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历史
Ⅰ 儋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是一个环境很优美,人们过着慢节奏生活的地方。并且有很多美丽的海洋。
Ⅱ 儋州人的祖先是哪的
儋州话是粤语个屁啊,儋州话:一种语言两套读音,更像是闽语粤语客家话官话的混合体,把儋州话归入粤语简直是天大的忽悠,儋州话和粤语天差地别只是有个别像粤语而已,不信你自己去听听吧
儋州曾氏等来源于福建晋江
查考历史,儋州土著居民为黎族,汉族早期移民为符、黎二姓;五季之末,羊、杜、曹、陈、张、王、许、谢、黄、吴、赵、唐十二姓相继迁儋,或以仕隐,或以戍谪,或以逃难。五季之末,为梁唐晋汉周期间。早期移民,土著讲俚话,十四姓汉人,从谱谍所载,多从福建莆田、晋江、泉州等地迁儋,按说应讲闽南话,被地方统一接受的语言尚未形成。到梁大同中,南北朝冼太夫人平定儋州,梁陈隋三代,儋州地区的大小官吏,均由冼太夫人的夫君冯宝从南北朝高州、梧州两府调来,他们带来的当地语言体系,经过和本地流行语言的结合,到唐代时形成了儋州话。
南北朝那时没粤语,粤语人的族谱所载是南宋末年的江西,福建西部等移民,经过南雄珠玑巷。
儋州话流行于儋州中北部地区,又称海边话或乡话,使用人口约有50万—60万,“是本岛汉语中仅次于琼文话(海南话)的一种方言”。(梁猷刚著《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 据学者研究,汉族早期移民为多从福建莆田、晋江、泉州等地迁儋,讲闽南话,但此时被地方统一接受的语言尚未形成。至南北朝时期冼太夫人平定儋州,儋州地区官吏大部分由冼太夫人从高州、梧州两府调来经过和本地语言的结合,到唐代时形成了儋州话。 据民国《儋州志》记载,“外人来儋,惟高梧人为先且多,故其言传遍乡间。”又,儋州话“乃高州、梧州传来,故今声调颇异,而与高梧人言通”。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丁邦新认为,儋州话形成于宋代以前,最接近古代汉语,可以说与古汉语相通。 不过,操儋州话者若吟诗作对,不直接用儋州话,而是借用“字音”的读法来检验其平仄得失。“字音”,儋州人称之为“字眼”,与之相对,儋州话被称为“口语”。 “新中国成立以前,操儋州话的人,读书要皆习口语和字音。”今年64岁的儋州文人谢有造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读私塾时,老师教书都是用字音,“口语与字眼在平仄上不一样,口语平声、字眼仄声,口语仄声、字眼平声,不会字眼就不会吟诗作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觉亚认为,由于古儋县是古时官员和文人学士流放的地方,他们来到儋县后,给当地人民传播了中原的文化,教当地人识字。因此,儋县地区通行一种读书音,即汉字的读音。这是一套古官话的读音,属汉语北方方言。读书音和口语并行不悖。
Ⅲ 儋州市的具体概况
儋州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位于东经109.5 北纬19.5 陆地面积3265方公里,人口89万,市政府驻地那大镇。儋州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均在其境内。悠久的历史给儋州市留下了众多古迹,且多为宋代以前的古迹,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的东坡书院、热带植物园、蓝洋温泉、光村银滩,还有一批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儋州方言繁杂,有儋州话、客家话、粤语、军话、村话、临高话、黎话等方言,反映了海南移民的特色,也展现了与东部迥异的民俗风情
Ⅳ 儋州海头镇太祖庙钟太祖历史来历
儋州市海头镇太祖庙的“钟太祖”传说是明朝的遇难将军。
【历史传说】:
明代洪武年间,海丰提督“钟大元帅”奉皇命南征,因穷追海盗,忽遇强风而殉难。不几天,即农历二月初二,钟大元帅(据说是“九天圣帝”转生)在海头镇官衙山(又叫“白沙肚”沙丘)显灵——大元帅之一只皮靴变成坟墓。
此后老百姓便把奉祀土地神变为奉祀钟太祖,并建起了“太祖庙”,将“二月二”定为太祖之诞辰。从此海头地区人丁旺盛,生意兴隆。
【民俗活动】:
解放前,这天拜神祭祖、抽签占卜。解放后变成了民间文娱活动节日。每年此天,周围数十里的群众(含白沙、昌江两县民众)都到海头镇观看舞龙、舞狮、装台角、对歌、调声等活动。晚上放花炮。
【史志资料】:
查《民国儋县志》,“太祖庙”实际上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是随广东海丰县移民带来的乡土信仰。
Ⅳ 在古代被贬儋州意味着什么
意思就是被贬到野蛮之地,远放边疆吧!
