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越剧历史

越剧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15 02:42:20

⑴ 越剧发展的历史概况`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嵊州市(原嵊县)。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嵊州是块神奇的土地,四面环山,九曲剡溪横贯其中,佳山秀水,风景幽丽,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说。翻开唐诗宋词,咏剡之名比比可见。如唐代杜甫“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宋代陆游的“便思泛樵风,次第入剡县。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等等。
嵊州古称剡县,置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古今名流贤士、文人墨客揽胜游历之地,使嵊州很早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为嵊州造就了特有的人文优势。
正因为这幽奇的溪山和悠久的历史,使剡中涌现出众多的英才,为越乡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给越剧艺术的诞生提供了深厚根基和肥沃土壤。
落 地 唱 书
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嵊州有一部分农民,开始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去“沿门唱书”,
并创造了[四工合调]。到同治年间(1862-1874),“沿门唱书”逐渐从站立人家门口演唱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为“落地唱书”,是当时嵊州农民谋生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唱书艺人不断增多,唱书地域扩展到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这段时间,落地唱书、沿门唱书、走台书并存,在越剧史上通称“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嵊州农民创造的民间曲艺,它的流行为越剧艺术诞生打下了基础。
小 歌 班
1906年春,嵊州唱书艺人在于潜、余杭两地应听众的要求,开始在几只稻桶合并铺上木板的简易台上说唱,一人担
任一角色,首次改说唱为演唱。同年清明,艺人在家乡甘霖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轰动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组成戏班。一个新的剧种就这样在嵊州诞生了。
当时,对这样演出的戏班有好几种喊法,一称“小歌班”,另称“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击乐声而定名),
以后也有人称“剡剧”或“嵊剧”。
“小歌班”初出现的时候,在艺术上较粗糙、简单。剧目都是唱书书目或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唱腔没有丝弦伴奏,
只有尺板、笃板和金刚腿,其过门和配音还是人声帮腔。但“小歌班”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又能以生动的剧情和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绍 兴 文 戏
小歌班从1906年诞生后,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演出范围从农村进军城市,从绍兴、杭州、宁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报》广告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
。该名一直沿用十几年。因为起初的戏班几乎全是男演员,以后,逐渐变成女演员,所以又有“绍兴文戏男班”和“绍兴文戏女班”之说。
在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备受观众欢迎,也影响和冲击绍兴文戏男班。艺人们创办绍兴文戏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到1923年2月,剡溪南岸
上碧溪(今属城关镇)试办女子科班。同年5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涌现了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员。这副科班在越剧史上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从始办到解散历时6个年头,为女子越剧的兴起和发展开了头。1929年,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出科后即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特别是杭嘉湖甬一带。这段时间,越剧史上一般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
“绍兴文戏”比“小歌班”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员演唱有丝弦伴奏,动作过门有锣鼓配音,演出配备专门乐队,舞台表演开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剧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女 子 越 剧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十分普及。据1935年统计,全境40万人口有2万多参加女
班演出,女班总数达200多个。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
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已有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
1942年,越剧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子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为国际
文化界所瞩目,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期间,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活跃在舞台上;越剧唱腔流派纷呈,使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⑵ 越剧的由来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男子越剧起源于嵊州东王村,女子越剧起源于嵊州施家岙。
1906年(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1925年(中华民国14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1917年(即民国6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进入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上粗糙简陋,观众寥寥。以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艺人们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上有所提高,1919年(即民国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1920年(即民国9年)起,小歌班集中了一批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到观众欢迎。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1921年(即民国10年)9月至1922年(即民国11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方面发展。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1923年(即民国12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起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1929年(即民国18年),嵊县办起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1931年(即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28年(即民国17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上海),1941年(即民国30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4年间,编演的新剧目超过了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纷纷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习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的《蒋老五殉情记》《大家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越剧十姐妹” 1942年(即民国31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前两年陆续聘请的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大多数是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1944年(即民国33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1946年(即民国35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是年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之后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之后,上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进步人士对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也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也有重大突破。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在表演方面,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
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式样、色彩,质料柔和谈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剧务部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机构。越剧改革,促使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气勃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音乐方面,又创造出新的曲调,如在50年代袁雪芬与作曲家刘如曾合作,吸取男班艺人的唱法,创造了新型的“男调”。1958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传唱。
为了培养艺术接班人,1954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设演员训练班后改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招收越剧男女学员60人。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他们运用“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调同腔”等方法,解决了男女对唱的困难。男演员史济华、张国华、刘觉等赢得广大观众的承认。为使越剧事业后继有人,上海市戏曲学校又于1956年开办了越剧音乐班。上海越剧院和虹口、静安等区也分别办了学馆或戏校,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业务骨干。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⑶ 越剧的特点和历史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嵊州市(原嵊县)。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落 地 唱 书
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嵊州有一部分农民,开始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去“沿门唱书”,
并创造了[四工合调]。到同治年间(1862-1874),“沿门唱书”逐渐从站立人家门口演唱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为“落地唱书”,是当时嵊州农民谋生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唱书艺人不断增多,唱书地域扩展到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这段时间,落地唱书、沿门唱书、走台书并存,在越剧史上通称“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嵊州农民创造的民间曲艺,它的流行为越剧艺术诞生打下了基础。
小 歌 班
1906年春,嵊州唱书艺人在于潜、余杭两地应听众的要求,开始在几只稻桶合并铺上木板的简易台上说唱,一人担
任一角色,首次改说唱为演唱。同年清明,艺人在家乡甘霖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轰动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组成戏班。一个新的剧种就这样在嵊州诞生了。
当时,对这样演出的戏班有好几种喊法,一称“小歌班”,另称“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击乐声而定名),
以后也有人称“剡剧”或“嵊剧”。
“小歌班”初出现的时候,在艺术上较粗糙、简单。剧目都是唱书书目或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唱腔没有丝弦伴奏,
只有尺板、笃板和金刚腿,其过门和配音还是人声帮腔。但“小歌班”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又能以生动的剧情和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绍 兴 文 戏
小歌班从1906年诞生后,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演出范围从农村进军城市,从绍兴、杭州、宁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报》广告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
。该名一直沿用十几年。因为起初的戏班几乎全是男演员,以后,逐渐变成女演员,所以又有“绍兴文戏男班”和“绍兴文戏女班”之说。
在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备受观众欢迎,也影响和冲击绍兴文戏男班。艺人们创办绍兴文戏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到1923年2月,剡溪南岸
上碧溪(今属城关镇)试办女子科班。同年5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涌现了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员。这副科班在越剧史上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从始办到解散历时6个年头,为女子越剧的兴起和发展开了头。1929年,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出科后即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特别是杭嘉湖甬一带。这段时间,越剧史上一般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
“绍兴文戏”比“小歌班”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员演唱有丝弦伴奏,动作过门有锣鼓配音,演出配备专门乐队,舞台表演开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剧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女 子 越 剧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十分普及。据1935年统计,全境40万人口有2万多参加女
班演出,女班总数达200多个。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
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已有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
1942年,越剧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子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为国际
文化界所瞩目,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期间,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活跃在舞台上;越剧唱腔流派纷呈,使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⑷ 越剧的发展史

