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志略
在我国古代,地理志是史学的一部分,正史中有“地理志”,典志史中有州郡或舆地。地理类史书作为专门记载地理沿革变迁的典籍,在魏晋南北朝就发展起来了。此期关于地理的著作有300种之多,最著名的有裴秀《禹贡地舆图》、陆澄《地理书》、任防《地记》、顾野王《舆地志》、阚驷《十三州志》、郦道元《水经注》,这些历史地理典籍已大部分亡佚,仅《水经注》流传下来。隋唐以后,舆地书续作不断,较著名的有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欧阳的《舆地广记》、祝穆的《方舆胜览》、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② 《汉书·地理志》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汉书·地理志》是一篇具有重大价值的古代地理著作。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全国性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不仅首创“地理志”之先河,对于研究西汉的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③ 民族志与地理志的区别
民族志比地理志的范围要小
④ 《汉书.地理志》讲了哪些内容
首先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各胜古迹,道里交通,等等;并总记了西汉平帝时郡、国、县、道、侯国的总数,全国的幅员,土地面积,定垦田、不可垦地、可垦不可垦地,民户、人口总数等;再就是参考了《史记·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汇总了刘向“略言其地分”、朱赣“条其风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况。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⑤ 二十四史中含地理志的史书
1《汉书·地理志》班固
郡国户口以元始二年(2)为准,郡国疆域以元延、绥和年间(前12~前7年)为断,系两个不同年代的混
合物。
2《续汉书·郡国志》司马彪
永和五年(140),见河南尹下户口说明。
3《晋书·地理志》房玄龄
太康三年(282)。
4《宋书·州郡志》沈约
大明八年(464)。
5《南齐书·州郡志》萧子显
永明(483~493)末年。
6《魏书·地形志》魏收武定年间(543~550)。
7《隋书·地理志》颜师古
大业五年(609)。
8《旧唐书·地理志》刘
两个:贞观十三年(639)、天宝十一年(752)。
9《新唐书·地理志》欧阳修
以天宝元年(742)为标准年,最晚的沿革叙至天年间。
10《旧五代史·郡县志》薛居正(无)
该志上承唐代,只述五代地理沿革有变化之处,不全。
11《新五代史·职方考》欧阳修(无)
该志上承唐代,全面叙述五代268州的地理沿革,表格齐备。
12《宋史·地理志》脱脱
崇宁元年(1102)。
13《辽史·地理志》脱脱
上、中、西、南、东五京道系重熙十三年(1044)以后的制度,府州县建置最晚的叙至清宁七年(1061)。
14《金史·地理志》脱脱
作为纲目的十九路为大定年间(1161~1189)制度,而州却是泰和八年(1208)制度,泰和八年以后的用小字注明。
15《元史·地理志》宋濂
后至元三年(1337)。
16《明史·地理志》张廷玉
⑥ 史书中 地理志望、雄、紧等分别代表什么
《宋史•地理志》和《文献通考•职官考》中说:宋代的州县级建置,分为十三个等级,即"辅、雄、望、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量戸口定州县等第例"
武德令。户五千以上为上县。二千戸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戸数。并为上县。去京五百里内。并缘边州县。户五千以上亦为上县。二千以上为中县。一千以上为下县。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一"太祖"
建隆元年......十月......壬申......有司请据诸道所具版籍之数。升降天下县望。以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仍请三年一贡户口之籍。别定升降。从之。凡望县五十户二十八万一千六百七十。紧县六十七户二十二万八千六百九十三。上县八十九户二十一万八千二百八十。中县一百一十五户一十七万九千三十。中下县一百一十户五万九千七百七十。总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户。(按总数不符。应作九十六万七千四百四十三户。)此国初版籍之数也。
紧,唐、宋时州、县的等级名。一般据其所在地位的轻重、辖境大小、人口多少和经济收入划分。唐时州有"十紧",县有"紧县"。《通典.职官十五》:"大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自注:"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余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又:"开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之外,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其余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之差。"《旧唐书.韦处厚传》:"及处厚秉政,复奏置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四州别驾以处之。"《文献通考.户口一》:"周广顺三年敕:‘天下县邑素有等差......三千户以上为望县,二千户以上为紧县,一千户以上为上县。"
