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玉屏历史

玉屏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2 20:50:57

㈠ 玉器历史

中华玉器文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例如《山海经》记述的东北地区医巫闾山产质仡峋,千百年后,这个地名依旧未变,现在辽宁营口,出产滑石。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丝绸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后又向西延伸而成的。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玉器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一般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㈡ 玉屏侗族自治县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

以下两位仁兄都在玉屏县当过知县~~~

段玉裁:字若膺(1735-1815),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省金坛人。清代著名文学训诂家、经学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段玉裁笃嗜经术,喜训诂考订,穷微极博。段玉裁所著书,要推《说文解字注》为首屈一指。先生兼擅诗文,有《经韵楼集》十二卷、《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 》及《经韵楼集》等书,亦颇雅赡。段玉裁纪念馆建于1984年,位于金坛市城南风景区的愚池。

张澍(1776-1847),清代著名学者,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

张澍年幼丧母,在秀才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后来师从名师刘作垣,进步颇快。19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其后先后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张澎性格刚直不阿,工作一丝不苟,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在仕途中并不顺利。正如其好友所评论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筮仕实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国、平天下的 远大抱负难以实现。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此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来患眼疾,最终失明。《清史稿·文苑列传》有传。

张澍一生著述甚丰,已刊印的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诗小序翼》、《元史姓氏录》、《帝王世纪》辑本、《续敦煌实录)、《鹊野诗微》、《文字指归》、《韵学一得》、《小学识别》、《叠字谱》、《天文管窥》、《消夏录》等。张谢的辑佚工作,所辑一般是后世佚失的古代关陇地区学者的有影响的著作。其《二酉堂丛书》,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大半收录的是甘肃籍的作者。

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辅决录》、《三秦记》、《三辅旧事》、《三辅故事》、《五凉旧闻》等20余种,均是周、秦、汉、隋、唐等时期的著作,后世已经佚失,而经张澍辑录而成。张澍的这些工作,可以了解当初西北学者著述的盛况。张澍的辑佚工作,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对当时和后来产生过重大影响,鲁迅就是在辑佚方面深受张渤影响的学者之一。

张澍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情代初年,顾亭林开一代考据学风,学术思想为之一变。然而西北学者多抱残守缺,不能顺应学术潮流。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西北学者只有张澍精通经史,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散失,考证寻研,从事辑佚考据工作,与全国著名学者如孙星衍、任大春、俞曲园等并驾齐驱,为学术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㈢ 玉屏箫笛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据记载,其中的平箫系由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的郑维藩所创,玉笛则始创于清代雍正五年(1727)。平箫玉笛往往被人们当作礼品赠送或收藏,与茅台酒等一道被列为"贵州三宝"。 有关玉屏箫的记载,首见于清乾隆《玉屏县志》:"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关于玉箫笛的由来,在玉屏侗族群众中流传着这么两句话:"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据传,300年前,古时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爱此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停留下来,并与当地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便寄兴丝竹。可是当地佳竹虽多,却无箫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从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箫的生产。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 爱好音律的郑氏将制作箫笛的技艺视为传家宝,代代坚守其业,故郑氏箫笛在明万历年间便已名声在外,明清两代,玉屏箫笛都被皇室点为贡物,上奉朝庭。清代咸丰年间,郑氏传人因家境萧条而被迫卖箫糊口,由此开始专制平箫,挂牌出售。后因产品供不应求,始打破嫡传规训,向外招徒传艺,扩大生产规模。至抗日战争时期,玉屏箫笛的生产有了大的发展,仅城区就有箫笛店铺三十余家,从业者八十余人。 明、清两朝,玉屏箫笛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间,人们往往以之寄托纯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友凤的爱情神话故事。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委。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

㈣ 历史上有玉屏山红娘子真实故事吗

没有,导演编的。

㈤ 贵州省玉屏县白门桥有了多少年的历史

我就是玉屏人 好像是八几年修的吧.哪次我出门给你看看 那石碑!

㈥ 陈玉屏的介绍

陈玉屏 男,汉族,1946年2月生于重庆市,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陈玉屏同志现担任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副会长等职,同时还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成员、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委员。2004年入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㈦ 贵州铜仁有多少年的历史

铜仁历史悠久。溯其渊源,元时有渔者没入水底,得铜人三尊,挽而出之,府之名以此。这里设置县已有1300多年。元置铜仁大小江等处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使。明永乐十一年置铜仁府。明万历二十六年置铜仁县。1949年11月铜仁解放仍置县。1958年10月铜仁、江口、玉屏三县并为铜仁县。1961年7月又按原建置三县分开。1987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㈧ 玉屏是哪个省的,请介绍当地的情况

