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生物
海洋本来就是生命的摇篮,人也是由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
水中生物他们的呼吸器官就决定了他们一定要在水里生存。
长期的物种进化,适者生存,适合在水中生活的生物具备了与环境竞争(逃避毁灭性捕食)和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这和适应陆地生活的生物是有区别的。
望采纳!
Ⅱ 淡水生物的作用是怎么样的
淡水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主要生态作用是: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质养分和有机物,保持水体一定的清洁度,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形成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渔业生产上所讲的培养水质或肥水,实质上是指繁殖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生产力的大小,预示着池塘鱼类产量的高低。浮游植物是鲢、鳙和罗非鱼等鱼类的主要饵料,浮游动物是幼鱼的饵料。
多种鱼类共同对水体环境发生影响。草食性鱼类的粪便可以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鳙提供饵料。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取食浮游生物和细菌,使水质变清,有利于草食性鱼类的生活。鲤、鲫、罗非鱼等摄食有机碎屑,也可保护水质。各种水生生物之间以及水生生物与环境之间连接成一个合理的、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既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又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
湖泊中,水生植物常占重要地位,大量植物有机残体沉积湖底,积极参与湖盆的填平作用,据分析,云南省天然湖泊底泥中有机质含量,洱海为2.69%,滇池为6.34%,草海最高可达27%,为湖泊的沼泽化和泥炭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次,水生植物具有过滤泥沙、减缓水流的作用,促使湖水透明度增大。在氧化塘中利用水生植物(如凤眼莲)处理污水,也是水生生物净化、改造水域环境的实例之一。
知识点
自养生物
作为生态学用词也称独立营养生物,它的对应词为异养生物。其原义是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在这种古典概念中,并没有把获得能量的基质氧化和为了碳素同化而进行营养物质的还原这两大代谢系统加以区别。而今天这个概念已分为根据作为能源而被氧化的营养物质及其氧化形式来分类(化学合成生物、光合作用生物、无机氧化生物、有机氧化生物),以及根据对碳源的营养素材的摄取方式及其在还原同化作用中所必需的有机代谢物质的合成方式来进行分类。而且只限定于后者的意义而被广泛地应用。
Ⅲ 淡水生物大全
《淡水生物学》
作者: 卢敏德
ISBN: 9787810376594, 7810376594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0-05
定价: ¥21.00
内容提要:
本书是面向农村实验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养殖专业的《淡水生物学》教材。
本书分两篇共9章。第一篇介绍淡水生物形态、特性、分布及分类检索,第二篇介绍淡水生物水系统生态、淡水生物调查研究方法。
全书助学内容形式多样。为有利于自学和复习,每章之后都附有自学指导和练习题,书末还附有两份模拟综合试卷及考试大纲。
本书可作为水产养殖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材,也可供水产学科各专业函授学员、水产院校淡水养殖专业师生和水产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也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相应专业的教材。
编辑推荐:
本书是面向农村实验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养殖专业的《淡水生物学》教材。
