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王国森
Ⅰ 世界上因为重大发现受到迫害的科学家有哪些
尼古拉·哥白尼(拉丁语:Nicolaus Copernicus,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
1473年出生于波兰,通晓多国语言,了解经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哥白尼因为提出“日心说”,触犯了教会的权威,但是哥白尼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的研究。哥白尼以“日心说”为主,通过不断观察天体运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不断计算天体运动的规律,历时多年,终于写成巨著《天体运行论》。
Ⅱ 瑞士和瑞典的区别
1、不同国家
瑞典王国,简称瑞典,是一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北欧五国之一,首都为斯德哥尔摩。
瑞士,是中欧国家之一,全国划分为26个州。瑞士北邻德国,西邻法国,南邻意大利,东邻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有“欧洲屋脊”之称。
2、经济发展不同
瑞士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全球最富裕、社会最安定、经济最发达和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国家之一,全球创新指数位列第一 。其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其人均GDP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欧洲仅次于卢森堡。
瑞典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被视为具有社会自由主义倾向以及极力追求平等,设立许多社会福利制度,且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3、官方语言不同
瑞士使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
瑞典只有一种瑞典语。
Ⅲ 求所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玛丽·居里法国
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居里夫人波兰"放射化学方面"
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2]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古斯塔夫·赫兹德国
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
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
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
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
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
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王国“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
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
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
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爱德华·珀塞尔美国
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195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
1957年杨振宁美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美国
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
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
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
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
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
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
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
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
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
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
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
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
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
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
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
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
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
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
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
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
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
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
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
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
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
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
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
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
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
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
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
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
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
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
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
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
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
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
2011年索尔·珀尔马特美国“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亚当·里斯索尔·珀尔马特美国美国
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
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学习进步!
Ⅳ 从1901年到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01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意志帝国 德国 「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 亨得里克·洛仑兹 荷兰 荷兰 「关於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
彼得·塞曼 荷兰 荷兰
1903年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 法国 法国 「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 法国 法国 「他们对亨利·贝克勒尔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 法国 法国
1904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斯 英国 英国 「对那些非常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 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 德意志帝国 德国 「关於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 约瑟夫·约翰·汤姆森 英国 英国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米高逊 美国 美国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国 法国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 德意志帝国 德国
1910年 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 荷兰 荷兰 「关於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式的研究」
[编辑] 1911年—1920年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11年 威廉·维恩 德意志帝国 德国 「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瑞典 瑞典 「他发明的用於控制灯塔和浮标中的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尼斯 荷兰 荷兰 「他的,导致包括制成液态氦在内的一些成果的,关於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
1914年 马克斯·冯·劳厄 德意志帝国 德国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绕射现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 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英国 英国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英国 英国 「发现元素的特徵伦琴辐射」
1918年 马克斯·普朗克 德意志帝国 德国 「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魏玛共和国 德国 「发现极隧射线的都卜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 瑞士 瑞士 「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魏玛共和国 德国
瑞士 瑞士 「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 尼尔斯·波耳 丹麦 丹麦 「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1923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美国 美国 「他的关於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 曼内·西格巴恩 瑞典 瑞典 「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1925年 詹姆斯·夫兰克 魏玛共和国 德国 「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古斯塔夫·赫兹 魏玛共和国 德国
1926年 让·巴蒂斯特·皮兰 法国 法国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阿瑟·康普顿 美国 美国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
查尔斯·汤姆森·里斯·威耳孙 英国 英国 「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
1928年 欧文·威兰斯·里查孙 英国 英国 「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
"
1929年 路易斯-维克多·皮埃尔·雷蒙德·德布罗意公爵 法国 法国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
1930年 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 印度 印度 「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编辑] 1931年—1940年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31年 未颁奖
1932年 维尔纳·海森堡 魏玛共和国 德国 「创立量子
1933年 埃尔文·薛丁格 奥地利 奥地利 「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式——薛丁格方程式和狄拉克方程式)
保罗·狄拉克 英国 英国
1934年 未颁奖
1935年 詹姆斯·查德威克 英国 英国 「发现中子」
1936年 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 奥地利 奥地利 「发现宇宙辐射」
卡尔·戴维·安德森 美国 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年 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 美国 美国 「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绕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
乔治·佩杰特·汤姆生 英国 英国
