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惠东历史

惠东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2 18:09:11

㈠ 广东省惠州市有着怎样的历史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1990年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惠州惠州境内上古时期已有人类,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和遗物。先秦时期属百粤(越)范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在今博罗“缚娄”族居地置傅罗县后,今市境为南海郡傅罗县(后称博罗县)的一部分。西汉前期近百年间,处于赵氏南越国治理之下。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汉武帝统一岭南,结束南越国统治。东晋析南海郡置东官郡,博罗县先后析置海丰、欣乐、安怀3县,博罗、欣乐两县隶南海郡,而安怀县隶东官郡。南宋,安怀、欣乐两县隶东官郡,博罗县隶南海郡。至南齐,安怀县改名怀安县,博罗县析置罗阳县隶南海郡。至503年(梁天监二年),南海郡析置梁化郡,设郡治于梁化屯。怀安县并入欣乐县,罗阳县并入博罗县。博罗县与欣乐县同隶梁化郡。588年(陈祯明二年),欣乐县改名归善县。

惠州589年(隋开皇九年),废梁化郡,在今市境置循州。607年(隋大业三年),循州改称龙川郡。622年(唐武德五年)复为循州。唐代曾易名雷乡郡、海丰郡。917年(南汉乾亨元年)改置祯州。1020年(宋天禧四年)改称惠州。1279年(元至元16年)改为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1496年(明弘治九年),设立龙门县,隶广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归善县改名惠阳县。1914年6月,惠阳、博罗两县属潮循道,龙门县属粤海道。1920年废道后,先后隶东区善后督办处或绥靖处(临时政区)。1925年7月,隶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区。1932年1月,隶属东绥靖区。1936年,隶属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7年隶属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1949年(民国38年)2月后,惠阳、博罗两县隶属第二行政督察区,龙门县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惠州新中国成立后,市境行政区划及其隶属多次调整。1975年3月龙门县划归广州市。

㈡ 惠州有多少年历史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历史。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㈢ 惠东,“平山”这个名称的由来,历史

