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湘江历史

湘江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2 15:55:45

❶ 关于湘江的历史哪些

湘江,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本源自湖南省永州市海拔近2000米的九嶷山脚,却由于秦代灵渠的修筑,两千年来一直被误认为源自广西自治区灵川县海拔仅1200米的海洋山,而其真正源头为人们忽视。2006年11期中国地名杂志发表《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一文,对湘江源头问题进行研究,澄清了这一流传2000年的错误观念。
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以北,东以罗霄山脉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湘江主要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和浏阳河由东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西岸汇入。湘江流域大都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河谷平原和盆地,下游地区长沙以下的冲积平原范围较大,与资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成为全省最大的滨湖平原。
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游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各支流的上游多曲行于山地之中,表现着山溪河流的特征。湘江在永州以上称为上游,水流湍急,河水有时穿切岩层而过,形成峡谷,流域内石灰岩分布很广,岩洞较多,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量较大。湘江在永州至衡阳之间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错落其间,亦有峡谷。湘江在衡山以下为下游,地势平坦,河水平稳,沿河沙洲断续可见。湘江河口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遗迹。

❷ 湘江有着怎样的历史流经湖南哪些地方

湘江作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湘江全长为817公里,流经与湖南的永州、衡阳、株洲、湘潭以及长沙,然后经过湘阴县之后流入洞庭湖最后流入长江,湘江的流域面积约92300平方公里,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奔流不息。

湘江的存在与长江和黄河的地位一样重要,因为湘江的存在在古代的时候让人们免去了翻山越岭的辛苦,让货物直接可以从水上运输,也大大的减少的人力和物力,甚至在秦始皇时期的时候,秦军在前方打仗,在物资紧缺的时候,湘江作为运输要道也为秦军后方的补给发挥了很大的重要,所以,湘江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❸ 湘江的介绍

湘江,古称湘水,亦名雁门水,上源为寻乌县的罗塘河,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赣江上游贡江段支流(也称贡江源头之一)。相传唐朝八仙之一韩湘子游居羊角汉仙岩修炼成仙,后人便称此地为湘乡,此水为湘水。发源于赣闽交界、武夷山脉笔架山南麓的寻乌县罗珊乡天湖下,流经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会昌县,会昌县城东北注入贡江。河长103.4公里,流域面积2049.3平方公里。流域主要在会昌县境内,支流众多,水量丰富。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建有众多水电设施。中下游曾是会昌县的主要航道,沿岸场镇遍布,历史上经济较为发达。

❹ 湘江的传说故事

娥皇、女英传说

娥皇、女英,相传为是中国古代华夏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

后来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自秦汉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此又称二女为“湘夫人”。

(4)湘江历史扩展阅读:

湘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

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

❺ 湖南湘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ps:详细介绍!有追加!

湘江,湖南最大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东北部兴安、灵川、灌阳、全州等县境内的海洋山,上游称海洋河,在湖南省永州市区与潇水汇合,开始称湘江,向东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入洞庭湖後归长江。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上游水急滩多,中下游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干支流大部可通航,旧时是两湖与两广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路。
相关文献
汉 东方朔《七谏·哀命》:“测 汨罗之 湘水 兮,知时固而不反。”
唐 杜甫《建都十二韵》:“永负 汉 庭哭,遥怜 湘水 魂。”
鲁迅《湘灵歌》:“昔闻 湘水 碧如染,今闻 湘水 胭脂痕。”

湘江溯源
湘江,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本源自湖南省永州市海拔近2000米的九嶷山脚,却由于秦代灵渠的修筑,两千年来一直被误认为源自广西自治区灵川县海拔仅1200米的海阳山,而其真正源头为人们忽视。2006年11期中国地名杂志发表《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一文,对湘江源头问题进行研究,澄清了这一流传2000年的错误观念。

