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赢驷
❶ 赢驷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赢驷是秦惠文王,是秦始皇嬴政的高祖父(爷爷的爷爷)。赢驷,即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又称秦惠王或秦惠文君,嬴姓,赵氏,名驷(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驷),秦孝公之子。
拓展资料: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嬴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
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嬴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嬴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
参考:网络“秦惠文王”
❷ 历史上秦王赢驷最喜欢的妃子
一、秦王赢驷最喜欢的妃子魏纾,也就是魏夫人。
惠文后魏纾是秦惠文王去宋相王时认识的,魏纾是魏国人,惠文后与秦惠文王于前329年生下秦武王,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惠文后支持公子壮。但在掌握朝中实权的魏冉的支持下,秦昭襄王继位,前305年,公子壮、惠文后,以及其他的王子们,都被魏冉所杀。
惠文后,秦惠文王赢驷的原配夫人。
秦惠王四年(丁亥,公元前334年),惠文后来到秦国与秦惠文王联姻,时称魏夫人。
秦惠王九年(壬辰,公元前329年),魏夫人为秦惠文王生下一子。时值秦惠王正在全力打通中原之路,于是为此子取名为‘荡’,寄予了称霸中原、荡平天下的厚望。
秦惠王十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荡继承王位,是为秦武王。本来母以子贵的惠文后至此便可以高枕无忧的安享晚年,但因其子喜好跟人比角力,结果大鼎压将下来,致使他胫骨断裂而亡。因他没有子嗣,其兄弟纷纷参与争夺王位,惠文后则支持秦惠王的庶子公子壮为嗣,但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迎立在燕国当人质的秦武王之弟公子稷回秦国继位,是为秦昭襄王。孟说则因怂恿秦武王举鼎被诛灭三族。秦武王死后葬于永陵。
秦昭襄王二年(丙辰,公元前305年),惠文后及公子壮被诛杀。
二、秦惠文王简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又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1] ,成为秦国第一王。[2]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❸ 大秦赢驷之后历代君王
赢驷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之后,秦国国君依次为: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1、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之兄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又称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嬴姓,名荡,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2、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秦孝文王之父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 ,赵氏,名则 ,又名稷 ,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早年在燕国做人质。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公子芾、公子壮争位,遂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 ,外戚魏冉为宰相 ,史称“王少 ,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3、秦孝文王,秦始皇祖父,秦昭襄王之子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亦称安国君,是战国时秦国第35位国君,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柱(一作式),秦昭襄王次子,秦庄襄王之父。
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4、秦庄襄王,秦始皇父亲,秦孝文王之子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 。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村 。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5、秦始皇,秦庄襄王之子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 ,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 ,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 ,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❹ 历史上秦惠文王嬴驷真的被放逐过吗
没有被放逐过。
秦惠文王十九岁即位,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在秦孝公去世后,其顺利即位,因为忌惮商鞅拥有过大的权力,从而在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时,借机车裂商鞅,却并未废除商鞅之法。之后称王,是个懂得识人驭人,运筹帷幄、多次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的一代君主。
(4)历史上赢驷扩展阅读
嬴驷少时,因触新法而遭流徒,使他早年便能脱去宫室之气。他沉潜民间数载,对秦国新法有了独到的深刻认识。魏纾入秦前,魏王囚魏纾父,逼使魏纾刺杀嬴驷。
造成嬴驷大婚典礼上的流血事件。嬴驷胸前被刺一刀,仍从容不迫。他运筹帷幄,布局应对,不仅平息了内外势力合谋的刺秦风波,并一举铲除了国内最后的旧贵族复辟势力。
嬴驷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嬴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
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
❺ 历史上赢驷是真疯了么
历史上赢驷是真疯了。
嬴驷是一个多智也多疑的君王,又长期生活在高压之下,精神出点毛病可以理解。魏纾行刺后,他就对魏纾以及刺杀留下了心里阴影,欢好时想到的都是她刺他那一刀。赢华死后他本就心伤神碎,八子身边宫女又欲行刺,勾起了他的心结。
长期高压生活掏空了身体底子,亲近之人离世太过伤心,对身边人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加重了精神压力,魏纾与八子之争,嬴驷本人在选嬴荡嬴稷之间的犹豫等等乱七八糟的事,然后就精神失常了。
(5)历史上赢驷扩展阅读:
赢驷历史评价
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国在惠文王时代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