越剧发展史

--------------------------------------------------------------------------------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原嵊县)。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嵊州是块神奇的土地,四面环山,九曲剡溪横贯其中,佳山秀水,风景幽丽,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说。翻开唐诗宋词,咏剡之句比比可见。如唐代杜甫“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宋代陆游的“便思泛樵风,次第入剡县。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等。

嵊州古称剡县,置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古今名流贤士、文人墨客揽胜游历之地,使嵊州很早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为嵊州造就了特有的人文优势。正因为这幽奇的溪山和悠久的历史,使剡中涌现出众多英才,为越乡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给越剧艺术的诞生提供了深厚根基和肥沃土壤。

一、落地唱书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嵊州有一部分农民,开始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沿门唱书”,创造了[四工合调]。到同治年间(1862--1874),“沿门唱书”逐渐从站立人家门口演唱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落地唱书”,是当时嵊州农民谋生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唱书艺人的不断增多,唱书地域扩展到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也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这段时间,落地唱书、沿门唱书、走台书并存,在越剧史上通称为“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嵊州农民创造的民间曲艺,它的流行为越剧艺术诞生打下了基础。

二、小 歌 班

小歌班时期的部分演员在上海演出

1906年春,嵊州唱书艺人在于潜、余杭两地应听众的要求,开始在几只稻桶合并铺上木板的简易台上说唱,一人担任一角色,首次改说唱为演唱。同年清明,艺人在家乡甘霖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轰动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组成戏班。一个新的剧种就这样在嵊州诞生了。当时,对这样的戏班有好几种喊法,一称“小歌班”,另称“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击乐声而定名),以后也有人称“剡剧”或“嵊剧”。

