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什么是形而上

什么是形而上

发布时间: 2022-04-27 07:38:00

什么是形而上

形而上学,指研究科学以外的、没有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1]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㈡ 简单解释下什么是形而上,形而下

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而得到答案的问题。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形而上学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形而上学被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

形而下学是指对可证明的客观实在进行的研究分析,是一种具体地、客观地、运动地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

(2)什么是形而上扩展阅读:

形而上学家们试图阐明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范畴),例如存在、客体(objects)及其性质、空间和时间、因果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本体论,即对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连的研究。另一个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是宇宙论,即对本源(如果有的话)、基本结构、本性(nature)、宇宙动力学的研究。

宇宙及我们的世界是由形上与形下共同构成的结果及现象,形上是形下的根本和依托,形下是形上的衍生与显化;形上存于形下之中,形下则体现了形上。

㈢ 什么是“形而上”

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抽象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路有宽度之规、坡度之律。)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 注:这里的“上与下”,指抽象的相对位置。道为上界,统领约束下界作为器的自然万物。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可道之道是非常道,可名之名是非常名。非常,即异常、不正常、中邪。常人健康非常人有病,非常道是歪门邪道,非常名是歪理邪说。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㈣ “形而上”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地方

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这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

形而上
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翻译而来。

形而上
是出自《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单讲,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

㈤ 通俗的解释一下什么是形而上

形而上 [xíng ér shàng]
多义项
哲学名词 更多义项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谓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天”,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天”。《周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

㈥ “形而上”是什么意思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㈦ “形而上”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的意思: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

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释义:行而上是指虚空的、精神的,行而下是指具体的、物质的。

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谓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道”。

(7)什么是形而上扩展阅读:

儒家的形而上:

"易传"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而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易传"中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是"道"的观念,道家也如此。可是,"易传"的道与道家的道,完全不同。道家的道是无名,不可名。"易传"的道,不但是可名,而且严格地讲来,正是道,也只有道,才是可名。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释义: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这就是儒家的方法,这种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

㈧ 通俗来讲,“形而上”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道”。

道即是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体,超越一切世间存在,包括时空能量因果这些存在。

按道家学说,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间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识这些存在的。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恒的存在,故万万不可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

而人的精神思想意识,均属于形而下的“器”,甚至于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人们所能说所能想的,均不离“器”的范畴,”道“是说不出想不出的,说出想出即变质离道远矣。

(8)什么是形而上扩展阅读:

“形而上”的分支:

本体论——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比如,本体论可以研究一个任意物体在任意世界的性质会怎么样,其实都是无意义的研究。

古代宇宙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古代宇宙论早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

玄学——用非科学手段来臆测生命的起源、进化和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比如,常说的“天人合一”就属于这种探讨的范畴。

㈨ 什么是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哲学术语无关

现有关资料普遍都将《周易·系辞上》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提出来单独翻译,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认为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

解读古文最忌断章取义,这句系词是《系词上》最后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并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与上文成因果关系,前因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后果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进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实际这里的“形”古通“型”。既“模型;楷模;典型”;

“上”亦非上下之上,乃是“崇尚,提倡”之意;

“道”古文中亦作“导”。是“引导”之意;

“下”亦非上下之下,乃为“发表,宣告”之意;

“器”是“器重,重视”之意。(详见注释。)

连起来大意是说:由于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作者决定用典型去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由此可以看出:《易经·系词上》中的“形而上、形而下”与现代的哲学术语根本没有半点关系。

现将这段系词简要翻译如下:

【原文】子曰:“书⑴不尽⑵言⑶,言不尽意⑷。”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⑸象⑹以⑺尽⑻意,设⑼卦⑽以尽情⑾伪⑿,系辞焉以尽其言。……是故形⒀而⒁上⒂者谓⒃之⒄道⒅,形而下⒆者谓之器⒇,……。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去最大限度地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最大限度地体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用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他的主张。……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注释:⑴“书”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⑵“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⑶“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⑷“意”《网络》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⑸“立”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⑹“象”典型。《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⑺“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⑻“尽”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⑼“设”创立,建立,开创。《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注:“设,施也。”

⑽“卦”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说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

⑾“情”实情,情况(指事情的来龙去脉)。《史记·高祖本纪》:“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⑿“伪”通“讹”。改变;变化。《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骊姬之反情。”

⒀“形”《汉语大字典》通“型”。模型;楷模;典型。《汉书·王莽传上》:“仪形虞、周之盛。” 《潜夫论·德化》:“仪形文王,万邦作孚。”型:楷模;典型。《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⒁“而”能,能够。《尚书·周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

⒂“上”崇尚,提倡。《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⒃“谓”通“为”。因为。《列子》:“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⒄“之”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这个,这样的,这种。《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⒅“道”后作“导”。引导。《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⒆“下”发表,宣告。《战国策·齐策》:“令初下。”例:下命令;下指示。

⒇“器”重视。《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后汉书》:“朝廷器之。”

㈩ 形而上 形而下,有什么区别

“形而上”是抽象的本质和道理,它脱离了具体的、个体的物质、物品、物体和事物。“形而下”是具体的每一个物质、物品、物体、事物的具体的形状、形象、外表和表象。所以,“形而上”指的是总体的、是抽象的、是本质的、是道理的或理论的。“形而下”指的是个体的、是具体的、是表象、是现象的或外表的、表面的。

热点内容
夏利的历史 发布:2025-09-14 09:20:56 浏览:780
历史游记 发布:2025-09-14 05:10:18 浏览:891
歪歪的历史 发布:2025-09-14 05:06:45 浏览:144
健康教育字 发布:2025-09-14 03:12:43 浏览:564
师风师德体会培训心得 发布:2025-09-14 02:35:01 浏览:571
轮指教学 发布:2025-09-14 01:44:11 浏览:413
师德师风感受 发布:2025-09-13 23:53:20 浏览:790
成都初中数学 发布:2025-09-13 20:04:01 浏览:819
星巴克招暑期工吗 发布:2025-09-13 19:56:46 浏览:225
围棋老师招聘信息 发布:2025-09-13 19:40:59 浏览: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