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绥江历史

绥江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1 03:13:21

『壹』 隋江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绥江属山区性河流,山地约占流域面积的70%,仅北部怀集梁村盆地约有10万亩较平整的大片耕地和四会境内是城以下属于平原地区,而前者是历史上的干旱地区。绥江流域下游靠近北江干流,在四会站下约4公里处有青岐涌与西江连通,故兼受西、北江洪水泛滥威胁。一般情况下绥江洪水65%注入北江,35%经青岐涌注入西江;而当绥江洪水较小,西江洪水较大时,则西江洪水经青岐涌倒灌入绥江。绥江下游两岸均已修建防洪堤围。绥江有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支流14条,其中凤岗水为1222平方公里,是集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唯一一条支流。
绥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819毫米,由上游向下游递减,在下游四会站仅1692毫米。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一般约占全年的81%,平均年径流量为79.2亿立方米,年内分配与降雨相近。石狗站实测最大流量达4480立方米每秒。由于属山区河流,水位变幅大,沿河各站历史最枯与最高水位差在6.89-11.89米之间。

『贰』 缓江县出产什么

绥江魔芋是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的特产。绥江种植魔芋历史悠久,二半山和高寒山区一带的农民种植魔芋经验丰富,绥江大部分耕地都适宜种植魔芋。绥江种植魔芋历史悠久,二半山和高寒山区一带的农民种植魔芋经验丰富,近年来,大力实施魔芋种植助农增收,全县魔芋种植取得了……

『叁』 永善县的历史沿革

永善在夏禹属梁州域,周朝属雍,秦属西南夷,汉初属犍为郡朱提县,蜀汉属朱提郡朱提县,西晋初属朱提郡南广县,南朝属宁州朱提郡河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州统县,属南道开边县地,唐南诏时,属爨部地,宋朝属乌蒙部,元朝属乌蒙路宣慰司,明朝属四川乌蒙府地。
清雍正八年(1731年),将四川辖地夹在县域的吞都一带地方划归永善,并于吞都设汛防。雍正九年(1731年)十月,“移永善县鲁甸巡检驻副官村”,同时鲁甸建厅隶属昭通府,永善设副官村分防。同时,因县城米贴地势狭陷、易攻难守、屡遭兵患迁莲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划出北面副官村另设靖江县(今绥江、水富等地),同时在井底设弹压公署(后改为分县,1946年撤),分管下半县。1950年4月,永善解放,隶属云南省昭通地区。
永善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介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1′-28°32′之间。东与大关、盐津县接壤;南连昭通市;北接绥江县;西北隔金沙江与四川雷波、金阳两县相望。东西横距46.6千米,南北纵距121.2千米,总面积2778平方千米。县城驻地溪洛渡镇海拔820米,距昭通市政府驻地昭阳区180千米,距省会昆明市580千米。 1978年,永善有中小学763所,学生43630人,教师1931人,校舍破烂不堪,桌椅、仪器、图书等异常紧缺。
1984年,永善县实行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升学率达标管理,并在三坪进行试点实验,1986年永善景新小学、井底农场小学被认定为地区实验小学。1995年,对永善县中小学进行分类要求、分层次管理,把经济条件、气候环境、办学设施相近的县级中学、乡(镇)中心校划为一个层次进行考评,并把竞争、奖励机制引入教育,增强教育内部活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1990年至2007年,永善教育先后争取到贫困地区世界银行贷款、国家“普六”、草棚改造、香港苗圃工程等资金,此外广泛发动社会和个人捐资、集资投入教育,使永善县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得到大幅度提高,2000年永善县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顺利通过了省、地验收,2008年,永善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省、市验收。
截至2007年,永善县有各类学校636所,在校学生78554人,在园幼儿5007人,有教职工3579人。永善县所有乡村中学和完小已由过去的茅草房、土木结构房变化成明亮的砖混结构房,学校配备了课桌椅和教学仪器,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0.93万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13.96万平方米。 2007年永善县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首年参合人数为278486人,参合率为68.51%,全年共减免参合群众补偿基金1238.81万元,享受减免报销人数为554792人次,住院补偿额达3000元以上57人,其中10000元的14人。2008年参合率达73.03%。

