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历史天
㈠ 茂名的民间传说
银坑高州有个银坑村,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重峦叠嶂,古树参天,山寒水冷,贫穷落后。大山脚下有条丘家村,村中有个名叫丘宝山的人,是个百里挑一的好青年。有一年,村中半数的人得了心痛病,当地医生说一定要新鲜的银参才能治这种病。为了医治村民的病,宝山主动进山找参。他找呀找,找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在百丈崖找到了一株银参,又挖了七丈余深,仍然不见银参。此时他已精疲力尽,十个手指都划破了,鲜血染红了泥土,突然昏死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时间,他醒过来,定神一看,自己竟躺在白花花的银坑上,手中握着一支亮晶晶的银参薯。他高兴得飞快地跑回家,熬好参汤,分别送给病人吃,果真汤到病除,众人欢天喜地。这时,宝山又把发现银坑的事告诉大家。喜讯传开,方圆数十里的山民百姓络绎不绝地前来一睹银坑奇观。只见两岸银砖堆叠半里长,宝光闪烁,灿烂刺目;入口处,有威武的银将军把守;两侧,有银狮银象、银猪银牛、银猫银狗。好一个银的世界!从此以后,丘家村易名银坑村。坑内的财宝,丘宝山分文不要,全部用来救济灾民,使周围的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不久,有个州官殷太守得知丘宝山发现银坑的消息,立即派人大马传令丘宝山交纳银猫一只,用于练兵。宝山与众乡亲商议后,派人把银猫送去,殷太守把它藏进了自己的密室。事隔数日,殷太守又传令丘宝山交纳银猪一头用于抗击异族骚扰。宝山与众乡亲商议后,又派人送去银猪一头,太守又藏进了自己的密室。半月后,殷太守又传令丘宝山火速缴纳银牛一头,用于保国安邦。接着,县老爷又传令丘宝山缴纳银宝各二件,奉献皇上。丘宝山暗想,一月之内,四面八方都伸手要宝,怎生了得,分明是勒索。他于是派人偷偷打听,察知了殷太守贪污银宝的事。大家对官府如此巧取豪夺都很气愤,坚决拒绝向官府送宝。州官、县官知道后,十分恼怒,立即发兵上山抢宝。宝山率领百姓英勇护宝,但由于手无寸铁,寡不敌众,终于战败。正当官兵下银坑抢夺银宝的时候,骤然狂风怒气,吹得官兵睁不开眼、直不起腰。那时银虎、银狮募地变成活的猛兽,咬着抢宝的官兵哭爹叫娘,慌忙掷还财宝,抱头逃命。从此以后,银坑虽在,但银包却无影无踪了。
㈡ 茂名的年历是哪一天
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茂名和湛江,阳江属粤西地区,都有独特的“年例”习俗。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过完春节(旧年)的农历正月份,但在整个地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12月30日都有过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农村举行,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而贯穿整个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动。年例开始的日子各个地方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隔壁的村落都会在不同时间做“年例”,主要是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亲戚相互走访。
㈢ 茂名民间故事
1、“茂名”这个地名的故事
据《高州府志》记载,相传在东晋年间,高州城一带地势低洼,洪水时常为患。它如狼似虎,毁田摧屋,撕裂木船,使百姓遭殃。当时,有一个名叫潘茂名的道士,立志建造一只坚固的石船,拯救黎民百姓。
潘茂名是一个很有毅力和决心的人。为了实现他的志愿,他背上了沉甸甸的采石工具,南回北转,日夜不辞劳苦,走遍了附近几百个陡峭的大山。
后来,他终于在“大石岭”找到了能造石船的洁白无、坚硬如钢的花岗石,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赞叹道:“多美的石块啊,百姓有救了!”说也奇怪,他的话音刚落,忽然一阵狂风吹过,面前闪出一道白光,紧接着“轰隆”一声巨响,山崩地裂,泥土飞扬,沙浪泥雾交织成的帷幕,徐徐拉开。
他揉了揉眼睛,只见前面摆着一块光亮如玉的石块。他高兴极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大石块抬了回来。从此,他足足花了两年多功夫,造成了两只石船。第一只作子船,第二只作子船。但见那石船雪白如银,光泽透明如水晶,开头如荷花瓣。那母船长八尺,宽四尺,子船略小。
此外,他还凿成一根二丈多长的石船篙。说来也真是奇妙,石船虽然很重,但在水中却来去如风,载人多时它变大,载人少时它变小,无论载多少人或多重的东西,它都不会下沉,犹如莲花瓣在戏浪。从此之后,潘茂名再也不怕洪水了。每当洪水发生时,他便撑着石船把灾民救出来。
高州城东有座“龙山”,四季如春,山青水秀,景色幽雅。潘茂名就在这个山上修炼。此事被南海龙王知道了,十分恼火。他约齐了四海龙王,去夺潘茂名的石船。有一年的一天深夜,龙山附近突然出现了一场破天荒的狂风暴雨,上游特大山洪暴发,龙山倾倒。潘茂名知道事情不妙,便立即坐上那只母船飞腾而起,停在半空。
刹时间四海龙王张牙舞爪地扑了过来。潘茂名挥动了又长又重的石船篙沉着应战。只见白光闪闪,霹雳一声巨响,石船篙扫在四条老龙的身上,船篙当即断作两截,四条老龙剧痛难忍,急忙飞窜逃命。潘茂名随手将拿在手中的半截石篙向南海龙王掷去。老龙被吓坏了,不顾一切地遁水而逃。这半截石篙跌入了云炉洞。
洪水退后,那母船在空中停了半炷香,因没有石船篙,便徐徐落下,停在城东的一个小山丘上(后人称此地为“潘仙坡”),那子船也飘落搁浅在“不要洞”附近。潘茂名见状高声叫道:“龙王已退,贵地无忧,不要则弃,弃了罢!”那子船顿时化作一块岩石,潘茂名也升仙去了。从此之后,四海龙王再也不敢到这一带地方兴风作浪了。
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为民除害,就把他住过的山叫做“潘山”,把附近一带地方称为茂名。有人还作了石船铭流传于世:“圣人餐石,以刚为柔;圣人乘石,以沉为浮。风将气荡,水以神游;芙蕖一瓣,汛汛如舟。虚无之滓,为尔长留。:镇南大将军冯游还以道士姓名建潘州茂名县,其址就是如今之高州城。
2、香女河的故事
话说,从前有个醉生梦死的皇帝,梦里遇见一个浑身飘香的美女,就去搂抱她,这女子却飘飘然地朝南方走了。皇帝醒来后,念念不忘梦中佳人,即派一名姓曹的太监道南方寻找梦中的香女。
当时,电白县上郑村有个姓李的贫苦农民,晚年放得一女。这女孩出世时全身飘香散着一中奇异的醇香,因而得名香女。香女自幼聪敏过人,双眼生得很美丽,她不但善织能耕,更有一副好心肠,受村人喜爱。
这年夏天,上郑村旱情严重,庄稼将枯死,村里人连吃水都难找到。香女替乡亲们着急,傍晚时分,她来到上郑村春哥的家。春哥是她的情人,为人厚道。
“春哥,地里的庄稼快旱死了,我想跟你一起去寻找水源,要是找到了水,乡亲们的灾难就会解除的。”香女热切地说。春哥爽快地答应了。
香女和春哥翻越了几座山,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一条清澈的河流。可是,怎样才能把这条河的水引到村里的农田呢?他俩苦苦思索了几天,也找不到好办法。
却说那位曹太监,他几乎走遍南方城镇,都不曾遇见一个“浑身飘香的美女”。一天,他郁郁不乐地到野外散步,忽然一股奇异的香味扑面而来。曹太监循着香味来到上郑村,查询后获悉这里确有一个浑身飘香的香女。曹太监喜出望外,赶忙率领差人,前呼后拥,以钦差身份来到香女家,香女父母慌忙下跪相映,曹太监笑吟吟地问:“听说你家生了个香女,是么?皇上要招她进宫做宫女呐。恭喜恭喜!”
这时,香女正在屋里做针线活,听说皇帝要选她进宫做宫女,震惊不已。香女的父母苦苦哀求,说香女已许配了人家。曹太监喝道:“哼!真不识抬举!你们敢违抗皇上旨意,就会落得全家抄斩、九族株连的下场!”
香女为了亲人和乡亲们的安全,想了许多,咬着牙答应了曹太监,同意进宫,但要答允她一个条件。曹太监可乐坏了,忙问香女是什么条件。香女答道:“我一不坐车,二不骑马,要坐船去。”曹太监为了博得皇上欢心,早日带香女回朝领赏。答应了香女的条件。于是他下令开挖一条通往京都的河流。群众不分日夜的挖呀,挑呀!这时正是暑天,香女和群众一起挖河。曹太监怕累坏了她,诱劝她节劳静养,等候进宫,可香女不听他那套鬼话。河很快就开通了,香女亲眼看见清洌洌的河水流过故乡的村边,地里的庄稼也得救了。她想,自己的心愿已达到,死了也甘心,但又依恋着春哥,牵挂着父母和乡亲们。如果自己活着,曹太监定胁迫自己进宫做宫女,倒不如死了留点清白在人间。于是她站在河边,哭了一阵,就跳河自尽了。
香女死后,曹太监忧心忡忡地回到朝廷禀告皇帝,被皇帝罢宫归里。
后人为纪念香女,把这条河称做“香女河”。
3、地仙和歌仙的故事
化州中部的六皇嶂有33峰,其中一座主峰叫刘仙顶,一座主峰叫玉盘峰。相传歌仙刘三姐曾在那里生活过,这二座峰因此而得名。在六皇一带的山径路口,立着一些奇妙的石像。它们形态可掬,面孔酷似农民,这就是地仙—牧童佛子。说起地仙佛子大哥,他和歌仙刘三姐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哩!
