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如何观

如何观

发布时间: 2022-04-30 05:59:20

『壹』 如何观想

在密宗的身、口、意三密中,以意密最重要,因为一个人要有所行动,必先有思想,然后再表现于言语、行为上,而要改变一个人,也必须先从思想改造起,才能起根本作用。密宗的修持力是以手印、咒语、观想来调整我们的身心,进而契入真如,其中的观想就是意密,观想如果不懂,修持密宗就成了心外求佛、心外求法了。一般人可能会以为观想就是把心静下来,然后用脑筋去幻想一样东西,从没有影像幻想到有影像,以观想莲花为例,有人会以莲花池或图片中所看到的莲花,甚至凭感觉去想像,集中念头硬是把它想出来,而且还要让它发光,最后这朵莲花似乎是用心灵的笔把它构成线条稿一样,可是毫无生命。其实不应该这么拚命的想,也许还没让莲花发亮,你的头就已经发胀,按着身体会不舒服,而且脑筋也会非常疲惫,曾经有人反应:以前很怕修真言宗,因为上班已经很累了,下班后还要花这么重的精神负担去修一座法,他宁可继续工作,也不敢上座修法。这是因为他的观想要领错误,所以会觉得修法很累,若是用脑筋去制造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比如圣如意轮观世音菩萨、种字……等等,必定会浪费很多精神力,甚至身体也会不知不觉的蹦紧,经过一、二个小时后下座,由于肌肉长时间处于绷紧的状态下,整个人会非常疲惫,一点法喜也没有,这种执相的修法并不正确,跟打妄想是没有两样的。有些人念力较强,观想力很好,可以勉强把莲花观出来,并且让它发光,曾经有一位弟子说:他可以在某地方观想一个月轮,一个小时后回来看,月亮还在这个地方,并且还会发亮。好厉害啊!但这样又能如何?我们不禁要反问自己,这跟佛教的了生脱死有什么关系,难道穷极一生,把自己逼疯,就是为了去看到那个现实环境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修行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样的修行没有意义,而且也不是佛法的正行。这种修行要成佛非常难,就好像在打铁或做石雕,非常辛苦非常累的。修行应该像心灵之旅,藉着仪轨的修持与本尊的三密加持,优游在自性的性海中,这是非常舒服的觉受,就好像去荣星花园欣赏景色,徜徉在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中,花园就如同内心无边庄严的自性净土一样,优游其中,尽情享受,这样的修行会痛苦吗?应该不会的,这跟刻意动脑筋去观想的修行,比如说去到花园,还要在这边种棵菊花,那边种棵梅树……等等,弄了老半天,还是没有把花园弄好,这种疲于奔命的方式,跟前者是截然不同。要如何修才能如同徜徉在花园中欣赏景色般,去欣赏自己无尽秘密庄严自性净土呢?必须依三密而入,三密首重意密,意密就是观想,所以要先懂得什么是观想,以净三业为例,观想净三业时,莲花合掌,中指为火大,表智慧,中指稍微打开表智用─智慧的启用,由智慧的启用来开敷我们的本觉心莲,本觉心莲就是自性八叶心莲。此时结手印要晓得其涵义,它代表我们内心有一朵白色莲花,不要执着是否有八叶,若一边观想还一边算叶子有几片,那就太执着了,根本不了解八叶的意义,八为四智四行,四智为四方佛:阿佛、宝生佛、无量寿佛、不空成就佛,四行菩萨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此就金刚界而言,所以虽名为八叶,一一叶又具八叶,无量无边,名为千叶莲台,切莫依文起观,不解密意,那就执着在相上了。八叶又代表八识,转八识而成就第九识─法界体性智,此时观想心中有白色八叶莲花〈此处当知八叶并非真的有八叶〉,白色代表纯洁、清净,莲花给我们脱俗、自在的感觉,慢慢的从莲叶中发出白色光芒,诸佛菩萨以放光表说法,所以光就是一种用光可以照破无明,这个过程就是智用,它的本体就是自性八叶莲花。当我们身心渐渐融入在莲花里,最后身心不见了,只剩下莲花在发光,安住于此,智慧自然会慢慢开显出来,当然最后连莲花在发光的觉受都要灭除,人法两忘,才能契入真如,到达解脱地。一般初学者身见较重,观想时,常会有身体内外的执着,比如观想莲花,他会先把身体观成中空,然后把莲花放在身体里面,勉强把莲花描画出来,却又像飞机遇到乱流一样,飘浮不定,不是这边暗掉,就是那边缺一角,非常不稳定,不仅莲花无法发光,甚至要保持住都很困难,这是初修行时,很正常的现象,等功夫纯熟,心气存足后,自然就不会了。现在来探讨一个问题, 上师常会教弟子把莲花安住在心中,请问心的位置在那里?这个位置并不是指心窝的地方,而是在我们心灵深处,内心最清净、最安稳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又在那里呢?对初学者谈这个问题是深了点,所以每一个人在刚始起修时,或许需要一点点的安置之处,然后再慢慢的把这个安置之处舍掉,才能真正契入般若空性。为了让初学者有安置之处,故方便教导,将莲花安住在心中,这里大致是心轮的位置,密教的修行方式是身心一体,用身体的反应来促进心理的觉受,以心的觉受来促进生理的反应,二者互相配合,互为因果,当然观想的位置是有甚深涵义与作用的。而观想的时候,虽然把心安置在该处,但是却不要执着莲花在身体里面,要把身见去除,无内外的分别,当下就是心灵深处,就是最安稳、最清净的地方了。此时的观莲花与前面的观莲花二者截然不同,前者是为了观莲花而观莲花,当你把一朵莲花拚命地想出来,然后又要让它发光,赋予它立体的感觉,虽然现出来的影相或许可以给你一些许的觉受,但是可以发现到这个影相无法与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所以可能还是落在第六识或第七识之作用,无法在八识田中起作用。