湘江上游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
东北过零陵县东。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又东北过泉陵县西。
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酃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
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湘水又东北迳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华水出桂阳郴县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迳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来注之。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候。湘水又北迳建宁县,西傍湘水,县北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湘水又北迳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
长沙境地
(以下渐渐进入长沙境地也。)
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以下写昭山昭潭)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迳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迳昭山(任案:今之昭山古已得名)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
(以下正式进入今长沙市境)
湘水又北迳南津城西(即今南大桥之东南郊公园附近),西对橘洲(非今天的橘子洲,唐人诗亦有,两边枫作岸数处橘为洲。此橘洲估计已与河岸土地连成一片矣),或作吉字(王国维版本改),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据长沙郊区地名录有一个土城的遗址在)。
湘水又北,左会瓦官(地方志家考之为靳江)水口,湘浦也。
又迳船官(任案:船官,后代史家考证均认为即今南湖港,今仅存南湖路)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
北对长沙郡(此郡移到长沙城外,因长沙那时的城极小,估计南只到坡子街,因此有人认为此长沙新郡城或在今祝威冈,或在今学院街一带,有的亦认有在大椿桥市电力局宿舍或妙高峰附近),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旧治在太平街贾谊故居东,可能即今五一广场平和堂甘长顺百天百货王府井等附近),后乃移此。
湘水左迳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
又右迳临湘县故城(任案:临湘故城有人认为在坡子街以北五一广场紫荆街以南地区。)西,县治湘水(任案:疑有误),滨临川侧,(任案:此处似只能如此句豆,有所不解,梁小进兄的点豆则为:“又右迳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睦(原文陆,误),故楚南境之地也。
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
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考古发现已证明长沙城非始筑于吴芮。另吴芮即位时间极短,不可能修城。)
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即定王刘发),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
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
城之内。郡廨(当是旧郡署,可能在今春天百货附近、王府井百货附近)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任案:今太平街有贾谊故居),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纔容一人坐,形制甚古。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
城之西北有故市(任案:藩城堤附近或以南得水利之便),北对临湘县之新治(潮宗街中山亭附近)。县治西北有北津城(此北津城可能在今营盘西路口附近或以南,但肯定不是今天河西三汊矶之北津城,三汊矶之北津城为《水经注》提到的三石戍)。
县北有吴芮冢(考古专家称在河西,吴家墓皆在河西,但据文字似可认为在今六堆子、一医院处或远在留芳岭),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预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馀年矣。
湘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迳三石山(即今商学院北津城校区所在)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也。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任案:即今之北津城所在)为二水之会也。
湘水又迳浏口戍西,北对浏水。
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同益阳县马头山,东迳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迳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左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
湘水又北迳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又北过罗县西,涢水从东来流注之。

❻ 历史上红军过湘江,过程是怎样的

国民党派出飞机对红军进行轰炸,恰逢天气下暴雨,共产党红军不惧艰险,冒着枪林弹雨顽强抵抗,最终甩过敌军追击。

❼ 列举两个关于湘江的历史人物

唐太宗、孙权。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湘江流域属南荆州,一度长沙、桂阳二郡属孙吴,武陵、零陵二郡归刘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取荆州,武陵、零陵二郡亦转归于吴。至此,湘江流域乃至湖南全境均为孙吴所有。孙吴在湖南境内共置八郡,其中湘江流域所设长沙、衡阳、衡东、零陵、桂阳五郡。
唐宋时期。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将天下分为十道,湘江流域位于江南西道之境,包括潭州长沙郡、衡州衡阳郡、岳州巴陵郡、郴州桂阳郡、永州零陵郡及道州江华郡。广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观察使,驻衡州,“湖南”之名由此始,仍辖潭、衡、邵、永、道5州,湘江流域为其所辖。宋初,地方行政管理沿袭唐制,仍实行道、州郡、县三级制,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湘江流域隶属于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其中潭、衡、永、郴、道隶荆湖南路,岳州隶荆湖北路。
湘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❽ 湘江的历史有哪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

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8)湘江历史扩展阅读

1933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1、四道封锁

1934年11月,从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继续西行,向湘桂边境前进。蒋介石则拼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湘江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发现红军从全灌兴三角地带西进企图后,桂军主力11月26日开始从恭城向北调动,湘军11月27日进入全州城。11月27日下午,红一军团抢占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所有湘江渡口。11月28日凌晨,桂军在新圩向红三军团发起进攻,湘江战役正式打响。