洪武元年(1368年)改惠州为府,设平山驿站。 洪武九年(1376年)归善县在平山和吉隆两地建立平山驿和平政驿。 1958年设惠东县,因在惠阳县东,故名。 2000年,惠东县辖22个镇。总人口713141人,各镇人口:平山镇118466大岭镇105674白花镇57757梁化镇40736稔山镇64338铁涌镇30312平海镇32259港口镇24414巽寮镇6997吉隆镇41066黄埠镇36436盐洲镇14194增光镇20590多祝镇47635新庵镇5203安墩镇25495松坑镇6768石塘镇5016高潭镇9450马山镇7094宝口镇5785白盆珠镇7456(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惠东县辖22个镇(平山、大岭、安墩、宝口、高潭、增光、多祝、吉隆、黄埠、盐洲、稔山、铁涌、平海、港口、白花、梁化、石塘、松坑、马山、新庵、巽寮、白盆珠),247个村委会、36个居委会。 2005年5月,惠东县辖20个镇(平山、大岭、安墩、宝口、高潭、增光、多祝、吉隆、黄埠、盐洲、稔山、铁涌、平海、港口、白花、梁化、松坑、马山、新庵、白盆珠)。 2005年12月9日,粤民区[2005]61号批准惠东县撤销平山镇,设立平山街道办事处,并将原大岭镇蕉田居委会和陈塘、碧山、坣陂、光明、谭公、鹤楼、下联、星合、大布、六德、三联等11个村委会划归平山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黄埠镇、盐洲镇,并入吉隆镇;撤销港口镇,并入平海镇;撤销马山镇,并入宝口镇;撤销新庵镇,并入白盆珠镇;撤销增光镇,并入多祝镇;撤销松坑镇,将元岭、河南、河北、上村、石溪、大径6个村委会并入多祝镇,白沙村委会并入安墩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惠东县辖1个街道(平山)、12个镇(大岭、安墩、宝口、高潭、多祝、吉隆、稔山、铁涌、平海、白花、梁化、白盆珠)。
秦 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秦派兵平南越后,置傅罗县隶属南海郡。县治在今惠东县梁化镇梁化屯。
三 国
吴甘露元年(265年) 傅罗县改称博罗县,县治仍在梁化屯。
南 朝
梁天监二年(503年) 南海郡析置梁化郡,郡治在今惠东县梁化屯。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岗(今博罗县城罗阳镇)。 祯明三年(589年) 建立归善县,今惠东县、惠阳市属归善县地。
隋 朝
开皇十一年(591年) 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府治在今惠城区。后大业初,废循州总管府,设置龙川总管府,惠东属龙川总管府。
唐 朝
武德五年(622年) 复置循州总管府,辖潮州、循州。
宋 朝
天禧五年(1021年) 改祯州为惠州。 宁九年(1076年) 设淡水盐场,管理盐务事宜。场址设在今平海镇内(一说在今惠阳市淡水,后移于平海)。 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 抗元英雄文天祥从海丰丽江浦(今海丰县马宫镇境内)移军船澳(今属惠东县稔山镇管辖),招兵屯粮,扩大实力,发展到7000多人;十一月,从船澳移驻潮阳。 是年 潮州、陆丰一带渔民开始迁入港口居住,建新寮村。 是年 宋末皇帝“昺”被元兵追杀,曾避进稔山亚婆角长沙湾东侧一个洞里(当地人称“锅剧”)住了20多天,后到巽寮再乘船到香港、九龙,几经辗转,幼帝沉于伶仃洋。
明 朝
洪武元年(1368年) 改惠州为府,设平山驿站。 洪武九年(1376年) 归善县在平山和吉隆两地建立平山驿和平政驿。 洪武十八年(1385年) 杨勋等人奉旨来归善县平海筑城,防惩海盗,历时九年。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平海城池。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设平海(今惠东县平海镇城区)守御千户所,驻守兵丁442名,隶属惠州卫(一说属碣石卫)。 建文一年(1399年) 平海古城始建龙船庵(又名狮岩寺),建文四年建成。 成化一年至二十三年(1465~1487年) 平海东岳庙(位于今惠东县平海镇城东侧平海戏院后山)始建于成化年间。近年重修一新。 弘治一年至十八年(1488~1505年) 建平海城榜山寺。曾多次重修。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归善县在今惠东境内山区普遍生产铁矿,地方开炉众多,从原来二座增至二十三座。为筹集军饷,布政司决定,每炉增银5两,并原饷共15两。 万历七年(1579年) 知县林民止创建归善县淡水盐场大使署,署址设在平海城,管辖县内盐钞(税收)。 天启三年(1623年) 设平海左营三哨,驻军官兵360人,护卫平海;另调派闽兵600名,驻守平海、鱼后 门、大鹏等地海防。 崇祯五年(1632年) 同知黄朝选倡议捐资修平山金斗水桥。 是年 白云(今稔山镇白云管理区)驻兵哗变,左营的精兵响应附从,突袭平山。派兵擒获叛军头目刘禄、赖爵,斩首示众。
清 朝
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 归善下大雪,雪深三、四寸,为归 善县历史罕见。 清初(1644年)起 沿海港湾渔民开始以海水养殖,中期始养蚶,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养蚝。 康熙元年(1662年) 兴建梁化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归善县于苏祠侧边、府城、碧甲、水东、平山、平政、欣乐、内外管等地共七处设立义学。每季一次考试,每月上课,并给尝钱。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设粤海关,惠州设总口,在平海设分口,负责征税。 梁化建就四座古庙(宫)—东岳庙、马王庙、仓圣庙、文昌宫。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八月 平山遭遇强台风和大洪水之灾。水仙爷渡一棵百年古榕树被冲倒入水,随波漂流,民房倒塌无数。 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间(1704—1715年) 大鹏守备协标右营移驻平山后,转驻饭罗岗(今惠东县稔山镇范和管理区),及至乾隆八年(1743年),为归善县城守营,共有官兵584人。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顺德协标游击左营移驻平海,集官兵838名。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归善县在平海设置盐课司驻平海所,并改盐场商办为平海所督收盐斤与征解盐钞。 是年 由总督杨琳亲自勘测,在大星山岛东西各建炮台。重修平海城,城墙周围八十九丈三尺,内驻千总一员。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 归善飓风,后继淫雨,覆沉商船、渔船282艘,溺死20余人,夜半海水泛滥,浪高数丈,濒 海居民漂没无算。