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事件
『壹』 夏朝发生的重大事件
大禹治水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
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他们纠正了过去以塞为主的错误作法,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
后羿即是夏朝时的人物,他驱逐了启的儿子太康摄政,但后羿却沉溺于射猎,不理朝政,最后也被杀死了。
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个王。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贰』 夏朝的重要人物和历史
夏朝比较重要的人物有后羿、少康,夏朝存在的时间只有四百余年,比较重要的几个人物都出现在夏朝的早期。。
后羿,就是在民间传说中曾经射杀太阳的英雄,历史上后羿确有其人,他是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启死后,太康在五子夺权的较量中胜出,不过作为一个胜利者他并没有图精政事,反而纵情于狩猎,最后被后羿利用机会,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
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仲康继位,仲康没有什么才干,只是当一个傀儡。仲康死后,他的儿子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下自己当了王。
坐上王位的后羿并没有吸取太康的教训,很快也一样纵情于狩猎,无心政事,最后被臣子寒浞所杀。后羿死后,夏朝中最成功的一位君王少康登上了历史舞台。
少康是相的儿子,在逃亡途中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夺回政权,恢复夏王朝的统治。由于长期的逃亡生活,少康比他的先辈们更加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他的努力下,夏朝进入了短暂的辉煌时期,史称“少康中兴”。
(2)夏朝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四百年夏朝实际是三个朝代,前夏、穷朝和后夏。前夏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太康失德,被后羿革命推翻,建立穷朝。当时人们认为禹死启篡位是偶然现象,要求恢复原始社会末期的政策。但是社会已经前进,进入奴隶社会是不可避免的。
后羿不是寒浞杀害的,而是前夏贵族残馀残酷报复杀害的。寒浞和嫦娥联合严厉打击了前夏贵族残馀。穷朝得以极盛。立下巨大功绩的寒浞儿子成了奴隶制国王,最终造成穷朝的复没。后夏代起,新王朝大肆诬蔑企图根本抹煞盛穷朝,并把杀害后羿的罪行推给了寒浞。
夏的奴隶制国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并不十分稳固,因此只存在了四百余年。但是在这四百年中,中原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2000多年后的中国文化第一个全盛时期打下了基础。
『叁』 夏朝有什么重要的事件(详细的)
1、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
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2、鲧禹治水
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3、建立王朝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
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
4、少康中兴
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城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
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史称“少康中兴”。
5、讨伐三苗
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肆』 夏朝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太康失国: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
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2、少康中兴: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
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后世称“少康中兴”。
3、涂山之会: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
4、讨伐三苗: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5、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伍』 中国夏朝至清朝的重大事件
1、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继承处于混乱状态。
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九世之乱使国家衰落,诸侯莫朝。同时此时期是商代由二里岗时期向殷墟期过渡的重要时期。
2、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
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
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
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
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3、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
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到了天凤四年(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新朝的灭亡。
4、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5、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
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侵明的者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九世之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平王东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莽改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安石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兵入关
『陆』 夏朝至清朝的开国皇帝,建立,灭亡时间及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中国(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简单总结。