2、抢渡湘江

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

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

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地丧失了。

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

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3、血洒湘江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

至当日17时,我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5昼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4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4、战斗结果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湘江战役的失利也加速了毛泽东的复出,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❾ 湘江的起源地在哪里

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湘江干流,经国家有关部门确认的源头有四个

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

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往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

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

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


湘江之源,旧时有二种说法,一说湘江发源于灵川县的海洋山(古称海阳山)。《水经注》记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清钱邦芑的《湘水考》记载:“湘水,源出广西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山居灵川、兴安之界上,多奇峰绝壑,泉水之始出也,其流仅可滥觞。”二说湘江发源于唐公背岭等处大山。唐兆民的《灵渠文献粹编》记载:“历史上著名的海阳山, 并不是指那位于海洋坪田畴间高不过20丈,周围不到1里的龙母岩,而是指……逶迤于兴安县城西偏南的宋代称柘山或称郁金山,今称唐公背岭、香炉界、东山及绵亘于兴安、灵川界上的长岗岭等处的山。山南有流经富田垌、毫溪田等地至太平堡,此即湘江源流,称西波江。”

1985年,广西水利电力厅与广西水利学会组织对灵渠的考察,根据历史资料、地形图及实地考察成果,对湘、漓二水之源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确认湘江应源于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海拔899米。河源称上桂河。

2011年,湖南省水利普查办在开展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时,对湘江干支流关系进行核实、调查;受水利部水文局委托,南京水利科研院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湘江苹岛以上干支流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复核。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认定,蓝山县至永州苹岛河段(潇水)为湘江干流,湘江源头在蓝山县;广西兴安县至永州苹岛河段(原湘江上游)为湘江支流。湘江干流在最上游(蓝山县境内)称大桥河,蓝山县往下游永州苹岛河段一般称潇水,永州苹岛以下称为湘江。

❿ 湘江从以前到现在的变化

湘江是我们湖南的母亲河,是长江支流之一。他集生活饮用水源.工业用水源.航运.灌溉等功能于一身。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流经五个大中城市。

原来的湘江,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人们在岸边休息.娱乐,感觉空气特别新鲜,不时闻到野花的香味,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让人们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现在的湘江,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与过去那种水清见底和水质纯净慢慢离我们远去,那污染和干涸的不仅是河水,而是生态无法平衡,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受到威胁,我们都很痛惜。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缺乏,水面上漂浮的垃圾,让人热泪盈眶,伤心满怀。湘江有些河段,由于工厂生产不按规定排污,使得河水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中以砷,汞等重金属更为突出,矿物污染和化学污染也很严重,饮用水通过治水虽然达标,但是成本也要增加。特别是秋冬枯水季节,河床见底,整个河道垃圾废物很多,严重污染河水和影响通航和防洪。

湘江,这条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河流,是我们的是母亲河、生命之河。保护湘江已成为全省的一个重要课题,将其打造成东方莱茵河,更是每一位湖湘儿女势在必行的责任,保护母亲河,更应该从保护湘江源头做起。

热点内容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老师 发布:2025-07-08 19:00:24 浏览:284
七年级上册英语期末 发布:2025-07-08 18:59:48 浏览:141
阳西教育 发布:2025-07-08 18:31:56 浏览:479
王瑞娜老师 发布:2025-07-08 18:31:53 浏览:456
莘县教师考试 发布:2025-07-08 17:50:59 浏览:944
赤峰教师资格证报名 发布:2025-07-08 17:50:19 浏览:969
老师在讲课扩句 发布:2025-07-08 17:30:09 浏览:125
办公家具有哪些 发布:2025-07-08 17:23:21 浏览:765
教师节彩铅 发布:2025-07-08 16:20:39 浏览:975
老师的始祖 发布:2025-07-08 16:07:30 浏览: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