Ⅵ 儋州市的 特色文化是什么啊
悠久的历史给儋州市留下了众多古迹,且多为宋代以前的古迹,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民风孰厚粗犷,古风犹存。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儋州人喜爱唱歌。有一首民歌唱道:“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多似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利用山歌和调声等体裁编写《抗日状》等,产生过宣传鼓动的巨大效果。如今,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区的男女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汇集山坡或沙滩,举行赛歌会。他们对歌调声,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赞美。儋州调声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而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一批批音乐工作者前来儋州采风,陶醉在婉转悠扬的乐曲声中。
儋州山青水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儋州市的森林资源居全省首位,拥有森林面积1万公顷。珍稀树种资源更是首屈一指,仅华南热作两院植物园就保存有上千个珍贵树种。儋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的东坡书院、热带植物园、蓝洋温泉、光村银滩,还有一批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儋州方言繁杂,有客家话、粤语、军话、村话、临高话、黎话等方言,反映了海南移民的特色,也展现了与东部迥异的民俗风情。
近年来,儋州市曾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示范市”。
Ⅶ 儋州话历史有多少年了
儋州话编辑儋州话是一种来自于粤语的海南本地方言,有1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又称乡话,在海南岛,使用人数仅次于海南话和黎语。分布地域为除儋州市东南角和几个小镇外的大部分地区,昌江县北部沿海的南罗、海尾一带和县城石碌镇西缘的一小部分地区,白沙县北部与儋州市交界的村落,以及东方市、乐东、琼中、白沙、三亚市的个别城镇。1起源编辑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年-544年),世居高凉郡(今广东高州)的冼夫人领兵出征海南,冼夫人及其军队的官兵可能把融合了古代南越语的古粤语语带入了海岛。当年的进入海南的岭南古粤语发展成今天的儋州话和迈话,在儋州和三亚广泛使用。2次方言编辑儋州话有北岸音、水南音、昼家音、山上音、新英音、海头音、五湖音之各区方言。3归属编辑儋州话,乃唐代改儋州时形成,研究认为中国流行的地方汉语方言当中,儋州话最接近古汉语,可以说与古汉语相通。这个观点是台湾著名教授丁邦新通过儋州光村旅台人员王先生的发音研究结果,于1979年参加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讨论会时提出来。华南师范大学梁猷刚教授在《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一文中指出:“粤语系统的儋州话,是本岛汉语方言中仅次于琼文话的一种方言”。关于儋州话的形成,修编于明代的《儋州志》这样记载:“儋州人来自旧高州、梧州两府,儋州话保留着粤语的一些特点,但也渗透海南各地方言的一些共同特点”。查考历史,儋州的土著居民为黎族,汉族早期移民为符、黎二姓;五季之末,羊、杜、曹、陈、张、王、许、谢、黄、吴、赵、唐十二姓相继迁儋,或以仕隐,或以戍谪,或以逃难。五季之末,为梁唐晋汉周期间。早期移民,土著讲俚话,十四姓汉人,从谱谍所载,多从福建莆田、晋江、泉州等地迁儋,按说应讲闽南话,被地方统一接受的语言尚未形成。到梁大同中,冼太夫人平定儋州,梁陈隋三代,儋州地区的大小官吏,均由冼太夫人的夫君冯宝从高州、梧州两府调来,他们带来的粤语体系,经过和本地流行语言的结合,到唐代时形成了儋州话。由于这种语言由为官为吏传开,非常讲究字音和声调,最大的特点是保留古代入声调,如十、叶、急、湿、协、别、烈、结、节、地、北、册、凿、责、驳等字,字音口语均读入声。入声的三组塞音韵:双唇塞音(如甲、答、合、入、习),舌尖塞音(如:杀、达、八、缺、血),喉塞音(如:黑、落、刻、药)较为整齐地与-m、-n、-ng三组鼻言韵相对应。我利用《新编古汉语字典》查找儋州山歌中部分无法用现代汉语文字表达的方言,就找出了三百多字。儋州话还有一个大特点,就是字音和口语读法不同,字音就是儋州人经常说的字眼。如:山—口语讲dan,字音读san;静—口语讲siang,字音是jing,传统的字音,就带有古音色彩,可以准确审辩字的平仄,对习作格律诗词或楹联较为容易,儋州老幼皆识吟诗唱对,得益这种字音。