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闻
⑴ 最近有关的生物的新闻!
可以看生物谷http://www.bioon.com/
⑵ 近期里关于生物的新闻事件
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喜获2010诺贝尔医学奖
⑶ 什么软件有生物界的大事新闻
下载腾讯新闻,这是一款实事派的新闻较件,打开软件,搜索生物界大事,便可观看了
⑷ 最近生物有什么热点或新闻
日本核泄漏,碘131辐射,基因突变(皮肤癌)。
日本地震引起核泄漏,造成国内出现“抢盐事件”。
SPS 一个新的技术开始人体临床了。
生物富集现象(墨西哥漏油事件)。
⑸ 最近有什么生物科技的新闻啊
中科院评选的2009生物科技新闻(2010-01-03 02:05:57)标签:“无癌”婴儿 中药 艾滋病疫苗 杂谈
1.基因筛选“无癌”婴儿诞生
1月9日,一个名叫“天使”(Angel)的小女孩来到人世。她的诞生,除了给自己的父母带来欣喜和宽慰之外,也同时在医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因为,她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人熟知和公认的称呼——“无癌”宝宝,这样的身份注定她既是人类生育医学的里程碑,也是一个人类生育伦理的挑战者。
但孩子的父亲相信,这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礼物,因为她的降临终结了自己家族的噩梦:他的外祖母、母亲和姐姐先后患上了乳腺癌,她们体内都有一个变异的BRCA1基因,这个基因可让女性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几率达到50%到80%,而他本人也是这种变异基因的携带者。由于担心“我有可能把致癌基因遗传给孩子”,这个不幸家庭不得已向伦敦大学学院附属医院求助。
希望维系在一种被称作“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PGD)的医学手段上。这项也被称为“第三代试管婴儿”的技术一言以蔽之,就是选择健康基因,放弃变异基因,那些具有遗传自父系的变异BRCA1基因以及其他致病基因的胚胎被摈弃,一家人如愿以偿,得到一个“无癌”宝宝,逃离了病魔的阴影。
事实上,“无癌”宝宝并不是第一个PGD试管婴儿。从1989年英国科学家发明该技术以来,在生育前针对某种遗传性疾病进行PGD筛选就成为常见做法,至今已有千余个健康宝宝出世。但此次胚胎筛选引发的争论焦点在于,此前PGD技术只用于筛选几种极为有限的100%遗传的家族病,还没有对只有50%到80%患病几率的癌症基因进行筛选的先例,将仅仅只是有可能患上乳腺癌的胚胎排除,显失公平。
很多人担忧,这种首开先河的做法会不会让今后胚胎筛选的底线逐渐放低,在生育前对孩子的相貌、智力、寿命等进行最佳基因组合,从而打开技术滥用的潘多拉之盒?现在,各类“设计婴儿”的技术层出不穷,人造子宫、人造精子和卵子等相关实验司空见惯,那么,当越来越多的非疾病生理特征相关基因被发现,当一个“定制婴儿”易如反掌的时代到来,人类将何去何从?
