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特征
① 明清时期历史特点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
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使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对君主专 制、追求民主的思想家和著作。明清文学以小说和戏剧为主流,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的传统科技仍 然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技巨著相继问世,但近代科学始终未在中国诞生。绘画、书法艺术成就突出,至 今对我国书画界有很大影响。
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可概括为:(1)实现了中国古代的第三次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2)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并达于顶峰;(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4)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5)反 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和传统科技依然处于世界前列。
http://www.hcxx.sde.net/%BD%CC%D3%FD%C2%DB%CE%C4%BC%AF/%D1%A7%BF%C6%BD%CC%D3%FD/%C0%FA%CA%B7/%CC%B8%CC%B8%D6%D0%B9%FA%B9%C5%B4%FA%CA%B7%B5%C4%D5%FB%CC%E5%D6%AA%CA%B6%BD%E1%B9%B9_825.html
②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1、先秦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开创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
3、魏晋南北朝
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
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
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与此相适应,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逐渐落伍了。
③ 如何概括历史特征
近年来,高考对历史特征的考查要求不断提高,考试中此类题目频频出现,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说明中也明确地把它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却是学生历史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找不到归纳的角度,无从下笔;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概括特征;容易将特征与表现混淆,堆砌史实,无的放矢。所以,在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归纳、概括历史特征。 历史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阶段特征是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一般从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古代社会某个时期(王朝)的特征,我们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来归纳;其中的政治又可从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考虑;经济又可以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世界近现代史的某个阶段特征,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为主),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变更),列强对外开拓市场和殖民扩张,国际关系(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主),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等。某领域特征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可纵向和横向比较。比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特征是什么?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列强对外活动来比较分析: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国、法国衰落,美国、德国、日本崛起),②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③资本主义生产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④资本主义列强加剧对世界的瓜分,同时列强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某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要从历史事物的要素去归纳与概括。如革命类事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专制、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第三等级要求、启蒙思想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资产阶级)、主力(人民广泛参与)、目的(推翻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过程特点(三次高潮,实践了启蒙思想、反封建与卫国战争相结合)、结果(较彻底)、影响(对欧洲、对世界)等。 这些只是针对一般的历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历史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历史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搬用这些角度和思维模式去将丰富多彩的、不断发展的历史格式化。那么,如果遇到类似的历史特征分析要求,我们该怎么办?不管分析什么阶段、什么时期、什么领域、什么历史事物,我们只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去归纳概括即可。 一是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们围绕一个历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依循规律,分析其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外在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内在特征。如中国古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时期,我们归纳的角度都应是其各个领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则应从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及列强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来分析归纳。这是归纳历史特征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怎样去发散思维? 1.要开阔眼界,放眼历史,寻找角度。这要求我们将事物放在历史的动态环境中,从历史发展趋势、时代要求、阶级本质等方面去分析、比较,寻找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时,要注意它的历史性、时代性,不能拘泥于面面俱到。如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民主思想出现——反专制思想萌芽,总结性成果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特征(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过渡;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渗入殖民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加快;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被迫改变;农民战争的反封建任务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务;产生了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2.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层层深入,寻找历史内在特征。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特征(主题)对事物进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则依据第一点),分析其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处,挖掘其内在个性。如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其宏观上的特征是两个: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再深层分析,则有各个具体的特征: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市场统一;③诸侯数目逐渐减少,秦国逐渐强大;④民族交往频繁,开始走向融合(这些特征与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单纯是表现)。 二是在比较中寻找角度,得出区别点,概括特征。一般可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如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即是与秦末农民起义比较得出的;一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解放运动比较得出的。 三是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特征都是概括性语言,是理论语言,而不是史实,即要求我们区分特征与表现。而这是我们学生在学习与考试时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现当作是特征。表现是具体的史实、措施等,是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表述。比如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这时高度概括的语言)。具体又表现为: ①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与曲折性——革命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再到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有成功,有失败,接连不断;②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从抵抗派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国救民成为全国各阶层、各阶级、各民族的共同任务与愿望;④方式多样,人民武装起决定作用——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武装斗争、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与暴力革命、中共领导人民的工农革命、社会主义的建设运动、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等;⑤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特征是不同角度的理论,而后面具体的革命史实、事件则是表现。 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先对特征的能力要求,特征的特点,分析归纳的角度、方法、原则、技巧作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对“特征归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从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有意识地注意它,模仿它,并且正确归纳的好习惯。其次,在讲解、辅导时,教师可对每个阶段、重要历史事物作特征归纳或指点,并说明其归纳的角度、标准、原则、方法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经常接触它。最后,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单元总结、单元练习时,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依据客观标准、方法、规律去归纳事物特征,或分析其所给的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举例证明。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多学习、阅读、积累历史理论语言,将理论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这样,在分析归纳时,才能自觉地站在理论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时也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表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堆砌史实了!