本书分两篇共9章。第一篇介绍淡水生物形态、特性、分布及分类检索,第二篇介绍淡水生物水系统生态、淡水生物调查研究方法。
全书助学内容形式多样。为有利于自学和复习,每章之后都附有自学指导和练习题,书末还附有两份模拟综合试卷及考试大纲。
本书可作为水产养殖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材,也可供水产学科各专业函授学员、水产院校淡水养殖专业师生和水产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也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相应专业的教材。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淡水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淡水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第三节 淡水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四节 我国淡水生物学研究概况
第五节 淡水生物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
Ⅳ 什么是淡水生物
因为湖泊和河流系统被陆地障碍物所隔开,所以我们可能会想到淡水生物在同一地区里不会分布很广,又因为海是更加难以克服的障碍物,所以我们可能会想到淡水生物不会扩张到遥远的地区。但是情形恰恰相反:淡水生物以一种高度对自己有用的方式变得适合于在它们自己的地区里从一个池塘、一条河流到另一条河流经常进行短距离的迁徙。不但属于不同纲的许多淡水物种有广大的分布,而且近似物种也以独特的方式遍布于世界。
Ⅳ 潮汕有什么淡水生物
潮汕海岸线长325公里,蜿蜓曲折,形成了79个大小岛屿,岛岸线长196公里。沿海有可供海水养殖的滩土20多万亩。境内有大小河流31条,总长7397公里。有水库和山塘3047个,总库容21亿多立方米,还有河涌、池塘等。
——潮汕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水温较高,有利于海洋及淡水水域中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产资源丰富,已知海区有鱼类471种,暇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淡水水域中有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40多种。
甲鱼、桑田膏蟹、篾蟹、扇贝、大蚝、大澳珠蚶、赤砂蚶、薄壳、花蛤、红内、乌鱼、乌耳鳗、卢鳗、草鱼、松鱼、鳞鱼、鲶鱼、斑鱼、鲤姑、龙箭、土虱、土溜、鲨鱼、金龙鱼、黄雀鱼、巴浪鱼、鹿仔鱼、鞋底鱼、银鱼、龙虾、虾婆、虾姑、响螺、鲤鱼、澎菜。
--------------------------------------------------------------------------------
桑田膏蟹
甲壳类海产品。学名锯绿青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网,蝤蛑科。
桑田膏蟹(又称桑田赤蟹)产于潮阳市的河溪镇桑田乡。
青蟹全身有甲壳,眼有柄,足5对,前面1对长成钳状,叫“螯”,后4对为步足,第4对步足的前节和指节扁平,呈桨状。腹部分节,俗称“脐”,以圆脐或尖脐分雌雄。桑田人善于捕捞和养殖膏蟹。蟹池筑于榕江出海口附近,水温盐度适中,潮流畅通,水质优良,饵料丰富,适宜膏蟹的生长。将从海中捕到的青蟹,进行挑选分级,把已交配后卵巢渐趋发育成熟、体重约200克以上的雌蟹作苗种,投入蟹池养殖,经20天左右精心饲养管理,便长成膏蟹,这时蟹膏(卵巢)已扩大充满甲壳边缘,蟹背呈赤褐色,每只体重在500克左右,便可收获上市。
桑田膏蟹以膏红肉肥、味香清甜、富含蛋白质驰名。
--------------------------------------------------------------------------------
篾 蟹
淡水和咸淡水产蟹类。即溪蟹,旧称石蟹。甲壳网,十足目,溪蟹科。栖息溪流旁或溪中石块下。近似种类繁多,中国已发现的约有50多种。
潮汕常见品种为细齿溪蟹和锯齿溪蟹,个体较小,头胸甲背面稍隆起,额部后方有一对隆块,其前面有皱纹或颗粒,腿窝后方下凹,隆线清晰,前侧缘有小锯齿。潮阳市的海门港、澄海市的莱芜湾、饶平县的黄冈河口等咸淡水区常有发现。尤于暴雨过后为多,渔民在近海时有捕获。
篾蟹经盐渍,加入酱油、辣椒、蒜头和味精调味,便可食用,为潮汕人喜爱的佐膳佳品。但篾蟹是人类肺吸虫的中间宿主,为保障身体健康,食用时最好是煮熟再吃。
