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物理学
❶ "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
明朝天启年间,熹宗皇帝朱由校荒于朝政,太监魏忠贤独搅大权,大肆剿杀异己,朝廷危机重重,熹宗皇帝无力回天,在悲愤中病逝。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年号崇祯,立志改新朝政,重振大明,无奈朝廷积弊太深,加之朱由检生性多疑,推新不力,虽有一代怀揣绝世武功的英豪陈王廷倾心辅佐也无济于事,最终众叛亲离,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空怀一腔治国之心魂归煤山,大明王朝灭亡。给世人留下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❷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本文依据生产技术和社会形态以及科学
著作诞生年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跟物理学有
关的记载,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概况.
1元古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前)
人类从会用火到石器时代.又从石器时代
过渡到青铜时代,西周时代手工业特别发达,
出现了“百工匠”;如造车轮的“轮匠”,造车
轴的“轴匠”,造箭的“矢匠”等.在这些手
工技术中有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但人们没有认
识.
2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公元前770
年—前221年)
此时期对物理学知识有了系统研究和论
述,主要著作有:《墨经》和《考工记》等.对
力、热、光等都有论述.
2. 1力学方面
《墨经》最早对力下了定义:“力荆之所以
奋也”.意思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
因.《墨经》第114. 116条对时间和空间最早
作出了正确定义:“宇或徒,说在长宇久”;
“行修以久,说在先后”.意思是说物体位置改
变是空间随着时间自近而远的持续增长.“墨
经”还最早论述了“杠杆原理”和“浮体平衡
原理”
2. 2热学方面
《考工记》中:“凡铸金之状,金(铜)与
锡;黑蚀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气竭,青白
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是我国最早对温度的认识,这段大意是在熔炼
金属过程中,根据物体颜色判断物体冷热程度.
2. 3磁学方面
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世纪)《管子
·地数篇》有:“山上有慈石,其下有铜金".
约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精通》中有: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这是世界上最早对磁
现象的认识.
2. 4光学方面
《墨经》著作中有八条对几何光学的专门
论述,这八条主要论述了:光的直进性和小孔
成像,平面镜反射及成像,球面镜成像.
3从秦、汉到隋唐五代(公元前 221年—
公元960年)
这个时期制造了许多大型复杂机械:西汉
初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张衡(78年—139
年)的浑天仪和地动仪:毕岚的“翻车”(即
龙骨水车)和名为“渴乌”的虹吸管;(公元
2世纪)唐僧一行梁令珑的水运浑仪.(公元
725年)此时期主要科学代表著有:东汉王充
(27年—约79年)所著的《论衡》,东汉
C25年—220)年的《淮南万毕术》
3. 1力学方面
《论衡.状留篇》中的:“是故车行于陆,
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意即在一定外力
条件下,较重的物体运动较慢,其开始运动和
加快运动也难.《论衡》中:“古之多力者、身
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钧,使之自举,不能
离地”.最早提出系统的内力不能使物体运动
的结论.
3. 2感学方面.《淮南万毕术》道:“磁石柜
茶”.说明了人们已经认识了磁石(磁极)之
间存在着相互推斥力作用.《论衡·是应篇》
道:“司南之构,投之于地,其抵指南”.人们
制造了指南针(句状司南).
3. 3热学方面
《论衡》中:“云雾、雨之徽也,夏则为露,
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
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的论述,是世界上最
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论稀
.寒温篇》中的论述:“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
远则渐微.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是
世界上最早对热传导的论述.
3. 4声学方面
《论衡·变虚篇》中:“令人操行变气远近,
宜与鱼等;气应而变,宜与水均”,意思是人
的行动(包括说话)使其周围的“气”发生振
动,并能向外传播,如同鱼使水振动的水波一
样向外传播.
3. 4光学方面
《论衡·率性篇》中:“取火于天,五月丙
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五石可能指石英石).
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
《淮南万毕术》载道:削冰为圆,举以向日,以
艾承其影,则火生”.以上说明用透镜聚光取
火,即叫“阳隧”.《淮南万毕术》中的“取大
镜高悬,盛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记述了
我国最早创制的开管式潜望镜.