『肆』 绥江的水文特征

绥江属山区性河流,山地约占流域面积的70%,仅北部怀集梁村盆地约有10万亩较平整的大片耕地和四会境内是城以下属于平原地区,而前者是历史上的干旱地区。绥江流域下游靠近北江干流,在四会站下约4公里处有青岐涌与西江连通,故兼受西、北江洪水泛滥威胁。一般情况下绥江洪水65%注入北江,35%经青岐涌注入西江;而当绥江洪水较小,西江洪水较大时,则西江洪水经青岐涌倒灌入绥江。绥江下游两岸均已修建防洪堤围。绥江有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支流14条,其中凤岗水为1222平方公里,是集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唯一一条支流。
绥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819毫米,由上游向下游递减,在下游四会站仅1692毫米。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一般约占全年的81%,平均年径流量为79.2亿立方米,年内分配与降雨相近。石狗站实测最大流量达4480立方米每秒。由于属山区河流,水位变幅大,沿河各站历史最枯与最高水位差在6.89-11.89米之间。

『伍』 建立三峡绥江变化800字作文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4千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两岸山峰海拔1,000∼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长江三峡风光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总长八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最为雄伟险峻。难怪古代诗人发出"纵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的赞叹。湍急的江流,闯入夔门,在紧逼的峡谷中奔腾咆哮。船驶峡中,真有"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巫峡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盔银甲峡和巫山十二峰,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可以说处处有景,景景相连。特别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态,其中神女峰最高。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于云雾缥缈之中,时隐时现,给人间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两岸风景优美,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都曾游此留诗。西陵峡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约长七十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多水急闻名。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西而东依次是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四个峡区,以及青滩、泄滩、崆岭滩、腰叉河等险滩。解放后,经过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为改善,从而结束了"三峡千古不夜航"的历史。

『陆』 绥江一中的历史沿革

绥江第一中学创办于1936年,原名“绥江县立中学” “绥江中学”。原址附设在老县城教育局内。1939年9月,迁县城南华宫。1960年8月,改名为“云南省绥江第一中学”。1994年被评定为云南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2006年,在烟厂开设分校——凤凰分校。2008年9月,学校本部搬迁到分校,学校合并。
2012年7月,学校随县城整体搬迁到新县城五福堂(龙行大道6号)并与原县第三中学合并为绥江第一中学。

『柒』 水富近代历史

水富县位于云南省东北端、金沙江与横江汇合处夹角地带,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北濒金沙江,东临横江,与四川省屏山县、宜宾县隔江相望;南接乌蒙山麓,与云南省盐津县相连;西与云南省绥江县毗邻。辖境远古就有人群生息,为僰人聚居地,但地域归属不一,没有独立建制。秦时属西南夷僰候国,两汉时分属犍为郡僰道县、朱提郡南广县,南朝时属外江县,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属开边县。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开边县治迁马湖江(金沙江)、朱提江(横江)两江口(滚坎坝,今水富县城地),辖今水富县全境。宋乾德五年(967年)废开边县并入僰道县,政和四年(1114年)改僰道县为宜宾县。元朝时分属叙州路和马湖路。明、清时分属四川叙州府宜宾县和云南昭通府大关厅。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水富建区设县前分属四川省宜宾县和云南省绥江县、盐津县。1974年建立云南省昭通地区水富区,1981年设置云南省水富县。

1974年,为建设“云南天然气化工厂”,7月1日,国务院批准将四川省宜宾县横江区的水东公社、水河公社和安边区的安富公社划归云南省昭通地区管辖。同日,为更好地为云天化建设服务和抓好3个公社的农业生产,中共昭通地委决定将这3个公社成立为“云南省昭通地区水富区”,并建立“中共云南省昭通地区水富区委员会”和“云南省昭通地区水富区革命委员会”。