④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历史学科的特点:
一是传统课题持续受到关注。如史官制度、历史编纂学、官方史学、私家史学、正史、野史等依然受到关注,一直不乏重要研究文章。但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课题的研究并非一循旧章,而是有许多新的见解。
二是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尤其注重思想、思潮、学派等。如把史学家群体以地域、时期、思想等分成流派,对乾嘉学派、浙东史学派、战国策派、疑古派、食货派、南高史地学派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是研究对象涵盖古今,尤以近代为主。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对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已超过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关注,从整体上研究中国近代史学的著作就有十余部,关于具体史家、史著的研究则更多。同时,还出现了以一个时期为范围的选题,如五四时期的史学、抗战时期的史学、延安时期的史学等。
四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后来居上。近年来,关于侯外庐、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吴晗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传记陆续出版,这些史学家的著作也重新出版。凭借蔚为大观的学术成就,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史学史研究机构不断增加,专业期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术交流也在不断加强。
(4)历史特征扩展阅读:
历史学科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一:行政/后勤
行政/后勤部门就是协助好上级行政领导施政行政。
就业方向二:编辑/文案/作家
据估算,目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近300万,而传统媒体有编辑记者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同时,当下网络编辑的学科背景与六年 前相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2000年以前,有着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编辑成为各大网站的主力军,但自2000年以后,网络媒体竞争逐渐激烈,内容为王的理念被视为网站发展的“圣经”,有着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进入网络大潮。
从2004年开始,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进行大轮换,网站人力资源结构也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有新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财经、历史、外语等专业的人员。
就业方向三:市场/公关/品牌策划
企业通过媒介的介绍、传播,和观众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在公众面前树立并强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而在这一系列活动安排中,专业公关是企业的好帮手。
在企业文化方面,历史学专业的知识和品牌的策划有异曲同工的微妙相同点,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丰厚的文化积淀。
就业方向四:学术/科研
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知识劳动和知识要素正在成为按劳分配的主要依据;
知识所依附的主要对象,即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责任重、贡献大的人,收入明显提高,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与一般劳动者的薪酬水平的差距,在市场供需调节过程中日渐扩大,科研事业单位中集聚着大批的高科技人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科研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也处于快速变革之中。
⑤ 世界各阶段历史特征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
一、前资本主义时代(14、15世纪--17世纪中叶)
14、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兴起。商品货币关系也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发展起来,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开辟新航路,抢夺殖民地,开始用殖民主义的锁链,把原来彼此孤立、隔绝的大陆连接起来。这也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海外殖民掠夺,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思想文化方面,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动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枷锁。
政治方面,一方面是下层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高涨,另一方面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取得政权,两者结合为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16世纪后期,世界上爆发了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独立后的荷兰迅速发展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世界近代史(1640年——1917年)
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因此,世界近代史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转型时期。其转变的基本特征有三:一为经济方面,由闭塞的、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商品经济转化;二是法治取代了人治,建立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以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三是公民取代臣民,人民得以参与国事,拥有法定的权利与义务,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第一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世纪)
本阶段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亦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封建制度的衰亡,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心内容。
1、资本主义发展:
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本阶段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发展趋势。这种变化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受到了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的有力推动。正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出现了一个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等野蛮手段,西欧各国迅速积累起大量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进步,它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同时带动了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并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加强。但此时的资本主义从经济发展上看仍处于初期阶段,水平较低。此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是手工工场,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两类,均由商人开办,因此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并未截然分开,反而由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资本。由于受工场手工业生产能力的限制,这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充分,尽管代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但远未对封建自然经济形成优势。而此时发展不充分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就决定了此时一些政治现象的特点:如,由于商业资本较工业资本为雄厚活跃,故商人、大金融家的力量较强,被称为大资产阶级。他们一般在本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处于领导地位。又如,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还未对封建经济形成优势,从而直接限制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故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一般都呈现曲折复杂的特点,往往遭到占优势地位的封建力量的反扑。而革命成功后,充其量只能确立起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而不可能建立起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当本阶段接近终结时,世界上仅有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英国、美国、法国),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处于封建制度甚至更落后的社会形态中,资本主义远未形成世界体系。这归根结蒂是由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将封建制度彻底废除,不足以改造社会,更谈不上改造全世界。