出生粤北的歌仙刘三姐,因传歌来到粤西。她步入橘州(化州)六皇时,环顾四野景色。一阵清风拂面,飘来了悠扬动听的笛声。当三姐循声觅人时,宏亮的歌声又从橘树林中飘了过来:
橘花开在山崖前,如花妹子站路边。
花想春风鱼爱水,马思青山雁恋天。
原来,牧童佛子在橘林子里憩息,见到一位少女在山径路口徘徊,象一朵鲜艳的彩霞,缓缓地向面前飘来,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三姐遇上了如此聪慧又俏皮的男子,稍加思索,随口即出:
哎—
双峰山下树婆娑,我是嫩鸟初出窝;
黄蜂采蜜遇上刺,乌鸦撞上巧八哥。
三姐的歌才使牧童佛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佛子的憨直、 聪明也让三姐感到可亲可爱。山歌对答了大半天后,两人心中爱的桥梁也开始搭上了。此后,佛子跟三姐学唱山歌,橘州流行的山歌加了“哎”的起音,唱法上也改进了很多。
一天,佛子和三姐在六皇山上探胜观景,到了烟霞洞。佛子把牛拴在洞口的试剑石上,双双步入洞中,见将军石大小各一,平滑如席。他俩坐在石上对起歌来,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因时间太长了,大犍牛等得不耐烦,用力一踏,把试剑石踏裂成了三块。至今,试剑石上的牛脚印依旧很清楚哩!
他们走出烟霞洞,过九吊水,瀑布从峰前而降,万丈飞流直泻龙潭。这龙潭湾畔,翠竹青青,幽静柔美。三姐为了考验佛子对她的感情,假装失足,跌落深潭里。佛子连衣跳进潭中,把三姐托出了水面。三姐如出水芙蓉,仪态万千,一双明眸对着佛子笑。此后,他俩常双双到此流泉中沐浴,浴后到岩高百丈的东岭对歌。后人称此潭为龙凤潭,此山为刘仙顶。
三姐和佛子深深地相爱着,时光似箭,不觉已过数年。在佛子的再三要求下,三姐决定带他四出传歌。因佛子没有跨涧越谷的飞天本领,三姐让他拉着飘带乘鹤而去。佛子按照三姐的吩咐,闭上眼睛飘荡了一阵子。他想俯视橘州美景和偷看三姐腾空旅天的英姿,不自觉地睁开眼睛,当即从高空上摔了下来。三姐痛心地在三叉路口找到了昏迷不醒的佛子。为了救活佛子,三姐得到隐居高峰瑶池的罗辩仙人的帮助,在玉盘峰上炼起丹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炼丹救治,佛子终于转了阳。佛子康复后,三姐带他步行到桂林传歌去了。他俩把橘州盛产的橘红也带到了桂林,自此桂东南一带也象橘州一样,盛产橘红。
4、仙鹤献玉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德亮围(今信宜市金垌镇)到处都是山。山里有一座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姑娘。这姑娘勤劳勇敢,聪明伶俐,生得花容月貌,且为人心地善良。
一天,姑娘上山打柴。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忽然“隆”的一声,从空中掉下一团白色的东西。她走近一看,“咦,原来是一只遍体受伤的白鹤”。她立即从身上撕下布块给它包扎。说也奇怪,刚包扎完,顿时风停云消雨散,山里恢复了平静。她用手摸了摸白鹤的心脏,它还在跳,于是,便立即取下头上心爱的珍珠,研成碎末,铺在伤口上止血。白鹤慢慢苏醒过来了,只见它睁开一双机灵闪亮的眼睛。从口中吐出一颗碧玉并说道:“善良勇敢的姑娘,如果你要什么东西,只要三呼碧玉,它就会帮你忙的,万一遇到危难时,只要四呼碧玉,它就会替你排危难。”说罢,白鹤化作一朵祥云,向西北方飘去了。姑娘又惊又喜,把宝玉藏进笼子里,并叫了三声,于是满满的一笼鸡鸭出现了。她把这鸡鸭分给穷人。接着她又把宝玉拿到谷围里,连叫三声,满满的一围稻谷就出现了。她又把这些稻谷分给了乡亲父老,以解除他们的饥馑。此后,凡是乡亲父老有什么困难,她都有求必应。乡亲们都尊称她为“再世观音”。
话说邻村有个无恶不作的村霸,花名叫作“大头蛇”。他听说这个农家妹美若天仙,早已垂涎欲滴,今又有那宝玉,就顿生歹心,带了家丁和豢养的狼狗去抢,妄想连人带玉占为己有。好心的村民传讯给姑娘,并放出看家狗去阻拦,让姑娘赢得时间,爬上了山头。村霸喝令家丁急起直追。眼看村霸越来越近了,她突然想起那仙鹤的话,急忙从怀里掏出宝玉,连呼四声,话音未落,一根大棒从天上飞打下来,“劈啪”一声,村霸脑袋便开了花。此时,被姑娘治好伤的白鹤领着六只白鹤从云端口含碧玉翩翩飞来,在云开大地上空盘旋三周,将碧玉撒播在云开大地上,欢叫三声,然后托着姑娘振翅离去。白鹤播下的碧玉,后来入地变成一座座蕴藏着碧玉的大山。
5、虎头山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电白沿海一带风光旖旎,物产丰阜,人们男渔女织,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这里的南海岛上有一条高凉俚村,村里有一后生,因属狗,父母叫他阿狗。阿狗生得英俊伟岸,智勇双全,百般武艺,样样皆能.且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深得乡民的爱戴。
传说海龙王有个女儿叫龙三妹,芳龄十八,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因长锁宫禁,整天闷闷不乐。那天突然春心躁动,便偷出龙宫到海岸游玩。当时,正值阳春三月,南海岛上春光明媚。龙三妹游到南海岛时,便沉醉在美丽的景色里。忽然她看见一个后生捕鱼归来,全身洋溢着男性的青春魅力,简直令她惊呆丢魂,顿生爱心。她一经打听,得知他叫阿狗并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心想,今生今世能与阿狗生活在一起该是多么的幸福啊。于是,龙三妹借故认识阿狗。阿狗也为龙三妹的美貌和落落大方的言谈举止所倾倒。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快,两颗心就进发出爱的火花,他们谈世情,讲天理,越谈越投机。在一个风清月朗的晚上,他俩指月为媒,结为伉俪,并发誓:海枯石烂不变心。不久,龙三妹身怀六甲。
海龙王不见爱女,心急似焚,派出身边大将独眼龙带领一大队虾兵蟹将四处寻找。经过六六三十六天的查找,最后得知龙三妹已跟凡人阿狗结了婚,即回报海龙王。海龙王火冒三丈,即令独眼龙将龙三妹拉回龙宫。独眼龙带着虾兵蟹将来到高凉俚村,要村民交出龙三妹。村民不但不从,反而组织数条村的村民与独眼龙的兵将展开了搏斗。阿狗与独眼龙打了七七四十九个回合,不分胜负。这时,怒火中烧的独眼龙使出“震天术”。顿时,电白一带地动山摇,雷雨交加,冰雹不断。如此三日三夜,独眼龙再次威胁村民交出龙三妹,村民还是不从,并组织更多村民与其抗争。气急败坏的独眼龙心生毒计,使出绝招,口喷毒火。只见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龙三妹知道独眼龙的毒火会将在场的数千名村民烧死,而要镇住独眼龙喷毒火,则要男女阴阳结合。因此,她毅然吞下定身石,抱起丈夫向独眼龙方向飞去。很快两人着了火,像一火龙扑向前方。独眼龙被这突如其来的双飞人吓呆了。说时迟,那时快,阿狗将独眼龙扑倒在地,借助定身石的法力,阿狗夫妇将独眼龙打死了。但由于烈火无法扑灭,阿狗夫妇便成了一座小石山。从此,这里的乡民又得以安居乐业。人们为了纪念阿狗夫妇,便叫这山为石狗山。
1958年大跃进时期,省委书记陶铸前来视察检查,当他踏上石狗山时,看见群众造林有一股虎劲,加上这石山更象虎头,虎视南海,便提议将石狗山改为虎头山,并在山顶建了绿海亭。从此,虎头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6、霞洞晏宫庙传说
电白霞洞冼太夫人庙,即晏宫庙,是由明朝由王崔两姓的父老们重建起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居传说,因此地山川秀丽,为冼太夫人的英灵选中,便从高州城乘王崔两人的轿子到来的。这有一个神奇的、为霞洞人们所熟知的故事。
在明朝初期,霞洞有两个轿夫,一姓王,一姓崔,一向很要好。由于家穷,便合伙抬轿过生活。一天,两人从霞洞抬客到高州,回来时已是两点钟了。由于没有回头客,少了收入,因此闷闷不乐。不料才离开高州一里多,路边有一位穿戴得十分华丽的老太婆叫他俩停轿,她说要到霞洞,如果肯抬她,愿意给他们一千两银子。两个轿夫非常高兴,忙请她上轿。他们抬着这位老太婆在路上飞快地走着,感觉到全不用费力气,好像抬空轿一样。仅仅四个小时,就到了霞洞的鸡笼岭山下。这时,轿内的老太婆忽然叫他俩停轿,她说要解手。这两个轿夫把轿放下,扶出老太婆后就地等候着。但是等呀等,足足等了一个钟头,还未见她出来。这时太阳已下山了,两个轿夫都很担心,生怕她给老虎吃了,急忙进深山里叫喊寻觅,但总但总不见踪迹,后来忽然发现在一块大石下有一个香炉,香炉上刻着“冼太夫人”四个字,再看看,香炉底还压着一锭钱,他俩拿出这一锭钱数一数,正好一千两。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啊!原来我们抬的是冼太夫人神,怪不得这么轻呢!”他们高兴地把钱收起,一同向香炉拜了三拜,才走出森林抬着空轿飞快派回村,将这神奇的故事告知父老们。第二天,天刚朦亮,王崔两姓的人们纷纷跟着这两个轿夫去观看,果然香炉还在。人们还仔细观察这地形,无不称赞是个好地方。然后,王崔两姓的父老就合力凑款建起一座美丽的冼太夫人庙,并将夫人的身像塑造两个,同坐在一个神庙里,左边的一个属王族的,右边的一个属崔族的。祖庵的左右有文人题的对联:
合众心,奉一尊,诚可千古,敬可千古;
分法相,庇两族,王也万年,崔也万年。
这两句公整的对联显示出王崔两姓的人们对奉敬冼太夫人的诚心,并祈望她永远保护人民。
霞洞王崔两姓合力建起冼太夫人庙后,还商定于每年正月十七至十九为年例,将到年例前,两姓的人们先在离庙1公里外的一个广场--------汉人坡上各搭起一座临时庙坛和戏台,各请一班大戏。到正月十七日早上,王崔两姓的人们便以赛跑的形式抬着冼太夫人的神像赶到各姓的神坛上设祭,这叫做赛神。冼太夫人到了神态后,场上王崔两姓的两班戏就立即开始演出,从此不停锣鼓一直演三天四夜,也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的,因此两台戏的演员都很用心演出。这几天,几十里远的人们都来观看,汉人坡上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解放后,霞洞的冼太夫人庙被拆除了。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仍然有不少人在庙的遗址上具三牲烧香奉敬,到正月十七仍由大村马路头来两地的群众分别演戏做年例。其热闹景象仍人不亚于当年。可见霞洞的人民群众多么尊敬冼太夫人!
