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为什么a

为什么a

发布时间: 2022-04-29 02:50:03

㈠ 关于为什么a的作用

在HTML中标签<a></a> 。其中的a 是 anchor 的缩写,这些标签的作用是标明超连接的起始位置或目的位置。
通过使用 href 属性,创建指向另外一个文档的链接(或超链接)通过使用 name 或 id 属性,创建一个文档内部的书签(也就是说,可以创建指向文档片段的链接)<a> 元素最重要的属性是 href 属性,它指定链接的目标。
a:hvoer是一个CSS伪类,用于鼠标移到a的时候的样式

㈡ 为什么要加a

简单解释:a是不定冠词,在这里指cheongsam(旗袍)这一类事物。下面是详解。

详解:不定冠词最基本的用途就是用来表示“一”这概念,如:

①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② Jason is an internationally known scholar.

此外,a/an 还有下列 6 种用途:

一常和time、measurement等有关的名词连用,以表示“每—” 的概念,如:

③ I teach five days a week.

④ This type of vegetables is sold at one dollar a kilo.

⑤ My car usually runs sixty kilometres an hour.

二常和 hundred, thousand, dozen 以及数目及数量连用,如:

⑥ That factory turns out at least a hundred tyres a day.

⑦ Noel's monthly salary is a thousand dollars.

⑧ I have a number of sponsored students.

⑨ Mary has a lot of money.

三在“of / at”后面出现,以表示“同一类”这概念,如:

⑩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11. Please come one at a time.

12. Things of a kind come together, so do people of a mind.

四常在“rather, quite, many, half, what, such”等字后面出现,形成固定用法,如:

13. Tom is rather a fool.

14. I think Chinese is quite a useful language.

15. Many a student has asked that question.

16. The visitor left half an hour ago.

17. What a fine day it is!

18. How can you say such a thing?

五用在“so, as, too, how +形容词”这些结构里,如:

19. We have not had so hot a day before.

20. Susan is as clever a girl as Anna.

21. That is too difficult a book for beginners.

22. No one knew how serious a problem it was until later.

六出现在许多惯用语中,如:

23. Bob always has a bone to pick with others.

24. Some students turned a deaf ear to the teacher's advice.

25. All must learn a language with an eye to mastering it.

26. I hope you will make an effort to attend the meeting punctually.

27. Jason has an aversion to being idle.

28. The news of Jack's sudden resignation came as a bolt from the blue.

㈢ 为什么A被记作标准音

“标准音”的来历。当“管弦乐队”逐渐形成成熟的建制的时候,人们急需一种“绝对音准”的衡量工具来形成一个固定的“标尺”(参照点),那个时候,还没有今天的电子“波形发器”,只好借助现成的乐器,人们发现,无论季节变化、温度差异、湿度差异还是机械特性方面,“双簧管”这种乐器在声音稳定的表现方面都优于其他任何乐器,而且它的泛音列也弱于其他乐器。而双簧管上,最“平直”、“中性”的音,是“小字1组的a”,人们就把这个音作为了“标尺”,后来物理学发展以后,可以测定乐音的具体频率值时,发现双簧管那个“a1”音的震动频率为每秒 440 Hz 上下,为方便标准化,大家干脆就取一个整数值:440 Hz ,来作为以后的“标准音”的固定频率。
A就被记为标准音了

㈣ 为什么选择a啊

原句翻译为:
一项最近的报道称,到2009年前在美国使用西班牙的人会比说英语的人更多。
第一个空表示具体的某一项报道,且没有上文,体现一个报道,并没有特指具体的哪个报道,比较模糊。第二个空是特指2009年,the表示特指,所以选A。
a/an/the用法:
a用在以辅音(指辅音音素)开头的词前;
an用在以元音(指元素音素)开头的词前;a+名词单数,表示一个……,或者某一……
an一般用于元音字母开头的单词,作用和a一样;
the+名词表示特指,the+形容词,表示一类人或者事物;
a和an是不定冠词,修饰泛指名词.只不过以元音开头的名词用an修饰 翻译成“一个”;
the是定冠词,修饰特指名词 翻译成“这个”。