--------------------------------------------------------------------------------
扇 贝
海产双壳贝类。属瓣鳃网,扇贝科。因双壳表面有放射肋成扇状而得名。汕头沿海分布的常见品种为华贵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壳近圆形,左壳较凸,右壳较平,壳色有红、橙、紫等多色。壳表面有等粗的放射肋,肋上有小节;铰合线处有略呈三角形耳,前耳比后耳大。内韧带发达,足丝孔明显,具细栉齿。壳内面有与壳面相对应的肋和沟,铰合线平直。生长于低潮线附近至300米水深的海底,以足丝附着于水流通畅的岩石或珊瑚礁及石砾沙质海域。汕头底层拖网作业有捕获,但数量少。扇贝是国内外主要高档养殖品种,现国内作为养殖对象的种类有: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日本日月贝和从国外引进的海湾扇贝、虾夷扇贝等。
扇贝的闭壳肌发达,干制的闭壳肌称“干贝”,珍贵的海产品,经济价值高。其壳可作为贝雕工艺品。
--------------------------------------------------------------------------------
大 蚝
贝壳类海产品。又称水生,学名牡蛎,属板鳃网,牡蛎棵。种类繁多,中国已发现的约20种。
潮汕沿海养殖的品种有近江牡蛎、长牡蛎和褶牡蛎等3种。是高蛋白、多营养素的活海鲜,有
“海底牛奶”之雅称。养殖大蚝通常是:于每年立夏至小满和立秋季节前后,在海滩上均匀有序投
放一列列石头作为附着器,涨潮时蚝苗随水而来,附着于石头上而孳生;潮落潮涨,露而复浸,其
间须经常巡视,整理蚝石,清除敌害,至秋冬季节进行收获。
--------------------------------------------------------------------------------
大澳珠蚶
贝壳类海产品,学名泥蚶,属瓣鳃网、蚶科。肉供食用,味美可口。壳可作药用,有“消血块、化疾积”功效,也可烧制贝灰,或作陶瓷工业原料。潮汕泥蚶佳品除赤砂蚶外,便是大澳珠蚶。大澳人的祖先来自盛产泥蚶之乡的福建莆田,世代养蚶,经验丰富。所养泥蚶,粒小而圆,壳色红赤,肉味鲜美,自清代上海辟为商埠以来,大澳人岁岁运蚶赴沪出卖,食客、餐馆争购,被誉为珠粒,乃易名珠蚶。大澳珠蚶形美质优,在潮汕吃法比较讲究,用新瓦片置于小炭炉上烧焙,然后将蚶放于瓦片上,蚶受热略开口,取而吃之,饮酒嚼蚶津津有味。
大澳珠蚶每年春初产卵,随波漂到岸边,附着于烂泥滩中,大澳人适时在咸淡水交融的岸边刮泥,将蚶苗连泥铲起然后洗出蚶苗,放于小场护养,“冬至”前后,移放入中场,翌年冬季选取粒大的上市,小的移放大场,次年便成大蚶,其深匿、脱逸者成为巨蚶,内生蚶珠,为贵重药材。
--------------------------------------------------------------------------------
赤 砂 蚶
贝壳类水产品,学名泥蚶,属瓣鳃纲蚶科。两壳大小相等,坚厚呈卵圆形,壳面有瓦龙状放射肋,被褐色薄皮,壳内面白色。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
因产于潮阳市的河清镇岗背村的赤砂埔而得名。赤砂埔位于濠江中游西岸,其表层覆盖着赤色微砂,滩涂下面有白砂层,白砂层下有甘泉向上渗透,既有咸潮,又有淡水,所产泥蚶肉质鲜甜、嫩脆无咸味、为潮汕泥蚶之佳品,畅销毗邻省市及港澳、东南亚等地。
--------------------------------------------------------------------------------
薄 壳
薄壳,学名寻氏肌蛤。贝类海产品,因壳薄故名。
它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喜群聚,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俗称锭)附着于泥沙中。成熟时雌性呈橙黄色,雄性呈乳白色。有野生和人工放养两种。潮汕首创养殖薄壳。其肉味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实,薄壳的全身都是宝。
薄壳米味道鲜美,是颇具潮汕特色的食品佐料,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
剔去肉的薄壳壳,既可烧成贝灰,用作建筑材料;也可磨粉加工成动物饲料添加剂,是高级的辅助饲料。
加工薄壳米用过的汤水,经过滤可制成蚝油。泥锭泥水则是富含钙质和高盐度的有机肥料。
据悉,由于薄壳米加工技术性高劳动强度大,目前优秀技术工已越来越难找。希望这一古老而奇特的加工技术得以改良和发扬,让薄壳米这一独特的潮汕美味香飘海内外!