7、“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说
很久以前,高州泗水滩底因旱无雨,荔树枯萎,百姓们急得痛哭流涕。一天,八仙踏着祥云赴瑶池为王母祝寿,往下一望,见人世间的老百姓扶着荔树痛哭悲伤苦不堪言,便停住云头,深表同情。老百姓们霎时见祥云遍布上空,便拜求八仙垂怜,拯救荔树。八仙在寿筵上奏请王母,便派南海观世音带花露水到滩底遍洒,把枯萎的荔树救活。从此,滩底一带荔树岁岁翠绿,年年果满枝头、品质特优。
朝廷高力士回乡省亲,闻滩底村荔枝是果中珍品,欲进贡唐玄宗与杨贵妃,以博取龙颜凤脸的喜悦。但苦于路途遥远,难保其鲜,急得高力士长吁短叹。在滩底河边,他看见远处长有象农家烟囱般的大麻竹,突然心生一计,何不将大麻竹砍下为数段,凿孔将荔枝放进去,再密封,既可远运又可保其鲜艳。
当夜,高力士即命随从依计行事。翌日拂晓,驮有伪装麻竹袋的一骑先行,驮着贡荔麻竹袋的一骑后行。一个驿站又一个驿站,不断更人换马,跑得飞快,尘土飞扬,唯恐贡荔迟送上京会变质。快到京城,叛匪安禄山部十多人即将前骑拦截住,要将贡品留下,否则,刀下无情。经过一番搏斗,前骑佯败,将驮着的十多个麻竹筒抛弃下马,扬长而去。后骑知情,便绕道进京。此时,望穿秋水的杨贵妃见一骑远道飞奔而来,知是贡荔送到,嫣然一笑。此一笑后来有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描写这一情景的。
茂名民间传说 - 茂名风情 http://www.mmgl.net/ContentDetail/af7b8d55-56a2-4c96-9634-f79df63fa982
㈣ 茂名的传说 500字
地仙和歌仙的故事
化州中部的六皇嶂有33峰,其中一座主峰叫刘仙顶,一座主峰叫玉盘峰。相传歌仙刘三姐曾在那里生活过,这二座峰因此而得名。在六皇一带的山径路口,立着一些奇妙的石像。它们形态可掬,面孔酷似农民,这就是地仙—牧童佛子。说起地仙佛子大哥,他和歌仙刘三姐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哩!
出生粤北的歌仙刘三姐,因传歌来到粤西。她步入橘州(化州)六皇时,环顾四野景色。一阵清风拂面,飘来了悠扬动听的笛声。当三姐循声觅人时,宏亮的歌声又从橘树林中飘了过来:
橘花开在山崖前,如花妹子站路边。
花想春风鱼爱水,马思青山雁恋天。
原来,牧童佛子在橘林子里憩息,见到一位少女在山径路口徘徊,象一朵鲜艳的彩霞,缓缓地向面前飘来,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三姐遇上了如此聪慧又俏皮的男子,稍加思索,随口即出:
哎—
双峰山下树婆娑,我是嫩鸟初出窝;
黄蜂采蜜遇上刺,乌鸦撞上巧八哥。
三姐的歌才使牧童佛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佛子的憨直、 聪明也让三姐感到可亲可爱。山歌对答了大半天后,两人心中爱的桥梁也开始搭上了。此后,佛子跟三姐学唱山歌,橘州流行的山歌加了“哎”的起音,唱法上也改进了很多。
一天,佛子和三姐在六皇山上探胜观景,到了烟霞洞。佛子把牛拴在洞口的试剑石上,双双步入洞中,见将军石大小各一,平滑如席。他俩坐在石上对起歌来,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因时间太长了,大犍牛等得不耐烦,用力一踏,把试剑石踏裂成了三块。至今,试剑石上的牛脚印依旧很清楚哩!
他们走出烟霞洞,过九吊水,瀑布从峰前而降,万丈飞流直泻龙潭。这龙潭湾畔,翠竹青青,幽静柔美。三姐为了考验佛子对她的感情,假装失足,跌落深潭里。佛子连衣跳进潭中,把三姐托出了水面。三姐如出水芙蓉,仪态万千,一双明眸对着佛子笑。此后,他俩常双双到此流泉中沐浴,浴后到岩高百丈的东岭对歌。后人称此潭为龙凤潭,此山为刘仙顶。
三姐和佛子深深地相爱着,时光似箭,不觉已过数年。在佛子的再三要求下,三姐决定带他四出传歌。因佛子没有跨涧越谷的飞天本领,三姐让他拉着飘带乘鹤而去。佛子按照三姐的吩咐,闭上眼睛飘荡了一阵子。他想俯视橘州美景和偷看三姐腾空旅天的英姿,不自觉地睁开眼睛,当即从高空上摔了下来。三姐痛心地在三叉路口找到了昏迷不醒的佛子。为了救活佛子,三姐得到隐居高峰瑶池的罗辩仙人的帮助,在玉盘峰上炼起丹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炼丹救治,佛子终于转了阳。佛子康复后,三姐带他步行到桂林传歌去了。他俩把橘州盛产的橘红也带到了桂林,自此桂东南一带也象橘州一样,盛产橘红。
银坑
高州有个银坑村,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重峦叠嶂,古树参天,山寒水冷,贫穷落后。大山脚下有条丘家村,村中有个名叫丘宝山的人,是个百里挑一的好青年。有一年,村中半数的人得了心痛病,当地医生说一定要新鲜的银参才能治这种病。为了医治村民的病,宝山主动进山找参。他找呀找,找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在百丈崖找到了一株银参,又挖了七丈余深,仍然不见银参。此时他已精疲力尽,十个手指都划破了,鲜血染红了泥土,突然昏死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时间,他醒过来,定神一看,自己竟躺在白花花的银坑上,手中握着一支亮晶晶的银参薯。他高兴得飞快地跑回家,熬好参汤,分别送给病人吃,果真汤到病除,众人欢天喜地。这时,宝山又把发现银坑的事告诉大家。喜讯传开,方圆数十里的山民百姓络绎不绝地前来一睹银坑奇观。只见两岸银砖堆叠半里长,宝光闪烁,灿烂刺目;入口处,有威武的银将军把守;两侧,有银狮银象、银猪银牛、银猫银狗。好一个银的世界!从此以后,丘家村易名银坑村。坑内的财宝,丘宝山分文不要,全部用来救济灾民,使周围的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不久,有个州官殷太守得知丘宝山发现银坑的消息,立即派人大马传令丘宝山交纳银猫一只,用于练兵。宝山与众乡亲商议后,派人把银猫送去,殷太守把它藏进了自己的密室。事隔数日,殷太守又传令丘宝山交纳银猪一头用于抗击异族骚扰。宝山与众乡亲商议后,又派人送去银猪一头,太守又藏进了自己的密室。半月后,殷太守又传令丘宝山火速缴纳银牛一头,用于保国安邦。接着,县老爷又传令丘宝山缴纳银宝各二件,奉献皇上。丘宝山暗想,一月之内,四面八方都伸手要宝,怎生了得,分明是勒索。他于是派人偷偷打听,察知了殷太守贪污银宝的事。大家对官府如此巧取豪夺都很气愤,坚决拒绝向官府送宝。州官、县官知道后,十分恼怒,立即发兵上山抢宝。宝山率领百姓英勇护宝,但由于手无寸铁,寡不敌众,终于战败。正当官兵下银坑抢夺银宝的时候,骤然狂风怒气,吹得官兵睁不开眼、直不起腰。那时银虎、银狮募地变成活的猛兽,咬着抢宝的官兵哭爹叫娘,慌忙掷还财宝,抱头逃命。从此以后,银坑虽在,但银包却无影无踪了。
仙鹤献玉的故事
信宜的玉石为什么藏量这么丰富?这里有个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德亮围(今信宜市金垌镇)到处都是山。山里有一座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姑娘。这姑娘勤劳勇敢,聪明伶俐,生得花容月貌,且为人心地善良。