2.甲流全球肆虐,中药发挥独特防治优势
这是21世纪第一次流感大流行,也是40多年来全世界面临的第一次全球疫情。
4月的墨西哥,紧急实施的封城行动与人人自危的白色口罩,重现2002年春夏之际因SARS引起的惊恐画面。病人的血液样本显示,人类世界出现了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甲型H1N1。拜全球化所赐,新病毒迅速波及5大洲20多个国家。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甲流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级别6级。
另一场时间竞赛也早已经悄然展开,全球4个实验室争分夺秒加紧研制相关疫苗。5月6日,加拿大宣布完成了对3个甲型H1N1流感病毒样本的基因测序工作;5月底,墨西哥专家掌握了病毒的染色体序列;7月22日,应对疫苗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分别开始临床试验;10月,各国民众相继开始接种甲流疫苗。全球卫生体系成功完成了一次通力合作。
而且,中药在甲流防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首个与达菲对照进行循证医学研究的药物连花清瘟胶囊已被证实具有确切疗效,其对甲流病毒转阴率与达菲相当,退热时间优于达菲,缓解咳嗽、肌肉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均明显优于达菲,安全性高,而价格仅为达菲的1/8,在降低防治成本方面极有优势,目前已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但这远远不是最终的胜利。世卫组织的最新疫情通报说,截至12月20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1516人死亡。近两个月来,多国都出现了甲流病毒变异病例和耐药性病例,并且猪、猫和狗等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动物感染甲流的病例也先后发生,病毒基因变异或与其他病毒重组成为最大的担忧,而跨物种间的病毒交叉感染则可能使疫情进一步扩大。
从SARS到禽流感,再到甲型H1N1流感,乃至12月在荷兰最新暴发并已致2300多人感染、6人死亡的Q热病(羊流感),短短几年里,警钟一遍遍敲响。环境污染、养殖业盲目扩张、滥用抗生素,使以往只在动物身上传播的病毒演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最终作茧自缚,自食其果的是人类自己。
3.艾滋病疫苗初现免疫效果
两种独立使用均无效果的疫苗,“双剑合璧”之后,竟然给长达20余年的艾滋病治疗领域带来了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上第一种具有一定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诞生了。
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描述了这两种疫苗协同作战的策略,其一负责刺激免疫系统,使其做好攻击艾滋病病毒的准备;其二则担当“助攻手”,负责增强免疫反应。9月24日,研究人员宣布,1.6万名志愿者组成的世界最大的艾滋病疫苗试验人群历时6年的试验结果显示,新型“联合疫苗”可使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这是科学界首次获得具体证据证明,研发艾滋病疫苗是可行的。
而就在一年前,一种因在猴子试验中获得明显成功而被认为最有希望的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宣告无果而终,被医学界称为“灾难性的失败”。新型疫苗的突出表现,无疑向处于阴霾之中的艾滋病防疫投射了一丝亮光。一时之间,“分水岭”、“里程碑”、“免疫效果从无到有的跨越”等众多溢美之词充斥着报章。
然而,31%这个数字固然令人振奋,但绝对无法让人就此安心。
有效疫苗应该至少能将感染风险降低50%,但新型疫苗的免疫效果远未达到可以大规模进入临床应用的标准。另外,新型疫苗的有效免疫期有多久?针对不同的艾滋病病毒,疫苗是否具有相同效果?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艾滋病防治工作也并没有因此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疫苗研制依然任重而道远。
果然,最新的打击在12月14日出现。来自“第五届非洲艾滋病疫苗项目论坛”的消息称,另一项由非洲多国参与、针对一种艾滋病防护制剂的大规模试验宣告失败。
毫无疑问,艾滋病病毒复杂的变异性预示着人类还将同这一终极顽症进行漫长对抗。但是,新型疫苗的有限效果仍然为研发工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在这条路上的点滴进展,都是在一步步接近成功。
⑹ 关于生物科技的新闻
新闻不一定就是视频 OK? 进展一: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胚胎干细胞。美国和日本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分别宣布,他们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干细胞。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干细胞研究避开一直以来面临的伦理争议,从而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
干细胞因为伦理问题而使其研究受到限制,这项成果使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对皮肤细胞的四个基因的操作,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变身为干细胞。这种方法是干细胞研究规避伦理限制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这条新闻被认为是2007年最重大的医学研究突破,该项研究的美国研究组主要研究人员是北大学子俞君英博士。这项成果也成为了生物通主办的2007年生命科学十大新闻评选的候选内容,而俞君英博士也成为十大科技风云人物的候选之一。 进展二:发现多种疾病的致病基因。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一项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中,又发现了约120种基因的变异与癌症有关。这一发现使已知的与癌症相关的基因从350种增加到约470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疾病与基因联系在了一起,这项研究无疑是迄今为止发现致病基因效率最高的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的确定不但有助于为疾病治疗提供靶标,而且有助于提前预测到患病高风险人群,进而做好疾病的预防,防患于未然。 进展三:首次对活有机体实施“基因组移植”。美国马里兰州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将一种细菌的基因组成功移植入另一种关系密切的细菌内,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科学家计划利用人工合成基因组进行类似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将标志着一种人工合成生物的诞生。
