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汉化
❶ 我想知道中国周边各附属国的去汉化历史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韩国了,不断地像我们的老祖宗认祖归宗。很多传统文化都是韩国的了,比如,李时珍是韩国人,本草纲目一直是韩国史诗般的巨著,我们的中医一直在侵权,端午节是韩国的。。。。。,就像他们善于美容一样,一直在给自己干瘪的胸部丰胸。这也是去汉化的一种形式,记得跆拳道,在上世纪50年代在韩国叫“唐手",意思不用解释吧。
❷ 帝国时代3亚洲王朝历史汉化补丁(就是在主界面时有个“选项”打开后有“历史”,那里面的东西怎么是英文的
去猪猪论坛看看吧!!!
没有估计也就没了、、
❸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文化上被汉化了
五胡华乱 是三国一统之后的我记的好像说到一人 闵冉 说他是战神在当时保卫了汉族人民满清入关 从此被清朝统治我个人知道的就这两点
❹ 汉化是指哪个历史事件
汉化历史上有很多次,不晓得你指的哪一次
上古至汉
从上古、先秦至春秋战国时期,边陲的蛮、戎、夷、狄等民族如三苗、荆楚、陆浑戎、山戎、骊戎、赤狄、群舒等,透过内迁或与诸夏部族杂居,从而使得他们被同化。
秦汉时期,居于岭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岛、小部分福建)等的多个土著与原住民部族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称为百越,南越族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多数南越族人与华夏族人杂处,少部分南越人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岭南第一个封建王朝南越国(南粤国,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指华南百越地区)。南越国时期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华、越(粤)和平杂处,或互相通婚,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并陆续有汉族人迁入岭南,中原地区的汉语开始对原始古越语(古粤语)产生叠加式影响。
魏晋南北朝至五代十国
魏晋南北朝至五代十国,孙吴时期灭亡山越,内迁入江南各地。两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丁零、卢水胡等北方民族纷纷内徙及入主中原。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唐朝征服突厥及昭武九姓迁入。五代中的后唐、后汉、后晋三个王朝为沙陀人所建立,他们采用汉人王朝的礼乐、官制,在用人上番汉一体,与汉人通婚,使得这些民族部分融入汉族。这些王朝称为渗透王朝,与后世元、清等征服王朝相对。
宋辽金元
宋辽金元时代,契丹、女真族、党项、蒙古族、维吾尔族、犹太人、回族等民族先后进入中国。到元代后期,契丹之名逐渐消失,而随金国内迁的女真人与汉人杂居通婚,改用汉姓,提倡儒学,使女真人部分汉化。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也提出了“行汉法”主张,并对政治机构进行了许多改革。
明代
明代朱元璋重新建立汉人政权后,下诏禁止胡服、胡姓、胡语,留在中原的其他民族为避免歧视,多改汉姓,进一步促进这些民族的汉化。
❺ 历史上汉族的汉化能力为何感觉那么强大呢
因为汉族的经济实力非常的强大。周边的一些少数名族都和汉族人民通婚。所以汉族的汉化能力非常强大。
❻ 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被汉化民族大融合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如今民族数量有56个。而在古代据不完全记载就有一百六十多个民族。这些民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匈奴
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后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经过永元战役(燕然勒功)而在西迁后消失于中国的古籍中。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铁弗人建立过胡夏。
东胡
古老游牧民族
东胡:古老游牧民族,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朝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的北部和东北部。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
鲜卑族
古代游牧民族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契丹族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
契丹趁着回纥衰败而起,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公元916年称帝,东灭渤海国,西服回纥,北臣室韦,南入长城,建立辽。辽为女真所灭后,契丹人成为女真金朝子民。一部分称大贺氏契丹人徙居呼伦贝尔,后来也有不少徙居中原,改用汉姓。另一部分契丹人投靠蒙古或西夏,西夏为蒙古灭亡后,这些契丹人融入蒙古族。
突厥族
突厥汗国的民众
突厥族,在中国历史上是指突厥汗国的民众,或突厥汗国征服及同化的部落与国家,其汗国由可汗家族阿史那氏主导,主要信仰长生天(腾格里),使用突厥语及突厥文,灭于回纥汗国的建立,由于自称突厥后裔的民族及泛突厥主义的兴起,人种是图兰人种。
女真族
少数民族统一王朝