1938年 恩里科·费米 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 「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1939年 欧内斯特·劳伦斯 美国 美国 「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1940年 未颁奖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41年 未颁奖
1942年
1943年 奥托·施特恩 美国 美国 「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
1944年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 美国 美国 「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1945年 沃尔夫冈·包立 奥地利 奥地利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包立原理」
1946年 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 美国 美国 「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1947年 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 英国 英国 「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1948年 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 英国 英国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 日本 日本 「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50年 塞西尔·法兰克·鲍威尔 英国 英国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於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51年 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 英国 英国
欧内斯特·托马斯·辛顿·瓦耳顿 爱尔兰 爱尔兰
1952年 费利克斯·布洛赫 美国 美国 「发展出用於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
爱德华·米尔斯·珀塞耳 美国 美国
1953年 弗里茨·塞尔尼克 荷兰 荷兰 「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1954年 马克斯·玻恩 英国 英国 「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瓦尔特·博特 德国 德国 「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1955年 威利斯·尤金·兰姆 美国 美国 「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波利卡普·库施 美国 美国 「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1956年 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 美国 美国 「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电晶体效应」
约翰·巴丁 美国 美国
沃尔特·豪泽·布喇顿 美国 美国
1957年 杨振宁 中国 「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
李政道 中国
1958年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 苏联 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
伊利亚·法兰克 苏联 苏联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 苏联 苏联
1959年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 美国 美国 「发现反质子」
欧文·张伯伦 美国 美国
1960年 唐纳德·阿瑟·格拉泽 美国 美国 「发明气泡室」
[编辑] 1961年—1970年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61年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美国 美国 「关於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於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 德国 德国 「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
1962年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苏联 苏联 「关於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
1963年 耶诺·帕尔·维格纳 美国 美国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美国 美国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J·汉斯·D·延森 德国 德国
1964年 查尔斯·哈德·汤斯 美国 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於激微波-雷射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 苏联 苏联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苏联 苏联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日本 日本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朱利安·施温格 美国 美国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 美国 美国
1966年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法国 法国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1967年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 美国 美国 「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於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1968年 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 美国 美国 「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1969年 默里·盖尔曼 美国 美国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 瑞典 瑞典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路易·欧仁·费利克斯·奈耳 法国 法国 「关於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71年 丹尼斯·伽柏 英国 英国 「发明并发展全像照相法」
"
1972年 约翰·巴丁 美国 美国 「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
利昂·尼尔·库珀 美国 美国
约翰·罗伯特·施里弗 美国 美国
1973年 江崎玲於奈 日本 日本 「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
"
伊瓦尔·贾埃弗 美国 美国
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 英国 英国 「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
1974年 马丁·赖尔 英国 英国 「他们在无线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
安东尼·休伊什 英国 英国
1975年 艾吉·尼尔斯·波耳 丹麦 丹麦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
本·罗伊·莫特森 丹麦 丹麦
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 美国 美国
1976年 伯顿·里克特 美国 美国 「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丁肇中 美国 美国
1977年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美国 美国 「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脱 英国 英国
约翰·哈斯布鲁克·范扶累克 美国 美国
1978年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 苏联 苏联 「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
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 美国 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 美国 美国
1979年 谢尔登·李·格拉肖 美国 美国 「关於基本粒子间弱交互作用和电磁交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
阿卜杜勒·萨拉姆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
史蒂文·温伯格 美国 美国
1980年 詹姆斯·沃森·克罗宁 美国 美国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 美国 美国
[编辑] 1981年—1990年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81年 凯·曼内·伯耶·西格巴 瑞典 瑞典 「对开发高解像度电子光谱仪的贡献」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美国 美国 「对开发雷射光谱仪的贡献」
阿瑟·莱昂纳多·肖洛 美国 美国
1982年 肯尼斯·G·威尔逊 美国 美国 「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
1983年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美国 美国 「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
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 美国 美国 「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84年 卡洛·鲁比亚 意大利 意大利 「对导致发现弱交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
西蒙·范德梅尔 荷兰 荷兰
1985年 克劳斯·冯·克利青 德国 德国 「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1986年 恩斯特·鲁斯卡 德国 德国 「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格尔德·宾宁 德国 德国 「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
]
海因里希·罗雷尔 瑞士 瑞士
1987年 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 德国 德国 「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
卡尔·亚历山大·米勒 瑞士 瑞士
1988年 利昂·马克斯·莱德曼 美国 美国 「微中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μ子微中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梅尔文·施瓦茨 美国 美国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美国 美国
1989年 诺曼·福士特·拉姆齐 美国 美国 「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
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 美国 美国 「发展离子陷阱技术」
沃尔夫冈·保罗 德国 德国
1990年 杰尔姆·I·弗里德曼 美国 美国 「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
亨利·W·肯德尔 美国 美国
理查德·E·泰勒 加拿大 加拿大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91年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法国 法国 「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1992年 乔治·夏帕克 法国 法国 「发明并发展了粒子侦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
1993年 拉塞尔·艾伦·赫尔斯 美国 美国 「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重力的新的可能性」
小约瑟夫·胡顿·泰勒 美国 美国
1994年 伯特伦·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加拿大 「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於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克利福德·格伦伍德·沙尔 美国 美国 「对中子绕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於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1995年 马丁·刘易斯·佩尔 美国 美国 「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美国 美国 「发现微中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
1996年 戴维·莫里斯·李 美国 美国 「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
道格拉斯·D·奥谢罗夫 美国 美国
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 美国 美国
1997年 朱棣文 美国 美国 「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法国 法国
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 美国 美国
1998年 罗伯特·B·劳克林 美国 美国 「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场形式」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 德国 德国
崔琦 美国 美国
1999年 杰拉德·特·胡夫特 荷兰 荷兰 「阐明物理
马丁纽斯·J·G·韦尔特曼 荷兰 荷兰
