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龙说
❶ 扶桑是什么意思
1
扶桑木可以成为别的植物名称。扶桑国可以成为日本的别称,但在上古时代,其所指为中美洲。
扶桑决不是日本,这是可以肯定的。几乎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史籍中,对日本的正式称呼都是“倭国”。如《山海经》的《海内北经》早就写着:“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当时所谓“带方”即今之朝鲜平壤西南地区,汉代为带方郡。后来的史籍,包括我前次引述的《梁书》、《南史》等都在内,也一概称日本为“倭国”,与“扶桑国”区别得非常清楚,不相混淆。在这些史书的《东夷列传》中,“倭国”和“扶桑国”都分开立传,显然是两个国家。
从地理位置上说,这两个国家的距离也很远。倭国的位置,只是“在带方东大海内”;而扶桑国的位置,则是“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查《南史》载,大汉国是“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而文身国又是“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这样算来,扶桑国距离中国共有三万多里,比日本远得多了。
有一个材料说,早在一七六一年,有一个学者名叫金勒,大概是法国人,他已经根据《梁书》的记载,指出扶桑国是北美洲的墨西哥,并且认为发现新大陆的可能以中国人为最早。一八七二年又有一个学者名叫威宁,完全支持金勒的主张,认为扶桑必是墨西哥。一九○一年七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弗雷尔也发表论文,提出与威宁相同的主张。但是在帝国主义国家,这种意见当然不能流传,而逐渐被淹没了。
看了这些材料之后,我更加相信这个判断是可以站住脚的。因为那些外国人也证明《梁书》记载的扶桑国物产和风俗,大体上与古代的墨西哥很相似。
据说,所谓扶桑木,就是古代墨西哥人所谓“龙舌兰”。它到处生长,高达三十六尺。墨西哥人日常饮食和衣料等,无不仰给于这种植物。在墨西哥北部地区,古代有巨大的野牛,角很长。这同样符合于《梁书》的记载。
至于有人说,古代墨西哥没有葡萄,只是后来欧洲人到达了美洲,葡萄的种子才从欧洲输入美洲。威宁等人却证明,在欧洲人未到美洲以前,美洲已经有野生的葡萄,就是《梁书》说的蒲桃。法国人房龙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世界地理》中,也说欧洲人初到美洲时,称美洲为“外因兰”,意思就是“葡萄洲”,因为那里出产一种葡萄,可以用来酿造美酒。
还有的人说,美洲没有马,后来西班牙人才把马运到美洲去。但是,动物学家根据地下挖掘的动物骨骼,证明美洲在远古时期曾有马类生存。可能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一千年的慧深时代,墨西哥一带仍然有马也未可知。
在墨西哥出土的许多碑刻中,有一些人像与我国南京明陵的大石像相似。还有的石碑有一个大龟,高八英尺,重二十吨以上,雕着许多象形文字。据考古家判断,这些显然都受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苏联科学院出版的《美洲印第安人》一书,还证明古代的墨西哥和秘鲁等地,“会熔炼金、银、白金、铜以及铜和铅的合金——青铜,却没有发现任何地方会炼铁的”。这一点与《梁书》的记载也完全相符。
《梁书》上面本来还有一段文字写道:“其国法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贵人有罪,国乃大会,坐罪人于坑,对之宴饮,分诀若死别焉,以灰绕之。”前次我删节了这一段文字。现在看了威宁的材料,才知道墨西哥的风俗恰恰也是这样。
最后恐怕有人会问,当时人们往来到底是走哪一条路呢?这正如房龙说的:“他们是由太平洋北部窄狭的地方航行来的呢?还是由白令海峡的冰上走过来的呢?还是远在美亚两洲间尚有陆地相连的时代便过来的呢?——这些我们全不知道。”然而,他实际上做了三种可能的假设。或许古代的中国和扶桑国之间的交通是三种情形都有,这也未可知。
❷ 推荐一本介绍美国地理的书,最好中英文的
房龙说地理
❸ 扶桑是什么意思扶桑究竟是日本还是墨西哥
1 扶桑木可以成为别的植物名称。扶桑国可以成为日本的别称,但在上古时代,其所指为中美洲。
扶桑决不是日本,这是可以肯定的。几乎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史籍中,对日本的正式称呼都是“倭国”。如《山海经》的《海内北经》早就写着:“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当时所谓“带方”即今之朝鲜平壤西南地区,汉代为带方郡。后来的史籍,包括我前次引述的《梁书》、《南史》等都在内,也一概称日本为“倭国”,与“扶桑国”区别得非常清楚,不相混淆。在这些史书的《东夷列传》中,“倭国”和“扶桑国”都分开立传,显然是两个国家。
