汉朝产生威胁。匈奴帝国疆域十分广阔,疆域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内蒙古地成为了匈奴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
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乌桓山和鲜卑山都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东汉末年,乌桓部落被曹操攻克,乌桓山便不见于史籍。
匈奴势力期间两次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渐北迁、西迁。南匈奴逐渐内徙,后在五胡乱华期间被消灭。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连接和增建加固从前各国的长城,以防御匈奴。阴山山脉南部,如云中郡,是边防重镇。
两汉时修筑汉长城并且对匈奴的三百战争最终取胜,汉朝全盛时,在今天的漠南地区置五原郡、朔方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一带。著名将领吕布就出生于此。
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古勒河附近。内蒙古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胡人迁入中原的主要发起地之一。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
439年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
北齐、北周和隋唐时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朝与启民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和使臣往来。隋炀帝曾先后两次亲自出塞北巡,开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的先例。
隋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暂的控制了大约今内外蒙古全境。
唐太宗时,突厥颉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结渭水之盟。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将李靖率三千精骑夜袭阴山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迫使颉利可汗逃遁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贞观四年(630年)三月颉利被俘,东突厥亡。唐军把颉利带到长安,颉利可汗后投降唐朝,老死长安。
唐朝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646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由燕然都护府管理铁勒故地,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650年,唐朝军队俘车鼻可汗,突厥故土尽为唐有。唐高宗设瀚海都护府(后改为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二十四州。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单于都护府废除。
唐代天宝元年(742年)将云州改为云中(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约是今日的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乾元元年(758年)云中再改为云州。
唐安史之乱后,内蒙古地西部为回鹘国控制,以明教为国教。东部为兴起的契丹人的势力范围。 参见:辽朝、蒙古汗国
五代十国初柔然人的一支后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创立了契丹部族政权,916年建立契丹国,947年更国号为辽国,期间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辽代“丰州”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
辽被金灭了之后,蒙兀室韦人的一个小小分支的后裔蒙古人进入这一地区,金内蒙古的大部地区还是属于金国的范围。在云中一带生活的是突厥支的汪古。 参见: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岭北行省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城)就在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漠北地区是初期蒙古帝国的核心地,帝国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1260年,蒙哥汗死后,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贵族推举为大汗,据有漠北。而忽必烈闻讯后,也在开平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谓遭忽必烈毒杀。漠北、漠南尽为忽必烈所有。
由于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都在漠南地(今内蒙古)﹐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迁都于燕京,并改称大都。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后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省会和林,管辖范围大概为今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全境、西伯利亚南部。而今天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属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西部一部分土地属于甘肃行省,中部一小部分直辖于行中书省。 参见:北元、鞑靼、瓦剌
明朝成立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回塞外,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1388年北元覆亡之后而分裂出来的鞑靼和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动范围,南部则是明军对抗北元的前线。15世纪末,东部蒙古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实现“中兴”。1572年,蒙古首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订立藩属关系,阿勒坦汗被奉为“顺义王”。明政府于万历年间赐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
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 参见:后金统一漠南蒙古、盟旗制度、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16个部49个封建主在1636年前后归属于清朝。此后,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后向清朝遣使纳贡。同时,沙俄的侵略魔爪伸进了我国新疆厄鲁特蒙古地区,并收买和策动厄鲁特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等对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发动侵袭,清朝经过多次用兵,终于在1776年平定了准噶尔少数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蒙古族地区。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地“兀鲁斯”﹑“鄂托克”的基础上,清政府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 。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在今呼和浩特东部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清朝时漠南蒙古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内札萨克49旗分属于6个盟。
鸦片战争后,沙俄不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还攫取了各种特权,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修筑铁路﹑掠夺资源,控制蒙古地区的经济命脉,掠夺和搜刮财富。
1859年6月,英﹑法侵略军进犯大沽口,驻守在那里的2000多名蒙古族骑兵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不顾清朝政府的卖国投降命令,奋起自卫还击。经过一昼夜激战,击沉敌舰4艘,毙伤敌军400多人,打得侵略军狼狈逃窜。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蒙古族人民掀起了反对清朝政府和蒙古族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1858年,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爆发了由贫困牧民丕勒杰等领导的“独贵龙”运动(或作“多归轮”,蒙古语“环形”、“圈子”之意。参加“独贵龙”的人,开会时按环形席地而坐,发表文件签名时也依次将名字排成一个圆圈,因以得名),反抗贵族官吏的苛捐杂税和兵差徭役。此后,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人民都以“独贵龙”的形式与统治阶级不断地展开斗争。内蒙古东部则有蒙古族白凌阿领导的义州﹑朝阳起义,汉、蒙古等族人民团结战斗,打击了统治者。 辛亥革命时期,沙俄趁机勾结和支持少数封建上层和喇嘛活佛---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区策动所谓“独立”﹑“自治”,煽动民族败类发动叛乱,妄图借机吞并蒙古地区。清亡之后喀尔喀蒙古走向独立,而内蒙古则在中华民国的统治下,分属于若干省。1913年,国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为归绥县,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内蒙古地仍然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分属于绥远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宁夏省,兴安省等。
辛亥革命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和东蒙古地区。抗日战争期间,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曾被日本军占领,德王为首的群体与日本帝国合作,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机构,管理内蒙古部分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他们网罗蒙﹑汉奸头目,如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凑伪军,建立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蒙﹑汉各族人民进行残暴统治。 日本人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本战败后,复称归绥市。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举行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朝鲜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每年的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包含了察哈尔省、兴安省以及宁夏省、热河省、黑龙江省和绥远省的部份地区。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到归绥市,并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同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
1955年,撤销热河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设)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内蒙古自治区现辖9地级市,3盟,共计21市辖区,11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约有430万,占中国蒙古族的大部分,全球蒙古族的一半以上。
2000年后,中国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盟市被正式纳入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
J. 卓资县的历史人物
好像没有,有名的历史人物一般网络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