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背景
Ⅰ 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研究采用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法了解研究区化学元素分布及某些对人体必须、有用元素和有害元素的背景状况。设计两条穿越山区—丘陵—平原和食管癌高发区到食管癌中、低发区的土壤剖面:一条从涉县的关防—磁县北贾壁—峰峰矿区—磁县城关—临漳县城关—魏县城关,全长90km;另一条剖面从涉县与磁县交界的合漳开始,经观台,到讲武城,长约40km。
表4-5、6是两条剖面不同土壤类型化学元素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下面根据表中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及地质、地理特点对一些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做简要评述。
(一)硒
除丘陵砂岩区发育的土壤硒较高(0.48μg/g)外,所有山区、丘陵和平原区土壤硒都低于或略低于全国A层土壤硒平均值(0.29μg/g),但与谭见安(1989)划分的硒土壤类型对比,本区土壤大多不属低硒类型,而应属于低硒边缘—硒正常类型,也有部分属于低硒土壤类型。因此土壤硒的分布比较复杂。但整体上看,硒具有高—低—高—低的分布趋势,即山区高,丘陵低,平原与丘陵交接处高,平原低。
(二)钼
南剖面Ⅰ离漳河较远,钼的含量整体偏高;北剖面Ⅱ紧邻漳河,钼的含量整体偏低,基本上<0.9μg/g,而这里也是食管癌的高发带。二剖面的共同特点是丘陵地带的钼最低,石灰岩形成的残积土含钼高,冲洪积土钼最低。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石灰岩发育的土壤pH值高,土壤中钼的可给性大,而我国的黄土及其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全钼和有效态钼含量都偏低(黎钧耀,1993)。研究区的钼含量低于全国A层土壤和流水冲积沉积。
(三)碘
二个剖面的土壤碘基本相同,除黄土和残坡积土略高外,其余土都较低,所有土碘都低于我国A层土壤,大部分低于流水冲积沉积。与其它国家及我国同类土壤比较,碘也偏低(表4-7)。
表4-7表土碘含量对比μg/g
国家资料引用贾永平,1989。
(四)锌、铜
南边剖面I中山区锌大大低于丘陵与平原地区,而在北边剖面Ⅱ没有(表4-6)这种规律,但土壤的锌基本都低于全国A层土壤。铜在剖面Ⅱ的含量高于剖面Ⅰ,尤其在平原及丘陵红土中,另外铜的丰度还与母质和土壤类型有关,原地堆积土和残坡积土中铜最低,粘土和亚砂土含铜较高。
(五)铁、钴、镍
此三元素由于化学性质相近,在剖面上的变化也很一致,随着土壤类型和母质而波动,铁在全国A层土壤背景值上下变化,钴、镍在丘陵和平原区略低或略高于全国A层土壤背景值,山区出现较低的值。它们比中国黄土钴、镍低。
(六)钙、镁、钾、钠
钙含量在本区较高,和石灰岩广泛发育有关,在山区石灰岩原地堆积土中钙可达27.3%,镁含量也偏高,除个别外,都高于中国A层土壤和流水冲积沉积。
钾在两个土壤剖面的含量也不相同,剖面I的含量高于剖面Ⅱ。残坡积土中钾最高,但也低于流水冲积沉积。钠在剖面Ⅰ的含量低于剖面Ⅱ。平原区的黄色砂质粘土中最高,其它土壤比流水冲积沉积低不少。
(七)锶、钒
土壤中锶的含量总体偏低,尤其是石灰岩、砂质页岩为母岩的土壤锶比流水冲积沉积物少一半有余。土壤剖面中表土AB层的Sr略小于C层。两个剖面的土壤与其它国家同类土壤锶相比偏低(表4-8)。钒在山区较低,丘陵和平原地带上升,接近或超过全国A层土壤背景值及流水冲积沉积。
表4-8表土锶含量对比μg/g
国家资料引用贾永平,1989。
(八)铬
两剖面的平均值为47.71μg/g,大多数值都高于流水冲积沉积,但比河北省A层土壤背景值(68.3μg/g)低,比黄土母质(59.0μg/g)略低,在平原黄色砂质粘土中Cr的含量较稳定。
(九)铅、镉
剖面Ⅱ的铅高于剖面Ⅰ,都大于全国A层土壤背景值及流水冲积沉积,剖面Ⅱ的有些值高出几倍。
土壤镉有一些超高的值(表4-5),令人难以置信,可以肯定有些地方土壤镉过量。
(十)汞、砷
汞在两剖面的含量除砂岩原地风化土,都在中国A层土壤背景值以下,两剖面有些差别。砷的分布在两剖面相反,剖面I是山区砷低,丘陵和平原偏高,剖面Ⅱ是山区、丘陵的砷高于平原。
(十一)pH值
从7.9变化到8.9,属于偏碱性土壤。