人类日常生活的活动,都是粗浅的意识在活动,不足以影响第八识,因为它是无始劫以来的记忆库存,必须进入较深的禅定,才能改变身心,去除八识田中的业垢。如果你的修行只是为了观想一个假相,你会发觉到,它对你的生命好像没有意义,那些肤浅的觉受是由外而来的,而真正的修行,契入的感觉是由内开展出来,完全不假思索,不假分别,很自然的从内心涌现出来,故前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其次,前者莲花的观想是没有根据,凭空捏造的,后者在观想莲花时,要同时安住在莲花三昧中,三昧是,三摩地,以现代名词说明,或许可以方便解释为一种气氛的觉受或理趣开展,所以观想莲花时,要了解其涵义,它代表我们清净、光明、自在的觉体,藉着莲花来开展本有,也就是藉着事相来显示内心的思想、理趣、体证,这是藉事显理,有根据的,并非凭空制造出来的,譬如你内心很高兴的时候,可能会用一种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开怀大笑,甚至高歌一曲,则更能展现内心欢愉之情,让我们整个人融入高兴的气氛里,就好像融入在荣星花园里,徜徉在大自然中,欣赏风景一样。密教的手法通常会依据一个理趣,慢慢引导你契入,所以观想莲花前,首先要注重在理趣上,整体的觉受,观想莲花时,不管观的清不清楚都没关系,但至少内心要安住在那一份觉受上,然后起一点念去观莲花,这一点念是很轻微的,丝毫不用到任何脑力,是在你身心能够放松的范围内,所起的一点念。慢慢的,由于你的身心越放松,观想就愈清楚,观想愈清楚,你就愈能体受这个理趣,理趣与事相上的观想,二者会互相长养,功夫纯熟时,就能把内心对莲花的觉受开展出来,渐渐的,你的身心就融入在莲花的三昧中,此时已没有身见了,这样的观想不是很舒服吗?有很多人都会有个坏毛病,一边观想一边起分别念,比如观想莲花,观到最后就开始想:它代表光明,所以要发光,它是清净的,所以是白色……等,好像在背条文一样,如此还是在打妄念,只不过换个型式罢了,因为你着在莲花的相上打转,请注意─整体的觉受,直接安住在莲花三昧,整体去觉受,观想清不清楚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内心放松,有那一份光明、清净的觉受,慢慢深入,这种感觉是整体性的,而不是一下子分别光明是怎么样,一下子分别清净是怎么样,这是错误的。什么是整体的觉受?比如你到荣星花园,当下荣星花园给你的感觉,这是全部觉受的综合;比如调色,不管多少颜色放在一起,调到最后一定是一种颜色。或许这二个例子可以方便的解释,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你们在观想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去分别,或者背理趣, 上师所讲解的法本理趣,在你们修法的时候,完全用不上,不要被 上师所讲的理趣骗走了,那是因为你们没有修行的经验, 上师把体证的经验,稍微描述一点点,让你们内心能够升起一些觉受。当你们在修持时,对 上师所讲的理趣,能够了解几分,就安住在那几分的觉受上,然后依着方法慢慢修,千万不要再去分别了。我们在修法时,要记住一个要领─放松,从头到尾统统要放松,不要误以为“专注”的观想,就是集中心念“很用力”的去想,虽然这样或许可以产生一点效果,但是可能会被绑住,等到某一个程度就修不上去了。真正的修行,越专注就要越放松,高度的专注,必须要高度的放松,切记!切记!上师所讲解的理趣,你应该在修法前就要先了解,它是用来引导你,让你可以稍微体受一二,真正在修法时,就按照口诀修持,观想莲花、结手印、诵真言一二,直接就契入莲花三昧,让你整个身心融入里面,此在密教称为开显,把我们自心的某一部分功德,把它开显出来,莲花三昧就是我们自心的一部分功德,藉这个相把它开显出来。所以密教的方法,以相转相,然后转识成智,泯灭诸相才能契入般若空性,是一种善巧方便的手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一切众生的习气,在无形中慢慢转化,譬如说某人有个坏习惯,如果天天想办法去对治它,一定对治不好,永远在那里挣扎,不能安宁;如果你把自己的心窍, 慢慢提升,暂时不要去管这个坏毛病,当你提升到某一层次时,这个坏毛病已经无法影响你,自然就把它改掉。如果你整天压抑自己,勉强自己,千斤重担肩上挑,丝毫无法得到些许的自在,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有一天因缘聚会时,它还是会爆发的,这只是一个前行的自我要求而已,根本方法是从内心着手,从你内心开始转起,也就是用本尊的三密来转我们的三业,让我们能够契入,这是密教善巧方便之处。但是观想也不能心外求法,完全不知其所以然,只是为了观想而观想,这样或许可以暂时获得某些粗浅的体受,这种体受肤浅到让你觉得没有生命感,好像靠着外面的假相而得,无法与内心深处起共鸣,如果你把握到要领,契入的感觉则是来自内心深处,自然涌现,与前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由内而外开展出来的感觉,会觉得越走越踏实,会知道自己走得对不对,可以自我肯定;由外而来的话,会觉得很矛盾,难道修行就是为了观想这些假相,就算勉强观想出来,似乎对自己毫无受用,这样的修行有什么用呢?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