㈤ 为什么是a,详细解释下,谢谢

只有在氧气中,氧是以分子形态存在的,其它都是氧原子,氧原子不能独立存在,氧分子可以独立存在

㈥ 为什么A更重要

◇「A重于B」的理由,可以粗分成两大类:第一类,A与B都很重要,应该并重,我们不会完全否定B,但是因为某种理由,仍应判定A更重要。第二类,我们另找一个C来衡量A与B,不但不求两者并重,甚至可能会完全否定B。◇以下分成「两者并重,A更重要」和「为了C,A更重要」两大类,「两者并重,A更重要」又分成四种理由,每种理由再细分成若干标准,每种标准都先「说明」内涵,再「评析」实战应用上的问题,最后「举例」。「举例」都取自「企业用人应以才为先/企业用人应以德为先」,以下简称为「才重于德/德重于才」。◇「说明」中,同一个意思,每每不避重复,采用相近的说法反复表达,因为意思虽然一样,但说法稍变,我们的思路就可能转到新方向,本来觉得扞格不通,立即柳暗花明◇「举例」中,有时举「才重于德」,有时举「德重于才」◇其他还有些常见的标准,例如「更需要A」、「A更急迫」、「失去A代价更高」等,已涵括在文中的标准,故不赘述。◆两者并重,A更重要,理由一:互动◇A与B都很重要,但是我们要先掌握到A,才比较能兼顾到B,或是引导B不会变质成祸害,反之则不然,所以在「知」的层次上,我们必须评价A更重要。而在「行」的层次上,由于A在两者交互关系中的影响比较有意义,所以应该配置较多资源。◇「互动」的说明可能有以下四种:1. 目的(1) 说明:A是B的目的,追求B就是为了A,A是B价值的根源,是A赋予了B重要性,所以要认同B,一定要先认同A,不认同A,就没有道理要认同B。换句话说,A是B在价值上的基础。(2) 评析: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目的」太单纯了!几句话就讲完了,会显得很单调,申论很难讲到很丰富。不过如果质询掌握好,有可能正面压倒对手。第二,对手很容易提出独立于B的C,积极论述A的重要性来自C,通常这个C很难理所当然地归纳进A,我们如果硬要说A包括C,往往陷入互相嘴硬的丑态。(3) 举例:「才重于德」:职业道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认为,有职业道德,才更能确保职业技能能顺利发挥,职业道德只是辅助职业技能正常运作的工具罢了,所以追本溯源,主从之间轻重有别,真正重要的应该是职业技能,而非职业道德。2. 基础(1) 说明:有A未必有B,但是没A一定没B,或有害于B。A是B的核心成因,A是B存在的必要基础,缺乏A,就不会有B,或妨害到B。换句话说,A是B在事实上的基础。(2) 评析:「基础」就是所谓「全有全无」的两种样态之一,一直以来口碑和票房都不是很好。对手常见的响应有两种:第一,对手反证「B是A的基础」,场上就变成「鸡生蛋、蛋生鸡」,开始循环没完没了。第二,对手坦然承认,把话接走,曰:「A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怕没B,所以B的存亡才是重点」,开始证「目的」。「基础」跟「目的」对咬时,就等于在争论「事实上的基础」和「价值上的基础」谁更重要。这两种情况都非常吃力,很容易各说各话。(3) 举例:「才重于德」: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就是要善尽职责,然而如果缺乏了职业技能,就注定不能顺利完成份内的工作,而工作不能完成,职业道德等于荡然无存,可见职业技能是落实职业道德的基础。因此,如果希望员工才德兼备,理应更重视职业技能。3. 帮助(1) 说明:有A就会有B,A单方面地有助于B,A对B的某些成因有帮助,A提供恰当的条件、环境来产生B。但是B无助于A,甚至是有害于A,B减损A的某些成因,B排挤掉A需要的资源,B危害到产生A的条件、环境。(2) 评析: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对手承认「B有害于A」,把话接走,曰:「正因为B足以危害到A,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更该重视B」,开始证「主导」,这时得细心说明,避免战场被拉走。第二,大家采用这种打法时,经常只证明「A有助于B」就收工,忽略了还要证明「B无助于A」或「B有害于A」,宜多留意。(3) 举例:「德重于才」:职业道德高的员工,会懂得自动自发努力进修,不断充实知识、技能,好善尽职责。但是职业技能高的员工,却不会因此而有诱因去增进职业道德,有时候反而恃才傲物,拉低了职业道德。总之,职业道德有助于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技能却无助于职业道德的培养,有时甚至有害,因此,如果希望员工才德兼备,理应更重视职业道德。4. 