--------------------------------------------------------------------------------
花 蛤
贝壳类海产品,又称花蚶,学名菲律宾蛤仔。
生活于近岸潮间带的泥沙底中,在温度5--35℃、比重1.01-1.028的海水中均能适应。每年10月至翌年7月为播苗季节,每亩播壳长0.5-0.7厘米的花蛤苗1500-2000公斤,养殖18个月左右,壳长可达4厘米以上,可行收获。一般亩产3吨,高达8吨。
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
斑 鱼
淡水产鱼类,学名乌鳢,鳢科。
体略呈圆筒形,头尖稍平扁,口大,牙尖利,背鳍和臀鳍均较长,腹鳍短小,胸鳍短圆,尾鳍圆形,体背侧灰棕色或深褐色并间有黑色斑纹,腹部淡白色。栖息于淡水水域的底层,性凶猛,肉食性,主食鱼虾。
对环境的适应力强,口腔内有辅助呼吸器,能直接呼吸空气,耐低氧。产卵期在5-7月。亲鱼将水草搅成环型的巢、产卵于其中,并加以守护,直至孵出再仔鱼仍形影不离。
生长快,肉味鲜美,少骨刺,营养丰富,为人们视作滋补佳品,经济价值较高。潮汕的山塘、水库、河涌、池塘均有分布。鲜活斑鱼可供出口。
--------------------------------------------------------------------------------
鲤 姑
淡水产鱼类,学名鲤鱼,鲤科。
体略侧扁,腹圆,背鳍前方背部稍隆起,嘴边有须2对,体青黄色,尾鳍下叶红色,鳞大。栖息于淡水中的
底层,杂食性,生长迅速,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寒耐高温、耐低氧。1龄性腺成熟,每年清明节前后产卵繁殖。
是山塘、水库、河涌、池塘养殖和稻田养鱼的主要品种。产量高,潮汕年产量约3000吨。一般体重达150克
便可食用。肉嫩、骨刺少,营养价值高。
--------------------------------------------------------------------------------
金 龙 鱼
海洋鱼类,俗称红瓜,学名大黄鱼,石首鱼科,黄鱼属。是中国四大海产之一。体长侧扁,略呈椭圆形,体背侧灰黄色,鳞中心灰褐色,侧线下方各鳞多具发达的发光腺体,呈金黄色,故有黄花鱼之称。成鱼一般体长40—50厘米。属温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厌强光,喜浊水,爱群栖,食性广。对音响非常敏感,能利用体内的鳔伸缩振动发出声音。渔民常借此寻找鱼群。南澳、汕头港外、广澳、海门、惠来对开近海均有产,每年9—11月为旺汛。
金龙鱼经济价值高,肉质细嫩,含蛋白质17.6%、脂肪0.8%,味鲜美。其鳔称为金龙胶仔,富含蛋白质、脂肪、骨胶质、钙、磷、铁等成分,是高级的海珍和滋补品。潮汕民间常用金龙胶仔炖猪肚,作为产妇补品。
--------------------------------------------------------------------------------
黄 雀 鱼
海洋鱼类,又称薄雀,学名黄鲫。鲱形目,鳀科,黄鲫属。体扁薄,背圆鳞,易脱落。背部青绿色,体侧
银白色,腹鳍白色,尖端黄色,其他各鳍呈金黄色。一般体长14—16厘米,最长达20厘米。为暖水性近海鱼类,
鱼群有明显昼沉夜浮的特性,上中下各水层均为栖息活动范围,以浮游生物为食。潮汕沿海均有产,是扫莲、
掺莲、小围网等浅海和近海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有专门捕黄雀的黄雀莲作业。渔期为每年2—3月。
黄雀鱼体小肉薄,骨刺多,但味美,加工成“鱼饭”或用油煎均极可口。还可腌咸后晒干远销外地。
--------------------------------------------------------------------------------
巴 浪 鱼
