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苏历史
1. 哈苏的大事记
哈苏(Hasselblad)相机是与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汽车一起,被称为瑞典哥德堡市的骄傲。 哈苏是资深专业摄影师的宠儿,特别在风光、静物、肖像、广告及特殊用途摄影中。哈苏相机总裁彭可富在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称:“在历史上,哈苏以记录了人类的基本哲学精神、人类的情感和人类本身的为人所铭记。” 哈苏相机配套镜头由德国卡尔·蔡司(Carl.Zeiss)生产。Hasselblad与Carl.Zeiss两个标志的组合就代表着完美的的画质、精确的曝光、顺畅地操作以及无比的耐用性。
第一次登上宇宙飞船
40年前,哈苏随着阿波罗登月计划载入人类史册。从一架模仿德国缴获相机的副本到世界上最好的相机之一,几十年只是历史短短一瞬,但是这些响在世界各地的 “咔嚓”声如此准确、清晰地记录了人类诸多重要时刻和事件,而成为最忠实的见证者。如今,哈苏已经发展了三大系列,占据了中画幅相机的“半壁江山”。而新 近面市的H4D-60,作为世界上最顶级的相机之一,无疑将成为又一经典之作。
第二次登上宇宙飞船
时隔36年,已经77岁的约翰·格伦(John Glenn)再一次登上了宇宙飞船,他和其他6名宇航员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飞向太空,此时的他无疑是进入太空年龄最大的 人。1962年,格伦曾作为“ 太空先锋”登上“友谊7号”,开始首次太空之旅。岁月流转,物是人非,虽然很难查知他再次进入太空的心情,但是手中哈苏相机一定会勾起他至高无上的荣誉感,他曾像英雄一样回到祖国被人拥抱、亲吻。1969年的一部哈苏500EL/70拍下了“历史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那些照片已经发黄,亘古不变的是窗外的太空美景,地球是美丽的蔚蓝色,无边的宇宙如同厚厚的未被揭起的幕布。当年那架哈苏被留在了月球上,再次执行任务时,格伦手中是一架簇新的哈苏。
2. 哈苏相机的历史
190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的维克多·哈苏,青年时代曾热衷于鸟类摄影,并对当时市场上的徕卡、康泰时、格拉弗莱克斯及禄来等相机耳熟能详。他的梦想就是制造一台“可以更换镜头、胶片盒和取景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典空军从维克多·哈苏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对先进的相机设计思想,便向他订购侦察用的相机。为此,哈苏于1941年制成了第一台 航空相机――HK7型,并随后为陆军设计制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机。在1941年至1945年间,哈苏公司交付瑞典空军和陆军使用的相机 共有36台。
诞生于1948年的哈苏首台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1600F,标志着哈苏相机开始进入一般摄影领域。它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 的青睐,而且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哈苏相机从 此更是名声显赫。
在中画幅相机的发展史上,哈苏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它最早采用镜间快门,实现了1/500秒的闪光同步速度;最早采用自动收缩光圈,摆脱了收放光圈的繁 琐;它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如今,它的品牌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相机发展史上永恒的经典!
1978年,维克多·哈苏辞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机王国,仍然在不断发展壮大。
3. 哈苏历史上那些经典相机,你是否曾拥有
在中画幅相机领域,纵观摄影界的历史,哈苏在其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不言而喻。早期多次伴随NASA登上太空,在月球上牢牢地盯上了名字,加之当时众多明星的追随,哈苏中画幅相机可谓占尽风光。
经典的产品总是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得黯淡,至今仍有不少用户在使用哈苏的经典产品,标志性的造型让人一眼就能认出。除了广为流传的登月款500EL之外,你还知道其他吗?
