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上海历史地图

上海历史地图

发布时间: 2021-08-02 19:54:00

『壹』 上海以前有过城墙吗

上海在城墙方面是一个比较奇怪的城市,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由镇升格为县后,县署就设在原方浜(今方浜中路)南岸与老城隍庙隔浜相望。按我国封建制度的常规,建县后一般都要修筑城墙,但上海却不同,建县后的262年中一直未筑城墙,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建城墙是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因为没有高墙是吃了不少的苦头。建议砌墙的顾从礼是个掌邦国酒醴和膳馐之事的光禄寺卿,既为国家张罗吃的,也为自己和百姓想着住的安全。上海官民奋起筑城,仅用三个月(9-11月)便筑起了一座周长九华里,高二丈四尺的城墙(古称),开设6座城门,4座水门,环城开掘城壕,外与黄浦江、内与大小河浜全线贯通,通接湖汐。上海城墙初步形成。

几年后,倭寇被平定了,官绅在城墙的四座高台上,造了四座寺庙:大境建关帝殿,振武供真武大帝成了真武台,制胜建观音阁,万军建丹凤楼。后人将这四处合称为“殿、台、楼、阁”。至清代,这“殿、台、楼、阁”屡经改建、装饰,成为上海名胜,一年四季,游人不绝。其中两处还被选入“沪城八景”:“凤楼远眺”(丹凤楼)、“胜景烟霞”(大境关帝殿)。

到了清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南北市,上海以前有个“南市区”,现在被黄浦区所兼并了,但那个地名还存在,在上海市区要找明清两代的遗迹,也只有在南市老城厢才能找的到。南市的位置,其实并不在上海市区的南面。它得名于19世纪的60年代,因1843年开埠后,英租界和法租界位于当时上海的北部,其地被称为“北市”;而十六铺以南华界的地方,就被叫做了“南市”。

有了南北市后,城墙阻碍了日常往来的需要。最早提出拆墙动议是在清同治年间。到了1905年的清光绪三十一年,又有地方绅士三十余人向上海道提出拆墙。可上海道不敢决断,引出了一场全民大辩论,形成了拆墙、不拆墙和中立的三派。反拆墙派提出五大理由。最后还是反对派得势,城墙岿然不动。但为改变拥堵状况,就在城墙上,新开了拱宸门(小北门)、尚文门(小西门)和福佑门(小东门)。

到了民国,又提拆墙一事。当时的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李平书是个拆墙派,他挥笔批示:“为商业一方面论,固须拆除城垣,使交通便利;即以上海风气、人民卫生两项论,尤当及早拆除。”1912年1月,拆墙启动;到1914年冬天才算搞定。具有361年历史的城墙被拆,标志着上海走上个新台阶。从此,上海旧城内华界与租界联成一片,近代上海城市新格局定型。

在现在的上海市区,有一条中华路和人民路互相连接的柏油马路,即是原上海城墙和城壕填没而成的,当初拆城时,将城墙的砖石,填进护城河中,最终在护城河上筑出了两条路,分别命名为“中华路”、“民国路”,取“中华民国”之意。上海解放之后,“民国路”改为“人民路”,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意。在这个区域内,上海俗称“老城厢”,也就是上海的“南市”,著名的城隍庙、豫园都坐落于老城厢内。

在拆城过程中,有一小段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古城墙大境阁段。这里原来是一座箭台,明末万历年间大境箭台废后建庙,附庸于城墙,内供关帝像,此即最早的大境阁。清嘉靖年间改建为三层阁,并加筑了熙春台。据说,冬日雪后拾级登阁,远眺吴淞江(苏州河)南岸,银装素裹,映衬着丽日蓝天,蔚为壮观,故得“江皋霁雪”之美名,列为明清两代“沪城八景”之一。如今的古城墙30余米残段上,保留了大境阁与熙春台两座飞檐重脊,高约20米的楼阁,大境阁内重又供奉了关帝塑像,阁前城墙上赞颂关帝的“信义千秋”石匾仍是当年的原物;而熙春台中,则设立了“上海老城厢史迹展”。

