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⑴ 什么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前没得心理,社会。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是这三者综合造成的
⑵ 生物-心理-社会 的医学模式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通过专业教师、教科书、临床实践以及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组织的各种设施和制度的影响,医务人员在对待疾病现象和病人方面所形成的一套思想和行为方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新医学模式,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专家恩格尔(G.L.Engel)于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提出的新医学模式概念,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提出批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不仅关注人的生物性,同样关注人的社会性,充分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综合作用,是对旧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更正与补充,它不仅重视生物个体本身,更重视影响个体和群体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状态。
因此,这里的“社会”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指社会因素对人疾病健康的影响、是指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医院应该也存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⑶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应该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这个模式已经获得教条的地位,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
他指出: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维度,是一个简化的、近似的观点。
恩格尔提出:"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了预防医学的视野,丰富了预防医学的内涵,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对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与治疗,而且对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健康促进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在思考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时候,无论是致病、治病、预防及康复,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机械地分割开。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各类因素对不同的疾病影响是不同的,如心脑血管病以行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为主,意外死亡以环境因素为主,传染病以卫生服务为主。
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⑸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恩格尔提出来的。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这个模式已经获得教条的地位,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⑹ 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E
解析: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它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是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
。这种现代医学模式已经演变为医学临床活动和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医学模式应该是医学实践的反映,也是医学理论的概括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德修养及医德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尚不能视为最全面的认识
。
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容
一般认为,在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可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代表。
1.布鲁姆
1974年,布鲁姆(Blum)提出:影响人类健康有环境、生物、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四大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健康有重要影响。
2.综合健康模式
拉隆达(Lalonde)和德威尔(Dever)对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加以修正和补充后,提出了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为制定卫生政策、指导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模式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四大类因素,每一大类可分为三个因素,则共计十二个因素;
各类因素对不同的疾病影响是不同的,如心脑血管病以行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为主,意外死亡以环境因素为主,传染病以卫生服务为主。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
他指出: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维度,是一个简化的、近似的观点。
恩格尔提出:“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它主张在已有生物医学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研究和调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不仅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从生物和社会结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寻找疾病现象的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医生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不仅要关心病人个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家属、关心病人的后代、关心社会。
⑼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在已有生物医学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研究和调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不仅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
从生物和社会结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寻找疾病现象的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医生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不仅要关心病人个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家属、关心病人的后代、关心社会。
(9)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扩展阅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凸显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类的疾病与死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主要位置的变化趋势。例如,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也已由过去的传染病为主而逐步转变为以非传染病为主。
2、对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认识深化
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对人的属性的认识,由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会经济人。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对健康的思维也日趋全方位、多层次。
3、医学发展史证明,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类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已经不单是个人的活动,而成为整个社会性活动。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才能奏效。
4、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身体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