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历史
在中国版图的西北角,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上,座落着有着二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西宁。这里是华夏民族的摇篮-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是万山之祖的家园,这里是风雨之后最亮丽的彩虹,这里有独特的高原民族文化。蓝天诱惑着白云,草原诱惑着牛羊,神秘的西部雪域诱惑着每一位虔诚的智者;藏传文化的博大放射着智慧的光芒。这里的每一个生灵都是那样的珍贵,那样的朴素,充满着无穷的力量。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支流煌水上游;位于北纬36°34′13〃,东经101°49′17〃,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总人口 200多万人,是一个汉、回、藏、蒙、土、撒拉等34个民族居住的地区,市区平均海拔2275米,属大陆概要半干旱气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自然赋予西宁一个非常凉爽宜人的夏天,夏天平均气温在10-25”C之间,无炎热相逼;无蚊虫叮咬,非常凉爽,在这里六月份盖棉被睡觉不是天方夜谈。
这里的天是湛蓝的,这里的水是清澈的,这里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相辉映的旅游圣地;它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夏都”。这里有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古老而神奇的塔尔寺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独具特色的
“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藏汉团结、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见证-日月山是中国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水岭;中国第二大悬空寺-北禅寺,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清真大寺更是闻名遐迩。这里拥有古老悠久的宗教文化,江河源独特的奇石文化,流金溢彩,令人神往的天然森林公园、集雪山、峡谷、丹霞地貌、奇峰、草地为一体,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它已逐渐被国内外游人所接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夏都。
西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是古“丝绸南路”和“唐善古道”的重镇,是古代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有丰厚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还有宗教文化、民族风情等观光旅游资源。以西宁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荟萃了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精华,塔尔寺、日月山、察罕河森林公园、群加森林公园、青海湖、鸟岛、两弹基地、互助土族风情、柳湾彩陶中心、孟达天池、撒拉族风情、坎布拉自然风光、海北金银滩大草原等等,构成了青海旅游的三大黄金旅游圈。
一是以西宁为主的青海王牌景点(青海湖、塔尔寺、日月山)生态、人文景观旅游圈;二是以格尔木、柴达木盐湖、昆仑山道教景观为主的西部区域旅游圈;三是以玉树、果洛、黄南等州为主的南部区域旅游圈。
形成了五条旅游精品线路,一是西宁-日月山-青海湖-条卡盐湖-格尔木-敦煌-嘉峪关-张掖-大通森林公园-西宁;二是西宁-互助民俗村-大通森林公园-海北原子城-青海湖-日月山-西宁;三是西宁-城南新区-塔尔寺-群加森林公园-李家峡-坎布拉森林公园-西宁;四是西宁-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海北原子城-西宁;五是西宁-同仁热贡艺术-循化民族风情-孟达天池-西宁。
随着青藏铁路线的延伸,西宁将成为青藏铁路的桥头堡,为做大做强西宁旅游业,抓住青藏铁路通车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强地区间的区域联合,实现旅游资源共享,我们正在努力策划和实施西宁—一拉萨青藏高原铁路沿线风情游这一世界级的王牌旅游精品线路,从而进一步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Ⅱ 青海省会西宁,在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海藏咽喉之地
很多人都觉得青海的省会西宁是一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城市,西宁特别有活力,确实没有错,但它可是不年轻的。它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青海省位于大西北,去过的人可能不是很多,青海的地理概况如下,青海西北部和新疆接壤,西南是西藏。东南是四川省的青藏高原部分,北边和东边是甘肃省。
古代的人就看到了西宁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就称之为海藏咽喉之地,西汉东汉都把西宁当作西线的军事重镇,人口也是越来越多。西宁在许多山峰之中,所以它的水源是不成问题的。他的腹地是广阔的高原地区,可进可退。现在的西宁是内地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其实在清朝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清朝为加强与西藏的联系,让大臣就驻在西宁。
Ⅲ 西宁历史资料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2261米,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素有“高原古城”之称。初到西宁,给人的印象是新兴的小城市。其实,西宁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城市,已有2100多年历史了。在汉武帝以前,西宁一带是羌人的游牧地。骠骑将军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汉元狩二年)出兵居延,击败匈奴,占据今甘肃河西走廊,军威震及湟水流域。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汉朝军队再次进击羌人,深入湟水流域,羌人退据青海湖地区。汉军便修筑了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在历史上最早之建筑。
东汉建安年间,正式设西平部,郡治即为西都县城,而西都县城即为西宁。从此,西宁成为了青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元222年,曹魏黄初三年,在西平亭旧址上修筑西平郡城垣。城分南、西、北三城,颇具规模。之后虽然屡易郡州名,但西宁一直为边塞要镇。