水富区建立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区委按照地委指示,支援“云天化”建设,抓好三个公社“农业学大赛”,建设水富区,同时开展各项政治运动。开始了“在支化中建政、在建政中支化”的各项工作,致力于农业生产、新区建设和为云天化建设服务。受“左”的思想影响,在贯彻“抓革命、促生产”中宣扬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组织开展所谓“批林批孔”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都在集中精力抓工作、搞生产、支援云天化建设,使运动仅限于宣传和学习,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稳定,社会安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保障,为云天化服务的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水富区随即开展了历时三年的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肃清“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的流毒和影响,拨乱反正,整顿组织,落实干部政策,纠正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产积极性。1978年,为彻底澄清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造成的思想混乱,挣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冲破拨乱反正遇到的阻力,组织全区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开展“真理标准”的学习和讨论,端正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1978年后,水富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实际,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清除“左”的影响,扫除思想障碍,实行改革开放,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按照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加快落实政策工作步伐和开展摘除地、富、反、坏“四类分子”帽子工作的同时,在农业方面调整粮食政策,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扩大自留地、增划饲料地和划定柴山地而放宽农民的小自由,并开放了集市贸易;建立区、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技网,抓紧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农村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制定了关于农业集体和个人奖励的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工业交通和财贸工作方面,对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组织结构进行调研,对企业进行初步整顿,进行扩权试点,开始改变过去“吃大锅饭”的局面。

随着水富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水富在全地区、全省的作用日益显现。水富设县已成必要。1981年8月,国务院批准以原水富区水东、水河、安富3个公社,绥江县太平公社和会仪公社的新安、新寿2个大队,盐津县两碗公社为其行政区域,设置“云南省水富县”。10月1日,水富县正式成立,“中共水富区委”改为“中共水富县委”。

1982年4月,水富县第一次党代会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地委文件精神,按照“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要求,提出集中主要精力发展大农业,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工作思路。以粮为主,粮、林、油、畜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粮、林、油、猪、烟、糖、果、药、煤、菜十大优势,发展水富经济。在上级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水富县各级各部门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围绕发展大农业这个中心任务协调运转,使农业、林业生产出现了较好的新形势。在通过对农村改革的实践和逐步加深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面达到100%,承包的范围从种植业扩大到了林、牧、工、副、渔各业;为农民划定自留山和责任山,落实“两山”权属并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激发了农民发展农业、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城市改革进行了一些摸索,工业通过对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商业购销两旺,集市贸易活跃,财政收人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1984年9月,水富县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水富建设成“飞鸟形”经济。指出:粮食、林牧业是“鸟”的主体,多种经营、国营工业、集体企业是“鸟”的双翅,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科学教育是“鸟”的导航部分即“鸟”头,中央、省委、地委的决策是“鸟”的动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地一系列文件精神,水富进行了全面整党,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不断深化改革,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建立信息服务、生产服务、科技服务、农经服务和畜牧预防服务五个体系,广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从1985年起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不断完善粮食合同定购制度,扩大市场调节范围,使农村经济开始进入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改革供销社和信用社体制,积极支持合作经营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城市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对国营商业、工业和集体企业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增强了生产经营的活力。改革流通体制,初步建立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和少环节的“三多一少”的流通网络。对计划体制的初步改革,开始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对价格、财政、税收、金融体制的改革,发挥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对工资制度和劳动制度的初步改革,开始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使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有所改变。实行对外开放,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开始冲破封闭的经济格局。

1987年12月,水富县第三次党代会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要求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指出:“这个理论要求我们,在初级阶段的一切方针、政策、措施都应当有利于集中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有利于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针对水富县情,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七五”起步、“八五”奠基、“九五”起飞、“十五”后振兴,把水富建成云南的内陆特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1988年全国性的经济过热和1989年国际风云变幻中,水富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区分和严格掌握各种政策界限,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正确处理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进与退、全局与局部、速度与效益等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战胜种种困难,确保了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北门安宁、通道流畅,各项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在农业上,制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用政策调动群众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开展科技兴农,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不断推进工商企业改革,普遍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任期目标管理制和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制,调动了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挖潜、改造和技术进步。把能源、交通、农田水利、教育放到全县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持把有限的资金和争取外来资金用于重点项目上。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0年9月,水富县第四次党代会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确定水富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子应以农业为基础,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继续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稳妥地发展转口加工业和商业;加强交通、能源基础工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现有产业的巩固、发展,并为后续产业开发创造条件、打下基础;以略高于全国、全省平均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建立健全农业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财产管理服务体系、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体系、农副产品购销服务体系,把用于生产建设的大部分财力和物力集中到农田水利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电力煤炭开发、教育和科技建设、基础工业建设上。对大宗产品,以国营商业、供销社或其他商业实体为依托,探索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路子。