今天再登上大境阁当然再也望不到苏州河岸了。但那竹丛里还隐隐透出清雅的气息,斑驳的城砖里犹暗暗蕴藏着历史的沉重,关帝殿中回荡着抗倭将士的凛凛豪气。这,便是古城墙,一处后人寻觅上海前史的珍贵所在。

指点

地理:大境阁位于老城厢西北角的人民路上,也就是淮海东路的末端附近。

●停车:自驾车去的话,在大境阁附近的青莲路可以停车的,可以从人民路转入。

●大境阁:门票5元,大门设在大境路上。如今的古城墙30余米残段上,保留了大境阁与熙春台两座飞檐重脊,高约20米的楼阁,大境阁供奉了关帝威风凛凛的塑像,阁前城墙上赞颂关帝的“信义千秋”石匾仍是当年的原物。这段城墙原是箭台,成“凸”字型。在当年射箭用的熙春台和登上箭台的21级花岗岩石阶,都是明代遗物,有的砖上至今还有“上海城砖”字样的钤记。可以依次游览城楼、关帝殿、熙春台,在外部看大境阁占地面积非常大,但真正参观其间,可参观的容量非常狭小,主要的参观对象似乎都是外国游客。站在城楼上,看着那城墙,总觉得很新,似乎新造的。

●真正的城墙:位于人民路849号施工工地里,人民路和淮海东路附近。这段城墙高约3米,长约20米,由于年代久远微微向南倾斜,但城砖基本完好。历史资料显示,这段老城墙建于明代。目前被保留的城墙部分已由施工方搭建活动板房实施保护,目前的这段城墙的保留段地上部分有20多米,还设置了“地圈梁”实施保护墙体基础,地下基础部分保存完好。因为这座城墙在工地内,对外不开放,为了不影响工地的正常工作,也请喜爱城墙或者拍客没有必要去打扰“这段城墙”。

●周边:在大境阁的旁边就是白云观。又称海上白云观,不仅沪上名刹,也是闻名于海内外的道教宫观。

『贰』 上海以前的各租界位于现在那个区

上海法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已并入黄浦)和徐汇区两区内,东部狭长地带则伸入今黄浦区。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虹口区和闸北区。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称《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租界当局负责市政建设,颁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租界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个窗口。 (上海公共租界旗。在圆圈中央是各个国家的国旗:左上方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右上方为俄国、丹麦、意大利、葡萄牙,下方为瑞典、奥地利、西班牙、荷兰的国旗)

『叁』 上海的历史背景谁知道啊

打开世界地图,您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口以及中国海岸线的中部。面向海洋、联接内陆的区位优势造就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交汇中西的独特气质。

上海已有700多年的建城历史,曾经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抓住开发开放浦东的历史性机遇,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和城市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现有陆域面积6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0万,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十一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有100多个国家(地区)的外商在上海投资近3万个项目,涉及金融保险、贸易服务、现代物流、微电子、汽车、化工、钢铁制造业等领域。上海港拥有万吨级深水泊位74个、国际集装箱码头20个,还在兴建洋山国际集装箱运输深水港。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航班通往29个国家(地区)的141个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在这里集聚与辐射,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上海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黄浦江两岸风光秀丽,素有近代西洋建筑博览之称的外滩,与新楼林立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隔江相望。城内豫园、龙华寺等历代园林古迹引人入胜。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服装文化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不暇接。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商城等商业中心人流如织,流动着最时尚的风景线。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吸引海内外参观旅游者7500万人次。