『贰』 佛说:观内,观外。是如何观的

这个叫 反观内视 就是自我反省 找自身的毛病 问题 加以修正的过程 也是修行的必然 如果没有足够的反省力 就算学习了三藏十二部经典 也轮回有份!!

『叁』 如何观心(观照)

一、我们学佛修道认识本性之后,就是具正见。见性之后,本来应是无修无得无证的,但是你习气未了,见境还要动心,那就生死不了,还是要修。为何如此说?因为你成佛之后,佛也不可得,哪还有什么东西可得?所以是无得;既然无得,你证个什么东西呢?所以是无证;无得无证,你本来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无修。然而你的习气不了,还是要修。如何修呢?无修之修,即是时时观照,不要用什么方法来修。所以,无修之修还是需要的。
二、下座观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时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觉除。你只看着它,久久,能看的正念与所看的妄念,一齐化去,则亲见本来矣。修此法以易於成就故,须善根福德全备者方克承当。
叁、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么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么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么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现介绍两种做功夫的方法:一种是听到开示,认识了本性后,时时刻刻保护它,“朝於斯,夕於斯,流离於斯,颠沛於斯”,时时刻刻保护它不动,才有念起就把它转过来,不跟它跑,长期坚持这样做。另一种是修个具体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心中心法。不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时时观照,绵密保任,这样才会有效果。
四、为何要时时观照?因为我们的念头多得不得了,刹那的念头很多。因为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太多,好的、坏的都藏在里面。比如我们看香蕉,只用眼识,不用意识,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机。如果用意识,看到香蕉就想:“这是香蕉,很好吃。这个大,那个小。”所以一用意识就产生分别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识跟着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第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五、昨天有人问我参禅的问题,他说他喜欢参禅,参究“念佛是谁?”,但总是提不起疑情。我对他说:参禅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么换个方法,念头来了,你就问它从何而来,并不是理睬念头,而是穷追它的起处。念头息下去时,你就问它到什么地方去,并不是留住念头,而是看着它的灭处。如猫捕鼠,猫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刚一冒头,猫立即扑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时时警觉如猫,妄念一露头,立即追究它的来处。妄念息下,你就看着它的灭处。这就是参禅法门,目的也是使“念无连续”。这样久久用功,念有连续由熟变生,念无连续由生变熟。功夫成熟,触机遇缘,能看之心、所看之念于一刹那化於无形,“囫”(口+力)地一声,能所双亡,根尘脱落,那你就证成大道了。
六、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着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着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个朋位一谈心,什么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
七、有人认为心中心法下座后的观照,没讲清楚,而台湾禅师来传的观照有下手处。他认为观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别。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个细节都不忽略。在观照中,当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处,即是妄心。元音老人对此说进行评价:真没讲清楚吗?如果初观心的人对样样事都清楚,这是观境而不是观心。观心者知境本虚而不将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两空,当下无念。正无念时也不执着於无念,而当念起时也不落於有念,有无皆消,当下灵觉。而此灵觉之性,非心非境,全体是空。正于空时,却又了了分明,全体是假。空假不二,更无分别取舍,正於此时,正观历然矣!这不是如实观照吗?难道要如此人所说,将吃东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将同房的淫乐长期藏贮在心脑中,才是观照吗?假如这是观照,只是魔王的观照,是下地狱的观照。再说,讲这个观照已是多余,已是钝置了行人。本来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当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着照空,才是真正的禅法。此人叫大家每个细节都不忽略,这是“不起分别”吗?这不是着相吗?细品食味与淫乐,还要将食品经过咽、喉、肠、胃的情形体会出来,这是“当下即了”吗?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将淫欲念发展扩大到身体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魔王说法,就是这样矛盾百出。
八、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於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了。
九、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么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么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么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念佛也是观照、也是止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号摄住,思想不动了,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听,听得了了分明,这就是观。纵然不出声,心念阿弥陀佛,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照。照顾佛号、不杂用心,是止;照见佛号、明明历历,是观。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说的“识得”,识得不为冤啊!
十、只观境,不观心,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
十一、元音上师海口开示弟子问:请师父开示观心法要。
元音上师答曰: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
师答曰: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於无记。
弟子曰:噢!正念没有,就是无记。
师答曰:对!正念没有,就是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
师答曰:不要怕。从前来果、虚云禅师他们看话头时,常常是拿着饭忘记吃的,他们才看得紧,执着得狠呢!巡堂的僧人发现后,"啪”地一巴掌打过去,参禅人心一惊:哎呀!我的话头给他打掉了。参禅人正看话头,还没恰到好之处,功夫火候还不到,就被这一打惊住了。所以,坐禅时不能这样乱打人。看话头,看到恰到好处时,外面有个声音,“哗”地一激发,就打开了。(注:如今精进用功者少,懒懒散散者多。曾见几多人观得紧也?遑论太紧乎?)当然,用功要善於调整,松紧适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调,甚至发不出声音;太紧,弦要断。故松紧适度,方能奏出优美的乐曲。我师父骧陆公说,做功夫就像手里握一只鸟,握得太紧鸟要死,太松了鸟要飞走。要即不捏死鸟,也不要让它飞走,松紧适度。做功夫太紧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顾身体实际,加时、加座,太紧了身体吃不消,那时要生病的。身体吃得消,就加座加时,吃不消就放松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做功夫,无论上座修法,还是下座观照,都要善於调和。
师答曰:对!能看的心不能没有,所以要看着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时,“匢”地脱开来,能看的心没有了,那就好了。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记你就把它拉回来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觉,只是一观就睡着了。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车上是睡不了觉的,现在我一观心就睡着了。
师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两个,一是掉举,一是昏沉。掉举时念头多,念头不多时,就昏沉睡着了。做功夫昏沉时,眼睛要张开,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声念,把昏沉驱走。