女真分布与今西伯利亚东部,库页岛、伯力、黑龙江一带,南到今东北松花江、牡丹江。唐朝在此设黑水都督府。辽朝成立时,臣服於契丹。辽人灭渤海国,将渤海人迁走,渤海人或逃至高丽,或逃入中原,成为高丽人或汉人。剩下部分为现在的满族。
氐族
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从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的交界处,大部分集中于陇南地区。五胡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成汉等政权,对当时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
吐蕃
藏族、古代羌族一部分
吐蕃是现在的藏族、古代羌族一部分。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
乌桓
东胡部落联盟之一
“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东胡部落联盟—支。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活动。三国时期被曹氏魏国消灭。
羯
北方古代民族
羯:北方古代民族。晋人泛指杂胡为羯胡。魏晋时,主要分布在上党郡的武乡、羯室一带。与汉人杂居。公元4世纪被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❼ 评析十六国北朝时期汉化和反汉化
---- 略论十六国北朝的"汉化"与"胡化" (http://www.hist.pku.e.cn/club/dispbbs.asp?boardid=28&id=2151)
-- 略论十六国北朝的"汉化"与"胡化"
略论十六国北朝的“汉化”与“胡化”
在讨论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时,阎步克老师提供了陈寅恪先生对六镇起义性质的独到见解:“北魏晚年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1)本文即想以此为契,稍述北朝十六国时期屡屡出现的“汉化”与“胡化”现象,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究。
(一)“汉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境内就存在着以中原地区为载体的华夏文明与以草原、大漠为载体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地域不同,两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别:中原地区有黄河流经,土地平坦肥沃,利于耕作,因此中原地区的人们很早就学会了农耕,建立了较为发达的小农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强大的君权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制政治体制。随着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原地区的文化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到了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度已发展到很成熟的阶段,华夏文明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是,这里要特别指出一点:长期的定居生活、固守一隅,束缚了汉族人的视野;较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使他们产生一种自大心理。“他们总是把自己生活的中原地区看成是‘天下之中’,洋溢着一种自足的心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较为保守和封闭的民族性格。这一心态反映在民族观念上,便是所谓的“华夷之别”论调的盛行。”(2)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传统思想也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 八佾》)“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 滕闻公章句上》)。孔子在修《春秋》时便表现出一种主张,“一方面要讲‘华夷之辨’、‘夷夏之防’,主张尊夏攘夷;而另一方面又主张,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3)于是正统士大夫便以维护汉族先进文明、使其避免被落后的少数族文化所泯灭为己任。如魏晋之间的邓艾、傅玄、郭钦、江统等都主张将内迁的少数族人民迁回故地。邓艾言:“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三国志卷二八《邓艾传》》傅玄言:“胡夷兽心,不与华同。”(《晋书》卷四七《傅玄传》)郭钦言:“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之长策也。”(《资治同鉴》卷八一)江统的《徙戎论》更是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普遍心声:“……(关中)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000、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各附本种,反其旧土,……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晋书》卷五六《江统传》)