3. 5电学方面
《论衡》中的“顿牟掇芥慈石级缄”.(顿
牟:墟泊;芥:=种很轻草木;械:针;缀:
吸引);说明人们已经对电、磁有了相当深刻
的认识.
4宋,元时期(960年—1369年)
这个时期创制了大型机械和大型生产工
具.撰写出五本科学著作:北宋沈括(1031年
—1095年)著的《梦溪笔谈》;北宋曾公亮
(999年—1078年)著的《武经总要》;北宋
李诫(1035— 1110年)著的《营造法式);北
宋苏颂(1020年·- 1101年)、韩公廉(生卒
年代不详)著的《新仪象法要》;元代赵友钦
(1279年—1368年)著的《革象新书》,我
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活字
印刷术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4. 1力学方面
《营造法式》一书,全书36卷,其中图样
6卷,系统地总结了历代建筑经验,有丰富的
材料力学和建筑力学知识.《新仪象法要》一
书中,记载了苏颂和韩公廉在1092年创制一
架大型水运仪象台,即天文钟,这台机器应用
了很多力学知识.
4. 2磁学方面
《梦溪笔谈》第58条:“以磁石磨针锋,则
锐处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不同”,这段
话说明当时已发现了磁铁有两极;《梦溪笔
谈》第437记载的:“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
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记述的磁
偏角,比西方发现地磁偏角早了四百多年.
《梦溪笔谈》中还介绍了指南针四种安装法:水
浮法;指甲法;碗唇法;悬丝法.
4. 3光学方面
《梦溪笔谈》记述的:“阳艘向日照之.则
光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
寂,着物则火发”.“阳健面洼,以一指迫而照
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这是说
手指在镜面与焦点之间处成正立像.在焦点处
无像,在焦点以外成倒立像.说明当时对凸透
镜聚光及球面镜成像已进行相当成功的研究.
宋末元初赵友钦用上千只炽光作为光源进行
小孔成像的大型光学实验,证明了光源大小、
强度与小孔的大小、距离以及像的大小、亮度
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当时物理学研究已经
进人实验科学时代.
4. 4声学方面
《梦溪笔谈》中:“欲知其应者,先调其弦,
先调其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
则纸人跃,它弦即不动”.这是沈括以纸游码
实验证明了声的共振现象,比英国的诺布尔所
做的“纸游码”实验早500年.
5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由于时代中叶以后,维护封建伦理的官方
教育后来发展为“八股”的科举取士制,严重
阻碍科学技术发展,是我国科学发展的落后时
期.但是个别的有关物理学方面也有独创发
现:明代朱载育(1536年—约1614年)发
明的十二平均律,用以公比攀 Z的等比级数
平均分配音律,成为近代平均音阶的鼻祖;明
末宋应星(1587 - ?)的《天工开物》在
《论气·气声》是集发声、传播、接收为一体
的一部系统的声学大著.
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概况,是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最好题材.