2000年 若雷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 俄罗斯 俄罗斯 「发展了用於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
赫伯特·克勒默 德国 德国
杰克·圣克莱尔·基尔比 美国 美国 「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埃里克·阿林·康奈尔 美国 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
卡尔·埃德温·威曼 美国 美国
沃尔夫冈·克特勒 德国 德国
2002年 小雷蒙德·戴维斯 美国 美国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侦测宇宙微中子」
"
小柴昌俊 日本 日本
里卡尔多·贾科尼 美国 美国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
2003年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 美国 美国 俄罗斯 俄罗斯 「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
维塔利·拉扎列维奇·京茨堡 俄罗斯 俄罗斯
安东尼·詹姆斯·莱格特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2004年 戴维·J·格娄斯 美国 美国 「发现强交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
H·戴维·波利策 美国 美国
弗朗克·韦尔切克 美国 美国
2005年 罗伊·J·格劳伯 美国 美国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
约翰·L·霍尔 美国 美国 「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於雷射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特奥多尔·W·亨施 德国 德国
2006年 约翰·C·马瑟 美国 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blackbody form and anisotropy of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107]
乔治·F·斯穆特 美国 美国
2007年 艾尔伯·费尔 法国 法国 「发现巨磁阻效应」
彼得·格林贝格尔 德国 德国
2008年 小林诚 日本 日本 「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益川敏英 日本 日本
南部阳一郎 美国 美国 「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Ⅳ 求此图是什么动漫 求名字
日常
作品背景
《日常》是由あらゐけいいち于06年于《月刊少年Ace》,07年于《Comptiq》上连载的搞笑漫画。与她的名字形成鲜明反差,《日常》是一部一点也不日常的电波系搞笑向作品。京阿尼新作动画《日常》最终还是敲定为OAD先行TV版紧接其后的推出方式,OAD版如早前所公布的,将在3月发售的最新漫画单行版中捆绑发行,而TV版的播放时间确定为2011年4月,正式参战明年4月的新番狂潮。
除了即将捆绑发行的OAD“日常0话”外,本作还正式确定了同步PSP游戏化的企划,并且将在年头开始在网络广播中放送“日常RADIO”。
至于STAFF阵容,大量取自于凉宫春日的核心阵容,石原立也监督,石立太一副监督,再有人物设定西屋太志,制作则是高质量保证的著名动画会社京都Animation。而声优方面则启用了大量的新人,带动新人这点这也很有京阿尼一向的风格。本作最终究竟有什么样的表现,就请大家自己去观看吧。
播放情况
已于日本时间2011年4月6日晚26时20分(即4月7日凌晨2时20分)播出,共26集。
2011年3月,OVA第零话以DVD的形式与原作漫画的第六卷单行本捆绑发售。
《日常》第一季已于2011年9月25日晚完结。日常目前无第二季,但在2012年1月《日常》在ETV上放送12话版(俗称《<日常>ETV版》,其实是把第一季的内容进行了再编辑,并加入了部分新画面。)
再编辑与再放送
由最初的全26话《日常》进行再编辑而成的12话版《日常》,已于2012年1月7日开始在NHK的ETV播放。
香港方面,由无线电视(TVB)购进,于2012年2月25日起在J2台播出。粤语日语双语播放。
京ANI制作的TV动画《日常》宣布推出BDBOX/DVDBOX完全版,预定2013年7月26日发售。之所以说是完全版,是因为此前《日常》曾在NHK教育台播出全12话的导演剪辑版,并发售了导演剪辑版的DVDBOX。这次发售的则是动画全26话的BOX。[1]
登场人物介绍
东云名乃
CV:古谷静佳/林芷筠
东云名乃
本漫画的主角之一。
女高中生机器人。实际年龄1岁,目前就读高中,十分憧憬普通女生。留着黑色短发,对自己是机器人而且背上装着很大的发条(旋转后左脚大拇指会被发射出去,发条能够取下)感到自卑。被博士施以非人道改造,右手装备能够连发的豆子机关枪,左手有装过竹轮、瑞士卷,两手具备火箭飞拳功能,额头具有鸽子时钟和收纳功能,头顶有烤面包机。害怕蟑螂和雷。虽然是机器人却具有痛觉,但只要把会痛的部分拔除就不会感觉到。双手(特别是右手)受到一点冲击就会掉下来。有时会因为博士不认真倾听自己的烦恼而抓狂,但都败在博士泛着泪光的眼神之下。现在只要高兴,发条就会转动。
博士
CV:今野宏美/梁少霞
博士
自称博士,8岁。本名不明,姓氏为东云(漫画第5卷第87话)。研究所的名称为东云研究所。整天都在家里研究,研究题材不明。似乎很想要芥川赏。留着茶色长发,除了睡觉时间以外都穿着白衣。认为机器人很可爱,顽固的拒绝将名乃变得更像人类。不擅长说谎。喜欢喝4.5牛奶(特浓),爱吃甜食,曾因为吃太多零食而吃不下饭。喜欢古老的搞笑风格。认为鲨鱼很酷,房间里贴着鲨鱼海报。
阪本先生
CV:白石稔/李致林
阪本先生
原本是中村老师家饲养的猫,本名为“大将”,后来被博士捡到,取名为“阪本”。换算为人类年龄为20岁(实际年龄为1岁至1岁半)。戴上博士作的“能说话的项圈(しゃべれる首轮)”后变的能够说人话。名称的由来是捡到他的时候,箱子上写着“阪本制药”的缘故,但本人不是很中意这个名字。自称两人双亲代理,用大阪腔说话,对上下关系十分严格,不过看到橡皮擦、小虫子以及自己的尾巴时猫的本性会开始骚动,因此常被两人耍着玩。现在居住在东云家。
相生祐子
CV:本多真梨子/郑丽丽
相生祐子
本漫画的主角之一。
时定高中1年Q班,通称“祐子(ゆっこ)”。个性活泼好奇,留着茶色直发。手很巧,曾用扑克牌叠塔叠了五层高、自己亲手折了一个袖珍的纸鹤,还具备写俳句的才能。几乎都不读书、写作业而向美绪借来抄。艺术观点和美绪不同。基本上是吐槽体质(主要针对麻衣),因为活泼加上天然呆,常失控并且把周遭的人都卷进来。家里有一只白色的猫。
长野原美绪
CV:相泽舞/张颂欣
长野原美绪
1年Q班。普通的女高中生,有常识的正常人。身体素质超群。个性和祐子很像,两人的关系很好。喜欢幸治郎,对他的妄想十分激烈。有时会很讨厌自己的姐姐,认为姐姐是笨蛋。头发为蓝色,在两旁绑成一束。擅长绘画的腐女,在笔记上有BL系的涂鸦,也有实际的完稿。家里具有画图用的画材和设备,不过没有电脑。目前没有参加社团,但根据作者以前的设定是属于演剧社。
水上麻衣
CV:富樫美铃/罗杏芝
水上麻衣
1年Q班。沉默的优等生。祐子的朋友,属性为腹黑。喜欢用猛烈的耍呆和无法理解的言行与动作把祐子和美绪耍着玩。戴着眼镜,留着黑色长发,眼睛只睁开一半。喜欢送校长给的弥勒菩萨像,别人不同意时会不高兴。家里有养狗。
笹原幸治郎
CV:川原庆久/李凯杰
笹原幸治郎
2年P班的男学生,演剧社社长。乘着白色山羊(名为笹原小次郎)上学,有留着巴哈发型的随从跟着,说话很像贵族,但实际上只是农家长男。胸口的领巾实际上是面纸。被枪或火箭炮打到都不会死。有伸直小指的习惯。
立花美里
CV:堀川千华/何璐怡
立花美里
2年P班学生,笹原的同学,隶属剑道社,个性是所谓的傲娇。似乎对笹原有好感。虽然参加了剑道社,但总是使用枪之类的武器狠狠的射穿笹原的头,攻击性很强。最近会随着傲娇程度增加而拿出更强的武器。
中之条刚
CV:山本和臣/巫哲棋 1年Q班的男学生,留着莫西干头。外表为典型的不良少年,但行为非常乖巧诚实。不相信非科学现象。庞克头的原因是两旁的头发长不出来。
田中
CV:山口浩太
田中
1年Q班的男学生,留着爆炸头。给人的印象相当强烈,爆炸头里藏着铜锣烧,灵媒体质。
安中榛名
CV:佐土原香织/刘惠云
安中
1年Q班的学生。头上有很像兔子耳朵的大缎带,有时会做出惊讶的表情。射击能力超常。常常遇到令人哑然的囧事。其姓名出自日本的某著名地铁站。
东云校长
CV:长岛雄一/林保全 时定高中校长,62岁,外表是随处可见的校长,但学生和老师常因为他奇特的言行感到困惑。似乎日日夜夜和看不见的敌人战斗,曾经在校园内和鹿激斗,并使用后桥背摔打败对手。现在在校长室里挂着被打倒的鹿的头。头顶完全秃掉,剩下的毛发部分是假发。很想和教头和解。动画第26话中提到校长名为东云,但不知是否和东云研究所有关系。
教头(邑乐耕介)
CV:中博史/张炳强 时定高中教头,59岁。学校的前任校长,不喜欢现在的校长,而曾在朝会时作出校长要退休的发言。持有放入纳豆的诅咒人偶。家里有养兔子。
樱井泉
CV:小菅真美/黄淑芬 1年Q班的英文老师,担任辅导老师,24岁。性格柔弱,常紧张到全身是汗。为了改变自己而接下辅导老师的工作。小考时会用无法理解的图来考英文单字。高中时代是长发,现留着短发,外貌很像小孩,似乎没有男朋友。
高崎学
CV:稻田彻/苏强文 国语老师。26岁。年龄等于没有女朋友的经历,对樱井老师有好感。有时会为去阻止樱井诚还是救中村老师抓名乃时的受害者而烦恼。
中村加奈
CV:水原薰
中村老师
动画15话登场。物理及化学老师,年龄不明。具有不完全的天然呆属性。对身为机器人的名乃很感兴趣,设下各种陷阱想把名乃抓来研究,但每次的受害者都是自己或是中之条刚。原养有一只名为“大将”的黑猫(坂本先生),后来因为某次事件遗失而被博士捡到。
赤城
CV:宫下荣治/李锦纶 数学老师,38岁,课程很难,偶尔会说些极冷的冷笑话,似乎只有麻衣觉得很好笑。
富冈
CV:长嶝高士/陈欣 历史老师,54岁,兴趣是赌博(但不赌钱)。常为了笹原烦恼。
大工健三郎
CV:吉崎亮太/张方正 2年P班学生,围棋足球社社长,想把围棋和足球结合为新社团活动,但因为没有点子而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最近因为加入三个月的幽灵社员小木退社,社员剩下两个人而陷入废社危机,后来靠着金钱的力量于县大会出场而免于危机。
关口朱丽亚
CV:广坂爱/陆惠玲 1年级学生,围棋足球社女社员,留着金发西瓜头,似乎暗恋围棋足球社社长。
樱井诚
CV:比上孝浩
樱井诚
1年级学生,樱井老师的弟弟,不听樱井老师的话。在初中曾经是围棋足球的MVP,希望加入围棋足球社。
小木
CV:竹内良太 前围棋足球社社员,在历经3个月的幽灵社员后退社,后又回归围棋足球社,有家传秘籍“超奥义:小木四天流”。
上星
CV:玉置阳子/陈皓宜 立花美里的朋友,本名不详,绿色头发,憧憬不良,生气时样子很恐怖,喜欢中之条刚。
小菲
CV:樋口结美/成瑶孆 立花美里的朋友,本名不详,天然系女孩。
鹈饲真美
CV:高森奈津美 参加演剧社的一年级学生。自己写剧本,在演出上面花费很大的心力。喜欢用不可思议的活动迷或别人并观察反应。
长野原佳乃
CV:小林元子 美绪的姐姐,大学生。美绪讨厌她,想和美绪和好,却总是失败,而让美绪更讨厌她。曾为时定高中的剑道社前辈,是个能在全国大赛出场并取得优胜的传奇人物。也是个会把将棋子插在美绪的蛋糕上的有趣人物,漫画中未出现名字。
立花美星
CV:本田爱美 美里的妹妹,初中一年级学生。红色头发,双马尾。和姐姐一样擅长剑道,切开来是黑的(误)。
祐子的母亲
CV:山本圭子 祐子的母亲,会对祐子施以暴力。
中之条先生
CV:平松广和
中之条先生
中之条刚的父亲。每个月举办一次大福展售会,会在展售会时请工读生打扮成大福做为宣传(日薪一万日元)。热爱大福,就他而言“大福是不能说话的”。头发和儿子一样是庞克头,旁边的也长不出来(遗传给儿子了),现在的发型是庞克头长长后梳理出来的,只要刮风就能看见旁边光秃秃的部分。
君子
CV:小菅真美 教头的女儿,小二的母亲。经常带着小二去教头家里玩。
小二
CV:水原薰 教头的外孙,天然腹黑属性。在去外公家里玩时,要求外公吃掉自己做的泥团子。
饼干君2号
CV:小樱悦子 博士制造的机器人。以饼干作为动力,特技是速读。称呼博士为“东云博士”。
乌鸦
CV:小野大辅 一只三角形的乌鸦,戴上阪本先生使用的围巾后可以说话。
Gentleman
CV:田坂秀树 典型的绅士老伯。口头禅为“Gentleman!”。作者说可能不会再度登场。
老太婆
CV:くじら(松本和香子) 在恐山担任灵媒的老婆婆。脚程是从外表无法想像的快,持有ipod等流行道具,也吃不少垃圾食物。
巴蒂
CV:白石稔 中型犬。在佑子被罚站时会跑来安慰她(拍肩)。
小巴蒂 小型犬,在美绪和佑子一起被麻衣的狗咬的时候出现过。
玉村
CV:味里 大工咖啡店的店员,和樱井老师一样容易紧张。
江木正晴
CV:西村知道 51岁,流水素面鉴赏家。
江木的妻子
CV:くじら 江木正晴的妻子。在公园里贩卖流水素面。
史塔拉公主
CV:日高法子/高可慧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留着金发,耳朵很长。个性和外貌相反,十分强悍,常说出粗鲁的话。也有为了自己将其他人踩在脚下的一面。
阿尔贝鲁国王
CV:大木民夫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史塔拉的父亲,菲伊国国王。被充满野心的道尔夫背叛而被抓。无法放着有困难的人不管。
道尔夫
CV:土师孝也/李锦纶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小时候是孤儿,被阿尔贝鲁王捡到,担任菲伊王国的指挥官。在国王的地球旅行时背叛,企图使用WC(Wood Cube:启动菲伊王国古代兵器的物品)征服世界,后来被自己的脚绊倒摔死。
兵队队长
CV:阪修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兵队的队长。帽子上写着“长”,内侧则是写着“ONE FOR ALL ALL FOR ONE”。试图从美绪那里夺回WC时从飞船上的洞掉下摔死。
参谋
CV:大冢明夫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兵队的参谋。通称“纠缠他人的交涉者”。帽子上写着“参”,模仿诸葛亮的造型。试图从美绪那里夺回WC时死在美绪手上,而且连胡子都被打掉了。
侍从
CV:竹内良太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1号
CV:宫下荣治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4号
CV:土门仁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通称“幽默的4号”。
5号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6号
CV:玄田哲章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通称“猜谜的6号”。
8号
CV:大冢芳忠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通称“幽默的8号”。一直对自己没有信心,只盼望得到安稳的生活。
11号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13号
CV:岩田光央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14号
CV:河相智哉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15号
CV:田中一成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16号
CV:千叶一伸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22号
CV:中田让治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30号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66号
CV:福山润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71号
CV:速水奖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通称“学者”。
80号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兵。
98号
CV:竹内良太 出现在祐子梦里的人物。菲伊王国的士
Ⅵ 我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是哪年、在物理学哪个学术领域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请问!