儋州话还经常出现一字读多音,按不同对象进行语言替换,如“四”字,按次序读“1、2、3、4”里的“4”时,读diang(生),也可以读Dei(死),而读“四五六”、“七七四十九”之类排列的“四”字,读作“生”,但在五湖四海、四通八达、四平八稳的语中的“四”,又只能读di(式);而一句语中出现两个“四”字,如四六二十四,第一个四读式,第二个四读生;对人的辈份称呼如四女、四侬、四哥、四叔,只有读chuong(长);对单个数字称呼,如四日、四人,又改读二双日、二双人;但碰四十之类双数词,只能读生拾,不可读二双拾。古代汉语,本义是一词多形,而字音古今演变;音同音近,互相假借;转义繁复,一词多义多音,形音义连为一体。儋州话与此理论一个样。关于儋州话,我的看法,因与古汉语相通,深奥复杂,与现代汉语距离较远,对青少年儿童学习汉语拼音和习作相当不利,不应提倡,而应大力提倡讲普通话。但为了保护地方方言,保持儋州作为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的特色文化,初中毕业后,即汉语拼音、英语音标和汉语基础知识较为稳定后,可以学习儋州话。在中和、王五、长坡及那大老市区流行的军话,属汉语北方官语系统。《儋州志》认定其与南省官话正音相同,乃五代前士大夫以军戍儋,遂相传习,故名“军话”。日本汉语方言家桥本也“设想这是一种官话方言”。有的网友提出军话读音像南宁话,是否当时戍儋军人多从南宁一带来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军话决不是四川话,发音差距很远。北宋苏东坡之所以能够沟通,因他多年在朝为官,通晓北方与南方的官话音是可以理解的。客家话是从潮州(老客)和恩平、开平(新客)传来的。临高话亦称翁贝语,丁邦新教授认为与“侗台语有亲属关系”。白话为粤方言,高州地区居民避乱到儋而传。黎话是黎民族语言,苗话是苗民族语言,讲黎话、苗话的民族同胞,基本都会讲海南话。
Ⅷ 琼州的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罢珠崖郡,又下诏放弃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 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而省朱卢县。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二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
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在雷州半岛设立珠崖郡(治今广东徐闻),领徐闻、朱卢、珠官3县,属高州管辖,对海南岛实行“遥领”。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朱卢改为玳瑁。合浦郡领合浦、南平、荡昌、徐闻、玳瑁、珠官6县。属交州。不久废珠官县。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复立珠崖郡,治徐闻,不久又废。以珠官、朱卢属越州。梁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时儋耳归附俚僚首领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崖州。
隋在海南岛设临振、珠崖两郡。唐贞观五年(632年)以崖州之琼山置琼州,治琼山,领琼山,临机,万安,富辽等五县。贞观十三年(639年)析琼山置曾口,颜罗,容琼三县,属琼州。显庆五年(660年)析容琼置乐会县,属琼州。乾封二年(667年)琼州被起义的黎族占领。贞元五年(789年)岭南节度使李复讨复琼州,奏置琼州都督府,领琼、崖、振、儋、万安五州。其中琼州领琼山,临高,曾口,乐会,颜罗等县。南汉琼州领县二:琼山,乐会。
宋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琼州领六县:琼山,汀迈,文昌,舍城,临高,乐会。南宋琼州领五县。 元改置琼州路,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后改为乾宁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平广东,升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辖儋州、崖州、万州三州13县,并将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清代基本沿袭明制。清末,琼州府领1个州、7个县:儋州、琼山县、澄迈县、临高县、定安县、文昌县、会同县、乐会县。
《中法天津条约》共42款,另有《和约章程补遗》6款,主要内容有:1.法国公使若“有本国重务办理,皆准进京侨居”;将来若准别国公使常驻北京,法国亦照此办理。在通商口岸设领事官。2.增开琼州、潮州、台湾、淡水、登州、江宁六口 。
民国三年废府,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广东省。
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设市。1988年海南建省,定海口为省会市,升格为地级市。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