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重修大星山炮台、营房。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归善知县孙能宽在平山东岳庙创办“西江书舍”,免费招收西枝江一带穷人子弟入学,有“西江义学”之称。 是年 平海设义学。 雍正八年(1730年) 设平山巡司衙。 是年 归善县在平海城设立盐课司,并设驻巡检一员、皂隶(衙役)二名。同年,官府奉旨免缴全年钱粮。 雍正十年(1732年) 归善县平海盐课司改归淡水(时驻今平海镇)场盐管辖,并派大使谢应翰为大洲栅、碧甲栅(场盐)委员。 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 归善县丞移驻惠州府城,欣乐司巡检官移驻三栋圩,内外二司巡检官移驻梁化圩。 雍正十三年(1735年) 归善县开征海港捕鱼水税(县境只就平海径设卡征收)。征起税银80两,平海所征收地租银6.96两,捷胜所径征地租银4.25两,盐牙饷银起征31.5两,以及契税等税捐项目。同年,归善县仅有安墩洋乌潭铁炉一座,炉商张玉磷纳饷银53两。及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山光矿尽,详奉咨准,豁除饷银无征。 乾隆元年(1736年) 免十年前所欠旧粮,给60岁以上老者发布匹和粮食。归善知县私立陋规,增加额征十数倍,邻县效仿,悉数豁免。 乾隆四年(1739年) 平山西江书舍改名为西江书院,实行义学兴教,凡有志求学上进的西枝江沿岸青年,经考试录取后,均可得到经济上的资助。 乾隆五年(1740年) 碧甲(盐)栅由淡水场分出委员管理。 乾隆十九年(1754年) 平海司古灶村(今港口镇)村民开始筑海堤围垦盐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大洲(盐)栅,由大洲场分出委员管理盐务。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 归善县遭大水灾之祸。西江(今西枝江)、淡水、平山、多祝等处从山上地下涌瀑出水,水甚寒冷,水势横注合山门,倒泻横沥,合东江泛滥入城,一昼夜涨高三、四丈,舟从城垛出入者五日,直至县堂。仓库之谷被淹者数千石;两江水相互汹涌冲压,漂没田庐无数;房屋坍塌六七百间。当年洪峰较之清雍正丙午(1726年)水位高三尺余。称为癸巳水。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归善盐场,从前商办;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裁场商发帑收盐,改盐课司,驻平海城督收盐斤。至雍正十年(1732年)又改盐课司为淡水场盐大使。自谢应翰始,大洲栅、碧甲栅皆委员。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裁大洲(盐)栅,仍归属大洲(盐)场。 道光四年(1824年) 建梁化育婴堂。 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 惠州大旱,处处竹花结实。夏,归善县西枝江沿岸诸乡续旱,早稻田禾普遍枯死。 是年 多祝读光村(今增光镇属)因农民争山,引起乱砍林木,将其石狭坑的树木砍光,造成连年水土流失。 咸丰二年(1852年) 清代文人学士傅维为巽寮凤池小岛(今惠东县名胜古迹保护点之一)题词:“日暖凤池”。 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三十一日 许李先、罗亚添等,聚众拜盟,名“三点会”,集千余人,在梁化大禾洞等地驻营。六月占据平山,七月,在平潭三角湖与翟火姑会合。 是年 平山圩内发生一场大火灾,洪堂市(今平山镇饼街)店铺民居数十家均毁于大火。 咸丰七年(1857年)春、夏两季 归善等县出现严重饥荒。惠州一斗米价值一千文,贫民卖儿卖女,逃荒乞食,常有人饿死路边。 同治年间(1862—1874年) 首次在山区石湖坝(今惠东县石塘镇)开采石灰石,当地农民把石灰石制成肥料施用,取得良好效果。 同治七年(1868年) 梁化分别于甘竹河岸、黎光、齐眉塘三处建造宝塔三座。 同治八年(1869年) 平海巡政厅罗泽高在位于平海城郊的龙泉寺(今平海中学后山)题写镌刻的《龙泉》两字,高3.5米,宽2.3米。 光绪年间(约1875年) 英国人在今惠东石塘田子尾银山沥开采锡矿,历经十多年。后由蓝塘林邓(资本家)接连开采。其时,流传盛名一时的老锡荣瓶,就是从该处开采的锡矿炼制而成的。至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派工兵在仙女峰山麓石塘子开采过锑矿,后因窿洞崩塌 ,约于1890年而停止开采。 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 外地人余得萌串联平山、马鞍等地党徒,准备在平潭合山门揭竽而起,事因泄密,余得萌被捕杀而党徒溃散。 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二十一日 稔山“三点会”聚众数千人,抗拒军官。惠州协副将王荣武、参将范帮达带队前往查办,历战受伤,二人均暂革职,留营效力。知县邹之麟未能预防,被撤职。 光绪二十年(1894年) 清政府向日本宣战,派黑旗军头目刘永福赴台南作战。因台北清军不战而溃,黑旗军孤军无援,饷尽弹绝,刘永福与师爷刘云阶(惠东多祝籍)于次年10月化装成平民,乘外轮逃到厦门,再辗转回到惠东三多祝刘云阶家闲居一年。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白花乡发生天花疫病,死亡2000余人;随后平海、港口、吉隆、黄埠、稔山、铁涌、多祝、梁化、平山等地均有天花流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在今惠东域内的平山、稔山、平海、白花、新庵、双金等地鼠疫流行,死亡人数众多。平海中心街原保丰商店有8名工人,因患此病死亡7人,仅1人幸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 孙中山在惠阳三洲田村举行起义,反抗清朝封建统治。郑仕良率领起义军夺取新田(今宝安县城),转战麻溪、三栋、永湖、新圩、镇隆、平潭、梁化、黄沙洋(今多祝黄狮)等地,后进驻多祝。是时,起义军达2万之众。 是月 孙中山派日本人山田良政从香港到多祝(今惠东县多祝镇),向起义军首领郑仕良传达命令。山田良政在撤退的战斗中迷路,后遭清军捕杀于多祝圩下西门草坪。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归善县盐司官进稔山(时称碧甲场)向盐民追逼官盐,规定按盐田成数摊派税盐,由于当年盐产失收,盐民无法纳税,盐司官即带捕丁(衙役)到盐村捕人;一时激起盐民群起反抗,把盐司官的官轿砸烂,拖盐司官下轿,并与之据理力争。后来,盐司官慑于群众力量,只好减征税盐。 是年十二月十九日 建立惠州邮务局。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鼠疫在平山、稔山、平海等地流行。平山死亡200多人,稔山死亡400多人,平海死亡80多人。 光绪三十年(1904年) 霍乱疫病在平山大流行,患病者1000多人,死亡700余人。
谢谢了,请给分吧