⑦ 汉书地理志的内容介绍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此志,首先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并总记了西汉平帝时郡、国、县、道、侯国的总数,全国的幅员,土地面积,定垦田、不可垦地、可垦不可垦地,民户、人口总数等;再就是参考了《史记·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汇总了刘向“略言其地分”、朱赣“条其风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况。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汉书·地理志》由三部分组成,卷首收录我国古代地理名著《禹贡》和《职分》二篇,这是对前代沿革的简单交待;卷末有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作为附录;中间是主体部分,是班固的创作,这部分以记述疆域政区的建制为主,为地理学著作开创了一种新的体制,即疆域地理志。作者根据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建制,以疆域政区为纲,依次叙述了103个郡国及所辖的1587个县、道、邑、侯国的建置沿革。在郡国项下,都记有户口数字,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就能得出汉平帝二年的全国人口数为59594978人,这个数字虽不能说十分准确,但它却是当时全国各郡县户口数汇总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也是最早的提供全国人口数字的一部史书。在县、道、邑、侯国的项下,则根据地区特点,分别选择有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经济发展和民情风俗等等,各郡写法体例一致,便于对比、查找,为今天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全书还记录了周秦以来许多宝贵的地理资料,如在上郡高奴县下记 有洧(wěi,音委,洧水,水名,在河南省)水,可(燃) ,这是最早的关于石油资源的记载;在西河郡鸿门县下记 有天封火井祠,火从地出也 ,这里所记的火井,就是天然气;据统计,它载有盐官共36处,铁官共48处,反映了当时盐、铁产地的分布情况;书中记水道和陂、泽、湖、池等,合计300多处,记在发源地所在的县下说明它的发源和流向,较大的河流还记所纳支流和经行里数,这为了解古今水道的改变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⑧ 急……请问《史记》三家注注解中的《地理志》是指哪一部
我认为是《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开头引录《禹贡》全文和《周礼·职方氏》的九州部分,中间以西汉的行政建置为纲,将山川、物产、古迹等各项地理资料分条附记于其中,末尾辑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并记载了一些海外交通的情况。
这一结构充分地反映了班固对于“地理”的理解。他在《汉书·叙传下》中称:“自昔黄、唐,经略万国,燮定东西,疆理南北;三代损益,降及秦、汉,革刬五等,制立郡县,略表山川,彰其剖判,述《地理志》第八”。就是说,他观念中的“地理”虽然也包括了山川形势,但更关心的是对它的“疆理”、“剖判”,亦即行政建置。因而他对《禹贡》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汉书·地理志》开头将其全文照录,并不是象我们今天这样意识到《禹贡》对于地理学所具有的意义,而只是将其当作行政制度之一种,恰好在传说中它曾实行于夏禹时代。同理,他将传为周代行政制度的《职方氏》九州也一并照录,而不辨析其来历及真实与否。正因为如此,当历史行进到秦汉时代,五等之封已经革刬,传说中的九州也已成为过去,此时的“剖判”是通过郡县。班固顺应时变,在正文中将“地理”的纲领由《禹贡》、《职方氏》的九州一变而至于汉代的郡国,这不能不说具有开创之功。这份功劳本应该属于太史公司马迁的。
对“地理”的这种理解也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重实用、重功利,而轻视学理上的探讨。《汉书·李寻传》载传主之言云:“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观日月消息,侯星辰行伍,揆山川变动,参人民谣俗,以制法度,考祸福”。很明显,当时人将地理当作一种应用之学。无论自然要素(山川变动)还是人文状况(人民谣俗),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经世济民(法度、祸福)。班固在叙述完西汉的行政建置和相应的地理资料之后,还将当时“犹未宣究”的刘向《域分》和朱赣《风俗》辑而论之,不能不说有其深意存焉。
这一观念再渗透到地理学中,那便是形成一种很强烈的思维定势,即轻自然而重人文。《汉书·地理志》而后,历代正史修撰《地理志》形成一个传统,但内容不过照着《汉书·地理志》亦步亦趋,有些简单的甚至只有光秃秃的政区纲目,其它内容如山川、物产、古迹、水利等一概没有。沈约在《宋书·州郡志》序中称:“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文中直接将“地理”当作“政区”的同义语,这可以说是古代对于“地理”一词最为极端的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地理学在我国传统中一直被当作历史学的附庸。一方面,以地理为标的的著作往往成为历史著作中的专篇,如国史或地方志中的《地理志》。另一方面,这样的地理之学往往带有历史地理的性质。即便体例不受《地理志》影响,内容也往往不免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如《水经注》,它以水道为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地理学著作,但从内容看,它又是一部十足的历史著作。——当然,它同时还是一部文学名著。
补充:《汉书》是汉代历史学家班固的著作,《汉书》的体裁是纪传体, 其内容是断代史。在体例方面《汉书》的特点之一就是首创《地 理志)。后来的史书大多全有(地理志》专类,不过有的名称 不同。“ 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 川物产等内容。在地质方面它记录有关郡国的矿产,以及管理 矿产的铁官、铜官、金官、盐官所在的地方,对主要河流、湖海也 有较详细的记载。此书对于研究西汉的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 具有重要意义。
⑨ 地理志略改正三版卖多少钱
清代著名考据大家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 唐 括地志 李泰 (清)版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权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本 《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标点排印本 唐 元和郡县图志 李吉甫 中华书局1983年《中国。
⑩ 隋书地理志
http://wenku..com/view/b6f06b5177232f60ddcca1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