『肆』 上海的历史

上海历史
勾吴时期(商-周)
上海(嘉定、闵行、奉贤)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泰伯奔吴的时候。商末(公元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东奔江南,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吴灭后,上海地区入越;越王无彊大败于楚,后成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
申城时期(周-唐)
春申君名叫黄歇(——公元前238年),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人,著名政治家、军 春申君——黄歇
事家,官至楚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被楚王分封到原来吴国的地方。《越绝书》记载他在吴地(今天苏州一带)兴修水利,当地人对他很尊重。春申君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也就是今天的“黄浦江”。在今天上海西南地区,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市镇,又称为“申城”。这是上海地区建城的开始。 秦灭楚以后,在申城设立了海盐县,归会稽郡管辖。后来海盐县治几经变迁,申城也几经兴废。到了三国时期,海盐县北部的华亭镇(今松江区)逐渐开始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海盐县北部重镇。这样,上海地区的发展从原来的申城转移到了华亭镇,并逐渐地稳定了下来。晋时松江(吴淞江)居民创造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处称“渎”,松江下游一带被称“扈渎”,后又改“扈”为“沪”。沪,也成了华亭地区的地名之一。东晋永嘉南渡,晋室南迁,江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到了隋朝的时候,华亭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集散中心,初具城市规模。终于在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刺史赵居贞上书,奏请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设华亭县(今松江)。
华亭城时期(唐-元)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华亭县北部的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1068一1077年),贸易中心由青龙镇转移到华亭县东北地区的上海浦,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上海镇逐渐取代了青龙镇,成为华亭县最大的市镇之一。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格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上海镇为中心,析华亭县部分,建“上海县”,上海县县治在今黄浦区,这是上海市区建城的开始。华亭、上海两县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成为元代上海地区的双子城。
双子城时期(明-清)
明宣德五年(1430年)应天巡抚驻苏州,管辖南直隶(江苏和安徽全境),上海县归南直隶松江府管 松江府全境图(清嘉庆)
辖。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 松江府地区,成了明代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经济发达,农业兴旺。有“苏松税赋半天下”之称。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上海县归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设江苏省和安徽省,从清朝前期开始,上海属江苏省(巡抚驻苏州)下辖的苏松太道的松江府。江苏海关(简称江海关)由云台山(连云港)移来,江海关总监由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兼任。在清代初期,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逐渐超过松江府的华亭县。因此,雍正八年(1730年)设苏松道(相当于今天副省级),驻松江府上海县,雍正九年建道署于大东门内,乾隆六年(1741年)改道名为苏松太道。一般全称为分巡苏松太兵备道,或称苏松太仓道,因驻地在上海县并兼理江海关,又简称为上海道、沪道、江海关道、关道。
十里洋场时期(清末)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在1843年辟为五 旧上海主体:租界与华界划分图
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国、美国和法国陆续在上海设居留地。道光二十五年(1845),应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要求,在租界内设江海北关(“新关”、“洋关”),办理向外轮征收关税等事,由江苏省苏松太道兼管。咸丰三年(1853),英人乘小刀会起义之机强占江海关。次年,上海道吴健彰与英、法、美驻沪领事签订协定,允由三国各派税务司一人,掌管江海关。同年七月,少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开外国侵略者直接管理中国海关恶例。太平天国战争期间,1855年小刀会刘丽川、1860年6月太平军赖文光、1862年初太平军李秀成共进行了三次占领部份上海的战役。1854年上海成立了自治机构工部局,事实上演变成独立于清朝行政与司法管辖权外的租界。此后,上海形成了2个租界与中国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黄浦、静安和虹口、杨浦两区南部沿江地带主要是公共租界(英美租界);黄浦、徐汇两区的核心区域主要是法租界;长宁则是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而闸北和南市两片中国管理的区域(华界)则被租界分割互不相连。开埠后的上海迅速成为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被称为“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都市”、“魔都”。