一天,姑娘上山打柴。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忽然“隆”的一声,从空中掉下一团白色的东西。她走近一看,“咦,原来是一只遍体受伤的白鹤”。她立即从身上撕下布块给它包扎。说也奇怪,刚包扎完,顿时风停云消雨散,山里恢复了平静。她用手摸了摸白鹤的心脏,它还在跳,于是,便立即取下头上心爱的珍珠,研成碎末,铺在伤口上止血。白鹤慢慢苏醒过来了,只见它睁开一双机灵闪亮的眼睛。从口中吐出一颗碧玉并说道:“善良勇敢的姑娘,如果你要什么东西,只要三呼碧玉,它就会帮你忙的,万一遇到危难时,只要四呼碧玉,它就会替你排危难。”说罢,白鹤化作一朵祥云,向西北方飘去了。姑娘又惊又喜,把宝玉藏进笼子里,并叫了三声,于是满满的一笼鸡鸭出现了。她把这鸡鸭分给穷人。接着她又把宝玉拿到谷围里,连叫三声,满满的一围稻谷就出现了。她又把这些稻谷分给了乡亲父老,以解除他们的饥馑。此后,凡是乡亲父老有什么困难,她都有求必应。乡亲们都尊称她为“再世观音”。
话说邻村有个无恶不作的村霸,花名叫作“大头蛇”。他听说这个农家妹美若天仙,早已垂涎欲滴,今又有那宝玉,就顿生歹心,带了家丁和豢养的狼狗去抢,妄想连人带玉占为己有。好心的村民传讯给姑娘,并放出看家狗去阻拦,让姑娘赢得时间,爬上了山头。村霸喝令家丁急起直追。眼看村霸越来越近了,她突然想起那仙鹤的话,急忙从怀里掏出宝玉,连呼四声,话音未落,一根大棒从天上飞打下来,“劈啪”一声,村霸脑袋便开了花。此时,被姑娘治好伤的白鹤领着六只白鹤从云端口含碧玉翩翩飞来,在云开大地上空盘旋三周,将碧玉撒播在云开大地上,欢叫三声,然后托着姑娘振翅离去。白鹤播下的碧玉,后来入地变成一座座蕴藏着碧玉的大山。
望夫山
电白县与阳江市交界之地,有一座望夫山,那里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边有个小山坡。山坡上住着一个勤劳的小伙子,名叫阿海。
阿海从小失去双亲,无依无靠,但他却在艰苦的劳动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能在水底里睁开双眼,是打鱼采珠的能手。
一天,阿海在海上打鱼时救起一位遇难的姑娘阿珍。这个姑娘是春山(即现在的阳春)人,只因恶霸要强占她为妾,她不甘受凌辱虐待,与其父半夜乘船逃跑。谁知中途触礁沉船,她有幸遇救,父亲却不知去向。
姑娘深感阿海救命之恩,阿海亦很同情姑娘的不幸遭遇。不久,这两个青年便结成了夫妻。
阿珍勤巧,阿海能干,生活过得很和睦。阿珍不但心灵手巧会持家,而且还是个好歌手。她常常自编歌仔,教阿海一起唱歌:
“茅棚一间网一张,粗茶淡饭几甜香!
妹不嫌哥哥爱妹,同喝粥水胜蜜糖。”
“哥哥唱歌阿妹编,哥哥打鱼阿妹藤。
哥妹合力勤快做,不愁吃来不愁穿。”
俗话说:好花难栽,好景不长。遥遥万里的皇帝,听说南海有珍珠宝贝,便派了个采珠使带着几千官兵,到沿海一带拉船抓丁出海,给皇家打捞珍珠。阿海也被抓走,阿珍哭得死去活来。但官兵如狼似虎,穷家妹有什么办法呢?阿珍一路送夫,一路唱着凄凉的歌:
“送哥送到漠江滨,泪洒江边雨淋淋。
大河水涨鱼分路,哥妹分路不分心!”
丈夫被押去出海采珠后,阿珍每天傍晚都站在小山坡上眺望,盼望着阿海快点回来。
然而,人间有恨,大海无情。日子一天天流逝,却不见阿海的踪影。半年后,一位逃跑出来的渔夫告诉她:阿海在采珠时,遇上了鲨鱼群,为了大伙,他勇斗鲨鱼,血把海水都染红了…… 阿珍听了晕倒在地,三天三夜吃不下东西。她爬到山坡顶上,面向大海,用沙哑的喉咙唱着:
“想哥日长夜更长,眼泪流了一筐筐。
若把眼泪当海水,海潮涨过漠阳江。”
唱罢,泪雨滂沱,大海咆哮。据说当天海潮大涨,漫过漠阳江,把好几船运送珠宝的官兵都淹没了。风雨过后,阿珍化作了一块挺立的石头。年长月久,这一带海滩变成了陆地,小山坡也变成了巍峨葱郁的大山,人们遂叫它为望夫山。
虎头山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电白沿海一带风光旖旎,物产丰阜,人们男渔女织,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这里的南海岛上有一条高凉俚村,村里有一后生,因属狗,父母叫他阿狗。阿狗生得英俊伟岸,智勇双全,百般武艺,样样皆能.且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深得乡民的爱戴。
传说海龙王有个女儿叫龙三妹,芳龄十八,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因长锁宫禁,整天闷闷不乐。那天突然春心躁动,便偷出龙宫到海岸游玩。当时,正值阳春三月,南海岛上春光明媚。龙三妹游到南海岛时,便沉醉在美丽的景色里。忽然她看见一个后生捕鱼归来,全身洋溢着男性的青春魅力,简直令她惊呆丢魂,顿生爱心。她一经打听,得知他叫阿狗并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心想,今生今世能与阿狗生活在一起该是多么的幸福啊。于是,龙三妹借故认识阿狗。阿狗也为龙三妹的美貌和落落大方的言谈举止所倾倒。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快,两颗心就进发出爱的火花,他们谈世情,讲天理,越谈越投机。在一个风清月朗的晚上,他俩指月为媒,结为伉俪,并发誓:海枯石烂不变心。不久,龙三妹身怀六甲。
海龙王不见爱女,心急似焚,派出身边大将独眼龙带领一大队虾兵蟹将四处寻找。经过六六三十六天的查找,最后得知龙三妹已跟凡人阿狗结了婚,即回报海龙王。海龙王火冒三丈,即令独眼龙将龙三妹拉回龙宫。独眼龙带着虾兵蟹将来到高凉俚村,要村民交出龙三妹。村民不但不从,反而组织数条村的村民与独眼龙的兵将展开了搏斗。阿狗与独眼龙打了七七四十九个回合,不分胜负。这时,怒火中烧的独眼龙使出“震天术”。顿时,电白一带地动山摇,雷雨交加,冰雹不断。如此三日三夜,独眼龙再次威胁村民交出龙三妹,村民还是不从,并组织更多村民与其抗争。气急败坏的独眼龙心生毒计,使出绝招,口喷毒火。只见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龙三妹知道独眼龙的毒火会将在场的数千名村民烧死,而要镇住独眼龙喷毒火,则要男女阴阳结合。因此,她毅然吞下定身石,抱起丈夫向独眼龙方向飞去。很快两人着了火,像一火龙扑向前方。独眼龙被这突如其来的双飞人吓呆了。说时迟,那时快,阿狗将独眼龙扑倒在地,借助定身石的法力,阿狗夫妇将独眼龙打死了。但由于烈火无法扑灭,阿狗夫妇便成了一座小石山。从此,这里的乡民又得以安居乐业。人们为了纪念阿狗夫妇,便叫这山为石狗山。
1958年大跃进时期,省委书记陶铸前来视察检查,当他踏上石狗山时,看见群众造林有一股虎劲,加上这石山更象虎头,虎视南海,便提议将石狗山改为虎头山,并在山顶建了绿海亭。从此,虎头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㈤ 茂名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茂名”这个地名是怎样由来的呢?