杨振宁扎根于数学,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40年代后期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道:“哪里出爆,那里就有杨振宁。”
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对于物理学家最大的挑战,依然是提出一个统一的理论,它既适用于以重力为主的极大王国,又适用于由量子所主宰的极小王国。物理学家在70年代已经在这方面获得进展。他们提出一个称为标准模型的理论。可是标准模型并没有将重力考虑在内。
目前,弦线理论可能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这个理论经过修改后要求十或十一维时——空,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四维时空,即时间这一维加上立体几何的三维。弦线理论提出来已经20多年,它在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很流行。可是杨振宁在晚年时是不同意这个理论的。杨振宁怀疑弦线理论或其派生的理论是否能将所有客观存在的现实都放进一个简洁的包装中。
杨振宁说:“弦线理论并没有得到实验证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问题部分地在于,为探索弦线的影响,需要极高的能量,更强的粒子加速器。如何写出一个可以工作的理论,并从事十维计算也是一个问题。
杨振宁提出物理学正经历一个过渡期。不断地寻找更快更小的计算机晶片等的应用研究,将会比基础研究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他说:“很清楚,在未来的30到50年中,人们将更注意物理学的应用。其理由并不是因为所有的基本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而是因为更深入地探索物质的基本结构变得愈来愈贵。”他又说,2005年国会决定中止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是一个信号,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经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超导超级对撞机是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造的一个基本粒子加速器,它的直径将达54哩。
杨振宁预言,计算机工业的实际需求将会推动界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物理学的发展,他承认许多分析家们早已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就像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物理学的世纪一样。是什么环境使杨振宁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呢�听他自己说,在他的成功中,运气和抱负同样重要。
杨振宁早年处于一个更像是中世纪的而不是现代的社会。他得益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以及和同事与学者们的联系。这些为他进入更广阔的知识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铺平了道路。反过来,他正通过不断努力在亚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为回报。
杨振宁生长在中国中部一个围有城墙的城市——合肥。当时,这个城市的街道是没有路面的,城门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车开来时无法通过。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6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
杨振宁的祖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通过了一次奖学金考试,得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以后去了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本人追随他父亲走上了学术道路。他说:“我很幸运,上百万和我同龄的人不是饿死就是面对军阀混战。”他住在北平一个学术性的社区内,沉浸在一个重视研究、重视知识的社区中。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可是父亲也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能背诵孔子的门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杨振宁的祖父被迫离开北平,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的父亲继续走好运。几十年后年轻的杨振宁也进了这所大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之中有些以后去了美国,其中包括陈省身。陈省身现在已经从伯克莱加州大学退休,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现在活着的最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
在昆明时,杨振宁开始提高他的英文。他决定不用字典来念英文小说。他选的第一本小说是斯蒂文森的《金银岛》。这部小说里有和大海有关的俚语,因而很难念。他花了一个星期,念完了这本书,接着念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在熟读这两本书以后,杨振宁说:“以后就容易了。”
杨振宁还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对美国初期的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很崇敬,富兰克林的自传激励了杨振宁。去美国后他取名为富兰克,并将第一个孩子的英文名字取为富兰克林。
1945年杨振宁的父亲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的父亲,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并在以后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论文写好后只有4页。泰勒说服杨振宁,无论如何,一篇博士论文只有4页总是太短了,要他加长。他照办了,加到了23页。在物理学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后,他又转向远东。杨振宁将把他的文稿与信件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而不是给石溪纽约州立大学。他是中文大学的访问教授。杨振宁也没有排除他搬回中国的可能性,因为回去后他和与他结婚已50年的妻子杜致礼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新近,致礼在石溪州立大学的医院动了三次肿瘤手术,结果良好。杨振宁在长岛还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远离他的三位已经成年的孩子身边。他们三位都已得到科学方面的学位。杨振宁说:“他们是美国人。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很少。”长子光诺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在是纽约州西彻斯特县的一位财务顾问。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学博士,住在纽约城,为J.P.Marg财务公司分析化学工业。女儿又礼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县的一位医生。
杨振宁在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他说:“我们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在这里我们有许多朋友。我们在两个社会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为他的退休举行的学术讨论会结束时,杨振宁谈到他在60岁时的一个“伟大和意义深远的发现”:“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纪的一位中国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世纪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杨振宁父亲的朋友�译者注:朱自清,把这两行诗句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在历经一生对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后,杨振宁认为这一改造更精确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
Ⅶ 什么叫物理(这个问题有点抽象)嘻嘻
物理(Physics)全称物理学。欧洲“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ός,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网络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在现代,物理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物理学理论通常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学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经过反覆的实验来检验。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化学、生物、天文和地质等。特别是化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
【发展简史】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尝试著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物体会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等等。宇宙的性质同样是一个谜,譬如地球、太阳以及月亮这些星体究竟是遵循著什么规律在运动,并且是什么力量决定著这些规律。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然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错误的。这些早期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它们不像今天的理论通常需要被有系统的实验证明。像托勒密(Ptolemy)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提出的理论,其中有些与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事实是相悖的。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印度的一些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原子论和天文学方面所给出的许多描述是正确的,再举例如希腊的思想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力学方面导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像我们熟知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十七世纪末期,由于人们乐意对原先持有的真理提出疑问并寻求新的答案,最后导致了重大的科学进展,这个时期现在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前兆可回溯到在印度及波斯所做出的重要发展,包括:印度数学暨天文学家Aryabhata以日心的太阳系引力为基础所发展而成的行星轨道之椭圆的模型、哲学家Hin及Jaina发展的原子理论基本概念、由印度佛教学者Dignāga及Dharmakirti所发展之光即为能量粒子之理论、由穆斯林科学家Ibn al-Haitham(Alhazen)所发展的光学理论、由波斯的天文学家Muhammad al-Fazari所发明的星象盘,以及波斯科学家Nasir al-Din Tusi所指出托勒密体系之重大缺陷。
中国物理教育史
中国物理教育史是研究中国物理教育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教育科
学。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物理教育的角度,反映和研究我
国各个时代或历史时期物理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
程教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等的演变过程;二是从社会历史的沿革,
分析和探求引起我国物理教育发展中发生这样或那样变化的原因。从而
呈现我国物理教育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