玉屏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辖县。
位于中国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南部,为黔东门户,为贵州省的东大门。面积517平方千米。2003年人口14.16万,有18个民族。政府驻平溪镇。辖4个镇、2个乡。
玉屏侗族自治县地处东经108°47′~109°9′,北纬27°7′~27°31′,面积517平方千 玉屏侗族自治县
米。2003年人口14.16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7.8%。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玉屏古名平溪。宋置平溪峒。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设平溪卫。清雍正五年(1727)改玉屏县。1983年撤玉屏县,建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侗族自治县辖4个镇、2个乡(平溪镇、大龙镇、朱家场镇、田坪镇、新店乡、亚鱼乡)、84个村委会、9个居委会。

明置平溪堡,清置玉屏县。县城位于舞阳河南岸。县以舞阳河水清似玉,隔河山 玉屏侗族自治县
峰耸立如屏,故名。1983年改自治县 元为平溪等处蛮夷长官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平溪卫,属湖广都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还隶湖广。清雍正五年(1727年)平溪卫改隶贵州;同年改平溪卫为玉屏县,属思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年)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三十年(1941年)将省溪县部分并入;三十二年(1943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铜仁专区,1958年撤销玉屏县,并入铜仁县,1961年恢复玉屏县,1983年改设玉屏侗族自治县。

属平坝、丘陵、山区兼有地形,一般海拔400m~600m,最高950m,最低315 玉屏侗族自治县
m,县域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低山多丘陵间有平地,海拔多在400--600米之间,位于北纬低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4度,年极端最高气温34.3度,年极端最低气温-10.4度,七月为最热月,其平均气温23.9度;一月为最冷月,其平均气温2.0度;年较差21.9度。年平均日照1227.8小时,风速20米/秒,风向常年为东北方向,偏东风最多,无霜期平均为297天,平均降雨量为1200-16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多低温阴雨,夏季降雨集中,盛夏多伏旱,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宜发展种、养殖业。

概述
玉屏素有“黔东门户”之称,是贵州“东联”发展战略的“桥头堡”,是中南与西南的交通结合部。
铁路交通状况
玉屏是铜仁地区最早通铁路的县,湘黔铁路复线穿境而过,玉屏火车站是二级客运站,也是成都铁路局与广州铁路局之间的拆返段,大龙货运站是湘黔铁路贵州段的三大货站之一,年货物吞吐量达150万吨以上,承接了毗邻三省五地十七个县(市)货物吞吐任务,使玉屏成为黔东、湘西的物资集散地。
公路交通状况
320国道、201省道穿境而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与320国道并行的境内高速公路、201省道高等级公路在2002年已投入营运,玉三高速公路已于2006年3月20日建成通车。