强大的图像传输功能再配合哈苏打造的图像处理软件Phocus 3,方便随时查看成像质量,是为呈现出更加完美图像的助力引擎。符合人体工学的简约设计,不但带来视觉上赏心悦目的体验,而且在触觉上带来了更加平衡的感受。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演绎
长达 76 年的相机历史,深耕于中画幅相机的哈苏,打造了庞大完整的中画幅相机系统,沉淀了多年在相机领域的技术,从镜间快门到焦平面快门,从胶片到1 亿像素,变的是看得见的外观,不变的是对影像的极致追求。
4. 哈苏线是什么
哈苏线是正面有近似人字线迹的砍车线,除了针织布料工艺需要,就是起装饰作用,砍脚,砍袖口,还有就是夹圈,领圈这些地方都有用到。
明线就是眼睛直接可看到的衣裤外面线迹。暗线一般指拼缝线,也就是眼睛直接看不到的衣裤里面线迹。
缝纫面料之前首先要了解面料的特性,特别是一些容易缩水的面料,麻料,真丝料,要提前缩水定型,才能缝纫,要选对和衣服颜色相近的缝纫线。
(4)哈苏历史扩展阅读
从养蚕栽棉到纺纱织布,从穿针引线到缝衣置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纺织和服饰是两朵豔丽夺目的奇葩,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它的历史应该是很悠久了。
据考古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缀兽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不但会使用骨针,而且会使用捻线和纺轮;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麻线和绸片,丝线和丝带等原始的纺织品,这些都形成了女红及其用品的雏形。
5. 试叙述哈苏和阿尔帕相机的发展历程
没有最好的相机,只有最适合的相机。 哈苏、飞思、阿尔帕、玛米亚的主要产品是中画幅相机,体积较大,侧重风光、人像等方面;徕卡的主要产品是135相机,体积小巧,适合人文等方面。
6. 哈苏历史上那些经典相机,你是否曾拥有过
拥有过哈苏500CM CLASSIC
CLASSIC 英文翻译过来是“经典”的意思。500CM在1970年面市,1989年停产,前后共生产了20年,在此期间,镜头、调焦屏和输片手柄等地方都有变化和改进。500CM CLASSIC产于1989至1994年,是500CM的换代型。500CM CLASSIC套机采用的是哈苏CF镜头,由于全部采用金属材料,一直在哈苏用家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也许是为了维系这种所谓的经典,
500CLASSIC没有像其他后期机型一样使用美能达的那款著名的明亮锐利对焦屏,它的标准对焦屏不带裂像取景,成像较暗,机身底部没有专用的三脚架快速偶合接板。但和早期生产的500CM 相比增加了反光镜预升和改变了过片摇把。
7. 哈苏的分类
一、 早期的F系列相机二、 超广角S系列相机
三、 500系列的的“主干”503型
四、500系列中的EL型
五、500系列的“枝干”C型
六、 新的2000系列
七、哈苏的200系列
八、 特殊用途相机及最新35毫米双制式相机 早期的F系列相机
1948年10月6日,是哈苏公司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首台哈苏中画幅单反相机1600F在美国纽约上市。哈苏首创的组合式结构,高达1/1600秒的快门速度,均使人们赞叹不已。1600F采用金属帘幕快门,机身右侧旋钮可向外拉出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调校快门速度,向里缩回往前转即是快门上弦及连动过片。(可卸式后背与机身连接点有齿轮联动)镜头与机身接环无任何机械接点。需全开光圈调焦,否则取景器太暗;曝光前须再收缩光圈至预调级数,否则会曝光过度。1600F的缺陷显而易见,尤其是高速快门精度不高。维克多是造诣很深的摄影师,自然明白这些缺陷会带来什么。以后的许多年里,他悉心致力于改进。1953年出品的1000F,最高快门速度降至1/1000秒,快门速度旋转调节由双向改为单向,快门精度与快门旋钮的耐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超广角S系列相机
单反相机广角镜的像差与畸变校正是个技术难题。当时由于非球面技术尚未开发,光学修正遇到了更大的局限。而哈苏则另辟蹊径,采用旁轴取景,舍去了反光镜,则能使镜头后镜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这样使畸变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苏发布了基于这一技术的SWA广角型相机。这台旁轴取景、机身极短的相机,将视角极广的38毫米镜头固定于机身(相当于135相机的22毫米左右焦距)。SWA的成像特别明锐,解像力极高,没有线性变形,层次丰富,其影像质量能与当年4×5座机的广角镜相媲美。SWA相机在1954年的科隆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大出风头,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SWA的C镜头在1982年改换成CF镜头,机顶水平仪改设到取景器内,改型后称为SWC/M型。后来的最新型号被称为903SWC,售价高达46000元人民币,是哈苏唯一的一款固定镜头的中画幅相机。 500系列的的“主干”503型
