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历史
Ⅰ 汉中历史
介绍少了宋代。宋代汉中张浚领导吴玠抗金,保住大宋江山是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到汉中的地位并加以经营的,当数南宋张浚。南宋初,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宋高宗赵构"巡幸"之所的选择。当时,金兵攻势正盛。金兵南下,常起三路:东越山东而趋江淮,西越山西而攻关中,中路越中原而趋荆襄。汉中、陇西尚处二线,四川则是大后方。南宋君臣们所要做的是既能暂避金兵之锋锐,又能保持一种不失时机地进行反攻的态势。大臣们建议巡幸建康、武昌、四川、关中的都有。张浚建议巡幸汉中。他上疏宋高宗说:"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南宋在关中之军),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积粟理财,以待巡幸。"[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四]张浚对汉中的经营规划充分利用了汉中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汉中的地理位置,既背靠四川大后方,又能左右伸缩,联络陇西、荆襄,流通战争资源,呼应关中、中原等前线地区的战事。这样,汉中在南方的上游地区实居枢纽性的地位。张浚之议虽未被采纳,不过,由于张浚对汉中的经营,南宋以川陕、荆襄、江淮呼应作战的一字长蛇之势却得以形成。
Ⅱ 汉阴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特点
陕北是国家的能源基地.......陕西的一把手是外地人.....陕西女人不对外,所以男人也出不了门,陕南书卷气,气候环境还可以,女人和凉皮一样既白也冰,关中就象兵马俑被埋了几千年,穷惯了 不团结...........陕西这个地名的由来,与历史变迁有关。在今河南省西部陕县西南,有一个叫作陕原(陕陌)的地方。周朝初年,周公与召公以此划分领地,“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宋朝时设陕西为路(相当于今省制),以其地处陕原之西,而称陕西路。陕西之名出此开始。陕西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
若依照汉语拼音译写,陕西(shǎnxī)会与同音不同调的邻省山西(shānxī)名称相同,在西方语言中容易混淆。所以特别援用国语罗马字的规则,将“shǎn”写作“shaan”、即陕西作“Shaanxi”以为区别。早期亦作“Shensi”。
[编辑] 历史
陕西位于中国地理中心区,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上古时为雍州所在,是炎帝和黄帝二帝的发源地及所葬之地,同时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蓝田一带)。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下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黄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在西周后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周孝王将“秦”(据说曾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东南)这块土地封给了他,秦国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一带),杀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领人马攻打犬戎,立了战功。次年他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为诸侯,将陕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他。这样,秦国统管了陕西省的部分地区。秦穆公时。国力强盛,又打败了东方的晋国,占领了整个关中。由此可见,由于陕西其地春秋时为秦国,所以简称“秦”。.陕西省 按地理方位划分 属于 西北地区 ,位于第二阶梯,北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坡,南部有关中平原,渭河谷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干燥,全年降水比较少,晴朗天气居多。
陕西省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景点以文化古迹为主,而省会城市西安则是我国的著名古都,现在则是西北五省最大的综合经济中心。关中八景很是著名,西安东区临潼有声势浩大的秦兵马俑,北部延安为著名红色旅游圣地,西线则有法门寺,太白山等著名旅游资源。总的来说,陕西的旅游景点门类丰富,特别是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游客,是一个很值得旅游与学习的地方
Ⅲ 汉阴有什么文化遗址吗
汉阴是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小山城——名副其实的小江南、鱼米之乡!实有“人间仙境”之意!