玉屏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民俗和民族风情,主要以北侗民族的民居建筑、居住环境和风情及赶坳、侗族民歌、侗族傩技为主。朝阳、丙溪、大湾三个村寨,是较为典型的北侗民族村寨,村寨布局、民居建筑、环境等都有一定的特色。户与户之间既有距离,又相距不远,依山坡地形排列,层层叠叠,房屋周围被绿树团团围住,环境幽美。其建筑物为木结构、小青瓦、吊脚楼,外环廊式,吊脚楼有的二层,多的三层,并有面积较大的院坝。每户或者两户要建迎宾门,他们称之为“八字彩门”。从公路上观看只见林木,不见房屋,侗族人民在这里世世代代安居乐业。赶坳是侗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民族歌会。每次赶坳为期一天,四面八方男女老少都要身穿盛装,成群结队地赶来参加。赶坳的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万余,青年们唱歌传情、交结朋友、自主婚姻,老少观看赛马、斗画眉乌和傩技表演。 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风景名胜计有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二大类,其中自然景源分三个中类十二小类;人文景源分四中类加二小类,计景物景观54个。即自然景物景观30个,人文景物景观24个。以相对集中为原则,划分为四个片区、两个独立景点和一个人文景源。如下: 1、朝阳民族风情片区:本片区是北侗民族聚居地之一,以北侗民族的民居建筑、居住环境和风情为主,并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独具特色的民俗区。 (1)民族村寨:朝阳、丙溪、大湾三个村寨,是较为典型的北侗民族村寨,村寨布局、民居建筑、环境等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民居依山坡地形而建,层层叠叠,周围绿树环绕,环境幽美。 (2)北侗民居:朝阳片区的北侗民居建筑是较为标准的典型的北侗民居,其建筑物为木结构、小青瓦、吊脚楼,外环廊式、吊脚楼一般二至三层,并根据地形留有院坝,建有迎宾门,他们称之为“八字彩门”。这里的民居具有典型的北侗民居建筑特色。 (3)民族风情:以赶坳、侗族民歌、侗族傩技独具特色。赶坳是侗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民族歌会。每次赶坳为期一天,四面八方男女老少相聚。青年们唱歌传情、交结朋友,自主婚姻,人们观看斗画眉和傩技表演。地点主要在冲首坳、尖坡坳。 (4)新店--朝阳森林带:位于新店到朝阳村公路两侧。林木茂盛、古木参天、空气清新。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树、枫香、油桐、油茶、香樟、麻栎、青冈、棕榈等,这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森林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游览价值。 2、平江--卓林坡片区:主要由平江河和卓林坡组成。平江河从县城至贺家滩电站, 玉屏侗族自治县
长约5公里,其特点是河面宽阔,河水平缓、清澈,两岸丘陵翠绿,田园风光诱人,奇峰众多,山势雄壮、秀美。卓岭坡位于混寨、卓岭坡一带,距县城3公里,这里树木茂密,藤绕枝缠、景色宜人,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 (1)万卷书崖:横亘江左,俯视江水西来,悬岩峭壁,叠石千层,高十余丈,宽四十余丈,片石层层,如万册书籍堆叠一起,悬岩上有笔峰,下有砚洲、墨潭,对岸有纸坪,形成了万卷书岩配文房四宝的奇特景观。 (2)石莲漾月:石莲峰横亘江右与万卷书岩隔江对峙,峰顶形似莲花七瓣,向下俯视澄沏江水,明月荡漾,水光山色,回环掩映,风景幽胜。 (3)八仙子庙:位于“石莲峰”山腰,相传张三丰等八仙曾修炼其上,并教给玉屏人许多生活技能,其中包括教给郑氏家人制作箫笛的技能,现在到庙里朝拜进香的人较多,庙宇造型雄伟、壮观。 (4)五马叩槽:在平江下游(石莲峰下游)转弯处右岸,巨大悬崖直伸江中,形成酷似五匹战马,刚从战场凯旋而归,路过这里正在河边饮水,顾名五马叩槽,具有奇特的形象景观。 (5)北浦鱼歌:位于沙湾一带,平江流至此曲折迂缓,深潭碧绿,积沙一片,渚清沙白。 村人以捕鱼为业,白日结网修舟,每当夕阳西下,渔火映江,歌声响答,引得文人韵客,踏月以听。 (6)贺家滩电站:位于贺家滩大桥下游,在玉溪镇境内,装机容量2X 3200千瓦,其景观是以雄为主的现代构筑物。 (7)天马腾霄:天马山山势耸空而起,形如天马奔腾。 (8)七星叠秀:由黎平、天柱发脉,蜿蜒而来,至县城南特耸七峰,层叠而下,俯瞰平江,对峙簧宫,逶迤起伏,严如星象。 (9)狮子山陵园:位于万卷书岩背面,1972年建。东与天马山相连,南邻馆驿古渡,西面悬崖绝壁,平江水北绕,山势险峻。 玉屏侗族自治县
(10)混寨跌水瀑布:上部跌水流入形似大石砚内,下部是高40-50米,宽30米的瀑布,形成跌水瀑布组合。枯水季节水流层层叠叠,似珍珠翻滚跌落,丰水季节,水流一泻千里,似帘如锦,水花四溅,瀑声隆隆十分壮观。 (11)江西会馆:位于混寨,原为清代中兴寺,现已改为混寨小学,内有百年银杏数株。 (12)苗圃基地:位于卓岭坡一带,面积一千多亩,既是苗木的生产基地,又是各种苗木植物的观赏园。 (13)大板栗基地:位于卓岭坡一带,面积三百多亩,树木高大,枝叶稠密,树冠呈扁球形,秋季,硕大果实挂满枝头,景观壮美。 (14)许升墓:位于卓岭坡南麓。为明平溪卫指挥同知镇国将军许升墓。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5)白水洞瀑布:位于安坪村,高约20米,宽15米。春夏飞瀑似锦,秋冬悬白如练,十分壮观。 3、铁柱山片区:本片区位于朱家场镇境内,近邻龙鳌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柱山片区的特点是:山形独特、古树参天、有红军纪念地,牛市繁荣。本片区具有景点多处,面积约4平方公里。 (1)红军纪念地:朱家场东面,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玉屏县后,贺龙部队曾在这里驻扎、办公,并保留有四座烈士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朱家场镇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高大的百年古香樟十五株,排列整齐,最大的直径约2.5-3.0米。樟树群旁边,存有江西会馆遗址,其部份建筑已作镇中心小学教室,遗址保存完好。 (2)卧佛山:位于朱家场的东南部,山形酷似仰卧的大佛,额头、眼、鼻、咀和下额喉节都十分清晰,特别是下额非常逼真。 (3)铁柱山:与卧佛山紧紧相连,一巨大岩石从一山丘上凸起,酷似顶天立地的铁柱,故名铁柱山。岩石旁有一石洞,洞中清泉四时不竭。 (4)牛市:朱家场牛市是全省三大耕牛市场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赶场天市场繁荣,年上市量达三万多头,成交量40%,是很有特色的耕牛市场景观。 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
4、车坝河片区:以车坝河为主要资源,车坝河经田坪镇与大龙镇交界处,在抚溪和大河坡一带汇入舞阳河,河流两岸多为悬崖绝壁,溶洞瀑布,在河流中段有一座红军长征经过的红军桥。该片区主要景点3处。其中,车坝河峡谷两岸壁立千仞,奇岩险峰,人迹罕至,云雾升腾。具有雄、奇、险、秀的景观特色。 小穿洞瀑布群:位于车坝河与白岩河交会处,地形复杂,落差近百米,喀斯特地貌发育,大小溶洞相互交错,洞中泉水涌流成瀑。最大的瀑布高20多米,宽15米左右,最小的瀑布也有7—8米高。 5、化石山(独立景点):在田坪镇境内黄泥塘、报日垅一带的山上,漫山遍野分布着无脊椎动物化石,形象清晰,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分布范围约4.5平方公里。 6、飞凤山(独立景点):位于平溪镇境内,县城西部2公里。其山群峰环聚,中间高耸一峰,旁边两翼舒展,如凤凰展翅飞翔云中,山上茂林修竹,左下石壁如削,瀑泉飞白,野鸡河水绕流其山下,风景极为秀美。山下,有飞凤桥横跨野鸡河。 7、县城人文景源 (1)玉屏箫笛:玉屏箫笛名扬海外,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始创于明万历年间,为宫廷贡品,深受皇室垂青,是中国著名乐器之一。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银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解放后在国内多次获奖,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地。 (2)古城墙: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修筑平溪卫城,城呈正方形。东抵文水河,南倚南门坡,西迄紫气山,北临舞阳河。城墙长4522米,高6.7米。现尚存北面城墙及北门---拱宸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印山书院:清道光七年(1827)建于城中印山,为县属生员“敬德修业、以应科举”之所。书院布局严谨,格调和谐,古色古香,文化韵味突出,是保存完好的古书院。现已改为“印山民族小学”。 玉屏侗族自治县
(4)七眼桥:石质七孔拱桥,康熙九年(1607)修建于城西,横跨于汇入舞阳河的野鸡河上;桥左右分别是狮子头与象鼻山,景象万千,为玉屏的“古八景”之一,景名为“玉虹饮涧”;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先后又有四座铁路公路桥梁位其左右,形成独特的桥群,展示玉屏历史变迁的沧桑。