1957年,是哈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哈苏500系列的首台相机500C率先采用镜间叶式快门自动收缩光圈镜头。尽管最高快门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门精度及快门寿命有明显的提高。首次实现的全程闪光同步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实在是一个质的飞跃。值得一提的是,首创的镜间快门自动收缩光圈镜头,是中画幅相机制造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摆脱了对焦、拍摄收放光圈的繁琐操作程序。500C开创了500经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苏占领中画幅相机滩头阵地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它使哈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平心而论,500C尚有某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取景器不够明亮;焦长大于150毫米时,取景器未能显示整幅影像等等,但这些终归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对焦屏改成了可换式;1982年CF镜头取代了C镜头,使500系列更趋成熟。1988年的503CX取代了500C/M。这是500系列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主干——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机。503CX首次采用“镜后焦平测准闪光灯曝光系统”(TTL),并引进了美能达的Acute Matte-D型对焦屏技术,使取景器明亮了许多。同时推出的专业闪光灯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苏机械相机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503CX仍继续改进,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机型503CXⅠ问世,其特点是:
1、加大了快门按钮的直径,使手感更柔顺,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门锁钮,以免操作中无意锁上快门。
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转曲柄为可卸式E型曲柄(这是503CXⅠ能安装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则不能的关键所在)。
3、机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机身座部新增一个3/8英寸螺丝孔,兼备了对各种三脚架的适应性。并增设底部塑料托板,以防机身受损。
4、503CXⅠ机身增设的接座,可容纳6×4.5及全景片幅的挡板。
哈苏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它的出现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该机首次采用滑动反光镜系统(GMS)。每次快门上弦时,反光镜在回落的过程中会向下滑动约3毫米距离,从而使配用焦距长于150毫米的镜头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时,取景器能完整地显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时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摄模式:S-单张拍摄;C-每秒0.8幅的连续拍摄;M-多重曝光;RC-遥控拍摄。10米内的红外线遥控对于微距摄影,非常实用,是机械相机具有开拓意义的一种改进。503CW还有反光镜预升功能,使用RC模式时尤为方便实用。在配用CW卷片器后,对于手持拍摄来说,由于右手握持承担重量,同手食指释放快门,减轻了释放快门的手震。CW卷片器的开发,使503系列步入颠峰。 500系列中的EL型
就机械相机而言,电动过片的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它能使摄影师全神贯注地注意被摄体的不断变化,争取拍摄时机抓住精彩瞬间。早在60年代初,哈苏就致力于这方面的开发,几经试验,首台500EL于1965年推出。500EL是在500C的基础上增设连体电动卷片马达,实现每秒1.2张的自动过片。500EL的面市,立即受到美国宇航局的重视,后来被选定为太空机型。除了哈苏性能可靠,像质优异,EL机型更适于宇航员戴着肥厚手套的操作。1969年阿波罗号宇宙飞船载着人类首航月球,那张载入人类史册的“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哈苏500EL/70型相机拍摄的杰作。
1971年出品的500EL/M,对焦屏可选择更换;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1988年的553ELX则改用了美能达Acute-Matte对焦屏,加大了的反光镜(不同于GMS)使得装用长焦镜头时取景器能完整地显示整幅影像。1996年,CW电动卷片器面市后,503CXⅠ、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实现电动过片,只是比553ELX每秒慢了0.4幅,EL系列的优势正在失去。哈苏不忍其消亡,又推出555ELD,可置换数码后背,配用哈苏IR遥控器,又能进行遥控拍摄。哈苏555ELD顺应了数码摄影的发展潮流,EL系列再次令摄影界瞩目。 500系列的“枝干”C型
500系列的“元老”是500C,1970年的500C/M改动不大,但由此分枝——503CX是“升级版”501C是“同级”的改进型(1994年出品)。与500C/M相比,501C的机身没有上弦/快门释放指示窗。快门前转曲柄为Ⅰ型非可卸式,使其不能适配CW卷片器(这可能是哈苏公司故意设置的“身价”分级)。501C的最新版是501CM,采用了滑动式反光镜系统,套机配置的标头是CB头,在镜组上比CF镜头略有简化,并省略了“F”挡,但哈苏公司称“CB系列的镜头相当于CFI及CFE系列之镜头,有CF镜头改良后的种种质素及使用叶式镜间快门。”与503CW相比,501CM省略了TTL功能。
501CM是整个哈苏中画幅体系中性价比最高的相机,曾被评为世界十大物超所值的相机之一。 新的2000系列
本世纪70年代,相机开始朝电子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潮流,哈苏公司作了很大努力,但同时又不愿放弃原始设计的概念。1977年发表的2000FC正是这样的一种“矛盾”机型——虽增设1/2000秒的电子焦平快门,基本框架却还是不落窠臼:无内测光及自动曝光功能。2000FC的缺陷是,装卸后背时金属帘幕快门极易受损起皱。(如今的基辅88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哈苏公司接到用户投诉后,迅速作出改进。2000FC/M就是后来推出的改进型。巧夺天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后背卸除机身的刹那,快门帘会自动缩回机身,帘幕就此免遭其损。