“小歌班”初出现的时候,在艺术上较粗糙、简单。剧目都是唱书书目或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唱腔没有丝弦伴奏,只有尺板、笃板和金刚腿,其过门和配音还是人声帮腔。但“小歌班”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又能以生动的剧情和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三、绍兴文戏

小歌班从1906年诞生后,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演出范围从农村进军城市,从绍兴、杭州、宁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报》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该名一直沿用十几年。因为起初的戏班几乎全是男演员,以后,逐渐变成女演员,所以又有“绍兴文戏男班”和“绍兴文戏女班”之说。

当时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有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备受观众欢迎,也影响和冲击绍兴文戏男班。艺人们创办绍兴文戏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1923年2月,剡溪南岸上碧溪(今属城关镇)试办女子科班。同年5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并涌现了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员。这副科班越剧史上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从始办到解散历时6个年头,为女子越剧的兴起和发展开了头。1929年,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出科后即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特别是杭嘉湖甬一带。这段时间,越剧史上一般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

“绍兴文戏”比“小歌班”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员演唱有丝弦伴奏,动作过门有锣鼓配音,演出配备专门乐队,舞台表演开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剧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四、女子越剧

越剧十姐妹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 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十分普及。 据1935年统计,全境40万人口有2万多参加女班演出,女班总数达200多个。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已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的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越 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 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

1942年,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了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为国际文化界所瞩目,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期间,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活跃在舞台上;越剧唱腔流派纷呈,使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⑸ 浙江越剧有多少年历史了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 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编导有于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6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下党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党派了党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中,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进步文艺界、新闻界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剧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现内容,原来较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适应。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时,都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皆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 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剧改革,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上海解放前夕,从事“新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拥有大量观众。

⑹ 越剧的由来是什么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

⑺ 越剧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9世纪后半叶,在浙江嵊县一带能歌善唱、有才华的民歌手很多。大约在1851年前后,甘霖马塘村农民金其炳就有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和即兴歌唱之能,他的即兴之作唱得形象有趣,使听者捧腹大笑。

金其炳以自己的才华,不断歌唱,形成了特有的集宣卷、佛曲、牧歌、小调和四工合调精华于一体的新唱调。

它的特点是淳朴流畅,唱词可多可少,没有死板的格式,又好学好记,深受农民喜爱。在当时,有许多青年拜他为师学唱。

后来,金其炳与徒弟金和林、张国森、相来鑫和金水清等人,根据流传在嵊县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改编成有一两个人物和故事情节很简单剧目,如《十件头》和《金姑娘》等小戏,并上门演唱。

这些小戏有情节故事,很能吸引人,由此产生了“落地唱书”这种新的形式。这种送上门的曲艺,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是越剧产生的主要源头。

约在1862年,落地唱书开始向邻县扩展。到1875年,已流传到了浙江省内的余杭、安吉、临安等地。那时唱书最好的是金芝堂和相来鑫。

1879年春节,金芝堂等唱书演员进余杭县方井街岳阳楼茶馆唱书,坐在小舞台桌子旁唱书。主唱者时坐时立,时而走动围着小桌子演唱。伴唱者则在桌旁,击鼓打板,接腔帮唱。落地唱书由此而进入“走台书”阶段。

走台书是根据演唱的形式定名的。金芝堂和相来鑫在唱走台书之后,正式把金和林和相来鑫改名为“金芝堂”和“相金堂”,并把名字绣在桌围上,挂在走台桌上。从此,金芝堂和相金堂便名扬杭、嘉、湖地区。

金芝堂等原来唱书用的是四工合调,它的拖腔冗长死板,欲快不能,想慢也不可。而长篇戏目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多变,曲调很不适应戏目情节张弛的变化,这就形成了内容与曲调的矛盾。

1889年,金芝堂等在余杭城郊葫芦桥河埠唱书,巧遇湖州三跳演员。他们唱的是劝世调,曲调柔和,帮腔灵活,可长可短,可按演唱者所需,随意运用。而手中击打的三跳板边唱边击,击出各种不同节奏,辅以演唱。