海洋鱼类,鲈形目,体呈纺锤形,稍侧扁,被小圆鳞,侧线直线部位被棱鳞。背部蓝灰色,腹部银白色,成鱼一般体长20厘米,为暖水性海洋中上层鱼类。喜结群洄游于近海,有明显的产卵集群和索饵集群的习性,又有昼夜在水层中作垂直移动的特性。趋光性强,是灯光围网和机船拖网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
成鱼于每年春汛中、后期(3—5月)分批产卵,孵化成活的幼鱼,于暑海(5—8月)成群洄游于海湾、岛屿、岩礁周围索饵觅食,为浅海作业的捕捞对象。
全年均可捕到,春汛旺发为3—5月,秋汛旺发为8—10月。是潮汕海洋捕捞的大宗产品,年捕捞量2万吨。巴浪鱼富含蛋白质,味道鲜美,将新鲜巴浪鱼洗净装如小竹筐,蒸成熟鱼,俗称“鱼饭”,是潮汕城乡百姓喜爱的佐膳佳品。
--------------------------------------------------------------------------------
鹿 仔 鱼
海洋鱼类,是学名绒纹单角鲀、丝鳍单角鲀、叉尾单角鲀、黄鳍马面鲀、绿鳍马面鲀等各种鱼的总称。为鳞鲀科、单角鲀亚科,单角鲀属和马面鲀属。暖水性海洋中下层鱼类。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全身被小鳞,第一背鳍成锥状粗棘,腹鳍退化成一短棘。5—60米水深海区均有分布,渔场广,汛期长,潮汕沿海几乎全年均可捕到,拖网作业以每年2—4月和9—10月为旺渔期;浅海作业则以6—8月为旺季。
常获品种有白皮鹿(绒纹单角鲀)、乌皮鹿(丝鳍单角鲀)、猪哥鹿(黄鳍马面鲀)。此外,还有鹿婆(独角鲀)、三脚鹿(三刺鲀)等。而以白皮鹿和猪哥鹿为大宗。
鹿仔鱼是高蛋白质低脂肪海洋经济鱼类,新鲜烹食,味道鲜美,骨较软,肉中干骨刺,也有晒干制成干品或淡干品远销外地。
--------------------------------------------------------------------------------
鞋 底 鱼
南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也称龙舌鱼,学名龙舌鱼,学名舌鳎。鲽形目,鳎科,舌鳎属。体侧扁,呈舌状,两眼
在左侧,口小,下位。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无胸鳍。体两侧均被小鳞。子鱼两眼对称,营浮游生活,变态后右
眼移至左侧,成鱼转为底栖生活,主食褐虾、端足类和多毛类等。
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域,种类繁多。潮汕沿海均有产,是底拖网及刺网作业常见的捕捞品种。经济价值较
高的宽体舌鳎,体长一般在24—31厘米,肉质细嫩,肉间无骨刺,含蛋白质 18.8%、脂肪13.3%,肉味鲜美,是出口创汇的海鲜之一。
--------------------------------------------------------------------------------
银 鱼
小型鱼类,海淡水均有产。鲱目、银鱼科、银鱼属。生活于淡水及沿岸近海上层水域,有从海洋溯河回游的习性。体细长,无鳞,半透明。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扁平,眼大口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骨软。熟品洁白如银,故有银鱼之称。以小型甲壳类为食料。
潮汕沿海的内湾有产,但量极少,价昂。以澄海的韩江出海口处出产的赤尾银鱼为闻名。是定置网、地拉网等作业的捕捞对象。不须开膛理鱼,洗净即可烹调,全身均可食用。银鱼晒干,味香,是送礼佳品,旅外侨胞视为家乡特产,常带出国。
--------------------------------------------------------------------------------
龙 虾
甲壳类海产品,是海产名贵虾类中最大的一种。
最大达3—4公斤。属暖水性海洋虾类,喜栖息于5—10米深的浅海岩礁间,善在海底爬行,不善游泳,行动迟缓,白昼潜伏,夜间活动寻食,是礁盘刺网作业的捕捞品种之一。