主导(1) 说明:A主导B,A决定了B发展的方向,A限缩了B适用的范围,A建构了B运作的模式,A制约了B,A矫正或避免了B的流弊,甚至是A可以打击B、扼杀B。或者说,A的有无或状态,会严重影响到B的发展,然而B对A却不具有相同作用。(2) 评析:对手的响应常见的有四种:第一,反证「A有害于B」或「没有A,无害于B」。第二,反证「B有助于A」或「B有害于A」。这两种响应都切中主题,鹿死谁手,端看基本功巧妙运用。第三,试图接话,论述B很脆弱,将战场诱导到「匮乏」去。第四,宣称「主导」是「全有全无」,不值得讨论。面对这两种响应,宜谨慎厘清,否则焦点很容易模糊。(3) 举例:「德重于才」:技能无好坏,用途有善恶。职业道德决定了职业技能的用途,也就决定了职业技能能否造福社会。有职业道德的员工,会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尽忠职守,没有职业道德的员工,却会胡作非为、监守自盗、中饱私囊,不只威胁公司的营运、客户的权益,更危害了社会的安宁。缺乏了道德的制约,专家不但是训练有素的狗,更是择人而噬的疯狗!因此我方要告诉大家:技能诚可贵,道德价更高!◆两者并重,A更重要,理由二:匮乏◇A与B都很重要,但是当我们要追求兼顾时,A比较容易出问题,导致无法兼顾,所以在「知」的层次上,我们必须评价A更重要,因为A比较匮乏,A比较容易求过于供,我们比较容易失去A,我们比较难拥有A,拥有A的成本比较高,我们比较难掌握A。而在「行」的层次上,我们虽然想兼顾A与B,但由于比较缺乏A,A比较难获取,所以我们必须配置较多资源来获取A,要花更多时间心力来关注A。◇「匮乏」的说明可能有以下两种:1. 获取困难(1) 说明:提供A的方法、管道很少,或辨识A的方法很少,或门坎都很高,需要的条件很苛刻,获取A的代价很大,我们无法简便地获取A。或者说,由于方法少、管道少,会导致我们太依赖少数特定管道,如果方法因故失灵或管道封闭,就缺乏替代方案,换句话说,A断绝供应的风险比较高。又或者说,如果A具有排他性,是一种必须零和分配的资源,那就需要跟其他人竞争。可惜我们条件太差,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所以A本来不匮乏,但对我们而言却很匮乏。(2) 评析:「获取困难」的论点,简直是随便生随便有,好用的不得了。只要稍微设计一下情境和角色,任何价值都可以被描述成很难获得。需要补充的是,价值性辩题中的A,通常不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无所谓零和分配与竞争,只有很少数的政策性辩题,利益才会落在有限的资源上。 (3) 举例:「德重于才」:员工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不称职,都不应录用。然而,员工是否具备职业技能,很容易从专业证照和学经历来判断。可是人心隔肚皮,他是否具备职业道德,往往要等到祸起萧墙、东窗事发,我们才后悔所托非人。换句话说,无能者很难滥竽充数,无德者却很容易伪装,披着羊皮,看不出来是狼!既然「无能易挡,无德难防」,难道不该更重视德吗?2. 容易变化(1) 说明:A的时效性高,比较容易消逝,质量会自动衰退,很难维持相同的质量或状态,有效期限非常短暂,能把握的时机非常少,掌握A比较急迫。或者说,我们对A理想的标准,比较容易浮动变化,所以A很容易就落后于理想状态。或者说,如果现在放弃A、搁置A、错过A,之后就无法重新取得,或取得的成本会高昂许多。或者说,A必须要持续累积,不允许中断,一旦半途而废,中断一下就前功尽弃,必须重新累积。(2) 评析: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在某些辩题中,会无法区分「获取困难」与「容易变化」,刻意切割开来会很奇怪。例如:「正义」,正义似乎只有「伸张」,只有「获取」,无所谓「变化」。第二,如果辩题有明确限定讨论范围,而且跟年龄或人生阶段有关的,例如:「对高中生而言」,那「容易变化」会比较有发展的空间。因为有很多价值,在人生特定阶段中,并不急迫,可以等待其他时机再发展。(3) 举例:「才重于德」:我们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僵固不变,所以员工的职业道德,只需要一直维持现在应有的水平,十年后仍然会合乎道德。可是职业技能却是瞬息万变,如果技能故步自封,不能精益求精,以现代技术汰换之神速,不进则退,很快就被职场所淘汰了!因此,职业技能的落伍,更容易让员工丧失竞争力,更值得我们重视。◆两者并重,A更重要,理由三:掌握◇A与B都很重要,但是我们比较能掌握A,所以在「知」的层次上,我们必须评价A更重要。因为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幸福,掌握对自己重要的事物,所以如果我们将较难掌握的事物,看得较重要,就表示重要的事物难以捉摸,没有个着落,其实我们没什么把握来追求人生的幸福,焦虑不安将随之而生。