『肆』 怎么观天象

教你如何在野外生存观天象

一、天象特点介绍

山脉 ,甚至小山都是天气的影响者。

山地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更能使风、温度、降水和闪电产生重大变化,往往会给山区旅行的人员造成威胁。

风 ,山地的风也是多种多样,通俗的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上坡风:这是由于山地温差的变化而引起的夜间冷空气向下坡的倾泄和白天暖空气向
中国奇特女子风情录 直通财富,一键直达 旅途权益,携手关注 旅途安全应急小手册 山上的爬升所致。上坡风大多出现在日出之后15--45分钟内,并在正午或地面受到的太阳能量最强时达到最大风速。一般是,南坡接到的能量最大,因此上坡风最强。北坡则无上风出现。上坡风通常直向山涧和峡谷里钻。当天空有飘动的云团时,太阳光的时隐时现能够像"开关"一样及时地控制上坡风的发生和停息。

下坡风:相对较为温和而稳定,多发生在近地表面,在日落之后的15--45分钟内开始起风,一直到次日的日出,从山顶刮向峡谷的底部。

下沉风:即"冰川风"。它往往出现在冰川上,不受昼夜变化的影响,因为冰川的表面温度总是低于其上面的空气温度,所以它总是沿着下坡刮起。但在冰川向斜坡延伸的末端处,也会出现上坡风,这种风的强度往往受冰川范围大小的控制。

峡谷风:这是受地形控制的风,也是上坡风与下坡风的混合风,主要出现在斜坡表面有缺口的半封闭式山谷附近。它也受日照温差的控制,即中午多为上谷风,入夜转为下谷风,而且山谷风往往会出现极强阵风的状态。

旋风:这也是山区常见的风,每当地面有显著变化而四周的风很强时,就会产生旋风。在大多数情况下,旋风具有瞬时特征且多形成在北风坡。

降水 ,山区存在着大量的上升气流,它使得空气不断的冷却,所以降水量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潮湿的热带地区,山区降水量增加得特别明显。而大量降雨所产生的山洪则是对山区旅行者的最大威胁。

雾 ,山区最常见的是雾,它实际上是接触地表的云,有时山谷里全天都可能是雾气茫茫的。

闪电 ,登山运动员、徒步旅行者、野营人员都特别容易受到山区闪电的袭击。在崎岖的山地地形所产生的上升风使得那里雷暴更加猛烈、更加频繁。

温度 ,温度对于山地旅行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山区,温度随高度而降低,这种变化在夏季约为冬季的两倍。山峰上的相对湿度比山谷里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衣服是不良绝缘体,所以,在冬季要使身体温暖、在夏季保持凉爽都是不易的。一般来讲,高度每上升300米,温度平均下降1。2度,这可供山地旅行者参考。