金芝堂听后非常高兴,学习了劝世调的精粹,又经过不断实践改进,创造了新曲。新曲以帮腔衬字为名,命名为“呤嗄调”,又名“湖调”。

呤嗄调的诞生,不仅使唱走台书的艺技和效果大大提高,更为以后越剧的诞生在音乐唱腔上奠定了基础。走台书的曲调、语言和表演的发展,为以后越剧从曲艺演变成戏曲创造了必需的艺术条件。

1906年春,说唱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和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为“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由于演员全是以务农为主的男性演员,故俗称“男班”。

这年3月,春耕即将开始,嵊县的唱书演员陆续返回家乡。他们一回家,乡亲们纷纷聚集在这些唱书演员的门前屋里,听演员讲在外面唱书的趣闻。

甘霖镇东王村的唱书演员李世泉和李茂正兄弟家更是门庭若市。有一次他们谈起在外唱书的事,感到唱书的形式不更新,人多市场少,唱书不好唱。为此,李世泉和李茂正兄弟想到了向余姚鹦歌班学习,并提出一人一角色,扮起来到台上演出,这一想法受到了邻村唱书演员的附和。

这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李世泉、李茂正和高炳火等人经过精心准备,首次在用4只稻桶和门板组成的舞台上成功演出了大戏《双金花》。

《双金花》讲述书生王文龙京试中魁后,出使番邦,与家乡隔断音讯。他的妻子蔡金莲和小叔王文虎逃荒外出,卖唱为生。

富家女谈金花、谈银花姐妹通过听曲,对王文虎的身世产生同情,约他夜到花园,送银子给他。但事情被歹徒马超窃听,他在当夜先于王文虎到花园,杀死丫环,劫走银子。

而后来的文虎,则被当做杀人犯送官。金莲去武昌衙门告状,为小叔鸣冤。坐堂者正是已封藩王的王文龙,于是夫妻相会,文虎雪冤。后文虎金榜题名,娶金花姐妹为妻。

这是一次有准备、有本子、有角色的正式演出,标志着越剧正式诞生,东王村也名正言顺地成了越剧的诞生之地。

但是,当时这个新的剧种并没有被正式叫越剧,大家对戏班的喊法有好几种,一种称它为“小歌班”,另一种以它“的笃的笃”的打击乐声而称之为“的笃班”。

东王村的演出,无红袍绿袄,无舞蹈身段,又无丝弦伴奏。男角多不化妆。男演女角时,把脑后的辫子散开,梳成发髻,脸上搽胭脂和铅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妆,两颊用红纸沾水搽腮红,不画眉,或用锅底灰画眉,称清水打扮。

嵊县原有的古老的绍兴大班,在台上穿花红柳绿的蟒袍裙袄、耍刀舞枪、大锣大鼓相配,唱腔高亢激越,演的多为社稷和宫闱大戏。

东王村演的多以家庭伦理和儿女情爱故事为主,唱的是“呤哦呤呤哦”近似民歌小调的呤哦调,与唱书曲调无异。与绍兴大班相比,显得文静幽雅,所以冠以“小歌文书班”。

小歌指曲调本身而言,与绍兴大班演的内容和厮杀场面相比,不仅小,也觉文,为此取名“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

⑻ 越剧的由来是什么

越剧的由来是从“落地唱书”发展起来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开始演变为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后又因演出中以鼓、板击发出“的笃、的笃”之声,又被称为“的笃班”。

1917年5月,“小歌班”艺人进入上海演出,因艺技较为粗糙简陋,演出失败而归。1920年后,艺人在表演、音乐、语言方面进行改革,并采用丝弦伴奏,开始在伤害站稳脚跟。1922年8月,小歌班男艺人进入上海大世界演出后,改称“绍兴文戏”,以与在上海演出的“绍兴大班”相区别。

1923年7月9日,第一副女子科班在嵊县施家岙诞生。1924年1月14日,第一个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由此产生了女子越剧。此后,女子科班蓬勃发展起来,开创了“女子绍兴文戏”的新时期。1925年9月17日,上海“小世界”游乐场的“的笃班”演出在广告中首次启用了“越剧”的名称。