反之,如果我们将较能掌握的事物,看得较重要,就表示我们比较能掌握重要的事物,比较能稳健地追求人生幸福。两相比较,为求心里舒坦踏实,我们应该判定较能掌握的A更重要。而在「行」的层次上,我们资源有限,应该务实一点,优先投入比较能掌握的A,才比较能确保资源用得有效益,而不是投入无法掌握的B,无从保障使用资源的成效,甚至变成浪费。◇「掌握」在「知」的层次上,并不好陈述。需要利用个案的特性,多加包装。◇「掌握」的说明可能有以下两种:1. 便于获取(1) 说明:获取或辨识A的手段比较多,或成本比较低,断绝供应的风险低,可以稳定供应,我们可以简便、有效率地获取A。又或者说,如果A具有排他性,是一种必须零和分配的资源,那就需要跟其他人竞争。幸好我们条件很好,在竞争中处于强势,所以对我们而言,A不虞匮乏。(2) 评析: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便于获取」会自然而然跟「获取困难」对咬,如果是以「行」的层次来应战,那诀窍就是不要打高空,处处强调资源有限的现实考虑,把争点从「难/易」转到「没提供建议/有提供建议」,讲得越具体、鲜明、详细,「便于获取」的威力会越大。第二,其实很少价值可以简便取得,所以「便于获取」能发动的机会并不多,不宜硬讲。(3) 举例:「才重于德」:员工是否具备职业技能,很容易从专业证照和学经历来判断,员工职业技能不足,也有比较多的途径来进修,或透过外在设备来弥补技能之不足。然而员工的职业道德难以培训,而且经常只能主观来认定,未必比瞎猜更可靠,所以如果企业有道德洁癖,太执着于清除掉道德上的疑虑,恐怕会延误用人的时机,甚至是无人可用。因此,企业用人时,应更重视才,用职业技能作为选用员工的核心标准。2. 不易变化(1) 说明:A比较不容易消逝,质量不会自动衰退,比较容易维持相同的质量或状态,可以保固比较久,有效期限比较长,能把握的时机比较多,掌握A后,比较不用再操心。或者说,我们对A理想的标准,比较不会浮动变化,所以A不会突然落后于理想状态。(2) 评析: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有时A似乎没有「获取」与「变化」之别,不宜硬讲。第二,「不易变化」会自然而然跟「容易变化」对咬,如果是以「行」的层次来应战,那诀窍跟「便于获取」雷同。(3) 举例:「德重于才」:要具备怎样的职业技能才算称职,标准瞬息万变,十年前热门的技能,如今可能不值一文,现在当红的知识,可能眨眼之间就淘汰。反观职业道德的标准,亘古不变,就算稍有变化,幅度也不可能跟技能相提并论。换句话说,职业道德才是一个员工的核心竞争力,当你具备职业道德,可以在业界永不过时;但是当你具备某项技能或知识时,根本不足为恃,无法长远保障你能脱颖而出。因此,无论员工或企业,都应更重视职业道德。◆两者并重,A更重要,理由四:重分配◇A与B都很重要,但是因为某些理由,我们现在在「行」的层次上,应该分配更多资源给A。所以倒推回来,我们在「知」的层次上,可以顺便承认A更重要。或者说,我们之所以在「知」的层次上,评价A更重要,纯粹是为了进一步推论出在「行」的层次上,应该分配给A更多资源。◇「兼顾」、「匮乏」和「掌握」,是侧重「知」,我们可以选择「知而不行」或「知行合一」,但是不能「行而不知」。「重分配」则不同,「重分配」特别侧重「行」的层次,可以选择「行而不知」或「知行合一」,但是不能「知而不行」。◇「重分配」的说明可能有以下两种:1. 保障弱势(1) 说明:A和B都很重要,都需要投入资源,但是A的受惠者或代理人,客观上无知无能,或主观上无意为A争取资源,导致A分配到的资源太少。客观上,A的受惠者可能本身是弱势族群,根本没什么资源,或无法构成压力团体,无法鼓动舆论争取资源。主观上,B迎合人性,A却很难吸引人,不能诱发人们自然而然来追求。或者,A是一种公共财,A的效益不具排他性,众人可以雨露均沾、一体受惠,所以A的受惠者都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不愿意投入资源来追求A,也就是经济学所谓「free rider」的问题。又或是主客观因素互相影响,由于客观上缺乏知识、信息、经验,来了解A的效益,所以主观上兴趣缺乏、难以认同。总之,各种主客观因素,造就了现在资源分配的惯性,对A非常不利,我们应该大声疾呼,矫正这种偏颇的惯性,挽救A在舆论和资源分配上的弱势。(2) 评析:基本上,A既然是一个价值,就一定有可取之处,总会有些支持者,所以要说成是弱势,并不容易,宜注意三点:第一,强调要追求A,在实务上有很多心理障碍,例如好逸恶劳、欺软怕硬、因循苟且、短视近利,处处抵触人性,这样A才会显得知易行难,无人落实,成为实践上的弱势。第二,A的价值应当抵触到某些关系人的利益,这些关系人会尽力抵制A。如果受惠者的弱势很难呈现,那就改从抵制者的角度来观察,营造A并不受欢迎的局面,受惠者的弱势就可以间接得证。第三,措辞和语气,缓和一点,柔软一点,以退为进,会比较得体。