❸ 公元前300年开始到明朝结束 物理的发展史
公元前4~前3世纪 《庄子》中记载瑟弦的共鸣作声,并归之于“音律同矣”
公元前287~前212年 阿基米德发现了流体的浮力原理和
斜面、杠杆、滑轮原理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公元前110年 落下闳始创浑天之法,从此在中国开始了长达千年之久的关于宇宙结构的“浑盖之争”
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阐述了古代原子论,记载了磁石间相吸或相斥作用
公元100年左右 《尚书纬·考灵曜》中载有“地恒动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说明当时对运动的相对性已有认识
公元132年 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
公元274年 荀勖首次提出律笛管口校正的一种方法,并以管作正律器
公元1030年左右 伊本·海赛木发表光学著作记述了眼睛构造的知识;视觉与光线的关系;提出曲面镜成像等数学问题
公元1075年 沈括制成新计时器“玉壶浮漏”,直接量度了太阳视行速度变化引起的每日时差
公元1086~1095年 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了一种人工磁化方法,地磁的磁偏角,指南针的四种安置方法(水浮法、指甲法、碗唇法、丝悬法),针孔成像与球面镜成像,用纸人显示声音振动的方法等
公元1300年前后 赵友钦著《革象新书》,记载了大量的针孔成像实验,讨论了小孔、光源、像、物距、像距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照度和离光源距离间的定性关系
公元1584年 朱载堉著《律吕精义》,以等比数列创立了“十二平均律”
公元1586年 S.斯蒂文发现了力的分解原理
公元1589年 利玛窦来华,后《明史》正式记录了他的学术活动,并介绍了西方的地球中心说
公元1589~1592年 伽利略用物体的斜面运动进行了自由落体加速运动的研究,确认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物体的重量无关;他还用实验结果阐述了物体惯性的概念
公元1590~1609年 Z.詹森和H.李普希发明显微镜
公元1600年 W.吉伯的《论磁性》出版。记载了磁极必然成对出现;地球是个大磁石和地磁现象;许多物质经摩擦后有吸引小物体的性质
公元1608年 H.李普希发明望远镜
公元1609和1619年 J.开普勒先后发表行星运动第一定律(1609)、第二定律(1609)和第三定律(1619)
公元1621年前后 W.斯涅耳发现光的折射定律
公元1632年 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公元1638年 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出版,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公元1676年 O.C.罗默发表他根据木星卫星被木星掩食的观测,推算出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公元1678年 R.胡克阐述了在弹性极限内、表示力和形变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定律(即胡克定律)
公元1687年 I.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阐述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公元1690年 C.惠更斯出版《光论》,提出光的波动说,导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解释了双折射现象
公元17世纪下半期 王夫之以烧柴、煮水和焙烧汞的试验为例,定性地阐述了物质不灭的思想;还阐述了运动不灭的思想和关于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的看法
公元1701年左右 J.索弗尔研究了拍、谐音,并确定绝对频率
公元1714年 D.G.华伦海特改良水银温度计,定
出第一个经验温标
公元1717年 J.伯努利提出了虚位移原理
公元1738年 D.伯努利的《流体动力学》出版,提出了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设想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结果,导出了玻意耳定律
公元1742年 A.摄尔西乌斯提出摄氏温标
公元1743年 J.L.R.达朗伯在《动力学论文》中阐述了后以他的姓氏命名的达朗伯原理
公元1744年 P.-L.M.de莫培督提出了最小作用量原理
公元1745年 E.G.von 克莱斯特发明了储存电的方法;次年P.van穆申布鲁克在莱顿又独立发明,后人称之为莱顿瓶
公元1747年 B.富兰克林发表电的单流质理论,提出“正电”和“负电”的概念
公元1755年 L.欧拉建立了无粘流体力学的基本
方程(即欧拉方程)
约公元1760年 J.布莱克发明冰量热器,并将温度和热量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公元1761年 J.布莱克提出潜热概念,奠定了量热学基础
公元1775年 法国科学院宣布不再审理永动机的设计方案
约公元1780年 L.伽伐尼发现生物电现象
公元1784年 R.J.阿维发表晶体是由一些相同的“基石”重复、规则地排列而成的学说
公元1785~1789年 C.A.de库仑用扭秤证明静电和静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8年 J.L.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出版
公元1798年 朗福德通过实验指出热质说的错误,说明热只能是运动的一种表现
H.卡文迪什用扭秤测定了万有引力常数
公元1799年 H.戴维用摩擦冰块,使冰融化的实验,支持了“热是运动”的学说
公元1800年 A.伏打发明伏打电堆
公元1801年 T.杨作杨氏干涉实验,提出光波干涉原理
约公元1802年 W.H.渥拉斯顿发现太阳光谱暗线
公元1808年 Ε.-L.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公元1811年 A.阿伏伽德罗根据气体化学反应中的倍比容积定律提出了后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阿伏伽德罗定律