东晋时,鲜卑秃发氏在青海境内建立南凉小王朝,一度以西宁为都城。北宋时期,藏族首领口角 厮口罗 在青海东部建立宗喀地方政权,也以西宁市为都城,称之为青唐城。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青唐城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十分繁荣。公元1104年(宋崇宁三年),北宋军队攻略河湟,消灭了宗喀地方政权,以青唐城为中心设西宁州。这是“西宁”一词出现之始,至今也有近890年历史了。
明代在西宁设西宁卫,清代为西宁府、西宁县。
西宁古城曾多次修葺城池,城墙以土、砖筑成,所以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砖包城”。现在能见到的故城墙便是明朝时所筑的。1929年青海建省,以西宁为省会。1946年改为西宁市。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从此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日益繁华。
西宁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它“右通海藏,左引甘凉”,扼控边陲,卫屏中原,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也为文人墨客们所吟咏。
Ⅳ 青海省西宁市
是的,青海省有一个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城市。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西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西宁市区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欢迎来西宁市旅游观光。
Ⅳ 青海省西宁的地名起源
西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公元前121—111年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立了西平亭,标志着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两汉以来,地处湟水谷地的西宁等地生产得到了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西宁及其周边地区在政治、经济、交通和军事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公元220年东汉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222年,魏在今西宁市修筑了西平郡城。公元265年,西晋在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辖西都(今西宁市)等地。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公元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镇(今西宁)。公元526年(北魏孝吕二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今西宁市)等地。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改鄯州为西平郡,辖湟水、化隆二县,今西宁为西平郡湟水县的辖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公元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隶属于陇西都护府,从此,“西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公元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南渡黄河攻占西宁州,西宁并入元朝统治。公元1373年(明洪武六年)西宁州改为西宁卫(今西宁)。公元1385年(洪武十八年)动工修建西宁卫城。现西宁七一路南侧保留的古城墙就是明西宁卫城的遗迹。公元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进入西宁。公元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西宁是道府所在地。1927年(民国十六年)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1929年,南京政府设立青海省,以西宁为青海省省会。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解放西宁,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同时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
Ⅵ 西宁市的历史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其实,西宁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城市,已有2100多年历史了。在汉武帝以前,西宁一带是羌人的游牧地。骠骑将军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汉元狩二年)出兵居延,击败匈奴,占据今甘肃河西走廊,军威震及湟水流域。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汉朝军队再次进击羌人,深入湟水流域,羌人退据青海湖地区。汉军便修筑了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在历史上最早之建筑。
Ⅶ 详谈青海、西宁历史
历史人文
早在远古时代,青海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生息在这块土地的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氐、羌族群。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表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夏商时期,部分羌人逐渐定居东部地区,开始进行农耕,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这部分羌人渐与华夏诸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于湖北岸置西海郡,隋大业五年(609)于伏俟城置西海郡,均为时不久即废。自晋至唐为吐谷浑所占,曾建都于湖西十五里伏俟城。龙朔三年(663)地入吐蕃。宋代为西番角厮罗所辖。元代有蒙古部落驻此,东北部置贵德州,属甘肃行中书省。明正德四年(1509)后为东蒙古所据,史称西海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于崇祯九年(1636)率部自乌鲁木齐一带移牧来此,史称青海蒙古,并控制卫藏。流居青海的蒙古人尚有喀尔喀、准噶尔、土尔扈特、辉特等部(见厄鲁特蒙古)。五部蒙古后渐分支派,总名十八家。清顺治十年()封顾实汗为遵文行义敏慧顾实 。康熙三十六年(1697)顾实汗幼子达什巴图尔被封为亲王,其余蒙古贵族亦分别授予贝勒、贝子等爵号。 