(3) 举例:「德重于才」:今天的辩题,其实对我方非常不利。为什么?因为我们职业技能不足的时候,工作会很吃力,业务会屡战屡败,许多挫折接踵而来,让你非常焦虑,所以任何人听到对方强调职业技能的重要,他心里不会有一丝抗拒,非常信服。可是我方很吃亏,我方倡导职业道德的时候,大家只觉得老生常谈、了无新意,而且坦白说,职业道德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催促我们认真工作的名目嘛!上班的时候,如果压力太大,我浏览一下交友网站消遣消遣,有何不可?今天工作不太忙,回复一下私人信件,哪里不妥?至于迟到早退,多拿公司几样文具,那更不算什么了,老板干嘛斤斤计较?所有的工作伦理,其实都在拘束我们打混摸鱼的自由;所有职业道德的要求,其实都在妨害我们谋取自己最大利益的可能。只要我们心里有一点私心,有一点惰性,很自然会对职业道德产生反感,这是人之常情。而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有私心,都有惰性,而且根深蒂固。所以我们为了自己好,会主动去重视职业技能;可是同样为自己好,我们却会看轻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在我们内心深处,一直被冷落。所以我方今天就是要扭转大家的惯性,无论职业技能有多好,那都不需要宣扬,现在最该提倡的,就是要重建职业道德的重要!2. 边际效益(1) 说明:A和B都很重要,都需要投入资源,但是现在应该分配更多资源给A,理由有两种:第一,因为追求A的效率远高于追求B。追求A,方法比较确实,事半功倍,追求B却苦无良法,事倍功半,所以应该分配给A。这一种理由,其实就是前述「便于获取」的「行」的层次。现在要讲的「边际效益」是第二种理由:追求A和追求B的效率,大致相当,或无法看出明显的差距,但是现在B拥有的资源多,A的资源少,如果继续分配资源给B,边际效益会不如给A,所以应该分配给A。(2) 评析: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通常「保障弱势」和「边际效益」会有因果关系,因为A弱势,所以资源投入才少,不过操作上,「保障弱势」强调的是受惠者或抵制者,关切的主题是「人」,「保障弱势」强调的是资源投入的规模,关切的主题其实是「物」,两者不大相同。第二,「保障弱势」和「边际效益」,都是在陈述投入A的资源比较少,投入A的资源比较少,会让我们预期或担心A可能会「匮乏」,因此,「重分配」很容易跟「匮乏」的论述相辅相成,大家可以多花心思联系起来,说法可能更丰富。第三,政策性辩论经常算钱算账,尤其是租税类的辩题,动不动就要讨论:钱放在谁手里作什么事会比较好?这时「边际效益」容易派上用场。可是价值性辩题很少讨论有形的金钱,所以如果要谈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益,比较可能谈到的资源是无形的心力与时间。(3) 举例:「德重于才」: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都值得社会花费时间和心力来养成,可是我们注意到一项危机,就是各种职业的养成教育,在技能方面都着力很深,对道德却很不讲究。例如:医师、律师、会计师,对才能和品德的要求都很高,也都需要大学多年的专业训练,才有机会正式执业。然而我们细数训练的内容,尽是知识的灌输与技术的磨练,对于道德的修养、工作伦理的确立,往往付之阙如。而在职进修的内容,也多反映了这种厚此薄彼的倾向。因此,在社会资源分配倾斜的今天,我们并不担心员工的技能学得不多,只怕我们的道德教得太少,我们应当更重视职业道德,调整职业养成的资源分配,投入更多资源给道德。◆为了C,A更重要◇A与B姑且不论,先承认段正淳就是你爹确立C很重要,C是衡量A与B孰轻孰重的标准,A与B的重要性,全由C来赋予,谁更重要,端看跟C的关系。◇C的重要,可能也是用上述的「互动」、「匮乏」、「掌握」或「重分配」来说明,或是直接诉诸直观,或是诉诸场上的共识。◇以下「举例」不一一明说C指什么,大家应当可以自己判断。◇「C与认同」的说明可能有以下四种:1. A是C的目的(1) 说明:A是C的唯一目的,或是目的之一,然而,B并不是C的唯一目的,也不是目的之一。追求C就是为了A,A是C价值的根源,是A赋予了C重要性,所以要认同C,一定要先认同A,不认同A,就没有道理要认同C。换句话说,A是C在价值上的基础。(2) 评析: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要小心变成循环论证。C之所以重要,绝不能说是因为「C是A的目的」,否则你一方面说「C是A与B的目的」,一方面又说「A是C的目的」,就是鬼打墙。我们的意思其实是:首先,C因为某种原因很重要,而且某种原因指的不是「C是A的目的」。