㈣ 关于惠州历史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历史。1990年在区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从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间,有43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96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间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在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贬谪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创作了大量诗文,筹办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东坡的到来而闻名遐迩。
秦朝为南海郡傅罗(或作博罗)县
东晋为南海郡博罗、酉平、欣乐三县
南北朝刘宋王朝--为南海郡和东官郡的博罗、酉平、安怀、欣乐四县南齐王朝--为南海郡和东官郡的博罗、罗阳、酉平、怀安(即安怀并改为东官郡治)、欣乐(现在的罗阳镇)五县梁、陈王朝--梁朝时设循州(今惠州,府治惠州市区),梁化郡(辖怀安、归善县--由欣乐县改,今惠阳县地),博罗、罗阳二县
隋朝隋朝地方政区分州、县两级,后改为郡、县两级制广东同设广州、循州两个总管府,大业年间改为南海郡、龙川郡(辖归善--郡治,现在的惠州府城、河源、博罗、兴宁、海丰五县)
唐朝唐朝地方政区分道、州、县三级循州,隋之龙川郡,武德五年曾改循州总管府,管循、潮二州,贞观二年废府,天宝元年改为海丰郡,乾无元年复改为循州。辖归善(州治)、博罗、河源、海丰、兴宁、雷乡(今龙川地)六县。州治现惠州府城
五代十国南汉王朝--改循州为浈州,辖归善(州治)、海丰、博罗、河源四县,州治现惠州府城
宋朝宋朝地方政区分路、州(府、军)、县三级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讳,改浈州为惠州。辖归善(州治)、海丰、河源、博罗四县,州治现惠州府城
元朝元朝地方政区分省、道、路(府、州)、县四级,小省无道惠州路,辖归善(路治)、博罗、河源、海丰四县,路治现惠州府城
明朝明朝地方政区分司、府(州)、县三级惠州府,洪武元年立,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成。辖归善(府治)、博罗、长宁(今兴宁)、永安(禽紫金山)、海丰、龙川、长乐(今新丰)、兴宁、连平州、河源、和平,共一州10县。府治现惠州府城
清朝清朝地方政区分道、府(州)、县(州、厅)三级惠州府,清初领连平州和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龙川、长乐、兴宁、河源、和平10县。雍正九年(1731年)从海丰县分设陆丰县,十一年改长乐、兴宁二县归嘉应直妹州。共为一州9县。府治现惠州府城
民国1912年惠州府与归善县合并改名为惠阳县1915年--属潮循道,潮循道即为原潮州府、惠州府、嘉应直隶州,共25县,道治先设于潮州,后迁到澄海县属的汕头1936年--改为第四行政督察区,辖惠阳(区治)、博罗、陆丰、河源、紫金、新丰、龙门、海丰8县。区治现惠州府城1947年--改为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辖惠阳(区治)、博罗、陆丰、河源、紫金、龙门、海丰7县。区治现惠州府城
共和国1949年--东江专区,辖惠阳(专区驻地)、增城、紫金、连平、和平、陆丰、博罗、龙门、河源、龙川、海丰,共11县1958年--设惠州县级市,4月设惠东县1959年--撤销惠阳专区,并入佛山、韶关、3汕头个专区。撤销惠州市,改为惠州镇,划归惠阳县管辖,惠东县并入惠阳县;龙门县并入增城县1963年--恢复惠阳专区,辖惠阳、博罗、宝安、东莞、增城、龙门6县1964年--10月恢复惠州市(县级)1970年--惠阳专区改为惠阳地区1975年--11月,惠阳地区的增城县和龙门县划归广州市管辖1979年--3月,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地级)1984年--惠阳地区,辖惠州市(县级)惠阳、紫金、各平、连平、河源、博罗、东莞、惠东、龙川、陆丰、海丰,共1市11县1988年--经国务院元月7日批准,撤销惠阳地区,改称惠州市(地级),原惠州市改称惠城区。惠州市辖惠城区、惠东县、惠阳县、博罗县、龙门县,共一区4县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仲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惠阳撤县设市(县级)2003年--惠阳撤市设区。至此惠州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㈤ 广东省惠州市的历史介绍。