从地理位置上说,这两个国家的距离也很远。倭国的位置,只是“在带方东大海内”;而扶桑国的位置,则是“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查《南史》载,大汉国是“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而文身国又是“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这样算来,扶桑国距离中国共有三万多里,比日本远得多了。
有一个材料说,早在一七六一年,有一个学者名叫金勒,大概是法国人,他已经根据《梁书》的记载,指出扶桑国是北美洲的墨西哥,并且认为发现新大陆的可能以中国人为最早。一八七二年又有一个学者名叫威宁,完全支持金勒的主张,认为扶桑必是墨西哥。一九○一年七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弗雷尔也发表论文,提出与威宁相同的主张。但是在帝国主义国家,这种意见当然不能流传,而逐渐被淹没了。
看了这些材料之后,我更加相信这个判断是可以站住脚的。因为那些外国人也证明《梁书》记载的扶桑国物产和风俗,大体上与古代的墨西哥很相似。
据说,所谓扶桑木,就是古代墨西哥人所谓“龙舌兰”。它到处生长,高达三十六尺。墨西哥人日常饮食和衣料等,无不仰给于这种植物。在墨西哥北部地区,古代有巨大的野牛,角很长。这同样符合于《梁书》的记载。
至于有人说,古代墨西哥没有葡萄,只是后来欧洲人到达了美洲,葡萄的种子才从欧洲输入美洲。威宁等人却证明,在欧洲人未到美洲以前,美洲已经有野生的葡萄,就是《梁书》说的蒲桃。法国人房龙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世界地理》中,也说欧洲人初到美洲时,称美洲为“外因兰”,意思就是“葡萄洲”,因为那里出产一种葡萄,可以用来酿造美酒。
还有的人说,美洲没有马,后来西班牙人才把马运到美洲去。但是,动物学家根据地下挖掘的动物骨骼,证明美洲在远古时期曾有马类生存。可能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一千年的慧深时代,墨西哥一带仍然有马也未可知。
在墨西哥出土的许多碑刻中,有一些人像与我国南京明陵的大石像相似。还有的石碑有一个大龟,高八英尺,重二十吨以上,雕着许多象形文字。据考古家判断,这些显然都受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苏联科学院出版的《美洲印第安人》一书,还证明古代的墨西哥和秘鲁等地,“会熔炼金、银、白金、铜以及铜和铅的合金——青铜,却没有发现任何地方会炼铁的”。这一点与《梁书》的记载也完全相符。
《梁书》上面本来还有一段文字写道:“其国法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贵人有罪,国乃大会,坐罪人于坑,对之宴饮,分诀若死别焉,以灰绕之。”前次我删节了这一段文字。现在看了威宁的材料,才知道墨西哥的风俗恰恰也是这样。
最后恐怕有人会问,当时人们往来到底是走哪一条路呢?这正如房龙说的:“他们是由太平洋北部窄狭的地方航行来的呢?还是由白令海峡的冰上走过来的呢?还是远在美亚两洲间尚有陆地相连的时代便过来的呢?——这些我们全不知道。”然而,他实际上做了三种可能的假设。或许古代的中国和扶桑国之间的交通是三种情形都有,这也未可知。
❹ 《自然地理》人为什么控制不了气候人为什么控制不了天气人为什么能人工控制气候
认识控制不了的,只能是后知后觉
❺ 房龙在地理的故事一书中说西方没有文明,所谓西方文明全部起源于东方!真的是这样吗
错,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无论是建筑,文化,还是科学的发展,都各不相同,最多只能说互相交流而已
❻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没有龙,是历史虚构的。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龙图腾形成的原因,一种说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从此,中原大地上各个部族有了共同的龙图腾,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此开启,因而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拓展资料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青龙为祖龙。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❼ 蟠虺纹的《谈龙说凤》
裘士京先生认为:“(蟠虺纹)是与蟠螭纹相似,但图案稍简化而龙体更鲜明的(龙)纹饰。”;
马承源先生认为:“蟠虺纹就是盘曲的小蛇的纹饰。”
蜥蜴之蜥,古籍中或记作‘虺’。《诗·小雅·正月》:“胡为虺蜴”,历代注家均认为即蜥蜴。可见,‘虺’,‘蜥’二字古相通用。而虺,乃是古代传说中著名的山林鬼物,其原型原来是蜥蜴。