汉阴八景:
1、文峰塔 (位于县城内)
2、菩萨泉 (位于县城北)
3、朝阳古洞(位于麒麟村)
4、双乳山
5、蜡烛山
6、擂鼓台
7、铁瓦殿
8、红崖寺
汉阴县旅游——
汉阴县现已查明的旅游景点有40多处,除久负盛名的“汉阴八景”(月河环节、双乳对峙、三蜡直壁、卧龙盘踞、朝阳古洞、红崖古寺、两河崖壁、擂鼓奇峰)和现存于明清年间的文峰塔、文庙大殿、明城墙等古建筑外,还有铁瓦殿、凤凰山庄、龙寨沟以及1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村落(阮家坝、黄泥梁、牟梓河等)、石刻等文化遗址,2000多件馆藏文物与融合湘广、汉水文化为一体的汉阴民俗风情同秀丽的自然景观一起构成汉阴独特的旅游资源格局。
ke..com/view/682973.htm
Ⅳ 陕西省安康市 的历史资料
安康市地处“秦头楚尾”,位于陕西最南边,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陕西省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许家台古墓,近日在地处陕南的安康市建民镇佘家窑村被初步发掘整理。该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将王彦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陕西安康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这座古墓全长三十二点零四米,墓道长二十四点七四米,宽二点零二米,墓深五点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余块方、条形封门砖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墓门正面宽七点零五米,高三点五五米,为仿木结构砖雕建筑。墓室门前立二石碑,左书“宋故赠武略大夫绥德府君王公之墓”,右书“宋故太硕人绥德府君王公妻马氏”,该形制较为少见。碑刻文字介绍了墓主人姓名、籍贯、卒年,王彦官职、食邑,以及王彦于绍兴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与其母遗体于金州石泉县来苏乡越瓜里的经过。
王彦是与岳飞齐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职。他领导的八字军英勇顽强,在抗敌卫国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彪炳青史。此次发现的王彦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砖雕结构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关于王彦的出生地、官阶等记载可补充史书的不足。另外,据此还可推断地理志所载石泉与今天石泉县的范围不同。
该墓葬在考古研究上还存在以下疑点:一是墓道雕花数量众多而在墓室中却找不到;二是墓中没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该墓没有任何陶俑残片;四是碑文载“意先君平皆出处之大节也,见于志铭,故不复书”,其父母生平事迹应见于墓志,而墓室中并无墓志。这些疑点有待于专家在进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汉江两岸繁衍生息。据文物部门调查和考古发掘,在全区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十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园柏树岭、柳家河、张家坝;岚皋肖家坝;汉阴阮家坝;紫阳马家营;旬阳李家那,龚家梁,新天铺等遗址,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时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类型的特点,也有庙底沟文化风格,同时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类型风采,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
夏代,安康属梁州的一部分。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将全国分为九州,称“华阳黑水惟梁州”,唐代学者认为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
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公元前611年庸国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为秦楚必争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设西城县,属汉中郡,郡治设在西城。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领十二县,辖今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
西汉沿袭秦制,汉中郡下设西城、安阳、长利(今天平利县)、旬阳、锡(今天白河县)五县,治所西城县。西城县辖今天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东汉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领兵,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郡治改迁南郑,隶益州刺史部。西城县辖今汉滨区、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西城郡,划归荆州,西城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区。
三国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取“曹魏兴盛”之义,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沿之。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
