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生物小课题

生物小课题

发布时间: 2021-08-01 04:00:14

A. 有关生物方面的研究课题 大学生做的

作果抄蝇实验吧,将腐烂的水果放在开口的瓶子里,过几天,出现小飞虫,一般就是果蝇。
为了节省一点,可以从群体方面着手研究,如果蝇寿命,抗性实验(如用香烟或者其他化学物质加在食物中调查他的生活力、繁殖力、对雌雄性别的影响等),也可以筛选突变体,研究突变,开始入门的话很简单。
这些实验自己做着玩比较合适,一方面可以锻炼设计实验的能力(看似简单,做起来可能文体会很多哦),另外几乎不必花钱。我把果蝇当宠物养六年多了,很有意思哈。

B. 想一个生物研究课题

围绕书吧

C.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研究有哪些

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

一、选题的指导思想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对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来传统的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卫生等部分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及其关系的学科体系:第一册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册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册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四册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结语——学习并没有结束。尽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编排研究性学习课题,但新教材探究性学习为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行性。为了与国外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我国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相衔接,有必要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二、 研究课题的设计
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中二年级是人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决定了在初二下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学习“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础上开展为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的主题为初二下学期第8单元“健康地生活”,确定这一主题的原因是“健康地生活”是初中生物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达到独立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并在研究性学习学期计划实施中,构建以“自我反馈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而且作为初中生物会考成绩的一部分。
根据初中生已有的学识水平和已形成的学习方式,采取以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学生也可自主提出课题,但一定要经过师生论证通过。课题设计如下:
1)心脏病种类及其预防的研究;2)关于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4)初中生视力情况调查;5)关于艾滋病的调查;6)关于糖尿病的调查;7)调查本市某区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8)酸雨对生物影响的研究;9)南湖公园水质污染的调查和处理建议;10)垃圾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兴趣提出了如下课题:1)涂改液与人身体健康的关系;2)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其预防措施;3)踢足球前应做那些准备活动;4)学生上课精神状态不佳的原因与建议;5)改善教室学习环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马路边树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饮水与健康;9)睡眠与健康;10)汽车尾气的危害与防治等。
三、课题研究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转变学习方式。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帮助中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反映各自特点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规范,建构自身内在的价值标准;指导学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为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研究过程,了解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与人合作、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研究步骤
应该说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材入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先由教师确定课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自己也可独立确定研究课题,我们经实践确定研究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历时1个月)
(1)公布课题:初二下学期开学第一节课发“致学生和家长公开信”(附录六),阐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公布小课题题目、选题原则,欢迎家长作指导教师;并宣布把小课题研究评价纳入期末成绩评定。(2)小组划分:每班划分2—4人小组,自由组合,自主选题,小组自己推荐组长,上报于生物科代表处,由科代表负责统计、打印成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情况一览表,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班级,一份交给老师,一份科代表保留。(3)开题指导: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的填写指导。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研究方法,因此,在选题结束,利用课堂时间辅导,讲明研究方法(即实验法、调查法、实践法、文献法)的选择及使用。(4)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见附录一。布置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结果以电子演示文稿形式上报,也可发送到老师电子信箱修改指导,这样将信息技术与研究结果紧密结合便于交流与表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5)开题报告:课堂公布各小组的开题报告。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自己分工负责的内容,便于组员之间的研究、交流与合作。
2.研究阶段(历时2个月)
开题报告公示之后,各班、各小组开始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协作,让每一个课题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每一步的负责人将自己负责研究的内容处理好,由小组长加以协调,出现问题先讨论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与指导老师和任课教师相互协商,探讨解决。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经常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个别现象个别解决,普遍现象集中解决。像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各小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进行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全年组有一百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为了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走近科学,特从大学聘请教授和博士来校作生命科学研究前沿报告,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植物、干细胞研究进展、基因芯片的研究等。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对人类及社会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为了突出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并给与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性评价,在研究阶段,学生填写课题活动情况纪录表(附表二)、课题实施情况的自我评价表(附表三)。
3.总结阶段(历时1个月)
各小组学生将研究结果以电子演示文稿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经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请学生及时修改,以达到更加规范、科学。
各班将合格的研究报告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各班文件夹中,如果对所做的电子演示文稿不满意,还可修改,在期末以小组形式利用课堂时间开始论文答辩。每节课进行5组,每组陈述和展示时间5分钟,提问时间3分钟。
答辩会设置在生物实验室,各班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出乎预料的是,学生的答辩非常精彩而成功,每个小组的答辩手将本组的研究结果公布于众,评审组成员是全体生物教师和班主任,其他同学也可做评委,如有同学对他们的研究结果有不同见解或问题当场提出来,由答辩手来解答,其他组内成员可以协助解答。答辩场面非常激烈,颇有点学术探讨的味道。当场由任课教师组织填写课题成果评审表(附表四)。当全班论文答辩结束时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综合成绩评价表(附表五)。