土壤元素的化学分析反映出本区土壤处于低钼、锶、碘、锌,高镉、铅、弱碱性环境,而且越往食管癌高发区这一趋势越明显。而硒总体上呈山区—丘陵—平原降低趋势。
Ⅱ 什么是“地球化学背景值”
地下水化学背景值是指未受人类活动的直 接影响或未受污染原生环境的本真组成与特征结 构.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影响 遍及全球,环境污染几乎波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要 寻求绝对未受污染的区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水环境 地球化学背景值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只是代表 相对不受污染或少受污染的环境要素的平均化学组 分.主要包括当地地下水水位,是否受污染,PH值,水硬度,水中微生物含量等具体化学结构和性质化验指标.
Ⅲ 什么是“地球化学背景值”
地下水化学背景值是指未受人类活动的直 接影响或未受污染原生环境的本真组成与特征结 构。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影响 遍及全球,环境污染几乎波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要 寻求绝对未受污染的区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水环境 地球化学背景值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只是代表 相对不受污染或少受污染的环境要素的平均化学组 分。主要包括当地地下水水位,是否受污染,PH值,水硬度,水中微生物含量等具体化学结构和性质化验指标。
Ⅳ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决定成矿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加里东运动使广西大部分地区上升为陆,泥盆系是加里东褶皱基底上的第一个盖层,也是大厂地区的主要赋矿地层。基底应属于下古生界至前寒武系。陈毓川(1993)对桂北地区各时代地层单元,按照同类岩石中成矿元素出现高背景含量的频率比较,总结出在桂北地区下泥盆统富集W,Sn,Au,As,Pb,Th,V;中泥盆统纳标组富集V,Ni,Sb,Zn;上泥盆统榴江组富集Sn,Cu,Au,Sb,V,Th,Mn,P(表5-1);而基底四堡群中富集W,Sn,V,Fe,Mn,Co;丹州群富集Th,Fe,Cr,Co;寒武系富集Th,P,Au,As,Sn,Pb;下奥陶统富集Cu,Ni,Mo,V。据此认为,基底地层具有向上覆地层提供成矿物质的条件。
表5-1 桂北地区泥盆系主要成矿元素含量(wB/10-6)
大厂矿区位于丹池成矿带的中部,蔡宏渊等(1985)、李孝全等(1988)等对大厂外围以及矿区泥盆系中微量及矿化元素的分析结果见表5-2,从中反映:
1)矿区外围整个泥盆系均富含成矿元素,但在不同地层中其丰度是有差别的。如泥质岩中含量较高,其次是炭质页岩和碳酸盐岩,硅质岩中含量相对较低。在泥盆系赋矿地层中各成矿元素的富集程度不一致,如Zn在下泥盆统塘丁组和中泥盆统罗富组(尤其是罗富组)中最为富集,到上泥盆统富集程度减弱;Sn含量与桂北背景值相比,上泥盆统五指山组与区域背景值接近,而在下泥盆统和中泥盆统含量明显低于背景值;Cu在中泥盆统纳标组、罗富组以及上泥盆统底部榴江组中较为富集,高出桂北背景值1.5~2倍,而在下泥盆统塘丁组和上泥盆统细条带灰岩及扁豆灰岩中含量低于背景值(图5-1)。
表5-2 大厂矿区及其外围元素含量(wB)对比
(据蔡宏渊等,1985;李孝全等,1988)
图5-1 大厂矿区外围和矿区赋矿地层主要成矿元素对比
2)矿区内成矿元素Sn,Pb,Cu,W,As,Sb,Ag等含量高出矿区外围及桂北背景值一倍至数倍,尤其是富含S和有机碳。与矿区外围相比,矿区内元素含量变化在不同地层单元是不完全一致的。塘丁组Sn,Zn,Cu,As,Ag,Mn含量普遍增高,而Pb,Ba,As,Sb等减少;纳标组Sn,Pb,Ag,As,Sb,Mn升高,而Cu,Zn,W,Ni,Co,Ba,Sr,P降低;罗富组Zn含量为区内最高值,平均达212.05×10-6,与外围平均值一致,Sn,Cu,W,Rb,Sr,As,S含量升高,而Pb,Ba,Hg等含量低于外围;硅质岩中除了Ba,P,F含量降低外,其他主要元素Sn,Cu,Pb,Zn,Ag,Sr,Ba等含量增高;而到了上泥盆统中部五指山组Zn的含量明显较低,且低于外围背景值,其他元素含量虽高于外围相应元素,但增加幅度有差异,如Sn的含量高于中泥盆统罗富组及上泥盆统下部榴江组。