公元1814年 J.von 夫琅和费发现了太阳光谱中的大量暗线(夫琅和费线),并测出了它们的波长
公元1815年 A.-J.菲涅耳以杨氏干涉实验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形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圆满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衍射问题
公元1818年 P.L.杜隆和A.T.珀替发现固体热容的经典定律(即杜隆-珀替定律)
公元1820年 H.C.奥斯特发表关于电流磁效应的论文
A.-M.安培发现二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则相斥
D.F.J.阿喇戈发现通电的螺线管能吸引铁屑
J.-B.毕奥、F.萨伐尔由实验得出长直载流导线对磁极作用力的定律(即毕奥-萨伐尔定律)
公元1821年
J.赫拉帕司提出气体的“原子”以很大的速度在各方向运动,热是由这些“原子”的运动引起的,而温度则正比于其速度等假说
A.-J.菲涅耳发表光的横波理论
约公元1821年 J.von夫琅和费发明光栅
公元1822年 T.J.塞贝克发现温差电现象
C.-L.-M.-H. 纳维发表了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
J.B.J.傅里叶的《热的分析理论》出版,详细研究了热在媒质中的传播问题
公元1824年 S.卡诺提出后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卡诺循环
公元1826年 G.S.欧姆发表后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欧姆定律
公元1827年 R.布朗用显微镜观察到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涨落运动(即布朗运动)
公元1831年 M.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C.F.高斯、W.E.韦伯将绝对单位制引入磁学
公元1831~1840年 M.法拉第以及其后的J.J.汤姆孙、J.S.E.汤森德等人相继研究了气体放电现象,标志着等离子体实验研究的开端
公元1833年 M.法拉第证明电(伏打电、摩擦起电)的同一性
公元1833~1834年 M.法拉第发表了关于电解的两条定律
公元1834年 Э.Χ.楞次 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B.-P.-E.克拉珀龙导出相变的克拉珀龙方程
W.R.哈密顿提出了正则方程和用变分法表示的哈密顿原理
公元1836年 J.F.丹聂耳制成第一个实用电源,即丹聂耳电池
公元1840年 J.P.焦耳公布实验发现的电流的热效应定律
公元1841年 C.F.高斯阐明了高斯光学的理论
公元1842年 J.C.多普勒发现了后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多普勒效应
J.R.迈尔提出热功当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的基本思想,后焦耳用大量实验测定热功当量,并确定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公元1843年 M.法拉第作冰桶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
公元1845年 M.法拉第发现磁致旋光现象,并发现大多数物质具有抗磁性
J.J.沃特斯顿根据分子运动论假说,导出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提出能量均分定理
G.G.斯托克斯证明并完善了C.-L.-M.-H.纳维所提出的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后称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公元1845~1848年 G.R.基尔霍夫建立了稳恒电路的两条定律,为分支电路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公元1846年 J.G.伽勒根据U.-J.-J.勒威耶用牛顿力学算出的结果发现了海王星,J.C.亚当斯于1845年也作过类似的计算和预言
公元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公元1849年 A.H.L.斐索用旋转齿轮法首次在实验室中测定了光速
公元1850年 A.布喇菲首先推证出晶体只可能有14种点阵
R.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
J.B.L.傅科用旋转镜片作了测定水与空气中光速这一判定性实验
公元1851年 J.B.L.傅科设计了证实地球自转的装置(即傅科摆)
公元1852年 J.P.焦耳和W.汤姆孙(即开尔文)做气体自由膨胀实验,发现了后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焦耳-汤姆孙效应
公元1853年 G.H.维德曼和R.夫兰兹发现,在一定温度下,许多金属的热导率和电导率的比值都是一个常数(即维德曼-夫兰兹定律)
公元1855年 J.B.L.傅科发现涡电流(即傅科电流)
公元1856年 W.E.韦伯、R.H.A.科尔劳施测定电荷的静电单位和电磁单位之比,发现该值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
公元1858年 R.克劳修斯引进气体分子的自由程概念
公元1859年 J.C.麦克斯韦提出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率
G.R.基尔霍夫证明一切物体的辐射本领和吸收本领之比与物体特性无关,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G.R.基尔霍夫和R.W.E.本生发现了金属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公元1860年 J.C.麦克斯韦发表气体中输运过程的初级理论
公元1861年 J.C.麦克斯韦引进位移电流概念