二、天象策略

雷暴

雷暴最初通常是由小块积云开始的,然后迅速发展,经过浓积云发展时期并进入成熟的积雨云阶段,它是一种猛烈的、恶劣而急剧变化的天气。

野外活动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积雨云开始堆积并且变黑时就有可能发生雷暴。

2、雷暴通常持续时间很短,要保持镇静,不要害怕,留在可躲避的地方。

闪电的危险性在于击穿物体和人体,引起火灾,以及所产生的雷声震破人的耳膜。所以,应该记住:

1、汽车往往是极好的避雷设施,可以在闪电时躲在汽车里。

2、最好的防护场所就是洞穴、沟渠、峡谷或高大树丛下面的林间空地。

3、如果在露天下,应蹲在离开孤立大树的高度的两倍距离之处。

4、当你感觉到电荷时,即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时,那很可能就是受到电击,要立即倒在地上,施以自我保护。

5、如果在孤立的凸出物附近躲避,则该凸出物的顶部至少应高出自己头部15--20米。

6、离开垂直的墙壁或悬崖,应避开裸露的山峰和山脊以及平坦的开阔地形。

7、避开地裂缝、成片地衣以及悬空岩石。

8、万不得以,可以坐在散乱的石块中间。

9、在地势险要处要用绳子把自己拴住。

10、如果进洞避雷,应离开所有垂直岩壁3米以外以免岩壁导电伤人。

山洪

大雨时,由于降水很急,使得地表来不及吸收雨水,动土与岩石也难以阻止雨水下泄,这些会加剧山洪的威胁。所以当雷暴活动加剧时,要避开最易聚水的长沟或河床以下的平坦延伸地带。离开易受洪水淹没的地区,必要时应弃装向较高地带转移,同时注意 不要试图徒步涉过已达膝盖的溪流 。

天气条件能使体温升高或降低而影响人的健康。影响最大的三个天气因素是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

在寒冷的条件下,温度的影响和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两者往往同时使人失去热量,而且湿透的衣服保温值会下降90%。所以,要在寒冷的环境里生存下来的简而易行的办法就是保持适当的运动而又不出汗。

在炎热而潮湿的环境中,人会发生疲劳、头痛、食欲减退、失眠、严重脱水以及全身乏力、热痉挛等现象,应注意避开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的野外活动。

三、天象一般规律

A、天气变好的征兆

1、白天时,谷风一般自下而上吹,在夜间则正好相反,一般从峰顶吹向山谷下方。

2、白天(特别是早上)可见山口一朵朵的云团逐渐分化为雾气,并逐渐消散。

3、傍晚日落时,在西方山谷上空出现一片片橙色或玫瑰色晚霞(火烧云)。

4、傍晚时山下有雾,而且天气较凉(入夜寒),说明第二天天气可能较好。

5、清晨草地见有露水和霜冻。

6、星光稳定,很少闪烁。

B、天气变坏的征兆

1、白天,谷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夜间从山谷吹向山顶。

2、早晨出现绢云,而后黑云增多,并徐徐下沉。

3、云团行走很快,并有增多的趋势,这可能是暴风雨的前兆。

4、风向突然变化,并越来越大,同时还伴有乌云吹来。

5、在干热或雾气弥漫过后,突然能见度转好。

6、清晨雾满山谷,至晚仍不消散。

7、白天太阳周围出现大晕圈,夜间月亮周围出现小晕圈,这是大风的征兆。

8、在黎明前星光闪烁不定。

9、傍晚气温增高,夜间很暖、闷热。

10、半山谷的云雾上升,可能是暴风雨将来的征兆。

『伍』 如何正确的观照

如何观心(观照 )

达摩祖师:「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但如何观心?本文即是元音老人对这个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是下座后日常生活中的观照,保护本心、观照除习,学佛修行得受用与否,此处即是关键,相信对同学们很有帮助。下面将元音老人在散落其著作和开示中有关观心功夫问题的论述,略加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我们学佛修道认识本性之后,就是具正见。见性之后,本来应是无修无得无证的,但是你习气未了,见境还要动心,那就生死不了,还是要修。为何如此说?因为你成佛之后,佛也不可得,哪还有什麼东西可得?所以是无得;既然无得,你证个什麼东西呢?所以是无证;无得无证,你本来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无修。然而你的习气不了,还是要修。如何修呢?无修之修,即是时时观照,不要用什麼方法来修。所以,无修之修还是需要的。

二、下座观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时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觉除。你只看着它,久久,能看的正念与所看的妄念,一齐化去,则亲见本来矣。修此法以易於成就故,须善根福德全备者方克承当。