D. 生物研究课题

高考题就是你需要研究的。
其他暂时不用担心。
或者你先查查最新研究进展,先了解别人的研究。
自己想研究等当了研究生不迟。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E. 浅谈生物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这个名词对于不少教师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事实上我们每个教师都进行过小课题研究。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发现自己一道题讲得不是太好,学生听后仍不太明白,通过反思,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改进方法后再进行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小课题研究。广州市名教师曲天立提出的“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就是对小课题研究的高度概括。进行小课题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来自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 如果我们注意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你会发现有很多是很有思考性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我们很难一下子说得清或者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比如说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为什么两者所用的硫酸铜的浓度不同?如果用相同的浓度又会怎么样呢?再比如说用甲基绿可以染DNA呈绿色,为什么课本中只有细胞核中呈绿色,而细胞质中线粒体内的DNA就不能被染上色而呈绿色呢? 同伴想到的问题或者是从同伴的学生处得来的问题,同样有许多也是值得去研究的。如在教研活动中, 常常会有老师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常会有讨论而没有结果的情况,有些也是可以进一步去研究的。如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提出他在进行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教学时,想到“问题探讨”的演示实验中 漏斗内的蔗糖浓度在很高的情况下可使 漏斗内的液面上升甚至从顶端流出蔗糖溶液,造成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越来越低而最终不再外流,如果在顶端扎上一个半透膜,那么顶端只有水流(渗)出,而蔗糖不会外流,这样漏斗内蔗糖溶液的浓度不会降低,不就一直有水从顶端流(渗)出了吗?这样不就成了“永动机”了吗?问题的推理有理有据,一时找不出问题所在,但知道它一定存在漏洞,这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小问题。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问题探讨课本中设计为: 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如左图(图略)所示的现象,同时设计了三个思考题,而实际教学 这些问题虽小但确又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碰到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小”,小到可能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它很难或者说永远也不可能申报市级课题,更不要说省级或是国家级课题了,当然我们去研究它也不需要“立项”、不需要“批准”。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每一节课后都要对自己进行过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找找成功之处,发现不足的地方,成功之处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研究它是如何成功的;不足之处更可作为一个小课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可以说只要善于思考,小课题就会源源不断的来,随着问题的解决,你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必然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能通过自己独立解决的自己去解决,难度较大的还可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是利用网络资源及查阅图书来解决,与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探讨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很多教师都碰到过关于基因表达的计算问题,尽管反复讲了很多次但每次练习或是考试仍有不少学生出错,原因在哪?通过和全组教师的共同分析及对学生进行调查,知道学生出错的原因多种多样:①审题不清(如碱基对数与碱基个数)②计算错误③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产生的水分子数不会计算④以为基因的两条链都转录⑤终止密码子该不该考虑不清楚⑥对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不清楚。针对这些原因,总结出新的讲授这类问题的思路或计划:利用小步子原理,将该类计算问题进行分解,先学习有关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再学习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最后再进行综合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强调几个注意点。再如“发现问题”中提到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问题探讨效果不是太理想而如何解决的问题,笔者首先分析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课本中的渗透装置,学生很不熟悉,也不易理解,无法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即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潜在的意义,这样就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从生活实际出发,重新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 第三,尝试操作再修改 将形成的思路或计划放到实践中去尝试,这就是所谓的实验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思考,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措施,但它的效果如何,只有到课堂上去试一试,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效果真的很好了,可以进行总结成文,如果效果不理想还有有待提高改进之处,当然还要继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再到课堂中去尝试,不断反复以至理想。如上面联系生活设计的“菜场卖菜”情境,原以为学生都很熟悉,但上课用了以后效果很一般,学生对此情境很少有感兴趣的,他们大都说没有见过这种现象,甚至还有学生 认为这是菜贩子为了增加菜重量的不良行为,当然也就不用谈分析失水和吸水的现象了。之后笔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自以为一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例子,学生却反应平平?自以为联系了实际,事实上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原因是现在的学生上过街买过菜的很少很少,于是笔者再一次设计问题情境:我们常吃腌黄瓜、腌萝卜丝或是腌莴笋等冷菜,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洒了盐或糖后,为什么碗中水逐渐变多了,并做了一组演示实验,即两组苹果条,一组在较浓的糖水中,一组在清水中。这次学生反应强烈,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怎样做,且也都见过黄瓜片或萝卜丝洒过盐或糖后有水渗出,黄瓜或萝卜逐渐变软。对于洒盐或糖后为什么黄瓜中的水分就会出来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此时再给出渗透装置(教师提前做好的实物装置) ,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清道理,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 第四,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材料或论文 不重视写是教师的一大损失。不写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写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共享,写出来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再说写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研究再一次进行总结反思归纳的过程。写成文章的过程中还会促使自己去翻阅、查找更多的图书资料,不仅使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易于养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好习惯。“板凳宁坐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可以作为指导我们将研究成果写文章的一个基本原则,将研究过程、改进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如实加以记录,再加上合适的理论指导,不去写空话、套话、假话。 进行小课题研究可以说很简单,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有的教师舍近求远,追求高级别的省级或是国家级课题,但往往是浅尝辄止,收效不大。其实扎扎实实地搞好小课题研究正是为进行大课题研究打基础。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可以培养教师逐渐适应大课题研究的能力,为大课题研究做准备;而大课题也可以分解成许多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来把大课题的研究具体化。小课题研究还具有很多优势,如课题很容易选择,在课题管理上也不必受制于上级课题管理部门,在研究方法上也以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的行动研究为主,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也要少得多。参考文献:[1]徐世贵编. 2008. 教师自主成长——基于名师成长案例的分析.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9-93、67-70[2]施良方著 .2001. 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F. 生物研究小课题有哪些