公元1863年 H.von亥姆霍兹的《音的生理基础》出版,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人耳的听觉;他利用共鸣器分离并加强声音的谐音,指出了声音音色的特点
公元1864年 J.C.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后称麦克斯韦方程组),并推断电磁波的存在,预测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公元1865年 R.克劳修斯创用“熵”这个词
公元1868年 L.玻耳兹曼推广麦克斯韦的分子速度分布律,建立了平衡态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律——玻耳兹曼分布律
公元1869年 T.安德鲁斯由实验发现气-液相变的临界现象
公元1872年 L.玻耳兹曼提出输运方程(后称为玻耳兹曼输运方程)、H定理和熵的统计诠释
公元1873年 J.D.范德瓦耳斯提出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公元1876~1878年 J.W.吉布斯提出了化学势的概念、相平衡定律,建立了粒子数可变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
公元1877年 瑞利的《声学原理》出版,为近代声学奠定了基础
公元1879年 J.斯忒藩建立了黑体的面辐射强度与绝对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制成辐射高温计,测得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 000℃;1884年L.玻耳兹曼从理论上证明了此公式,后称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
公元1880年 P.居里和J.居里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公元1883年 O.雷诺提出粘性流体中的重要无量纲数——雷诺数
公元1884~1885年 J.H.坡印廷证明电磁场的能流可以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表示
公元1885年 J.J.巴耳末发表已发现的氢原子可见光波段中4根谱线的波长公式,推动了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工作
公元1887年 S.A.阿伦尼乌斯发表电解质离解理论
H.R.赫兹用实验证明位移电流的存在,发现光电效应
A.A.迈克耳孙和E.W.莫雷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以太风”,得到否定的结果
公元1888年 H.R.赫兹从1886年起持续进行了关于电磁波的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于1888年公布了实验结果,并用实验证明光波和电磁波的同一性
F.赖尼策尔发现液晶
公元1890年 J.R.里德伯发表碱金属和氢原子光谱线通用的波长公式
公元1890~1895年 E.C.费奥多罗夫(1890)、A.M.熊夫夫利(1891)和W.巴洛(1895)各自建立了晶体的对称性的群理论
公元1893年 W.维恩导出黑体辐射强度分布与温度关系的位移定律
公元1895年 H.A.洛伦兹发表电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力的公式,后称该力为洛伦兹力
W.K.伦琴发现X 射线
P.居里发表关于铁磁体转变温度的研究结果后称居里定律
约公元1895年 A.C.波波夫、G.马可尼分别进行了无线电报的实验
公元1896年 W.维恩发表适用于短波范围的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
P.塞曼发现原子光谱线在磁场中分裂的现象(即塞曼效应)
C.T.R.威耳孙发明用云室探测带电粒子
H.A.洛伦兹创立经典电子论
A.-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的开始
公元1897年 J.J.汤姆孙指出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荷的粒子即电子组成,导致电子的发现
公元1898年 居里夫妇研究放射性物质后发现了钋和镭
公元1898~1900年 E.李开(1898)和P.K.L.德鲁德提出金属自由电子气模型
公元1899年 P.阿佩尔出版了《理性力学》,提出了非完整系统动力学方程(即阿佩尔方程)
公元1900年 W.C.赛宾提出混响时间公式,开创了建筑声学的研究
瑞利发表适用于长波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
M.普朗克提出了符合整个波长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并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了这个公式
❹ 物理学是什么(有什么含义或是历史背景)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英文:physics全称物理学。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网络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特别是数学、化学、地理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质学要用到物理的力学,气象学和热学有关。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我国的物理学知识,在早期文献中记载于《天工开物》等书中。
日本学者指出:“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近世中国的汉译著述成为日本翻译西洋科学译字的依据.”日本早期物理学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说:“在我国最初把Physics称为穷理学.明崇祯年间一本名叫《物理小识》的书,阐述的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医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样内容包含在‘物类志’和‘物类感应’等著述中,这些都是中国物理著作的渊源.”