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
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像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
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嬴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攻秦之兵。
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的华彩篇章。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嬴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嬴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
❻ 秦惠文王赢驷简介 历史上秦惠文王怎么死的
秦惠文王(前356年—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
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应该是病死的。
❼ 秦惠王赢驷的生平简介 历史上赢驷是个什么样的人
春秋战国初期天下板荡,在逐鹿中原的各大诸侯国之中,他们依然遵守弱肉强食的丛林生存法则,强盛的大秦帝国能够迅速在各个国家之间崛起,得益于秦国招募的大批能臣,也得益于秦惠文王过人的识人本领。
秦惠王(前356年——前311年),又称秦惠文王或秦惠文君。嬴姓,名驷,秦孝公之子。嬴驷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他高瞻远瞩,胸怀国家大义,坚持变法和国家统一,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有作为的帝王。历史上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赢驷少时,因触新法而遭流徒,使他早年便能脱去宫室之气。他沉潜民间数载,对秦国新法有了独到的深刻认识。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是一个积蓄力量的时期。秦武王在位时间短而且死得早,所以主要是秦惠文王为秦昭襄王成为霸主打下了基础。
嬴驷为太子时,触犯了法律。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通。商鞅认为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因为考虑到太子身份问题,商鞅并没有重罚太子,而是对太子的老师处以墨刑,这样一来,法令便畅行无阻了,而秦国的法治也越来越好了。但是太子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赢驷发誓终有一天他会报仇雪耻的。怀着对商鞅的怨恨,秦惠文王赢驷作为国家的储君,他在深宫之中一天天长大,终于等到了即位的那一天。
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赢驷上台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车裂商鞅。虽然秦国在商鞅的治理下,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商鞅的变法却极大地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迅速激发的阶级矛盾,又激化了秦国的各种矛盾,商鞅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秦惠文王的权威。本来赢驷对商鞅的印象就不好,现在他就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把商鞅给杀了。但碍于商鞅因变法而声威远扬,这样平白无故杀害了商鞅,不好向世人交代。计上心头,赢驷就让一个叫公子虔的人,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时机成熟之际,赢驷才把商鞅处以车裂之刑,解除了赢驷心头的大患,从而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但他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可见秦惠文王的治国才能。
第二件大事,重用张仪,分化六国。张仪是个难得一遇的辩才,《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可见张仪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曾把孟子气死在齐宣王的大殿之上。苏秦张仪同是鬼谷子学生,苏秦合纵,张仪连横。苏秦张仪同是鬼谷子学生,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张仪来到秦国之时就对秦惠文王许诺,十年之内定会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张仪能说会道,在秦国一路升官,最后成为秦相。而在六国推行连横,使六国内乱,秦国从中渔利。秦国的强盛,张仪功不可没。
第三件大事,攻占巴蜀。秦国的强盛招致了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击,西方义渠部落也趁机攻打秦国,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秦王赢驷采用司马错的战略攻占南方的巴蜀,使秦国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而且获得巴蜀的产粮地区,确保了秦国的粮食产粮——这一当时重要的战略资源。公元前313年,又遣张仪自秦赴楚,施行反间计,诱使楚国绝齐。诱使楚军只身攻打秦国,秦国趁机埋伏进攻楚军,大败楚军,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随后,赢驷又采用张仪的连横之策,对六个国家实行分化瓦解,使得六国联盟瓦解,为秦国一扫天下赢得了时机。
赢驷派张仪游说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他很好继承了父亲的政治才能,又为后世君王平复天下打下了基础。可见秦惠文王在秦国发展历史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❽ 历史上的秦惠文王嬴驷有几个儿子
秦惠文王有2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长子赢荡和次子赢稷。
赢荡,秦惠文王长子,为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出生,前310年秦惠文王死,武王即位。身高体壮,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到了晚上,武王气绝而亡,年仅23岁。
赢稷,秦昭襄王,秦惠文王次子,秦武王的异母弟弟,前325年出生。前307年,秦武王意外死,诸弟争位;赵武灵王与秦国的魏冉等大臣合谋,于是得立,是为秦昭襄王,简称秦昭王,在位56年。前251年,昭王死,享年75岁。
(8)历史上赢驷扩展阅读:
秦武王做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继承王位后,很多大臣都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诸侯们听说张仪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恢复合纵。
张仪害怕被杀,便对秦武王说:“东方诸国有乱秦国才可以得利,我愿意利用齐王憎恨我这一点前往魏国,齐国必然攻魏,两国开战胶着之际,秦国可趁隙伐韩,兵临周都,挟持天子,成就帝王功业。”