叁、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麼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麼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现介绍两种做功夫的方法:一种是听到开示,认识了本性后,时时刻刻保护它,“朝於斯,夕於斯,流离於斯,颠沛於斯”,时时刻刻保护它不动,才有念起就把它转过来,不跟它跑,长期坚持这样做。另一种是修个具体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心中心法。不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时时观照,绵密保任,这样才会有效果。

四、为何要时时观照?因为我们的念头多得不得了,刹那的念头很多。因为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太多,好的、坏的都藏在里面。比如我们看香蕉,只用眼识,不用意识,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机。如果用意识,看到香蕉就想:“这是香蕉,很好吃。这个大,那个小。”所以一用意识就产生分别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识跟着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第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五、昨天有人问我参禅的问题,他说他喜欢参禅,参究“念佛是谁?”,但总是提不起疑情。我对他说:参禅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麼换个方法,念头来了,你就问它从何而来,并不是理睬念头,而是穷追它的起处。念头息下去时,你就问它到什麼地方去,并不是留住念头,而是看着它的灭处。如猫捕鼠,猫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刚一冒头,猫立即扑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时时警觉如猫,妄念一露头,立即追究它的来处。妄念息下,你就看着它的灭处。这就是参禅法门,目的也是使“念无连续”。这样久久用功,念有连续由熟变生,念无连续由生变熟。功夫成熟,触机遇缘,能看之心、所看之念于一刹那化於无形,“囫 ”(口+力)地一声,能所双亡,根尘脱落,那你就证成大道了。

六、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着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着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个朋位一谈心,什麼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

七、有人认为心中心法下座后的观照,没讲清楚,而台湾禅师来传的观照有下手处。他认为观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别。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个细节都不忽略。在观照中,当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处,即是妄心。元音老人对此说进行评价:真没讲清楚吗?如果初观心的人对样样事都清楚,这是观境而不是观心。观心者知境本虚而不将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两空,当下无念。正无念时也不执着於无念,而当念起时也不落於有念,有无皆消,当下灵觉。而此灵觉之性,非心非境,全体是空。正于空时,却又了了分明,全体是假。空假不二,更无分别取舍,正於此时,正观历然矣!这不是如实观照吗?难道要如此人所说,将吃东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将同房的淫乐长期藏贮在心脑中,才是观照吗?假如这是观照,只是魔王的观照,是下地狱的观照。再说,讲这个观照已是多馀,已是钝置了行人。本来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当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着照空,才是真正的禅法。此人叫大家每个细节都不忽略,这是“不起分别”吗?这不是着相吗?细品食味与淫乐,还要将食品经过咽、喉、肠、胃的情形体会出来,这是“当下即了”吗?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将淫欲念发展扩大到身体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魔王说法,就是这样矛盾百出。

八、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於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了。

九、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麼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麼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念佛也是观照、也是止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号摄住,思想不动了,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听,听得了了分明,这就是观。纵然不出声,心念阿弥陀佛,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照。照顾佛号、不杂用心,是止;照见佛号、明明历历,是观。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说的“识得”,识得不为冤啊!

十、只观境,不观心,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

十一、元音上师海口开示弟子问:请师父开示观心法要。

元音上师答曰: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
弟子问:猫鼠何喻?
师答曰: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於无记。
弟子曰:噢!正念没有,就是无记。
师答曰:对!正念没有,就是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
弟子问:观心时看得太紧怎麼办?
师答曰:不要怕。从前来果、虚云禅师他们看话头时,常常是拿着饭忘记吃的,他们才看得紧,执着得狠呢!巡堂的僧人发现后,"啪”地一巴掌打过去,参禅人心一惊:哎呀!我的话头给他打掉了。参禅人正看话头,还没恰到好之处,功夫火候还不到,就被这一打惊住了。所以,坐禅时不能这样乱打人。看话头,看到恰到好处时,外面有个声音,“哗”地一激发,就打开了。(注:如今精进用功者少,懒懒散散者多。曾见几多人观得紧也?遑论太紧乎?)当然,用功要善於调整,松紧适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调,甚至发不出声音;太紧,弦要断。故松紧适度,方能奏出优美的乐曲。我师父驤陆公说,做功夫就像手里握一只鸟,握得太紧鸟要死,太松了鸟要飞走。要即不捏死鸟,也不要让它飞走,松紧适度。做功夫太紧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顾身体实际,加时、加座,太紧了身体吃不消,那时要生病的。身体吃得消,就加座加时,吃不消就放松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做功夫,无论上座修法,还是下座观照,都要善於调和。
弟子问:师父,我观心,见念头来了,就叫它停下来。有时一停下来,什麼念头也没有了,这时怎样做功夫?
师答曰:就看着它!什麼念头也没有时,就看着它!
弟子问:看那没有念头的吗?
师答曰:对!能看的心不能没有,所以要看着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时,“匢”地脱开来,能看的心没有了,那就好了。
弟子问:师父,我观心常常忘失,怎麼办?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记你就把它拉回来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觉,只是一观就睡着了。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你看念头不动,就睡着啦?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车上是睡不了觉的,现在我一观心就睡着了。
师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两个,一是掉举,一是昏沉。掉举时念头多,念头不多时,就昏沉睡着了。做功夫昏沉时,眼睛要张开,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声念,把昏沉驱走。