其次,我们来探讨C与A或B的关系,我方发现:其实C追根究只是为了A,所以如果你觉得C很重要,就得同意A很重要。第二,很难设定出一个偏袒A的C,比较简便可行的做法是:从现况制度或现存事物中,挑一个专门用来保障A的项目作为C,然后片面宣扬C的价值。(3) 举例:「德重于才」:在资本主义盛行的今天,企业对整体社会的福祉,具有莫大的影响力,因此各国政府都会立法来规范企业。而且我们只要观察一下法律,就可以发现:企业如果雇用缺德的人做缺德事,政府不仅会明令禁止,还会动用刑罚来加以威吓。但企业如果要雇用无能的人来做无能的事,政府往往不予干预,而是放任市场竞争来淘汰。由此可见,法律之所以要规范企业,正是为了确保企业的道德无虞,以免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为非作歹,这不就证明了德重于才吗?2. A是C的基础(1) 说明:有A未必有C,但是没A一定没C,或有害于C,然而,没B未必没C,或无害于C。A是C的核心成因,A是C存在的必要基础,缺乏A,就不会有C,或妨害到B。换句话说,A是C在事实上的基础。或者说,「A是C的基础」其实就是「A消极地获取C」。(2) 评析:「A是C的基础」、「A对C有帮助」和「A主导C」最大且共通的问题,就是我们很难设定出一个C,是只跟A有前述的某种关系,却跟B没有这层关系。或者说,A或B与C的关系,很难感受到疏密之别。这难处,多半只能靠查数据解决,如果缺乏硬的数据或神奇的灵感,那还是直接放弃的好。近年来大家常常采用「A是C的基础」,开篇时振振有词,打到一半才赫然发现A与B都是C的必要条件,论点互相抵消,无奈之余,只好出之以廉价的恫吓,曰:「没有A的话,就算有B还不是没有C!」、「没有A的话,B还有什么意义!」最后同归于尽两败俱伤。这就是所谓「全有全无」的两种样态之一,真的很逊,不要试。(3) 举例:「才重于德」:企业之所以要用人,一定是有特定的业务需要处理,才会开出职缺来征人,而业务要顺利完成,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员工具有相对应的才能,如果员工是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徒,那工作的耽搁与失败,也就可想而知。当然,大家这时候会想:要完成业务,那员工的职业道德难道不是基本条件吗?其实不是,因为职业道德某种程度可以被金钱诱因所取代。也就是说,只要员工想赚钱养家餬口,不想搞丢饭碗,就算他不知职业道德为何物,他也愿意安分守己,不敢造次。因此,要想顺利完成业务,职业技能是基本前提,职业道德却未必是,企业用人难道不该更重视才吗?3. A对C有帮助(1) 说明:有A就会有C,A有助于C,A对C的某些成因有帮助,A提供恰当的条件、环境来产生C。然而,有B未必有C,B无助于C,甚至是有害于C,B减损C的某些成因,B排挤掉C需要的资源,B危害到产生C的条件、环境。或者说,「A对C有帮助」其实就是「A积极地获取C」。(2) 评析:「A对C有帮助」的难处与解决之道,与「A是C的基础」雷同,跟政策性辩论中,比较解决力强弱的局面也雷同。(3) 举例:「才重于德」:现今商场竞争激烈,技术汰换的速率,跟上个世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每家企业为了追求获利,无不极力推出新颖的服务与产品,来争取消费者的青睐。由此可见,现在企业的首要之务,就是拼命创新,在一片红海中开辟出独占的蓝海,此时,我们的职业技能是否高人一等,显然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反观职业道德,本身就是守旧的教条,最多只能消极地规范一些禁忌,却无法指导企业走上创新的康庄大道。总之,现今企业的生存之道,就是创新,为了创新,应当更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才能「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4. A主导C(1) 说明:A主导C,A决定了C发展的方向,A限缩了C适用的范围,A建构了C运作的模式,A制约了C,A矫正或避免了C的流弊,甚至是A可以打击C、扼杀C。或者说,A的有无或状态,会严重影响到C的发展,然而B对C却不具有相同作用。(2) 评析:「A主导C」的难处与解决之道,与「A是C的基础」雷同,跟政策性辩论中,比较解决力强弱的局面也雷同。(3) 举例:「德重于才」: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茁壮,不只是要考虑到短期的获利,更要为长期经营打算,不只要斤斤计较有形的金钱收益,更要审慎建立无形的品牌形象。而企业品德的高低,正直接决定了企业形象的优劣,员工品德的良莠,又代表了企业的品德。至于职业技能,虽然也是企业形象的其中一环,但各种调查都显示,技能已经不是消费者看待企业的首要条件。