2000系列的主要优势还是来自配套镜头。当时卡尔·蔡司为其配套的被称为“F”的镜头,均是全新设计,拥有更大光圈的优势(除标头外,较同型号的“C”镜头要大一挡光圈)2000型同时又能兼容C系列镜头。后来的2003FCW只是在卷片手柄上附加了电动推进器,2000型的发展就此终结。 哈苏的200系列
经过2000型的探索,哈苏公司在相机电子化方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后来真正迈入电子化奠定了基础。205TCC是哈苏电子控制焦平面的第一代顶级相机。为了配合多种调控,机身、镜头、后背均是全新设计。新设计的镜头内置测光数据库,并在接口处设有四个电子接点,用于讯息交流。205TCC及其配件都以双蓝线为记,并有TCC以作识别。205TCC拥有16秒至1/2000秒的快门速度,精度极高。点测光的测读面积是整个影像面积的1%,且光敏感应元件完全不受外来杂光的干扰。测光系统有20EV光值的测读范围。205TCC具有多种曝光模式,其中部分可以个别设定程式。它有自动曝光模式,分析光暗对比模式及区域测光模式——都可预定光圈由相机自选快门速度配合自动曝光。手动调校,也与测光系统连动。同时,205TCC能够适配哈苏F型电动卷片器,实现每秒1.3张的自动过片。
201F是200系列的最简单型,最高快门速度为1/1000秒,无内测光及自动曝光,唯一的优势是能够使用大口径镜头及能够加装F型电动卷片器。203FE同样拥有区域性测光系统,其机身价格低于FCC7000元左右。
202FA是200系列性价比最高的一台相机。与哈苏203FE相比,主要的差别仅是最高快门速度由203FE的1/2000秒降至1/1000秒。202FA许诺低价位提供比以往的哈苏200系列更多的功能。205FCC是200系列的第二代顶级相机。较第一代顶级机205TCC相比,其重大进展首先表如今程序化测光区域定位、程序化闪光灯输出及程序化电动输片自动包围式曝光。(附加F型卷片器)变量为1/4挡。
205FCC的快门速度由205TCC的16秒——1/2000秒,增宽到34分钟——1/2000秒;在自动曝光模式下,最长曝光时间为90秒。新的自拍装置与反光镜预升功能合二为一,并且在使用C或CF、CFI镜头时指示测光数据。自动测光表能控制快门速度的范围是90秒——1/2000秒,轻按快门钮即能储存当前的曝光值。
205FCC可称得上多才多艺。它的分区法测光非常实用。分区法测光功能即是通过1%点测光,测得任何部位的读数,将其锁定,即表现为中灰区,再通过按钮,将其转移到任意部位,便可得出该部位在分区法中应当属于哪一区,利用差别模式作出光圈优先自动曝光。205FCC扩展了205TCC的功能,造型更具有现代感,操作更加方便。 特殊用途相机及最新35毫米双制式相机
哈苏的配套镜头中,虽拥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两只微距镜头,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广告摄影。于是哈苏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画幅相机。
FlexBody的机身置有伸缩皮腔,适配镜头是哈苏原有的镜间叶式快门镜头(C、CF、CB、CFI、CFE),同时亦适配哈苏原有的配件。机身重量为1400克。对于哈苏相机的老客户,只要购置一台机身即可。
FlexBody能控制景深并能作15度的移轴,但移轴后,因镜头像场的不足,画面像质难保(主要是边缘与中心相去甚远)。于是,哈苏公司在1997年推出特殊用途相机的改进型ArcBody,配用4×5寸像场的罗敦斯得镜头,解决了这个难题。ArcBody的机身能适配哈苏后背及取景器,但前机架的四爪插刀卡口,使原有的镜头不能装上ArcBody。
ArcBody适配的镜头均设有镜间快门,快门速度1-1/500秒及B门、T门。镜头上固定有一根坚固的红色快门线。配合哈苏PME90后,能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内测光功能。与FlexBody相比,ArcBody作15度移轴后,仍拥有出色的像质,但非兼容哈苏原有的配套镜头,使其适用范围大打折扣,成为更“专业”的特殊用途相机。
哈苏的宽幅双制式相机Xpen,于1998年科隆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上推出,是哈苏首台35毫米旁轴相机,很快在专业市场上再次引起轰动。笔者曾撰写《双制式相机新概念》一文介绍这款相机,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历经半个世纪的演绎,哈苏相机终于形成上述的几大系列。至今仍在生产的尚有以下几大系列:500系列:501CM、503CW、555ELD;200系列:202FA、203FE、205FCC;超广角、特殊用途及宽幅系列:903SWC、FlexBody、ArcBody、Xpen。此外,哈苏尚有两台从事测量摄影的相机:哈苏MKWE和MK70。哈苏就此拥有了全球最为庞大和最为完整的中画幅相机体系,占有了中画幅相机的“半壁江山”。
1978年,维克多·哈苏辞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机王国,仍然在不断发展发展壮大。 2013年6月,哈苏进一步拓展产品类型,呈献「Lunar」系列──集先进科技、意大利设计与极致奢华于一身的消费型相机。
邻近威尼斯(意大利) 的Hasselblad设计中心工作的工程师及设计师致力开发一款结合精湛科技及独特个性化细节的相机型号。设计团队以世上最具魅力的超级跑车、最豪华的腕表和一级方程式技术为创作灵感,携手打造Lunar型号,揉合意大利设计与瑞典优良质量,让人屏息以待。
充满怀旧气息的Hasselblad Lunar,外型散发着500C的典雅气质,除了赋予旧款型号的著名镀铬外框,也抹去所有棱角,呈现流畅线条。Lunar堪称一项相机美学成就,无论在视觉或触感上均无懈可击。人体工程学元素加上恰到好处的重量和出色设计,慑人魅力叫人无法抵挡。沿用传统生产技术的Lunar采用手制木材原型,功能规格自然无与伦比。然而,此型号最绝妙的地方就是其别具创意的材质应用。Lunar推出五款特色手把设计,全部以最名贵、触感最丰富的材料和人工打造。钟情于性感简约风格的人士,可选择轻盈坚固的碳纤维设计。