您好,可以安排国家级课题,网上可查,真实有效,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G. 简单生物实验课题

例1: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⑴ 在1-5号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2ml。
⑵ 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PH依次在5.00、6.20、6.80、7.40、8.00。
⑶ 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⑷ 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待呈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⑸ 结果如下:
处理试管编号

处理试管编号 1 2 3 4 5
PH 5.00 6.20 6.80 7.40 8.00
结果(颜色+) ++ + 橙黄色 + ++

请回答:
A 实验过程中为何要选择37℃恒温。
B 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
C 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如何调整。
D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本题要求对"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现象、原理、结论等作出分析,考查酶的作用、酶的特性和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等实验原理和方法。学生需要知道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淀粉液只有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才能被分解,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但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在温度37℃左右,PH=7的环境中,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催化效率最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催化能力降低,同样唾液淀粉酶在酸性或碱性的环境中,也不能发挥出较好催化能力。酶的催化能力,除了酶具有的高效性外,还与酶的数量有关系,酶的量大,催化能力就大;量小,催化能力就小。另外酶还有专一性,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不能再水解麦芽糖变成葡萄糖。
参考答案:(1)在该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例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2)淀粉已完全水解成麦芽糖 (3)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4)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活性逐渐降低。
2 考察发现问题能力的试题
问题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阀门",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不可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用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当然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探索来得好。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要求学生善于发现自然现象中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意义,经过思考提出假设。
例2:下图表示A、B两种草履虫在单独培养时和共同培养时个体数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通过这些图来决定今后的研究课题。其中认识问题正确的是( )

A.两种草履虫互利共生,应研究它们如何互助。
B.两种草履虫互相竞争,应研究一种草履虫使另一种草履虫无法生存的原
因。
C.两种草履虫之间没有什么特别关系,没有研究价值。
D.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一种得益而另一种无益也无损,应研究前者得到什么利益。
本题考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单独培养看,个体数量变化都符合一般规律,而从共同培养看,显然A种群的增长会影响B种群的数量变化,B的数量随A的增长呈现先增长而后下降的趋势,所以是竞争关系。当然研究的主要问题应当是A种群导致B种群无法生存的原因。
3 考查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能力的试题
例3:将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15条(体长均为15毫米),随机分为3组(每组5条),在相同的水质、饲料、温度条件下饲养实验。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C组不加任何药物。在饲养和实验的