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称直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设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麸金得州名,隶属魏兴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县改称吉安县。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迁回西城,县城改建汉江南岸,辖今汉滨、岚皋、平利和镇坪四县区。北周末年废县,复设魏兴郡。
隋朝复设西城郡。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吉安,属金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改称金川,辖六县。十三年(公元617年)郡县俱废。
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郡,辖西城、汉阴、平利、旬阳、淯阳、石泉等六县。
元朝设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至元年间(1279-1294年),金州改为散州,下不辖县,辖区相当于今汉滨、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县境地。
明代仍设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并易名为兴安州,属汉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兴安州从汉中府划出,直属陕西布政司,领汉阴、平利、旬阳、紫阳、白河、石泉等县。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兴安州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阳、石泉等六县,属陕西布政司领。
辛亥革命后,即民国二年(1913年)陕西省撤消府、州、厅,省下设道、县两级,安康在清代六县基础上新增四县归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道而直隶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设为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十县。
建国后,1950年设市,1954年撤销安康市改设城关区,隶属安康县管辖。1988年9月15日复设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
国务院2000年6月23日国函〔2000〕81号批复:
一、同意撤销安康地区和县级安康市,设立地级安康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汉滨区。
二、安康市设立汉滨区,以原县级安康市的行政区域为汉滨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五星街。
三、安康市辖原安康地区的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和新设立的汉滨区。
新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员会、中共安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于2000年12月正式对外办公,撤地建市后,原县级安康市改为汉滨区。地级安康市于2001年元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协安康市委员会、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检察院相继对外办公。地级安康市下辖汉滨、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十县区。
Ⅳ 汉阴县档案史志局怎么样
简介:汉阴县档案史志局,位于陕西省,古称西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史志局即从事保护历史,整理档案之工作
注册资本:112万人民币
Ⅵ 汉阴县在中国古代叫什么地名
秦时为西域县地。汉始置安阳县(县址在今上七镇鳌头山下的冉家坝)。晋改安康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称汉阴(县城位于汉水南岸的社溪,今石泉县与汉阴县紧邻的石泉嘴,因水之南为阴,故名汉阴)。后因汉水泛滥,城池被毁,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县城迁至汉水北面100多里的新店(即今县址),仍沿称汉阴至今。元撤销县制,辖地划归金州。明初复置汉阴县。清改汉阴厅,辛亥革命后复置汉阴县。1949年11月29日解放。1958年并入石泉县,1961年恢复汉阴县建制。
Ⅶ 汉阴境内的神话故事
汉阴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与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石泉县、宁陕县和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古称西城、安阳、汉宁、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全县辖14个镇,179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总人口305678人,汉阴县是国家卫生县城、县城境内山川秀丽,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安康"鱼米之乡"美誉。
Ⅷ 汉滨区的历史沿革
1959~1981年,先后在汉滨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表明,远在七、八千年前,越河川道及汉江两岸,已形成原始聚落。
西周初,安康地属庸。东周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取汉水上游地,设汉中郡于汉江北岸台地,始置西城县。
秦统一六国(前221),西城县为汉中郡治,辖区大体相当今安康、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在内的广大地区。
西汉(前206~24),沿袭秦制,西城县为汉中郡治,辖今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
东汉(25~220),西城县辖今安康、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属汉中郡,隶益州刺史部,郡治移南郑县。建安二十年(215),汉中郡改名汉宁郡,西城县辖今安康、岚皋、紫阳、平利、镇坪五县。二十一年(216)复名汉中郡,分东部为西城郡,划属荆州。二十四年(219),汉中郡属蜀。
