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与历史
① 历史上幼年聪明早慧,长大后却碌碌无为的人
方仲永(约1020—1087)北宋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因父亲无知,成人后为普通人。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主人公。
烦请采纳,感激不尽。
相关:
公元1025年(北宋天圣三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声名鹊起,其拿手好戏是“指物作诗”。城里人为了一睹“神童作家”的风采,纷纷邀请方仲永的父亲进城作客,有人甚至愿意为此支付好几吊铜板的价钱。
公元1033年(北宋明道二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王安石也是“神童”级的人物,书上说他“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宋史》卷327)。方仲永的大名对他来说早已如雷贯耳。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
公元1040年(北宋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
公元1043年(北宋庆历三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② 陶行知的幼年的故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歙县人,但他的幼年时代却基本上是在休宁万安镇度过的。万安老街至今还存留着他少年时代读过书的蒙童馆,万安百姓至今也还念念不忘他小时在万安的故事。
陶行知的外公、外婆住在万安涨山铺。他7岁时,就被送到万安街跟从当地名师吴尔宽读书。吴尔宽学识渊博,教书认真,对弟子严格。聪明过人、活泼可爱的小行知,从7岁到14岁一直拜在吴尔宽门下“寒窗苦读”,读完“四书”、“五经”,又学了不少中国历史与哲学,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尤其是写作方面,行知才思特别敏捷,诗文也格外出众,很受吴尔宽的赏识。因此,行知从小就是远近闻名、时常受到师长嘉奖的才子。
14岁那年,陶行知离开万安到颇具规模的歙县崇一学堂读书,知识面扩大了,求知欲望更强了,对万安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来休宁探望外公外婆和吴尔宽老师。1908年,从崇一学堂毕业行知刚17岁,他准备从万安启程到杭州学医,父亲得知消息,特从歙县赶来送行。他乘坐的木船,停靠在古城岩下、水南桥边。他背上行囊,跨上帆船,向送行的亲人挥手道别。父亲站在水南桥畔的水埠上,怀着无穷的希望,含着眼泪,一直遥望着他的帆影消失在远方,这才慢慢地转回家去。
时隔23年后,正值不惑之年的陶行知已是誉满天下的知名人士,但昔日这一幕离别的情景却仍然历历在目,无尽的情思终于借一首《献诗》倾泻而出:“古城岩下,水南桥边,三竿白日,一个怀着无穷希望的伤心人,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向船尾直射在他的儿子面上。望到山、水、天合成一张大嘴,隐隐约约地把个帆影儿都吞没了,才慢慢地转回家去。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得到当年的泪珠?”
现在,诗人已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但诗中表达的父子之情,以及诗人对自己童年时代生活学习过的地方的怀念之情,却深深感动着每位读者。
③ 高尔基《童年》的全文概括是什么
内容摘要: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从此还是一个孩子的他,只得在社会上自谋生路……
感想与感受: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然而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呢,真可谓“窒息的天地,苦难的童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忆起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也许你正在为妈妈没有带你去买你想要的东西而抱怨着,可如果你想象一下高尔基的童年,那么你将会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动帮助妈妈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
高尔基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竟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高尔基从来不放弃可贵的光阴,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克里母.萨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临终都没有完成。这部小说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尔克病逝。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美好!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实在是天大的错误。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是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去努力吗?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握未来!
每个人的心充斥着暴力,麻木不仁,他们放纵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穷困,病痛的折磨,那种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过,大家记得书中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我想这就是对《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诠释!
段落选抄:此时此刻,我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纯洁的、飘忽不定的思绪,但这种思绪是细腻的,像蛛网一样透明,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们往往是突然爆发,马上就像陨星似的迅速消逝了,在你心中留下莫名的忧伤。这有时会使你得到安慰,又令你惶恐不安。这时你的生灵在沸腾,在融化,渐渐形成一种终生不变的形状,于是你的心灵的面孔就这样产生了。
④ 求一些名人幼年的故事
史家之绝唱——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87),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
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计130篇,约50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
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
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
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
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
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
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
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
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
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
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
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
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
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 "
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
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
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
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
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
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
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
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
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
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
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10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
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博学多能——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
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
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
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
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
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
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
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又各有怎样的规律呢
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
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
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
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
够准确,事实上早春斗柄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
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
《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
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军事家,祖父
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
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
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
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
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
么样的 "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
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他凡鸟为群,是
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
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
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
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
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
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
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
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
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
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
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岁时
国家发生动乱,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
传诵的诗篇.