拓展资料: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⑼ 越剧的历史

越剧历史沿革-----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绍兴为古越都城,因而1938年改名为“越剧”。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落地唱书是嵊州一带的曲艺形式。早期的曲调与佛徒的宣卷调关系密切。清咸丰十二年(1852)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后经不断发展,演变为“吟嘎调”,一直延续使用到越剧形成之后。落地唱书向越剧发展分六个阶段。
一、小歌班(又称“的笃板”阶段)光绪三十年(1906)清明节,嵊县东王村艺人高炳火、李世泉、钱景松,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门板搭成临时戏台,穿上从农民家借来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十件头》、《双金花》等。这是唱书艺人第一次在嵊县本地登台演出,称“小歌文书班”,后简称“小歌班”,以区别于绍兴大班(绍剧)。从此,唱书艺人纷纷登上舞台。次年,已有十三副小歌班在各地演出。光绪二十三年(1908),小歌班分三路走向外地:一是从新昌、余姚到宁波,向东北方向发展。二是从东阳、诸暨到金华向西南方向发展。三是从上虞、绍兴向西北方向流动到杭嘉湖地区。宣统二年(1901),钱景松等的小歌班进入杭州。
二、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1961年后,小歌班数度进入上海,1920年,小歌班艺人四十余人集中在一起,在上海演出《琵琶记》、《梁祝哀史》、《碧玉簪》、《孟丽君》等反映妇女命运的新剧目,受到观众欢迎。从此小歌班在上海站住脚跟。1923年,马潮水、王永春、叶琴芳、梅月楼等三十多名演员升平歌舞台分出另行组班,在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第一次挂出了“绍兴文戏”牌子。“绍兴文戏”阶段的最突出的一点是音乐和表演上的改革。艺人魏梅朵等彩板胡(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1、5,称“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小歌班在上海打响后,组成第一专职乐队,试验用丝弦乐器拉“引子”和“过门”,以后又用丝弦托腔。唱腔方面则吸收了绍兴大班中的导板、流水、二凡等曲调融化进“吟嘎调”之中使原来散唱的唱腔中慢中板、中板、快板等板式,初步形成了板腔体的音乐体制。伴奏的丝弦乐器初为板胡,以后改为音乐较柔和的平胡、胡琴定弦为“1-5”,称为“正调”,因此男班绍兴文戏时期也称为“男班丝弦正调”时期在表演上也借鉴绍剧、京剧的程式技巧等艺术特长,并在剧目、化装等方面也有所改进。从演生活小戏走上古装大戏的路子。从此男班进入黄金时期。
三、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1923年,在上海京剧“髦儿戏”的影响下,升平歌舞台老板王金水委托艺人金荣水办起了第一副女子科班。短期训练后即以“绍兴文戏”、“文开女班”名义进入上海演出,1928年后,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因女声音域与男声相差四五度,琴师王春荣根据女赏的嗓音条件,吸取京剧西皮的特点,将丝弦正调以胡琴“6-3”定弦,创造出适合女声的“四工调”女子绍兴文戏阶段因此也称作“四工调阶段”。第一副女班在流动演出中,曾与男班艺人同台。这就是越剧史上的“男女混演”(在上海、以小白玉梅为代表的女赏进行过“男女混演”)。通过学习男班艺人的技艺和吸收绍兴大班等剧种的长处,第一批女赏在唱腔、表演上都有很大进步。其中以施银花最为有名,后被称为越剧“花衫鼻祖”。1929年,在嵊县黄泽办起第二副女班锦新舞台;从1930年起,嵊县女班如雨后春笋,比较重要的有群英舞台。1937年抗战前夕,女班有近二百副。从1938年1月起,女子绍兴文戏陆续涌往上海。据1939年9月统计,上海有十三个演女子绍兴文戏的剧场。1938年秋,已用“越剧”名称代替“女子文戏”的中心,几乎所有的著名演员全集中在这里这里。这时期,女班已完全取代男班。女演员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演员,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筱丹桂等。常演剧目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龙凤锁》、《碧玉簪》、《三看御妹》等。1942年,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首倡改革,聘请吕仲、韩义、郑传鉴等为编导;以剧本制作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革服装;采用油彩化妆;改进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并与琴师合作创造定弦5、2的尺调腔,成为新越剧的声腔基调。演员在表演上也吸收昆曲和话剧表演艺术之长,使越剧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全面艺术改革阶段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上海大来剧场倡导越剧改革打出“新越剧”旗帜。1945年3月,袁雪芬、范瑞娟为首的雪声剧团正式成立。其他剧团,也相继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活动,促使越剧的风格、演出体制开成,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改革活动。从1942年秋袁雪芬倡寻改革时起,从事“新越剧”的各剧团建立了剧务部,聘请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最早参加革新的一批知识分子从新文学、话剧、电影中吸收营养,为越剧引进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在观剧文学方面,改幕表制为剧本制,上演的都是新编剧目和经改编的传统剧目在舞台艺术上废除了说戏制、建立了导演制。表演上吸收了话剧、电影的表现方法,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同时又吸收融合昆剧等剧种的手段。在音乐方面设置作曲职务,第一出戏都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人物设计、创造唱腔与伴奏。舞台美术方面,记废除了衣箱制和“守旧制”,根据剧情设计服装,采用油彩化装,使用灯光、效果、立体布景。