学习和研究中国物理教育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史意义。分清和认识我国物理教育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可以批判地继
承和借鉴前人的物理教育经验,这是改革物理教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的基础;了解和掌握我国历次物理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产生的
影响,正确认识其中成败、得失的根源,可为选择物理教育改革的方向,
确定主攻的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深化物理教育改革,使其适应我
国历史性转变的前提。
【学科性质】
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一是早期人们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间接认识物质内部组成建立在的基础上。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宏观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微观物理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逐渐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总之物理学是概括规律性的总结,是概括经验科学性的理论认识。
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物质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变化;化学变化:旧化学键破裂,新化学键形成。 2.物理变化现象:很广的,只要物质在时间上发生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发光,发热,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是中学阶段常规的现象,但有些反应是肉眼看不到的,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3.物理变化包括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就看有没有新旧化学键的破裂与形成。
物理性质是物质化学键没有被破坏和形成而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破坏物质化学键而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物质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说他有这个化学性质)。
【研究方法】
对于物理学理论和实验来说,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的假设选择,理论的数学展开,理论与实验的比较是与实验定律一致,是物理学理论的唯一目标。
人们能通过这样的结合解决问题,就是预言指导科学实践这不是大唯物主义思想,其实是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思想理论】
物理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在不断反思形而上学而产生的非经验主义的客观原理的基础上,物理学理论可以用它自身的科学术语来判断。而不包依赖于它们可能从属于哲学学派的主张。在着手描述的物理性质中选择简单的性质,其它性质则是群聚的想象和组合。通过恰当的测量方法和数学技巧从而进一步认知事物的本来性质。实验选择后的数量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一种关系可以有多数实验与其对应,但一个实验不能对应多种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规律可以体现在多个实验中,但多个实验不一定只反映一个规律。
对于物理学来说理论预言与现实一致与否是真理的唯一判断标准。
【著名学者 】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1年 W.C.伦琴 (德国人)
发现X 射线
1902年 H.A.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
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 A.H.贝克勒尔(法国人)
发现物质的放射性
P.居里、M.居里(法国人)
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 J.W.瑞利(英国人)
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 P.E.A.雷纳尔德(德国人)
从事阴极线的研究
1906年 J.J.汤姆森(英国人)
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
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 G.李普曼(法国人)
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G.马克尼(意大利人)、 K . F. 布劳恩(德国人)
开发了无线电通信
O.W.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 J.O.范德瓦尔斯(荷兰人)
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 W.维恩(德国人)
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 N.G.达伦(瑞典人)
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 H.卡麦林·昂尼斯(荷兰人)
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 M.V.劳厄(德国人)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W.H .布拉格、W.L.布拉格(英国人)
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
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 M.普朗克(德国人)
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 J.斯塔克(德国人)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 A.爱因斯坦(德国人)
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
1922年 N.玻尔(丹麦人)
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
1923年 R.A.米利肯
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
1924年 K.M.G.西格巴恩(瑞典人)
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J.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
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1926年 J.B.佩兰(法国人)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A.H.康普顿(美国人)
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
发明了去雾室 ,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1928年 O.W 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 L.V.德布罗意(法国人)
发现物质波
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
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
1931年 未颁奖
1932年 W.K.海森堡(德国人)
创建了量子力学
1933年 E.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
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4年 未颁奖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国人)
发现中子
1936年 V.F.赫斯(奥地利人)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
发现正电子
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
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
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1939年 E.O.劳伦斯(美国人)
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0年 —— 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
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1944年 I.I.拉比(美国人)
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
1945年 W.泡利(奥地利人)
发现不相容原理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国人)
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
从事大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
1948年 P.M.S.布莱克特(英国人)
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日本人)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 C.F.鲍威尔(英国人)
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年 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
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
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
发明了相衬显微镜
1954年 M.玻恩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W. 博特(德国人)
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1955年 W.E.拉姆(美国人)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P.库什(美国人)
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
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
1957年 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
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1958年 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
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1959年 E .G. 塞格雷、O. 张伯伦(美国人)
发现反质子
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
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
R.L.穆斯保尔(德国人)
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1962年 L.D.兰道(俄国人)
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
1963年 E. P.威格纳(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
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
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
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
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1967年 H.A.贝蒂 (美国人)
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
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 M.盖尔曼(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
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H.阿尔文(瑞典人)
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