据《高州府志》记载,相传在东晋年间,高州城一带地势低洼,洪水时常为患。它如狼似虎,毁田摧屋,撕裂木船,使百姓遭殃。当时,有一个名叫潘茂名的道士,立志建造一只坚固的石船,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
潘茂名是一个很有毅力和决心的人。为了实现他的志愿,他背上了沉甸甸的采石工具,南回北转,日夜不辞劳苦,走遍了附近几百个陡峭的大山。后来,他终于在“大石岭”找到了能造石船的洁白无、坚硬如钢的花岗石,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赞叹道:“多美的石块啊,百姓有救了!”说也奇怪,他的话音刚落,忽然一阵狂风吹过,面前闪出一道白光,紧接着“轰隆”一声巨响,山崩地裂,泥土飞扬,沙浪泥雾交织成的帷幕,徐徐拉开。他揉了揉眼睛,只见前面摆着一块光亮如玉的石块。他高兴极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大石块抬了回来。从此,他足足花了两年多功夫,造成了两只石船。第一只作子船,第二只作子船。但见那石船雪白如银,光泽透明如水晶,开头如荷花瓣。那母船长八尺,宽四尺,子船略小。此外,他还凿成一根二丈多长的石船篙。说来也真是奇妙,石船虽然很重,但在水中却来去如风,载人多时它变大,载人少时它变小,无论载多少人或多重的东西,它都不会下沉,犹如莲花瓣在戏浪。从此之后,潘茂名再也不怕洪水了。每当洪水发生时,他便撑着石船把灾民救出来。
高州城东有座“龙山”,四季如春,山青水秀,景色幽雅。潘茂名就在这个山上修炼。此事被南海龙王知道了,十分恼火。他约齐了四海龙王,去夺潘茂名的石船。有一年的一天深夜,龙山附近突然出现了一场破天荒的狂风暴雨,上游特大山洪暴发,龙山倾倒。潘茂名知道事情不妙,便立即坐上那只母船飞腾而起,停在半空。刹时间四海龙王张牙舞爪地扑了过来。潘茂名挥动了又长又重的石船篙沉着应战。只见白光闪闪,霹雳一声巨响,石船篙扫在四条老龙的身上,船篙当即断作两截,四条老龙剧痛难忍,急忙飞窜逃命。潘茂名随手将拿在手中的半截石篙向南海龙王掷去。老龙被吓坏了,不顾一切地遁水而逃。这半截石篙跌入了云炉洞。洪水退后,那母船在空中停了半炷香,因没有石船篙,便徐徐落下,停在城东的一个小山丘上(后人称此地为“潘仙坡”),那子船也飘落搁浅在“不要洞”附近。潘茂名见状高声叫道:“龙王已退,贵地无忧,不要则弃,弃了罢!”那子船顿时化作一块岩石,潘茂名也升仙去了。从此之后,四海龙王再也不敢到这一带地方兴风作浪了。
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为民除害,就把他住过的山叫做“潘山”,把附近一带地方称为茂名。有人还作了石船铭流传于世:“圣人餐石,以刚为柔;圣人乘石,以沉为浮。风将气荡,水以神游;芙蕖一瓣,汛汛如舟。虚无之滓,为尔长留。:
㈥ 介绍一下广东茂名的年例历史和文化
晚上好!
广东茂名年例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继而是元宵节。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年例是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的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里,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过完春节(旧年)的农历正月份,,但在整个地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12月30日都有过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农村举行,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会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而贯穿整个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动。
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萨享用,叫做“摆忠”或"摆灶",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户都居中在一处一起拜神,后是大放鞭炮。正年例的早上,菩萨出游巡门,人们抬着菩萨挨家挨地走,还跟着个道士,到了一家就手舞足蹈,念念有词,陪着菩萨共舞,十分滑稽热闹。如果村子很大,菩萨就要从早都晚不停地巡门,求能完成任务,这一天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看大戏,放烟花等等。这一天主人还会邀请诸多朋好友,开怀畅饮,热闹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追溯年例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已有了相关的据记载,从史料来看,年例最初是由冼代家族兴起的,但其演化过程没有史料记载。年例实际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粤西高州等地方祖先迁徙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传统的年例的主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本质是一种迷信活动,即便是现在年例形式,也充了迷信色彩。文革时期,年例曾被当作四旧,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各农村又恢复了做年例的习俗。年例是大吃大喝的一连串的迷信活动。现在的年例则更加注重门面工夫,许多人都是利用年例大讲排场,以显示自己的财势、地位,以至于造成铺张浪费,互相攀比不良风气。这的确是年例横不利的一方面。许多人都对年例这个习俗有争议,尤其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迷信色彩。但作为一项自古沿袭的民间习俗,它表现的更多的应是优良的传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㈦ 茂名革命的历史和成就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电白县下暴雨,石壁岭开裂口数十米长,从中流出古木1根,粗数围。
道光二十二年(1842)茂名县大旱,失收,饥民四起索夺富户粮物,知府马丽文令各地团练武装镇压。
道光二十三年(1843)信宜县流行鼠疫。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化州降大冰雹。四月,电白连降大雨,石壁岭开裂数十丈,地下深处流出古树1株,树干大数围。
道光三十年(1850)夏,电白竹开花结籽。七八月,信宜县凌十八率拜上帝会会众数千人(含凌十八父子兄弟4人)在大寮拜旗聚义,多次挫败信宜练勇的进攻,致信宜知县宫步霄被撤职。又用妙计扣押前来“招抚”的茂名知县胡宗政。咸丰元年(1851)正月,凌十八起义军拟赴金田与洪秀全军会师,进军广西,围困玉林州城(今玉林市)36天,先后击败北流、博白、贵县、廉州的援兵,杀死兴业团总生员梁拱辰。钦差大臣李星沅奉旨调动滇桂黔3省清兵与地方练勇万余人进行反包围。凌军寡不敌众,于四月初主动撤离玉林,回师信宜。途经化州平定时,扩充吴三率领的拜上帝会众和饥民
3000人。七月十一日,占领罗定州的罗镜圩,凭险布防,与前来围攻的万余官军展开搏斗,坚守1年多,最后弹尽粮绝,于翌年七月二十八日,凌壮烈牺牲,全军覆没。
十一月,信宜县天地会首领何名科在安莪集众1000多人,活动于信宜、茂名、阳春、广西容县、岑溪、北流等地,劫富济贫,
打击清军。翌年九月,何在广西贵县被捕牺牲。
三合会李英于信宜大沙起义。
咸丰元年(1851)正月初一,化州地震,房屋颠簸。
咸丰三年(1853)广西谢八、罗四率领起义军进入化州一带。
信宜县建怀新书院。
咸丰四年(1854)开征厘金税,值百抽一。
夏秋茂名、信宜等地先后遭蝗灾,飞蝗蔽天。
咸丰五年(1855)罗定县张观年率众数千,广西刘亚蒂率众近万,先后进入信宜县;广西余其玺率义军进入化州劫富济贫,后受清军袭击,撤往广西。
夏洪水暴涨,高州城水深丈余,城内外房屋倒塌2000余间。
咸丰六年(1856)信宜县德亮围(今金垌)暴雨,山崩冲出玉石,当地群众用以雕制玉器出售。
电白水东设抽厘局,征收出入口货物厘金。
咸丰七年(1857)四月,茂名、信宜、电白、化州等地大饥荒,斗米千钱。
咸丰十年(1860)正月电白地震。
咸丰十一年(1861)一月一日,化州地震。二十日复大震。
二月广东天地会首领陈金(三水县人)率起义军进茂名、信宜、化州,在信宜县城建立“大洪国”首府。同治二年(1863),陈金被诱杀。其部将郑金献出信宜县城,投降清军。
同治元年(1862)电白县鼠疫流行,降红雨,民众称血雨。
同治三年(1864)信宜县水口横茶村开始生产青瓷器。
同治十二年(1873)电白知县于沆在电城兴办东西义学。
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信宜县特大洪灾,淹没民房数百间,
溺死村民数十人。
光绪元年至六年(1875~1880)信宜县连续6年流行鼠疫。
光绪二年至十四年(1876~1888)信宜县山区连续12年老虎伤人。
光绪三年(1877)设电白水东厘厂,辖两家滩、黄坡、石门(吴川县)、安铺(廉江县)4个分卡,稽征出入口商货税。
光绪七年(1881)三月二日,茂名县降冰雹大如碗。
三月法、美天主教传教士在化州县宝圩陵江东畔赠医,开用西药在当地治病先例。
光绪八年(1882)彗星现,亮光成片。
电白县出土铜鼓1只,高1.9尺,直径2.4尺,鼓面周边铸有蛤蟆4只。
光绪九年(1883)十月,电白荔枝开花结实。
光绪八年至十三年(1882~1887)电白县、化州和茂名县先后出土铜鼓各1只。
光绪十一年(1885)冬,茂名县流 行牛瘟。
六月电白降冰雹。
十月信宜某地星陨如雨。十一月二十一日晚始,电白县某地连续三晚降陨石,密如降雨。
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十三日,高州巡道王之春首次在府城设电报局,开通由岸步(安铺)经石城(廉江)、化州至茂名电报线路。使用15瓦手摇电报机。