至于追求独一无二的人士,天然意大利纯木设计或会成为其新宠儿,备有橄榄木及桃木选择,两者均为未经染色的哑面设计。此外,Lunar也提供常见于豪华轿车内饰的托斯卡尼皮革素材,有黑、棕两色以供挑选。而金属材质则有铜及钛选择。
Lunar作为出类拔萃的先驱型号,可根据顾客的生活方式、需求及品味度身订造,享受犹如个性化豪华轿车和游艇的惊喜体验。相机更可采用黄金或铂金精心制造,也可镌刻以至镶嵌宝石。
出自相机界翘楚的全新型号,功能当然领先一步。Hasselblad凭借Lunar昂然迈进可换镜式无反光镜相机市场,不但结合该类型相机领导品牌Sony的技术,更设有大量功能,务求缔造完美相片质量之余,也为用户带来无穷乐趣。
Lunar标准型号相机定价5,000欧元(已扣除关税及有关税项),将于世界各地的指定零售商及高级精品店有售。
8. 哈苏为什么那么贵
德国的几家光学、影像公司,比如哈苏徕卡飞思禄来都是顶级品牌,生产的产品也定位于世界顶尖,不会用低价来讨好消费者,至于楼主所说27万的相机,当然飞思有38万的相机,有可能是后背,或者说,不算镜头的价钱,德产一个好镜头动辄十几万。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机子倒不是收藏,是给一些发烧友或者摄影师为了需要哪种感觉才会购买,比如日本有一些摄影家,总是扛着哈苏拍蝴蝶,这就是一种享受,并不是佳能尼康拍不了。
日本的公司就是赚钱而生,而德国的公司是为信仰而生,这就是区别。
9. 哈苏是哪国的
瑞典的.
哈苏以生产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而闻名于世的哈苏公司,创建于1841年,它原本是一家经营杂货、服饰和画像材料的小商店,1887年开始经营摄影用的感光材料,1908年成为美国柯达公司在瑞典的总代理。而生产相机,还是从维克多·哈苏开始的。
190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的维克多·哈苏,青年时代曾热衷于鸟类摄影,并对当时市场上的徕卡、康泰时、格拉弗莱克斯及禄来等相机耳熟能详。他的梦想就是制造一台“可以更换镜头、胶片盒和取景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典空军从维克多·哈苏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对先进的相机设计思想,便向他订购侦察用的相机。为此,哈苏于1941年制成了第一台航空相机――HK7型,并随后为陆军设计制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机。在1941年至1945年间,哈苏公司交付瑞典空军和陆军使用的相机共有36台。
诞生于1948年的哈苏首台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1600F,标志着哈苏相机开始进入一般摄影领域。它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的青睐,而且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哈苏相机从此更是名声显赫。
在中画幅相机的发展史上,哈苏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它最早采用镜间快门,实现了1/500秒的闪光同步速度;最早采用自动收缩光圈,摆脱了收放光圈的繁琐;它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如今,它的品牌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相机发展史上永恒的经典!
一、 早期的F系列相机
1948年10月6日,是哈苏公司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首台哈苏中画幅单反相机1600F(图1)在美国纽约上市。哈苏首创的组合式结构,高达1/1600秒的快门速度,均使人们赞叹不已。1600F采用金属帘幕快门,机身右侧旋钮可向外拉出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调校快门速度,向里缩回往前转即是快门上弦及连动过片。(可卸式后背与机身连接点有齿轮联动)镜头与机身接环无任何机械接点。需全开光圈调焦,否则取景器太暗;曝光前须再收缩光圈至预调级数,否则会曝光过度。1600F的缺陷显而易见,尤其是高速快门精度不高。维克多是造诣很深的摄影师,自然明白这些缺陷会带来什么。以后的许多年里,他悉心致力于改进。1953年出品的1000F(图2),最高快门速度降至1/1000秒,快门速度旋转调节由双向改为单向,快门精度与快门旋钮的耐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超广角S系列相机
单反相机广角镜的像差与畸变校正是个技术难题。当时由于非球面技术尚未开发,光学修正遇到了更大的局限。而哈苏则另僻蹊径,采用旁轴取景,舍去了反光镜,则能使镜头后镜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这样使畸变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苏发布了基于这一技术的SWA广角型相机(图3)。这台旁轴取景、机身极短的相机,将视角极广的38毫米镜头固定于机身(相当于135相机的22毫米左右焦距)。SWA的成像特别明锐,解像力极高,没有线性变形,层次丰富,其影像质量能与当年4×5座机的广角镜相媲美。SWA相机在1954年的科隆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大出风头,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SWA的C镜头在1982年改换成CF镜头,机顶水平仪改设到取景器内,改型后称为SWC/M型(图4)。后来的最新型号被称为903SWC,售价高达46000元人民币,是哈苏唯一的一款固定镜头的中画幅相机。
三、 500系列的的“主干”503型