有一定资源,产量不高。南澳、饶平、潮阳、惠来等地沿海时有捕获。常见品种为中国龙虾和波纹龙虾。体大肉多,含蛋白质16.4%、脂肪1.8%,还有与肌肉收缩有关的肌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及甲胺。味道鲜美,历来是宴席的佳肴。
--------------------------------------------------------------------------------
虾 婆
甲壳类海产品,又称琵琶虾,学名多毛扇虾。甲壳网,十足目。头胸部平扁宽圆,侧缘有锯齿,腹部比较
短小、分节,尾成薄瓣状,形似琵琶而得名。运动器官不发达,只能缓慢地在海底爬行,利用腹部的曲伸动作,
能作短距离的游动。
通常生活于50—150米深的海底,仅分布于暖海区。
潮汕渔民利用机拖作业常有获,但资源少,产量低。肉质细嫩,味道不亚于龙虾,是宴席佳品,也是出口的海鲜之一。
--------------------------------------------------------------------------------
虾 姑
甲壳类海产品,又称螳螂虾,学名虾姑。节肢动物门、甲壳网、口足目,虾姑科。背腹略扁平,胸部有8对附肢,前5对为颚肢,齐向口边,用于抓捕食物,故称口足类。
眼有柄,背面有8条隆起线。生活于暖水近海沙泥底或岩礁间。白天潜伏,夜间爬行觅食。南海种类最多,已发现的有60多种,最大体长33厘米。潮汕沿海均有产。
为拖虾网、拖网以及刺网作业兼捕品种,产品不多。肉和成熟卵巢味美,可鲜炒和油炸。新鲜虾姑洗净,用盐和酱油腌渍,加上辣椒、蒜头等调味品,是潮汕有名的小食之一。
--------------------------------------------------------------------------------
响 螺
贝壳类海产品,学名长辛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有螺层,各层肩角突起,前端管长而稍为弯曲,螺顶尖长,壳面为茶褐色。喜栖息于盐度较高的海底,每年7-8月产卵。
潮汕沿海机拖网作业时有捕获,但资源少,所获不多。其营养丰富,为宴席上较贵重的海味。可供出口。渔民常用其壳作吹号,声音宏亮,故有响螺之称。
--------------------------------------------------------------------------------
澎 菜
藻类海产品。学名紫菜,属原红藻网,红毛藻科。是广温性海藻。中国沿海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大多生长于向北、东或东北面风浪较大的外海岩礁上。藻体呈薄膜状,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味道鲜美。中国人很早就食用紫菜。按《本草纲目》记载,有“主治热气烦”,“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在防治高血压、甲状腺肿大、慢性咽喉炎、肺结核等都有一定疗效,经济价值很高。
澎菜是野生于南澎列岛和勒门列岛的紫菜,包括临海悬崖石壁和海中礁石上的圆紫菜、皱紫菜。因两列岛位于东海和南海的交界处,寒暖流交融,温度适宜,潮流畅通,水质优良,无污染,所产紫菜,呈褐黑色或褐绿色,菜片薄嫩而酥脆,味道鲜甜可口,被誉为澎菜。在生活史上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4月初水温逐渐升高以后,叶状体边缘成熟的果孢子囊放散出果孢子,叶状体也逐渐腐烂。果孢子具有溶解碳酸钙的能力,遇有石灰质岩礁,便钻进去生长成丝状体,度过夏天。10月初,水温逐渐下降,丝状体产生壳孢子,放散出来附着于岩礁上,约40天时间生长成叶状体,便可多次采割。每年冬季,南澳渔民吊爬到临海面的岩礁上进行采割,洗净后做成直径约25厘米、厚0.6厘米左右的片状物,晒干而成商品紫菜。
Ⅵ 淡水生物的植物有哪些