光绪十四年(1888)茂名、电白流行鼠疫。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十五日,茂名县地震,房屋颠簸,牲畜狂奔,池鱼跃岸。
在茂名县城北门外建立育婴堂。
光绪十六年(1890)秋,四县多次发生地震,化州多处地陷。
高、雷、廉各城镇流行鼠疫。
法国传教士先后在信宜县东镇、电白县电城和水东等地建天主教堂。
光绪十七年(1891)从顺治十五年开始到是年,先后六修《高州府志》共96卷,五修《茂名县志》共43卷,六修《信宜县志》共50卷,四修《电白县志》8册30卷,四修《化州志》。
光绪十七年至宣统二年(1891~1910)茂名、信宜、化州等地连年流行鼠疫,有些地方1/3人死亡。高州知府英麟死于鼠疫。
光绪十八年(1892)冬,茂名、信宜严寒,树木、屋瓦结冰,屋檐冰凌盈尺,禽畜、河鱼、草木冻死。
四县有集市130个。
信宜知县敖式设中义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水东港复航,有定期客、货轮直通江门、广州等地。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广西北流农民李兆光、李玲堂率天地会会众数千人进攻信宜、茂名两地,后被清兵击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茂名县连续7昼夜降大雨,曹江一带洪水泛滥,民舍没顶,人登山,不能熟食。
法国神甫于化州城新街口,翌年于宝圩陈垌乡茶山村设立天主教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茂名、信宜大旱,晚造歉收,斗米售价1500文钱,有人饿死。
九月,电白沿海海潮猛涨,盐场小旦工务段淹 死盐工30多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茂名、信宜办中西学堂,开设英语、算术、理化、体操等课程。
茂名县在县城设邮局。次年,化州城设邮政代办所。
光绪三十年(1904)设电白县水东邮政局。
茂名县南盛圩牛坡口和化州城沙堤尾先后设立基督教福音堂。
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04~1908)信宜林云陔、陆匡文和茂名谭惠泉等在高州城组织“新高同志社”和“雄辩学社”,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报。该两社成为南路反清革命活动中心,社内青年后来多数参加同盟会。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颁令废科举兴学堂。高文书院改为高郡中学堂(1913年改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化州石龙书院改为化州高等小学堂。还先后成立茂名县高郡师范学堂(1935年改为广东省高州农业职业学校)、广东省高州农校(1932年改为省立高州农业中等学校)和信宜县高等小学堂。翌年电白县成立公立高等小学堂和师范速成馆。
茂名县商会成立,领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吴川、廉江6县。
美国公布“禁止华工进口”条例,东南各省掀起反美爱国运动,四县人民纷纷响应,中秋节,群众抵制洋面月饼。
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高州府设官纸局高州分局,专司印刷契据、票券、帐簿等。
电白县电城设邮局,水东设电报局;开办霞洞、沙琅、羊角邮政代办所。
光绪三十四年(1908)茂名县在秋林开办瓷业工厂。
宣统元年(1909)广东省同盟会先后派黄伯群、徐昌等人到化州开展革命活动,秘密组织“拜兰团”和“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春林树巍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后,与陆匡文回到信宜,筹建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信宜分会,发展同盟会会员,策划武装起义。
是年化州城首家西药房——乾记开业。
广东省新军兵营在茂名县秋林建成,可驻3000人。
茂名县“三点会”与“同盟会”联合开展反清斗争。
宣统三年(1911)茂名县城北贫民习艺所建成开业,安装织布机、印刷机,开始活字印刷。
六月九、十日,茂名刮飓风,降大雨,县城积水深数尺。
六月九、十日,四县革命团体发动武装起义,提出“推翻满清,杀绝贪官、土豪劣绅”等口号。林云陔、林伯虎、陆幼刚等在高州府城建立起义总指挥部,彭瑞海等在化州成立统筹部,后攻占高州府、化州城。十二日至十四日,茂名、信宜、电白、化州等县城先后成立革命新政府。林云陔任高州军政分府分都督,李履正任化州临时政府民政长,许国锋任电白军政长。
茂名县城新高学社从日本购回钢板、铁笔、蜡纸、油墨,刻印时事新闻。
清末化县宝圩杨官桥的陵江河段有车陂100余位,灌田66公顷。
愿和你交朋友.我叫BOBO,在中山市工作,我也是茂名市人.QQ:524032238.猫是:[email protected].
㈧ 广东省茂名市的历史!!!感谢!!!
今茂名市辖境属百粤(越)地。
秦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今茂名市辖境分属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汉
汉高祖元年(前206) 建立汉朝后,赵佗建立南越国,今茂名市境属之。
元鼎六年(前111) 今茂名市辖境属苍梧郡端溪县和合浦郡高凉县地。
西汉 开采今高州东岸一带滑石矿。
东汉永和二年(137) 高兴(今化州)农民子弟李进出任武陵太守;中平三年(186)升任交趾刺史部刺史。
今电白县各港口与海外通航。
三 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 置高凉郡,今茂名市辖境属高凉郡高凉县和苍梧郡端溪县地,隶广州。
晋
东晋永和七年(351) 苍梧郡分置晋康郡,今茂名市辖境属高凉郡高凉县和晋康郡端溪县地。
南北朝
宋元嘉三年(426) 檀道济筑石城于陵罗江口(今化州县境),置罗州。
梁天监元年(502) 析端溪县置梁德郡和梁德县(今信宜县境),隶泷州。
梁大通元年~三年(527~529) 罗州领高兴、石龙2郡。州、郡治所在今化州县东北旧城岭。
梁大同初年(535或536) 罗州刺史冯融,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聘俚族大姓冼氏女冼英为妻。冯冼联婚后,冼英积极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推行中央政令和中原先进文化,促进岭南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梁太清三年(549)秋 前高州刺史兰裕作乱,陈霸先率师讨伐。
梁大宝元年(550) 高州刺史李迁仕作反,冼英率师奇袭,迁仕败逃。
陈太建二年(570) 冼英平定欧阳纥之乱有功,朝廷封其子冯仆为石龙太守,册封冼英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
中大通元年~朝末(529~589) 今茂名市辖境分属罗州、高州、泷州的高兴、石龙、电白、连江、南巴、海昌、梁德、务德等8郡地。
隋
开皇九年(589) 省电白、海昌2郡置电白县。
开皇十八年(598) 置茂名县。
仁寿元年(601)末 冼英逝世,被朝廷谥为诚敬夫人。开皇九年~十八年(589~598),冼英先后被领南各族酋长推为首领,誉为“圣母”,被朝廷册封为谯国夫人、宋康郡夫人。
仁寿二年(602) 高州酋长冯盎平定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口)等五州僚叛,隋朝廷册封冯盎为金紫光禄大夫,授汉阳太守。
大业十二年(616)秋 高凉通守冼瑶彻起兵抗隋,很多部族响应。
大业十四年(618) 汉阳太守、冼夫人之孙冯盎和曾孙冯智戴回岭南,聚集各部落酋长,拥兵5万,守土防乱。
隋朝 桑蚕术从中州(今河南)传入石龙(今化州)。唐代荷村一带农民普遍种桑养蚕。
隋末 电白县治所(今高州县长坡旧城)建成冼太庙。
今茂名市辖境分属高凉、永熙2郡的电白、连江、石龙、茂名、怀德5县地。
唐
武德四年(621)析怀德县增置信义县,隶南扶州(后2次废置),州治所驻信义县(今信宜县镇隆镇)。
贞观二十三(649)高州治所从西平(今恩平)移至良德(今高州县东北)。
长寿三年(694)潘州刺史冯君衡(冼夫人的玄孙)遭诬陷,家产全部被没收,殃及冯、冼家族。
大历十二年(777)唐代宗为高力士立巨碑。高力士(今高州人),开元元年(713)以内给事身份,助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乱,被提升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官阶三品)。天宝初,加封为冠军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宝应元年(762),高力士逝世,享年70岁。代宗以其 保护先朝勋劳卓著,赐为扬州大都督并陪葬泰陵(唐玄宗墓)。大历十二年(777),为其立巨碑,铭云:“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谀,谏而不犯”。
咸通年间(860~874)信义(今信宜)、茂名等县山区农民在
房前屋后挖凼蓄水养鱼和防火灾。后又在稻田中散养鱼,鱼稻双收。
唐朝茂名荔枝进贡朝廷。
番禺(今广州)经高州、辩州(今化州)至雷州(今海康)的驿道开通。
唐末今茂名市辖境分属高州、潘州、辩州、窦州4州的电白、保宁、南巴、良德、茂名、潘水、石龙、信义、怀德、潭峨、特亮等11县地。
宋
开宝五年(972)信义(今信宜)瑶人在渤垌大岭头采矿炼锡,矿坑深数百米,纵横交错。
太平兴国元年(976)信义县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名信宜县。
太平兴国五年(980)辩州改称化州。
熙宁四年(1071)信宜县划属高州。自此,高州统辖茂名、电白、信宜3县,隶属广南西路。