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的核心腹地未被战火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为时至今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旧都市时期(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清朝旧势力尚未彻底清除,民国新势力尚且稚嫩,军阀当道,政府几近瘫痪,社会无序混乱。上海的租界却如国中之国独享平和,甚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发展速度。1912年至1936年可谓上海租界高度繁荣的阶段。民国初,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华界)属江苏省,1927年民国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归属中华民国行政院直辖,同时并入江苏省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今黄浦区兴业路76号召开,1922年7月23号和1925年1月,又分别召开中共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内外棉纱厂厂主枪杀罢工工人(顾正红),上海学生、市民聚集在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上的老闸捕房门前抗议,英国巡捕开枪射击,造成了五卅惨案,引发全国性反英运动。1927年4月12日,在闸北发生了四·一二事件,国民革命军第26军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造成大规模流血,开始了国共分裂。 1928年 典雅浦西,万国建筑
4月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与金融中心。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后,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位于杨树浦引翔港的三友实业社门前被中国工人殴打,挑起一·二八事变,中日两国在闸北区激烈的军事冲突持续一个多月,以至于南京国民政府也暂迁洛阳。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调动约70万中国军队(包括大部分精锐),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大代价(阵亡33万人,空军损失过半,约全国1/3兵员),但最终装备占优的日军仍然击败了中国军队,占领上海除租界外全部地区。抗日组织铁血锄奸团也同时针对汉奸、日军,展开一连串可歌可泣、热血澎湃的斗争 。淞沪会战期间,公共租界的北区及东区(今虹口、杨浦)作为日军防区和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中区及西区则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占领。后日本将租界“交还”给其扶持的傀儡汪精卫政权。1943年初美英与重庆国民政府改订新的条约,放弃在华租界,标志着具有一个世纪历史的租界在法理上不复存在。1945年上海光复,到1949年5月,一直由国民政府接管统治。1949年5月28日,解放军击败国军后控制上海全境,许多与国民政府及海外机构有关的人员、财产和机构追随国民党撤离上海。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历史综述
鸦片战争后上 上海行政划分图
海开埠,外国的船只从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国殖民者首先在上海县境域划定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要求划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区划分为不同的管辖区,租界以南的华界被称为南市,同时,苏州河以北老闸(宋代建)和新闸(清代建)一带因大量贫苦农民的流入,逐渐兴起,形成北市。1910年清政府颁发《城乡自治章程》,上海县合城南境、老闸、新闸、江境庙区域为上海城;另设蒲松镇、东泾镇及12乡。1914年,上海改城为市,蒲松镇也改为蒲松市,另设闸北市、洋泾市,合称19市乡。1926年孙传芳督江苏省,成立淞沪商埠,分全境为上海、闸北、浦东、沪西以及吴淞5区。 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的大上海计划,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扩大市区范围包括上海、宝山县的一部分,设立17个区,而上海地区各县则仍属江苏省,从此上海市与上海县分离。1930年又改特别市为市,辖吴淞、引翔、闸北、法华、沪南、塘桥等17个区,全市面积527.5平方公里。城市范围东达浦东,西至静安寺、徐家汇,南趋龙华,北达宝山路底。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同时,上海的郊县苏南、苏北行暑,后由 上海市中心扩大图
江苏省管辖。1956年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江苏所属上海地区的郊县划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杨浦、榆林等14个区,浦东、嘉定、宝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个县,总面积达6340.5平方公里,比建国初大十倍以上。1960年,撤消邑庙、蓬莱设立南市区;撤消新成、江宁设立静安区;撤消提篮桥区、榆林区并分别并入虹口、杨浦两区;析上海县置闵行区,析宝山县置吴淞区,次年又撤消浦东县。1964年,撤消闵行区与吴淞区,此后上海保持了10个区和10个县不变达10余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81两年,再置吴淞区与闵行区。1988年,撤消吴淞区和宝山县改为宝山区。1992年,撤消嘉定县,设立嘉定区。为进一 步改革开放,1993年撤消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合并设立浦东新区。同年,撤消上海县和闵行区,合设新的闵行区。20世纪末,松江县、青浦县和金山县也改为区。2000年南市区划入黄浦区。2001年奉贤县和南汇县撤县建区。上海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2009年为了更好的开发浦东地区,合理配置地区经济与社会资源,综合优化总体布局,促进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撤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黄浦区和卢湾区建制,设立新的黄浦区。时至今日,上海全市共辖16个区、1个县,共109个镇,2个乡,99个街道办事处,3661个居民委员会和1704个村民委员会。