和动物相比,淡水植物的分布更加广泛,很多淡水植物不仅出现在大陆的各个地方,还会出现在最遥远的海洋岛。一部分淡水植物采用了和淡水贝类一样的移动方法,即附着在鸟类的脚上。飞禽类经常徘徊于池塘的污泥边缘,它们如果突然受惊飞起,脚上大概极可能带着泥土,而这些泥土里就含着大量的淡水植物种子。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小试验:他们在二月里从一个小池塘边的水下三个不同地点取出三调羹污泥,这些污泥在干燥以后只有六又四分之三盎司重;然后科学家们把这些污泥放在温度、湿度都合适的地方,精心照顾了六个月,观察从污泥中长出的植物,并且记录它们的种类。结果非常惊人,那一小块污泥里一共长出了537株植物。
此外,植物的种子即使被鸟类吃下去又拉出来,它们中的大部分也仍然能够发芽。淡水鱼类也会吃某些种类的种子,即使是很小的鱼也会吞下相当大的种子,如黄睡莲和眼子菜属的种子。然后,鹭鸶或别的鸟吃了这些吃过种子的鱼就等于也吃下了种子,在它们飞到远方的池塘的时候,它们非常可能把适于发芽状态的种子在成团的粪中排出。
知识链接-淡水植物
淡水植物种类很多,一些全部生活在水下,一些根扎在水下的土壤中,叶子及花则生长在水面上,还有一些则在水中漂浮。江河之中的淡水植物为避免被波浪冲走,将自己的根固定在土壤、沙子或石头上。荷花等植物,根固定在水下土壤中,叶子与花则露出水面,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及空气。七彩萍等水生植物,没有固定点,漂浮在水面上,这些植物生长迅速,有时会将整个水面覆盖住。
通常,在水流平缓的河流湖泊中,水生植物种类较多,而湍急的江河中,水生植物往往不易存活。
Ⅶ 淡水里有哪些生物
我国淡水鱼类约有800余种。其中,鲤科属种最多,有4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二分之一;鲶科和鳅科的属种也不少,两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虾虎科、鳢科合鳃科等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
在我国的淡水鱼中,有些种类分布很广,几乎到处可见。如以水草为主要食料的草鱼、鳊鱼、三角鲂、赤眼鳟(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等;杂食性的鲤、鲫等;其他如花
Ⅷ 谁对淡水鱼有很了解的。淡水的生物也是。
白云金丝――唐鱼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唐鱼属。俗称:红尾鱼、白云金丝鱼、白云山鱼、邓鱼。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
濒危等级:目前发现深圳有野生。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征 : 3厘米左右,雄鱼各鳍较长,身体较瘦,颜色鲜艳,经常互相夸示。雌鱼鱼鳍较为短小,颜色暗淡,繁殖期的雌鱼腹部膨大。
食性 : 杂食。接受各种人工饲料和冰冻血虫、丰年虾等。
繁殖 : 当发现雄鱼开始频繁追逐雌鱼时,捞出1母2公到一个繁殖缸中,缸底要铺一些植物防止亲鱼吃卵。将繁殖缸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当发现雌鱼肚子变瘪、缸底有晶莹剔透的鱼卵时将亲鱼捞出。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胶头滴管将鱼卵吸出,注意鱼卵较有粘性不要强行从附着物上取下来,否则会弄破鱼卵。若鱼卵粘在植物上可以连植物一同取出。条件允许的话将鱼卵置于打过2小时氧的等温蒸馏水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鱼卵坏死的概率。将盛卵的器皿放在温暖有阳光处可以加快孵化速度。但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至于煮熟幼鱼。鱼卵根据温度会在1-7天内孵化(一般而言在3——5天)刚孵出的幼鱼通体透明。3天后能看出眼睛等。在第五天将鱼苗放入有绿水的容器里,等到再大一些就可以喂食丰年虾无节幼虫了。
Ⅸ 这是什么淡水生物