绍兴五年(1135)二月初,高州创建博茂盐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化州知州李丹,把治所从河东旧城岭迁至河西,筑建砖石结构的化州城。
绍兴年间化州知州沈举云在化州兴建孔庙。该庙后来几经重建修葺,保存至今(今化州一中院内)。
嘉泰元年至嘉定元年(1201~1208)电白、信宜两地出土铜鼓各1个,高1尺余,宽2尺余。
祥兴元年(1278)五月元兵犯宋,危及硇洲(今湛江市硇洲岛),高州巡检黄十九抗击元兵,保护在硇称帝的赵脱险。黄因寡不敌众,战死于电白庄山北麓。赵念其精忠报国,敕封为“忠烈侯”。后人将其安葬于电城庄垌大冈岭下。
宋朝农民引湖塘水灌溉,可灌溉的耕地一年三熟。大量粮食、耕牛输出海南。
茂名县长坡白监村附近民间炼铁。
编修《化州旧图经》、《高凉旧图志》和《陵水志》等。
宋末高州领茂名、电白、信宜3县,化州领石龙、吴川、石城、翔龙4县,均属广西西路。
元
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元兵直逼高州,知州李象祖降元,茂名县尹潘惟贤拒降,不屈而战死。
高州改为高州路安抚司。翌年,属湖广行中书省海北海南道。
化州改为化州路安抚司。至元十七年(1280),由安抚司改设总管府,属海北海南道。
至元二十四年(1287)电白下冰雹。
大德八年(1304)高州路治所从电白县(今高州县长坡)迁茂名县(今高州城),至正十五年(1355)还治电白。
至正十年(1350)海寇麦福攻入信宜县城,抢走县署大印,被信宜人黄子寿逐出县境。明朝初年,黄子寿接应征南大将军廖永忠,再败麦福,夺回县署大印。
泰定四年(1327)高州瑶族人民起义,攻陷电白县城,杀千户张恒。
至正十四年(1354)信宜县在县城(今镇隆)东创建学宫。清咸丰十一年(1861),陈金在学宫设大洪国王宫。学宫在今镇隆小学院内。
明
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高州府,化州路改化州府,属广东行省。
洪武初年信宜瑶民在贵子平民炉堂下村和洪冠楼垌等地开采铁矿炼铁,铸造铁镬和农具等。
洪武二年(1369)设博茂场盐课司,隶属海北道提举司。
洪武九年(1376)化州降为县,属高州府。
洪武十四年(1381)化县复为州,复辖吴川、石城(今廉江)2县,仍属高州府。自此,高州府统辖信宜、茂名、电白县和化州及其辖县吴川、石城。
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神电卫于电白县白石坡(今电城镇),隶属广东都司前军都督府,管理电白、茂名、信宜、阳江、阳春和吴川等县的治安防务。清雍正三年(1725)撤。
正统十一年(1446)广西瑶民暴动,攻 陷化州,执知州茅自得,杀千户汪义。正统十三年(1448)六月,都指挥佥事陈德、布政使吴扬率兵俘杀信宜瑶人。年末,瑶民赵音旺率众进攻泷水、电白等处,攻陷神电卫城,自称|“天贤将军”。成化二年(1466),起义瑶民十余部屯驻高州境内,屡受官军镇压,信宜西垌瑶民攻至高州、雷州,与官兵激战,双方死伤惨重。高州知府孔镛通过招抚,瓦解部分起义队伍。
天顺四年至成化三年(1460~1467)广西壮族起义军和当地起义农民攻陷信宜县城。孔镛派部将符琼率兵往信宜夜袭起义军侯大六(广西博白人)营寨,符琼战死。
成化五年(1469)电白县疏浚电城河,与海道连通,船行5天可达广州。
成化七年(1471)云炉山贼夜陷神电卫城,指挥马常、范忠弃城而逃,城中居民被劫掠。事后,马常、范忠和掌印、千户均以弃城罪被充军。
正德三年(1508)陨石坠于电白经堂,声响似雷,入地尺余,陨石光滑浑圆,直径2尺。
正德四年(1509)茂名、化州地震。
正德十四年(1519)广州市舶司(相当今海关)迁来电白。其时,暹罗(泰国)、占城(越南)、爪哇(印尼)、佛郎机(葡萄牙)等国商人,常到电白港、莲头港等处互市。嘉靖十四年(1535),市舶司迁往豪镜(今澳门)。
正德年间(1506~1521)电白沿海造船业发达,成为广东四大造船中心之一。
嘉靖元年(1522)葡萄牙商人被明兵驱逐,逃至电白港互市。
嘉靖三年(1524)电白县地震。
嘉靖十一年(1532)春,阳春瑶民首领赵林花率众攻陷高州府城。
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1548~1552)化州知州傅昂倡议修筑高岭陂堤,长百余丈;在州署前建鼓楼。此楼后经多次修葺,1985年重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高州小华山前开办泗水书院。
嘉靖三十二年(1553)化州在化城宝山东办宝贤书院。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县已筑塘、陂75处,灌田6.2万公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化州知州毕竟立倡议修筑平原江堤(今博龙以下鉴江河段),开新塘关。
嘉靖四十五年(1566)电白西部降大冰雹,最大的如谷斗,城西五六十里瓦屋全毁,树木农作物尽伤,禽畜死伤无数。
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1571~1574)日本海盗连年抢劫电白、化州、高州等地,两次洗劫神电卫城,杀害军民3800多人。后攻化州和高州城,均被官军击退。万历二年,倭寇伙同阳春黎汝诚匪徒劫掠电白时,其部属1200多人,全部被歼。
万历元年(1573)信宜县在镇隆办窦江书院。
万历四年(1576)信宜等地瑶民起义,两广总督凌云翼调集两广官兵20多万人分10路征讨,其中1路洗劫了怀乡,杀害了大批瑶民。高州宝光塔建成。清咸丰六年被洪水冲崩一角,九年重修。
万历五年(1577)信宜县的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划给新设的西宁县(今郁南县),称“新图”。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除镇南都留属西宁县外,其余4个都还属信宜县,仍沿称撔峦紨。
万历六年(1578)四县执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征收。次年,清丈耕地,按田亩征收田赋。
万历七年(1579)信宜瑶民陆毛率众起义,把部分地主的土地、耕牛分给农民,万历十八年(1590)被官军镇压。
万历十五年(1587)电白县在电城西街办志学书院。
万历二十六年(1598)开采电白马踏石岭金矿。
万历三十七年(1609)茂名县水灾,城崩。
万历三十九年(1611)电白电城附近发生地震,声响如雷,房屋多倒塌。
万历年间(1573~1620)四县民间设土糖寮生产红糖。
信宜县有集市7个,高州、电白、化州均形成一批集市。
弘治元年至万历年间(1488~1620)电白先后4次修《电白县志》,化州、信宜、茂名、高州先后修《化州志》、《信宜县志》、《茂名县志》和《高州府志》。
单人木偶戏从闽南传入。
化州新安麒麟尾村辟办橙子园。
清
顺治四年(1647)二月五日,清兵攻打电白,电白知县出降;二月九日清兵攻克高州府。
高州府属高雷阳道,所领州县沿明制。
是年,反清复明斗争连绵不断。高州原明朝官吏洪天擢招兵买马,策划反清复明。信宜、电白县城,化州城和高州府城先后被反清队伍攻破,清朝总兵方国泰投降,反清义军占领高州府。
顺治五年(1648)电白大饥荒,粮价大涨,一担谷卖一两银;以人换粮,一人仅换谷一二斗。
顺治二年至八年(1645~1651)信宜、茂名等地连续发生邓花、韦翅鸣、古道元、高翔、张九龙、郭勇、陈选等多批农民暴动,1649年,3次攻克信宜县城,陈兵茂名县城郊。
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二十五日夜,电白地震。
顺治十一年(1654)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将李定国率军由滇入粤,先后攻占高州、化州、电白等地,以高州府署为王殿。
顺治十二年(1655)一月,高州、化州等地复归清王朝。
信宜知县徐鸣主持在县城外建凤岗书院。
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四县竹开花结籽,时值饥荒,民众采竹籽充饥。
信宜县知县徐鸣纂修《信宜县志》十二卷(已佚)。
顺治十七年至康熙二十年(1660年~1681)信宜白石、怀乡等地瑶民先后造反,屡遭官军镇压,瑶民几乎被赶尽杀绝。
知县李翼鹏以建房、送牛、给种子等办法,招人开发信宜县的怀乡、白石等地,当地瑶民不从,高州总兵栗养志派武装强行移民。
顺治十七年(1660)电白知县相斗南主修《电白县志》8卷66篇。
顺治年间(1644~1661)化州建成合江高步塘,库容10.2万立方米。
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推行“迁海”政策,电白沿海村民被迫内迁50里。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十九日夜十时,电白县地震。
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二月,茂名、信宜地震。
于电白县水东设粤海关水东分口。
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郑梁、知县钱以垲在高州城东二里开办三至书院。
康熙三十九年(1700)信宜县朱砂溪兰勾岭建瓷窑。
康熙五十二年(1713)茂名、化州发生大饥荒、大瘟疫,死人过半,地丁钱粮及各年积欠赋税均免。
雍正二年(1724)茂名铁炉山屡生虎患,1月内伤害乡民37人。
雍正八年(1730)五月,高、廉二府与雷州府合并为高雷廉道,道城设在高州。
雍正八年(1730)电白县开办莲峰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在化州城北岸设罗江税厂,征收过往船只及货物税金。民国23年(1934)裁撤。
高州府在梅、安铺、石城(今廉江)设总口征收落地杂税。
乾隆元年(1736)信宜县蓝靛大量外销, 以云开为中转站,经罗镜从水路运往梧州、广州。道光二十六年(1846)信宜蓝靛业开始衰落。
四县已建圩镇84个,四县县城有商号300余家。
乾隆三年(1738)在电白县设电茂盐场课司,总管电茂和博茂两盐场盐税。