另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长期迁徙,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较中原地区很不发达,大都保持着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特征。当然,在与汉族人民的长期交往中,他们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我们应该看到,直到十六国北朝时期,他们仍然“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保留着塞外游牧部落的旧习。”(4)比如北魏“佛狸(拓跋焘)以来,稍僭华风,胡风国俗,杂相柔乱”(《南齐书 索虏传》)。当他们在中原地区,即汉族主要聚居区建立政权后,为了适应历史发展、巩固自己的政权,甚或是为了统一天下,与东晋南朝的统治政权争夺正统地位,都会向汉族统治阶级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和治国经验,对本民族进行改造和重建。比如后赵的建立者石勒。他在转战河北的时候,即将当地的“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建国后,又“徙朝臣掾属已上士族者三百户于襄国崇仁里,置公族大夫以领之。”并下令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此三处皆引于《晋书 石勒载记》)尤其是他任用汉族士人张宾后,对其“任遇优显,宠冠当时”(《晋书卷一0五《 石勒载记下》附《张宾传》》,并在其帮助下进行了一些颇有成绩的改革(此为大家熟知,所以不再赘述。但引其两点说明一些问题):一,继续采用九品中正制。如“清定五品,以张宾领选;复续定九品,署张班为左执法郎,孟卓为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副选举之任”,后来又“以牙门将王波为记室参军,典定九流”(此二处皆引于《晋书 石勒载记》)。这项措施实际上逐渐恢复了士族的入仕特权,为滞留中原的士族普遍入仕打开了方便之门,使石勒的政权有了高门大族的支持:如“河东裴宪(裴楷子,仕石赵官至司徒、太傅)、范阳庐谌(庐孙,仕石赵官至侍中、中书监)、渤海石璞(石苞曾孙,仕石赵官至司徒)、北地傅畅(傅袛子,仕石赵官至大将军右司马)、颍川荀绰(荀勗孙,仕石赵官至石勒参军)、清河崔悦(崔林曾孙,仕石赵官至司徒左长史)、崔遇(崔琰孙,仕石赵官至特进)、荥阳郑略(仕石赵官至侍中)等”(5)石勒既网罗了人才,又可借助这些士家大族的社会声望为自己的政权赢得社会支持,同时广大汉族高门士人进入石赵政权后,羯、汉上层不断结合,使河北的局势日趋稳定。二,提倡汉族文化。石勒本人非常喜欢汉族的历史文化,常命人读史书给他听,有一次,他“使人读《汉书》,闻丽食其劝汉高祖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张良)谏,乃曰:‘赖有此耳’”。他非常钦佩刘邦,曾说自己“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信)、彭(越)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此二处皆引自《晋书 石勒载记》)石勒推崇刘邦并不仅因为其功业,恐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刘邦是农民出身,他的建立政权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石勒想借此证明他夺取中原统治地位的合法性。
又比如前秦的苻坚。在苻坚的“汉化”政策中,最突出的一点即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氐族尽管在经济生活上自两汉以来受汉族影响较大,文明程度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略高一些,但就其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氐族内部仍存在着严重的氏族社会的残余,存在着一个以氐族各部族酋帅为核心的氐族贵族阶层。苻坚即位之初,这些旧贵族势力较盛,他们在地方为所欲为,根本不把法典、政令放在眼里,以致“时始平多坊头西归之人,豪右纵横,劫盗充斥”。若不对此局面加以控制,前秦政权必然纲纪不立,法制不明,无法建立起专制集权统治。于是苻坚任用王猛谋划策略,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派猛为始平令,严惩那些不法豪右。猛到任后,“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豪强”,直接把矛头指向氐族贵族。(此二处皆引自《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附《王猛传》)由于猛是苻坚改革的主要策划者、执行者,苻坚对他“亲宠愈密,朝政莫不由之”,“岁中五迁,权倾中外”,这使得那些氐族贵族对猛又恨有嫉妒。其代表人物之一樊世倚仗功勋,当众侮辱猛:“吾辈耕之,君食之邪?”猛针锋相对:“非徒使君耕之,又将使君炊之!”樊世听了大怒,说:“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然,吾不处世”(《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不久,苻坚、王猛二人设计使樊世失态并“丑言大骂”,苻坚大怒,“命斩之于西厩”。氐族贵族都不服,纷纷攻击猛,苻坚“恚甚,慢骂,或有鞭挞于殿廷者。……自是公卿以下无不惮猛焉。”此后,猛不断凭借强化的集权优势,一再打击氐族贵族。如苻健的妻弟强德依恃外戚身份,“昏酒豪横,为百姓之患”。猛“捕而杀之,陈尸于市”。当时的中丞邓羌也与猛“协规齐志”,以致“数旬之间,贵戚强豪诛死者二十有余人。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苻坚高兴地说:“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此八处皆引自《晋书 苻坚载记》)