㈦ 为什么a=a1+a2

先来明确每一个字母表示的含义:a1-正链中脱氧核苷酸a的比例;a2-负链中脱氧核苷酸a的比例;a-
双链中脱氧核苷酸a的比例。
在dna的双链结构中,由于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因,a在正链中的比例等于t在负链中的比例;同理,t在正链中的比例等于a在负链中的比例。所以双链中a的比例与t的比例相等,若只看a的比例,则就满足a=(a1+a2)/2。
望对你有帮助!

㈧ 为什么要加a(英语语法

record在这里表示记录,是可数名词,重音落在第一个音节上。
在日耳曼语族和罗曼语族的语言里,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在句中出现时,前面一定要加一个不定冠词。英语里的不定冠词有两个,即a和an,a用于辅音音素,包括半元音(不是辅音字母)开头的词前,这个词可以是单数可数名词,也可以是修饰单数名词的形容词或副词,an则用于元音音素(不是元音字母)开头的词前。
在德语、荷兰语、西班牙语中,不定冠词还有阴阳性的变化,要和名词保持阴阳性的一致。德语的不定冠词还有格的变化。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㈨ 为什么选A

应为铁球的份量重,而且铁球是悬挂在容器中的,乒乓球的份量轻,而它又是拴在容器上的,所以容器随小车突然向右运动时(以小车为参考系),铁球向左
乒乓球向右。
所以答案应该是A

㈩ 为什么a为常数

A不一定是常数之所以规定为a为常数,是因为这是我们的一个习惯,如果你可以的话,你也可以把B或者是C当做一个常数,这只是一个袋子而已。

热点内容
历史游记 发布:2025-09-14 05:10:18 浏览:891
歪歪的历史 发布:2025-09-14 05:06:45 浏览:144
健康教育字 发布:2025-09-14 03:12:43 浏览:564
师风师德体会培训心得 发布:2025-09-14 02:35:01 浏览:571
轮指教学 发布:2025-09-14 01:44:11 浏览:413
师德师风感受 发布:2025-09-13 23:53:20 浏览:790
成都初中数学 发布:2025-09-13 20:04:01 浏览:819
星巴克招暑期工吗 发布:2025-09-13 19:56:46 浏览:225
围棋老师招聘信息 发布:2025-09-13 19:40:59 浏览:683
小学生暑期培训 发布:2025-09-13 19:33:31 浏览: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