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1972年 J. 巴丁、L. N. 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
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於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
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
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 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
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
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
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
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 J /φ粒子
1977年 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
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年 P.卡尔察(俄国人)
从事低温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79年 S. L.格拉肖、S. 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
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1980年 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
1981年 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不做出贡献
1982年 K.G.威尔逊(美国人)
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
1983年 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
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85年 K. 冯·克里津(德国人)
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
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
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 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
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
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89年 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
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R.E.泰勒(加拿大人)
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1991年 P.G.热纳(法国人)
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
1992年 G.夏帕克(法国人)
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
1993年 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
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1994年 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
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1995年 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
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
1996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R.C.理查森(美国人)
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磨擦流动的氦- 3
1997年 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
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 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
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9年 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
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
2000年 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
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2001年 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美国)和维曼(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
究”方面取得成就。
200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称他们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2003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 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今年的诺贝尔单项大奖奖金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6万美元。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三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文告中称,他们是因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才获此奖项的。夸克是自然界中最小的基本粒子。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2005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霍尔、特奥多尔·亨施和罗伊·格劳伯
成就: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未来手机信号更清楚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以及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简称慕尼黑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
200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
10月3日当地时间上午上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约17时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莫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7瑞典克朗)的奖金。
这两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所谓“巨磁电阻”效应,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计算机硬盘已得到广泛应用。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评价这项成就时表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奖励“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Ⅷ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个人传记 给我一篇心得 谢谢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杨振宁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 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首尔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他会见了已故的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领导人,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第一次去找杨振宁时杨要让他的秘书记录他们的谈话,以免误解。杨振宁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他说:“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近来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 杨振宁最关心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他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个从中国偏僻地区一个落后的城市来的年轻学生,怎么会有幸参与20世纪一个最主要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了解自然的无穷多样性,从混沌的星球爆炸到电子环绕原子核的颤动。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从长远来看,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的开拓性的工作却更为重要。那一年,两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他们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以后证明它是以统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关键。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马奇努说:“当它在1954年写成时,争论极大。一些人认为它和物理世界无关。”当时,杨和米尔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可是以后证明,这个从微分几何和纤维丛这样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来的数学,正是为描述像磁、电、强核力,也许还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换所。戴森讲道:“我要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规范常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 杨振宁扎根于数学,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40年代后期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道:“哪里出爆,那里就有杨振宁。” 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对于物理学家最大的挑战,依然是提出一个统一的理论,它既适用于以重力为主的极大王国,又适用于由量子所主宰的极小王国。物理学家在70年代已经在这方面获得进展。他们提出一个称为标准模型的理论。可是标准模型并没有将重力考虑在内。 目前,弦线理论可能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这个理论经过修改后要求十或十一维时——空,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四维时空,即时间这一维加上立体几何的三维。弦线理论提出来已经20多年,它在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很流行。可是杨振宁在晚年时是不同意这个理论的。杨振宁怀疑弦线理论或其派生的理论是否能将所有客观存在的现实都放进一个简洁的包装中。 杨振宁说:“弦线理论并没有得到实验证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问题部分地在于,为探索弦线的影响,需要极高的能量,更强的粒子加速器。如何写出一个可以工作的理论,并从事十维计算也是一个问题。 杨振宁提出物理学正经历一个过渡期。