3)矿区内主要成矿元素含量与矿区外围及桂北背景值的对比明显偏高,这可能与富含成矿元素的流体迁移过程有关。原始的地层不可能有成矿物质的高度富集,地层中元素的高含量可能是由于富含成矿元素的成矿流体在有利的地质条件下,充填或充填交代有利的地层造成的。
Ⅳ 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
16.4.1 地球化学背景
狭义的地球化学背景是对地球化学而言的,主要是根据受矿化作用影响与否来建立的。地球化学找矿教科书有定义:“不受矿化作用影响或没有矿石碎屑混入的地区中,化学元素的一般含量和一般变动幅度”。矿化作用影响的明显标志是矿田、矿床、矿点及矿化异常等。针对某一矿化元素而言,排除了矿化作用影响和其他污染作用的正常地区的矿化元素的一般含量和变化范围,可作地球化学背景。
广义的地球化学背景则是对勘查地球化学而言的,其概念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如农业地球化学勘查、环境地球化学勘查等的地球化学背景就不是以矿化元素为对象,而是以土壤肥料化学元素或污染物化学元素为研究对象。一般来说,勘查地球化学的背景值的确定是以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性化学元素为依据对象。“凡是调查对象的影响范围以外的地区,就叫背景区。那里的化学元素的一般含量及一般变化幅度就叫背景值。”这就是广义地球化学背景的概念。
地球化学背景值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研究内容和研究地区(范围)等因素。从研究内容来看,不同的研究对象在同一地区其地球化学背景的含义和背景值是不相同的。从研究地区来看,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地区其地球化学背景的含义和背景值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有全球背景、大构造圈背景、区域背景等等之分。另外,在研究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值不是惟一确定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不规则的波动和变化值。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发现地球化学异常,并不能说明该异常元素在该地区缺失或不存在,而是由于该化学元素的含量被地球化学背景的波动值所掩盖。如果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常常可以揭示一些被掩盖的地球化学异常,这是地球化学背景的相对性的另一表现形式。
16.4.2 地球化学异常及其分类
地球化学异常是相对于地球化学背景的对应概念。地球化学异常区是指与地球化学背景区有显著差异的元素含量富集区或贫化区。在异常区内各种自然介质中,元素的含量与周围背景区有明显差异,该元素的含量值称为地球化学异常值,简称异常。地球化学异常主要根据异常特征、异常的成因、异常的赋存介质等原则来分类。
按异常特征可作如下分类。
(1)正异常。异常区内异常元素的含量的平均值高于周围背景区。这样的异常往往是该元素在该区被带入,以元素的富集作用为特征。
(2)负异常。异常区内异常元素的含量的平均值低于周围背景区。这样的异常往往是该元素在该区被带出,以分散作用为特征。
按异常的成因可作如下分类。
(1)原生异常。狭义的原生异常的涵义是内生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异常,主要是指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气成作用,热液作用等内生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广义原生异常还包括有沉积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指的是赋存于固化岩石中的地球化学异常。
(2)次生异常。次生异常是指表生作用中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这类异常赋存于地表的疏松覆盖物、水系沉积物、水、空气和生物体等介质中。
次生异常可按异常的赋存介质再细分。
(1)残积-坡积异常。这类异常是在残积-坡积物形成过程中同时形成的,赋存于基岩或矿体上方的残积-坡积物中。
