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热学
❶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梳理
我勤工检学,辅导物理时的资料,虽然不是苏科版的,但很好,你看一下:【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一、内容:1、温度2、物态变化3、分子动理论4、热量5、内能二、目的要求: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2、能区分固、液、、气三种物态,能用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现象,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5、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 1、会正确使用温度计、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知道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3、知道物态变化的条件,及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些因素。 4、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5、内能的概念。 6、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7、要弄清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温度、热量、内能和比热,要会正确区分,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一、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摄氏温度的标度方法是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帕)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摄氏度,记作0℃,以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摄氏度,记作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代表1℃。2、温度计:(1)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2)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线的位置。(3)温度计测量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a、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容器的壁。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接触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d、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需留在被测物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医用体温计是内装水银的液体温度计,刻度范围在35~42℃,体温计读数可离开人体进行读数,使用后拿住体温度的上部甩几下,让升入直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里。二、物质的状态变化: 1、物质的状态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现象叫状态变化。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会出现六种状态变化。 2、熔化、汽化、和升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三、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熔点。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晶休的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是相同的,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不相同的。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液体凝固成晶体,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凝固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放出热量。四、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缓的汽化现象。液体的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液体蒸发的快慢由下列因素决定:(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例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2)在同种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同种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4)同种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得越快蒸发越快。 2、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五、液化、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液化、凝华过程放出热量,升华过程吸收热量。 2、液化有两种方法,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压缩体积可使气体液化。总结上述的物态变化可知,物质的三态可以互相转化,为便于记忆,可用下图帮助你。
六、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物质内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 减小。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值r0时,引力等于斥力,此时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要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将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变得十分微弱,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忽略不计。七、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两者虽然都与运动相对位置有关,但它们的含义是不相同的。机械能是由物体的整体运动的状态和相对于地面的位置等所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是一个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例如,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既没有动能,也没有势能,因此它不具有机械能,但它有内能。物体内能的大小跟物体内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激烈程度和分子间相对位置有关。一个物体它的温度升高,物体内分子运动加快,内能也就增大。八、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温度、内能和热量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物理量。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分子热运动就越激烈,因此可以说温度是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标志。这里还得说明一下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意义的,我们这里指的都是大量分子的运动情况。内能是一种形式的能。它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它跟温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又有密切的联系,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了多少焦的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了多少焦,低温物体吸收了多少焦的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了多少焦。温度和热量是实质不同的物理量,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在不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放出了热量,它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九、怎样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如果没有其它已知条件,则无法区别是由于做功还是由于热传递而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的。例如:锯条的温度升高了,它既可以是由于摩擦做功,也可以采用放在火上烤的方法(热传递),但不管它通过哪种方法,都达到了使锯条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因此,对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和热传递是等效的。 十、理解比热的概念比热是反映物质的热学特性的物理量,它表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或者说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它们升高的温度不同的性质。为此,我们取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都升高1°C时所吸收的热量多少,来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因此引出了比热的定义,这是每千克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C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某种物质,它的比热是一定的,不同的物质,比热是不同的。因此比热表如同密度表一样,可以供人们查阅。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是物质本身所决定的,虽然某种物质的比热也可以用 来计算,但某种物质的比热跟它吸、放热的多少,质量的大小升温或降温的多少无关。十一、温度改变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在没有物态变化时,由于温度升高,计算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是 ,其中t表示物体的末温,t0表示物体的初温,用△t表示物体的温度变化,则△t=t-t0,公式可改写为 △t。可见,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它的比热、质量和升高温度的多少三个因素有关,并且由它们的乘积所决定,跟物体的初温t0或末温t无关。在没有物态变化时,由于温度降低,计算物体放出热量的公式是 ,其中t表示物体的末温,t0表示物体的初温,用△t表示物体的温度变化,则△t=t-t0公式可改写成 △t。可见,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它的比热、质量和降低温度的多少三个因素有关,并且由它们的乘积所决定,跟物体的初温t0、末温t无关。
❷ 初中物理热学题(求详解)
解:依题意:设三个单元产热速率均为Q,热传递速率均为单元之间温差;则热平衡时有:
A单元:Q=a-b
B单元:Q+(a-b)=b-c
C单元:Q+(b-c)=c
把上面三个方程联立解之得:a/b=6/5; a/c=2/1=6/3
所以;a:b:c=6:5:3
答案为:D
❸ 一到初中物理热学题目
选D
因为“没有其他物体参与热交换”,所以Q吸=Q放
因为Δt=Q/cm,热量Q和质量m都相同,水的比热容大,所以水的温差Δt小,因此混合温度低于30℃
❹ 中考物理电学、力学、热学比例是多少
在中考物理中,力学占40%,电学占35%,热学占15%,光学占10%。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热学是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时的有关性质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它起源于人类对冷热现象的探索。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热现象是他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
❺ 初中物理热学部分包括哪些
《温度和物态变化》、
《热和能》.
