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发布时间: 2021-08-02 22:06:55

㈠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 历史是靠什么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㈡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该如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1、说理与说事相结合。

知史明志,知史明理。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要使广大学生从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进程中,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

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守正与明辨相结合。

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首先要做到“守正”。“四史”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方向就是旗帜,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线,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与本质。

(2)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包含以下基本观点:

一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二是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即人类社会也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和辩证发展的过程,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

㈢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

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人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地与外在自然界打交道、进而丰富和完善自身本质力量的活动过程。人类历史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但肯定不是纯粹的自然变化过程。人类历史是人进行自觉选择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反复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都遵循由自己行动所构成的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肯定历史过程对人来说的客观性,同时高度重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的含义和两大派别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变迁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分为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派别。历史唯心主义简称唯心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简称唯物史观。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大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大层次。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理论,都属于唯心史观。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就属于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各种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来研究人类社会,得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科学结论,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
三、确认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逻辑根据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社会历史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㈤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否有继承,恐怕大多数党员自己都不清楚。至于发展,现在的中国发展进程似乎也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但这显然是最造合中国国情的。

㈥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哪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原理。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4、作为上层建筑主要形式的国家,表面看来仿佛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却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前提。


历史观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

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由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要思想有以下一些内容 :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3 社会与人的关系是“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5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关系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3 历史时代是现实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具体统一。
阶级、国家、革命
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2 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3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从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的转变总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4 人类社会从无阶级、无国家发展到有阶级、有国家,再到无阶级、无国家。

㈧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具体指的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要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民族不分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国际上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

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由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思想共有四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阶级、国家、革命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中总是具体化为一系列文化方针政策。

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根源;宗教的发展;宗教的消亡;宗教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8)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㈨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观点有哪些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其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即生产力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10)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扩展阅读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内在一致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之所以能够解难题办大事,关键是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

可见,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

热点内容
船用化学品 发布:2025-07-08 11:24:18 浏览:912
大老师恶心 发布:2025-07-08 08:52:35 浏览:959
日本历史学 发布:2025-07-08 08:37:05 浏览:487
有什么好歌 发布:2025-07-08 07:06:26 浏览:68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发布:2025-07-08 07:06:19 浏览:841
数学老师推荐信 发布:2025-07-08 04:44:51 浏览:167
mc另类压声教学 发布:2025-07-08 04:35:41 浏览:891
古代地理学巨著 发布:2025-07-08 04:35:00 浏览:600
松鼠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2025-07-08 04:08:22 浏览:946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