1957年,是哈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哈苏500系列的首台相机500C率先采用镜间叶式快门自动收缩光圈镜头。尽管最高快门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门精度及快门寿命有明显的提高。首次实现的全程闪光同步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实在是一个质的飞跃。值得一提的是,首创的镜间快门自动收缩光圈镜头,是中画幅相机制造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摆脱了对焦、拍摄收放光圈的繁琐操作程序。500C开创了500经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苏占领中画幅相机滩头阵地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它使哈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平心而论,500C尚有某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取景器不够明亮;焦长大于150毫米时,取景器未能显示整幅影像等等,但这些终归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对焦屏改成了可换式;1982年CF镜头取代了C镜头,使500系列更趋成熟。1988年的503CX(图6)取代了500C/M。这是500系列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主干——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机。503CX首次采用“镜后焦平测准闪光灯曝光系统”(TTL),并引进了美能达的Acute Matte-D型对焦屏技术,使取景器明亮了许多。同时推出的专业闪光灯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苏机械相机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503CX仍继续改进,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机型503CXⅠ(图7)问世,其特点是:
1、加大了快门按钮的直径,使手感更柔顺,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门锁钮,以免操作中无意锁上快门。
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转曲柄为可卸式E型曲柄(这是503CXⅠ能安装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则不能的关键所在)。
3、机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机身座部新增一个3/8英寸螺丝孔,兼备了对各种三脚架的适应性。并增设底部塑料托板,以防机身受损。
4、503CXⅠ机身增设的接座,可容纳6×4.5及全景片幅的挡板。
哈苏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图8),它的出现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该机首次采用滑动反光镜系统(GMS)。每次快门上弦时,反光镜在回落的过程中会向下滑动约3毫米距离,从而使配用焦距长于150毫米的镜头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时,取景器能完整地显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时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摄模式:S-单张拍摄;C-每秒0.8幅的连续拍摄;M-多重曝光;RC-遥控拍摄。10米内的红外线遥控对于微距摄影,非常实用,是机械相机具有开拓意义的一种改进。503CW还有反光镜预升功能,使用RC模式时尤为方便实用。在配用CW卷片器后,对于手持拍摄来说,由于右手握持承担重量,同手食指释放快门,减轻了释放快门的手震。CW卷片器的开发,使503系列步入颠峰。
四、500系列中的EL型
就机械相机而言,电动过片的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它能使摄影师全神贯注地注意被摄体的不断变化,争取拍摄时机抓住精彩瞬间。早在60年代初,哈苏就致力于这方面的开发,几经试验,首台500EL(图9)于1965年推出。500EL是在500C的基础上增设连体电动卷片马达,实现每秒1.2张的自动过片。500EL的面市,立即受到美国宇航局的重视,后来被选定为太空机型。除了哈苏性能可靠,像质优异,EL机型更适于宇航员戴着肥厚手套的操作。1969年阿波罗号宇宙飞船载着人类首航月球,那张载入人类史册的“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哈苏500EL/70型相机拍摄的杰作。
1971年出品的500EL/M,对焦屏可选择更换;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1988年的553ELX则改用了美能达Acute-Matte对焦屏,加大了的反光镜(不同于GMS)使得装用长焦镜头时取景器能完整地显示整幅影像。1996年,CW电动卷片器面市后,503CXⅠ、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实现电动过片,只是比553ELX每秒慢了0.4幅,EL系列的优势正在失去。哈苏不忍其消亡,又推出555ELD,可置换数码后背,配用哈苏IR遥控器,又能进行遥控拍摄。哈苏555ELD顺应了数码摄影的发展潮流,EL系列再次令摄影界瞩目。
五、500系列的“枝干”C型
500系列的“元老”是500C,1970年的500C/M改动不大,但由此分枝——503CX是“升级版”501C是“同级”的改进型(1994年出品)。与500C/M相比,501C的机身没有上弦/快门释放指示窗。快门前转曲柄为Ⅰ型非可卸式,使其不能适配CW卷片器(这可能是哈苏公司故意设置的“身价”分级)。501C的最新版是501CM(图10),采用了滑动式反光镜系统,套机配置的标头是CB头,在镜组上比CF镜头略有简化,并省略了“F”挡,但哈苏公司称“CB系列的镜头相当于CFI及CFE系列之镜头,有CF镜头改良后的种种质素及使用叶式镜间快门。”与503CW相比,501CM省略了TTL功能。