各少数族政权“汉化”最深的莫过于北魏。其历史上前后出现了如崔玄伯、崔逞、李先、崔浩、李冲、刘芳、王肃等一大批为北魏改革作出巨大贡献的汉族士人。由于北魏改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所以不再赘述其意义。本文想从这些汉族士人的角度来看“汉化”之因。正如先前所述,汉族士人一直以华夏文明为骄傲,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存在抵触情绪。当他们面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特殊历史时,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传统观点,接受现实,仕少数民族政权。又一部分士族系被迫降魏,他们投降后心态随着北魏的汉化和民族隔阂的松弛而改变,也尽心为北魏政权出力。(6)虽然这样,植根在他们心里的华夏文明的主流地位仍不会泯灭,无论如何,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的中原为华夏族争取一方立足之地,并努力地使华夏文明延续不断。他们在为少数民族统治者出谋划策时,潜意识里一定存在着用汉族文化改造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归纳于如大海般磅礴的华夏文明。比如崔浩曾力劝拓跋嗣“早建东宫”(《魏书 世祖记》),其根本目的在于用汉族封建王朝的继承制度去改造拓跋鲜卑的继嗣无序状态;417年拓跋嗣欲进兵关中,与刘裕对抗,崔浩为其分析形式,指出应全力对付柔然,进行内政改革,刘裕必弃关中而南归;423年,刘裕死,拓跋嗣又欲南伐,崔浩再加阻止。正如王永平先生所言:“……作为汉族士人的领袖,崔浩执着的理想追求和矫矫风节,必然使他充满激情,一往无前。崔浩的生命中承载着王道的理想,肩负着用夏变夷的使命,可谓任重而道远。”(7)
(二)“胡化”现象及其原因
事实上每一次“汉化”都伴随着“胡化”,二者此弱彼强、交替出现。这里仅举几个典型事例,以求以小见大。
又回到本文开始所提及的六镇起义。
关于六镇起义的性质,现在仍存争议。除了上面提到的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外,周一良先生认为在魏孝文帝定姓族后,“胡人汉人的高门打成一片,在胡人统治之下享受同等权利,压迫庶民。于是统治阶级中的胡汉矛盾消灭,……”(8)“鲜卑人的被统治阶级方面因为武力较强,所以揭竿而起,实行反抗,终于颠覆北魏政权。他们的运动是从阶级立场出发的,民族意识起初并不浓厚。”(9)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胡化”不仅仅是针对汉族而言,它在更深层次上是少数民族的旧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反对封建化、反对本民族随历史进步的反动行为,而恰好是汉族先产生了封建化,又由汉族士人承担了改革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任务,所以他们把矛头指向汉族。如果是别的哪个民族——不是汉族——先封建化,他们反对的就会是那个民族,而不是汉族了。由此我们再来分析六镇起义。《魏书 元深传》载:“边竖构逆,以成纷梗,其所由来,非一朝也。昔皇始以防移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及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或投彼有北,以御魑魅,多复逃胡乡。乃峻边兵之格,镇人浮游在外,皆听流兵捉之。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言者流涕。”《北齐书 魏兰根传》载:“正光末,尚书令李崇为本郡都督,率众讨茹茹,以兰根为长史。因说崇曰:‘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来,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而本宗旧类,各各荣显,顾瞻彼此,理当愤怨。”据此可见,六镇居民起义一个重要,或者说根本的心理原因就是不满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尤其是直接关系到他们利益的定姓族和迁都。孔毅先生曾对六镇居民的心理进行分析,认为他们起义归结于如下几个心理因素:(一)攀比心理。即镇人地位下降而迁洛者地位荣耀。(二)迁怒心理。即镇人的不满情绪不得直接向皇帝及政府公开表达,便转而以汉人及汉文化为宣泄对象。(三)守旧心理。即鲜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留恋、保守之情。(四)逆反心理。即六镇鲜卑有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他们完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汉族的不同,以及自己共同体的统一性。因此,洛阳政府越推行“汉化”,他们越反对。(10)
再有比较突出的事件即崔浩之死。关于崔浩致死的原因,史书上有不同说法。但究其本质来说,是崔浩触及了鲜卑族最根源的东西——民族性。“崔浩诸人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过高地估计了己方所代表的汉文化的力量,忽视了北魏政权的民族属性。北魏礼遇士人决不同于汉时的重儒,也不同于魏晋时期对门阀世家的承认。”“而此时以崔浩为代表的士人集团却被自身的成就所欺骗,轻视了拓跋鲜卑对汉族士人的戒备心理……忘记了拓跋鲜卑在文化上的落后和保守性。”(11)拓跋鲜卑刚进中原时,原始社会刚刚解体,奴隶制没有充分发达,与汉族的封建文明不可同日而语。当他们征服中原后,在强于他们数倍的华夏文明圈里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必然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情况是每个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都会面对的)这种心理压力无论是皇帝还是旧贵族都有。