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高二历史必修四

高二历史必修四

发布时间: 2021-08-02 17:28:36

①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四课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有何发展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② 求高二政治必修4(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复习要点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6、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7、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8、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9、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 〖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方法论〗: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善待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 〖原理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反对〗: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 〖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4、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 〖原理内容〗: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 〖方法论〗: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 〖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5、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
•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倾向。
6、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方法论〗: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对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 〖反对〗: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了解
•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 〖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 〖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 〖方法论〗: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学会优化结构
• 〖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即对立统一原理
• 〖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
•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 〖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 〖反对〗:要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 〖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 〖方法论〗: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 〖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方法论〗:办事情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
•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方法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
• 〖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做法。
7、 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创新
1、辩证的否定原理
•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也就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 〖原理内容〗: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原理;人和真理的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认识过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 〖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
• 〖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价值观、人生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2、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 〖方法论〗: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 〖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4、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
•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的含义(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把以上原理背透,保你高考哲学没问题*******祝你成功

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都具体包含哪些知识点

马哲的每一部分涉及三个概念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辩证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群众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

(一)辩证唯物论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心理和精神状态)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或: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唯物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1.联系的观点

①联系的含义(要处理好事物间,各环节、各个部分的联系)

②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割裂事物的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虚假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修桥、路,网络,贸易等);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要分析条件(或者积极主动创造条件),把握事物的联系。

③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性能状态的变化起决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以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例:优化经济结构)

2.发展的观点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又要作好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3.矛盾的观点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法,全面看问题。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居安思危,物极必反)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即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之所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⑤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体现主要矛盾的常见词有: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核心,主线,以……为主,首要、第一、根本举措(任务)、着重、更加注重、优先,突出(最突出)问题、首位等)(着重于做事情)

⑥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质;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的性质,不能忽视支流。(体现矛盾主要方面的常见词有:主流、方向、性质或本质、主体、优劣、总的来说(看)、总趋势、潮流等)(侧重于看问题)

⑦辨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有革命的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⑤⑥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辩证认识论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意:理解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既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对于特定的过程、条件和范围才是真理,否则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补充:(注意:一般不当哲学观点来用) 创新的社会作用:①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注意: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依据:创新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辩证法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发展的观点,要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要树立创新意识,有革命的批判精神。

认识论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四)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意:注意区分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不同。并能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析社会现象如:网络名词的出现,以及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两大基本矛盾、两大基本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二。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注意:能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如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重要性等。

(1)坚持群众观点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坚持群众路线

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人生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5.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注意:能结合原理分析如低碳理念对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1)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补充理解:(1)价值冲突的原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评价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①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②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注意;运用这一考点分析长江大学学生手拉着手组成人梯救人英勇献身值不值得?

7.人生价值的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补充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第二: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第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附: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注意:能结合 “双百“的评选、感动中国任务分析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 高中人教版历史有必修四吗

没有、必修是三本、政治经济文化 然后是个专题的选修、选修不全讲只将部分的。

⑤ 高中必修四的文言文有哪些

有:《阿房宫赋》杜牧、《滕王阁序》王勃、《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六国论》苏洵

主要讲述内容:

《阿房宫赋 》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苏武传》是《汉书·李广苏建传》里“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之”,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在“声名”上总会有加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

《张衡传》 为传统名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文章以时间作为叙事线索,描述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⑥ 我想问一下高中历史有必修四吗

没有,只有必修一至必修三。其他的都是选修了。

⑦ 求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论)
(1)含义(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A.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B.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么办: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要坚持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7、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0、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1、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3、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1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15、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注: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1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7、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2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21、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2、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注:辩证否定的实质)
★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尊重社会实际。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我们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2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注: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地位,内容和意义)
★2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6、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8、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1.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3.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1)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生活与哲学》主要哲理之公式解析
一、(辩证)唯物论
1.××(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方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2.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上三者均可结合“十二五”规划,嫦娥二号,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等重大时政)
4.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人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人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一次懂得了什么道理(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人经过××事情(实践),以前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人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以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确理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
1.××影响了(导致了)××。比如:“美国次贷危机殃及中国”——联系
如果前后两个主体之间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则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比如:“民族团结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利益,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实力”。
2.虽然承认××与××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本来不存在的。比如:“吉祥数字”违背——联系的客观性(重大工程,科学实验等认识利用了联系的客观性)
3.不仅承认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看到了多个事物对一个事物的影响(或一事物对多个事物产生了影响)。——联系的多样性
4.现在的客观情况(认识)与过去相比进步了(深化了)。——发展
5.发展过程不平坦、很艰难有波折,当与过去相比,事物还是向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6.事物一直在变化、在进步,但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
7.题目中出现一对反义词,比如:骄傲使人落后(“先进”与“落后”)、乱生于治(“乱”与“治”)——矛盾的含义,即“对立统一”;矛盾的主次方面
8.××既具备同类事物的共同点,有具备自身特有的东西。比如:国庆游行江苏彩车“吉祥如意”、新疆彩车“天山祝福”既体现了中国元素(例如:红色)又体现了各省特有的人文景观(扬州五亭桥)先试点再推广经验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9.要做好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有好多任务要完成,其中一件做重要(这一件做不好,其他事情的解决也会受到影响)。——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比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牵牛要牵牛鼻子;当务之急是……
10.在认识或评价某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但是一个方面是主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比如:2009年的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利大于弊;总的来说……党对 “十一五”分析等
11.不一刀切,根据事物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参加“打砸抢烧”事件的人员的处理要区别对待,有的通过教育改造,有的要通过专政打击。
四、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
1.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客观的事件,才有了与之相应的社会思想;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件发生了变化,社会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比如:2009年出现了“楼脆脆”“欺实马”2010年出现“神马”“给力”“浮云”等流行语。
2.在某种社会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发生了客观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3.党和政府关心群众,向群众征求意见,制定或采取有利于群众的政策或措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人为他人或社会做了贡献(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赞扬,获得××荣誉称号。——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应该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⑧ 现在高中的历史必修教材共有几本

历史必修三本 政治文明历程 经济文明历程 思想文明历程政治必修四本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 文化与生活地理必修三本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

热点内容
罗森历史 发布:2025-07-08 13:20:04 浏览:293
交大是哪里 发布:2025-07-08 12:06:29 浏览:594
香港有哪些特产 发布:2025-07-08 12:04:51 浏览:832
船用化学品 发布:2025-07-08 11:24:18 浏览:912
大老师恶心 发布:2025-07-08 08:52:35 浏览:959
日本历史学 发布:2025-07-08 08:37:05 浏览:487
有什么好歌 发布:2025-07-08 07:06:26 浏览:68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发布:2025-07-08 07:06:19 浏览:841
数学老师推荐信 发布:2025-07-08 04:44:51 浏览:167
mc另类压声教学 发布:2025-07-08 04:35:41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