被称为科学怪人的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研究组,号称要创造出人造的细胞、甚至生命。2007年,他们向着这个目标迈进了重要一步,实现了首次基因组移植。克雷格?文特尔此前还表示将公布自己的首个双倍体基因组序列。他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克雷格?文特尔的这项研究成果和他本人也分别入选了生物通举办的2007年生命科学十大新闻和年度十大人物的候选。 进展四:发明DNA制动器。欧洲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转换器,名为DNA制动器或分子发电机。科学家认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生物纳米技术制动器,它的研制成功为在活的生物有机体和计算机之间建立联系架设了桥梁。
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正在渗入到基础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各个角落,是研究微观生命世界不可或缺的力量。 进展五:能源新技术研发获新进展。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化学工程专家设计出一种新工艺,可以大幅提高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的效率。这一成果将有助于推广使用新型燃料乙醇汽油。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佐治亚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多糖制取氢的新技术,以这项技术为基础,未来的氢动力汽车将携带易于存储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碳水化合物和水在特殊的酶作用下分解产生氢气,然后通过燃料电池产生电力,驱动汽车前进。
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能源危机问题。各国政府都在给予生物质能源研究越来越大的支持力度。这种新能源不但可再生,而且比传统石油能源更为清洁。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的重大进展,意味着向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前进了一步。 进展六:癌症治疗研究获重大进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梁伟、杭海英领导的课题组,关于纳米胶束搭载化疗药物直抵癌细胞的研究论文发表在7月4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关于发现癌症治疗新靶点的研究成果。
直径为10纳米至20纳米的纳米胶束搭载化疗药物,可增强药物抗肿瘤效果并降低毒性;新靶点研究为治疗癌症提示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进展七:发现6.32亿年前动物休眠卵化石。
这一发现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将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000万年。 进展八:发现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我国科学家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大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一具巨型兽脚类化石,体长约8米,站立高度超过5米,体形可与著名的暴龙类相比,体重约1400公斤。
我国科学家确认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 进展九:建成首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落成竣工。建成后的资源库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DNA库、微生物种子库等,将收集保存1.9万种19万份(株)种质资源。
该种质资源库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 进展十:大豆新品种创亩产371.8公斤高产纪录。
这是新世纪我国大豆的最高产纪录,该品种含油量达23.45%。
⑺ 近期有关生物方面的新闻至少3则
1【农业部:没足够证据证明H7N9禽流感病毒是由鸡直接传播到人】农业部今天(1月29日)通报,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活禽经营场点,至今没有在养殖场检出。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截至目前,没足够证据证明H7N9禽流感病毒是由鸡直接传播到人。
2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课题组与日本宫崎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合作,对鼹科鼹族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系统学与进化》。
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鼹科哺乳动物(mammal;mammalian)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特别是我国西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极高的物种多样性,但目前对该类群的了解十分有限。
为此,科研人员测定了鼹科线粒体和核基因的14个基因片段,并对该族群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我国北[ask.bbioo.com]方的麝鼹属与南方的白尾鼹属是姐妹群关系,首次从系统演化的角度解释了两个属在中耳形态上的相似性。
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我国、东南亚的东方鼹物种与日本的本州鼹进化起源不同,后者很可能代表了一个新属。研究还认为白尾鼹、东方鼹和缺齿鼹属中仍存在未知的新物种。在未来的研究中,新物种的发现和命名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报》 (2014-01-29 第4版 综合)
3日前,记者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到,由中科院院士贺福初领衔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目前陆续吸引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开创了中国引领国[ask.bbioo.com]际大型科技合作计划先河。
经过15年的努力,该计划已成功构建了迄今国际上质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的表达谱、修饰谱、连锁图数据库;首次实现了人类组织与器官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全面对接,在炎症诱发肿瘤等方面,发现了一批针对肝脏疾病、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等重大疾病的潜在药靶及蛋白质药物。(潘锋 陈虎)
《中国科学报》 (2014-01-29 第4版 综合)
⑻ 最近一则有关生物学的新闻
有“食人鱼”出现在柳江河?没错,不仅有,而且还连伤了两人。
2012年7月7日下午,柳州市的张先生在柳江河白沙二队附近亲水平台给小狗洗澡时,竟然被3条凶猛的鱼攻击,其中一条鱼突然咬住张先生的手掌不放。张忍痛将鱼摔上岸,才发现自己的手掌几乎被啃掉一块肉。