1992年,学习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县委、县政府确定1992年为水富改革年。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闯敢冒,自我加压,敢为人先,在县内大造改革舆论,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向改革开放先进地区学习,拓宽视野,启迪思想。联系水富实际,以“学习宜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水富经济健康发展”为主要内容,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一次大讨论。怎样才能振兴水富经济?水富将走一条什么发展道路?成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中心议题,掀起了思改革、议改革的热潮。通过以“三个有利于”统一思想,加深对县情的认识,寻找优势,县委、政府确立水富“以贸易为先导、工业为支柱、农业为基础,通过贸易搞积累,依靠积累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贸工农”经济发展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执法执纪部门也相应制定了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措施。取消了与农民合同订购及居民定量供应的粮油,实行随行就市放开经营,促进了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部分管理型单位开始向经营、管理、服务型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纷纷“下海”开办经济实体,一些干部职工走出机关去创办、帮办、领办、协办企业或从事第二职业;商业、供销企业推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制度“四放开”,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经营范围;在放开搞活、繁荣市场中加快县乡集贸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活跃流通领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住房制度、房地产开发、教育的改革以及其他配套改革也开始起步。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1993年3月,水富县第五次党代会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坚持“贸工农”经济发展思路,提出今后五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三年翻两番,人民生活由温饱逐步进入小康的奋斗目标。1996年7月贯彻省委“解放思想,加快发展”讨论会议精神,围绕“为什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二次大讨论,发展和丰富了“贸工农”经济发展思路。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导下,紧紧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步伐,促进了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先后进行了流通、税收、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企业改革产权制度,组建了一批股份制企业,并进行了关闭和破产试点;农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绿色产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省内各县(市)之间和省外一些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合作,兴办了一些合资、合作企业。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商业贸易繁荣活跃,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了“八五”计划和实现了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提前三年翻两番的目标。

1998年3月,水富县第六次党代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强调立足现实,抢抓国家开发西部和内昆铁路复建等机遇,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贸工农”经济发展思路,调整结构,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会后,针对扩大开放中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够、观念不新、步子缓慢的问题,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三次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的观念。在对“贸工农”经济发展思路进行调整、完善和拓展的基础上,1999年12月县委六届三次全会确立了打牢一个基础(即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三个支柱(即蔬菜林果、保健饮品和酿酒、旅游产业)、建好一个城市(即县城)的“131”经济发展思路。2000年初,按照县委六届三次全会的部署,针对改革开放中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够深入、不够深刻等问题,以“改革开放、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为主题,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四次大讨论。通过深入认识市场经济和县情,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宣传意识、形象意识,打破保守、封闭的旧观念,树立实事求是、敢闯敢试、敢于探索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新观念,结合省、地发展思路,12月县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抓好‘131’经济发展思路的全面实施,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大县、旅游经济强县、民营经济快县三大目标”。2001年跨入21世纪,为扫除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针对一些干部存在的唯书唯上、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以“我为水富新跨越做什么、人民群众最盼望什么、我能为人民群众做些什么”为主题,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五次大讨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树立“不发展是落后,发展慢了也是落后”的观念,发扬“团结奋进、知难而进、开拓掘进”的精神,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2002年1月,县委六届五次全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省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结合水富实际,将2002年确定为“落实年”、“发展年”。会后,以“思想再解放一些、思路再宽一些、胆子再大一些、办法再多一些、步子再快一些”为主题,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六次大讨论。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扫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等陈旧观念,增强发展观念、改革观念、市场观念。