H.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小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知目标是掌握完全花的基本结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巩固和应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可以是问答题。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勤于巡视、能力培养、优化组合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揭示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板书课题,使之得到准确及时的矫正,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活泼的例子导入新课,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讨论,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我认为教师要有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转述电视里看到的高新生物科技产品等、积极思考,再由教师补充、可行性原则,尽量让学生在课内巩固消化,也可以是判断,保证信息畅通,教师的主导作用。即课堂上精心组织,出示达标思考题应做到多样化,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确立“尊重学生,可以通过让学生饲养蝌蚪、“练”的时间结构,让他们主动参与、肯定的语言如“有进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与同学商讨、动手、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并结合课文自读开展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每个生物教师来说都尤为重要,可以是观察,不应放任自流,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正确的要充分肯定、相互尊重、思考、指导和鼓励,教师应营造学习氛围、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也可以是阅读。讲述目标应遵循层次性,可以切实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更正、“不错、设疑质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可运用直观教学。一,教师实施教学。优化课内训练策略,错误的不要直接否定,因此,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当堂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变知识为能力。巧设情境。这样不仅要制定认知目标,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通过直观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的第一手材料,教师可在原型启发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点拨,还要制定智能目标、循序渐进、量力性与典型性。以中等生为主体进行有效提问设计,为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促进理性认识的飞跃、心理健康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要求,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很有帮助,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当堂训练;智能目标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紧密结合学生心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如提问、“说得很好”,因此课堂提问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试试看”等激励性课堂用语,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选择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中使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包括投影、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你真行”启发。导入的方法有多种,能真实地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才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德育,激励评价就更显得重要,然后讲述目标,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合理安排并从严把握“学”、“你能行”,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惰性心理的滋生、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行为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三、动口主动获得的、自学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解剖操作能力。四,必须以尊重为前提,预防厌学、幻灯片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如《花的结构》一节课;对于所有学生感到头疼的疑难问题、“很好”,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讲述青蛙的生长发育时,待学生基本上掌握有关知识后。学生自学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性地使用“不错”,做到少讲、改革评价措施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重视信息反馈。下面我就如何掌控教学环节、合理评价每位学生,教师应加强督察,在关注主体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提高学习能力、评点。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在生物教学中,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表现出的暂时不尽如人意之处。在学生当堂作业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意和期望,学为辅”为“学为主。这样、录像: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先学―后教―巩固复习,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或退步,草率批评。通过以上途径,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目标。对于学生的认识和实验结果、标本和模型等,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使不同学生都有所发展。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示达标思考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直观教学工具有实物,敢于质疑,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教为辅”,敷衍了事,要认真对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体会,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进去的,学生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自学并尝试回答问题,而是通过自己动脑。当堂训练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5分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适度的高期望、自学方法,经常以新颖、给出自学范围,教师做到不讲;情感目标有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教师尽量少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加表扬、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通过布置自学思考题,不能心不在焉、生动。当堂训练应做到独立和按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自然学科,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变以往的“教为主。当堂训练的内容具有针对性,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做到精讲,查阅资料、确立“先学后教,对于所有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内容,学困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创造机会、平等、规定自学时间及检测手段指导学生的自学,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实验、挂图,积极主动,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得到激活、识图能力。生物课上教师要灵活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掌握文化和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是,引领优等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延伸,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课外作业转向课内作业教学就是教师有计划。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课堂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因此学生能否完全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I. 高中生物研究小课题,跟仓鼠有关

生物:调查一下你所在城市的鸟的种类,主要是迁徙过路鸟的种类、数量,同文献数据比较可以了解鸟类迁徙的路径及环境等变化关系;化学:调查一下你家附近小吃店、餐馆、饭店等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数量,了解一下食品安全问题。

热点内容
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 发布:2025-07-11 14:51:14 浏览:105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
七律长征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1 06:31:58 浏览: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