惠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缚娄古国在罗浮山下的东江之畔开创岭南文化之风气。

市境内上古时期已有人类,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和遗物。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

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惠州境内的东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明。

先秦时期属南越范围。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

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

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国”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21世纪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

两千年来,先后有400 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这其中包括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中国古代医学家、化学家、将道家学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苏轼等等。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领导过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在此指挥过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役。

近代史上惠州更是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革命先驱,以及中国现代音乐奠基人之一的廖尚果、廖辅叔等文化名人。

(5)惠东历史扩展阅读:

惠州历史名人:

1、叶梦熊

叶梦熊(1531--1597),字男兆,号龙塘,改龙潭,又号华云。明代广东惠州府城万石坊(今属惠城区)人。

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历任赣州知府,安庆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备,山东布政使,巡抚贵州、陕西、甘肃。

因战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任兵部尚书,转南京工部尚书,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书之一。

2、廖仲恺

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汉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鸭仔埗乡窑前村人(现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祖居广东梅县程江镇,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3、叶挺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

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惠州

㈥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的吉隆镇有多少年的历史

吉隆镇建制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约有三百年的历史。

㈦ 惠安的历史资料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北部介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西接专洛江区,北邻属泉港区,南隔泉州湾与晋江市相望。北纬24°49′-25°15′,东经118°38′-119°05′。总面积646.7平方千米。
惠安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之一,土地面积668 平方公里,人口91 万人,辖15 个乡镇。全县总人口921794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29396人。汉族为主,还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通用闽南方言

县人民政府驻螺城镇,距泉州市中心24.5千米。全县辖15个镇、1个民族乡:螺城镇、螺阳镇、黄塘镇、紫山镇、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崇武镇、山霞镇、涂寨镇、东岭镇、东桥镇、净峰镇、小岝镇、辋川镇、百崎回族乡。共有11个社区,284个村委会
惠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层状倾斜,以丘陵台地为主。最高山峰为大雾山,主峰海拔789米。溪河短浅,多独流放
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7℃,2月份平均气温11.2℃,8月平均气温27.7℃。年降水量1022mm。