筐蛇尾。重11磅(约合5公斤),它们以海底淤泥中的有机物碎屑为食,也可凭借其复杂精细的臂状物去捕捉磷虾等浮游动物。它不但再生能力惊人,就连5条腕的每一条也能分成2条小腕,而这些小腕又再分成许许多多更小的腕足,看起来就像许多条蛇盘绕在一起。
蛇尾纲(Ophiuroidea)又称海蛇尾纲,是现存棘皮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纲,约有2000种及200化石种,浅海及深海均有分布,深海软质海底很丰富。体扁平,星状,体盘小,5个腕细长,二者分界明显。腕内中央有一系列腕椎骨(vertebra),骨间有可动关节,肌肉发达。腕只能作水平屈曲运动,很灵活,上常被有明显的鳞片,无步带沟。管足退化,呈触手状,无运动功能。每一腕节由4块腕板组成,上下左右各一,侧腕板上有腕棘,侧腕板间有2列触手孔,自此伸出触手。消化管退化,食道短,连于囊状的胃,无肠,无肛门。以藻类、有孔虫、有机碎屑为食,也食多毛类、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胎生。个体发育中经蛇尾幼体。可分为蔓蛇尾目(Euryalae)和蛇尾目(Ophiurae)。
Ⅹ 海水和淡水中的生物有什么区别
对于本题,我以鱼类为代表说一下
众所周知,海水鱼终生生活在汪洋大海里,而淡水鱼则终生生活在江、河、湖泊和溪涧的淡水中。在生物进化的几千万年间,鱼类生息繁衍,代代相传,造就了生活在不同水域的两大体系。一般说来,地球上海水的含盐浓度为16—47%(一般为35‰),而淡水的含盐浓度只有0.01-0.5‰,两者相差悬殊。
鱼类对水环境的盐度适应性很大,各种鱼类能在不同盐度的水域中正常生活,这与其具有完善的生理调节机制有关,但调节作用只限于一定的盐度范围内,否则将影响其生存。 海水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海水的含盐浓度要低得多,由于海水中有大量盐分,故比重高、密度大。根据渗透压原理,海水鱼鱼体组织中的水,将不断地从鳃 和体表向外渗出。为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海水鱼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弥补体内的失水。然而,由于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进入鱼体内的盐分也大大增加了。这样,海水鱼除了从肾脏排除掉一部分盐分外,主要还是依靠鳃组织中的“泌氯细胞”来完成排盐任务。此外,也有一些海水鱼,主要是软骨鱼类,如鲨鱼,则将代谢后的氮化物,以尿素形式贮存于血液中,使血液浓度增高,渗透压也变得与海水相当。这样,也就不存在吞水和排盐问题了。
淡水鱼与海水鱼大不一样,淡水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谈水的含盐浓度要高,也就是说淡水的含盐浓度低、比重低、密度小,根据渗透压原理,外界淡水将不断地大量进入鱼体。为此,淡水鱼只有通过肾脏,将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
按照鱼类耐盐变化适应能力的大小,可将鱼类分广盐性和狭益性两类。广盐性鱼类能耐受盐度较大的变化,观赏鱼类中的射水鱼、蝙蝠鲳、黄鳍鲳、金鼓鱼等就属于广盐性鱼类,既能在淡水中空运,也能在海水中生活,这是与众不同的特点。至于狭盐性鱼类,则经不起盐度的经微变化,盐度的突变,常常是导致狭盐性鱼类死亡的重要原因,美丽的珊瑚鱼即属于狭盐性鱼类,它经受盐度不足1‰的变化,这也正是珊瑚鱼好看而不好养的原因。 根据生存竞争规律,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为了其自身的生存和延绵不断地繁衍后代,必须设法使自身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这是必然的自然法则和进化规律,但需经过漫长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