『陆』 如何观万物万物为何物

世界万物用一句话概括足以!那就是,“一切都很自然!”理解起来就是:世界万物的各种貌似光怪陆离的现象,实际上都是有规律的,一切都有解释,一切都是自然,有因才有果,万物就是因果的积累。

『柒』 观自在观自在,用什么观的怎么观的观的什么如何自在

净空法师---观达自在,这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才称为观自在菩萨。



又观机往救,这就是跟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来应。

下面介绍,「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浅说,则观世人称念彼菩萨之名而垂救度,故名观世音」。观世音这个名号着重在教化众生,观自在这个名号着重在自己修行,着重在自利,观世音着重在利他,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自利利他都功德圆满。底下一句说,「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而自在拔苦与乐,故名观自在」。这是菩萨的德号,教育,重要的教育,我们从经典里面深深的体会到、深深的认识到,世出世间还有比这个教育更重要的吗?找不到!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菩萨是跟佛学,没毕业,但是他的年级比我们高。等觉菩萨是最高的,我们现在初学才一年级,他是五十一年级,比我高太多,但是他还是我们学长,他没毕业,他毕业就成佛了。所以我们跟菩萨的关系要搞清楚,跟阿罗汉的关系要搞清楚,都是同学,先后同学,年级比我们高一些。

「进言之,如法藏之《心经略疏》曰: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观自在)。又观机往救,自在无失,故以为名(观世音)。前释就智,后释就悲」。这是《心经略疏》解释菩萨的名号。于事是事相,理是理体,理事无碍的境界。观达自在,这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才称为观自在菩萨。又观机往救,这就是跟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来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只要真诚心去感,菩萨肯定有应。关键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没有杂念。当然人遇到大灾难的时候,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不善业感召。不善业有过去造的,有现前造的,过去、现前都可以忏悔。如果没有忏悔,求观音菩萨来救你,观音菩萨没有法子来;你真正忏悔,后不再造,有求必应,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过去造的罪业忏悔,感应特别明显,现前所造重大的罪业,真正忏悔也行,这个自古至今都有这个例子,所以菩萨真正慈悲。我们中国谚语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再恶的事情,五逆十恶,就怕你不肯回头,回头是岸,回头就有救。

