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酶
㈠ 关于微生物的酶
用基本培养基和含该酶底物的培养基培养,分别检测是否含有该种酶,若都有,则为组成酶。
㈡ 什么是实验性的微生物酶包括什么啊
限制性内切酶 蛋白酶K 聚合酶 等
㈢ 微生物是酶吗
不是,微生物指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生物,如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酶是活细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成分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微生物是有生命特征的,是生物.而酶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是较为复杂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㈣ 微生物酶和酵素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酵素”一词是“酶”的旧译,来源于日语。现在日语中把酶仍然叫做“酵素”。换句话说,酵素就是酶,酶也可以称为酵素,二者没有区别。
那么,产自微生物的酶就是微生物酶了。
㈤ 请叙述临床上常用的微生物酶有哪些
一、物理方法
1、温度
利用温度进行灭菌、消毒或防腐,是最常用而又方便有效的方法。高温可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和酶类发生变性而失活,从而起灭菌作用,低温通常起抑菌作用。
1)干热灭菌法:
a.灼烧灭菌法:利用火焰直接把微生物烧死。此法彻底可靠,灭菌迅速,但易焚毁物品,所以使用范围有限,只适合于接种针、环、试管口及不能用的污染物品或实验动物的尸体等的灭菌。
b.干热空气灭菌法:这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待灭菌的物品均匀地放入烘箱中,升温至160°C,恒温1小时即可。此法适用于玻璃皿、金属用具等的灭菌。
2)湿热灭菌法:
在同样的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果比干热灭菌好,这是因为一方面细胞内蛋白质含水量高,容易变性。另一方面高温水蒸汽对蛋白质有高度的穿透力,从而加速蛋白质变性而迅速死亡。
a.巴氏消毒法:有些食物会因高温破坏营养成分或影响质量,如牛奶、酱油、啤酒等,所以只能用较低的温度来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这样既保持食物的营养和风味,又进行了消毒,保证了食品卫生。该法一般在62°C,30分钟既可达到消毒目的。此法为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创,故名为巴氏消毒法。
b.煮沸消毒法:直接将要消毒的物品放入清水中,煮沸15分钟,即可杀死细菌的全部营养和部分芽孢。若在清水中加入1%碳酸钠或2%的石炭酸,则效果更好。此法适用于注射器、毛巾及解剖用具的消毒。
c.间歇灭菌法:上述两种方法在常压下,只能起到消毒作用,而很难做到完全无菌。若采用间歇灭菌的方法,就能杀灭物品中所有的微生物。具体做法是:将待灭菌的物品加热至100°C,15~30分钟,杀死其中的营养体。然后冷却,放入37°C恒温箱中过夜,让残留的芽孢萌发成营养体。第2天再重复上述步骤,三次左右,就可达到灭菌的目的。此法不需加压灭菌锅,适于推广,但操作麻烦,所需时间长。
d. 加压蒸汽灭菌法:这是发酵工业、医疗保健、食品检测和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它适用于各种耐热、体积大的培养基的灭菌,也适用于玻璃器皿、工作服等物品的灭菌。
加压蒸汽灭菌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以大量蒸汽使其中压力升高。由于蒸汽压的上升,水的沸点也随之提高。在蒸汽压达到1.055公斤/厘米2时,加压蒸汽灭菌锅内的温度可达到121°C。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包括芽孢)在15~20分钟便会被杀死,而达到灭菌目的。如灭菌的对象是砂土、石蜡油等面积大、含菌多、传热差的物品,则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
在加压蒸汽灭菌中,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恒压之前,一定要排尽灭菌锅中的冷空气,否则表上的蒸汽压与蒸汽温度之间不具对应关系,这样会大大降低灭菌效果。
3)影响灭菌的因素
a.不同的微生物或同种微生物的不同菌龄对高温的敏感性不同。多数微生物的营养体和病毒在50~65°C,10分钟就会被杀死;但各种孢子、特别是芽孢最能抗热,其中抗热性最强的是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要在121°C,12分钟才被杀死。对同种微生物来讲,幼龄菌比老龄菌对热更敏感。
b.微生物的数量多少显然会影响灭菌的效果,数量越多,热死时间越长。
c.培养基的成分与组成也会影响灭菌效果。一般地讲,蛋白质、糖或脂肪存在,则提高抗热性,pH在7附近,抗热性最强,偏向两极,则抗热能力下降,而不同的盐类可能对灭菌产生不同的影响;固体培养基要比液体培养基灭菌时间长。
4)灭菌对培养基成分的影响
a.pH值普遍下降。
b.产生混浊或沉淀,这主要是由于一些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混浊或沉淀。例如Ca+2与PO4-3化合,就会产生磷酸钙沉淀。
c.不少培养基颜色加深。
d.体积和浓度有所变化。
e.营养成分有时受到破坏。
2、辐射
利用辐射进行灭菌消毒,可以避免高温灭菌或化学药剂消毒的缺点,所以应用越来越广,目前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种室、手术室、食品、药物包装室常应用紫外线杀菌。
2)应用β射线作食品表面杀菌,γ射线用于食品内部杀菌。经辐射后的食品,因大量微生物被杀灭,再用冷冻保藏,可使保存期延长。
3、过滤
采用机械方法,设计一种滤孔比细菌还小的筛子,做成各种过滤器。通过过滤,只让液体培养基从筛子中流下,而把各种微生物菌体留在筛子上面,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这种灭菌方法适用于一些对热不稳定的体积小的液体培养基的灭菌以及气体的灭菌。它的最大优点是不破坏培养基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但是比细菌还小的病毒仍然能留在液体培养基内,有时会给实验带来一定的麻烦。