何新先生《谈龙说凤》一书中认为:“龙的原型来自远古的湾鳄,及蜥蜴类动物,并且得到文献与考古文物等多方面的证据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还通过语言分析(尤其注意分析保存在古文献中的活语言,即口语资料),来构建新的理解和解释方法。此学说已被相当多的人所接受。随后何新先生古生物学的证据,古历史地理学的材料,以及古文献的记载,提出:“古中国的大陆及海洋上,确曾存在过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它其实就是上古传说中所谓的‘龙’的生物学原理。换句话说,‘龙’在古代确实存在,它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作“马来鳄”,“海湾鳄”,“湾鳄”。
在古代文献中,这种巨鳄一直被称作“蛟龙”,它与蜥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此,我们方可理解《述异记》中的如下一段传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这一传说的真实涵义应该是:古人认为蜥蜴五百年后可以长成为蛟龙,而蛟龙一千年后可以长成为巨龙。
❽ 房龙地理读书笔记
地理,从来就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也不曾关注。“地理学”字面上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房龙地理》通过优美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将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与人类的生活贯穿,地理和历社在房龙这位美国著名人文主义文学大师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使人在掩卷之际有不一样的启迪和感受。整本书生动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
在浏览了目录后,我脑海中有这样几个问题:希腊的兴衰与地理环境有关吗?人们说:欧洲是上帝的后花园,是上帝最眷恋的地方,那么欧洲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中国在房龙这位世界级的地理大师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位置?
在《第二十八章 中国》中,第一句话就是:“中国称得上是泱泱大国”。看到这句话,心里当然挺高兴。但是随后,书中写的就是中国被世界各大国侵略、蹂躏的历史。威海卫被英国占领,旅顺被俄罗斯占领,随后,日本又从俄国人手中抢来了旅顺,德国也不甘示弱,侵占了青岛港和胶州湾,到的八国联军,中国的历史从未平坦过。在这一章中,房龙客观地讲述了中国被侵略的主要原因:在大清帝国统治时期,中国几乎与世隔绝了,还盲目乐观。房龙说:“所有试图排外的国家最终只能误国。”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只有与世界交流、沟通、共同进步,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文中还提到了孔子、孟子、老子的精神思想,并于西方文化以及基督教进行了对比。孔子、孟子、老子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基督教认为这种观点太俗世化、物质化。房龙认为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想与基督教相比有利有弊,我想,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必定会有弊的一面。到了结尾部分,房龙写道:“我无法预测中国在未来的10~15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但如果他们有朝一日赶上我们,那就请上帝怜悯我们吧!”这本书是20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我不得不说房龙的预测能力有多么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世界大国,我们不再是那个无限容忍欧洲列强的得寸进尺和政府的卑躬屈膝的弱小国家了,中国崛起了!
《房龙地理》这本书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开拓了我们的心胸,它激发起我们对更辽阔的宇宙,对未知世界的探寻。
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仿佛围坐在一位一个世纪前的老者周围,听着他关于那个世界的历史的碎念。出于对长者的尊重,我们并不会指出他在许多知识上的偏差,也不会因其老古董式的偏见而争执;我们只是会心一笑,让历史成为历史。
一个世纪的时间可以让人觉得很久远,久远到我们对身边世界的认知已非那时可比,而那时的见识于今甚至显得有些可笑;而一个世纪的时间又可以让人觉得很短暂,短暂到那时的警示在今天仍然没有得到重视,那时的偏见在今天仍然泛滥,仿佛时间从来没有向前。
不妨对人类作一个大胆的设想:旧爱社每一个人都是6英尺高,1.5英尺宽,1英尺厚,那么只要用一个长、宽、高各半英里的巨型集装箱就能够像装沙丁鱼一样,把所有的人口全部装进去。听起来似乎荒诞不经,但只要约加计算,就会发现这个答案是很精确的
……