501CM是整个哈苏中画幅体系中性价比最高的相机,曾被评为世界十大物超所值的相机之一。
六、 新的2000系列
本世纪70年代,相机开始朝电子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潮流,哈苏公司作了很大努力,但同时又不愿放弃原始设计的概念。1977年发表的2000FC(图11)正是这样的一种“矛盾”机型——虽增设1/2000秒的电子焦平快门,基本框架却还是不落窠臼:无内测光及自动曝光功能。2000FC的缺陷是,装卸后背时金属帘幕快门极易受损起皱。(现在的基辅88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哈苏公司接到用户投诉后,迅速作出改进。2000FC/M就是后来推出的改进型。巧夺天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后背卸除机身的刹那,快门帘会自动缩回机身,帘幕就此免遭其损。
2000系列的主要优势还是来自配套镜头。当时卡尔·蔡司为其配套的被称为“F”的镜头,均是全新设计,拥有更大光圈的优势(除标头外,较同型号的“C”镜头要大一挡光圈)2000型同时又能兼容C系列镜头。后来的2003FCW只是在卷片手柄上附加了电动推进器,2000型的发展就此终结。
七、哈苏的200系列
经过2000型的探索,哈苏公司在相机电子化方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后来真正迈入电子化奠定了基础。205TCC(图12)是哈苏电子控制焦平面的第一代顶级相机。为了配合多种调控,机身、镜头、后背均是全新设计。新设计的镜头内置测光数据库,并在接口处设有四个电子接点,用于讯息交流。205TCC及其配件都以双蓝线为记,并有TCC以作识别。205TCC拥有16秒至1/2000秒的快门速度,精度极高。点测光的测读面积是整个影像面积的1%,且光敏感应元件完全不受外来杂光的干扰。测光系统有20EV光值的测读范围。205TCC具有多种曝光模式,其中部分可以个别设定程式。它有自动曝光模式,分析光暗对比模式及区域测光模式——都可预定光圈由相机自选快门速度配合自动曝光。手动调校,也与测光系统连动。同时,205TCC能够适配哈苏F型电动卷片器,实现每秒1.3张的自动过片。
201F是200系列的最简单型,最高快门速度为1/1000秒,无内测光及自动曝光,唯一的优势是能够使用大口径镜头及能够加装F型电动卷片器。203FE同样拥有区域性测光系统,其机身价格低于FCC7000元左右。
202FA是200系列性价比最高的一台相机。与哈苏203FE相比,主要的差别仅是最高快门速度由203FE的1/2000秒降至1/1000秒。202FA许诺低价位提供比以往的哈苏200系列更多的功能。205FCC(图13)是200系列的第二代顶级相机。较第一代顶级机205TCC相比,其重大进展首先表现在程序化测光区域定位、程序化闪光灯输出及程序化电动输片自动包围式曝光。(附加F型卷片器)变量为1/4挡。
205FCC的快门速度由205TCC的16秒——1/2000秒,增宽到34分钟——1/2000秒;在自动曝光模式下,最长曝光时间为90秒。新的自拍装置与反光镜预升功能合二为一,并且在使用C或CF、CFI镜头时指示测光数据。自动测光表能控制快门速度的范围是90秒——1/2000秒,轻按快门钮即能储存当前的曝光值。
205FCC可称得上多才多艺。它的分区法测光非常实用。分区法测光功能即是通过1%点测光,测得任何部位的读数,将其锁定,即表现为中灰区,再通过按钮,将其转移到任意部位,便可得出该部位在分区法中应当属于哪一区,利用差别模式作出光圈优先自动曝光。205FCC扩展了205TCC的功能,造型更具有现代感,操作更加方便。
八、 特殊用途相机及最新35毫米双制式相机
哈苏的配套镜头中,虽拥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两只微距镜头,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广告摄影。于是哈苏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画幅相机。
FlexBody的机身置有伸缩皮腔,适配镜头是哈苏原有的镜间叶式快门镜头(C、CF、CB、CFI、CFE),同时亦适配哈苏原有的配件。机身重量为1400克。对于哈苏相机的老客户,只要购置一台机身即可。
FlexBody能控制景深并能作15度的移轴,但移轴后,因镜头像场的不足,画面像质难保(主要是边缘与中心相去甚远)。于是,哈苏公司在1997年推出特殊用途相机的改进型ArcBody(图14),配用4×5寸像场的罗敦斯得镜头,解决了这个难题。ArcBody的机身能适配哈苏后背及取景器,但前机架的四爪插刀卡口,使原有的镜头不能装上ArcBody。
ArcBody适配的镜头均设有镜间快门,快门速度1-1/500秒及B门、T门。镜头上固定有一根坚固的红色快门线。配合哈苏PME90后,能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内测光功能。与FlexBody相比,ArcBody作15度移轴后,仍拥有出色的像质,但非兼容哈苏原有的配套镜头,使其适用范围大打折扣,成为更“专业”的特殊用途相机。
哈苏的宽幅双制式相机Xpen,于1998年科隆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上推出,是哈苏首台35毫米旁轴相机,很快在专业市场上再次引起轰动。笔者曾撰写《双制式相机新概念》一文介绍这款相机,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历经半个世纪的演绎,哈苏相机终于形成上述的几大系列。至今仍在生产的尚有以下几大系列:500系列:501CM、503CW、555ELD;200系列:202FA、203FE、205FCC;超广角、特殊用途及宽幅系列:903SWC、FlexBody、ArcBody、Xpen。此外,哈苏尚有两台从事测量摄影的相机:哈苏MKWE和MK70(图15)。哈苏就此拥有了全球最为庞大和最为完整的中画幅相机体系,占有了中画幅相机的“半壁江山”。
1978年,维克多·哈苏辞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机王国,仍然在不断发展发展壮大.