㈧ 惠东女鞋的惠东女鞋基地的历史由来

“荣誉来之不易,这是惠东人打拼20多年的结果,是惠东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做大做强惠东鞋业是我们的执着追求的目标,努力下去终将实现。”2006年8月22日,广东惠东县在北京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的称号,面对荣誉,惠东县委书记朱挺青这样说。
1981年,港商李炳好带着在香港学会的制鞋手艺和一些设备,回到家乡惠东县黄埠镇办起了首家手工作坊式生产的鞋厂。当时制鞋工艺较简单,这批工人掌握整套制鞋工艺后,李炳好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全力帮助,甚至把厂里的机器搬出去让新厂使用,领着家乡人办起了一家又一家个体、私营鞋厂。随后,黄埠人争相仿效,民办鞋厂成倍增长,并辐射带动吉隆、平山、大岭等镇,使惠东制鞋业蓬勃发展。目前,该县鞋业企业已发展到3186家,其中女装制鞋企业占98%,从业人员24万人,拥有自动化制鞋流水生产线322条,逐步形成了原料供应、模具加工、成型组装、产品销售一条龙的鞋业产业发展格局。 家乡人没有忘记李炳好。现在,年近八旬的李炳好被当地人称为制鞋“祖师爷”,2002年惠州市鞋业商会成立后,李炳好被聘为名誉会长。谈起办鞋厂的初衷,李炳好感慨地说:“家乡人学会一门手艺,告别贫困,走上致富道路,我心满意足了。”