三国(220~280),曹魏黄初二年(221),取“曹魏兴盛”之义,改西城郡为魏兴郡,治所西城县。晋时(265~280),西城县仍为魏兴郡治所,隶荆州,辖今安康、岚皋、紫阳县地。
南北朝(420~589),西城县为魏兴郡治,隶梁州,辖今安康南部及岚皋县地。西魏废帝三年(554)设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麸金得州名,治所魏兴郡西城县。北周武成二年(560),撤销西城县,辖地并入吉安县。天和四年(569),吉安县治所迁回西城,县城改建汉江南岸,辖今安康、岚皋、平利、镇坪四县。北周末年废县,复置魏兴郡。
隋代(589~618),复设西城县。开皇十八年(598)改称吉安,仍属金州。大业三年(607)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县改称金川,辖今安康、岚皋、平利、镇坪四县,隶西城郡。十三年(617)郡县俱废。
唐代(618~907),武德元年(618),划金川县一部复设西城县,辖今安康、岚皋两地,并在城内复设金州,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金川、西城划属山南东道。天宝元年(742)撤州设安康郡。至德二年(757)改名汉阴郡。乾元元年(758)又撤郡复设金州,治所西城。
五代十国(907~960),沿唐制,西城县属前蜀、后蜀统辖。
宋代(960~1279),至道三年(997),西城县辖今安康、岚皋二县地,为金州治所,隶京西路。熙宁五年(1072)划归京西南路。南宋建炎四年(1130)改属利州路。绍兴十四年(1144)划属利州东路。
元代(1279~1368),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至元年间(1279~1294)金州改为散州,撤销附郭西城及平利、旬阳、汉阴、石泉诸县,至此废西城县。金州辖区相当于今安康、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县地境。
明代(1368~1644),金州属兴元路。万历十一年(1583)大水毁州城,于赵台山下筑新城,改名兴安州,属汉中府,辖今安康、岚皋县地。二十三年(1595),兴安州直属陕西布政司。
清代(1644~1911),顺治四年(1647),兴安州城迁回老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州升为府,以原兴安州并汉阴地在府城设县,取“安民康泰”之意,称安康县。五十五年(1790),分出汉阴地,设立汉阴厅。道光二年(1822),分出安康县南部三铺,设立砖坪厅。此后县的辖区相对稳定。
中华民国(1912~1949)前期,安康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废道,县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陕西省在安康地区设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以地命名,辖十县,治所安康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27日安康全境解放,建立县人民政府,隶陕甘宁边区安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隶属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在县城关范围设安康市,直属安康专署。1954年4月,撤销安康市,改为城关区,隶安康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10日,安康、岚皋合并;1961年两县分置,恢复原建置。1988年9月14日安康县以原建置基础改为市,总面积仍为3648.87平方公里。
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康地区和县级安康市,设立地级安康市,安康市设立汉滨区,以原县级安康市的行政区域为汉滨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五星街。
Ⅸ 汉阴是怎么样的
汉阴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南为秦岭,北为大巴山脉,与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石泉县、宁陕县和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古称西城、安阳、汉宁、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全县辖18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总人口29.2万人,境内山川秀丽,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安康“鱼米之乡”美誉。汉阴县境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316国道和阳安铁路穿境而过。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为浅山丘陵。境内最高处凤凰山主峰海拔2128米,最低处漩涡镇,海拔290米。县城位于月河川道中部,海拔36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汉江、月河、观音河、洞河等,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汉江在境内流长21公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258天,降水量782毫米,日照1876小时。气候汉阴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2128.2米。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水系,年径流量5.19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9721.82万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资源1 0060.15万千瓦,水面3.1万亩,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汉阴望春楼资源汉阴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动植物资源最为突出。