『伍』 上海的发展历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同时,上海的郊县划入苏南、苏北行署,后由江苏省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
1956年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辖15个市区和3个郊区。
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江苏所属上海地区的郊县划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杨浦、榆林等14个区,浦东、嘉定、宝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个县,总面积达6340.5平方公里,比建国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庙、蓬莱设立南市区,有12个区和11个县。
共18张
中华民国至今的上海地图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划属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辖12区、10县。1962年嵊泗又划归浙江省。
1964年,撤消闵行区与吴淞区,此后上海保持了10个区和10个县不变达10余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1981两年,再置吴淞区与闵行区。
1988年,撤消吴淞区和宝山县改为宝山区。
1992年,撤消嘉定县,设立嘉定区。
为进一步改革开放,1993年撤消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和闵行的三林乡合并设立浦东新区。同年,撤消上海县和闵行区,组建新的闵行区。
1995年,上海市辖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南市、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等14区和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县,有106个街道、208个镇、10个乡和3590个居民委员会、2986个行政村。面积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积697平方公里。[18]
20世纪末,松江县、青浦县和金山县也改为区。
2000年南市区划入黄浦区。
2001年1月奉贤县、南汇县撤县建区。

『陆』 1920年代上海市的地图,什么书上可能找到呢。麻烦各位知道的童鞋,拜托了。急用。

『柒』 2020年上海中考历史可以带地图册吗

如果是开卷考的就可以带

『捌』 在历史地图上可以有崇明岛吗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公元618年(唐朝武德元年),长江口外海面上东沙西沙两岛开始出露。以后许多沙洲时东时西、忽南忽北涨坍变化,至明末清初,始连成一个崇明大岛。公元 696年(唐朝万岁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岛上居住。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公元1222年(南宋嘉定十五年)设天赐盐场,隶通州。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隶扬州路。公元1396年(明朝洪武二年)由州为县,先隶扬州路,后隶苏州府,兼隶太仓州。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解放后,隶属江苏南通专区。1958年 12月1日起改隶上海市,目前是上海十九个区县中唯一的县。

由此可得 你在700年后的地图上 可以标有崇明岛 但是似乎不能画成"崇明大岛 " 至于之前的. 应该不能标出 毕竟以前什么渤海海岸线都是画的当时的嘛

『玖』 到哪里能找到上海的老地图呢最好有每个阶段,比较有历史感的

http://www.mhlib.sh.cn/Dsn/index.asp
这里有秦至今的上海历史地图,很连贯,很直观

『拾』 有什么比较权威的(前辈)写的历史地图册,请尽量告诉我!

谭其骧
http://lib.verycd.com/2005/05/19/0000051071.html
http://blog.163.com/muxiang37/album/prevAlbumAll.do?host=muxiang37
http://www.zzmap.cn/Html/lishi/index.html

本书作者:谭其骧主编

合 作 者: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考古所、近代史所、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

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获得奖项:上海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特等奖(1984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79-1985) 特等奖(1986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199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特别奖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部以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普通地图集。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地图中质量最高、内容最详、印制最精的一种。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数十位学者历时三十余年合作完成,1974年起曾以中华地图学社名义出版内部试行本;1980年决定进行修订后公开发行;1982-1988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繁体字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本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均受到关注和好评,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疆域辽阔的统一政权,但由于封建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也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多未得到足够的记载和研究,以往的历史地图集只画中原王朝或汉族政权,抹煞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图集》以充分反映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为目的,确定以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历史上中国的基本范围,各历史时期所有在此范围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汉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显示。一些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等也尽量选用它们的极盛疆域的年代。《图集》既反对只承认汉族政权、中原王朝为主的谬论,也否定了把少数民族政权、边疆地区政权都当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错误观点,有利于正确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点。

2.以前的历史地图集大多以文献资料为定点上图的依据,而历史记载极为浩繁,编者精力有限,错漏很多。在文献记载本身错误的情况下,地图上的差异更难避免。《阁集》尽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边区图的编绘还吸收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因而内容更加精确完整。对基本靠文献确定的点线,也组织认真研究,尽可能纠正前人的错误。

3.我国以往的历史地图,一般都以一个朝代为一幅全图,内容非常简略,地名位置也不准确。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才采用了将全国分解为数十幅图的方法,但因所有图幅采用同一比例尺,而历史时期各地区开发程度和记载的详略极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区往往地名过密,几乎难以辨认,而边疆地区却显得空白过多。同时这种平均分割往往将同一政区分属不同图幅,查阅十分不便。《图集》在总结了杨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以各历史时期大行政区(或监察区、地理区)分幅,按内容密度确定不同比例尺,彻底解决了问题。由于采用高精度地图为底图,古今对照更为精确,科学性强,便于查阅。