10. 哈苏相机的成长故事
哈苏(Hasselblad)相机与沃尔沃(Volvo)汽车一起,被称为瑞典哥德堡市的骄傲。
哈苏相机总裁彭可富在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称:“在历史上,哈苏以记录了人类的基本哲学精神、人类的情感和人类本身的为人所铭记。”
哈苏相机配套镜头由德国卡尔.蔡司(Carl.Zeiss)生产。
Hasselblad与Carl.Zeiss两个标志的组合就代表着完美的的画质、精确的曝光、顺畅地操作以及无比的耐用性。
哈苏是资深专业摄影师的宠儿,特别在风光、静物、肖像、广告及特殊用途摄影中。
哈苏其配件价格昂贵,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人民币。
对于一般摄影者而言,哈苏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另外,由于哈苏机身体积大,所以它在新闻采访中应用较少。 以生产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而闻名于世的哈苏公司创建于1841年。
它原本是一家经营杂货、服饰和画像材料的小商店。
1887年开始经营摄影用的感光材料。1908年成为美国柯达公司在瑞典的总代理。
190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的维克多·哈苏青年时代曾热衷于鸟类摄影,并对当时市场上的徕卡、康泰时、格拉弗莱克斯及禄来等相机耳熟能详。他的梦想就是制造一台“可以更换镜头、胶片盒和取景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有关数据表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哈苏相机最大的市场.
一份时尚杂志用调侃的语气写道
“除非不玩相机,要玩就玩哈苏。我知道好相机牌子很多,好相机很多,我也知道应当针对不同的要求挑选不同的相机,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尼康太多的人知道,潘太克思又不被理解,只有哈苏从外形到底片都‘与众不同’,才足以衬托我等时尚人士的身份。至于拍得好坏——谁关心呢?”
哈苏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的青睐而且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
哈苏相机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
哈苏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的青睐而且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哈苏相机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
哈苏迈向数码时代的惊世之作H1,据称历时数年、耗资3500万欧元研制而成2002年9月在德国科隆全球最大的摄影器材博览会露面之后第一个巡回发布的城市选择了中国北京,其后才是纽约、东京.
虽然相机怎么说也算高科技,但哈苏的相机基本上由手工制成,据称平均每天也就生产300台相机,管理人员说增加生产会造成质量的不稳定北欧的企业理念与美、日有很大不同,前者追求高附加值,后者希望以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纽约,1948年10月6日。一个盛大的照相器材博览会。器材商们发出一阵阵惊呼:“一件永恒的精品,一个永恒的成就!”“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相机。”而它竟是北欧边上一个小国的工人们用手工的方法生产的。
在半个多世纪中,瑞典哈苏制作的相机,其外形基本没有改变。
零件也只有400多个(后期开发的电子机零件增至1500多个)。但它的稳固可靠,它承前启后的兼容性却体现在无数根食指每一次对快门的按动中。
哈苏最早专门生产军用相机。二战期间,有架德国轰炸机坠毁于瑞典。
清理残骸时军方发现了一部被摔变形了的用于军事侦察的相机,这在当时是世界上用于航拍的最先进的相机。
瑞典国防部长立即找来了曾著有《候鸟的旅程》一书的鸟类学者和业余摄影家维克多·哈苏,问他能否为皇家空军仿造一部如此精良的相机?
哈苏审视观玩良久,忽然说:“不能,但我可以做出一部比它更先进的。”
今天,世界上“中片幅”1/4的市场被哈苏所占领,可哈苏公司的员工还不足500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台,工具放置得整齐顺手。在喜欢的音乐中,一丝不苟地完成手中的艺术品。
相机是为依赖摄影而生存的摄影师设计的,相机经久耐用。对于以摄影为职业的人或狂热的爱好者来说,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拍摄出好照片。当然,这样一架好相机的成本就不难判断。
哈苏相机可谓中片幅相机的极品,极佳的成像质量,细腻丰富的影调、优异的质量使其成为专业拍摄风光、人像、广告的首选相机。
哈苏就此拥有了全球最为庞大和最为完整的中画幅相机体系,占有了中画幅相机的“半壁江山”。
1978年维克多·哈苏辞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机王国仍然在不断发展壮大。最新款、可多次曝光的哈苏H3DII-50数码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