一、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
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
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灭亡原因:
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
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
4、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
(6)夏朝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
中华民族,历史悠长。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幽王贪色,身死国丧。
平王迁都,东周洛阳。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战国七雄,彼此逞强。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赢政统一,自称始皇。
反秦暴政,陈胜吴广。楚汉相争,胜者刘邦。
刘建西汉,长安称帝。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刘秀兴兵,反莽杀敌。
重建东汉,洛阳登基。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五胡乱晋,掳走怀帝。睿都金陵,东晋续继。
齐宋梁陈,南方更替。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继有北魏,北周北齐。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统一。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一代女皇,武氏则天。
安史之乱,黄巢造反。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晋汉。迨至后周,匡胤夺权。
赵建北宋,仍都于汴。稳定北方,统一江南。
西夏辽金,觊觎中原。金袭汴京,靖康国难。
高宗南渡,南宋临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时,灭宋建元。一统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灭元,建明应天。成祖永乐,移都顺天。
阉党乱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祯,自缢煤山。
闯王进京,四十二天。三桂请兵,清帝入关。
康熙宏略,皇舆拓展。鸦片战争,列强侵犯。
太平天国,昙花一现。戊戌变法,维新百天。
辛亥革命,领袖中山。缔造共和,宣统交权。
王朝统治,从此绝断。自夏至清,年计四千。
『柒』 夏朝时期,都有哪些著名事件呢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华夏儿女”的叫法与夏朝就有着一定的渊源,夏朝出过十七位皇帝,但是夏朝把皇帝叫后,在此期间发生过三件大事流传至今。
上古时期的尧帝传位给舜帝,舜帝后来又禅让给了大禹,那时候夏朝还处在部落联盟的阶段,有一次部落在会稽开联盟大会,结果有个防风氏的部落首领迟到了,竟然被大禹给杀了。而且那个时候各部落都会以距离的远近为参考规定向夏部落上供,所以夏部落当时的地位依然高过其他部族。
后羿称王后,对寒浞比较宠幸,不料寒浞趁机杀了后羿自己专权,因为担心会被推翻,就开始对王室成员下手,有个叫少康的幸免于难,逃出来后就联合其他部落打败了寒浞重新确立了夏朝的政治地位,而且有了前车之鉴的教训,少康在政治,军事上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得到了民众的拥戴,少康统治时期的夏朝称少康中兴。
『捌』 夏朝大事年表
1.前2025年
启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2. 前2015年 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3.前1974年)
仲康,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
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4. 相(前1973年---前1946年)
寒浞攻打他,相被杀。后来的40年间为
后羿等篡权。
5. 少康(前1905年---前1885年)
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
,史称“少康中兴”。6. 杼(前1884年---前1868年)
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7. 芒(前1841年---前1824年)
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
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8. 泄(前1823年---前1808年)
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9.不降前1749年)
让位与其弟扃。
10.廑(前1727年---前1707年)
夏国开始衰落。
11.孔甲(前1706年---前1676年)
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
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12.发(前1664年---前1654年)
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国进一步衰落
。
13. 桀 前1600年夏亡
『玖』 夏朝有记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有啥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朝历史事件:
鲧禹治水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授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尧在四岳的推荐下命鲧去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治水失败。鉴于鲧治水失败,加上他反对将舜选定为帝位接班人,舜征得尧帝同意,将鲧被流放到羽山,后来又派祝融前往羽山将鲧处死。
涂山之会
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天安徽蚌埠怀远县,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
即位称王
帝舜在位33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17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时年已90高龄的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选拔天子
夏禹正式即天子位已经九十岁,即位后便开始选拔天子继承人。他打算传位给儿子启,又怕大臣们说闲话,便故意选择了比他还大十几岁的贤臣皋陶。谁知第二年皋陶便病死于家中,禹只好又假意推举协助他治水的功臣伯益,也就是皋陶的儿子为天子继承人,却把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启,让他率常备军驻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练兵,并把朝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大臣派到姒启身边去辅佐他。夏禹去世不久,就引起了王位之争。结果姒启继承了王位,成为夏王朝的第二位天子。