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砂金、脉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岗岩、石英砂,煤炭等1 9种,产地64处,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铁锈红瓦板岩之乡和黄金大县。全县有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人均基本农田达1.05亩。 汉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阮家坝、杨家坝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庙、文峰塔、古城墙等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游客,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北大“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昆仲是汉阴人民的骄傲。交通汉阴交通便利,阳安铁路、31 6国道穿境而过,通乡公路四通八达。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县18个乡镇。旅游风景区主要有:观音河水库、龙寨沟奇石景区、两合崖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建设亮点频出,新修改扩建街道10余条,先后建成了龙岗园林、大木坝森林公园、凤凰广场、县城人工湖等一批山水园林城市标志性建筑,县城北城街改造后被省市众多新闻媒体誉为“陕南县城第一街”。
Ⅹ 汉阴县的历史沿革
汉阴县域,明代始见于万历十三年(1585)《汉阴县志》。以前只能据现存史料追溯。县域变迁由大而小。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至秦末(前312~前206)西城县东界旬阳,西界成固。辖地约今石泉、汉阴、安康、紫阳、岚皋、平利、镇坪7县及宁陕部分地区。
汉初至建安十二年(前206~207)安阳县系西城与成固各裁一部合并而成。据《水经注》载:“县治在城固县东”。又据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通志》载:“三国时黄金县(今洋县、佛坪一带)分安阳县地设立”。可见安阳县辖地为今汉阴、石泉两县及洋县、佛坪、西乡、宁陕等县的部分地区。
魏黄初二年至东晋建武一年(221~317)魏文帝重设的安阳县,由于当时石泉以西为蜀占据,另设黄金县,因此辖地缩小,只今汉阴、石泉两县及紫阳西北部、宁陕东南部。晋太康元年(280),安阳县改名安康县,辖地未变。
东晋建武一年至梁天监三年(317~504)东晋元帝时,安康县西部分设长乐县,医而辖地缩小,只包括今汉阴县及石泉东南部、紫阳西北部。南朝宋、齐、梁3代将安康县分为宁都、安康两县,区域未变。
梁天监四年至梁豫章王天正一年(505~551)梁州被北魏占据后,分安康县地,设直城县(今池河)、汉阳县(今汉王城)。此时安康、宁都两县只辖今汉阴县及石泉南部。以后两县合为安康县,又改名宁都县,而辖区未变。
西魏废帝一年至唐大历六年(552~771)西魏撤销广城、汉阳两县,辖地并入宁都县。此时区域为今紫阳、汉阴两县及石泉南部。以后宁都县改名安康县,又改名汉阴县,辖地未变。
唐大历六年至永贞一年(771~805)石泉县因人口稀少撤销并入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石泉、紫阳3县。
唐永贞一年至南宋末(805~1279)石泉分出复设,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紫阳两县。直至元初汉阴县撤销,辖地并入金州。
元至正二年至明洪武十年(1342~1377)汉阴县恢复,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两县。明洪武十年(1377)汉阴县撤销并入石泉县。
明永乐五年至正德七年(1407~1512)复设汉阴县,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县。
明正德七年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512~1782)分汉阴之东南隅设紫阳县后,汉阴县辖境,据明万历《汉阴县志》载:东西110里,南北420里。从县治东至越梅铺交兴安州界75里。东南至园潭子交紫阳县界120里。南至紫阳县界80里。微西南至猪(鳌)头山交西乡县蜡溪地界210里。西至草(槽)沟交石泉县池河界40里。西北至长安县界200里。北至离恨坡交镇安县界310里。东北至兴安州界80里。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1951年汉阴从安康分出设厅后,辖地较前缩小。将越梅铺(又名梅子铺、越岭塘)划归安康县(原界越岭关)。据嘉庆《汉阴厅志》、民国《汉阴县志》载:县域东西105里,南北470里,东南距西北380里,西南距东北460里。从县城东至双乳交安康梅子铺界65里。东南及南至擂鼓台、汉王城、鳌头山等地交紫阳县之漆园河界160里,交鞍子界220里。西南至汉阳南交西乡县之两河界200里。西至高梁西交石泉县之池河界40里。西北至龙王沟交宁陕县之长坪界230里。又至龙王沟之火镰确交宁陕县之丁家梁界205里。北至铁龙东交镇安县手扳岩界250里。东北至铜钱窖交安康之叶家坪界260里。
汉阴县名,始于唐至德二年(757),时治所设汉江南岸,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故名。今汉阴县地,西周属庸国,秦隶西城县,西汉置安阳县,东汉归汉宁郡、西城郡,西晋为安康县,南北朝时部分地区划归宁都县,唐时又划部分地区置广德县,唐至德二年(757)安康县改名汉阴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迁县治于月河北岸新店(今址),县名未因地而改。元代撤销县制,设汉阴巡检司,隶金州;明初复置汉阴县,清改设汉阴厅,民国复设汉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汉阴县,隶安康行政公署。
1954年3月,汉阴县梓龙乡与紫阳县松河乡之间地界又作了一次小的调整。
1956年6月~1987年1956年6月1日,汉阴县将白龙乡划归石泉县;将龙王乡、铁炉乡划归宁陕县。划后面积为1391.04平方公里(2086560亩)。同年6月17日,汉阴县将凤江乡之双河、凤岗两个农业社48户、255人划归紫阳县汉王乡。划后汉阴县的面积为1347平方公里。
1958年12月并入石泉县,1961年9月分出复设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