㈨ 惠东 民俗文化有那些

惠东,指的是福建省惠安县东部,地域临海的祟武,小乍、山霞,净峰,东岭、辋川,涂寨等七个乡镇.面积约占全县的37%,人口约占全县的40%。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特别的民俗,颇为世人注意.
他们的族属是少数民族或汉族?这些习俗为什么会被长期保,留下来?解放前本地区已有学者提出一些见解.自80年代以来,全国乃至海外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及电影艺术家……纷至沓来。许多学者深入后,已写出不少学术报告’,提出各种学术见解。就目前所见的调查报告,对惠东民俗大多偏重于妇女服饰和长住娘家婚俗,而忽略惠东男子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因此,难以全面反映惠东的民俗民风及其存在的历史原因。
笔者先祖自明以来,世居崇武城东门内外祖家业渔,住城墙外与大昨村毗邻的港IQ村,母亲是地道的惠东女.身为惠东人,对于存在的这些习俗,早巳是司空见惯”,很少考虑其深层原因,真是‘熟视罔思”.今应学会邀约及诸多学者启发,试图作一探源,就其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阐述于下:
(一)海洋性格
惠东这一三角形地带,曲对日夜不息波涛滚滚的海洋,铸造了区域的海洋人文、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性格.女人在家务农,照顾家庭.男子主要职业为外出捕捞,他们时时要过耕风犁浪的风险生活,一出港有长达三,五个月的,短的也有三、五天的.熬着腥红的双眼归来,常要大块肉大碗酒补充.消除疲劳后,每喜听清婉幽雅的南膏或从事一些武术性的文娱活动.所谓“拳头、烧酒,曲’的三大乐趣,熏染了他们雄豪而多情的海洋性格.
他们那驾驭惊涛骇浪的矫捷强健的体格,那刚强、勇敢、无畏的气魄,那豪迈的侠肝义胆、相互救助的同舟共济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征。
(二)特别服饰
现在惠东人的服饰,男子巳没有特点.但是在清水民国时期,男性渔民多著红柴汁(赤绛色)衣裤,这是用荔树木炼汁染白龙头细布而成的.为便于操作,裤头宽大,裤筒长只过膝盖,称“拢裤”;上衣开左衽(女性开右衽).问者渔民开左衽的道理,是冈右衽在海上作业顶风.真是“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战国策·赵策二》)。
至于女性的服饰,向为民俗研究者的热题。“惠东女”已成为今日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这里不作细描,只是这些特别的服饰是有其传统性和延续性的,并非一夜春风,花开刀树。笔者外祖母是满清后期的人,母亲则是清水民初而至八十年代的.她们那一代是一派缁色的衣服,头上羊角似的棚状的遮盖,乌料巾、贴背、腰巾,搭链(俗称“插么”,起着现代人小提包的作用)。上衣并不太短,裤 筒则宽。小昨女人上衣腰身直形,大乍女则为大圆形.而如今,黄斗笠,花头巾、短袖、宽裤、蓝(绿)的弧形上衣与天空、大海,山峦,田野、沙滩谐和,真是“风回海色上衣冠” (明,黄吾野诗),海风吹拂,飘飘欲仙,令人悦目舒心,而闻名海内外。
惠东人的服饰已历经几次重大改革与变化,但至今还存着明显的独特之处,她们穿这种服饰的依据是:实用与美观.如渔船进港,协助搬运鱼货,或出港挑水送粮,宽裤便于涉海,短袖便于操作.黄斗笠顶炎口,花头巾御风沙。而头巾的花卉图案和颜色,是美的选择,增加了女性的丰采、神韵.她们每人都有几—卜条,甚至几百条的头巾.
服饰是文化因素,是群居生活的认同.同一色调,同一线条,同一体式,作有规律组合,是她们共同的审美观,合乎自己形体和当地时尚,是自己的位置和职业的需要,这也可能是同族群共有的标志.服饰是随生活要求和时代变化而推进的,其形成与演变是历史的延续.所以说,今日惠东女服饰的亮丽鲜明是今日社会亮丽鲜明的折射。民、清以及明、元、宋以前,也有与当时社会特点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服饰。鉴古论今,惠东女的服饰,不能不说是一种特别的服饰.
(三)长住娘家
惠东,除崇武缄内之外的农村,均流行娇后仍住娘家,逢年过节始凹夫家的习俗。有的学者认为,这因为男子长年出海,或外出打工常不在家,而过去女子娇龄一般只有五六岁,要应付大家亲人和陌生人群,须过一段时期才能适应.男性也可能认为自己长期外出打下,午轻的妻子和父母居住,他们会比较放心.
惠东女即使到夫家,初期也极少与丈夫同床,只有怀孕生子或夫家花钱抱养个小孩,才在夫家长住下来。
对于这种婚俗的由来,不少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林惠样教授从古代婚姻史推测,认为这是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遗俗。蒋炳钊教授认为是闽越族的遗留.而香港乔健教授则认为这种婚俗,实不失为一种最照顾多方面需要的办法.同时他认为“不落夫家”是因为受非汉族的影响,或深受非汉的涵化,或者本身是非汉的后裔。
因解放后同姓可婚,而渔村多同一姓,已可就村取亲,相见容易.况且时代推进,新风吹入,此婚俗也在逐渐变化了.
(四)文身
许多民族在早期发展阶段,每每存在一种风尚,即用针在人体全身或局部刺下自然物或几何图形,有染色亦有不染色的。研究者认为,文身可归纳为:勇美壮武男子的标志:部落祖先的图腾:水上生产避蚊龙的一种习俗;享有成婚权利的标志。总之,文身一般作为图膊的标志,有的民族藉以表示等级身份或作社会秘密记号.直到现代,有些少数民族还保留此俗。
惠东男子和女子,至今也有沿袭少—俗。小乍女多喜把自己名字文在皮肤上.男青年则有发现刺小龙小蛇或两个四边形的。现全球风靡一种“纹彩”,这“纹彩”不同于文身.文身系剖刺后染色.“纹彩”却是先抹转色油于肤上,然后复以图案纸,再细描轮廊,将一种特殊颜色涂抹其上。文身永不褪色,“纹彩,只可保持一至三周.“纹彩”被现代青年作为终生贴身的饰品,是彰显自我的生活情趣和需求,充分体现艺术和科学,激情与动感相结合的现代人的审美观.