大禹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100岁左右。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大禹身世
按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的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一天,修已出门在外,看见流星贯穿昴宿,到晚上做梦与昴日星君相交,接着吞下神珠,于是怀孕,后来在石纽剖背而生禹。这就是说,大禹是昴日星君之子,或者说大禹是以昴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后代。而《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娠,十四月生夏禹。”这就是说,大禹是月精之子。也可以说,大禹是以月亮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后裔。还有一种说法,大禹之母是在吞薏苡后怀孕的。《礼纬》曰:“禹母修已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这就是说,由于大禹母亲吞薏苡后怀孕生下他,因此大禹是以薏苡为姓,即姒氏。
禹划九州
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禹伐三苗
在尧、舜、禹统治时代,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而发生的战争。战争持续数十年,与战争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战争后,华夏部落联盟在中原取得优势,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在血统、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战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皋陶作刑
传说远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时代已经有了刑法,《左传》中说:"《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不过中国古代始终沿用的所谓"五刑",其发源则还要延到殷商时代。《尚书·吕刑》记载的五刑分别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断足)、宫(阉割),大辟(死刑)。
钧台之享
夏朝初年发生。“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灭有扈氏
古部落名,姒姓,居于今陕西户县附近。启继承禹的权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的记载。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夏后启灭掉了有扈氏,它的族众被沦为牧奴。
太康失国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父子,中兴夏朝。
五十而贡
五十而贡是夏朝的田赋制度。据说是以五十亩土地若干年产量的平均数,征收10%的定额农业税。文献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孔甲乱政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灭亡夏朝的战争。
奚仲造车
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考,奚仲是夏禹之时的车正,职掌车服诸事,传说姓任,是黄帝之后,为车的创造者,春秋薛国始祖。虽然一直有轩辕氏造车的说法,而关于“奚仲造车”,史书记载较多,《左传》、《荀子》、《说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纲鉴易知录》等均有记载。奚仲在薛地(今山东滕州境内)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
禹时5星聚.《古今5星聚1览表》中前1694年11月4-13日.还有大量地球的冬至、立春,月亮的初1、15等甲历时间记载.以前没有高精度天文数据,无法推算,不可能根据计算结果,来编造这些记载,只能是历史记载.《日食路线图》、《古今5星聚1览表》等推算的难度更大,日食、5星聚等古代天象记载,更不可能是编造的.
《政典》。夏朝时制定有关吏治的行政法规。《尚书·胤征》:“《政典》“夏后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
《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夏小正》撰者无考。通常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它是夏代的历法。《礼记·礼运》篇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司马迁认为孔子所指的夏时就是夏小正,经历代学者考证,也认为内存夏代资料。但据其所载天文内容考定成书于前350年左右,即战国中期。
夏篆。就是夏代的文字。原始文字的雏形,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看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河南安阳商都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帖》是我发现的夏朝传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禹刑》。《禹刑》作为社会上出现“乱政”亦即矛盾、冲突的产物,它既不是成就于一时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夏禹个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两代的长期发展中,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至于以“禹刑”为名,实际上不过是“夏刑”的代称而已。《禹刑》是随着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修订、扩充而成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情诗。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这是有史可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爱情诗歌。等候人的是女娇,被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禹。
重要人物
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夏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诸侯的拥戴下,90岁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是子承父位、夏朝开国君王、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在位10年,享年100岁。禹死后安葬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父亲鲧。鲧[gǔn],中国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帝颛顼之曾孙、大禹之父、夏启的祖父。被尧封于崇地(河南登封附近),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约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后因治水失败,被刑罚致死。鲧与欢兜、三苗、共工并称“四罪”。