尽管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已明显暴露出来,各国发展各具特征。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但殖民掠夺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而大多用于统治阶段奢侈生活的挥霍,因而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荷兰在16世纪晚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其对外贸易、运输等行业远较工场手工业占优势。这一特点不久就成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也较为迅速。荷兰的经济地位和海上霸权很快就被拥有强大工场手工业的英国所代替。马克思曾指出:“荷兰作为一个优势商业国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商业资本在产业资本面前屈服的历史。”这预示着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发展走向。法国本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较快,18世纪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其采矿和冶金业在全欧洲居于领先地位,丝织业和奢侈品生产也蜚声国际市场。而俄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均较为迟缓。17世纪在莫斯科、图拉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但水平较低,并带有很深的农奴制烙印。
②思想:商品经济的突出特征即为自由。因其只能通过市场运转,而自由是进行市场活动的先决条件。商品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双方、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佣双方都要有选择的自由、谈判的自由、成交的自由和签订合同的自由。而取得这些自由的前提即人要有自由。由于商品经济的这个基本要求,在本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就出现了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的思潮,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它以人的自然权利(天赋人权)来和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对抗,提倡自由平等、法治、社会契约和三权分立等主张。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最充分的思想动员。同时,启蒙思想家还为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各种国家的政治构想,为日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如美国1787年宪法就集中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③政治:上述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演变的趋势可充分说明,此时的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进程中。这一过渡有共同的规律,但其经过的道路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可分为革命和改革两种方式。但在本阶段,成功完成过渡的例子只有走革命道路的极少数国家,改革尚处于萌芽状态。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仅爆发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革命的成功创造了物质前提。旧的社会体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造成爆发的根本原因。因为资产阶级的力量并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国际环境的原因,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曲折多变。例如:英国革命有过几次反复,法国革命则更为明显,美国独立战争也经历了先挫折后胜利的转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般说来,在革命的第一阶段,资产阶级在革命前所追求的目标大体均已实现,这便是革命的基本成果。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反扑以及外来势力的干涉,使革命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必须大大突破预定的革命目标,才有可能巩固既得的成果。当此任务完成时,这些超出革命预期目的的步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就必须在退回到成熟的起点上——即革命初期取得的那些革命成果。从阶级关系角度分析,革命最初的领导者多是大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如新贵族、自由派贵族),人民群众是资产阶级的同盟军,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有一致的斗争目标,但却有不同的斗争目的。当革命需要向前发展时,掌权的大资产阶级就开始不能适应要求。此时主要的推动力量是下层群众和革命阵营中更激进的派别。而最终革命成果得以巩固和维护时,大资产阶级又会重新执政。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主要表现在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使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但政权组织形式有所区别。同时,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虽从时空观念上讲相去甚远,但相互间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为美、法两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而美、法两国革命的联系则更为紧密。
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另一条道路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推行者均为具有明智头脑和长远眼光的封建统治者。当国外已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并明显地显示出先进性,而国内资本主义因素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抛弃成法,采取一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措施。这种改革不存在政权易手,有缓进、温和的特点,其措施首先从经济方面入手,极少涉及政治。对封建制度改革的力度相对较弱,封建残余浓厚。因此,以改革的方式向资本主义过渡必定是个长期的过程。本阶段并没有以改革方式走完过渡全过程的事件。但这些改革均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从改革的背景和结果上看,反映了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必然性。
④殖民活动:在本阶段,资产阶级尽管只在个别国家掌握了统治权,但已经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这是商品经济特征所决定的。在本阶段,欧洲各国普遍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一方面鼓励本国发展工场手工业,刺激出口,另一方面在海外大肆推行殖民扩张的政策,掠夺财富,赚取商业利润。17-18世纪,荷兰、英、法等国极力进行殖民扩张,成为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的新殖民强国。此时的殖民活动,以公开的杀人越货式的殖民掠夺为主要方式,充满暴力色彩,如公开掠夺贵重金属、屠杀当地居民、黑奴贸易等。其基本动因即为资本原始积累。它在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给被侵略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造成亚洲广大地区的贫穷落后。
2、民族解放运动:
本阶段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心在美洲。由于在亚洲殖民势力尚未充分渗透,只集中于南亚次大陆一带和太平洋地区。而在非洲,殖民活动主要限于沿海地区,以进行奴隶贸易为主要形式。因此在亚非两地,殖民势力有限,民族解放运动尚未兴起。而美洲是最早遭到西方殖民入侵的地区,此时已被瓜分完毕,受殖民活动的危害最大,殖民国家在这一地区的争夺也较为激烈,所以该地区最早兴起民族解放运动。在北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而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阻碍,因此爆发了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民族解放运动,它的胜利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3.国际关系:
在本阶段,西欧各国在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过程中产生了尖锐矛盾,为争夺殖民霸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7世纪,英、荷两国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18世纪英法矛盾又逐渐突出。互相之间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这些战争从本质上说都是争霸的商业战争。结果是英国先后战败对手,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自18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对法国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干涉战争。它带有争霸性质,是英法两国争夺殖民霸权的延续,也是法俄两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表现。但它更是欧洲资本主义力量和封建主义力量之间的一次斗争。从结果上看,当时即使在资本主义力量最强的欧洲,封建势力也要更为强大一些。
这上面也有:http://tieba..com/f?kz=10773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