古代的文身与现代“纹影”。各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意向都是为了引人注目。
(五)饰齿
惠东女(男性偶见)至今沿袭饰齿镶牙的风俗,婚前在两个门牙镶上金属或黄铜做的牙套。这是古代凿齿的遗风.
台湾《彰化县志》载: “高山族女有夫,断其旁二齿授男,其某日就妇婚终身住妇人处.”高山族的女断齿授男,男就妇室婚,可见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习俗.
(六)赤足
惠东的男女过去每多赤足,称为“粗脚”.清朝及民国初时,赊祟武械内女人缠足,城外村落的女人都是天足一双,在沙滩、田野奔跑劳作.即使到了共和国,处处还可看见赤足或穿木履的人.随着生活提高,时代进化,他们逐渐转穿海绵或塑制的拖鞋,而后发展到命-鞋、皮鞋.这种“衣着卉服,赤足行走,便于用舟。”自是古代先民的生活习惯.
此外,还有男女分别的组织,如少女的“姐妹伴”、青年男子的“少年伴”,以及俗鬼、祭神、巫术、“夫人妈”、“房头神”、“头目公”等等奇异的风俗和信仰,这与当地的生活特点也应有密切的关系。
惠东目前还存在的这些奇特的习俗,显然不是汉人入迁时带来的,应是本地区先民的文化遗存.
据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证实,福建土著民族为闽越族。史书记载,闽越族显著的文化特征是——在物质文化方面有:水稻种植,喜食异物及蛤、螺、蚌等水产品动物,发达的葛麻纺织业,使用石锛和有段石锛,精良的铸剑术,善于用舟,惯于水战,营造“干栏”建筑,大量烧用几何印纹陶器和原始青瓷器等.
在精神文化方面有:操有鲜明特点语言,流行断发、文身和拔牙习俗,保留浓厚的原始娇俗,崇拜鬼神和蛇图腾,实行崖葬等.
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当地生存环境和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惠东今日存在的这些习俗,似乎可以或多或少找到其先民文化遗存的答案.
印纹陶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发达于商周,衰弱于秦汉,它与百越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是相符合的,故这种文化被认为是百越民族典型文化特征.闽越为百越民族的一类,几何印纹陶,同样构成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特征,故认为福建古代民族是有根据的。惠东古代群亦属闽越族分布区之一.
据考古资料证明,惠东开始有人类在十地上聚居、生息,开发的历史已相当悠久.祟武的大乍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岩石土坡间的40X30米的范围内散露多种陶片及已风化的属于人类食后抛弃的蚧蜊壳,文化堆积层厚约1米.遗址在1985年山省文化管会和县联合进行文物普查发现,采集了石刀、残石锛和不少陶片,此后又得陶片百余件,可辨的器形有斧 缸、罐等, 陶质多为红、橙红、黑色陶,纹饰有篮纹、绳纹、斜线纹、云霄蚊和附加堆纹等。经鉴定分析属“闽越文化型”,说明闽越族的人,曾居住在祟武海域这一带。而这一族群是今日惠东人,今日惠东人是古代闽越的遗民。
此外,如前文提到,大海提供了惠东一带渔民的衣食之源,他们在与大风大粮的搏斗中,练就驾驭的本领和勇敢的性格,这与古代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如出一辙.文身、凿牙显然已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历史发展所必然的.但其遗风尚存,目前惠东民俗中最有明显特色的是:显性历史文化即服饰:隐性文化即为妇女长住娘家的婚俗。
探讨惠东人的族属,从考古资料和民俗资料看,大多学者都认为闽惠古代住良为闽越人,在这方面已取得较多的共识.现在从民俗学来探讨族源,应有古代和现代之分。古代越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已有很大的变化,百越族人在汉代已开始清失,大最溶入汉人之中,福建情况也不例外,惠东情况亦是如此。古代闽越人已成为今口福建汉人中的一个主要来源。
可是人们不禁要问:如果说惠东人是汉族,为什么邻近如北边渊州湾上的仙游、莆出;南边泉州湾下的晋江、南安,他们也是汉族,但并不见有如惠东人这些特别的习俗?
这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有汁划地深层地再发掘再发现地下更多具体历史资料和实物,对其习俗进行分析比较.

热点内容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老师 发布:2025-07-08 19:00:24 浏览:284
七年级上册英语期末 发布:2025-07-08 18:59:48 浏览:141
阳西教育 发布:2025-07-08 18:31:56 浏览:479
王瑞娜老师 发布:2025-07-08 18:31:53 浏览:456
莘县教师考试 发布:2025-07-08 17:50:59 浏览:944
赤峰教师资格证报名 发布:2025-07-08 17:50:19 浏览:969
老师在讲课扩句 发布:2025-07-08 17:30:09 浏览:125
办公家具有哪些 发布:2025-07-08 17:23:21 浏览:765
教师节彩铅 发布:2025-07-08 16:20:39 浏览:975
老师的始祖 发布:2025-07-08 16:07:30 浏览: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