人类的集装箱一路砸书碾石,从山崖上一直朝谷底滚落,随着最后一声巨响,人类撞进科罗拉多河的怀抱之中,集装箱溅起一片极大的浪花。
一切复归于沉寂,万事如过眼云烟。
很快地,世界就会把墓穴中的沙丁人类遗忘掉,好像一且都从未发生过一样。任由月圆月缺,而大峡谷将依旧永远地与风雨相伴,与霜雪游戏。
而在这个神秘秘的宇宙间,这个星球将继续沿着它既定的轨道遨游着。
对地球上发生的这个变化,星际间人类的远亲近邻,还有哪些外星球上的天文学家,即使天天观察天空都不会注意到。
100年之后,也许那个小小的青冢,依然层层覆盖着绿色植被,就是人类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物。
到了这个时候人类的故事就徐徐落下了帷幕。
我知道,把不可一世的人类贬抑到这样微若尘芥的地步,当读者看到之后,因为它伤害了人类的自尊,大多数人都会气愤不已,并对这个故事胜出一股厌恶之感。
当然,从看问题的角度上来说,卧于这些读者是不同的。人类是身体赢弱而数量微小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上,人类就能够产生一种深刻而毫不矫饰的自豪来。
……
简言之,人类使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每一块土地不容置疑的主人,只用了2000个世纪。而且大气和海洋眼下又将被人类纳入自己的版图。如此显赫的业绩,记忆人类成员就创造出来了,但是,除了神奇的理性之外,人类所具有的优势并不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
……
人类的进步就变成了一个这样奇怪而踟蹰的进程。不管大家斗争得多么努力,但真正的先锋只能在成千上万的芸芸众生中出现一个。
人类前行的步伐会自身引向何方呢?这谁也无法预料到,尽管人类从祖先那儿传承下来的野性,是人类之间的杀戮比人类对动物或树木更加残暴,但在往日4000年文明之光的引导下,人类还是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
而且,这在人类犯下的许多错误中还不是最为严重的。对大自然的法则,人类还在以另一种方式违忤着:在现存的物种中,敌视同类的唯一生灵只有人类。狗不吃狗,虎不食虎,甚至最凶残的鬣狗也能与同胞相安无事。可是,人类却是互相仇恨,人类却是互相杀害。今日世界为了屠杀邻国而做出最快的反应,这就是每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同类之间和平共处,友善相待,这是大自然的首要法则。人类却公然为抗这个法则,是我们不得不忧心忡忡,人类有可能面临种族灭绝的噩耗,因为人类生存竞争中的敌人在时刻觊觎着。假如人类不愿意或无力继续主宰这个世界,那么,将有成千上万的候选者等待把人类打倒……
……
需要时日,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需要循序渐进、缓慢而痛苦的自我教育历程,才能寻找出真正的自救之路。人类将会觉悟到:在这同一个星球上,大家都是同行者,都是邻居,都是旅伴,更是朋友。当我们明白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的家园,除此之外,再无其余的栖身之地时,我们就会像火车或者轮船上的游客,学会互相尊重。我们是同一个星球上的旅伴,应该荣辱与共,同舟共济。
或许相比时有错误的数据和史实,作者胸怀的普世意识才更能让百年之后的你我觉得充满稚趣。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整个欧洲尚未愈合的伤口仍然在涌出汨汨鲜血,人们为欧洲中心地位的动摇而非即将到来的更大灾难而惴惴不安。在这样的时候,作者带着对过去沉重的反思,对现状沉重的慨叹,为未来鸣响了沉重的警钟。这警钟为全人类而鸣,一百多年前是,悲哀的是如今仍然是。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果真像房龙所预测的那样征服了大气层,我们甚至跨越了大气层将我们的足迹留在了他书中并未提及的月球,然而全人类所面临的大敌却仍然环伺,并且没有人真正接受他所大声疾呼的那些普世价值。
我们无从考证在当时这样的提法是否入时,但于今看来房龙对全人类的劝告显然过于天真颇具稚趣。于是我们会心一笑,认定这老派过时的思想只该在博物馆里方能觅见,和我们一百年来的先辈一样,并不真正去想,倘若我们都愿意相信这位老者的喋喋不休,倘若我们都愿意相信这些梦呓似的旧派价值,那么世界会是怎样?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会是一个新的所在,一个更好的家园……
❾ 房龙说:“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时间与意义。”这句话怎么理解
你不要死钻牛角尖,
“第四维”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句,
前三维是人们根据历史或想象制成的动漫、图片等~ 但是历史与地理的结合却远远高于前三维所达到的效果,具有前三维无法比拟的历史真实性
因此,用高于前三维、未被人们开发出来的第四维进行比喻。
如果某一天,第四维被开发出来,那这句话也就需要改一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