对于皇帝来说,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权力、维护自己的统治政权,他不得不“汉化”。但是,他的内心对强大的汉族文明始终存在着畏惧与芥蒂,甚至还有自卑。如苻坚弟融明确以东晋为正朔,是“天之所向,终不可灭”。因此在他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坚守一道“底线”——民族的根基、属性。“一个民族在学习、吸收、借鉴和利用外来民族文化时,总是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本’,以外来文化为‘用’。对他民族文化的学习、吸收、借鉴和利用,是为了改造重建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也不许有人用外来民族的文化取代和更换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孝文帝为例,他“在改造和重建民族新文化时有一个原则,他说:‘君子行李,不求变俗,因其所宜,顺而用之。’这就是说,他领导和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并不是改变和废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是根据鲜卑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趋势,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和重建;他并不求变俗,只是因其所以,顺而用之罢了。”(12)这也使得统治者在任用汉族士人时存在一定戒备心理。如石勒对张宾也不是没有一点猜忌的。当时程遐嫉妒张宾得众人心,乃使人称张宾等人广收门客。石勒信之,找借口杀了张宾的朋友张披。不久,又以程遐为右长史。最终使得张宾引退。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随着少数族政权“汉化”的加深,统治者对汉族士人的戒备会减弱。以北魏对南朝降人的态度转变为例:孝文帝以前,北魏对南朝降人心存疑忌,既不给其实权,也不给兵权,并且不准其单独出征,一般只能作北魏主将的裨将行动;在战争中也无实际指挥权,即使自己招募的军队,也须受北魏主帅的制肘。如刁雍助叔孙建攻刘宋青州时招募了五千义军,进言叔孙建,要求带义军入城,叔孙建不许。又如常珍奇降魏后上表要求授予实权,配给兵马,北魏中央不但不报,反而要求他送质子于京师,以验其心诚与否。孝文帝以后,南朝降人则多被重用,官为亨通。(13)
对于旧贵族来说,他们的“胡化”不仅是出于民族心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旧贵族所代表的利益与汉族士人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相冲突的,其实质是两种制度的争斗。如王仲荦先生述前秦王猛改革时所言:“氐族的部落贵族,其实就是奴隶主贵族,由于苻秦所统治的中原内地已经进入典型的封建社会,形成奴隶社会的客观条件不存在,氐族的部落贵族们,不能使自己成为奴隶主一类的统治阶级,被迫而转化为分散性的封建主阶级。王猛的抑制氐部落贵族势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代表中原地区传统的中央集权化专制主义的势力,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氐部贵族。”(14)又如秦永洲先生所言:“鲜卑贵族的权力是与氏族残余和畜牧经济相联系。汉化、封建化的程度越深,皇劝越是加强,贵族的权力越是削弱。因此在对待改制的态度上,同样都是鲜卑贵族,态度截然相反。最高统治者,因为改制使皇权加强所以坚决支持改制;一般鲜卑贵族,因为汉化、封建化使自己权力赖以存在的基础消逝了,必然要反对改制,……”(15)六镇起义后兴起的高欢和宇文泰父子都表现出明显的“胡化”倾向,恰好可以说明此点。但我们应该看到,此时的“胡化”已经没有生机和力量了,它只是少数民族的旧贵族所做的垂死挣扎。历史仍然沿着封建化的道路继续前进,并在稍后的隋唐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❽ 关于中国历史究竟是一部汉化的历史还是胡化的历史
是胡汉互相融合的历史
❾ 中国历史上哪些民族被汉化了
该有多少民族,那就说不清楚了,但我只能列举几个被汉化的民族。
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统治民族,,在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慢慢地被汉化,到现在已经没有鲜卑族了。
党项族,鼎盛时期就是两宋时期建立了西夏,到元统一中国以后,党项族就没有自己的民族地域,慢慢地和满、蒙、汉族聚居,并且被同化,现在也没有了。
满族,虽然现在还有满族这个民族,但满族人都不会说满族话,不会写满文,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满族的风俗习惯。他们都已经在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时期被汉化,到现在和汉族没什么两样。
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命运一样,被金国灭亡以后,一部分逃到了伊朗地区被意思兰花,一部分人投靠了蒙古人被蒙古化,一部分人与当地民族聚居,被汉化的汉化,被满化的满化。
我也就知道那么多,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❿ 历史第一部被汉化的游戏是哪一部
LZ
首先提问就不清楚主题第一款汉化游戏
是什么机种各机种都有第一次汉化汉化的年代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