1946年5月,雪声剧团在上海演出了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这是越剧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越剧在这阶段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果。上海解放后,上海和四明山从事越剧改革的联合体会合。1950年4月成立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直属华东文化部领导。1951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1954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团。在此期间,上海的三十几个浙江的七十几个专业越剧团,也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人、改戏、改制的工作。
在40年代越剧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被公认的艺术流派有六个:袁雪芬的“袁派”,她主要师承王杏花,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商端庄沉静,重视体现真情实感,塑的多为善良、温淑的女性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她主要师承施银花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唱腔跳跃跌宕,表演活泼多姿,塑的多是热情、痴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从“袁派”深化而来,唱腔迂回沉郁,表演自然大方,塑的多是悲剧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畅深沉,表演潇洒儒雅,塑的多为风流倜傥的书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质村醇厚,表演富有生活气息,擅演耿直戆厚的男子。徐玉兰的“徐派”,唱腔华丽奔放,表演充满活力,以塑造深情的书生才子见长。除了这六个公认的流派之外,旦角中的王文娟、吕瑞英、金采凤、张云霞,小生中的陆锦花、毕春芳,老生中的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都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50年代,越剧编创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剧目并通过剧目加工带动了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的全面提高。在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西厢记》获得奖励。1955年成立上海越剧院。1956年重新改编排演了《祥林嫂》,恢复了鲁迅原著的精神,1962年此剧再次作了较大加工修改成为思想性与艺术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一出戏。1959年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生动地塑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尹桂芳主演的《屈原》、《何文秀》、《盘妻索妻》、徐玉兰主演的《北地王》、《十一郎》,王文娟主演的《春香传》、《追鱼》,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姚水娟、金采风主演的《碧玉簪》,傅全香、陆锦花主演的《情控》,竺水招主演的《柳毅传书》,范瑞娟、吕瑞英主演的《打金枝》等,在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50年代初全省文工团整编后,仍十分重视越剧男女合演的试验,如《罗汉钱》、《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等剧目;1957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二团,在男女合演方面进行了更全面的探索;尤其是表现代生活,通过《风雪摆渡》、《抢伞》、《金鹰》、《金沙江畔》、《战斗的青春》等较有影响的剧目,发情了男调,积累了一套表现手段。上海在50年代初也开始进行男女合演尝试。1952年浙江在十个地区文工团整编的基础上,集中优秀艺术骨干,成立了浙江越剧一团和二团。1958年以后,上海大批职业越剧团支援全国各地,越剧成为流传于全国的一大剧团,配备了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人员,实行了导演制;并建立了培养越剧赏的戏曲学校。1978年全省专业越剧团已有五十一个,1982年达到六十七个。1980年举行了全省青年演员会演,涌现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年举行全省“小百花”会演,又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越剧青年演员。

热点内容
生物实验高中 发布:2025-05-24 03:14:39 浏览:908
一年级上册数学算式题 发布:2025-05-24 02:46:10 浏览:378
欧美教师诱惑 发布:2025-05-24 01:59:43 浏览:581
化学画图 发布:2025-05-24 01:46:17 浏览:338
征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发布:2025-05-24 01:36:07 浏览:783
精雕软件教学 发布:2025-05-24 01:04:43 浏览:707
儿童劈叉教学 发布:2025-05-24 00:25:52 浏览:316
什么什么什么明 发布:2025-05-24 00:10:49 浏览:793
什么洗发水能生发 发布:2025-05-24 00:02:39 浏览:61
数学拼搭教案 发布:2025-05-23 15:08:28 浏览: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