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评课
Ⅰ 高中化学说课评价标准
http://www.hpe.sh.cn/news_in.asp?ClassID=499
中学化学说课量化评价表
项 目 评价内容 等级分数 得 分
A B C
教材分析
20% 说明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8 6 4
说明教学目标、要求及成因 7 6 4
教学重、难点及其成因分析 5 4 3
教法分析
20% 阐述教法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对激发兴趣、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8 6 4
说明化学实验或现代教育手段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的作用和优势 7 6 4
说明教学反馈、控制与调节的措施及设计思想 5 4 3
学法指导
15% 能恰当分析学生的基础、能力、特点、和素质 8 6 4
说明指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措施、方法及成因 7 6 4
过程分析
35% 说明课堂引入的方式及其优越性 5 4 3
重点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启发思维、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20 15 10
说明教学过程对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和意义 10 8 6
教师素养
10% 教态端庄自然,语言简炼生动,普通话准确且具感染力;板书设计精炼、有条理,辅助教学操作熟炼 10 8 6
满 分 100分 得 分
特色加分 教学设计有创新可加1-3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00分
评委评语
Ⅱ 高中化学课堂评价
高中化学课堂评价可以写上,对于这一次的课堂我是非常的满意的,首先就是我们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非常的完美,不单单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上了我们的化学。
其次就是这个老师的表达能力非常的强,他的思维方式也比较活跃,所以让我们的学生愿意跟他学习。
Ⅲ 化学听课评语和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化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在化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也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一、评价的收获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与评价,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听课状态有所改观,课堂管理比以往轻松很多,学习兴趣,学习品质有所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能力,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等有全方位提升。
二、困惑
仍有少数学生对评价不屑一顾。
三、今后评价的设想与建议
1、突出探究、创新和能力的评价
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点,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中突出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学生都是想学好的,进入九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都对化学充满着好奇,并有一定要学好化学的强烈愿望,当第一次考试之后,名次排在后面的学生总是不服气,他们总要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时学生并不厌学,反而会更加努力。但可悲的是,每一次考试后都会排名次(哪些学生过了重点线、普高线),某一个或几个学生的名字被排在后面的次数难免会多一些,虽然可能是各种原因所致。但这样反复出现,这些学生的自豪感便会逐渐下降,厌学情绪也慢慢形成,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学化学的“料”。其实,研究表明,95%以上“差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变差了,学习成绩才变得差了起来。如何使“差生”转变,一位教育家曾经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而对“差生”的治本之策下在于此。人与人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异,这就是心态的积极或消极;但就是这微小的差异,往往造成很大差异,那就是成功与失败。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后的成功做好准备。根据建构理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力的增长,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完善的。因此,实际教学中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如每单元结束后提前一周告诉学生单元测验的内容、方式,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使在考试中获得成功。一次单元测验后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时,告诉学生努力复习一周后,老师重新命一套题,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两次考试取成绩好的一次进行评价,这种推迟判断法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对于“差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活力。
总之,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体,就要将课改专家的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新课程标准就一定能在基础教育中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
Ⅳ 从哪几方面进行评课
一、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确定:全面、具体、适宜制订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导向性。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班级学生、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评教材处理
知识教授得准确、科学,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精心组织、处理教材: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三、评教学程序
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好
2. .看课堂结构安排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四、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Ⅳ 如何从学生角度评课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评课记录整理)
如水
老师们:
早上好。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刘老师的公开课《染色体变异》。因为昨天晚上临时指定评课,所以没有带微机,没法做课件。但是按照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如果单纯的“听”,24小时后的效率是5%,但是如果“看和听”同时进行,效率可以提高到10%,所以希望大家拿出会议材料,找到刘老师的教学案例,我们一起看着案例来讨论这节课。
如果我们看一堂课做了什么,首先要看课下做了什么?刘老师在课下让学生根据市学案“基础知识梳理”,复习了本节的基础知识,通过批改了解到“学生只在少数几个空的填写中有问题,基础知识的记忆比较好”。那么在课上主要就处理相关的典型题目。所以这节课的第一个优点就是“课上与课下的复习内容相互呼应,互为补充”。
第二个优点是:教学环节完整,课堂结构合理,内容全面,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到位。3、考点的分析细致准确全面。4、讲练结合,题目有针对性,训练到位。每个知识点后面的对应训练与考点的契合度高。5.前后知识联系密切,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6、图文结合学习染色体变异,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染色体组的题型总结科学有效。说到,第6点,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我打开刘老师的课件,找到染色体变异的图片)我们看到这个图片,我再说一遍第6优点,大家一起来感觉有图片看着再听,和我们刚才没有看图片,在理解和记忆上是否更加深刻。(重复“6.图文结合学习染色体变异,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然后停顿,等着大家的体验)这些有优点说明刘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挖掘准确深刻到位,对高考的认识细致明确,教学基本功很扎实。
昨天与刘老师交流的时候,我说“说到建议,我们换个方式进行。我问几个问题,你根据我的问题和老师们交上来的建议,能不能自己重新再梳理一遍教学,自己提出改进措施。你在备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学生在这部分哪些是会的,哪些是不会的?怎么知道他们会不会?如何检测?针对每个具体考点,学生具体的误区在哪里?他们错误的思路与正确思路在哪个点上出现了分歧?举个例子,老师们认为你的课堂容量有点偏大,这些知识点的所有内容学生都不会吗?我们能不能提前对这些知识点检测一下,怎么检测?你感觉哪个知识点处理的有点不顺利,想想学生为什么不顺?然后我们一起来重新把教学过程修改一下。”刘老师很厉害,她明白了我的意思之后,很快梳理了一下思路,重新修改了她的教学过程。我们一起看看她的修改以及修改的理由。(我在微机上打开刘老师的学案,针对具体内容,边展示便说明)
1、在预习检测(原先都是判断题),针对课上的每个知识点增加一些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的提前批阅,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调整教学内容。
2、由染色体变异“图文结合”效果好的原理,我们可改变“先出高考题,后总结考点”的形式。在出示高考题的时候就在课件上,即时出现对应的具体考察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感受考点和高考形式的联系。此外染色体组的判断,学生对图像题型好理解,但是对基因型判断的比较疑惑,我们可以把图形的题目标上基因,这样基因型就和染色体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就好理解了。(在画图上即时画出效果图,展示给老师们看)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会需要学习什么,这个可以根据考试说明、课标教材来确定。然后判断学生对这些知识会不会。不会的我们需要找他们思维的误区,然后学习,最好我们还要再检测他们是否会了。然后进入下了循环。
其中老师们的困难在2个地方:1如何判断会不会。一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判断往往会使老师自己感觉很模糊,不敢确定“真的会了吗?”,所以表现为“不放心”,总是要“全面的再重复”。要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有个明确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只有有了明确的检测结果,老师才会对学生的会与不会有准确的判断。用什么方法来检测,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提问、默写。画图还是做题,根据不同的学生和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第二个困难在了解学生具体知识点的误区。应该来说,老师们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但是我们的一些错因分析让学生不知所措,比如“识图能力不强、不理解、不能灵活运用”等等,这些归因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具体改正。我们寻找误区要具体到某些知识点,某些解题思路的具体环节,才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具体的、可操作的改变。我们要能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想问题,才能具体找到他们的思维误区。下面我们现场做个试验,大家体验一下,对于某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困难的感觉。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努力记住以下符号“asdf7ghjk”(打出符号,静等一分钟,然后删除了符号)老师们先来回忆一个问题:我刚才说的刘老师的第一个优点是什么?(我停顿了一下,有些老师开始翻笔记了)其实我不想让大家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是想打断一下大家的记忆思路。我用了半分钟来大乱大家的记忆思路,现在请大家试着默写刚才的那串符号。看看大家有多少能写出来?(200多人,只有十个人左右举手了)大家可以看出来,能写出来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这串数字对大家来说是无意义的,记忆起来很困难。这下大家能理解“高一的学生为什么总是记不住氨基酸的通式”吗?和我们刚才的这个符号一样,氨基酸的通式里也是8个字母和1个数字。一些老师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通式,学生一遍遍记不住呢?因为学生高一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羧基羟基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他们看来氨基酸的通式就是一连串的毫无意义的符号,记忆起来很困难。那么怎么帮助他们记忆呢?我们可以请教刚才举手记住的老师,哪位老师能说一下你是怎么记住这个符号的?(一个年轻的老师说“它是键盘上字母的顺序”)这位老师使用的方法叫做“联想记忆法”,当这些符号和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时候,就有了意义,就能记住了。等到高二,学生们学了有机化学,你不用教,他们就会氨基酸的通式了。我们这些熟悉生物知识的老师和初学的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感觉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只有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学生的学习心理,才能真的找准他们思维的误区,做到针对性的指导。
这些只是细节的例子,教学的问题很多,而且会在教学中不断的产生。但是只要我们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的课堂不需要什么模式,也可能是变化多端,但是不论怎么变,都是适合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