乾隆八年(1743)化县开办罗江书院。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皇帝诏书:广东高州、雷州、廉州三府荒地多,垦耕者,不增税。信宜等县民众畏惧差役,多由富绅报垦,富绅从而大量占有土地。
乾隆二十一年(1756)电白县开始修筑生盐田,至嘉庆四年(1799),共筑成盐田629漏。逐渐改灶制熟盐为晒生盐,改晒沙为晒水。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初九日,茂名、信宜、电白等地发生大地震,声如雷,瓦屋几乎全部倒塌。
乾隆年间(1763~1795)化县官桥旺竹山村陈延魁捐款,在官桥河上游用石筑大锦陂,东南挖山洞15米引水,西南挖渠引水,共灌田100公顷。
嘉庆六年(1801)海盗集船千余艘于电白莲头港,妄图抢劫电城,后遇强风,船被毁,海盗被淹无数。
嘉庆七年(1802)电白竹开花结籽,时值饥荒。
道光十年(1830)信宜县平塘镇沙子村张国瑚在沙子窑坑建碗厂。
道光十八年(1838)化州尖岗岭崩,出土一铜鼓。
咸丰十年(1860)信宜县水口甘棠村刘世珍在该村创办陶器作坊,生产日用陶器。同治年间,该村刘怀芬到江西景德镇,装聋扮哑3年,学到彩陶术归来,创办奇玉陶器厂,生产花盆、花窗和日用陶器等,年产万余件,产品销两广各地。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电白县下暴雨,石壁岭开裂口数十米长,从中流出古木1根,粗数围。
道光二十二年(1842)茂名县大旱,失收,饥民四起索夺富户粮物,知府马丽文令各地团练武装镇压。
道光二十三年(1843)信宜县流行鼠疫。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化州降大冰雹。四月,电白连降大雨,石壁岭开裂数十丈,地下深处流出古树1株,树干大数围。
道光三十年(1850)夏,电白竹开花结籽。七八月,信宜县凌十八率拜上帝会会众数千人(含凌十八父子兄弟4人)在大寮拜旗聚义,多次挫败信宜练勇的进攻,致信宜知县宫步霄被撤职。又用妙计扣押前来“招抚”的茂名知县胡宗政。咸丰元年(1851)正月,凌十八起义军拟赴金田与洪秀全军会师,进军广西,围困玉林州城(今玉林市)36天,先后击败北流、博白、贵县、廉州的援兵,杀死兴业团总生员梁拱辰。钦差大臣李星沅奉旨调动滇桂黔3省清兵与地方练勇万余人进行反包围。凌军寡不敌众,于四月初主动撤离玉林,回师信宜。途经化州平定时,扩充吴三率领的拜上帝会众和饥民
3000人。七月十一日,占领罗定州的罗镜圩,凭险布防,与前来围攻的万余官军展开搏斗,坚守1年多,最后弹尽粮绝,于翌年七月二十八日,凌壮烈牺牲,全军覆没。
十一月,信宜县天地会首领何名科在安莪集众1000多人,活动于信宜、茂名、阳春、广西容县、岑溪、北流等地,劫富济贫,
打击清军。翌年九月,何在广西贵县被捕牺牲。
三合会李英于信宜大沙起义。
咸丰元年(1851)正月初一,化州地震,房屋颠簸。
咸丰三年(1853)广西谢八、罗四率领起义军进入化州一带。
信宜县建怀新书院。
咸丰四年(1854)开征厘金税,值百抽一。
夏秋茂名、信宜等地先后遭蝗灾,飞蝗蔽天。
咸丰五年(1855)罗定县张观年率众数千,广西刘亚蒂率众近万,先后进入信宜县;广西余其玺率义军进入化州劫富济贫,后受清军袭击,撤往广西。
夏洪水暴涨,高州城水深丈余,城内外房屋倒塌2000余间。
咸丰六年(1856)信宜县德亮围(今金垌)暴雨,山崩冲出玉石,当地群众用以雕制玉器出售。
电白水东设抽厘局,征收出入口货物厘金。
咸丰七年(1857)四月,茂名、信宜、电白、化州等地大饥荒,斗米千钱。
咸丰十年(1860)正月电白地震。
咸丰十一年(1861)一月一日,化州地震。二十日复大震。
二月广东天地会首领陈金(三水县人)率起义军进茂名、信宜、化州,在信宜县城建立“大洪国”首府。同治二年(1863),陈金被诱杀。其部将郑金献出信宜县城,投降清军。
同治元年(1862)电白县鼠疫流行,降红雨,民众称血雨。
同治三年(1864)信宜县水口横茶村开始生产青瓷器。
同治十二年(1873)电白知县于沆在电城兴办东西义学。
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信宜县特大洪灾,淹没民房数百间,
溺死村民数十人。
光绪元年至六年(1875~1880)信宜县连续6年流行鼠疫。
光绪二年至十四年(1876~1888)信宜县山区连续12年老虎伤人。
光绪三年(1877)设电白水东厘厂,辖两家滩、黄坡、石门(吴川县)、安铺(廉江县)4个分卡,稽征出入口商货税。
光绪七年(1881)三月二日,茂名县降冰雹大如碗。
三月法、美天主教传教士在化州县宝圩陵江东畔赠医,开用西药在当地治病先例。
光绪八年(1882)彗星现,亮光成片。
电白县出土铜鼓1只,高1.9尺,直径2.4尺,鼓面周边铸有蛤蟆4只。
光绪九年(1883)十月,电白荔枝开花结实。
光绪八年至十三年(1882~1887)电白县、化州和茂名县先后出土铜鼓各1只。
光绪十一年(1885)冬,茂名县流 行牛瘟。
六月电白降冰雹。
十月信宜某地星陨如雨。十一月二十一日晚始,电白县某地连续三晚降陨石,密如降雨。
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十三日,高州巡道王之春首次在府城设电报局,开通由岸步(安铺)经石城(廉江)、化州至茂名电报线路。使用15瓦手摇电报机。
光绪十四年(1888)茂名、电白流行鼠疫。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十五日,茂名县地震,房屋颠簸,牲畜狂奔,池鱼跃岸。
在茂名县城北门外建立育婴堂。
光绪十六年(1890)秋,四县多次发生地震,化州多处地陷。
高、雷、廉各城镇流行鼠疫。
法国传教士先后在信宜县东镇、电白县电城和水东等地建天主教堂。
光绪十七年(1891)从顺治十五年开始到是年,先后六修《高州府志》共96卷,五修《茂名县志》共43卷,六修《信宜县志》共50卷,四修《电白县志》8册30卷,四修《化州志》。
光绪十七年至宣统二年(1891~1910)茂名、信宜、化州等地连年流行鼠疫,有些地方1/3人死亡。高州知府英麟死于鼠疫。
光绪十八年(1892)冬,茂名、信宜严寒,树木、屋瓦结冰,屋檐冰凌盈尺,禽畜、河鱼、草木冻死。
四县有集市130个。
信宜知县敖式设中义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水东港复航,有定期客、货轮直通江门、广州等地。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广西北流农民李兆光、李玲堂率天地会会众数千人进攻信宜、茂名两地,后被清兵击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茂名县连续7昼夜降大雨,曹江一带洪水泛滥,民舍没顶,人登山,不能熟食。
法国神甫于化州城新街口,翌年于宝圩陈垌乡茶山村设立天主教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茂名、信宜大旱,晚造歉收,斗米售价1500文钱,有人饿死。
九月,电白沿海海潮猛涨,盐场小旦工务段淹 死盐工30多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茂名、信宜办中西学堂,开设英语、算术、理化、体操等课程。
茂名县在县城设邮局。次年,化州城设邮政代办所。
光绪三十年(1904)设电白县水东邮政局。
茂名县南盛圩牛坡口和化州城沙堤尾先后设立基督教福音堂。
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04~1908)信宜林云陔、陆匡文和茂名谭惠泉等在高州城组织“新高同志社”和“雄辩学社”,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报。该两社成为南路反清革命活动中心,社内青年后来多数参加同盟会。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颁令废科举兴学堂。高文书院改为高郡中学堂(1913年改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化州石龙书院改为化州高等小学堂。还先后成立茂名县高郡师范学堂(1935年改为广东省高州农业职业学校)、广东省高州农校(1932年改为省立高州农业中等学校)和信宜县高等小学堂。翌年电白县成立公立高等小学堂和师范速成馆。
茂名县商会成立,领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吴川、廉江6县。
美国公布“禁止华工进口”条例,东南各省掀起反美爱国运动,四县人民纷纷响应,中秋节,群众抵制洋面月饼。
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高州府设官纸局高州分局,专司印刷契据、票券、帐簿等。
电白县电城设邮局,水东设电报局;开办霞洞、沙琅、羊角邮政代办所。
光绪三十四年(1908)茂名县在秋林开办瓷业工厂。
宣统元年(1909)广东省同盟会先后派黄伯群、徐昌等人到化州开展革命活动,秘密组织“拜兰团”和“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春林树巍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后,与陆匡文回到信宜,筹建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信宜分会,发展同盟会会员,策划武装起义。
是年化州城首家西药房——乾记开业。
广东省新军兵营在茂名县秋林建成,可驻3000人。
茂名县“三点会”与“同盟会”联合开展反清斗争。
宣统三年(1911)茂名县城北贫民习艺所建成开业,安装织布机、印刷机,开始活字印刷。
六月九、十日,茂名刮飓风,降大雨,县城积水深数尺。
六月九、十日,四县革命团体发动武装起义,提出“推翻满清,杀绝贪官、土豪劣绅”等口号。林云陔、林伯虎、陆幼刚等在高州府城建立起义总指挥部,彭瑞海等在化州成立统筹部,后攻占高州府、化州城。十二日至十四日,茂名、信宜、电白、化州等县城先后成立革命新政府。林云陔任高州军政分府分都督,李履正任化州临时政府民政长,许国锋任电白军政长。
茂名县城新高学社从日本购回钢板、铁笔、蜡纸、油墨,刻印时事新闻。
清末化县宝圩杨官桥的陵江河段有车陂100余位,灌田66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