(2)分散流异常。该类异常沿异常源所在汇水盆地的水系分布,赋存于水系沉积物中。
(3)水文地球化学异常。该类异常赋存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中。
(4)生物地球化学异常。该类异常赋存于生物体(主要是植物)中。
(5)气体异常。以气体状态赋存于地表上方的大气中,亦存在于岩石与土壤的孔隙中。
16.4.3 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参数
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参数值有:异常下限、异常衬度、异常强度、异常面积、异常规模、异常浓度分带性和综合异常组分特征等。
16.4.3.1 异常下限
又称背景上限,它是划分异常与背景的临界值。大于或等于此值者为异常,小于此值者为背景。
在背景范围内,在一定的信度(例如信度α=0.05)下,异常下限T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背景平均值Cb和标准离差值Sb可分别由以下统计公式求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N为参与统计计算的数据个数;Ci为第i个样品的含量值。
16.4.3.2 异常衬度
异常衬度CI(或对比衬度、对比值)是指某一指示元素所形成的异常含量平均值CA与异常所在区域该元素的背景平均值Cb(或异常下限值T)的比值:
勘查技术工程学
或
勘查技术工程学
16.4.3.3 异常强度
它是指指示元素含量值的大小。可用该指示元素异常含量平均值CA来度量。如果异常多为高含量值组成,也可用异常的最高含量值度量。
16.4.3.4 异常面积
以异常下限值所圈定的异常范围。
16.4.3.5 异常规模
综合了异常强度与面积(或宽度)而提出的参数值。往往用异常线金属量或异常面金属量度量。
(1)异常线金属量是为了对比各剖面异常的规模大小而设定的。
当测线上采样点是等间距时
勘查技术工程学
是第i 条测线上的金属量,单位为 m×10-6;C A是第 i 条测线上的异常含量平均值,单位为10-6;Cb是异常外围的背景平均值,单位为10-6;Li 是第i 条测线上的异常宽度,单位为 m;θ是第i 条测线与异常长轴方向的交角。
当测线上采样点是不等间距时
勘查技术工程学
Lj是第i条测线上某一端点至第j个采样点的距离,单位为m;0.5[Lj+1-Lj-1]是第j个采样点所控制的实际距离,单位为 m;是第j 个采样点的异常含量值,单位为 10-6;其他符号同前。
(2)计算异常面金属量值应用如下的公式:
勘查技术工程学
PS为异常面金属量值,单位为m2×10-6;CA是异常范围异常含量平均值,单位为10-6;Cb是异常外围的背景平均值,单位为10-6;S是异常面积,单位为m2。
(3)标准化异常面金属量值
勘查技术工程学
或
勘查技术工程学
NAP为标准化异常面金属量值,单位为m2×10-6;CA、Cb、T、S分别为异常含量平均值、背景平均值、异常下限值和异常面积。
16.4.3.6 异常浓度分带性
也称为异常浓度梯度。异常浓度梯度值越大,说明元素所形成的异常具有很好的分带性;异常浓度梯度值越小,说明元素所形成的异常分带性越差;异常浓度梯度值趋于零时,元素异常不具分带性。
16.4.3.7 综合异常组分特征
是由多个指示元素组合反映出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Ⅵ 重要区段地球化学元素背景特征
表3-2-2列出了安徽东南部地区各成矿区段内微量元素的平均值、背景值、区域浓集系数及变化系数。由表3-2-1和表3-2-2可以看出,与全省水系沉积物中元素背景值比较,5个主要成矿区段亦表现出不同的富集特征,其中:太平-泾县成矿区段富集的元素为Ag、As、Bi、Cd、Hg、Mo、Sb、Pb、Sn、W、Zn等,且Bi、Cd、W、Mo呈现出显著富集特征;黟县-绩溪成矿区段富集的元素是Ag、As、Au、Cd、Cu、Hg、Mn、Sb、Sn、W、Zn等,且Hg、As、Sb元素呈显著富集特征;平里-漳前成矿区段富集的元素是Ag、As、Au、Cd、Cu、Hg、Pb、Sb、Sn、W、Zn等,且Sn、W、As、Hg元素呈现显著富集;小贺-璜尖-古祝区段As、Bi、Cd、Hg、Mo、Pb、Sb、Sn、W、Zn等元素富集,且As、Cd、Sn、W呈现出显著富集特征;岭脚-逍遥-仙霞区段富集的元素是Ag、As、Bi、Cd、Cu、Hg、Mo、Pb、Sb、Sn、W、Zn等,且As、Cd、Sb、Sn呈现出显著富集特征。