不断地寻找更快更小的计算机晶片等的应用研究,将会比基础研究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他说:“很清楚,在未来的30到50年中,人们将更注意物理学的应用。其理由并不是因为所有的基本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而是因为更深入地探索物质的基本结构变得愈来愈贵。”他又说,2005年国会决定中止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是一个信号,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经费的时代杨振宁和妻子已经结束了。超导超级对撞机是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造的一个基本粒子加速器,它的直径将达54哩。 杨振宁预言,计算机工业的实际需求将会推动界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物理学的发展,他承认许多分析家们早已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就像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物理学的世纪一样。是什么环境使杨振宁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呢�听他自己说,在他的成功中,运气和抱负同样重要。 杨振宁早年处于一个更像是中世纪的而不是现代的社会。他得益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以及和同事与学者们的联系。这些为他进入更广阔的知识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铺平了道路。反过来,他正通过不断努力在亚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为回报。 杨振宁生长在中国中部一个围有城墙的城市——合肥。当时,这个城市的街道是没有路面的,城门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车开来时无法通过。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6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 杨振宁的祖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通过了一次奖学金考试,得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以后去了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本人追随他父亲走上了学术道路。他说:“我很幸运,上百万和我同龄的人不是饿死就是面对军阀混战。”他住在北平一个学术性的社区内,沉浸在一个重视研究、重视知识的社区中。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可是父亲也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能背诵孔子的门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杨振宁的祖父被迫离开北平,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的父亲继续走好运。几十年后年轻的杨振宁也进了这所大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之中有些以后去了美国,其中包括陈省身。陈省身现在已经从伯克莱加州大学退休,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现在活着的最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 在昆明时,杨振宁开始提高他的英文。他决定不用字典来念英文小说。他选的第一本小说是斯蒂文森的《金银岛》。这部小说里有和大海有关的俚语,因而很难念。他花了一个星期,念完了这本书,接着念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在熟读这两本书以后,杨振宁说:“以后就容易了。” 杨振宁还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对美国初期的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很崇敬,富兰克林的自传激励了杨振宁。去美国后他取名为富兰克,并将第一个孩子的英文名字取为富兰克林。 1945年杨振宁的父亲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的父亲,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并在以后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论文写好后只有4页。泰勒说服杨振宁,无论如何,一篇博士论文只有4页总是太短了,要他加长。他照办了,加到了23页。在物理学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后,他又转向远东。杨振宁将把他的文稿与信件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而不是给石溪纽约州立大学。他是中文大学的访问教授。杨振宁也没有排除他搬回中国的可能性,因为回去后他和与他结婚已50年的妻子杜致礼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新近,致礼在石溪州立大学的医院动了三次肿瘤手术,结果良好。 杨振宁在长岛还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远离他的三位已经成年的孩子身边。他们三位都已得到科学方面的学位。杨振宁说:“他们是美国人。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很少。”长子光诺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在是纽约州西彻斯特县的一位财务顾问。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学博士,住在纽约城,为J.P.Marg财务公司分析化学工业。女儿又礼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县的一位医生。 杨振宁在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他说:“我们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在这里我们有许多朋友。我们在两个社会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为他的退休举行的学术讨论会结束时,杨振宁谈到他在60岁时的一个“伟大和意义深远的发现”:“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纪的一位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学时代的杨振宁聪明而早慧,数学念得非常好。有一天,他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从心底里盼望儿子有出息的杨武之,十分清楚诺贝尔奖的份量。他鼓励儿子说:“好好学吧!”没想到,这个玩笑,在西南联大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了开来,人们戏言:“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从父业攻读数学而学物理?哦,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高中时只读过化学而没有读过物理,所以他报考联大时考的是化学系。可1938年11月底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又转到了物理学系。联大1938年入校的新生里,16岁杨振宁的杨振宁,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此时的西南联大,学生宿舍是土墙茅草房或土墙铁皮房,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下雨时会叮叮咚咚响个不停。教室的地面是泥土地,没过多久就变得七坑八洼。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会被吹掉下来。听课坐的是在椅子右边安上一块形似火腿却只能放一本书的木板的“火腿椅”。但师生们苦中作乐,幽默地称吃的掺带谷子、稗子、沙子的糙米饭是“八宝饭”,穿的通了底的鞋是“脚踏实地”,前后都破洞的鞋是“空前绝后”。 西南联大在学制和课程编制上,采取“学分制”为主体的“共同必修课”和“选修课”三者结合的制度。大学本科四年,必须学满130—140个学分(各系不完全一样),经考试合格(任何一科都不准补考)才能毕业,因而不少学生考取联大却读不到毕业。在联大接受过教育的8000余人中,正式毕业生只有2522人(休学、参军者不计在内)。到1942年7月毕业时,联大物理学系最终完成学业者只有9人。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本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这栋宿舍是年久失修的二层小楼。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不过,杨振宁在读时的物理学系和物理学部,教授们虽想方设法办起了普通物理、电学、光学、无线电、近代物理等5个实验室,但由于缺乏仪器,实验不足,研究工作只好偏重于理论方面,教师们的研究成果也大多限于理论上的探讨。 1944年7月,研究院6位研究生毕业。此时,获理学硕士学位的杨振宁才21岁,也是6位毕业生中年龄最小的。 杨振宁在联大短短的6年,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振宁于《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回忆说:“我在联大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6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
Ⅸ ~学年第一学期专业奖学金
一、专业一等奖学金(319人)
(一)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45人)
张新毅 韩豫 李紫健 宗兆建 黄春梅 袁玲玲 郑仁乔 龚小晗 韩凌飞 高雪 李洪锦 黎乐 陈贝贝 赵慧 庄亮亮 于超 马睿 杨岱林 李佳黛 汤佳伟 马莉 王珍珍 季洪伟 贠海晏 刘龙龙 陈红瑾 包创 张小龙 杨波 陈伟志 顾亚 王明阳 史晓晓 刘卉 李淼 张力钰 方星泰 沈阳 石卿尚 陈代鑫 天鹤 闵兴玲 于华之 周庭红 姜恒
(二)工程技术学院(47人)
孙健越 刘晨 范学敏 刘佳微 杨光昌 陈竑然 文杰 吕健 黄爽 孙伟涛 孙一璇 朱超杨 汪磊 黄国恒 刘岩 王世广 冯军 李卫明 赵志涛 金威 韩振华 张津 陈果 李硕标 王欲绅 郜卓 江豫生 兰威 田京京 赵佳欣 安孟可 刘振起 韩传锟 周志浩 马兴龙 张文亮 宋文煜 刘其琛 高祥 莫岸 张越 周山山 马勋 姚勇征 刘呈 宋建阳 吴昊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2人)
麻尉蔚 黄旭 何颖 殷孟延 罗炳程 张园园 吴微微 陈永博 申见昕 王明月 原江燕 曹丽 王子媛 孙雪莹 肖悦雯 吴三琴 何文会 朱倩 罗文娇 吴承晚 朱栋 陶娟
(四)信息工程学院(36人)
王鑫 胡万锋 付国楠 王静 王鹏 张晓玮 李宏强 王巧 肖涵予 何伟 董湘军 张伟斌 孙爽 张娜娜 徐亮 王宁 胡芙蓉 苏皓妍 刘甜甜 韦佳黎 尚子吟 刘典 张园眼 陈丹丹 李萌 魏万敬 赵艳杰 信荟敏 高荣祥 李北格 邹蕊泽 范文慧 张钦博 顾致宁 左佳伟 卢赟
(五)水资源与环境学院(22人)
蒲娇阳 陶晨 李怡婧 佟欣 郑亚南 张钰琦 顾晓敏 王易初 赵可玉 张莉 石文莉 刘琪凡 程瑞瑞 陈彦 何琛芝 谭超群 吴庭雯 黄旭娟 孙慧 赵国霞 李蓓 夏学敏
(六)能源学院(30人)
张园 赵俊龙 王玉玺 刘洪霞 郭珍珍 陈常红 陈旭 吴武超 张权 李宁 赵丽君 王诗雨 贾颖超 李皎 耿名扬 孟金落 孙书洋 单帅强 王冠 张丽 郭景祥 王婧 刘慧盈 卢登芳 赵倩茹 张群 刘欢 闫夕尧 刘伟 高雅婕
(七)人文经管学院(31人)
李柔 宁羽丰 王裕 董天成 路一明 张梦瑶 李创 庄婉婷 王晓敏 赵丹 熊永生 杨占萍 刘田田 韩丹 温彦蕾 柯玉 杨贺林 罗慧敏 贾超增 黄颖 郝晓晴 邱红 杨晓晨 李昕 王晶 陈晓露 张欣 白婧 张敏 唐剑美 李继红
(八)外国语学院(10人)
陈晓 陈譞 杨茜 王雷 邵一宸 孙畅 赵梦媛 霍慧妍 李宇 孙宝
(九)珠宝学院(19人)
罗书琼 聂淑芳 李丹丹 徐安可 孙帅 陈敏 展佳 李弈影 韩颖慧 韩浩宇 刘晨谱 何弦 王雪 霍凯杰 刘三益 静洁 张政 廖轶祎 白昕毓
(十)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7人)
王彦嫱 卢倩云 郭希 任岩 刘璐 李子永 王旭 李佳鹏 方媛媛 胡志明 曹健 段艳廷 李沁慈 何彬 王冠鑫 田丰 林钰琪 邓天奇 陈路路 窦道威 曹萌 蔡飞达 张子阳 王健行 布少聪 刘昫辉 任星卫
(十一)海洋学院(8人)
李薇 于璇 付尧 钱娜 梁华催 蒋启财 陈红瑾 徐烨
(十二)土地科学技术学院(18人)
翟旭 刘康 高方红 辛鑫 刘宏庆 芦飞 李竺强 张羽鹤 金明煜 任丽超 赵丹 林亚婷 周玲 秦兴臻 黄晴 李逸凡 李依 王世奥
(十三)数理学院(4人)
董文秀 冯文辉 张育浩 王梦晖
二、专业二等奖学金(678人)
(一)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114人)