雍正二年(1724),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年羹尧建议:青海蒙古仿内蒙古札萨克之例,划定游牧地界,统一分编为旗;原属诸番,另行安插,勿许蒙古管辖。三年分青海蒙古为二十九旗,每旗设札萨克一员,协理台吉一员,管旗章京、副章京、参领各一员;按一百五十户设一佐领,共计佐领一百零四个半,重定王公爵秩,颁授印信册诰;各旗首领每年祭海会盟一次届时钦差大臣莅临,处理各旗纠纷,奏选盟长;各旗王公、台吉分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赴京朝见;每季仲月为各部与内地贸易之期,开日月山(后移至丹噶尔)、北川、洪水(今民乐)为集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边墙。同时清查藏族各部户口,设立土司,以户口多少,分别封以百户、千户名号。蒙藏各部,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从此,凡称青海者,意即指该大臣所辖各族地界。 光绪三十三年(1907)推行新政时,曾议改青海为行省,不果。辛亥革命后,西宁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1915年又改为蒙番宣慰使,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任。1926年撤销上述二使,改称甘边诸海护军使。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蕃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统计青海近40年。1929年青海省正式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落后、残酷的封建军阀统治推翻,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权。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 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 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 蕃止。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 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Ⅷ 青海省会西宁,在历史上为何被称为海藏咽喉之地
青海省会西宁之所以被称为“海藏咽喉之地”是因为他是重要的要塞之地
Ⅸ 西宁历史以来有几个国家在此定都
以后不要这样问问题,会被笑话的,西宁,名字的由来都是北宋时期了,还定都,中国定都的城市也就几个。
西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3]
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神爵初属金城郡临羌县。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5]
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
西晋永嘉二年(308),前凉张轨进军青海省会西宁置西平郡,将其纳入凉州版图,属凉州,领四县西都、临羌、安夷、长宁,归凉州统治。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宁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为青海省
辖市。
1950年西宁市为青海省人民政府驻地。
1960年原由省直辖的湟中县、大通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划归西宁市领导。
1962年湟中县、大通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改由省直辖。
1966年大通县(驻桥头)交由西宁市领导。1985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通县,设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原大通县的行政区域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1986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西宁市城西区分设为城西、城北两个区。撤销西宁市郊区,将原郊区所辖的7个乡分别划归城东、城中、城西、城北4个区管辖。
Ⅹ 西宁古城的来历
青海省省会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海拔2275米,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汉武帝以前,西宁一带是羌人的游牧地。骠骑将军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汉元狩二年)出兵居延,击败匈奴,占据今甘肃河西走廊,军威震及湟水流域。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汉朝军队再次进击羌人,深入湟水流域,羌人退据青海湖地区。汉军便修筑了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在历史上最早之建筑。
东汉建安年间,正式设西平部,郡治即为西都县城,而西都县城即为西宁。从此,西宁成为了青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元222年,曹魏黄初三年,在西平亭旧址上修筑西平郡城垣。城分南、西、北三城,颇具规模。之后虽然屡易郡州名,但西宁一直为边塞要镇。
东晋时,鲜卑秃发氏在青海境内建立南凉小王朝,一度以西宁为都城。北宋时期,藏族首领口角 厮口罗 在青海东部建立宗喀地方政权,也以西宁市为都城,称之为青唐城。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青唐城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十分繁荣。公元1104年(宋崇宁三年),北宋军队攻略河湟,消灭了宗喀地方政权,以青唐城为中心设西宁州。这是“西宁”一词出现之始,至今也有近890年历史了。
明代在西宁设西宁卫,清代为西宁府、西宁县。
西宁古城曾多次修葺城池,城墙以土、砖筑成,所以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砖包城”。现在能见到的故城墙便是明朝时所筑的。1929年青海建省,以西宁为省会。1946年改为西宁市。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从此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日益繁华。
西宁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它“右通海藏,左引甘凉”,扼控边陲,卫屏中原,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也为文人墨客们所吟咏。
凭立西宁城头,漫步街头郊野,不仅令人回思千年往事,而且可以领略现代化的建设成就,还可以观赏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