㈨ 玉屏箫的历史发展

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在1896年和1973年的伦敦和巴拿马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邻近镇无、耀山等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这种竹子生长于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溪水与岩石交错之处,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是制箫的良好材料。
《黔南丛书·黔语》载:“去玉屏十五里曰羊坪,产美竹。有郑氏辨其雌雄,制成箫材,含吐宫徵,清越微妙,是以天下之言箫必首郑氏。”清人田榕编纂的《玉屏县志》也说:“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不减凤笙。”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朝廷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在1896年和1913年的伦敦和巴拿马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

㈩ 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明置平溪堡,清置玉屏县。县城位于舞阳河南岸。县以舞阳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耸立如屏,故名。
元为平溪等处蛮夷长官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平溪卫,属湖广都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还隶湖广。清雍正五年(1727年)平溪卫改隶贵州;同年改平溪卫为玉屏县,属思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年)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三十年(1941年)将省溪县部分并入;三十二年(1943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铜仁专区,1958年撤销玉屏县,并入铜仁县,1961年恢复玉屏县,1984年11月7日成立玉屏侗族自治县。

热点内容
教师节彩铅 发布:2025-07-08 16:20:39 浏览:975
老师的始祖 发布:2025-07-08 16:07:30 浏览:585
幼儿园老师安全责任书 发布:2025-07-08 15:51:12 浏览:85
班主任推荐语 发布:2025-07-08 15:40:04 浏览:547
舞蹈老师小蕊 发布:2025-07-08 15:33:13 浏览:470
护肤老师菲菲 发布:2025-07-08 15:21:12 浏览:720
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谁最优秀 发布:2025-07-08 15:12:29 浏览:490
英语日记例文 发布:2025-07-08 14:54:10 浏览:973
全国卷英语2017年 发布:2025-07-08 14:44:12 浏览:921
与老师聊什么 发布:2025-07-08 14:31:26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