『捌』 佛教的月轮观有什么好处。如何观阿弥陀佛。拜托各位大神

每年中秋节或每月十五日,即是满月,用一个照相机把天上的月亮拍下来。拍摄的时候,月亮要圆的,干净的,不要云彩。拍下来之后,将照片平放在坐位的前方,跟着如打坐一般,一线眼,望着月亮,放松自己,然后望着月亮,闭上眼睛,将影像残留在额头上。当闭上眼睛,依然在额头位置见到月亮。 跟着闭着眼睛,将月亮固定下来,只要你能够将月亮固定下来,慢慢将意识带入一个中心点,这一点就是月亮。当你进入这一点之后,用一些时间,用一些功夫,不用任何观想,只观月亮,渐渐进入内心的世界,也就是密宗所说,进入「入定」状态。 反璞归零 当你进入内心世界,进入入定的状态,这是第一步,慢慢进入法界,在思想的演绎,这是反璞归零的状态。 我们平日生活都是向外发展,从来没有安定下来,停止所有东西,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保持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状态。 再进一步,回到本有最初,回到人出世那一剎,没有语言,没有因果,什么都没有,去一个最原初,在母亲的胎里的境界。 我们潜藏前生意识,但今世来到这里,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我们去到这境界的时候,就能观照内心真正的世界,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第一个功课,就是反璞归零,重入母胎,去到宇宙最初,最基本的第一部份,我们称为「阿」字观。 「阿」字就是人类的第一句说话,我们回到第一句说话,等如一个婴儿呱呱落地,投胎来到世上,没有受到任何教育,只懂得说「阿」字。 「阿」字是人类原初唯一的东西,我们回到最原初唯一的境界大家明白吗? 因为接下来的教育,一切都是编下来给我们去面对人生,我们回到最清净的那一剎,就是「阿」字的世界。 因此,密宗有阿字观,就是观「阿」字,回到我们最原初的境界,就能够观照人类的真面目,真正的感觉,就是修行人进入内我内丹,进入清净第一个关口,那个入门关口就是由月亮开始。 月轮的修行 月轮是进入内心修持的锁匙,那么为什么要用月亮来修呢?还要八月十五日的月亮。因为八月十五是秋天,秋天的天气有一种凉快的感觉,这清凉的意思是什么? 我们要进入修行,进入宁静,进入反璞归零的状态,第一个感觉就是凉凉快快,舒舒服服。月亮有十个德行,其中一个德行就是凉快。 一个人发脾气会凉快吗? 不会。当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全身火热,十分烦恼。 一个有贪嗔痴的人,他会凉快吗? 不会。 每年最舒服的时候,就是八月十五日。为什么中秋节人月双圆,因为那时候的天气最好。第二,晚上我们看到月亮,除了有凉快的感觉之外,还给我们一种圆满的感觉。你看到月亮,你感到很舒服,凉快。可是,你见到太阳,你很容易发脾气。 你有否发现在中午时分,人特别暴躁。晚上,人的心情总是清凉如水,人较为平静。所以在晚上,如果你跟人谈判或借钱,比较容易成功。(一笑) 在晚上的时候,人是柔情似水;有月亮的时候,人月双圆,人就较为恩爱,互相包容,在这气氛之下,进入母胎,进入法界,智慧便能衍生出来。 智慧在什么时候显现? 在一种宁静,舒服,没有压力的状态之下,智慧才会浮现。 修行的目的 为什么人要修行? 人修行的目的就是重回安静、宁静的状态,在内心深处浮现本有的智慧,本有的佛性。等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这位菩萨不是观音菩萨,而是观想自己变成菩萨。你是什么菩萨? 刚才我所说观月轮的菩萨,观想自己成为一尊自在的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进行找寻最大最胜最好的智慧,在过程之中,你就可以内观心里,「照见五蕴皆空」,原来一切皆空。五蕴是什么? 五蕴就是以前通过眼耳舌身意所积存,所有固执及前世的故事变成虚空,所以进入虚空,智慧就是般若,才可以浮现出来。 般若心经教我们观月轮,把我们的自在找出来,变成观自在菩萨,内观内心世界的时候,看到以前所做的事情,并将之变成虚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将人生的痛苦、恶运都能够得到过渡,将之转化。人是很痛苦的,所以要修行。 当我们进入清净的状态,进入月轮的时候,我们顿悟今天的一切都是虚空的,不重要的。我们要重新整理人生,计划未来的方向。 心经最重要是最初第一句,其它都是重复这个意念,我告诉大家,必须变成观自在菩萨。如果你不内观那种自在,舒服,永远不知道自己做什么。 我们要做内观内醒,这便是我们修行或宗教的目的,看看这个臭皮囊,到底放了什么东西,我们来到世上为了什么?我们未来的人生要做什么?我们以前做错什么?我告诉大家,一切都做错了。当你修行的时候,知道以前做的事都是错,都是浮光掠影,如旋火轮,如空谷回音,一切都是假象。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对人生有新的体会,为未来设计新路向,下半生就会改写,这就是修密宗。 阿字觀口訣 八叶白莲一肘间 炳现阿字素光色 禅智俱入金刚缚 召入如来寂静智 第一句说八瓣白莲花向天开花,平放在月轮里, 并且将「一肘间」作量度的话, 代表由手踭至到手腕的位置, 进行月轮观修持时, 观月轮在自己面前「一肘间」的位置, 大约一呎二分。 第二句的「炳」指太阳之光,用太阳之光去写一个「阿」字,莲花上面化现一个「阿」字。 第三句说如何结金刚縳手印,这里结的是外縳印, 「禅智俱入」的意思是左右大拇指放在手印里,代表将佛菩萨勾入心中,左「禅」右「智」藏在手印里,寓意将佛菩萨的智慧勾召入体内。 手印结好以后, 接下来第四句的意思比较深邃, 也是口诀的总结, 籍住阿字观修持进入回本初的清静法界里去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身成阿字,则自身成毗卢遮那佛。阿字即自心,则自心为一切佛心也。

『玖』 如何观,如何灭

观就是观苦集灭道,灭就是灭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就是四谛法,是学佛的人必须学习的,这就是观。观什么呢?观苦集灭道,以及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变来变去,毫无自性。这样你才会生无我的智慧,才会有出离心。然后你才会灭。灭什么呢?既然苦集灭道法毫无自性,就可以灭,将一切有为法灭掉,唯真心独存,这就是灭,也就是灭谛中的无余涅槃。

热点内容
轮指教学 发布:2025-09-14 01:44:11 浏览:413
师德师风感受 发布:2025-09-13 23:53:20 浏览:790
成都初中数学 发布:2025-09-13 20:04:01 浏览:819
星巴克招暑期工吗 发布:2025-09-13 19:56:46 浏览:225
围棋老师招聘信息 发布:2025-09-13 19:40:59 浏览:683
小学生暑期培训 发布:2025-09-13 19:33:31 浏览:459
帮的教育 发布:2025-09-13 17:57:15 浏览:311
河北高一语文 发布:2025-09-13 12:37:27 浏览:839
学霸班主任 发布:2025-09-13 11:47:07 浏览:346
高三语文素材积累 发布:2025-09-13 11:35:58 浏览:735