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化学式
氮气是空气中最多的气体,待积分数约为78%,氮气无色无味,难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小,由氮元素组成,化学式为N2。
Ⅱ 氮气的化学式
因为氮气是双原子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写化学式下加2
氮气N2
求采纳
Ⅲ 氮的化学方程式
氮元素的化学符号为N,氮气的化学式为N2。
Ⅳ 一个氮分子化学式
四氧化二氮,分子式为N₂O₄,无色的气体,强氧化剂,为重要的火箭推进剂之一。剧毒,且有腐蚀性。易分解为二氧化氮为红棕色的气体,具有神经麻醉的毒性。
四氧化二氮可以与许多火箭燃料组成双组元自燃推进剂:四氧化二氮/混肼、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一甲基肼等。0℃时,有含量为47%和98%(质量)的两层液体,掺和的临界温度为67℃,此时不再分层,液体中N2O4的含量为89%(质量)。四氧化二氮在早期的液体燃料洲际导弹(洲际导弹必须能够随时发射,其推进剂要求可以长期贮存而不是临时加注)中被广泛应用,如美国的大力神式洲际导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四氧化二氮
外文名
dinitrogen tetroxide
别名
四氧化氮
化学式
N₂O₄
分子量
92
展开全部
基本资料
四氧化二氮(分子式:N2O4)
四氧化二氮
四氧化二氮
[英]DinitrogenTetroxide
[别]四氧化氮
[缩]SYHE
氮和氧的化合物,具有强烈氧化性,常被用于作为火箭推进剂组分中的氧化剂。
【性质】N2O4是由二氧化氮叠合而成。其固体和液体及气体均无色。随着温度升高,二氧化氮增多,颜色加深,由褐色到赤红色。在大气压下,N2O4的沸点为21.2℃,熔点-11.2℃。密度(20℃)1.446g/cm3。由于N2O4的分子成对称结构,故较为稳定。溶于水、二硫化碳等。但其与水只是有限的互溶。0℃时,有含量为47%和98%(质量)的两层液体,掺和的临界温度为67℃,此时不再分层,液体中N2O4的含量为89%(质量)。易与水反应生成等摩尔硝酸和亚硝酸混合物。当温度升高,亚硝酸分解为硝酸和氧化氮。是强氧化剂。其与氨混合,在低温下发生爆炸。N2O4与许多有机溶剂如酯、醚、酮、腈形成分子加合物。液体N2O4腐蚀某些金属(碱金属、碱土金属、锌、镉和汞等),生成金属盐,放出一氧化氮。
【火灾危险】
不会燃烧,但有助燃性,具强氧化性,如接触碳,磷和硫有助燃作用
【处置方法】
四氧化二氮
四氧化二氮
干砂,二氧化碳,不可用水(遇水生成硝酸和亚硝酸,腐蚀性更强)
物理外观
四氧化二氮剧毒,且有腐蚀性。其分子量为92.011,凝固/熔化点-11.23°C,沸点21.5°C,蒸汽压96kPa(20°C时)。纯四氧化二氮是无色的,但通常见到的制成品是黄褐色高密度液体,这是由于其中混有二氧化氮。
分子结构
分子结构N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成键,分子为平面形分子。
N₂O₄可以有两个二氧化氮分子化合而成。二氧化氮分子的中心原子N的2s电子中有一个被激发到Pz轨道,再采取sp2杂化,分别与两个氧原子(采取sp杂化)形成一个σ键;氮的Pz轨道中的两个电子和两个氧原子的Pz轨道中的一个电子形成三原子四电子π键;每两个二氧化氮分子中的氮原子的未成键的sp2杂化轨道重叠,形成σ键,从而形成一个N₂O₄分子。综上所述,每个N₂O₄分子中存在5个σ键,2个三原子四电子π键形成的1个六原子八电子的大π键,分子的形状与乙烯类似。
化学性质
四氧化二氮与二氧化氮按下面的方程式相互转化:
四氧化二氮
四氧化二氮
N₂O₄==2NO₂(可逆)
当温度升高时,反应向生成二氧化氮的方向进行;所以实际上四氧化二氮成品都是与二氧化氮的平衡态混合物。四氧化二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N₂O₄+H₂O==HNO₂+HNO₃
工业上制取四氧化二氮的方法是氨的催化氧化。
主要用途
四氧化二氮能与许多燃料自燃,是一种优良的氧化剂。但它的液态温度范围很窄,极易凝固和蒸发。常温下的四氧化二氮处于不断汽化的状态之中。悬浮于空气中的四氧化二氮减压立刻分解为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气体为棕红色,有神经麻醉性毒性。