王菁姣 林逸 蒋俊毅 刘子彰 张佳伟 孙川翔 费详惠 邢延路 崔璨 韩奕彤 孙汉申 吉海 莫亚思 江秀敏 郭克超 王章棋 谢佳斌 王亚莹 黄泰誉 张腾飞 张衎 王勋 殷红 黄建桦 孔令号 谢秋红 程金华 侯德华 郭春梅 李世民 刘金良 杜静国 王雅婧 王奕萱 蒋垒 冯李强 赵汉卿 王碧雪 韩日 豆敬兆 吴昌炟 李悦正 方敏 方彦奇 蒲强 马媛 杨文心 何勇 李重 隋真龙 杨光 郑斌嵩 邝著华 方童 刘美玉 张然 雷杭山 王永恒 刘金业 刘天航 商咏梅 曾云川 黄兆熙 陈诚 马元 刘向东 吴杰 邓铭哲 吴迪 韩宁 赵宇 徐丹虹 张爱诺 许晨光 滕晓燕 丁小稀 申亚辉 杨忠虎 李虎 杨艳 宋扬 葛战林 李健 何亮 王洋 张凌霄 孙强 毛泽斌 林婉榛 康东艳 黄诗康 李超 王勇 陈方戈 尹峰 齐程元 武若晨 胡骁 刘红光 张隆隆 何晗晗 赵泽霖 翟媛媛 杨立明 苏元元 康壑 陈鹏飞 闫圆圆 郭雯 赖玙婧 陈玮 赵凯 李俊达 江左其杲
(二)工程技术学院(104人)
谭慧静 隋欣彦 赵浩 单斌 何畅 未波波 张维娜 张琼方 王百宁 范俊 刘嘉露 张东东 方国庆 阎锡东 吴幸娟 周建超 李晚冬 周号同 陈飞飞 王迎春 王偲 宋江文 李哲 赵国庆 汪亮斌 贺会策 刘天宇 陈纯 苗鹏勇 唐杰 崔哿 刘海洋 吕轩 吕彬彬 崔晓桐 韩怡夫 沈庆双 黄显铧 原钰斐 彭亚捷 陈旭东 唐中辉 钱睿 陈美玲 段九龄 李良勇 许小路 王宗盛 卢庆喜 杨朋张家尹 霍东平 赵志航 凌盛 张超 张维 付栋 赵宇晨 万小乐 段明石 王汉勋 姜兵 王磊 王文谦 郝奥伟 吴越 李传浩 谭梦溪 何晓宇 尉白鸽 刘阳 梁彩红 于鹏飞 郭学宝 李勇 杜茂 卜宏利 李辉雄 李彤 范亚东 康维维 郭程 崔志炜 兰艳梅 夏涛 王雅婷 刘广鹏 李衍禄 张千 李智 董颖 张旭 武彦光 张平峰 宣金泉 刘放飞 任震 吴晓楠 龙爽 王玉宇 王帅 吴欢欢 罗训 薛宇敬阳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44人)
卫会云 周蒙 崔成杰 汤加伦 海韵 于明雷 翁宇萍 袁学友 谭 波 田娜 郭劲书 项婷 孟繁奇 幸雪冰 徐珲 翁传欣 张之介 钱剑锋 顾文龙 柳成荫 陈颖 袁艺榕 李潘 夏超 徐婷 吕振飞 方思懿 许峰 刘阳 刘贝 庄佳庆 王小雨 闫振 赵寻 赵嘉丽 丁玲 陈雪 程张祥 付萌 彭轶瑶 和国花 蒯雨晴 高歆雨 张青云
(四)信息工程学院(63人)
孙雪松 吴梓涵 王玉平 杨俊哲 冯金龙 吴志宇 林雅 刘建利 姚连凯 张驰 刘翥 殷欣欣 赵龙 孙志远 彭向韶 许茹斐 雷霄 马剑南 孟庆宁 陈熙 郭学强 侯亚辉 白俊生 叶志灵 张茗奕 罗凯欣 汪小娟 刘欣丰 唐廷彬 苏浩然 刘晓东 陈杰 刘烽 王欣蕊 王淼鑫 王思 周天宁 裴瑶 成臻 张敏 张琳 刘鹏 石鑫 雷雅楠 胡佳锋 倪裕芳 张永强 罗鹏 张素琴 贾春歌 李可 石柱 李星星 刘旭 雷涛 韦超 马楠楠 胡祖杰 宁李帝 席志远 包宇航 方昱琨 张永虹
(五)水资源与环境学院(52人)
赵星辉 王茜徵 代天娇 裴理鑫 刘永杰 洪筱涵 刘岳栋 贺琪宇 赵佳敏 张网 曲文静 孙艳玲 何杰 李毅 王慧玮 张迪 张志远 赵航 曾兰 李森 张达 夏成 柳王吉 赵甜 马蒙 李庆 张兆长 杨欢 苏思慧 吴运通 陈邦松 杨礼琨 龚寒妮 魏善蓉 龙 汨 郭钰颖 朱帅 肖勇 张华悦 李晓露 于天 李付兰 张晓沛 王佳怡 张倩 刘安琳 刘惠兴 刘海生 李航 王昕昀 嵇恬甜 董鹏超
(六)能源学院(79人)
田青 王铭显 韩思 付应坤 姚靖婕 张静静 张海峰 刘海龙 张丹凤 白艳改 陈亚西 徐文丽 马琪 王筱萌 孔艳军 张荻萩 张 赫 张同心 文凯 尚世龙 郭亮 张金煌 聂斌 谭龙 王娟 何雅 许雨桐 张甜甜 王艳 侯友林 白莹 曹立山 杜晓瑞 房媛 郭乐乐 刘帅 刘芳 丁印帅 裴松伟 赵俊斌 李卫兵 吕艳南 黄家国 王婷灏 徐锐 王洋 吴圣 陈幼玲 赵静 李振涛 李俊 史新 娜米尔 孔祥鑫 朱经飞 聂国权 张曼莉 李庆 曹思凡 杨宇勇 纪彦波 王昆 祝武权 多雪梅 汪远征 苍雪 王鑫玉 王长元 王玥 张知源 马纪利 马广鑫 刘超 黄涵宇 程霏竑 雷华蕊 王威 贾 霖 辛懿陶然
(七)人文经管学院(48人)
赵昕 林钰 郝敏倩 李维佳 齐敏 孟庆玉 吴婧恬 岳爽 李爽 沃美玉 徐晓茹 鱼莎 李琼 韩晶 于会有 李胜勇 柳逸澄 潘向龙 胡历芳 李卓琳 赵华 邱业 匡怡洁 吴露 张洪亮 李菲菲 杨柳 朱珺 凤行 李宗燕 褚萍萍 刘雯青 章禅琪 甘庆梅 王紫怡 孙逸凡 刘娅 殷诚 王兰蕊 韦辉 袁文 张祥 陈思 刘芳芳 孟思 武小军 江文娟 秦汉
(八)外国语学院(16人)
靳佳莹 马士萍 朱丽颖 王安琪 王盼盼 王梦媛 庄云怡 张晨 黄先 刘沛竹 王雅婷 王爽 莫槟菱 王晨 侯力嘉 侯芳琪
(九)珠宝学院(33人)
李爽 张迪 陶姜力 吴青蔓 马晔 王乾乾 王洁宁 杨向波 吕砚荻 李源 左伊伊 李佳 代可可 温冰冰 李秋环 许寻 雷宇雯 许彦 杜华婷 李国一 谭结 裴育 边玉函 杨蕾 张孟羽 豆肖楠 刘志朵 黄华 金梦 杜文静 韩丹丹 曹锴悦 查云鹏
(十)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61人)
刘芳馨 王莉蓉 辛静 傅皓淳 史旭佳 李诗珺 刘洋廷 龚应丽 侯颉 叶春林 谢茂笔 杨蕾 许林斌 贾常秀 舒国旭 张辰 郭长安 刘系 张毅 宋晓东 张昌榕 马曾虎 许留洋 顾绛帆 匡邓晖 刘强 刘涛 王国强 李春 王汪汪 何俊强 彭诚 谭嘉言 王春阳 游志伟 朱振宇 孙丽霞 文莙翔 舒心 袁建平 奥然 刘锴然 张艺凡 宋莎 陆培 李少卿 张盛泉 赵耀 崔辰元 赵荣 夏莉芳 张乐乐 王姝湘 王博 史保营 杨杰 郝凯学 翟焱森 翟景红 洪 迪 李松林
(十一)海洋学院(19人)
孙军 庄丹丹 彭冰滢 冷剑桥 邵超 刘宇柠 张瑞杰 张立 陈井双 潘梦迪 陈明玉 郭梦如 蒋佳倩 田聪 林丽芳 余帅 焦鹏飞 付文凯 朱塽
(十二)土地科学技术学院(38人)
贾丰蔓 赵爽 王枫 徐秋蓉 李方舟 赵垚惠 刘新竹 钟逸云 冯航飞 崔媛媛 王国玺 郑浩 郭建刚 明群杰 翟敬璇 杨雨蒙 郭兴健 邵日涛 蔡建伟 原智远 陈小玉 王蓬勃 郭婧锐 陈铃林 胡兴定 吕慧玲 赵庆庆 荣联伟 高文文 陈昕 宋若男 冯怡婷 刘畅 盛盼 朱晓磊 赵攀奥 曾珍 彭亦松
(十三)数理学院(7人)
杜慧莉 刘少丛 房世超 陈旭东 李油 张海 王栋
三、专业三等奖学金(1004人)
(一)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160人)
朱彦霖 滕雪明 范索亚 金子梁 陈炳翰 都晓菁 张立雪 姚翔 刘晓磊 王泽洲 林杰 王皓 卞青 姜壬丰 袁嘉欣 孙转荣 李杨 刘盼 葛瑞涛 刘晓波 董金龙 王改梅 张旭 孟军辉 刘瑞麟 杨林 莫乃明 薛志强 刘玉香 付芬 房大任 邢立强 潘柯伦 马帅 李春风 王振凯 张志超 吴钪 王剑波 孟旭阳 王雷 魏昊明 张生泽 陈立彬 时贞 徐培言 王开元 刘宗翊 孙萌 潘彦宁 杨承伟 刘秀 朱宏波 王平平 孙娅琴 王鹏 梁文飞 常林夕 姜华 张鹏飞 马琳 单云 杜昊 高家斌 鲍新尚 刘亚东 乔东海 王一明 周修波 田广阔 庞瑶 田鹤鹏 胡奎 杨琼 刘佳宜 朱琳 王静 章佳 方景文 计江龙 梁亚运 张学梁 唐卫东 徐立明 成明 杜昕 余式志 赵毅 谭伟 刘威 高海军 满浩 胡传胜 罗男 陶兰初 霍银 朱保霖 吴永强 张心斌 罗业春 张永峰 邵鹤森 李雪峰 高庭 王国瑞 王达 王铁柱 宋卡迪 刘牧 杜斌 于皓丞 靳胜凯 袁伟恒 陈剑南 常铭 杨朝磊 张浩田 秦锦华 马赫 贾文娟 孙雅琳 高学泉 樊鑫 练翔 王久懿 赵洋 许鑫 华磊 郭建刚 南景博 赵宇霆 李明 王亮 娄潘晓 周桐皓 李松 李超 侯继尧 陈春良 牛之建 郑梦天 陈子微 李解 路东宇 王大川 李炜恺 贾晓晨 董天赐 李鹏 任顺利 闫家伟 张岳 师铭 贾彦东 张雎易 彭文文 杜雪鸢 程世轩 古力娜·太来提 欧阳海涛
(二)工程技术学院(157人)
唐侥 索晓晶 焦月 王桦 赵宏伟 张磊 刘含阳 李龙 李开洋 周丹 宫大辉 宋腾 张林 张治家 尹少隆 马玉宁 陶小娜 石爽 朱玥 贾莹刚 游恩旭 朱俊凤 耿川 王东会 吴军 史志荣 刘杰 蔚序帆 刘驹 孙瑞龙 熊繁升 豆方方 朱樟柳 李园 曹俊杰 王春权 曹世明 关宏图 王世栋 苏运基 马成伟 李建春 石盼 史浩贤 张耀澎 刘文辉 王骥飞 邓锦 王云鲲 张萌 侯思雨 孔令晓 仇海涛 宫伟超 黄紫嫣 吴云雷 郭新健 葛泉 周宇 秦晓睿罗大海 何瑞蓬 龙维 赵磊 何伟 陈延 李凌婧 张忠和 邓小龙 武林 姚慧洁 何川信 陈科宇 王振 郑旭辉 赵琳琳 万岸哲 刘宏 林思堡 王森 邓成勇 冯群 杨光锐 席海宾 刘腾 吴楠 刘超 刘晓 李伟玉 董威 董文悝 祁亚东 张曙光 姚文博 徐亮亮 谢德虎 万为东 罗志远 苏子良 刘建彬 杨邓怜 汪海飞 倪征宇 张庆嵬 严鑫 檀斐 唐婉 高明帅 季旭东 吴长清 沈照培 陈为兵 黄明新 马标 孙海强 周金龙 黄国钦 段志宝 邹俊 王以威 颜刚 郑超 马文龙 刘刚 朱早贝 王艺霖 张蔚 王洋 王敬 伊鹏 陈文丹 文波 唐振宇 田洪才 高泽鹏 常琪 王朝朋 刘振伟 费伟良 李阔 张乐 卢弘扬 马滔 杨卫华 王新浩 闫晓伟 李鹏飞 胡国庆 李泽华 高大强 庞菲 王铮 张杨薇 吴曼 杨戈 王望 谷长超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67人)
张笑妍 刘连花 步超远 陈建 李绍美 罗懿 杨倩 姬海鹏 王相 李静 安宇宁 吴昊 曹晓炜 魏耀祖 姜瑞泽 唐浩 陈翅 李云华 张玥莹 刘海涛 杨倩茹 张晓光 赖晓红 王蒙 程瑶 尹兆钰 石书柳 朱贺凯 刘汉 林志祥 李雍 常倩倩 赵盼旺 郝洪洋 王健 李靖 商琦 刘思麟 朱文姝 崔梓贤 童聪阳 朱凌 马佳翼 栾兴龙 栾中岳 姜峰 李艳丽 薛伟 李磊 袁标 付玉 孙晋龙 李子衡 谢超 管超 胡永刚 满沛文 王悦 赵唯序 杨昰 冯靖雯 周志强 尹琦璕 马少宇 王凡文 赵成龙 贾德雄
(四)信息工程学院(99人)
符家强 尚涛 贾昊 宋景 姚蓓蓓 闫潭 周兴 马宝雷 霍志强 王莎莎 王刘飞 赵瑞 何强 张瑞平 赵登 刘桂廷 于振灏 田良 彭子璇 董威 杨健宇 苏照远 王森 曾伟 吴牧原 佟欣欣 曾家藩 郭达剑 李茜 方颖 常飞飞 李伟超 张波 王东 赵冬冬 娄明 王鹏飞 邹波 张建 阮绪夫 张海峰 张州 胡伟楠 秦平原 于海楠 胡健闽 于博文 侯巍巍 马浩 杨冰 孙雅菲 陈冈 黄丹 林慧 程希萌 刘明 熊微微 张虹 王欢欢 祁福斌 荆涛 张丽堃 杨晶 张富豪 蒋树龙 彭伍胥 蒋瀚 郭敏 姜美杰 陈元元 居恒哲 梁建东 张春玲 张猛 许婕 王萌 张悦 许迪佳 李银英 王淑艳 李春光 张耀文 代海福 赵昕莹 王振 史春美 齐雅男 陈双刚 仇立山 阳天舒 蒲泓羽 邓丕辉 王欢 曾小玲 李佳澳 孙海源 余明典 邢开颜 刘小玉
(五)水资源与环境学院(69人)
程铭 李晋阳 逯超 蓝羽青 宋志晓 王双双 彭彤 戴嘉敏 雷璧菁 贾凡 周凌峰 蔡琰琳 邱安安 徐悦 李戎嘉 杜蓓蓓 王丹 马学龙 赵东阳 张嘉 于茵 袁静 于成龙 苑晟 柯凯豪 郭娟 王蜜蕾 肖彦茹 宋依然 李伊楠 郭旭 刘泽 苏杭 吴旸 王卓然 熊晓艳 朱阁 刘赫淳 王彪 董哲 谢秀娟 陈舒 李绍竑 张小明 倪萍 张佳 李双鹏 史大伟 刘岳霖 吴秀杰 李绣书 易升泽 曹聪 李小盼 陈晓宇 孙赞 孙朝阳 王进 蔡怀彧 丁一凡 马孟科 姚文吉 孙琪 杨小佩 唐祺 边城 廖昕玥 徐若秋扬 艾克热木·艾尼瓦尔
(六)能源学院(114人)
徐丹 谢伟伟 李晨 王琪 吴聃 郑向鹏 陈杨 郝龙 杨小峰 王新珏 陈诗雯 孙晓晓 储繁 罗云飞 苏勤芹 杨震 秦选辉 崔宗承 倪坚强 邢国强 李洪 董文秀 李钟洋 张亮 刘美灵 葛龙 刘志勇 李美璇 李文会 邓长生 周旭 孙秀龙 孔若水 孙细宁 吴俊 许彬 贺然 赵决顺 方伟 房新乐 肖茗月 于洋 高亚军 徐海涛 初磊 万力 苏东旭 李英强 冯小龙 李珺 张亚美 吴建国 许汇源 王爱 唐海量 薛冰 彭己君 商鹏 杨宁 张光辉 徐清俊 辛欣 郁文谊 姬程伟 丁叶虔 贾文强 杨凯 袁亚东 陈涛 郎雨 吴高奎 周鸿璞 夏中源 张艺琼 菅笑飞 高堋 王贝 刘玮 秦念通 王泽华 胡人瑞 刘金龙 杨春飞 金丽娜 金梦 王睿 刘广明 黎健君 杨孟 信迪 陈奕奕 王少征 杜克锋 谢小飞 王兴华 吕俊辰 云塔娜 黄家宸 黄鎔杰 李文元 王远超 李唯多 白一鸣 国江川 柳浩 王红川 成俊材 张启贤 陈宏亮 焦明慧 刘萱 甄春阳 王加宝 姚伟
(七)人文经管学院(81人)
申国全 张秀颖 王琳 张凡 李雪婷 文丹 张玲倩 蔡萍 杨菲 王雨薇 向蕾 罗维佳 王洁一 胡轩 陈一爔 龚玮健 包昌泽 刘哲 吴雅云 王玥 苑一时 许庆庆 翁军杰 李双均 何凤毅 尹斯琪 高凤娟 魏凤彩 顾晨佳 覃君洁 桂蕾 吴瑞雪 宋彦林 王琳玮 贾冬冬 刘伊 郭金琴 白清媛 付娅娜 于芮鸥 孙婷婷 陈文静 曹兴 马海 阮丹枫 崔媛媛 吴邦正 贾思远 张卫涛 姜凡 杨桂香 李丹妮 李国秀 司春彦 鞠薇 张文柯 罗琳 陈曦 周梦艳 王逸智 黄文娴 刘慧 李婧 杨静静 赵丹丹 衣诺 周小栋 丁艳 王童 高沛宁 胡玉竹 师国娟 范可 门佳丽 申伟鹏 张月利 刘洋 张昕蕾 刘格格 肖小悦 顾玚
(八)外国语学院(27人)
刘云凤 孙春娜 邹菲 付慧娟 李婕 曹双双 郑思华 吴倩 周雪 李元荣 钟至骁 朱美旎 熊玉卉 刘慢慢 刘亚楠 周洋 孙悦 郭玉超 盖秋霖 马莉 王艺扬 卢俞瑺 赖方晓 张嘉玥 孙至谊 张伟男 王建星
(九)珠宝学院(50人)
袁文桃 刘炳佳 雷颖 谷燕 李姗姗 郜玉杰 汤维茜 陈骁 赵美涛 刘晓婷 郭碧君 马云璐 李砚芳 徐璐 吴浩秋 戴安 冯宇晨 郑秋婷 李欣 高砚臻 翟世雄 白旭萌 张玥 潘羽 施爽 吴家晖 方艺斌 陈千然 王越 黄甜甜 梁璐 雷平 张茜 李梦莹 郑丽 刘珑玥 刘婉婷 王方 王荀 张云婷 伦青杨 刘华丽 王晓录 李亚光 王媛 杨广芹 赵猛 王松 李默涵 王蒙
(十)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84人)
马琦琦 史昕 刘鑫磊 石春蕊 沈旭 王刚 樊奔 曹强 张浩鸣 颜君 薛嵩 杨思朋 徐佐 张少斌 马永君 郝子琼 施招 李梦捷 刘洁琼 张雅菲 王丹 江明秀 英高海 焦宇慧 贾凌霄 乔锋利 郑雪静 王海龙 常小鹏 林意 王思浔 聂小力 高明哲 王倩 张俊遥 吴奋强 田占峰 孙博 刘翰林 朱星元 马帅 孙幸未 王祥 李瑞瑛 肖丽颖 杨兆航 刘默 刘雅琼 张明洋 吴亚锋 邓捷 苏梦宁 田高瑞 马骁 仲崇舰 冯学东 曾迪 周斌 苏有朋 张天信梁得天 解雨晴 陈祥鹏 马陈陈 陈浩 田亮 刘峰 卢威 黄瑶 丁阳花 杨森 陈余浪 徐忙忙 贺海江 谢定超 刘书言 王娟 李树寒 郝岩 彭春宝 刘慧雯 孙继超 张嘉琪 谢世一豪
(十一)海洋学院(26人)
王铭晗 段莹 刘霞 夏越洋 姜静 王思雯 王映辉 白小云 王延 黄冰玥 陈瑶 皮仲 王东升 钟阳阳 周辛全 孟安乐 贾安娜 赵 雪 麻晓娟 李玉贤 周金明 黄晓璇 覃业曼 黎雨晗 刘汉尧 勾龙博
(十二)土地科学技术学院(59人)
安 静 张明佳 宋泳泽 马昌部 徐佳垚 申晓哲 周加晟 金 涛 田 渊 吴燕华熊祥瑞 张亚庆 岳明宇 腾格尔 张学文 陈 琳 李 伟 张东一 杨慧斌 程天超 孙久哲 单天婵 陈慧 张泰宇 胡佑明 温凯 张宏伟 黄琳琳 胡娇瑶 段建文 段天玉 许多 陈晓辉 韩笑 高奇 薛藩秀 徐琴 李维歌 姚思瑶 吴曲 吕影 鲁珊杉 韩雨辰 叶达 易琬丰 党慧 张健美 杨静思 马明丽 张文凯 董士璐 王群 罗政 李凯 姚念深 罗颖 丁茜 方航 陈士轩
(十三)数理学院(11人)
王石杰 杨鑫淼 孙红云 张丹 芦永明 刘林园 纪楠 陈莲 周龙 王肖华 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