飞行先驱——冯如
冯如(1883~1912),我国早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和爱国飞行家,为我
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冯如出生于广东恩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4个哥哥先后夭折
了.小时候,冯如做过无数个梦:他梦见自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走进学
堂读书,梦见自己像鸟儿一样在蓝天飞翔…….那时候,家里买不起玩具,
小小年纪的他总是自己动手做玩具.用火柴盒做个轮船啦,用硬纸片做个小
飞机啦,用几块铁皮做个工具箱啦.日久天长,他练得心灵手巧,每当有新
的"杰作",他总会拿给村里的小朋友们观看,那可是他最为得意之时.1895
年只有12岁的冯如告别双亲,随表兄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在那里,他边做工
边参加教会学校的学习.以后,他又转赴纽约学习机械.这期间,冯如深感
中国科技的落后,以致处处受别国的欺凌.他发誓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要用
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在很短的时间里,冯如先后掌握了30多种机器的操作,维修等本领.他
利用在华侨中募集到的捐款,在旧金山租了一间厂房,并请了3位华侨青年
作为助手,开始了艰难的飞机设计和研制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没有
气馁.为了试飞,他先后8次从飞机上坠地,也没有畏缩,他坚信自己会成
功.
终于,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苦干,这一天,冯如就要驾驶自己设计制造
的飞机进行飞行试验了.许多记者都怀疑:这架飞机能顺利地飞上蓝天吗
能比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得更远吗 然而,令西方世界震惊的是:冯如驾
驶的飞机不仅顺利地飞行了,而且试飞的航程是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航程的3
倍多.在当时的航空史上,开创了一个奇迹.26岁的冯如用自己的双手揭开
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
⑤ 高尔基《童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童年》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它是一轴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从中又可看到作家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在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寻找光明的奋斗历程。小说再现了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小说所写的是作者童年经历的苦难,这也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5)幼年与历史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
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
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读了许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高尔基的处女作是发表于1892年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⑥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简短的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
⑦ 童年和少年区别
传统文化的话,童年:6到12岁、少年:13到18岁。但是我们平时并不是这样划分的
⑧ 哪些动物幼年和成年是不一样的
有昆虫纲与两栖动物,还有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具体说明如下:
1、青蛙:绝大部分青蛙通过体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蝌蚪首先长出前腿,再长出后腿。最后腮退化用肺呼吸,尾巴逐渐消失变成了成熟的青蛙。
2、菜粉蝶:菜粉蝶的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等3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而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其生长阶段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生活习性差异明显。
3、蝗虫: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其发育到成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没有明显差别。
4、蚕: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发育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五个阶段不同的蝉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发育时间最久的为十七年蝉,这五个发育阶段需要十七年。
5、蜜蜂:三型蜂(蜂王、雄蜂和工蜂)都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蜂四个阶段,卵期三型蜂都为3天,幼虫期蜂王为5天、雄蜂为7天、工蜂为6天,蛹期蜂王为8天、雄蜂为13天、工蜂为11。,另外三型蜂在幼虫期的食物也有差异,其中蜂王终生可食用蜂王浆,而工蜂和雄蜂只在幼虫期前3天能吃蜂王浆。
⑨ 历史上有关于高渐离(幼时和青年时)的记载吗如果有请发过来!(不是虚构的!)
高渐离作为一个流星般的人物,他最灿烂的时候当属唱易水寒和刺杀秦王的时候,史书上没有他幼年和青年的记载。
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
高渐离与荆轲友好,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前227年,荆轲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为他饯别。高渐离击筑,荆轲放歌相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行刺失败后。高渐离改名变姓,受雇于人做杂役,后来还是被人揭发。秦始皇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让人弄瞎他的双眼,放心让他击筑。高渐离将筑灌了铅,趁秦王听音乐入迷时向秦王击去,惜未中,秦王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