表3-2-1 安徽东南地区与全省、全国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对比表
表3-2-2 主要成矿区段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表
续表
Ⅶ 地球化学背景
由于地壳中化学元素在区域分布上的差异性,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球化学背景及异常。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或一定的地质体内,一些特征的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含量处于正常状态,这些区域地质体则称为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区。这里所说的正常状态,主要是指没有受到矿化影响的情况下,一些特征的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含量变化处于“原始”状态。在背景区内,某些特征元素的平均含量值,称作这些元素的区域背景平均值,简称背景值。
为求得某一地区或某一地质体内某一元素的背景值,取样应该避开矿区或矿化带。在统计计算时,必须将那些过高含量或过低含量值剔去。
背景值既然是指某一特定的区域某一地质体内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因此,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地质体中某一化学元素的背景值不一定相同,甚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求取元素的背景时,要按不同的区域与不同地质体,分别统计计算。
背景含量是在一定范围内元素含量变化的一系列数值。而背景平均值也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它与参加统计计算的数据个数、样品分析方法的精度以及计算方法的选择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这些因素的概率函数值。
在地球化学找矿中,背景值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划分异常区与背景区的基础,而仅仅用克拉克值尚不足以将两者区别开。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试举一例。
表 3 1 为华南地区不同时代花岗岩中 Sn 的平均含量值。该表显示,华南地区花岗岩中 Sn 的含量平均值即背景值,均高于全球花岗岩的平均含量值。假如事先工作者不了解华南地区不同时代花岗岩中 Sn 的含量分布特征,并未计算其背景值,那么,仅仅用全球花岗岩中 Sn 的含量平均值(3 ×10- 6)作为区分异常区和背景区的标准,势必将 Sn 平均含量高于3 ×10- 6的花岗岩体划作 Sn 的异常区。如表 3 1 所示,这样有可能将加里东晚期、华力西 -印支期及燕山期的花岗岩体均作为 Sn 的异常区。事实上,这些时代的花岗岩体中的 Sn 含量尽管为酸性岩体中 Sn 的平均含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但仍然属于背景的范围。
表3-1 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中 Sn 的平均含量
如前所述,地球化学背景往往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起伏的一系列数值。这个变化范围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最低值和一个平均值: ①地球化学背景起伏变化的最高值称为背景上限; ②地球化学背景起伏变化的最低值称为背景下限; ③地球化学背景起伏变化的平均值称为背景值。
地球化学背景和背景值随研究范围的不同,有全球性的、地球化学省的、区域性的和局部性的(图 3 1)。
图3-1 各种地球化学背景值
Ⅷ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区内19幅1∶20万图幅相续进行过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在认真查阅大量的成果后,整理了下面一组数据,作为藏东地区遥感综合找矿预测依据之一(图9-1)。
图9-1 研究区化探异常分布图