母亲修已。按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的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
妻子女娇。女娇,涂山氏的女儿,大禹的妻子,夏禹姒文帝的妃子。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生卒不详。大禹的妻子大禹的妻子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但美貌,更兼贤惠。禹即天子位后,曾两次会盟诸侯,所选的盟址一次是涂山,另一次则是在会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诸侯会盟大会的地址选在涂山,就有报答妻子部族的意思。大禹继承腕的帝位,封女娇为妃。
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皋陶(gāoyáo),偃姓,又作咎陶、咎繇,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封地今安徽六安,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传说他是中国上古“五帝”之首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早期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皋陶被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又被禹选为继承人,并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皋陶在禹之先死了,而未能继位,而由皋陶子伯益继位。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启。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母亲是涂山氏族的女子,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前2060年——前2052年,在位9年。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约78岁驾崩,葬于安邑附近。儿子至少有五人(长子太康、次子元康、三子伯康、四子仲康、五子武观)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皋陶的儿子,嬴姓。他是徐氏、黄氏、赵氏与秦朝王室之祖,是黄帝第五代孙。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禹子启众心所归,“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第三任君王夏太康。太康,姒启长子,姒启病死后继位。姒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姒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姒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实际上只在位4年(名义上在位29年),公元前1975年,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太康妻子两位,一位是怀夫人,另一位是湘夫人;没有儿子,有一女儿婉玲。
有穷氏。古称东夷。是夏朝时期位于山东半岛的一个善射的部落。后羿曾为其酋长。后羿据说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伯明王寒浞。寒浞,在位六十年(前2022-前1962,半壁江山20年,统一全国40年)。寒浞(zhuó),又名韩浞、寒漪,夏朝君主。曾经统治中国长达40年之久,只因为他的名声不好,以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历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称他为枭雄,把他统治中国的辉煌岁月完全从史书上抹掉。妘姓,任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的相,后杀死羿和夏朝国君相安,夺取了夏朝和有穷氏大权,最后被夏朝大臣靡杀死。
第四任君王夏仲康。仲康,也作“姒仲康”,姓姒,名仲康。长兄是夏朝第三任君王姒太康。后羿废黜太康之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8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十八年,仲康忧闷成病而死,终年60岁。葬于安邑附近。
第五任君王夏相。姒相,生卒年不详,姒仲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后继位,迁都于商丘,在位28年。相为了抵御寒浞,由商丘搬到斟灌氏暂住。浇率兵攻斟灌氏,相提前得到消息,率宫眷群臣,搬往帝丘。后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都城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后缗(mín),姒相的妻子,有仍国(山东济宁)首领有仍氏的女儿。据史籍记载,禹的儿子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而太康终日不理政事,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仲康得立,仲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两部落被寒浞的儿子寒浇所灭。时相妃后缗有娠,逃回有仍国,生下了少康。
第六任君王夏少康。少康,中国夏朝第六任国王(自禹起第六位),相的儿子,杼的父亲。他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济南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志在复国,派间谍女艾于浇,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为的一位君王。晚年,少康封庶子无余於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在位46年。公元前1916年病死,葬于阳夏。
妻子大姚和二姚。寒浞二十年,少康因被寒浞追杀而逃到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的首领姚思因为十分器重他,于是让他担任庖正(管理膳食的官),并将两个女儿大姚和二姚嫁他为妻,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
夏朝属臣伯靡。后羿篡夺夏权,寒浞又取而代之。夏朝属臣伯靡,先转为后羿服务,后因受寒浞所逼,逃到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东南)处避居。他依靠有鬲氏力量,收笼被有穷氏攻灭的斟灌氏、斟寻氏等夏朝遗民,组织力量,准备为恢复夏后氏统治而战。此时,少康已在有虞氏(今河南虞城东北)积蓄力量,准备复国。伯靡和少康取得联系,配合作战。在少康攻灭寒浞二子浇和殪之后,伯靡率领有鬲氏和斟灌氏、斟寻氏大军,进攻斟寻,与寒浞率领的有穷氏军队决战。伯靡军声势浩大,战斗力强,一举攻灭寒浞有穷氏军,杀死寒浞。寒浞政权随之瓦解。伯靡进入斟寻,立少康为帝,恢复夏后氏统治。
女艾。女艾是一名女性将领,在夏商时期女性是可以领兵作战成为将领的。她为了帮助少康夺回王位,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为少康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女艾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