四氧化二氮是最重要的火箭推进剂之一。因为比较容易保持在液态,它主要用于组成可贮存液体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在早期的液体燃料洲际导弹(洲际导弹必须能够随时发射,其推进剂要求可以长期贮存而不是临时加注)中被广泛应用,如美国的大力神式洲际导弹。四氧化二氮可以与许多火箭燃料组成双组元自燃推进剂:四氧化二氮/混肼、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一甲基肼等。最常见的组合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苏联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和中国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应用的就是这种组合。美国大力神-3运载火箭采用的是四氧化二氮/混肼50
用作制造硝酸、无水金属盐和硝基配位络合物的原料。在有机化学中用作氧化剂、硝化剂和丙烯酸酯聚合的抑制剂。在军事工业中,用作制取炸药。
纯N₂O₄无色,在常温下部分离解为NO₂,为红棕色液体。沸点21.15℃。凝固点-11.23℃。密度(20℃)1.446g/cm3。属强氧化剂,与胺、肼等接触能自燃。从直接合成法生产浓硝酸的流程中取得气体NO₂,进行冷凝和蒸馏后制得液体N₂O₄。为最常用的可贮存氧化剂之一,常与肼类燃料组成双组元液体推进剂,用于发射通讯卫星、战略导弹等的运载火箭中。
Ⅳ 关于氮的化学方程式
1、N原子有较高的电负性(3.04),它同电负性较低的金属,如Li(电负性0.98)、Ca(电负性1.00)、Mg(电负性1.31)等形成二元氮化物时,能够获得3个电子而形成负离子。
Ⅵ 高中化学有关氮的化学方程式
1、氮气和氢气 n2+3h2=2nh3(高温高压催化剂)
2、氮气和氧气 n2+o2=2no(放电)
3、氨的催化氧化 4nh3+5o2=4no+6h2o
4、氨气和氯化氢 nh3+hcl=nh4cl
5、氨气和水 nh3+h2o=nh3·h2o(可逆)
6、氯化铁和氨水 fecl3+3nh3·h2o=fe(oh)3(↓)+3nh4cl(不太肯定是不是会发生氧化还原)
7、氯化铝和氨水 alcl3+3nh3·h2o=al(oh)3(↓)+3nh4cl
8、实验室制氨气 ca(oh)2 +2nh4cl=cacl2+2nh3(↑)+h2o
9、一氧化氮和氧气 2no+o2=2no2
10、氯化铵受热分解 nh4cl=nh3↑+hcl↑
1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nh3↑+co2↑+h2o
12、浓硝酸长久放置 4hno3=4no2↑+o2↑+h2o(光照或加热)
13、铜和浓硝酸:cu+4hno3=cu(no3)2+2no2↑+2h2o
14、铜和稀硝酸:3cu+8hno3=3cu(no3)3+2no↑+4h2o
15、锌和浓硝酸:zn+4hno3=zn(no3)2+2no2↑+2h2o
16、碳和浓硝酸:c+4hno3=co2↑+4no2↑+2h2o
17、浓硝酸受热分解 4hno3=4no2↑+o2↑+h2o(光照或加热)
Ⅶ 氮气的分子式
氮气的化学式是N2,分子式也是N2.【因为它是分子组成的物质】
Ⅷ 有关氮的化学方程式
氮单质
3.N2 3Ca Ca3N2
4.N2 3Mg Mg3N2
5.N2 6Li=2Li3N
氮的氢化物
2. 4NH3 3O2 2N2 6H2O
4. 8NH3(过量) 3Cl2 N2 6NH4Cl
5. 2NH3(液) 2Na=2NaNH2 H2↑
7.2NH3 3CuO 3Cu N2 3H2O
8.NH3 H2O NH3•H2O NH4 OH-
9.4NH3 Zn(OH)2=[Zn(NH3)4](OH)2
10.4NH3 Cu(OH)2=[Cu(NH3)4](OH)2
11.NH3 HNO3=NH4NO3
12.3NH3 2H3PO4=(NH4)2HPO4 NH4H2PO4(安福粉)
13.3NH3 H3PO4=(NH4)3PO4
14.2NH3 H2SO4=(NH4)2SO4
氮的氧化物
1.2N2O(笑气) 2N2 O2
2.2NO O2=2NO2