1.公布-阿色金找矿远景区
2.囊多金多金属找矿靶区
3.绰堂-力亚章乡郭玉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4.秀格山-木协-塞巴公金、银远景区
5.翁君-低达多金属远景区
6.狼阿有者Au、Cu找矿靶区
7.江喏Hg、Sb找矿靶区
8.Cu、Mo马查拉—桑木若组合找矿远景区
9.钟达 Cu、Pb、Zn组合找矿远景区
10.类乌齐Au、Cu、PbZn、U组合找矿远景区
11.Au、As、Sb、Hg找矿远景区
12.Au、Ag、Mo、Bi然度海、拉荣、波马奔堆3个靶区
13.Mo、Cu下材卡、西坝找矿远景区
14.(麦稀树、达日阿、打麻过若)确子压桶地区Sn、W、Mo、Au找矿远景区
15.略觉—本果Fe、Au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16.栗东—贡布卓卡铜-钼-钨找矿远景区
17.拉九、徐乡-木水铜、金、锑找矿靶区
18.玉曲河/玉曲江找矿远景区
19.打达腊卡金找矿远景区
20.怒江大拐弯金、汞找矿远景区
21.格拉曲(大海龙)金找矿远景区
22.纳写-收瓦塘锡多金属远景区
23.马牧普多金属远景区
24.莽岭-马热铜、金多金属远景区
25.我卡地、中捷马铅、银、汞远景区
26.莽总铜、钼、金、银、铅、锌、镉成矿带
27.妥坝铅、锌、银、钼、汞、砷、锑、钡成矿带
28.小日通金、砷靶区
29.俄洛桥金、汞远景区
30.若美-吉塘汞、锑、砷、镉成矿带
31.阿朗-刚沱汞、锑、金、铅成矿带
32.类乌齐-吉塘锡、铋、铅、银、锌、镉、砷、锑、汞、金成矿带
33.思达锑、铀、砷、铋预研究区
34.阿朗-刚沱汞、锑、金、铅成矿带
35.德呷乡汞靶区(洛隆汞、砷成矿带)
36.加吉拉-雪拉铬、镍、钴、铂族金属等成矿带
37.林青、贡拉、稀土、锡、钨放射性金属找矿远景区
38.竹瓦根钨、锡、金找矿远景区
39.俄玉-达供村金、铜远景区
40.满总-麦巴铜、钼、金多金属远景区
41.雪果-修扎日稀有、稀土放射性金属找矿远景区
42.日通铜多金属靶区
43.恒星措铜多金属找矿靶区
44.夏日多铜多金属找矿靶区
45.德登—字嘎铜、金远景区
Ⅸ 区域地球化学元素背景特征
表3-2-1列出了依据安徽省1:20万区域化探数据(安徽物化探院,1987)统计计算出的全省与研究区内微量元素的平均值、背景值、区域浓集系数及变化系数。以浓集系数XRCC>1.2来划定富集元素,以XRCC>1.5来判定显著富集特征。从表3-2-1中对比可以看出:
(1)与中国水系沉积物中元素背景值比较,安徽省水系沉积物中Cd、Mo、As、Sb、Bi等元素含量偏低,属贫化的元素,而Au、Hg、Sn等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属富集的元素,其余元素的含量与全国水系沉积物中相应元素的含量基本相接近。
(2)与全省水系沉积物中元素背景值比较,研究区以Au、Ag、Cu、Pb、Zn、As、Sb、Bi、Hg、W、Sn、Mo、Mn、Cd等多元素富集为特征,且Sn、W、Cd元素呈显著富集,亦显示出区内W、Sn元素具良好的成矿前景。
Ⅹ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值
根据以25个矿床(点)为单元的微量元素背景,统计出山东乳山各金矿带背景的几何均值(表3-1)。
(1)山东乳山金矿带中微量元素几何均值高于地壳元素丰度的元素只有Au、Bi、W,其他元素都低。
(2)山东乳山金矿带中微量元素几何均值高于中国二长花岗岩的元素丰度的元素是Au、Sb、Hg、B、Ag、Bi、W,山东乳山金矿带背景以高Au、Sb、Hg、B、Ag、Bi、W,低Zn、Co、Ni、V、Ti、Sn,部分地段高As、Cu、Pb、Mo、Mn为特点;其背景特征为山东乳山金矿带的构造叠加晕的浓度分带提供了依据。
(3)25个矿床(点)的微量元素背景有一定差别:Au在马台石金矿点中背景含量最高;As、Sb、Cu、Bi、Mn、Co、Ni、V、Ti在英格庄大型金矿中背景含量最高;Hg在闭牛山金矿点中背景含量最高;B在石城小型金矿中背景含量最高;Ag、Pb在铜锡山中小型金矿中背景含量最高;Zn在胡家口小型金矿中背景含量最高;Mo、Sn在金牛山大型金矿中背景含量最高;W在马台石金矿点中背景含量最高。
表3-1山东乳山金矿带及各矿床(点)背景的几何均值一览表
A. 中国二长花岗岩元素丰度,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含量单位:Hg,10-9;其他元素,10-6。
B. 地壳丰度, 黎彤,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