4.历史上疆域、政区、地名变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权时期内屡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对时间断限一般不够重视,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后相差数十、百余年。《图集》无论总图或分幅图,都确定标准年代(个别无法确定的,尽量确定一较短的标准时期),各时期尽量显示同一年代的政权疆域和政区建置。对时间较长的朝代,使用多幅总图显示不同年代的形势。

5.《图集》编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历史上变化较大的自然要素的处理上,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传统的错误说法,如云梦泽、洞庭湖、郡阳湖、黄河、长江、海河的变迁过程都在经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结论。这对于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都具有积极意义。

《图集》不愧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项重大成果,不仅是以往历史地理研究和历史地图制作的科学总结,也为今后进行编绘反映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及其动态变化的专门地图和综合地图奠定了基础。

由于《图集》内部本的定稿正值“文化革命”期间,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在修订本中己尽可能作了增改,但限于时间,尚未能完全清除。另外,大多数地名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定位,与实际情况不免有所距离;古代水道的复原更难十分准确;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的只能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逐步得到补充和修正。

《图集》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中央领导胡乔木等称之为建国以来最重大的两项社科成果之一。新华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及港台报刊均有报道,《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历史地理》、《读书》等刊物先后发表多篇评论,一致认为《图集》集中反映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已取得的成就,是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图集》在历史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得到广泛运用,目前在学术著作、工具书中的各种历史地图,基本上都以《图集》为底图,或据《图集》中有关图幅改编,绝大多数《图集》的画法和相应的依据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论;各类教学挂图基本都据《图集》中地图改编。

谭其骧先生在《图集》的《前言》中指出:

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地图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绘制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人们迫切希望出现一部用现代制图技术绘制的详细而精确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然而为什么直到解放以前,始终没有出过一部这样的图集呢?这主要是由于:一、详细而精确的今地图是制作详细而精确的历史地图的先决条件,而解放前的中国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财力上都无法提供这种保证;二、历代疆界、政区、城邑、水系等各项地理要素的变迁极为复杂频繁,而文献记载或不够明确,或互有出入,要一一考订清楚,并在图上正确定位、定点、定线,工作量繁巨,需要大批学者、专家的通力合作,这在解放前的中国自然是很难做到的。本世纪二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倡导成立的禹贡学会,曾经把绘制这种图集作为学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可是限于经费和人力,经过三年多的时间,连用作底图的今地图还没有画全,就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中断,编绘历史地图的计划,终成泡影。实践证明,这一良好的愿望只有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才能实现。

很显然,政府的重视、经费和人员的保证,是《图集》这样一项大型研究和应用项目得以完成的前提。

只有健全的主编负责制才能保证学术权威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文化革命”期间,主编负责制受到批判,红卫兵、工宣队一度决定一切,对《图集》造成很大破坏,虽经修订,至今还留下隐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主编负责制,使修订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

《图集》从开编至公开发行本出全,历时三十多年。但实际上,政治因素造成的方案一改再改,多次推倒重来,特别是“文革”期间的破坏,浪费了大量时间。只有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得到恢复,才通过了尊重历史事实、讲究科学性的修订方案,并在修订工作中得到贯彻。国家的安定、党的路线的正确是社会科学研究能够正常开展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

热点内容
教师晒礼物 发布:2025-07-08 13:58:41 浏览:17
罗森历史 发布:2025-07-08 13:20:04 浏览:293
交大是哪里 发布:2025-07-08 12:06:29 浏览:594
香港有哪些特产 发布:2025-07-08 12:04:51 浏览:832
船用化学品 发布:2025-07-08 11:24:18 浏览:912
大老师恶心 发布:2025-07-08 08:52:35 浏览:959
日本历史学 发布:2025-07-08 08:37:05 浏览:487
有什么好歌 发布:2025-07-08 07:06:26 浏览:68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发布:2025-07-08 07:06:19 浏览:841
数学老师推荐信 发布:2025-07-08 04:44:51 浏览: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