3.NO NO2 H2O=2HNO2
4.NO NO2 2NaOH=2NaNO2 H2O
5.N2O3 2KOH=2KNO2 H2O
6.2NO2(红棕) N2O4(无色)
7.3NO2 H2O=2HNO3 NO
8.2NO2 2NaOH=NaNO3 NaNO2 H2O
9.2N2O5=4NO2 O2
10.N2O5 H2O=2HNO3
11.N2O5 2KOH=2KNO3 H2O
氨水
1.NH3•H2O NH3↑H2O
2.NH3•H2O H2S=NH4HS H2O
氰化物
1.2HCN(无水) 2Li=2LiCN H2↑
2.HCN NaOH=NaCN H2O
氮的含氧酸
2.2HNO3 N2O3↑ H2O O2↑
3.5HNO3 3P 2H2O=3H3PO4 5NO↑
4.5HNO3(浓) 3As 2H2O=3H3AsO4 5NO↑
5.4HNO3(浓) C 4NO2↑ 2H2O CO2↑
6.HNO3 8[H]=NH3↑ 3H2O
7.8HNO3(稀) 3Cu=3Cu(NO3)2↑ 2NO↑ 4H2O
8.4HNO3(浓) Cu=Cu(NO3)2 2NO2↑ 2H2O
9.4HNO3(稀) 3Ag=3AgNO3 NO↑ 2H2O
10.2HNO3(浓) Ag=AgNO3 NO2↑ H2O
11.10HNO3(极稀) 4Zn=4Zn(NO3)2 NH4NO3 3H2O
12.10HNO3(稀) 4Zn=4Zn(NO3)2 N2O↑ 5H2O
13.8HNO3(稀) 3Zn=3Zn(NO3)2 2NO↑ 4H2O
14.4HNO3(浓) Zn=Zn(NO3)2 2NO2↑ 2H2O
15.8HNO3(冷稀) 6Hg=3Hg2(NO3)2 2NO↑ 4H2O
16.8HNO3(热稀) 3Hg=3Hg(NO3)2 2NO↑ 4H2O
17.4HNO3(浓) Hg=Hg(NO3)2 2NO2↑ 2H2O
18.6HNO3(浓) Fe=Fe(NO3)3 3NO2↑ 3H2O
19.4HNO3(稀) Fe=Fe(NO3)3 NO↑ 2H2O
20.4HNO3 Ni=Ni(NO3)2 2NO2↑ 2H2O
21.2HNO3(浓) P2O5=N2O5 2HPO3
22.2HNO3 MgO=MgNO3)2 H2O
23.6HNO3(浓) Al2O3 ZAl(NO3)3 3H2O
24.2HNO3 CuO=Cu(NO3)2 H2O
25.10HNO3(浓) 3FeO=3Fe(NO3)3 NO↑ 5H2O
26.HNO3 NaOH=NaNO3 H2O
27.2HNO3 Ca(OH)2=Ca(NO3)2 2H2O
28.3HNO3 Al(OH)3=Al(NO3)3 3H2O
29.2HNO3 Cu(OH)2=Cu(NO3)2 2H2O
30.2HNO3 CaCO3=Ca(NO3)2 H2O CO2↑
31.6HNO2 4NH3=2N2 3N2O 9H2O
32.HNO2 AgNO3=AgNO2↓ HNO3
氮化物
1.Mg3N2 6H2O=3Mg(OH)2↓ 2NH3↑
2.Ca3N2 6H2O=3Ca(OH)2 2NH3↑
3.NaCN H2O NaOH HCN
4.KCN S=KSCN
5.4FeCl3 3K4[Fe(CN)6]=Fe4[Fe(CN)6]3↓ 12KCl
普鲁士蓝
6.3FeCl2 2K3[Fe(CN)6]=Fe3[Fe(CN)6]2↓ 6KCl
滕士蓝
硝酸盐
1.NaNO3 H2SO4(浓) NaHSO4 HNO3↑
2.2NaNO3 2NaNO2 O2↑
3.2AgNO3 2Ag 2NO2↑ O2↑
4.2Pb(NO3)2 2PbO 4NO2↑ O2↑
5.2Cu(NO3)2 2CuO 4NO2↑ O2↑
6.NH4NO3=NH3↑ HNO3(较低温分解)
7.2NH4NO3=2N2↑ 4H2O O2↑(突然加热至高温)
8.2NH4NO3 N2↑ 2NO↑ 4H2O
9.3NH4NO3 2N2↑ N2O3 6H2O
10.4NH4NO3 3N2↑ 2NO2↑ 8H2O
11.5NH4NO3 4N2↑ 2HNO3 9H2O
12.NH4NO3=N2O↑ 2H2O(190—300℃)
13.2AgNO3 Cu=2Ag Cu(NO3)2
14.2AgNO3 2NaOH=2NaNO3 Ag2O↓ H2O
15.3AgNO3 Na3PO4=3NaNO3 Ag3PO4↓
16.NH4HCO3 NH3↑ H2O 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