秦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国。齐湣王听说张仪在魏国,果然派军攻打魏国,魏哀王很害怕。此时张仪派遣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再借用楚国的使臣出使齐国,成功游说齐湣王罢兵,获得安全。
参考资料
网络-秦惠文王
❾ 历史上关于秦孝公赢渠梁及其儿子赢驷的评价。
历史上关于秦孝公赢渠梁的评价:
1、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着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2、司马迁《史记》:“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译文: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
3、范晔《后汉书》:“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译文:这时秦孝公强大称雄,以武力使羌戎服从。)
4、贾思勰:“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译文:等到秦孝公任用商鞅,以耕田和作战的赏赐作为急迫的事情,倾轧邻近国家而雄霸诸侯。)
5、唐甄:“昔者孟子之世,天下强国七,秦孝公发愤于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赏功,西斩戎王,南破强楚,虎视六国,狙以济之。”(译文:从前孟子在世的时候,天下强盛的国家有7个,秦孝公整顿边疆,布施恩德,安抚孤寡,招安将士,明确奖赏,向西斩杀戎王,向南击破强楚,威武地注视其余六国,窥视着准备扶济六国。)
关于赢驷的评价:
秦惠文王善于识人驭人,秦国的法治建设基本完成后,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对张仪,嬴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嬴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嬴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风范。
(9)历史上赢驷扩展阅读
秦孝公赢渠梁的重大历史事迹
1、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2、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
秦惠文王赢驷的历史事迹
1、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
2、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❿ 秦惠文王嬴驷简介 历史上秦惠文王怎么死的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车裂商鞅
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通。 商鞅说:“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这样以来,法令便畅行无阻,秦国越治越好,但却得罪了太子。等到孝公去世,太子登位,一想起当年受罚之事就很不高兴。加之这时商鞅威望极高,家家户户都知道商君之法, 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于是,惠文王便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东进攻魏
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公元前330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破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魏以河西地予秦。公元前329年,秦军攻魏,取河东的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及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峡市西南)。次年秦军乘胜攻魏,取魏蒲阳(今山西隰县)。魏国在秦军数次强大攻势之下,又被迫割让上郡15县(今陕西东北部地区)给秦。从此,秦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
灭蜀败楚
公元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更为元年。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三国军于修鱼,斩首八万。暂时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但西方的义渠又发兵袭破秦军于李帛。在东西夹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时改变战略,于公元前316年,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阴行反间,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激怒楚怀王,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使秦军在丹阳(指今陕西、河南二省间丹江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得楚地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楚国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秦惠文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扩大了疆域,而且针对犀首并相六国,发动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国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伐取义渠
义渠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是当时秦国在西北部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占有今天的陕西北部、甘肃中北部和宁夏等地。义渠凭借骑兵特有的机动性对秦国的边境进行劫掠,甚至曾经侵入到秦国的洛河流域。正是义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坏性,才使公孙衍能够说动秦惠王暂停攻魏而转为攻义渠。秦国对付义渠这些游牧民族的办法主要是烧荒,很有效果。游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烧光的秦国边境,以避免大批马牛羊被饿死。秦惠王七年,义渠发生内乱,秦派庶长操趁其自相残杀,平定了义渠。义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国在义渠设县,义渠称臣。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
病重去世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秦惠文王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葬于咸阳北原。近世所谓周文王陵,实际是秦惠文王的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