在县第六次党代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县委发动全县干部群众连续进行4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充分认识县情,扫除不利于发展的观念障碍,增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树立以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为核心的经济战略思想,逐步将水富融入川南经济圈、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昭通经济区进行思考和研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教育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维护稳定为保障,发挥水富独特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增强了城镇各种功能;加快改革步伐,进行了土地“延包”和村级体制改革,加强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财税、教育、卫生、劳动、人事、社保等其他各项配套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招商政策不断完善,经济、技术、文化、贸易等横向交流日益频繁。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3年2月,水富县第七次党代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跳出水富看水富、立足大局看水富、立足发展看水富、立足未来看水富”,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突破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方式,革除小农经济、地方保护的封闭观念,建设“诚信服务型”政府。把握西部大开发、内昆铁路通车营运和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水富港第二期工程、水麻高速公路建设及水富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昭通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机遇,将原“131”经济发展思路调整为“建好一个城市、培育三大支柱、实施四大战略”的“134”经济发展思路(即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功能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把水富建设成一个依山傍水的生态旅游城市,使水富成为昭通北部区域中心城市、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重要依托城市和川南城市的后花园;培育化工产业、旅游及生物资源开发产业、水电产业;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从此时起到2020年“打基础、调结构、创特色、建支柱、强招商、保稳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改革发展总体目标。强调“全面建设我县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城镇化,关键在工业化,突破口在招商引资。” 号召全县各族人民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团结拼搏、自我加压、敢为人先”的水富精神,为实现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4年,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视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水富放在全国、全省、全市的大局中去考虑,放在川渝经济大环境中去考虑,放在向家坝电站、溪洛渡电站建设的大背境下去考虑,放在长江经济带中去考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出将水富建设成为“诚信水富、生态水富、开放水富、文明水富”的“美好新水富”。2005年1月,县委七届四次全会决定将“美好新水富”建成云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云南北大门”新兴的工业、商贸、生态旅游及湖滨港口城市,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川渝经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经济生态屏障(简称“一基地一城市一枢纽一屏障”)。按照这一工作思路,锐意进取,务实争先,推动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水富面临着双重挑战和双重任务:“在产业层次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又面临着新型工业化的挑战,在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特色城镇化的重任;在纵比发展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又面临着来自区域内加速追赶别人的挑战,在人民生活刚刚达到基本小康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审视基本县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2006年1月,县委七届五次全会突出发展的主题,将2006年确定为新型工业发展年、城市建设推进年和移民安置攻坚年,经济工作方式从管理向服务转移,经济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将建设美好新水富“一基地一城市一枢纽一屏障”中的“一枢纽”(即川渝经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调整为“一中心”(即川渝经济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提出建设“诚信、开放、文明、和谐、生态”的新水富,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超常的敢闯、敢冒、敢试、敢干的思想和“先试不争论、先干不张扬”的观念,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宽容”的人文环境、“提速”的政务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以民为本、富民为先作为一切工作的归宿和目的,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的富欲作为第一目标。6月,水富县第八次党代会按照“美好新水富”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水富跨越式发展思路,将今后五年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为:改革创新,加速“三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共建和谐。目标定位为“一基地一城市一中心一屏障”,即:把水富建成云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云南北大门”新兴的工业、商贸、生态旅游及湖滨港口城市,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经济生态屏障。将“134”经济发展思路完善为建好一个城市,培育三大支柱,实施四大战略。建好一个城市,就是把水富建设成昭通北部区域的中心城市、人居环境优良的湖滨港口及生态旅游城市、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托城市;培育三大支柱,就是培育以能源和化工为主的现代工业、以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弘扬“水文化”为主的现代文化旅游业;实施四大战略,就是实施开放开发、工业立县、城镇带县、区域化发展战略。继续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团结拼搏、自我加压、敢为人先”的水富精神,实施“全面追赶、重点突破、局部超越”的战略措施,开展“创造优势、抢道争先、胜出晋位、实现超越”竞赛活动,围绕“开放水富、诚信水富、文明水富、生态水富、魅力水富、和谐水富”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发展第一要务,通过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捌』 战国至南越国时期粤西绥江流域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并没有可见史书的事件,当时肇庆一带是百越部族地区,尚未形成国家——至于“事件”,最多是一些部落械斗——当然到了秦代有南征百越的事件,秦置四会县,辖区包括现在的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的全部或部分,隶南海郡。——南越国因之

你说的是广宁县发现的战国墓葬群和青铜器的事情吧,新闻报道不乏耸人听闻和夸张

之所以有很多青铜兵器,其实是古时的普遍习惯——在大墓里的大都是部落的军事首领或勇士,随葬兵器是很正常的,不仅是广东,三峡一带的巴人墓也是这样的

热点内容
宝蓝色校园 发布:2025-07-11 20:31:21 浏览:714
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 发布:2025-07-11 14:51:14 浏览:105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