夏朝第七代君王夏杼。杼,也作“予”,夏朝第七代君王,中国战甲的创始人、发明者,生卒年不详。姒少康之子,槐(姒槐)的父亲。姒少康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少康的遗愿,攻打东夷。首攻东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杼的军队被东夷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族。除了东夷,杼还消灭了海边三寿,打败了以狐为图腾的九只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使东夷各族进一步融入华夏各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
夏朝第八代君王夏槐。姓姒,名槐,一作帝芬或后芬。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八任帝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六任王姒少康,父亲是七任王姒季杼(一作姒杼)。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杼病死后继位,在位2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九代君主夏芒。芒,也称帝芒,生卒年不详,夏朝第九任君主,槐帝之子。槐死后,姒芒继王位。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其父亲槐在位约28年而死。其子芒继位,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豁出老本,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诚。这就是“沉祭”,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的仪式。祭河之后,芒又跑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群臣向芒称贺,认为是河神所赐,可永保太平(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代君王夏泄(前1842年—前1818年在位,在位25年)泄,一作帝降,芒的儿子,生卒年不详。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八任王姒槐,父亲是九任王姒芒。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同时,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泄的爵命。这说明夷族已经承认了夏朝的统治。芒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一代君王夏不降(前1817年—前1749年在位,在位69年)不降,也称帝降、帝不降,生卒年不详,夏朝第十一位任君主,泄子、扃之兄、孔甲的父亲。泄病死后继位。在位69年(而竹书纪年则说是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据说,他即位后的第6年讨伐了九苑。他创建了“内禅”。晚年时,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弟扃。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他禅位之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史记•夏本纪》记载是不降去世后,其弟扃继位。
夏朝第十二代君王夏扃(前1748年—前1728年在位,在位21年)姒扃,姓姒,名扃。哥哥是夏王朝第十一任王姒不降。帝降五十八年,姒不降因自己的儿子孔甲性情乖僻,他怕其子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将王位内禅给了自己的弟弟姒扃。帝扃二十一年,在位21年的扃死,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姒廑。葬于安邑附近。姒廑即位21年后,病死。因姒不降的儿子孔甲不服,又依然将王位夺回。
夏朝第十三代君王夏廑(前1727年—前1708年在位,在位20年)廑(qín),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详,扃子,扃病死后继位。在位20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地区。据说在位时天空中突然发生太阳出现十个的怪现像,就在该年驾崩。历史上对他没有任何评价,《史记》只是对他一笔带过,而人们认为他开启了夏王朝衰败的先河,不过情况并没有这么遭,因为盛极必衰,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夏朝第十四代君王夏孔甲(前1707年—前1677年在位,在位31年)姒姓,名孔甲,姒不降子,姒扃之侄,姒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君主(—说第十六任)。姒不降死后,孔甲叔父姒扃继位。姒扃死后,姒扃之子、孔甲堂兄弟姒廑继位。姒廑死后,由孔甲继位,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孔甲在位31年去世,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崤山,其子姒皋继位。
夏朝第十五代君王夏皋(前1676年—前1666年在位,在位11年)姒皋(生卒年月不详) 姒孔甲死后,即夏朝国王位。在位11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附近。《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意思是说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从孔甲开始计算,还有四代做皇帝,夏便要灭亡了。姒皋是第二代了。
夏朝第十六代君王夏发(前1665年—前年在位,在位13年)姒姓,名发,又名敬、惠。夏朝第十六任君主,史称惠发、发惠、敬发、后发(夏后发)、夏王发。孔甲之孙,皋之子。皋病死后即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他在位时期荒废,不理政事,导致夏王朝进一步衰落,但是没有在他的手中灭亡。
夏朝第十七代君王夏桀。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皇后妺喜。妺喜(“妺”读作mò;音:末),有施氏,又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的公主,为举国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皇后,淳维后母。生卒年不详。
诤臣关龙逄。关龙逄,夏朝人,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于禹而亡于桀。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其统治末期,出了一位彪炳史册的诤臣,这就是被誉为“死谏开先第一人”的关龙逄。史载关龙逄是古陕州人氏,陕县人,夏朝末年大臣,他为官正派,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
太史令终古。终古,夏朝史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名的史官。夏朝末年,夏朝君主夏桀执迷不悟,暴虐荒淫更加厉害。终古因此曾拿出法典,抱着哭泣。后来终古出逃投奔商朝。
『拾』 从夏朝到隋潮的重大历史事件
从夏朝到隋朝中间有上千年的历史,中间的经过的历史朝代有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其中比较重要的事件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