张先生之后将这条鱼带回了家,并在网上查询其身世。经过上网比对查验,张先生捕获的这条鱼竟然和产自南美洲的食人鱼一模一样。吃惊不已的张先生立即拨打电话给媒体,说有食人鱼咬了他。起初还不太相信,赶到现场看到张先生那血肉模糊的手掌,才不由得不信。
之后,张先生的朋友吴某好奇,玩弄这条已经上了岸的鱼,谁知这条食人鱼不是吃素的,突然一口又将吴某的拇指咬伤,顿时鲜血直流。
一天之内,食人鱼连伤两人。这鱼到底是什么来头?在网络上,查到了和这条鱼一模一样的食人鱼的资料。这种食人鱼(英文名:Piranha)俗名水虎鱼、食人鲳,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鱼。它们通常有15~25厘米长,最长的可达40厘米。食人鱼具有尖利的牙齿,据说能够轻易咬断钢造的鱼钩或是一个人的手指,非常凶猛。一旦发现猎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鱼群可以在10分钟内将一头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当地人用它们的牙齿来做工具和武器。亚马逊河、圭亚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鱼经常出没的场所。
⑼ 最近的生物新闻,10条。 概括大意就行喽~
1.来自中国科学院,浙江自然博物馆,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成年达尔文翼龙(Darwinopterus)的化石以及一枚与其在一起的蛋,并对这种恐龙进行了雌雄两性比较,从而为判别这些已灭绝动物的性别提供了直接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上周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
2. 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就利用这一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测序,并配合功能预测,和实验验证,揭示了线粒体complex I失序症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了一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候选基因的新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3.近期来自中国、美国和韩国的科学家在miRNA研究领域又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和Cell杂志上,值得关注。
4.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血管细胞分化与迁移的力学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论文发表在本年1月1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5.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肖磊课题组利用病毒载体在细胞中表达多种重编程因子,诱导绵羊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转化成诱导多能干(iPS)细胞,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报道获得的绵羊iPS细胞系。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2011年1月11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6.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戈宝学课题组11月10日在免疫学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发表最新论文,该成果揭示了microRNA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以及调控机制,并研究了这种作用在地塞米松抗炎症效应中的地位。
7.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就利用这一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测序,并配合功能预测,和实验验证,揭示了线粒体complex I失序症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了一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候选基因的新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8.来自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首席科学家:Daniel A. Haber教授是一位在癌症研究领域从事多年科研工作的科学家,他曾获得过多项癌症研究方面的新技术,比如高效地捕获肿瘤细胞的CTC芯片、少量细胞多层次图谱等。近期Haber教授又接连在Science,Nature,N Engl J Med等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解析癌症新技术。
9.英国科学家近日利用高科技扫描器—一种名叫“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机器,可在人类的大脑在活动时进行扫描并拍摄相关图像。从扫描器中不仅能够看到大脑与皮、骨之间清晰图像,甚至能观察到了人类同情心等心理活动中大脑的运作过程。
10. 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医学院,普林斯顿大学Lewis Thomas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重要的转运因子的蛋白结构,这一结构由6个跨膜区域以之前未见报道的新折叠形式出现,这对于了解核黄素(维生素 B2)的运输,以及进一步拓展生物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⑽ 最近的生物新闻
第二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在重庆召开
4月7日,第二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在重庆开幕。来自分子诊断相关领域的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6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将做大会学术报告。
据了解,目前分子诊断技术已成为临床诊断各种技术产品中需求增长最快的生物技术之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其在提高临床医疗质量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使检验医学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方面拓展。这次大会就旨在为学术界、临床医学届、产业界搭建起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桥梁,推动中国分子诊断技术紧跟国际前沿,同时探讨逐步建立完善的分子诊断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