二、化学方法
一般化学药剂无法杀死所有的微生物,而只能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所以是起消毒剂的作用,而不是灭菌剂。
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称为消毒剂。能抑制或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称为防腐剂。但是一种化学药物是杀菌还是抑菌,常不易严格区分。消毒剂在低浓度时也能杀菌(如1:1000硫柳汞)。由于消毒防腐剂没有选择性,因此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仅能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而且对人体组织细胞也有损伤作用,所以只能用于体表、器械、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石碳酸、来苏水(甲醛溶液)、氯化汞、碘酒、酒精等。
㈥ 微生物和酶的区别
不是,微生物指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生物,如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酶是活细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成分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微生物是有生命特征的,是生物.而酶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是较为复杂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㈦ 微生物中的酶有哪些作用
微生物产生的酶已经制成多种产品,广泛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例如用于制造葡萄糖的糖化酶,加在洗衣粉中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目前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的双歧杆菌增殖因子或其他低热值的甜味剂,就是用酶分解淀粉或其他糖类原料生产的。由于微生物容易培养,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细胞,所以人们一直把微生物作为酶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现在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其他生物中的酶转移到微生物中,这就更提高了微生物在酶的应用上的价值。
㈧ 什么是微生物酶制剂
以微生物酶为主体的酶制剂工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工业用酶50~60种,治疗和诊断用酶120多种,酶试剂300多种,已涉及食品、医药、发酵、日用化工、轻纺、制革、水产、木材、造纸、能源、农业、环保等经济部门。因此,人们把酶制剂工业称为工业领域中的“医学金矿”。国际上酶制剂的年产量已超过10万吨,其来源有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微生物酶制剂是工业酶制剂的主体。由于酶制剂主要作为催化剂与添加剂使用,它带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在实际使用中,酶的消费很少,而由它辐射出的实际经济收益却很大。固定化酶,就是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到某种大分子上面。这种大分子通常是一些不溶性的固体物质。酶和大分子之间可以通过吸附而固定,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使酶分子之间或者酶分子跟载体(大分子物质)之间相互联结起来。 此外,可用半透膜或有网眼的凝胶将酶分子包裹起来。由于酶的固定化,不仅增加了稳定性,而且还可将酶装成管式或柱式,有利于酶的催化作用连续化、管道化和自动化。20世纪60年代后,固定化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969年,日本的千火田博士首先将固定化酶应用于工业生产,开创了固定化酶工业应用的新纪元。 酶存在于动物的脏器和植物的茎、叶、果中,但从这些原料中去提取人们所需要的酶,所得微乎其微。生物学家们在微生物中发现了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酶,微生物繁殖非常迅速,细菌每隔20分钟即能1个变成2个,24小时内能繁殖72代,要是一个也不死,重量可达4722吨。利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可以实施酶生产的工厂化。微生物培养易于控制,微生物本身也容易改造。基因工程的崛起,不仅能使微生物产生酶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还能使经过基因改造的微生物生产出动、植物的酶。 例如有一种α淀粉酶,本是地衣芽孢杆菌生产的,而通过基因工程的办法却可使枯草杆菌生产α淀粉酶,这使淀粉酶的产量提高了2500倍。又如有一种人尿激酶,本来只存在于人的肾脏中,无法提取,但从人的肾脏中分离出人尿激酶基因,将这种基因与质粒PBR322进行重组后,就能使大肠杆菌生产人的尿激酶。
㈨ 微生物产酶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 资源丰富,可从不同生态环境筛选相关菌株,获特色酶。如耐酸碱、高或低温等。
2. 易于克隆相关基因,开展酶工程、遗传工程、发酵工程等研究;
3. 易于诱变育种,提高产量;
4. 易于生产、分离纯化,成本低。
缺点:酶本身的缺点,稳定性不好。需做成特定剂型使用。
㈩ 微生物酶的介绍
微生物酶是指起着催化作生物体系中特定反应的、由微生物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作为催化剂的微生物酶,它可以加速三种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和合成反应。微生物酶可以在活细胞内进行催化作用,也可以透过细胞作用细胞外的物质;前者称内酶,后者称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