明代吕坤(1536—1618)著有《呻吟语》,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为“物理”,大体是有关物性学的,并用以引申一些关于人文及世界的观点.宋代朱熹(1130—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来说明物理一词在盛唐即已出现[4].其实在中科院哲学研究所和北大哲学系编著的《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华书局)“两汉—隋唐”部分中就记载了三国时吴人杨泉曾著书《物理论》,是研究和评论当时有关天文、地理、工艺、农业及医学知识的著作.更久远的,在约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淮南子
❺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明朝时期
明朝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了许多名家巨作。明前期,由于朝廷鼓励垦荒,所以在水利以及农业的技术上有大为的进步,手工业的繁荣,造就了像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类研究手工业的网络全书式书籍,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实用以及科学价值,明熹宗就经常亲自参与木工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明太宗时由于有郑和下西洋的海上活动,使得绘制海图以及罗盘运用的技术大为进步,其他民间的科学作品,像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都是流传至今的科学名作,这也使得中国的建筑技术更上一层楼。16世纪西方逐渐脱离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开始,西洋科学突飞猛进,大量的西学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像是徐光启以及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由于科举大兴八股文模式并删减数学内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便衰落了。 数学方面,王文素著《算学宝鉴》,程大位写成集珠算理论之大成的著作《直指算法统宗》,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李之藻著《同文算指》。
朱载堉,他首创利用珠算进行开平方,研究出了数列等式,在世界上最早解答了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天文学方面,出版名著《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图,赵友钦著《革象新书》,徐光启吸收西洋历法成果编成《崇祯历书》,李之藻著《浑盖通宪图说》,王锡阐著《晓庵新法》。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筒(yong) 。
朱载堉,开拓了新的领域:他认为当时的历法计算每年的长度不是十分精确,经过他的仔细观测和计算,求出了计算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在 1986年,专家们用现代高科技的测量手段对朱载堉关于1554年和1581年这两年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发现,朱载堉计算的1554年的长度值与我们今天计算的仅差17秒钟,1581年差21秒钟。这不能不令世人震惊,就连欧美的专家学者都啧啧称奇。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精确计算出北京的地理(北纬39°56′,东经116°20′)位置的人。 物理学方面,朱载堉著音律学著作《律吕精义》,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方以智著《物理小识》,万户进行世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
❻ 物理学是如何产生的呢
综合,系统这些知识
❼ “物理”一词起源何时
1900年日本人藤田丰八从日语转借过来的。
❽ 明朝有哪些科学家
代表性的人物和其作品:
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医学家:陈实功——《外科正宗》
医学家:张景岳——《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
数学家:王文素——《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数学家:程大位——《算法统宗》
地质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
兽医学家:喻仁(字本元)、喻杰(字本亨)——《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植物学家:朱橚——《救荒本草》
植物学家:俞宗本——《种树书》
植物学家:马一龙——《农说》
植物学家:屠本畯(jun)——《闽中海错疏》
此外,还有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❾ 物理学是什么
物理 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寻找各种序(orders)、对称性(symmetry)和对称破缺(symmetry-breaking)10、守恒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变性(invariance).
物理学简介: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英文:physics全称物理学。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网络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特别是数学、、地理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质学要用到物理的力学,气象学和热学有关。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我国的物理学知识,在早期文献中记载于《天工开物》等书中。 日本学者指出:“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近世中国的汉译著述成为日本翻译西洋科学译字的依据.”日本早期物理学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说:“在我国最初把Physics称为穷理学.明崇祯年间一本名叫《物理小识》的书,阐述的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医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样内容包含在‘物类志’和‘物类感应’等著述中,这些都是中国物理著作的渊源。” 明代吕坤(1536—1618)著有《呻吟语》,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为“物理”,大体是有关物性学的,并用以引申一些关于人文及世界的观点.宋代朱熹(1130—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来说明物理一词在盛唐即已出现。其实在中科院哲学研究所和北大哲学系编著的《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华书局)“两汉—隋唐”部分中就记载了三国时吴人杨泉曾著书《物理论》,是研究和评论当时有关天文、地理、工艺、农业及医学知识的著作.更久远的,在约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引铁,葵之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之论述。中国古代的“物理”,应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
其他详细信息请参阅网络:http://ke..com/view/15707.htm
❿ 明朝最著名的三位科学家及代表
宋应星 代表作品 天工开物李时珍 代表作品 本草纲目徐霞客 代表作品 徐霞客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