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言是什么意思
『壹』 谏言和纳谏的含义
谏言
释义 谏(谏) jiàn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言 yán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ong)(意思是: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规劝的话。一般用来指下级对上级的规劝和建议。古时最常用于君臣之间。
纳谏
1.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2.向君主进谏。
『贰』 "建言献策"和"谏言献策"哪个对还是有区别
都对,只是稍有差别。
区别1:词义差别
“建”在这里指“提出;首倡。”
“谏”的意思是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一般用来指下级对上级的规劝和建议。古时最常用于君臣之间。
区别2:用法差别
“建言献策”可以是大的方针政策性的建议,也可以是具体一件事,具有社会效益性、改革性、影响性的建议案。对机关、对政府,一般用这个词。
“谏言献策”一般在十分尊重和敬仰某人的情况下用,比如对自己的父母亲或对自己的恩师。
区别3:出处差别
“建言”出自于《老子》:“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谏言”出自于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说:“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2)谏言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周书·冯景传》:“宝夤败后,景还洛。朝廷先闻景有谏言,故免之。”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谏院设知院官,对朝政得失、大臣以致百官的过错,都可提出谏言。”这是勇敢忠贞的表现,因此也把向上谏言的臣子也称为谏臣。
『叁』 谏言和建言是什么意思
建言,是提出建议对策,给决策部门作为参考的意思,现多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以提案的方式反映民心民意、提出有关建议的说法,也可用于社会组织或公民对政府提出建设性建议。而谏言,则有规劝领导的意思,多用于古代言官或官员,规劝皇帝改变想法和做法所提的意见。现代社会己不再用此词了,己属于历史名词了。
『肆』 谏言与箴言的区别是什么
谏言和箴言的区别就是谁劝谁,谏代表的下级对上级的规劝,而箴言没有这层意思。无论谁劝谁都可以用箴言,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大家在平时说话或者书面用语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好每个词语的意思再去用、去写,否则就会造成词不达意让人误会或不舒服的情况。
『伍』 "荐言献策""谏言献策"还是"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是正确的。
意思为: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一般是指对一些大事、方针、政策之类提出意见和建议。
(5)谏言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拼音】[ jiàn yán xiàn cè ]
【释义】建言:建是建议的意思;言是言论的意思。建言也就是建议的言论,可以是口头述说,也可以形成书面文字。献策:指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谏言。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为人想办法
【英语】make suggestions。
【成语结构】联合式
【感情色彩】褒义词
『陆』 建言献策和谏言献策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1:词义差别
“建”在这里指“提出;首倡。”
“谏”的意思是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一般用来指下级对上级的规劝和建议。古时最常用于君臣之间。
区别2:用法差别
“建言献策”可以是大的方针政策性的建议,也可以是具体一件事,具有社会效益性、改革性、影响性的建议案。对机关、对政府,一般用这个词。
“谏言献策”一般在十分尊重和敬仰某人的情况下用,比如对自己的父母亲或对自己的恩师。
区别3:出处差别
“建言”出自于《老子》:“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翻译过来急速所以古人立下言论的时就说过:明道若昧:有道之人很有智慧,却总是感觉自己很愚昧;
“谏言”出自于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说:“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柒』 箴言是什么意思呢
箴言指规劝的话。
拼音:zhēn yán。
释义:
(1)规劝的话。箴有劝告,劝戒之意,也指古代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
(2)旧约圣经中的一卷。
出处:王西彦《古屋》第三部六:“‘友谊是人生最可贵的事’,我背诵一个罗马大哲人的箴言。”
近义词
谏言
拼音:jiàn yán。
释义:规劝的话。
一般用来指下级对上级的规劝和建议。古时最常用于君臣之间。现今所指又有含有一定寓意的简短话语,语言中包含着真实和客观的评价。多为表达赞美之意,以书面形式表达。
『捌』 谏言的意思
规劝的话。《周书·冯景传》:“ 宝夤 败后, 景 还 洛 。朝廷先闻 景 有谏言,故免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谏院设知院官,对朝政得失、大臣以致百官的过错,都可提出谏言。”
『玖』 谏言的含义,事例(听取意见)
1.毛泽东听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意见,并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提出。
2.姜尚其人
姜尚字子牙,是东方夷人。他祖先在舜时当过一方的部落酋长,曾协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以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夏以后,吕姓子孙繁衍分化,吕尚家穷了。吕尚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下,他怀才不遇。为生计,他曾经在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在孟津街头开店卖酒。光阴似箭,一晃吕尚就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而抱负仍然不能实现。后来他听说西方周文王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渭水河边。
关于吕尚遇文王的经过,《史记》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吕尚假装在磻溪钓鱼,期待着文王来临。这一天,文王出土打猎,路过磻溪,见到正在垂钓的吕尚,两人搭上话,越谈越投机。吕尚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安邦治国的见解。文王无比钦佩,高兴地说;“您正是我祖上太公亶父所盼望的圣人呀!”从此吕尚又得了个“太公望”的别号。文王与吕尚同车而归,封吕尚为太师。另一种说,文王暗中集聚力量,企图反商,被崇侯虎发觉,报告给商纣王。纣王大怒,把文王抓起来关进梦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文王手下的大臣散宜生和闳夭知道吕尚很有本事,请他来,三人商议出一条妙计:搜寻美女、骏马、珍宝献给纣王,表示周对商的“忠诚”。贪婪的纣王果然中计,释放了文王。文王回国后拜吕尚为师。
吕尚给文王出主意,首先“修德以倾商政”。商纣王贪酒好猎不得人心;周文王便禁酒止猎,争取人心。商纣王肆意压榨百姓,人民困苦不堪;周文王则实行“裕民”政策,即有节制地征收租税,使人民有些积蓄,发生努力生产的兴趣。商纣王招诱奴隶,引起其它小国的怨恨;周文王就制定一条“有亡(奴隶逃亡)荒(大)阅(搜索)”的法律,意思是:奴隶逃亡就大搜索,“谁的奴隶归谁,不许藏匿逃亡奴隶。这样,大大提高了周在诸侯国中的地位。甚至虞、芮两国之君为争田地打官司,都愿跑到周来解决,因为他们都承认周文王是“仁人”。天下诸侯听说此事,都认为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有四十多国归顺了周。接着,吕尚替文王筹划向周围发展势力。周依次“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伐邗”、“伐崇侯虎”,这些都见于《史记·周本纪》。周原甲骨中还有“伐蜀”、“征巢”的记载,可见周不但向西,而且向南开拓疆土,势力直达江汉流域。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造成了包围商的形势,吕尚的计谋是成功的。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尊吕尚为“师尚父”,即“师之,尚之,父之”的意思。吕尚辅佐武王代纣。出师前,卜龟兆,不吉利,又赶上风雨暴至,诸侯们都很恐惧,只有吕尚认识到机不可失,坚决劝武主起兵。果然弄得商纣王措手不及,周灭掉了商。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储存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添加封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这些主张也大多出自吕尚。
周取代了商,武王为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的疆土,采取“封建亲戚,以屏藩周”的政策。吕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县)。吕尚赴齐国,走得很缓慢。这天,他住在一家客店里。店里的人对吕尚说:“我听说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您睡得这么安稳,大概不是赴国的人吧!吕尚听罢,连夜起床登程。黎明时分,他来到营丘。正赶上莱国夷人进攻营丘,吕尚及时击退莱人。这件事说明,吕尚虽然是开国元勋,但他没有居功自傲,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吕尚治理齐国,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简单适宜的政策,充分利用傍海的自然条件开发鱼盐资源,发展工商业,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统观吕尚的一生,他算得上商未周初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