❻ 初中物理热量知识点
1.内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J)。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也越多。这说明,同一物体的内能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①做功;②热传递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5.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有温度差;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发生热传递时,热量(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才停止。
6.热量:在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7.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是焦(J)。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
8.实验表明: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的变化多少成正比。
9.热值: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10.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是否完全燃烧等没有关系,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11.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qm或Q=qV
12.Q表示热量,单位是焦(J),q表示热值,单位是焦/千克(J/kg)或焦/米3(J/m3);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V表示体积,单位是米3(m3)
13.氢气的热值很大,为q氢=1.4×108J/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氢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1.4×108J。
14.提高炉子效率的方法:①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②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15.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16.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等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17.比热容用字母c表示,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
18.水的比热容很大,为c水=4.2×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19.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放出的热量相同时,降低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因而温差变化较小。
20.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吸收的热量多,因而可用水来降温;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放出的热量多,因而可用水来取暖。
21.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吸=cmΔt (Δt=t-t0)
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放=cmΔt (Δt=t0-t)
❼ 2018中考物理知识点:汽车与热学
1、汽车发动机常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它们是内燃机,利用内能来做功。
2、汽车发动机外装有水套,用循环流动的水帮助发动机散热,利用水的比热容大。
3、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入夜时要排尽水箱中的水,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4、小汽车的后窗玻璃板中嵌有一道道的电热丝,它可以防止车内形成的雾气附着于玻璃上并凝结。
5、特别是在夏天,刚坐进汽车或有汽车从你身旁驶过时,会闻到浓浓的汽油味,说明汽油分子在运动,而且在温度高时汽油味更浓,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6、空调车车窗玻璃设计成双层的,防止热传递。
7、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这是因为加入防冻液后降低了水的凝固点,提高了水的沸点。
8、大雪天气曾导致我国大部分地方气温降至零下5摄氏度以下,很多车辆因为水箱中的水凝固成冰而不能正常运转。在有关技术部门的建议下,司机们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问题便得到解决。这说明:与水比较,酒精和水的溶液凝固点较低。
9、冬天汽车前玻璃窗的雾气是由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可以打开空调对着车窗吹暖风,使小水珠吸热加快蒸发成水蒸气,车窗玻璃就变清晰了。
❽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公式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第二、 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5.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就越大。
6.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7.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8.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9.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10.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11.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12.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3.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4.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5.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6.热量的计算:
① Q吸 =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 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第三 内能的利用 热机
1.热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燃烧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 =qm;(Q放 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
4.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5.能量转化:做功冲程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压缩冲程是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第四 物态变化
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2.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3.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5.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 熔化 凝固 ℃
t t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6.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7.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8.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9.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10.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1.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❾ 初中物理热学一题
水蒸发要吸收壶底的热,因此手刚摸壶底时是温的,之后金属壶是要导热的,所以过一会才会感到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